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薛蟠之闲话红楼-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氏听着贾赦的话,取出了一块帕子,给他擦去了嘴角的汤汁,然后两人气氛美好的聊了下去。
谢嬷嬷拍了拍心口,好不容易平缓了心跳,今天贾府里的主子们都去热闹了,二房那里自然也是,就是小厮丫头们也会是凑个热闹。她偷偷摸摸地从廊下疾步走了回来,看着已经熄灯的主屋,悄悄地回了自己房里。想着那盅银耳莲子,今夜发生的事情,她会带到地狱里,为了她那苦命的小姐,就算是手染鲜血也是必须的,谁让这世道就是这样呢。将来就算有一天查出来,也要拉一个垫背的。
****
同样的京城,不同的天。
郇昰和他的刚娶的妻子从宫里吃七夕宴回府,一路上也没有说什么话。“今天事多,早点歇吧,还有孕在身,别累着了。”郇昰和他的正妻稍稍说了几句,就回了书房。也没去看对方的脸色,这桩婚事也就是皇家的婚事,门当户对,然而这个孩子来的却比他想的要早的多,要知道除了新婚的三天之外,他们还没有过其他的房事,就被检出五皇子妃有孕了。
郇昰进了书房,推开窗,看着天上的银河,却一点也感觉不到七夕的气氛。
“朕心悦人唯萍儿。”郇昰脑中又想起了小时候,躲在草丛中听见的那句话,那是他父皇对着宸贵妃说的一句话,但是宸贵妃还是死了,还有她的儿子,比自己大两岁的四皇子。
郇昰在四皇子死后瞥见过父皇眼中的那种黯然,也偷偷地在宸贵妃过世的时候,看到了父皇僵硬的嘴角。他知道这是一个秘密,因为宫里人根本不觉得皇上有多伤悲,丝毫没有看见皇上要追封的态度。
郇昰想着自己的母亲,不过是一个贵人,在生产自己之后,没有两年就死了,然后自己被养在了宸贵妃的名下。那是一个看上去温柔可亲的人,年幼的自己甚至分不清,她对待亲生儿子与自己有什么不同,一样的要求,没有什么溺爱放纵,也没有差别歧视。他一度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因为四皇子死了而自己活着,可是失去了儿子的宸贵妃在一年后也病逝了。他没有了那个兄弟,也没有了养母。宫里面的日子可是不好熬,父皇对自己总是有层说不出的隔膜。
郇昰才慢慢知道,总是有不一样的,终究自己不是宸贵妃的孩子。
就在今天他彻底懂了,他一直没有理清的东西,他的父皇为什么会对自己半冷不热,因为看着自己,就会想到他最爱的人们已经死去,可是他这个代替品也不是的儿子还活着。
郇昰闭起眼睛,为了自己今天去祭拜宸贵妃时,瞥见的父皇的那个眼神心寒。自古帝王多绝情,而他们的感情稀少的给了一个,就没有别人能得到了,自己不能,太子不能,其他的皇子们其实也根本不能。
是的,七月初七就是宸贵妃的死祭,除了自己这个她的养子,宫里这个地方谁还会记得一个已经过世整整十年的妃子,何况当她也没有荣宠六宫。
就是郇昰也没有想到会在向父皇请示,去长春宫祭拜养母的时候,瞥见皇上那种复杂的眼神。
‘呼——’郇昰叹了一口气,那么就这样吧,他安安分分地做个皇子,以后做个清闲的王爷。虽然这个妻子的家世不高,但是也算是争气的马上就能给他一个孩子。好好地让这个孩子长大,平淡的一辈子,也是不错的事情。
谁都争不过一个死人。他又何必去掺和这趟浑水。
这么说自是因为朝中最近开始变得奇怪的局面。
当今圣上已经年近六旬,最大的儿子也有四十了,就是出生便被封了的太子。其后连着过世的四皇子,还有七个儿子。最小的也有五六岁了。
只是随着成年的皇子成亲开府,并且入朝做事之后,太子的位置就越来越难了,今年因为关中张家被山贼截杀一案,更是让局面诡异了起来。这张家的贪墨案,真假还没有定,就被杀了,让负责这个案子的太子很是气愤。只是,皇上仍在,太子只是太子,要想查清里面的事情,恐怕没有那么简单。
况且,皇上今年来对太子的喜欢,可比不过几个小的,要说就是半步之遥,可是太子终究还是可以废的。
郇昰笑了一下,这些话只能憋死在心里,也不能露出半分。他的父皇最想封的那位已经不在了,那么剩下的,他只会找一个最合适的吧。不过,这和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呢?还不如去读几本西洋人的书呢,有时想想以后,能出海看看也好,他还没有见过大海的样子,而这京城的四四方方的天,也就是一成不变的样子。
****
“所以,今天在民间也有是鬼节的说法吗?”远在金陵那一头,薛蟠却和薛父还有宋先生一起在小院子里看星星,就听着宋诠在说七夕的另一个版本。
“民间有把五月五七月七当做祭拜的日子,所以这一天出生,并不是看成是什么好日子。”宋诠摸着胡子,想起了一个故事。“我就听过,在这一天出生的孩子,不好养活。有个大户人家生了个千金,还特意向着乡下远亲借了个名字,让那个老亲给起了个名,借寿来着,后来果然一生平安顺遂。”
薛蟠倒是不知道还有这样的说法,他觉得借寿这种事情,也是缥缈的很,有种无稽之谈的意味在。“先生,这可当得了真?”
