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红警之超时空兵团-第1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此斯大林召开了一个军事会议,内容只有一个,那就是无论如何都要挡住远东的红警帝国。
暗中,斯大林让柏林的苏联人员,与德国高层进一步接触,告诉德国,红警帝国对欧洲的野心。
就算无法真的让德国人清楚这一点,也至少能够离间一下德国和红警帝国之间的关系。
在战争的时候,在德国一直都有苏联的人,这是双方的一个默契,德国是在等待苏联人投降的消息,反正几个苏联人在柏林,也掀不起任何风浪。
甚至这几个苏联人,还能够快速的将消息传给小胡子。
往远东支援的苏联军队,很快就从西伯利亚中部前进,大量的列车和坦克,踏上了前往远东的征途。
刚刚从斯大林格勒前线下来的赫鲁晓夫,都没有来得及见斯大林一面,就登上了前往远东的列车。
在列车上,赫鲁晓夫看到了斯大林给他的亲笔信,内容只有一个,不惜一切代价,挡住红警帝国的进攻。
赫鲁晓夫很清楚自己在斯大林眼中的定位,在这个时候能够被看重,并不是他的指挥才能,而是他的铁血手段。
挡住敌人不需要太强的指挥才能,而是寸土必争,让士兵们无法后退。
这也是赫鲁晓夫在斯大林格勒最好的成绩,远东的局势,凶险也明显超过了斯大林格勒。
在赫鲁晓夫坐上火车的当天晚上,就收到了来自远东的信息。
乌苏里斯克被红警帝国攻占了,符拉迪沃斯托克、伯力也全都被敌人包围。
战争从爆发到现在,才过去的三天的时间,总共五十万的军队被歼灭,当中有三十五万的苏联部队投降。
火车上的赫鲁晓夫也直接担负起远东方面军最高指挥的责任,快速下达了好几个命令。
第一个命令是对远东方面军所有投降将领的家人处置命令,这些将领的家人,将会被送往西伯利亚各个地方的矿产,当作劳力。
那些军官的家人,以及所有可以搜索到士兵家人,也全都包含在这个命令之内。
第二个命令是要求远东方面军,所有的士兵,全都集中到共青城和伯力。
面对红警帝国强大的海军,苏联根本无法救援符拉迪沃斯托克,因此完全放弃了这个港口,将兵力集中到伯力。
并不是赫鲁晓夫不愿意救援,对比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价值,伯力的价值才是苏联人现在最急需的。
伯力是苏联在远东的第二大城市,同时也是和共青城一样,是苏联在远东的战争命脉。
这两座城市,是苏联在远东矿产储备和开采量最大的城市,战争爆发之后,苏联加大了对这两座城市矿产的开发。
毫不客气的说,这两座城市开发的矿产,是苏联战争的主要支撑之一。
大量来自苏联内部大清洗和战争中投降将领和士兵的家人,也都是在这两个城市之中当劳力,加上各种原本的矿产工人,两座城市的劳工数量都在百万数量上。
每天开采的各种矿产,都会源源不断的运送到工厂,加工,制造,变成武器走上战场。
赫鲁晓夫很清楚,自己的责任不是反击击败红警帝国,而是守护这两座城市,保证战争的继续,等到苏联打败了德国,那才是反攻红警帝国的时候。
赫鲁晓夫虽然不是一个军事家,但是他却是一个明白人,华西列夫斯基都在远东折戟沉沙,他自认为自己在军事才能上比不过华西列夫斯基,因此对自己有很清晰的定位。
列车上,赫鲁晓夫签署的第二个命令是,在远东就近,组建大量的游击队和征召更多的军队。
征召的范围从中西伯利亚一直覆盖在远东,要求所有的农场,只留下妇女和儿童老人,剩下的所有人,全都必须强制入伍。
赫鲁晓夫打算在将伯力和共青城,打造成为远东的斯大林格勒。
只要坚持到了冬天,苏联人也能够缓一口气,因此接下来的几个月就十分的关键了。
