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植掌大唐-第1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后世的人们可能感受的不是很明显,可在户籍管理异常严格的大唐,这些差异确实实实在在存在的。
就比如说唐初商人在外是不能穿丝绸衣服的,哪怕你家财万贯,仆役无数。
你在家嘚瑟一下可以,可要是到了街面上还穿着丝绸,但凡有人去告一状,富商就等着倒霉吧,罚钱都是最轻的,坐牢也不算意外。
所以县令来的时候,李姓富商可是穿了一身棉布衣料接待的。
嗯,棉布并不在禁止之列,毕竟原本都是岭南的穷人穿的。
而商人的孩子也是没法上学的,这点倒不是律法规定的,而是没有哪个学堂会收一个商人的孩子,就算是再有钱的商人也是一样。
实在是那些学堂的人,自觉的丢不起那个人啊,整个学堂的名声都能因此毁咯。
眼下能有这样的机会,对商人来说可是真正的改变命运,跨越阶层的,要是不狠狠抓住咯,大概一辈子都会在懊悔中度过吧。
“尼玛,这次是真的砸锅卖铁也要捐款了,抢不到这个名额,某这万年县第一富商要之何用。某也去死算了。”
李姓富商脑袋里燃起了战斗的火焰,这特么没说的,谁敢比咱捐的多,就是要某的命,必须恁死,不死不休!
“竟有如此恩典,某愿肝脑涂地以报殿下。如此,某愿捐款三千贯……”
李姓富商想了想,又怕这个数不够保险,又狠了狠心,真的准备玩命了。
对于一个商人来说,他的家财可不就比他的性命还重要吗。
“不,五千贯,以襄盛举!”伸出一个肥硕的巴掌来,李姓富商恶狠狠的说道。
就是这话说的像要资助李承乾造反似的,也不怕别人误会。
正文 第四百零九章 人比人得死
听了李姓富商的话,万年县令差点没一口气上不来,活活把自己憋死。好不容易缓过气来,尽量掩饰住自己的震惊,心里又忍不住开始琢磨。
这要是多来几个这样的巨额捐款,万年县这个书院那得是什么规模啊?这里可绝对是藏龙卧虎之地,隐形的豪商并不是很罕见,以李姓富商表现出的这种热情劲来看,那些豪商们应该也能慷慨解囊才是。
这样筹措到的总资金,肯定会是相当庞大的一笔,那么原本叫草堂的打算是肯定不成了,花费最少也是几万贯建起的书院都叫“草堂”,让那些真正的草堂可怎么办才好啊。
“确实是五千贯吗?”美滋滋的考虑了一下美好的前景,万年县令又有些患得患失的问了一句,生怕这李姓富商只是一时冲动而已。
“怎么?这些还不能保证某拿到前几的名额吗?”李姓富商有些惊疑不定的问道,他倒是没好意思直接问能不能确保第一。
实在是县令刚才拿那位徐姓富商说事给了他太大的压力,他和那位一直都是万年县第一富商的有力竞争者,彼此之间颇有点相爱相杀的意思,在这样的事情上肯定也不想落于对方之后的,特别是事关名声甚至命运的情况下。
“问题应该不大,具体情况稍后你就能够知道了。”县令笑眯眯的点头说道,其实心里可真不像表面看着那么淡定自若。
只是看着对方那激动的血红色的眼神,可是不敢再刺激他了,这要是抽过去了,上哪找这么好的一个突破口去。
满意的从李家出来以后,县令更加从容的去到了徐姓商人的家中,这次他用了更短的时间,就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如此往复的在各大豪商家中进进出出,他很快就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而且是超额完成,想来这样该有机会露个脸才是,也算是没有辱没了太子殿下的一番提携。
类似的情形同样在登州那边上演着,时刺史同样得到了照会,靠着立碑传记这些优惠条件,轻松的扩大了局面。
最后的结果也是相当喜人的,只是他面临的压力同样没比万年县令小了,万年县治下不乏世家中人的地盘,登州这种文教兴盛的地方就更不用说了,势力也是错综复杂的很,要不然登州军伍上下也不会让人渗透的跟筛子似的了。
