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智者人际-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职业,都渴望受到别人的重视,人人都有自尊。对于孩子来说,由于年龄小,心理还很幼稚,他们心灵最强烈的需求,也是最本质的渴望是得到别人的赏识。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年龄越小,越需要外界的鼓励,特别是父母的鼓励。一个孩子如果在童年时代缺少被赏识,会直接影响到他个性的发展,甚至导致他一生的个性缺陷。

欣赏引导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这是每一个家庭必须牢牢记住的。

据调查,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他们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赞扬。在学校里,作业做错了被老师批评;在家里,玩的时间长了,被家长训斥。在孩子童年的记忆里,令他们记忆深刻的不是家长的批评,因为已经被批评得疲沓了;而是那些难得的赞扬。

曾有专家进行调查,问孩子们:“你们对父母说过的话,印象中说得最多的话是什么?”学龄前的孩子都记住了父母对他们的表扬;而上学的孩子大多数都是提到了父母对自己的训斥。“不听话”、“考试成绩不好”……这些父母常在孩子耳边唠叨的言语,已成了孩子自认为不是好孩子的主要理由。

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写过一篇散文《一生的战役》,说:“我一生的悲哀,并不是要赚得全世界,而是要请你欣赏我。”这个“你”,是她的父亲。有一天,父亲读了三毛一篇文章,给她留条:“深为感动,深为有这样一枝小草而骄傲”。做女儿的看到后,“眼泪夺眶而出”。三毛写道:“等你这一句话,等了一生一世,只等你——我的父亲,亲口说出来,肯定了我在这个家庭里一辈子消除不掉的自卑和心虚。”

影星潘虹也有段文字写给妈妈:虽然你对我也关注也理解,但不听到你亲口对我说一句赞赏的话,我就总是心有不甘,就总觉得我得到的荣誉还不够完整。我要让你骄傲。这是我的孝心,也是我的好强,更是我的压力。

为什么总有那么多儿女盼不到父母的认可和欣赏?为什么有那么多父母对孩子吝啬一个“好”字?是所谓的东方的含蓄,还是传统的束缚,还是大人们的虚荣,总觉得自家的孩子比不过别人家的,没为自己争足光?在不少家长的观念中,要表达对孩子的赞美的确有困难,因为传统的教育理念似乎是,对孩子的爱要放在心里。甚至有许多父母认为,只有不断指出孩子的缺点才是教导他们成材的最有效方式。

在心理学上,有这么一种现象,越是亲近的人越不容易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甚至难以沟通,因为他们彼此认为非常熟悉,可以心领神会,觉得语言是多余的。父母对孩子的表现往往也有这种误区,当孩子做对某件事情时,家长会觉得是理所当然,无需表扬和赞赏。

清朝的颜元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数过不改也徒伤情,奖长易劝也且全思。”这段话的意思是,教育孩子,与其总是批评,不如去表扬一次;对孩子批评多了,孩子并没有去改正,还挫伤了感情,如果用表扬和奖励的方法来对待孩子,容易使孩子接受,而且能让孩子很好地思考。我们可以想想,孩子学说话、学走路都是在父母的鼓励下,才学会说话、走路的。孩子学说话时,没有不说错话的,学走路时,没有不摔跤的。没有一个父母因为孩子说错话、摔了跤,而不让他们学说话、学走路的。其它任何事情也都是这个道理。

做父母的应该而且必须赏识您的孩子,要把赏识当成孩子生命中的一种需要。有了赏识的心态,父母就会把孩子当做天才来看待。

第56节: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有一对老年夫妇,惟生一子,不幸在二十岁时得了绝症,百般医治无效死了。老夫妇悲痛欲绝!儿子火化后,老夫妇将骨灰存在银瓶中,供于桌上,每到初一、十五,除鲜花之外,桌上还摆满各种瓜果和佳肴祭奠,痛哭哀号,望其儿子显灵。此事被释迦牟尼佛知道了,命一聪明多智的小沙弥前往见机行事,设法开导。老人的村上刚巧有一条老牛倒毙在路上。小沙弥望见老夫妇远远走来,便扮作牧童,抓了一把青草使劲地推人死牛口中,命其食草。牛不张口,就连连拍牛的脑袋,喊着:“快吃!快吃!”老夫妇走近,见牧童所作所为,憨厚可掬,笑着问道:“你是谁家的儿郎呀,怎地这般愚痴!牛已死了,怎能复生吃你的草呢?”牧童答道:“你们别笑我,还有人比我更愚痴的呢!老牛虽死,其身尚在;有的人儿子已死很久了,火葬后只剩下一点骨灰,而他们还很痴心地常用百味祭奠他的儿子,痛哭哀号,希望他儿子死而复生呢!”

