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炽血之心-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哎呀?您的利益?这话说的真是——”保尔状似无辜地耸了耸肩,“您不是我的加盟共和国吗?您的利益不是和我完全一致吗?那对我有益的事情,又怎么会损害到您呢?”
伊万一时被噎住了,保尔看到他被自己呛得没词儿,不禁露出了愉快的笑容:“真难得,您可算不再教导我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国家意志了。那么事情就这样定了,您不准再来指手画脚,也拜托您转告外交部的人,不要再托您来当传声筒。可以吗?”
“可以。”伊万竟然真点头了。保尔的心里顿时生出一种无聊之感,他维持着那种虚伪的微笑,摆了摆手:“那您回去吧,再见。”
“好,”伊万顺从地走向门口,一边打开门一边状似不经意地说,“事实上,尼基塔给王耀甜头不是为了稳住社会主义阵营,而是想借王耀日益增长的威望稳固自己的地位。毕竟,他各方面都差着约瑟夫一截呢。”说完,房门应声关上,伊万的身影和话音被骤然阻断。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
屋里的保尔面上那种虚假的愉快笑容像泡沫一样消失了。
“我看这样做不妥。我们是否有这么大能力帮助别国?”
“同意看法,不能这样做。”
“我不理解为什么要归还旅顺港?”
在这么多的反对意见下,外交部不得不又重起了一份方案,把让人难以接受的那几条全都删去,只保留科技合作,派去参加庆典的代表团规格也降级。
这些评价和新的方案很快就到达了保尔的手里。他看完以后非常生气,程度把尼基塔都惊到了。
“不是因为之前那份方案没过——跟这个没关系,我就知道它不是那么容易通过——我生气是因为有那么多人和伊万的观点一样!都认为我在伤害他们的利益……我们的利益!”保尔气愤地把新方案扔到桌面上,“我就是联盟,我会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吗?哪轮得到他们多嘴!一个个都口口声声扞卫我的利益,却时时处处阻挠我的决定!”
话虽然针对得是眼下的方案,但他此时想到的却不止这一件事,还有之前出兵半岛时、与王耀结盟时,伊万总是在跟自己作对,并且总以“我是为您的利益考虑”为挡箭牌。但他提出的主张却是保尔难以接受的。那种冷酷的、绝对理性的哲学——保尔无论怎样都无法让自己习惯。所以他想,那就干脆不要征求他的意见、自己做决定吧。没想到,这一次他把伊万排除在外,却仍然有那么多人反对他,就好像他做不了一个称职的国家一样。
难道是国家就必须像伊万那样吗,难道国家与国家之间就只有利用没有感情吗,难道对亲密的盟友也只限于签订条约时说说漂亮话、实则还是要互相利用才对吗?他挫败地想。
在他纠结时,一旁的尼基塔开口了:“苏维埃,我问您,您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世界革命,”保尔脱口而出,“让共产主义的旗帜遍布全球。”
“那么您打算怎么实现呢?”
“……我要逐步争得这个世界的控制权,让我的社会主义阵营扩大。最终达到世界革命的目的。”
尼基塔笑了:“就是这样。那么,稳定和巩固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团结,又有什么不对的呢?既然是为了最高理想,牺牲一些短期的利益也是可取的吧。”
矮胖的尼基塔毫无约瑟夫威严的气势,笑起来的时候像个精明狡猾的商人。保尔看向他,脑海中蓦然想起那天伊万关门前丢下的那句话,随即立刻在脑海里赶苍蝇一样把它驱走了。
对,就是这样,没错,保尔在心里自我催眠一样重复。
※
1954年9月29日,尼基塔率团抵达北京,对王耀建国五周年表示祝贺并进行国家领导人级别的访问。伊万和保尔都在随行的名单中。
第三天,王耀家举行了盛大的国庆典礼。东方国家有逢“五”逢“十”大庆的习俗,这一次的国庆比以往几年都要隆重些。庆典当天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愣是站得插针的地方都没有,城楼上只能看见密密麻麻的脑袋,脑袋上方飘扬的各色旗帜排列高低有致,受阅的军队行进得整齐划一,游行的群众也打扮得异彩纷呈。广场上的人们,许多人一辈子也没见过这样的排场。