在赫鲁晓夫开始走马上任的时候,第三战区切断了伯力和符拉迪沃斯托克之间联系,也展开了对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全面进攻。
海上登陆,立体攻势,地面合围,精确打击下,苏联人武装起来的符拉迪沃斯托克要塞,只是几天的功夫,便被瓦解。
要塞上的防御,全都被摧毁,港口被攻占,苏联海军所有的战舰也都被击沉。
原计划半个月的作战,实际上,只有不到一个礼拜的时间,符拉迪沃斯托克便已经被攻占了下来。
里面的几万苏联部队,大部分都选择了投降。
第三战区也终于可以摆脱从朝鲜过来的后勤,直接可以从海参崴得到补给。
而赫鲁晓夫的到来,第三战区也快速的将目光放在了共青城和伯力身上。
第377章 注定失败的战术
广褒的东西伯利亚平原上,乘坐在空中指挥飞机上的詹富淳,看着下面蔚为壮观的兵团前进画面,心中忍不住感慨,西伯利亚的土地太宽广了。
放在太平洋战场上,数百辆坦克在一起,已经很了不起了,那场面,绝对十分的震撼。
就算是在澳大利亚背部城市之中,一个重装师行动起来的画面,也颇为震撼。
可是在西伯利亚,别说是一个重装师了,就算是第三战区的所有坦克和车辆一起行动,五十万大军一起动起来,依然填不满这片无垠的土地。
主要是这里太荒芜了,大部分的地方都没有人员,天地仿佛拉得很远。
在这片一望无际的平原上,部队在天空之中变得渺小,开阔的道路,仿佛一旦散开就很难找得到。
第三战区用一个礼拜的时间,完成了对乌苏里斯克的攻占,也顺利占领了海参崴,便第一时间挥军北上。
奔向了伯力和共青城。
赶路一直都是很苦恼的事情,好在不需要士兵徒步前进,所有的士兵全都搭乘卡车和装甲车前进,速度极快。
从乌苏里斯克出发,到伯力有六百公里的直线,到共青城有八百公里的直线距离。
行军路线,到伯力需要走八百多公里,到共青城也需要走一千一百多公里。
沿途,所有的苏联军队全都撤离到伯力和共青城,赫鲁晓夫及时抵达共青城,并在第二天主持视察了伯力的防御前线。
这两座城市,赫鲁晓夫都无法放弃,否则迎接他的将会是斯大林派过来的行刑团队、
丢失了这两座城市,意味着战场将覆盖到中西伯利亚地区,红警帝国的轰炸机,也会直接威胁到西线战场。
苏联的工业和战场原材料,也将难以继续维持战场的需求。
两座城市的防御,直接关系到此次战争,苏联胜败的关键。
失败,苏联将会被德国和红警帝国瓜分,维持不胜不败的局面,多少能够坚持。
如果可以打赢其中一方,苏联还有机会赢得战争。
如此关键的要地,赫鲁晓夫又岂能放弃。
没有选择的苏联人,只能派遣更多的军队,进行防御。
而第三战区,也集中所有的兵力,朝着伯力和共青城靠近。
后续占领区,全都由卫戍部队和后勤部队管理,红警兵团一线作战部队,不是卫戍地方,主要执行便是作战,在卫戍部队接替之后,就会解放全部的力量,前往新的战场。
目前第三战区主力,已经全部进入东西伯利亚,急行军,只需要一天的时间,便能够抵达伯力和共青城。
这场战争,打的就是争分夺秒。
詹富淳没有时间给部队休整,周边大量的苏联士兵全都撤回,他必须要趁着对方立足未稳的时候,便给予致命一击。
赫鲁晓夫打的什么算盘,詹富淳很清楚。
在苏联人看来,红警帝国来到东西伯利亚作战,漫长的补给线,会让红警帝国难以维持长久的作战。
只需要挡住敌人的进攻锋芒,等待冬季的到来,西伯利亚战斗将不得不暂缓,便可以为苏联争取更多的时间。
然而赫鲁晓夫并不知道,红警兵团根本不需要长途的补给。
在占领了乌苏里斯克的三天之后,乌苏里斯克内便修建起了大量的军工厂,部队的武器弹药消耗、保暖的被服,都可以就近补充到部队。
唯一要补给的便是士兵的一日三餐,但是对拥有强大航空运输能力和随时可以修建起机场的红警兵团来说,这种补给难度并不高。