老夫妇听了,觉得这话是冲着他们说的,既惊奇也有些醒悟,问道:“你父母是谁,怎地这般陌生?”牧童答:“我不是本村人,我是奉本师之命来的。我师念你们丧子之痛,命我特来开导你们,要我告诉你们说:‘人命无常,人死不能复生啊!’”老夫妇很惊讶,忙问:“你师父是谁?”牧童答:“是灵鹫山上的释迦牟尼。”老夫妇是信佛的,方知是世尊怜悯他们,既感激,也更清醒了,便随小沙弥上灵山去礼佛。

据《杂喻经》

据专家分析认为,在影响人们健康的众多因素中,有一个极易被忽视而又相当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情绪”。心理学告诫人们要保持良好而稳定的情绪,以增进自己身心健康。其实,仅仅关注自己的情绪是很不够的。因为,每个人每天约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是在自己的家庭中度过。家庭成员的交往也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家庭情绪是一个整体,每个家庭成员都不能完全独立,都要受到家庭整体情绪的影响。有人说得好,在快乐的家庭中生活的每一个人,几乎都是快乐的;在烦闷、消沉的家庭中生活的成员则很难摆脱不快的阴影。是啊,在一个情绪悲伤、紧张或者恶劣的家庭中,怎么会笑口常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同时对每个家庭来说又是一个整体。家庭成员情绪的总和构成了家庭情绪。反过来,家庭情绪又对每个家庭成员的情绪施加影响,是关系着每个家庭成员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当我们认识到家庭情绪的重要性之后,就应该时刻关注和不断改善自己的家庭情绪。

首先,每个人应该对自己的家庭情绪进行一次自我评价,看它属于以下三类中的哪一类:

l、和谐、温馨、轻松、愉快;

2、基本和谐、稳定、仍有争吵;

3、长期或经常处于紧张、沉闷、烦恼或家庭主要成员之间争吵不休,甚至对抗或感情破裂。

如果属于第一类家庭情绪,应该珍惜和注意维护,切不可做有损于家庭团结的蠢事。第二类尤其是第三类,应努力、认真地找出不良家庭情绪的主要原因,并对因施治,不可忽视。

一般说来,不良家庭情绪的产生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

l、主要家庭成员(尤其是夫妻)之间关系不和睦、紧张;

2、主要家庭成员患有严重的心理障碍,或个性乖戾、暴躁;

3、家庭缺乏民主,家长专横、武断;

4、多数或主要家庭成员性格内向、刻板、单调;

5、家中有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或有重病、难治之症的病人;

6、家中至亲刚刚去世。

改善不良家庭情绪,营造融洽、积极的家庭氛围,应先从消除主要原因入手,主要家庭成员负有重要责任,要从我做起,做搞好家庭成员关系的表率。否则,责人严、责己宽,把责任都推给别人,家庭关系无法搞好,家庭情绪也不会改善。

家庭情绪源于每个家庭成员的情绪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因此,做为家长应该想方设法改善家庭成员的情绪,让大家都快乐。快乐的情绪何处来?主要来自每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因为,所谓情绪就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当然,这里的需要是指合理的需要,而不是过分或不合理的需要。事实表明,不良情绪的产生多与人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有关。一个家庭,如果家庭成员之间,都能做到相互爱护,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相互尽力满足亲人的合理需要,那么,这个家庭的整体情绪一般都是和谐而愉快的。