“凡事难说的很。”薛父却是不知想起了什么感叹了一句,“当年你的祖父似乎也说过那样的事情。”
“爹,是什么事情啊,可以说说吗?”薛蟠难得听见薛父说起那个让他疑惑不已的祖父,总是想要多挖到点内容。薛父看着儿子似乎闪闪发亮的眼神,觉着毕竟是小孩好奇心还是重。
“这事情你听听就算了,做不得真的。”薛父努力想了一下当年的事情。“说是在你祖父年轻的时候,听过一个故事。
一个文人上京赶考途中遇到了山洪,被一个村子里的少年给救了。文人清醒病好之后,还是错过了那场科举考试,不过却和那个少年成为了朋友,虽然对方是个乡野村夫,倒也是有一番魏晋风流的气质。两人相交甚欢,成为了刎颈之交。文人必须回家的时候,与少年相约在江南再见。可是人世无常,后来文人回到了家,五年过去了,少年却始终没有再前来找他。待他要成亲了,派人去邀请少年时,才知道五年前少年就离开了那个村子,已经不知所踪。
本来以为这辈子也许他们永远不会再遇见了,但是一次文人带着家人会祖籍探亲的时候,遭到了山贼打劫,护卫死的死伤的伤,眼看他的孩子就要被伤到的时候,一个人骑着高头大马从树林中冲了出来,救下了他的孩子。等危险过去,文人愕然发现这个壮士,就是当初的少年。
他之所以离开是因为得了难症,去寻名医去了,可惜十多年来,没有治愈的办法,也许不久就会死了。文人心中大悲,这个救了自己,也救了自己孩子的友人加恩人,怎么就能这样去了呢。
几方打定下来,有个道士告诉他,有个法子可以一试,但是他必须付出惨烈的代价,就是以命换命。他的友人本是健康之命,却应了文人命里的劫难,现在除非文人把自己的寿命借给他,否则无力回天。
文人听后,当下没有犹豫就那么做了。后来,那个友人的病就不治而愈了。”
薛蟠听了父亲的故事,觉得有点奇怪,祖父怎么会和父亲说这样的事,“爹,你那时候也和我一样好奇吗?还有那个文人后来呢?”
薛父摇摇头,“这事是你伯父缠着你祖父说故事的时候,我顺道听的。至于那个文人的结果,并没有说。蟠儿这不过是个故事罢了。”
薛蟠心里却不这么认为,故事真的是故事吗,还是一个看不清的真实。就像他装的再像一个同龄的孩子,其实有的东西真真假及早就分不清了。
☆、18、庙会遇奇人
不说薛蟠是不是认为那只是祖父听来的一个诡异的故事,话本里面的故事可能只是一个写书人编的段子,但也可能是真的。哪怕后来的人读起来觉得,与那个时代的历史如此的格格不入。比如,薛蟠生活的年代,在金陵的庙会上看到了一只会走会跑的狗。你伸手摸摸它,不舒服了它还会发出叫声,关键它是木头制作的。
七夕一过,这日子就入了重阳,薛蟠先前让当归去打听的消息,至今没有回音。就是要去找一个叫做黄履庄的人。要说世人多半知道清初有个叫做戴梓的人,他擅长于火器的制作,却少说和他同时期的另一位,那个人不是官,也没有留下书稿来,却是一个发明家。要说他发明了什么,只能根据史稿的记录窥见一斑,自行车、温度计、显微镜、机械狗等等只是其中之一,可惜他的《奇器目略》没有存下来,而器物们也没有,二十八岁之后,他的故事就没有再说一说了。那个就是黄履庄。
薛蟠知道这一位,是因为他所做的东西远远超越了时代的思维,他的发明比西方早了整整一百年。可以说在当时的实用物理学与工程学方面,这位都是先驱者。就是被康熙称作‘绩学参微’的数学家梅文鼎,都有赞誉过黄履庄的奇思妙想与精妙工艺。
既然是这样一位人物,会不会在这个时空也出现呢?