好在因为有着林森的通气,程咬金他们这些个在老家都还比较有影响力的人物一早就表示了支持,他们也想在老家赚个好名声嘛,所以时刺史那边局面反倒是更早打开的。
再加上之前水灾中时刺史的积极应对,尤其是后来去长安卖鱼干的举动,可是给他带足了声望,这次又出尽了风头,已经有该提拔他进中枢的声音传出来了。
广府那边却又是另一番景象了,因为在香料岛这事上达成了利益同盟的关系,眼下的广府整体氛围那是相当的和谐有爱。
那边刺史刚表态需要支持,以冯盎为首的本地派,还有各家勋贵手下商队,甚至是那边的番商都纷纷慷慨解囊,大概是完成任务最快的地方了。
有这份亮眼的表现,眼瞅着广州刺史重回长安城的愿望这就要实现啊。
程咬金他们已经在着手运作一个自己人,或者最少也别是对头的人过来接任这个重要的职位了。
这样在朝会上李承乾是干脆点名表扬了这三位,将他们作为了恪尽职守的典型来夸奖的,并且当堂决定要把大家捐款建设书院的事情广布天下,让天下人一同来见证这些人的善举。
作为典型代表的这三处地方自然是重中之重,不仅要在各地进行宣传,长安城里更是要张榜公布的,在东西市门口,在长安城的几大城门处这等人流密集的地方,专门安排了小吏过去,负责向普通民众进行宣讲。
只是仔细看去的话就会发现,那万年县和登州城的捐款人名单之上,就是那么恰巧的将其他人都写在同一张纸上,将这张纸填的满满当当的。
捐款较少的那些世家中人的名字,就只好写在另一张纸上了,大概是为了同样将纸张填满吧,这些名字和捐款数自然就要写的大一些了,两张纸也算是有了个鲜明的对比啊。
这下子如李姓富商那般榜上有名,而且一下子捐出了半个万贯家财的大善人,即便是在天子脚下,首善之地也是非常惊人的善举了,自然成了人人称颂的好人。
现在随便出个门,都能得到一大帮原本不太待见他的家伙们的笑脸,其他人同样对他赞誉有加,感觉倍儿有面子,挺胸凹肚的这叫一个扬眉吐气。
可那些只捐了五贯钱的世家中人,待遇就完全是另一个极端了。
“这还是号称诗书传家的世家中人呢,建书院竟然也好意思只捐五贯钱?
上次他们家那个谁去妓院跟人争个清倌人,可是一掷千金呢,看来这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我呸!”
“天天吆喝着自己多好,这下子算是现了原形吧,五贯钱,打发要饭的啊!啐……”
“狗屁良善人家,表面上道貌岸然,一肚子男盗女娼,之娘贼!”
……
等等各种唾骂声真的是不绝于耳,在人家的五千贯面前,世家中人这仿佛约定好的五贯钱简直就是个笑话。
他们的生活有多么的奢侈人所共知,即便原本不知道的,这次在某些热心人的普及下也都知道了,什么几百钱一张的纸,上百贯一支的毛笔,几百上千贯的砚台用着,一顿饭就是几十贯花着,一身看起来不打眼却价值千金的衣服穿着,就这样的人家却说自己只能拿出五贯钱来支援书院的建设,这还号称最希望天下都是读书人的世家中人啊,能要点碧莲不?
“不好啦……不好啦……”随着消息传开,再见到那些暗戳戳的骂着自家人的民众,自然有世家的下人发现了情况不妙,了解过前因后果后,赶紧把事情报了上去。
那帮子世家中人也很快意识到了其中的不妙,对于他们来说,这无异于一场大危机。
他们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底气,连李世民这个皇帝的面子都不卖,归根结底靠的还不就是他们那无人能及的名望吗。
经过李世民之前的几次打压,包括新式记账法清理出的贪官,还有崔家遭受的天罚等等,他们的名望比之以前已经大有不如了,但毕竟还是有那么多年积蓄下来的影响力在呢。
可这次的事情却无异于暴露了他们的真面目,搞不好就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由不得他们不在意。
正文 第四百一十章 脸呢?
