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聊斋仙境-第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为臣我并非不喜欢宴游玩乐,只是家里贫穷没有钱出去玩。臣如果有钱,也会去宴饮,只是因为没钱出不了门。”皇上因此更欣赏他的诚实,懂得侍奉君王的大体,眷宠日深。仁宗登位后,得以大用(官至宰相)。

    在这么个时代,晏殊只要不造反,赵祯就不可能对付他。

正文 第277章、政治人物的脑回路

    晏殊也明白赵祯是为了他好。留他在宫,其实是保护他。

    明道元年,晏殊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加尚书左丞。第二年因谏阻太后“服衮冕以谒太庙”,贬知亳州、陈州。五年后召任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复为三司使。时值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并出兵陕西一带,而宋将屡屡败退。晏殊全面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从失利中找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奏请仁宗后,办了四件加强军备的大事:撤消内臣监军,使军队统帅有权决定军中大事;召募、训练弓箭手,以备作战之用;清理宫中长期积压的财物,资助边关军饷;追回被各司侵占的物资,充实国库。由此,宋军很快平定了西夏的进犯。

    却也因此让他与武人的关系极好。

    同时他为人刚简威猛,待人以诚,虽处富贵,但生活相当简朴,并且乐于奖掖人才,当世名士,如范仲淹、孔道辅、欧阳修等,皆出其门,又能识富弼于寒素之中,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晏殊执政时,范仲淹、韩琦、富弼皆受重用,台阁也多一时之贤,做了许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大事,为史学家艳称的“庆历新政”,实际上也是由晏殊总领其事的。

    他这一生搅动风云,已经是坐在了火药桶上。如果再牵扯到军权,这火药桶非爆了不可。

    要知道文官,不,应该叫他们政治人物,他们从来都不在乎做的事是否与国与民有利,他们看中的从来都是政治利益。

    晏殊很想提醒赵祯不要引爆这个火药桶,但是望着赵祯的眼神,晏殊很清楚一件事情。

    那他知道如果皇帝真的下定了决心想要调动别的军队不太容易做到,毕竟大宋的武人已经受到了文人数十年的打压,但是这不是说就没有听令的了。比如杨家,只要皇帝下旨,他们还是会听的。

    只不过这样一来,君臣的矛盾只会激化。太宗之后,文官们很是弄死了一批武将精锐后,文官的权力才渐渐攀升到了顶峰,武将才开始被压制,但是皇帝最近的行为是越来越抬举武人了……

    是。妖魔鬼怪们是需要武人的力量,文官们基本用不上。但是陛下啊,不知生,焉问死?

    这妖魔鬼怪历朝历代都有记载,然而它们却没有一个拥有祸乱朝廷的能力。武人却有。

    别的不说,就把最近跟皇帝顶牛,不行新政的这一批文官全部拿下,整个朝廷就要瘫痪。

    当然,如果一个接一个的罢职夺职甚至是砍头,只要皇帝有胆量,不怕杀的人头滚滚,有当年五代十国的凶狠,那么朝纲还真的有可能被重塑,整个社会秩序都会被重塑,当然,大明会混乱一阵子,然后会有无数的人因此丧命,甚至会有人造反。

    但一个唯皇命是从的朝代也许就这么诞生了。

    硬骨头总归没有软骨头多,这一点儿已经在五代十国证明过了的。现如今朝堂上的硬骨头之所以看起来比较多,是因为大部分这是大宋朝,不会治文人罪的大宋朝。

    赵匡胤是武将造反夺权,深知骄兵悍将难以驾驭,所以当皇帝后尽可能不重用甚至还要像防贼似的防范武将。而治国又需要人才,不重用武将,就只能重用文人。这一时期,不杀文人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普通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让自己“朝为牧田郎,暮登天子堂”。开国皇帝赵匡胤制定的一系列重文轻武的政策,花钱买和平导致武将无用武之地等原因造就了文人地位的急剧攀升。

    赵匡胤曾立誓碑于太庙密室,后世君主祭祀及新太子即位,均须恭读碑文: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三、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赵匡胤的政策使得宋朝的文人生命安全有了保障,可以说,宋朝的文人才是真正获得文人尊严的!而且,宋朝文官的俸禄极高,皇帝有意识的将国家收入的一大部分拿出来“赏赐”给每一个士大夫。正是“恩逮于百官者唯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

    有这样的皇帝,大青巾们才会团结在皇帝身边。至少这是文官们努力菅造与维系的。

    可是现在,皇帝频频动用军队。他想干什么?