“大爷,已经到处打听了,没有这位黄师傅的消息,小的根据您报的生出时段,没有寻得这样一位奇人。”当归从苏州回来之后,就着手查这件事情,但是一年多了,连半点消息也没有。“您看,说不定他搬家了,去了北边?”
薛蟠摇摇头,恐怕是找不到了,不知变调的历史将这样一个人才弄到了哪里去。“算了就到此为止吧。别在特意花力气去做了。和爹说一声,带着几个护卫,我们去庙会看看吧。”说不定没有这个黄履庄,还有苏履庄呢。
重阳的正日子刚过,这街上还飘着淡淡菊花的香味,各种叫卖的小摊面前都有人驻足挑选。“快,快去,前面有人再表演骑轮子啊!”就听见人群里传来了这样的声音,有些小孩向着做前方聚了过去。薛蟠听着骑轮子,被吊起了好奇心,该不是自行车吧,这个时代还没有这样的东西,莫不是黄履庄出现了?!
薛蟠示意当归也上去凑了热闹,几个卫护把薛蟠保护在内侧,倒是从一侧看清了里面的情况,就看见一个发色戴白的中年人骑在前面的木轮子上,后面还有一个座位带着另一个小孩,那个中年人摇动着手中的轴曲,倒是平衡地前行并转了好几圈。
大家看的都纷纷鼓起掌来,‘啪啪啪!’的掌声,热烈地好似没有看过这样的表演。“再来一个!再来一个!”大家有的放下了一两个铜板,鼓舞着中年人。
中年人拱拱手,拿出了边上的一个木狗,然后像是拉动了什么发条,就看到这个木质的狗,自己走动了起来,竟然真的像是狗走路的步伐。而中年人突然拍打它的背脊时,居然从这个木头体中发出了‘汪呜——’的叫声,这让一圈观众猛地静下声来,然后是爆发似的,众人高喊了一声,“好!”
薛蟠看着场内的场景,已是心绪翻腾,终于被他找到了吗,属于这个时代的大师。不被后来所相信的,比西洋早了足足一百年的,他们自己的发明家。薛蟠觉得在这个时候,他才是真的活了,不是一个狠狠压制暮暮老矣心情的三世之人,而是一个抛去了过去的重担的,重头再来的年轻人。
等人潮散去,薛蟠立马迎了上去,“先生留步,能不能借一步说话。”
中年人与他身边的小孩回过神,看见有个眉清目秀的男孩站在了面前,看着穿着就是富贵人家的孩子,就不提身旁的家丁与护卫了。中年人不清楚薛蟠的来意,以为他和以前的那些客人似的,喜欢这些新奇玩意。“客人是要买这木头狗和双轮车吗?”
薛蟠克制去握住中年人双手的冲动,深吸一口气,“冒昧的问一句,这些都是先生的制作的吧。”
中年人顺其自然地点点头,“你要更多的,恐怕要费些时日,这东西的做工可没有那么容易。”
薛蟠看着中年人肯定的语气,确定了这些东西的出处,更是想知道这些是不是他的创意,“还有别的东西吗?还这些不一样的。”
“当然有,还有一些小镜子能看见天上的星星,或者您要自己会跳舞的人都有。这些我都会,还是您要想做什么,也可以说给我听听。”中年人看着薛蟠的年纪认为他是喜欢这些玩意的新鲜劲,江南一地奇巧之物不少,但是像他这般好玩的却是还没有呢。
薛蟠示意当归取出了银钱,“不知先生怎么称呼,这些我要了,另外还想和先生谈谈能不能做点别的,您看现在方便去家中看看吗?”