这次的事情表面看起来可是和林森一点关系都没有的,所以他完全可以在家陪着老婆孩子玩,同时看戏就好。
特种队员们经过这段时间的不断发展,更好的渗透到了长安城的方方面面,对于世家中人的侦查自然也更加全面。
他们看似淡定实则慌乱的样子,同样落在了林森的眼里,让他的心情这叫一个舒爽惬意。
这件事情的影响还在继续发酵中,也在逐步扩大着,尤其是在李承乾的有意无意的推动之下。
李承乾亲自出面表彰了万年县令他们还不算完,又将他们几位有功之臣,和那些捐款最多的商人代表,都叫进了皇宫中,不仅亲切的接见了他们,还赐宴款待了一番。
像李姓富商那般首次受到如此礼遇的商人,差点没幸福的蹶过去。
回到家以后,更是逢人就说起这事,当然肯定要将李承乾也夸的天上少有,地上无双的样子。
体会到自己现在处境的变化,县令他们这些官员见面都是笑脸相迎,其他人见到自己就要竖大拇指,让他感觉这五千贯花的确实是很值得啊。
林森倒是从中琢磨出一点事情来,像是这样用来打开突破口的地方,还有这么好的露脸机会,能够被点名表扬的这几位,就算不全都是李承乾的人,至少也得有那么一两位是他的亲信才对,就比如说万年县令,就有很大的可能啊。
因为他那里前后对比也是最明显的,当然得罪世家中人也是得罪的最狠的。不过由此带来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啊。
受到这些事情的影响,尤其是那些利好条件全方位的放出后,让其他地方的商人们看到了奔头。
毕竟有李姓富商他们的待遇比照着,捐起款来这叫一个踊跃,甚至称得上是汹涌。
为了争取那几个给自己单独树碑立传,还有送孩子入学的名额,那些个豪商差点没打起来。
用来建设书院的钱,更是滚雪球一样迅速的壮大。
尤其是在各地都推出了随时张榜更新的措施以后,每天早上起来更新过的捐款光荣榜上,那数额还有排名,都会有不小的变化,可见那些商人们对于这些事情,是有多么的执着啊,对那些好处是有多么的渴望。
而那帮子世家中人自然也坐不住了,商人们捐的越多,他们遭到的唾弃就越多啊,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以前他们以为自己的影响力能够达到,让大家都跟他们一样随便打发一点完事,可谁想到李承乾那边竟然给了这种釜底抽薪的政策。
而且有了李承乾的关照以后,他们也不可能对那些富商怎么着了,法不责众啊。
连那些需要仰仗他们鼻息,或是庇护的商人都参与了进去,他们还能指望所有的商人,都为了他们的面子改主意不成?
人家本来就是看到他们原来也并不像自个想象中那样一手遮天,这才敢于有此尝试的,这已经是对他们的威信的一种伤害了。
而随着捐款的事情,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议论的焦点话题,他们的威望也是越来越差,唾弃他们的人屡见不鲜,赞颂却听不到一句。
即便他们派出了人手,私底下出去想要扭转下对他们的舆论风向,人家一句“捐款建书院都舍不得出钱,还能干什么好事?”就给堵死了。
因为仔细想想,他们在理所当然的享受着自家的好名声的同时,确确实实的没给周围的民众干过什么好事啊。
修桥铺路大都是人家商人出钱的,普通人想学习知识,压根都求不到他们头上去。
反倒是有意无意的仗势欺人的事情可是做了不少,要不然他们手底下哪来那么多佃户还有奴隶啊,还不都是被他们挤兑的。
这么想来,他们确实是拿不出什么有力的证据,理直气壮的回击回去。
所以最后骂他们反倒是成了一种风潮,不骂两句反倒是容易变成阶级敌人,很容易被人看成是这些吸着民脂民膏畸形成长起来的世家大族手底下的走狗。
被人围着骂一顿还算客气的,被群殴了都没地说理去。
还真就有世家的家丁跑出去给主家开脱,被人认出来而遭到群殴的。
结果衙役来了先看会戏,等着揍得差不多,都出完气了,这才吆喝着把人赶走。
至于说抓人?不好意思人太多了,抓不过来。顺便大概还要送上一个鄙视的眼神就走人了。
为这事去找万年县令?之前给人的羞辱怕是还没忘了吧。
哪怕真的抓回来了,分分钟百八十号人跑来,告你手下主动寻衅滋事信不信?