    晏殊望着神色不对劲的皇帝和内侍,心中的惊惧可想而知,他连忙跪在地上大喊道:“陛下!请陛下三思!请陛下三思!陛下!不能这样做!太祖太宗的祖制。小小的妖魔鬼怪,不足为虑。一旦动用刀兵,不仅武夫重新夺权,大宋社稷亦会不稳!陛下!陛下三思啊!”

    什么妖魔鬼怪。晏殊并不在乎,他就怕赵祯食髓知味,真的重用起武人来。

    而这是很可能发生的。毕竟现在的情况是什么情况。契丹人与西夏人全欺负过大宋了,而大宋是怎么转危为安的呢?

    那绝不是什么岁币的功劳。只有军队能打,岁币才有用。如果军队不能打,再多岁币也没用。

    这一点,主持军事改革的晏殊比哪个都要清楚。所谓的“岁币”其实不过是文官们抢功的行为。

    打仗,他们不行。教化?那更是在开玩笑。

    所以他们才忽悠大宋上下弄出了岁币,然后他们得这和平之功。

    打赢了也给钱,宋真宗御驾亲征在檀渊城下打败了20万铁骑,然而最终却签订了对宋不利的檀渊之盟。虽然史官对其评价很高,认为北宋王朝用每年30万银绢,结束了长达25年的战争,换来了宝贵的和平,赢得了难得的发展环境,其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但是游牧民族人不事生产的,20万大军的军事失败,他们自己就好受了。

    汉朝打败了匈奴,说是军事上的胜利,但是如果汉朝也像宋人一样,不断给岁币,不断给胡人叙命,就是终汉一朝,也不可能会有匈奴灭亡的一天。

    打胜了,还要给钱给好处,这也是最最特殊的东方独有了。

    整个世界史都难以找出第二例来。

    因为其它地方的人“蠢”?

    他们不明白打胜了仗要求赔偿,发展本国的硬实力,是“愚蠢”的?应该给敌国钱粮,让他们发展起来,再打一仗的“政治智慧”果然是亚洲独有的啊!

    因为一般人根本不可能忽悠的过去。

正文 第278章、政治才重要

    后世那么明显的真理……削弱敌人,发展自己。在这时代更是可以开出“发展敌人,削弱自己”的理论,而且说的还让大部分人信了,这样的人绝对是个人才,而且是顶级的人才。

    “武夫夺权?”

    赵祯愣了下来,他没想到他所敬重的老师竟然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这基本上已经是在咒他这个皇宫失天下了。

    “老师,你也是知兵的。如果没有他们,这汴京城恐怕已经被打了下来吧!”赵祯说。

    “不!陛下,不会的……”晏殊脱口而出,然后他愣了。

    因为赵祯正一脸玩味的看着他。

    他难道知道了?

    晏殊心中一动。

    然后就听赵祯说:“那朕的皇宫呢?他们说来就来?谁来保护朕?保护朕的皇儿!”

    赵祯的脸色很恐怖,就像所有护崽的野兽一样。

    从历史上就可以看出,赵祯对下面的人很仁,哪怕是有人造反,要夺这大宋天下。他不仅不杀那人,反而让其做官,保护了那人。

    为什么?

    一个,要么他就是史书上写的“仁”,仁到了骨子里了。

    但是他是一个皇帝,一个靠着伪装熬死了刘太后的皇帝。

    这么一个人,心中就没有一点儿戾气?这怎么也不可能吧!