中年人看到当归拿出的银锭顿时觉得多了,这些活计可不值那样的价格,都可以是他半年的家用了。“太多了,不用这么多,我也没有碎钱找给您,只要那一点就行了。”中年人指着当归看也没看的那块碎银,表示已经够了。
薛蟠没有和他争执,在这个时代几乎没有人明白,哪怕是千两万两也买不回这些东西的意义,它们代表着曾经明明可以,却不曾实现的,世界第一个出现的发明。
当归看了主子的眼色,就把碎银递了过去。中年人笑着把东西给了薛蟠的家丁,“别叫我先生了,我叫晏轼,这是我的小孙儿晏冶。小公子可是现在去我家中看看。”
“当然,我们现在就去吧,没有什么不方便的吧。”薛蟠自是想要快点看看这位符合他心中工程机械大师人选的晏轼有什么更多的惊喜带给他。
一行人就跟着晏轼与他的孙儿来到了集市后面不远处的一个小宅子前,“您别介意,可是有点乱。”晏轼打开了门,就看到院前的地面上,对着各种的木料,还有一些零落的金属零件,倒是他说的杂乱无章了。
护卫们率先走了先去,再让薛蟠入门了,一进门薛蟠就看见了一个类似望远镜的东西。“那个是你做的?能看的清月亮吗?上面是是不是有什么?”
晏轼听着知道薛蟠是个识货的人,刚想说话,却看到了那几个侍卫。薛蟠顿时明白了,“你们都出去等着,就留下当归。”
五个侍卫点头退了出去,这个主子的功夫没有飞檐走壁,也绝不是一个小孩,那可是高人传授的,其实就是白胡子老道给的小册子,真的是本不错的东西。坚持练习两年的薛蟠自是受益非凡。
“先生,我们开门见山的说,那个月亮上面,你没有看见嫦娥,而是看到了像是高山与它的暗影吧。”薛蟠在边上的一个石凳上坐了下来,脸色严肃地看着晏轼。
晏轼惊异地看向薛蟠,他怎么会知道,莫非也是做过那样的事情。“我,小公子,这样的话可是不要说的好。”
要说薛蟠与晏轼所处的时代,还是相信着那些传说中的事情,天上的星星与月亮那里是住着神仙的地方,那是他们这样的凡人可以冒犯的。所以,钦天监才有着他的位置,虽说到了大庆朝,他们已经远不能和以前相比了,但是忌讳始终是忌讳。
“先生都敢做出来了,想必是听过西洋人的说法了吧,他们最先抬头看天的人被视作异端,但是现在他们已经认了那些是伟大的先驱者了,叫做他们科学家。先生难道不正是认为这些东西能发现另一个世界,才会人至不惑,也不愿放弃年少的梦吗?”
薛蟠的一番话在晏轼的耳边炸了开来,他是怎么看出来的。
薛蟠却是笑着说,“你家中没有值钱的东西,看看这堆的都是木材与碎零件,还有这各式各样的市面上见也没有见过的东西,难道不是不曾放弃。否则一个祖父还不是想着让孙子进学读书,或者攒钱安生,会让他也学习这样的计活吗?”
薛蟠却是看见了晏茗眼中同样的神采,不是对着银两,而是对着那些奇巧异物时才有的光彩。
“为孙儿取名冶,不是希望他可以继承你可能无法完成的心愿,在这条创作制造的路上走得更远吗?”
晏轼在薛蟠清亮的眼神中叹了一口气,也在石凳上面坐了下来,“三十多年了,我从北到南,不是没有遇到过喜欢这些技术的,却是没有一个相信它们会让整个大庆都改头换貌的。就单单是着望天镜,可能就会招了不少人的讨厌。大家都当看个热闹,小公子何必认真呢?”
“你做的人都认真了,那么看的人总会认真的,早一天意识到,就能把握先机。晏先生,你可是愿意看看大庆会不会因为它们惊天动地呢?”薛蟠的话语平静轻和,却像是带着奇怪的法力似得让晏轼不自觉的点了头。
三十三年了,他的儿子死在了伤病了,老妻死在了旅程中,独独留下了相依为命的孙儿,小孩却同样爱着这些世人眼中奇巧淫技的玩意。明明西洋那里都能把大船开到大庆来了,而这里大庆出个海,能找到西洋吗?