更何况还有海参崴的港口运输补给,别说是提供五十万作战部队的每日食物补给,就算是让第三战区天天开派对,资源都绰绰有余。
而且论起寒冬作战,本来就是红警兵团必须过关的科目,在基地车地下空间内,多得是极端的寒冬天气,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士兵,都能够适应严寒条件下的作战。
哪怕冬季到来,只要温度不超过零下三四十度,红警兵团便依然拥有可以作战的兵力。
而且第三战区这一次负责对苏联的主要进攻,本身也装备大量的除霜铲雪的机械设备,寒冬根本无法阻止红警兵团的进攻,只有寒流才有可能短暂迟缓红警兵团的前进。
在第三战区的身后,还有一个后勤中心的工兵部队,这个工兵部队是属于军级规模的建设团队。
里面除了必要的保护兵力外,绝大部分全都是红警兵团的工程师,他们的任务就是铺设铁路,建设后勤补给站,保证道路畅通,修建野外的简易机场。
与华西列夫斯基所犯下的错误相同,赫鲁晓夫也用对付德国人的手段,用来对付红警兵团。
而且赫鲁晓夫也忘记了一点,在斯大林格勒,并不是他一个人战斗,在边上,还有百万的苏联军队在策应,有朱可夫这样的元帅在指挥,迟滞德国大量的主力部队。
当然,或许赫鲁晓夫也明白这一点,只不过红警兵团的五十万兵力,实在是太有迷惑性了。
已经习惯百万德国人的赫鲁晓夫,认为五十万的敌人,也许真的很厉害,但也不至于连一点招架之力都没有。
战争早在第三战区主力部队动身之前便开始了,在赫鲁晓夫发出命令着急部队据点防守的时候。
红警兵团的空中骑兵师也已经在东西伯利亚广撒网了。
很多防守在村庄和孤立小城市的苏联军队,还没有动身前往伯力,就已经遭到了攻击。
特别是那些农庄和正在行军途中的苏联军队,一点都不平静。
地面主力部队虽然还没有行动起来,但是空军并没有休息。
很多苏联军队,刚刚离开防守区域没有多久,便遭到了轰炸机的轰炸,往往没有走出去几公里,就会折损一部分的作战兵力。
一些返回伯力的部队,也都是千疮百孔,伤痕累累,出行的时候几千人,抵达的时候,剩下连一半都没有。
第378章 战场上的记者
东西伯利亚平原上,迟滞进攻的主力,以空中骑兵师为主,还有地面的小部分坦克和装甲车为辅。
投入作战的兵力只有三万多人,而在这片平原长,有多达四十多万的苏联军队,还有数十万刚刚入伍的新兵,有些苏联的新兵,甚至连军装都还没有穿上。
对比数量,那是完全没有可比性,但是对于这片土地上的苏联人来说,也几乎没有什么战斗的意志。
生活在这里的苏联人,很多都是罪人的家属,从大清洗到战争爆发,大量的人被发配到这里,再让这些人上战场,不哗变都算是好的。
尽管赫鲁晓夫派出了大量的政工,还有执法队伍,但是根本无法阻挡士兵们的惰性,以及内心对当权者的极度不满和仇恨。
没有重武器,也没有卡车,没有空军支援,徒步几百公里的行程,一点都不轻松。
在这片地区之中,经常可以看到大量的苏联士兵,高高举起双手,向几个红警士兵投降的情景。
也能够看到只是在农庄外面架起机枪,都不需要开火,里面的几百个苏联士兵,便出来投降的画面。
还可以看到,上千个苏联士兵,在看到天启坦克的时候,快速扔掉武器,举起双手的画面。
战场上,许多来自美国的记者,拍摄下了这些画面。
美利坚合众国已经不存在了,但是那片土地上,依然生活着曾经的所有美国人。
接受自己全新的身份,因为所有的美国人都发现,没有了白宫和国会山之后,生活根本没有任何改变。
不存在压迫,也不存在虐待和欺压,美国人也没有传言中的那样,成为了奴隶和炮灰走上战场。
反而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增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取消了所有的种族歧视,得到了大部分平民的喜欢。