    如果不是真正的“仁”,那就只能是伪装的“仁”,只不过他是伪装了一辈子。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晏殊不想这么怀疑赵祯,但是赵祯是皇帝,而且还是一个被一直人为绝后的皇帝。

    汝南王府虽然干的极为隐秘,但是让晏殊这种拥有了几乎半个朝廷势力的人,他又怎么会一无所知。

    诚然,他是不知道汝南王府会怎么做。他甚至没有深挖,不知道是不是汝南王府的势力,但是这只是因为他没有深挖罢了。

    当年的赵光义可没开个好头儿,宋太宗赵光义是宋太宗赵匡胤的弟弟,宋朝的第二位皇帝。赵光义其在位期间,御驾亲征消灭北汉,基本完成了中原地域的统一。因此后世有人称赞其为一代英主。但事实上,赵光义却并不像史书中记载的那么伟大、光荣、正确,而是一彻头彻尾的小人。首先是赵光义的皇位来的有点莫名其妙。要知道,在中国古代,皇位的继承基本都是父死子继。但宋太宗赵匡胤死后,皇位却是由他的弟弟赵光义来继承的。

    根据赵光义自己的说法,宋朝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的生母)认为后周灭亡皆因幼主临朝,所以临终前留下遗言要求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其弟,史称“金匮之盟”。但此说法疑点重重,宋太祖在位时期从来没人听说过有这么一份盟约。而且太祖去世时,次子赵德昭已25岁,最小的儿子赵德芳也已经17岁,完全有能力继承大统。

    赵光义继位后,短短几年时间,太祖在世的几个儿子也都相继死去。

    此外,赵匡胤的离世也存在很大的疑点。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进宫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死,享年50岁。赵匡胤死前,身体并没有什么大的疾病,一个晚上就突然暴毙,身边又只有赵光义一人。他说自己没有加害兄长,你信吗?

    当年的文官什么都没说,但他们却都记在了心里。此后,大宋皇室一直在死后代。文官们不仅没有追查到底过任何一次(从真宗到最后,一直在死,甚至死到没有继承人,只能过继其他兄弟的子女),反而传出了这是老赵家欺负人孤儿寡母的报应。

    报应?真真是可笑。

    一个天道都没有的世界,哪儿来的报应,谁来报应?

    说白了,不过是又一出争家产的丑态罢了。

    这事儿,文官都知道,所以才会发生本应是太宋防守最严的皇宫,却成了总有人“贼人”可攻入的地方。

    没办法谁让老赵家开国两兄弟就没一个好货的呢?

    赵匡胤本身就是无赖混子,夺了柴家的江山。那些正人君子们该出声的,当年已经全出过声了。

    到了赵光义夺哥哥……为什么要说话。

    而对于终宋一朝的兄杀侄子,弟弟也杀侄子……

    看着呗。看着看着,也就习惯了。

    甚至可以说,还有不少文官在鼓励这么干。

    不是他们鼓励这种行为。而是这种你杀我下一代,我杀你下一代的行为,实在是太好了。

    说的大一点儿,这总比汉朝的八王之乱,要好的太多了。不会影响任何的百姓。

    更重要的是他们杀来杀去,死的也都是皇家的人,不会死到他们大青巾们的头上。

    所以,这样的行为才是被允许的,并且暗地支持的。

    “陛下!万事都可以协商!但是万万不可动刀兵啊!万万不可以啊!”

    这一点,到了晏殊这地位,他比谁都明白。他对赵祯是忠心,但这已经成为了大宋“选拔”皇帝的祖制,就是他也不敢揭开。

    一旦揭开,那可真的是要不知道死上多少人了。从赵光义开始,这事儿牵涉的人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一旦皇帝发现了事实,试问他还会认为朝廷大臣们的忠吗?而那要杀自己后代的兄弟们,皇上还会仁下去吗?

    而且大宋的王爷们有些像汉朝的王爷,都有领兵传统。有兵权在手的他们会甘心任皇帝杀戮?

    到时便是个群王皆反的局面。哪怕想用汉朝的推恩令都不行。

    因为汉朝的推恩令之所以行的通,便是因为它惠及的就是诸王的后代们。

    而这事儿一揭开,只要有脑子,就会发现这是有人故意让他们互相杀他们的后代。

    诸王争皇位,杀光皇帝的儿子,自己坐上去。

    不揭开,这坐上皇位的就是最大的赢家。然后文官们一忽悠,军权交出来。

    可当他们发现坐上那个位子后,只是一个轮回的开始,而且是自己成为被杀后代的那一个。皇帝们会怎么做,还用问吗?