晏轼不是没有读过书,考过功名,但是他从接触了钟表,从接触了西洋的格物之书开始,就像是被妖魔附身似的,想着会不会这些东西,将把整个世界弄的天翻地覆呢?
晏轼看着薛蟠,仿佛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未来。“我这把老骨头了,却还是不甘心就这样了此残生,起码要让孙儿能正大光明地摆弄这些个木头机关,而不是被看做旁门左道。”
薛蟠看到了晏轼眼中的光芒,他曾经在洋务工程师的眼中也看到过,那时他们满是振邦兴国的渴望,而到了晏轼这里看似简单的,却是并不一般的渴求,那是要打破千年来固有束缚枷锁的心念。
只是,薛蟠知道利益推动一切,会有的,晏轼要的未来。
京城,郇昰打开了书房里的一个暗格,里面是一个铜制的长筒,赫然就是晏轼制作的望天镜。
☆、19、腊八悲喜分
“爷,宫里赏下来的腊八粥已经分好了。”伍德公公向郇昰禀告着。
今个儿已经是腊八,京城里最大的永福寺的僧尼们,以三五人为一队,咏诵着佛号,走在街巷之中。最前头的那位手中捧着一个铜沙罗,里面端坐着金铜佛像,后面的几个手持着杨枝,浸以香水,洒露于街,绕了整个内城一圈。等中午时在浴佛会告一段落之后,就在寺门口架起了一口大锅,下面是正燃着的柴火,为里面的腊八粥保温。一个和尚拿着手柄稍长的木勺,另一个和尚在边上安排着百姓们的排队秩序,开始施腊八粥了。
“知道了,你放下吧。”郇昰看了眼宫里赐下来的粥品,作为皇上的儿子,得到的那锅自是不错的,哪怕他不是最受宠的皇子,生活上的食物用具,也断不会在这样明眼人都能看见的地方被怠慢,皇城里的人都知道怎么不被抓到把柄。
每年腊月一开头,内务府就开始采办这些五谷果实。初七那日,当着王公大臣的监察之下,开始架锅熬粥。这个锅子可不小,足有6尺的径口,5尺的深度,都够藏一两个人在里面了。之所以用这么大的锅,是因为这些粥可是要分给很多人的。
从第一锅供佛、第二锅供皇上与宫里的主子们用、到第三锅给王公大臣们与京城的高僧用、第四锅给百官尝尝,再到分给京城的皇家寺庙与施舍给百姓们,这里面的用料可是一锅没有一锅好的。
单单是在腊八节的这天喝个粥,也是分出了三六九等的。
郇昰趁粥还温便吃完了它,心里想的却是待开了春,孩子降生了之后,就想法子离开京城去看看,他还没有出过京呢。算起来等过了年,郇昰也是十五岁了,是到了可以出门办事的年纪。而郇昰不只是为了差事,更是想去看看大庆的不同风貌,不只是那些书上的文字。虽说,大庆没有皇子不经批准不得出京这个说法,但是一个皇子要想在没有差事的情况下,满大庆的游学显然也是不现实的。
他想起了那个特别的望天镜,那是在一个杂货商人那里淘来的。就在某天的晚上,他不知怎么地把它抬起对着天空望去,然后让他的心跌入了一片繁星的世界里,那些在漆黑的夜里,闪烁着光芒的东西,从来没有这样的清晰,仿佛触手可及。
等他之后看到了月亮上的环形山,郇昰第一次思考那个上面真的有神仙吗?如果没有,那其它的星星呢?如果可能有特别的人,那真的又是仙人吗?仙人怎么观察地下的人,也是通过这样的望天镜,还是比它们更加亦真亦幻的法器?
郇昰在寻找这样的答案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广粤那里来的书籍,都是西洋人的东西,说的是格物之道,还有数理之学,这些在大庆并不是主流之道。只是,对于一个皇子来说,四书五经也不是根本之道,要懂会用,却不是咬文嚼字,那有翰林院和国子监办着呢。
京城里面能人是不少,但是真的擅长这些,并从心中重视它们的人并不多。郇昰想去江南看看,听说宋诠治学不同于常人,说不定他能听到点不错的想法。以前宋诠是朝中重臣,他一个少年皇子没有接触的可能,现在宋诠丁忧在故里,卸下包袱,而他一个入朝做事的皇子,似乎还是不能与之接触频繁。郇昰心里摇摇头,这就是不自由。
不自由是活人说的,咽了气的就是连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