家庭情绪与家庭精神生活关系密切。凡是精神生活贫乏、单调的家庭,家庭情绪一般都比较沉闷、呆板。相反,精神生活充实、丰富活跃的家庭,家庭情绪则大多是愉快、轻松和温馨的。因此,家庭主要成员应该在改善、丰富自己和家庭精神生活方面下番功夫,这要求每个家庭成员的精神生活应该充实,培养一些业余爱好,经常开展家庭内的文娱、体育活动,让歌声、琴声、欢笑声充满家庭。

特别是应该想方设法过好节假日。力图让每一个节日都能使每个家庭成员都感到愉悦、快乐。同时,每个家庭成员都应戒除不良嗜好,不酗酒、不赌博。因为,不良嗜好对夫妻关系和其他亲人之间的关系损害甚大,是家庭不良情绪产生的祸根之一。

如果每个家庭都能建立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么,快乐将与千千万万个家庭相随。

第57节:谁是你的朋友?

一天,树林失火,火势猛烈。

一只小鸟幸而逃出。但它想起还在树林里的朋友,心里十分难过。

于是,它飞到河边把羽毛浸湿,然后飞回树林去,拍动翅膀,洒下水滴。

这样一来一往,十分费力,但是小鸟仍然奋力去做。

天帝很感动,就降下一场大雨,把火扑灭。

《小鸟扑火》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朋友。你遇到困难可以找朋友帮忙,你有了烦恼可以找朋友诉说,你感到幸福可以找朋友分享。总之,有了朋友你就会觉得天阔地宽。一个人如果时时刻刻只想到自身的利益,必定是一个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乐的人,那么他的朋友一定不多。因为,只知利己的人,必定常与朋友勾心斗角、相争相夺,终致朋友纷纷远离。古云:“君子好人之好,而忘己之好;小人好己之好,而忘人之好。”朋友交往,虽不能只在利益上往来,更不能心存自私,应该要用奉献、付出、真诚的心与人来往,如此才能受人敬重。

朋友交往,应该以信、以义,不能只是建立在金钱、物质上的往来,如果只是天天在一起吃喝玩乐,这种酒肉之交不能长久。真正的朋友要讲信、讲义,有信用、有义气,以信义为本的友情,才能历久弥新。酒肉朋友常不能持久;只有真正交心才能享有恒久的友谊。友谊的法则是自然道德法则中伟大永恒的一种。我们却以短暂的甜蜜视之。友谊是造物主果园中生长最缓慢的一种果实;须以数载春秋待之;我们却不能以纯洁的心灵寻求友谊;反常以劣质的热情满足自我的需求。我不愿小心翼翼地维护友谊。真正的友谊并非玻璃或雪花般脆弱;它们应该是坚固无比的。真正的友谊是一种紧密不虚矫的结合;经得起任何考验。

年轻的日子里、分赠礼物时、乡间漫步时固然容易维持友谊,但是在艰困的日子里、发生海难时、贫困或迫害中却同样得见真情,朋友交往中常常并发出机智的火花或激动的狂喜。好友们彼此以智能、勇气与和谐美化并升华人生中的日常琐事。我们绝不应该疏忽地令友谊归于平淡或一成不变;而应随时注意发挥创意使其旋律益发优美。

所谓朋友遍天下,可能便是一种浅薄的自负。热衷于社交的人往往自诩朋友众多,其实他们心里明白,真正的友谊是不喧嚣的。真正的好朋友也不像社交健儿那样频繁相聚。在一切人际关系中,互相尊重是第一美德,而必要的距离又是任何一种尊重的前提。高质量的友谊总是发生在两个优秀的独立人格之间,它的实质是双方互相由衷的欣赏和尊敬。

第58节:上司与下属的相处

从前有个国王,对百姓非常仁慈。国家在国王的治理下,一天天富强起来,国王得到大家的爱戴和尊敬,远近十方的人们,都来到他的国家。国王的善行及百姓对他的拥护,都被天帝释看在眼里他感到自己的座位底下直发热心里一阵阵发慌:下界的这个国王如此德高望重人们将会尊敬他而不会尊敬我了,他将取代我的地位。不行!我得想尽一切办法,败坏他的德行。”

于是天帝释想尽一切办法,刁难这位国王。国王为了满足他那些要求,把王位和财产都让给了他。可是天帝释还不满足,再想法陷害他们。最后,王后和王子同被关进监狱,备受折磨。国王东奔西走,深感自己的罪恶带来如此困境,就专心诚意地祈祷起来。