也因此,很多美国人走上了服务战争的道路,很多人在占领区后方,负责运输和基础建设。
太平洋战争的时候,红警帝国狠狠教训了日本人,也进一步得到了美国人的认可。
因此很多美国的报社和记者,纷纷走上了军事记者的行列,走上了战场,给后方带去战场上最真实的新闻。
西伯利亚上,也有不少活跃在前线的记者,军队给他们提供安全的保护,可以乘坐直升机前往前线,拍摄战场画面,采访俘虏。
就有一个美国记者,用彩色的摄像机,拍摄下一个空降班的时候,俘虏了一个苏联农庄内的三百多个苏联士兵,并且还得到了农庄内很多苏联妇女和老人的欢迎。
很快记者便了解到,原来这个农庄内的人,全都是来自乌克兰的妇女和老人,农庄内的男性,都被强制征召入伍,而这支苏联部队,是来这里带走农庄内的粮食。
如果不是红警兵团的到来,让这支苏联军队不战而降,农庄内的所有人,恐怕就挨不过这个冬天。
后来记者也了解到,红警兵团的士兵们,对这片地区的情况十分的熟悉,行动也都是很有目的性的。
在东西伯利亚这里,有很多都是来自波兰和乌克兰的人,如果不是红警兵团的到来,战争之下,他们的命运可想而知。
随后记者来到一座位于伊曼的拖拉机生产工厂,这片地区,苏联人已经完全放弃,进入到城内的红警兵团,没有遭到一丝一毫的抵抗。
但是这个拖拉机工厂,已经被拆除破坏严重。
在记者到来的时候,一架运输直升机送来了几个工程师,对工厂内的设备进行检查。
随着工程师进入工厂的记者,可以看到,在工厂内,很多机床和加工设备都被炸毁。
很多坦克的零部件洒落一地,都是未完成的零件毛胚,那些已经完成的零件,全都被带走。
还有几辆制造到不同程度的坦克,被炸毁在工程内,工厂内的吊机上,还可以看到炮管被炸开的坦克炮塔。
这座曾经生产大量农用机械的工厂,在战争的时候,转为了坦克生产工厂,每个礼拜都可以生产出五辆坦克。
而类似这种拖拉机生产工厂,在这座城市之中,还有两座,在苏联被西伯利亚地区,还有更多的拖拉机工厂。
所以,尽管德国占领了苏联西部的工业地区,但是从未真正消灭过苏联人的军事工业。
哪怕德国一直对苏联后方进行轰炸,但是类似这样的小工厂,才是支撑苏联战争机器的核心。
工厂内,在苏联人撤退的时候,相关的技术人员也都被带走了,但是工人大部分都还在。
对于红警兵团的到来,里面的苏联人,表现相当的平静,有一种很无所谓的态度,并没有仇恨,只是隐隐露出担忧的神情。
来自美国的记者,很能够理解这些苏联人的想法,挡住在红警帝国攻占美国的时候,大部分的美国都是这个样子。
对比现在美国的社会和生活环境,记者也相信,这些苏联人很快就会恢复到正常的生活,并且开始喜欢上新的生活环境。
而这段时间,不会太长。
甚至会比美国人接受的时间更短,因为在当时的美国,没有一个压迫人的政权。
这个记者,将自己所有的见闻和理解,全都发给了国内的报社。
大量的高清图片和影像,很快就在美国已经其他占领区内传播,然后快速的蔓延开。
也让外界第一时间了解,红警帝国在苏联战场上的进攻效率和举动。
当斯大林看到了这份报导的时候,差点掀了桌子,克里姆林宫外,都可以听到他愤怒咆哮声。
随后,一封电报更是发到了赫鲁晓夫的手中,要求赫鲁晓夫对那些投降的叛国者,采取坚决的手段。
只是赫鲁晓夫也是鞭长莫及,也无法去处置那些投降的士兵,更何况现在的远东地区,在强制征召之后,也缺少大量的劳动力,不能继续清洗杀人了。
但是为了应付斯大林,赫鲁晓夫也只能处理一部分,同时也为了震慑其他的军队,让所有人都知道,投降也是死。
第379章 狙击手战场
伯力,战火几乎将这座城市摧毁,城市的建筑十不存一,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几乎看不到完整的建筑。