大家那是纯粹出自公心,帮忙教训这些仗势欺人的下人而已,不给个见义勇为的表彰就罢了,你还能想倒打一耙?脸呢?
世家中人当然也在朝堂上想了办法,找人出来吆喝着书院的捐款事项中有种种不合理之处。
立碑传记啊,让商人之子去上学啊,这些全都于礼不合云云。
如果商人之子去上学,保准没人会去上学,这种威胁的话也都说了。
可李承乾笑眯眯的说了一句,如果不让商人之子去的话,你们会把自家的学子全都送去书院吗?
或者你们能掏出钱来建设书院?我保举你们的孩子一个前程都行啊,这些人就全都哑火了。
他们的孩子都想方设法的朝各家的私塾里送呢,压根就不会来这种普及教育的平民书院学习。
至于掏钱,就算能掏的出来,他们敢吗?怕不是接着就被以贪腐的罪名送进牢里去吧。
后面再有出来扎刺的,李承乾很干脆的都给强压了下去,还让考功科的把这些人全都记了下来,实际上他本人大概也在努力记下这些人的样子。
这特么都是世家中人的门下走狗无疑了,即便有些是单纯的老学究,以后也显然不适合重用了,还是老老实实的去教书育人吧。
反正这些人在贞观朝能蹦跶多久还不知道,在他李承乾上台以后,基本是前途无亮了。
最后世家中人一看暂时是没有好招了,捐款的日子马上就要结束了,咱们花钱买个好名声吧,就当破财免灾了。
咱也多捐点吧,至于说脸面,在事关家族兴衰的大事面前,一点脸面算什么,更不要脸的事又不是没干过,只要能把声望维持住,谁不得给咱们面子。
于是几大世家的人商议了下,还是同进退吧,一家子捐一千贯好了,就在期限内的最后一天去上缴吧。
既能展示出自家的诚意,又显得自家相对还是比较廉洁的,并不像那些商人一样满身的铜臭味,就知道捞钱。
咱们这可是节衣缩食的,才好不容易才挤出这些钱财来的。
为此咱可是马车都不坐了,改成了牛车,多大的一份心意啊。
结果他们还是被骂了,而且被骂的更惨了。
正文 第四百一十一章 盖棺论定
“明明就是有钱还只拿五贯钱出来,果然还是不想捐款而已,还说什么省吃俭用攒出来的,敢情几天功夫吃穿用度就花了不止一千贯啊,穷奢极欲!”
“早干嘛去了,大家都骂开了才拿钱,而且还不如那些商人拿得多,贱骨头,我呸!”
“人家商人都捐了那么多,他们才一千贯,别说他们钱还不如商人多,商人也是要给他们上贡的,人家都能拿几千贯出来,这才一千贯,糊弄鬼哦。
摆明了还是舍不得钱呗,铁公鸡,吝啬鬼,啐……”
“假惺惺的做个样子,别人就不知道你们的真实面貌了?垃圾!”