    至少会抓死了军权。

    可是没军权的皇帝才是吉祥物,有了军权……五代十国已经证明过了。

    没人愿意用自己的命来试一下皇帝有军权,会不会任性。

    而且能劝说皇帝不重视武人,费了他们先辈多少的功夫。重来一次,他们还办的到?

正文 第279章、业务能力还在

    晏殊想的很多。不是他能联想,而是最近发生的事太多,他不得不多联想。正所谓劳心者治人,不愿意多联想的,已经全都治于人去了。

    总有刁民想害朕啊!

    晏殊想的多,但是赵祯却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他只觉得他只是调些人手救自己的臣子罢了。而晏殊已经老了,再和他说下去,天都亮了,到时候大臣们都睡醒了,这事更麻烦。所以本着快速解决,爱护总臣的心,赵祯觉得大家就别在这儿瞎比比了,有这功夫,人都救出来了。

    他们老赵家对神仙,从来都是有救错,没错过的。更不用说沈石还救过他儿子了。

    赵祯发了善心,一挥手,七八个健壮的小内侍围了上来,将堂堂大宋首相带去休息了。

    这完全是没有任何恶意的。这所以是体格健壮的小内侍们,还不是敌人总是打汴京主意的恶果?

    他,堂堂大宋的皇帝,调不来军队保护他的皇宫,他只能打一打健壮太监的主意。

    其实这还不是文官们害的。皇帝想调人手保护自己,他的大臣们就告诉他,这会招来胆大包天之辈给他戴绿帽子。

    皇帝一想,这倒也是,只能从太监中选壮硕的了。

    但是皇帝的安危什么的,这等“小事”,事过就忘,没人会记得自己阻过皇帝寻找安全感。这样的事要是老记得,他们就不是政治人物了。

    本来这是很正常的变化,但是晏殊不是什么名侦探,从他的角度上看……今夜皇帝急召自己进京,然后便扣留自己在宫中,就连派了两个强壮的内侍保护着,也让他理解成了扣押。

    要出事,这是要出大事儿!

    皇帝是不是已经知道了?不然他为什么这么干?

    正所谓做贼心虚。事虽然不是他晏殊办的,但他却是个知情人。他知道这事一旦引爆,皇帝非把这大宋上上下下的人当仇人不可。

    赵祯哪儿知道他不过是报下恩,与沈石合作一下,还有这许多的恶心事。

    他是真的相信了大臣们的忽悠,皇宫中有正常男人会给他戴绿帽子。

    这样的事,从古到今,只要是正常男人就没有不防的。他根本没有多想。

    而且赵祯毕竟是大宋的皇帝,这国家的主人,理论上这国家的军队也是他的。现在救自己儿子的人需要帮助了,他派出一点儿军队,赶紧去救人。怎么了?这没毛病。

    至于为什么绕过大臣?

    这不是明摆着的吗?朝廷的工作效率有多高,他能没点儿逼数。等他们上班,等他们研究完再发兵,真的是什么都结束了。

    一如那个封锁区,到现在也没有解除掉,不就是吗?

    虽然说这样是为了安全,但效率太慢。

    赵祯走来走去,他用了印,让包拯去调军,不仅仅是担心沈石的安全,他更想知道自己的军队对妖邪的战力到底是怎么样的。

    如果干不过,一切都不用说了。他会当成什么都不知道,就当世上无妖邪。这一点,刘太后在世时,他就干过,而且干的很成功……他熬死了刘太后,自己还是皇帝。

    但如果军队干的过……他的心也就不免要活泛一下了。有妖,也就意味着长生不是吗?

    总之这都要看自己手中的实力,自己有什么牌打。

    但是赵祯行动之后,却忘了晏殊。晏殊从来就不是一个认命的人。

    他忠于皇帝,但当年请刘太后垂帘的同样是他。

    从某一角度上说,他是一个非常有大局观的人。但是这大局观的利害,也只是从某一方面来说。

    不然他搞的庆历新政,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搞他了。

    一如现在,他的大局观又犯了。如果让那种血腥的时代再次到来,对于天下人而言,无异于灾难!五国十代的时代,绝对不能再一次到来!