伯力的战斗,已经过去了三天的时间,这座城市内,战火还在四处燃烧。
大量的苏联人防守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打算将伯力打造成为远东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一个个苏联士兵,在督战队的机枪下,端着步枪,在城市各个路口和建筑残骸内,组建防御。
充满了杀、戮的城市废墟之中,到处都是挣扎的生命。
一片没有被战火波及的花园内,勤劳的园丁早已经走上了战场,没有人照理的花园草木丛生,生命顽强的杂草,占据了花园的各个角落。
在花园内,躺着四个苏联士兵的尸体。
一个是背着莫辛纳甘步枪,一个手中抓着一把波波莎冲锋枪,另外的两个士兵,甚至并没有武器。
这四个苏联的士兵,全都是清一色的头部中弹。
在这片花园之中,两个身影悄悄的靠近,经过改装处理过的钢盔,并不会反光,身上携带者伪装网,端着莫辛纳甘狙击步枪苏联狙击手,就地取材,很小心的将自己伪装了起来。
很快这个苏联狙击手,便与四周融为了一体,像是一颗石头,或者一株植被,毫不起眼。
冷峻的脸孔,透过狙击步枪的瞄准镜,观察对面。
这是一片十分危险的区域,哪怕是他,与德国狙击手有丰富交战经验的王牌狙击手,也必须要小心切切。
前面的四个苏联士兵尸体,便是他来到这里的原因,红警帝国的狙击手,都是高傲的,优先攻击的位置,必然是敌人的头部。
这一点与德国和苏联狙击手不同,毕竟头部目标,虽然最致命,但是精准打击也是有难度,不如瞄准心脏来得有把握一点,瞄准了心脏,就算无法精确命中心脏,也可以命中月匈口,就算无法直接致命,也会让目标失去作战能力。
眼前这个四个苏联士兵的尸体,就是敌人的狙击手干掉的。
在看到现场的第一眼,他也差不多了解到当时狙击手的位置,以及狙杀的具体情况。
先是一枪干掉那个手持步枪的士兵,然后干掉手持冲锋枪的班长,再分别干掉,两个试图逃跑的士兵。
根据尸体的位置和弹道,可以确定一点,那个狙击手就是在这片花园内埋伏的。
不得不承认,红警帝国的士兵都很可怕,特别是对方的那些狙击手,在过去的三天时间中,让伯力城内的苏联部队,已经开始崩溃了。
红警帝国的每一个狙击手都是行家,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从伯力开战到现在,苏联方面甚至都没有找到一具敌人狙击手的尸体,更别说缴获战利品了。
与德国狙击手较量中成长起来的苏联狙击手,也都不能小觑。
在狙击手的对抗之中,如果不凭借高科技设备的话,事实上,是什么结果都有可能出现。
用狙击手反狙击手,甚至从一开始,苏联人就打算用大量的狙击手,来迟滞红警兵团的进攻。
按照上级的命令,他来到这里,准备击毙这个已经给苏联士兵带来伤亡的罪魁祸首。
这将是他第一次面对红警兵团的狙击手,从西线战场上,他学习到了很多实用的技能,在他身边,还有一个掩护他的战友,就在不远处的草丛之中。
这个助手很小心的隐蔽着,用刺刀撑起自己的头盔,微微晃动身边的草丛。
吸引敌人狙击手的火力,制造动静,诱使敌人发动攻击。
这是十分危险的工作,毕竟想要吸引潜伏的敌人狙击手,他这里就要被击中,才能够确认对手的位置。
如果对方上当,那危险还不算大,毕竟目标是刺刀和头盔。
但其实还是很危险的,特别是对付红警兵团这种对手的时候,往往这种诱使手段,吸引来的不是狙击手的子弹,而是四零火箭筒。
这种手段在西线战场,也是经常可以遇到,也是德国狙击手先玩起来的。
“砰”
清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