他的诚意使他得到了神通看清眼前所发生的一切明白这一切灾祸,都是由天帝释一手造成的。 这时,空中传来一个声音说:快去杀死天帝释,正是他害得你无家可归,备受磨难啊!” 国王回答说:“我不能这样做。因为我听说天帝释对世间的人和物,都怀有恻隐之心,对众生如同慈母一般哪!一切众生,都承蒙他的恩情而存在,也正是因为他没有做过恶事才得到天帝释的宝座啊!不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如果天帝释还一味胡行,总有一天也要下地狱的。”

天地诸神听了他的这番话,无不点头称善。邻国的国王也听到这件事,连忙下令把关在牢里的王后和太子放出来,并亲切地接见国王一家三口。这位国王在受尽苦难之后,在大臣与百姓的陪伴下,启程回国。王国的其他百姓闻讯后,远道赶来欢迎他;邻国的百姓也都赶来欢送。干尽坏事的天帝释,后来终于下了地狱。

《六度集经》卷一《国王本生》

天帝释和国王在今天就演绎成职场上的上司和下属关系。上司和下属之间往往因为地位高低之别难免会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从而产生难以相处的情况。地位不同的人,生活圈子也不同,以至时间久了,连性格、习惯都有差异。上司在官运亨通、政治地位高贵时,大权在握,心理上就会有高人一等的感觉。上司不可能和下属平起平坐,甚至会居高临下看待下属,同下属进行接触和交流。正是这种地位上的差别,造成双方心理及生活多方面的反差,从而使得与上司难以相处。

上司关系之所以难以相处,地位不同乃是最根本的原因,是一切摩擦、冲突的根源。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说明了与位尊权重的人物相处是比较因难的,这种困难性具有普遍意义。与地位较高的人相处,要时刻注意距离和分寸,把握不当,就会给自己造成麻烦。特别是一些外资、合资企业的领导人,他们自恃是至高无上的掌权者,与我们之间又存在着文化、习惯的差异,如果与其相处时,言语行为稍有不慎,就可能引来麻烦,甚至遭遇被炒鱿鱼。上司地位较高,又有一定特权,习惯于高高在上的地位,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有时候会反复无常,即使下属完全按其想法办事,有时也会招致他的不满。因为他顾虑的东西下属有时是难以想到的。

如何适当地与上司相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说。

第一,保持适当距离。与领导相处,如影相随和敬而远之都不合适。过近,有巴结之嫌;过远,容易产生隔膜。有人说:“下属与领导,好比两块磁铁,只有距离适当时,相互间的吸引力才最大。”我认为此话有理。

第二,要有足够尊重。下属应当注意维护领导的尊严和权威,一般不要顶撞领导,尤其是在公众场合,即便你有理,你是对的,也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火冒三丈,出言不逊。

第三,经常性地及时沟通。遇事要多和领导沟通,这样既便于你准确地领会领导的工作思路和意图,也便于让领导了解你的想法和意见。

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业绩说话,通过你出色的工作表现来赢得领导的好感。大凡正直而素养较高的领导,都喜欢任用有工作能力、有敬业精神的下属。很多时候,你不必花太多的心思去琢磨怎么和领导搞好关系,你只需要在你的工作岗位上,尽情地挥洒你的才华,出色地完成你的工作任务,不断创造出让人刮目相看的业绩,就一定会赢得领导的赏识和器重。

第59节: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古代波斯国的一个国王,喜欢在午饭后小睡一会儿,而每次午睡时,他都让近侍守候在自己的床边,以便随时服侍自己。

一天,天较热,国王难以入睡,便闭目养起神来。这时,两个守候在床边的近侍也有些困意,为了不至于打瞌睡,便聊起天来。他们以为国王还在睡眠之中。

他们聊到自己靠什么而活的时候,乙说自己靠国王而活,甲却说自己是靠命运。国王听到了两个近侍的对话,心想:这个甲近侍不依靠我的恩赐,只想靠命运,哼,等会儿,让你看看。这个乙近侍不惜,还知道感恩,我得想着多赏赐他才是。