    有了这么一个大局的利害之后,哪怕赵祯是他的弟子,他也顾不上了,晏殊就开始想方设法的给外界传递消息。

    赵祯并没有隔绝晏殊,扣押更是没影的事儿。他就没这么想过。

    但是赵祯做的一件事让晏殊就有了这样的感觉。

    晏殊打量着外面的内侍,很壮硕,不认识。

    身为大臣,而且是首相这样的位子,皇宫中,皇帝派自己身边的人,自己竟然不认识。这真的是越想越是危险。

    被送进一处宫中的厢房后,晏殊把自己的外衣扯开,伸到内衣里面,一掏,就掏出了一沓子金叶子。

    作为一个老江湖,进宫的时候身上备着金叶子乃是理所应当该做的事情,而且数量还不能少,因为你不知道你会遇到什么等级的内侍,小内侍几十两银子就搞定了,少监就需要几百两起步了,一千两也不是没有,甚至于当年收买刘太后身边的人,五千两银子都花过。

    这是大宋,消费水平高。银子少了,还真拿不出手。而他当年也没白使银子。

    正因为通了太后身边的人,太后当年要去拜赵家祖庙,他才得了信儿,带人阻止。从而一举由太后党成为了帝党。

    这无关乎忠心,这是政治。

    感性说法,这是正义,是他回报先皇的知遇之恩。

    然而事实却是真宗没有重用过他,刘太后也没有。晏殊真正的起飞,其实还是在仁宗手上。

    当然,任何一个政治人物都不能简单说他是好,还是坏。能跌荡起伏总是不倒者,从来都是灰色的生物。纯白或是纯黑,要么倒在了烈士的路上,要么就上了恶者的耻辱柱。只有灰者,才可以不倒。

    晏殊的功力就是在那个时候练成的,而且他也很清楚,不管对主子多么忠诚的太监,除了人与主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贴身太监之外,是不怎么会拒绝收受贿赂的,因为那是他们几乎唯一的收入来源,至于正常的俸禄,那几两银子管个屁用啊!汴京的花费有多惊人,他晏殊又怎么会不知道?

    而且大宋优待的是士人,可没说要优待太监。

    晏殊的手心里攥着金叶子,开始敲门。这么些年过去了,他已经很久没这么做过了,希望业务能力还在。

正文 第280章、行动

    “两位,两位,你们开开门,我有话要说!”

    两个小内侍互相看了看,没搭理晏殊。

    他们在调过来前可是被各宫主事敲打过的……只带力气过去,不要带耳朵,也不要带嘴巴。

    这其实也是宫中的规矩。那些没心没肺,不讲规矩的,在这皇宫大内可活不长久。

    “两位,你们别不搭理我这老人家啊,开开门,开开门,我有话要说!真的,很重要的话!”

    两人还是没搭理他。刚来的小内侍们心气可高,他们忠心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皇帝。

    晏殊继续喊:“你们开开门,开开门,我真的有很重要的事情要说啊!”

    其中一个小内侍不耐烦了,没好气的说道:“王阁老,咱们是给主子办差的,主子的话就是天,主子让咱们看着你,让您休息,咱们怎么敢耽误您休息,您是丞相大人,就别和我们这些阉竖之辈说话了,成吗?”

    晏殊笑了。

    忠心?

    呵呵,他们读书人,哪一个不是带着一片忠心入的官场?可是他们忠心了多久?

    就算是他。真宗时,他发誓忠心于真宗。

    真宗崩了。他找准时机,在二位相国争权夺利的时候,他一举推出了垂帘听政,忠向了太后。

    后来,太后野心大了,要以国礼祭祀赵家祖先。如果刘太后是男的,说不定他就不管了。可刘太后是女的。又是他,一力阻止,扼杀住了太后膨胀起的野心。他又把忠心给了当今皇帝。

    至于其他的文官就更不用说了。

    所谓的忠心从来都不是从一而忠,圣人有云: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官场就是一个交易场,之所以没交易成功,不是因为别的,而是付出的代价不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