诸如此类的骂声不一而足,但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在鄙视那帮世家中人的。
其实仔细瞅瞅,总能在讨论的群情激愤的人群中,发现那么一两个林家庄户的身影。
只是有的现在成了最受欢迎的小吃摊的摊主,有的开始了别的营生,但无一例外都成了合格的舆论引导者。
显然这是见识过后世舆论威力的林森,率先炮制出来的水军了。
看似在这次的整个过程中都没有出什么力的林森,其实私底下可是帮着出了不少的忙,而且别忘了这提议最早就是林森想到的呢。
而眼下看来,效果还是很明显的,不仅成功的为大唐天下算是都办了一件地地道道的好事,一家伙就让书院这种原本很是高大上的东西,在全国范围内都铺开了摊子,未来造福的人绝对不是一个两个。
更重要的是,这次事情有了林森安排人在其中搀和着,引导着舆论,对世家中人的名望损伤,可真不是一点半点,而是狠狠的打击了他们的形象。
在他的热心帮助下,更多的民众看到了那些世家中人的真面目,算是将他们从神坛之上重重的扯落了一次,让他们的家族名声蒙上了厚厚的一层尘土。
眼下看好似没有给他们造成什么直接的损失,但是长远看来,对他们的伤害就大了,这是真正的在朝着挖断他们根基的方向努力。
不只是朝着断绝他们声望更近了一步,还为培养出更多的寒门学子奠定了基础,以后自然有望更好的遏制住他们的势头和影响力。
而作为真正的始作俑者的林森,在这件事中把自己倒是摘的挺干净的,仇恨倒是都被马周给拉的稳稳的。
但是对马周来说,这不见得是一件坏事。
经此一事,他已经隐隐的有了成为寒门学子代表人物的势头,以后在寒门学子之中的声望怕是无人能及了。
而且通过这一举动,也算是彻底的和世家一系的官员划清了界限,充分的向皇家展示出了自己的价值,受到提拔重用也是理所应当的。
而这个好处甚至都没用等上太久,就落到了实处。
去为李渊守孝了几个月的李世民,在广大臣工的一再请求下,终于“勉为其难”的回来参与政事了。
在他不在的这段时间内,有着亮眼表现的马周,接着就迎来了升职加薪,算是肯定了他提议建造书院的这一系列措施。
当然也相当于又把世家中人丢到地上的面子,又给狠狠的踩了一脚。
变相的也在帮着林森,巩固住了这次争斗的胜利果实。
万年县令、登州刺史时老头,还有那一心想往长安城跑的广州刺史,也先后受到了嘉奖,就等着考功结束以后,给他们安排新的职位了,当然是要给他们加加担子的。
另外,李世民还郑重其事的肯定了李承乾的一番作为,夸赞他处事稳重云云。
其他的重臣,像是房玄龄和长孙无忌他们,可以说是真正的文臣领袖的这帮子人,也都真心实意的送上了祝贺。
对大唐来说,一个能力出众的储君,应该是大部分既得利益者,如这些新兴权贵们,共同的愿景。
他们虽然支持了当年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却真的不希望大唐再经历一次那样的惨烈了,未来能够顺利的完成权力交接,保持住稳定发展的局面,更符合所有人的期望。
像世家中人那样想让李承乾他们哥几个多些争斗,最好再形成混乱的,毕竟是少数。
和他们抱有类似想法的,也大都是些政治投机分子,看到的也只是自己眼下的不得志,还有投机成功能获得的庞大利益而已。
而李世民这一趟借机躲出去,也未尝没有借着太子监国的机会,好好看看李承乾的处事能力和手腕的意思。
想看看这位他一直着重培养的儿子,到底能不能达到自己的预期,所以放手的也算是比较彻底了。
尤其是在建书院这件事情上,尽管后边给出的那些条件,确实是有些超出常规的,比如立碑传记,比如允许商人之子入学,放到现在来说甚至有点惊世骇俗的意思。
可在李承乾前去问询的时候,李世民也都选择了默许,甚至做好了帮忙擦屁股的打算。
这样的大事李承乾可不敢擅专,没有李世民的首肯,他哪来的底气啊。
可事实证明了李承乾确实干的不错,找准突破口分化瓦解,同时用对比的方式,狠狠打击了世家一系的嚣张气焰。
至于说担心李承乾因此声望太高,影响了他这个当今陛下的权力,以李世民的自信,这种担忧压根不会出现。
事实上他回来后,就利用自己目前无人能及的威望,将那一系列优惠条件所带来的影响,给平息了个差不多。
如此一来,反倒是进一步巩固了李承乾的威望,不论对李承乾还是对林森来说,这无疑都是个好消息。
可以说,这一回合林森胜的非常彻底。
尤其是头一次体会到在幕后操控一切,敌人却察觉不到的感觉,这感觉就一个字,爽!
怪不得那么多老奸巨猾的家伙,都喜欢在幕后鼓弄是非,原来这种感觉是会上瘾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