国王就想了个诡计。他派人去王后那里说要要好好地赏赐那个为王后送酒的近侍,多 给他些金币、珍宝和衣物。然后把乙叫来,让他把剩下的半杯酒送到王后那里去。乙刚一出门,就撞在门外的立柱上了,顿时,鼻血流个不停。他赶快招呼别的近侍过来,刚巧是近侍甲。 乙就让甲帮忙把酒送运去。王后正在宫中等候送酒之人,见近侍甲送酒来,把珠宝、衣物赏给了他。甲他谢过王后,捧着赏物 到国王那里谢恩。

国王一见赏得是他不愿意赐得近侍甲,大为惊异,问清缘故后,叹息不止。

《国王的侍卫》

每个领导上任前也如同教师备课一般,需要充分“备课”:从企业的文化、工作氛围,到老板的个人脾性和管理风格,再到前任的工作方式……通过“备课”,把自己“武装”起来,这样你才能从容面对职场的尴尬和敌意,应付自如,无往不利。好好备课,是办公室优雅生存的不二法门。如果能够做到礼貌与关爱,真诚地关心以及尊重他人,相应地也会得到他人的尊重与谅解。融洽的同事关系,默契的配合,往往在工作中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繁忙的都市生活使每个人都面临不小的压力,彼此之间因为竞争的关系,也很容易造成剑拔弩张的紧张局面。其实工作中的任何不满、任何委屈都可以优雅地处理。在合作的前提下,保持冷静的态度,坚决而又不失礼仪地维护自己的利益,与同事之间进行沟通。找个合适的场合,选择适当的方式,直接又不失礼仪地坦白告诉下属,不要越俎代庖,如有任何意见,与你直接交流。这样做既维护了自己的利益,又毫不失礼。或者可以通过做一个成功的case,亮一手真功夫,让同事和老板见识你的能力,众人心服口服之余,进一步巩固自己的职位。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渴望的“评价”,希望别人能了解,并给予赞美。身为领导者,应适时地给予鼓励慰勉,褒扬下属的某些能力,引导他们顺水行舟,更加卖力地工作。当下属由于非能力因素借口公务繁忙拒绝接受某项工作任务之时,领导为了调动他的积极性和热情从事该项工作,可以这样说:“当然我知道你很忙,抽不开身,但这种事情非你去解决才行,我对其他人没有把握,思前想后,觉得你才是最佳人选。”这样一来就使对方无法拒绝,巧妙地使对方的“不”变成“是”。这一劝说技巧主要在于对对方某些固有的优点给予适度的褒奖,以使对方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减轻挫败时的心理困扰,使其在较为愉快的情绪中接受你的劝说。

平级之间、上下级之间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共同意识”,作为领导,为了有效地说服同事或下属,应该敏锐地把握这种共同意识,以便求同存异,缩短与被劝说对象之间的心理差距,进而达到说服的目的。领导者要说服别人,就要设法缩短和别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而共同意识的提出,则能使激烈反对领导的人,也不再和领导者意见相反了,而且会平心静气地听从领导者的劝说,这样,领导者就有了解释自己的观点,进而攻入别人之心的机会。

第60节:职场如战场

从前有一个老师,有两个学生跟随他,这位老师的双脚有病,常常要麻木,很不舒服,因此他就叫两个学生随时按摩,一人按摩一只脚。不料这两个学生,平日相处都不和好,不是我讨厌你,就是你讨厌我,彼此间好像冤家似的。有一天,有一个学生走开了一下,另一个学生就把这学生所按摩的脚,用石头敲断了。这个学生回来时,非常愤怒,为了报复起见,也立刻把另一学生所按摩的一只脚,用石头敲断了。

《两个学生》

同事关系是现代人际关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当今时代上班族在社会中占大多数,而上班族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单位里度过的,这样就避免不了与形形色色的同事接触、沟通、交流。同事关系的好坏对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否迅速地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与同事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有益于工作效率的提高,还会使人愉快舒畅,有益身心健康。但是由于当今世人心态复杂,一些人在初尝人间冷暖后,便发出了“涉世不易”、“同事难处”的抱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