后面的几天里,双方举行了多次会谈,谈的都是些王耀喜闻乐见的事情,为国庆更增添了一分惊喜的情绪。王耀万没想到保尔回国转了一圈,再回来就对自己这么热情,热情到了有些殷勤的地步——5。2亿卢布长期贷款、156项基础设施援建计划、无条件归还旅顺海军基地——简直周身都散发着友好亲切的气息。这和之前的若即若离的态度相比简直是个180度大转弯,转得王耀都有点摸不着头脑。
十余天的访问很快结束,保尔认为已经充分向王耀表明了自己的友好,心满意足地准备回国,礼貌性地前去和王耀道别。
“我知道之前的战争中您损失很大,不过这回我给您的这份大礼应该够弥补了吧。您还有什么想要的?”他问得有些洋洋得意。
不料王耀的回答却让他的微笑僵在了脸上。“我要原子弹。”王耀收起客套话,平静而严肃地说。
“您要那东西有什么用?”这个回答显然大大出乎预期,保尔蹙起了眉头,“原子弹很费钱的,再说还有我保护您。”顿了顿,他朝王耀挥了挥手,“您要没别的什么事我就走了,这些天在您家受到了很好的照顾,同志们都很感谢。再见。”说完略一颔首,毫不留恋地转身离去。王耀似乎早有被拒绝的准备,在保尔的背影消失后,也就转身回去了。
保尔回到代表团那边,大家纷纷问他王耀是怎么回答的,他的答案如同给所有人当头泼了一盆冷水。
而在人群之后,他看到那张和自己酷肖的面孔,伊万此刻只是无动于衷地看着他,或许并没有什么表情;然而保尔就是觉得那紫色的眼睛中含着细微的讽刺,被无限放大,像一个耳光抽在脸上。
他仿佛听见伊万冷漠而讽刺的声音说:认命吧,苏维埃。这个世界只讲利益,所谓的理想没有活路。
作者有话要说: '1'情人节和圣诞节:情人节的时候王耀和苏熊签条约;圣诞节是因为道格曾经说过类似“勇进和王耀就是渣渣,圣诞节之前我们就能回家”的话,但结果你们懂的。
————————————————————————————
这章本来打算让苏熊和露西亚围绕那个庆典方案再起冲突的,后来一想还是算了,每一章都这调调该审美疲劳了。于是苏熊大概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坏掉的……吧?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
以及,作者12…17号去山东游玩,不会带电脑,故不会更新。写的话,可能能写一些,不过别抱太大希望,因为在山东基本上全在奔波途中><
☆、迷茫(上)
几十年之后,甚至直到更加久远的将来,伊万…布拉金斯基都会记得,那个一半沉默一半沸腾的夜晚,他的那位“老朋友”对他说的话。那时克里姆林宫顶端的红旗徐徐降下、三色旗冉冉升起,那时基尔伯特——这个特地赶回来见证这一幕的人——他暗红色的眼中倒映着广场上的灯光,冷漠中带着隐约的悲悯。他说:
“伊万,当柏林墙筑起的时候,人们说本大爷和阿西的再次分裂是德国最大的悲哀;而现在我发现,你最大的悲哀就是——永远在否定、否定、再否定。”
※
1954年的庆典之行就这样结束了。原子弹的问题,保尔只当王耀时心血来潮,因为他们之前的所有谈判都没涉及这个话题,不可能王耀说了他就答应;而且因为回国后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处理,很快他就把这事忘在了脑后。
两年后,新年刚过完,亲苏的各国共产党领袖和国家意志纷纷来到莫斯科,等待苏共二十大的召开。菲利克斯、伊丽莎白、卡特琳娜和王耀,都在其中。
在这场会议召开之前,一些犹疑不定的情绪已经密布在了伊万的心头。因为两年过去,他越发觉得一切的走势不是自己当初预期的。尽管直到目前为止,一切都和约瑟夫时代没有太大区别,然而一些小细节无时无刻不在表明着变动的发生:“伟大的领袖、导师”这样的话越来越少用来形容约瑟夫了,他的诞辰纪念也不知不觉不过了,他的雕像和画像也一点点悄悄撤掉了……这些变化虽然小,但是指向性太明确了,让伊万不得不疑心它们会是异常更大变动的前奏。
但是是什么呢?他自己心里也没有谱。保险起见,他提醒了保尔,不过后者并没有感觉到明显的不同,恐怕很快就把他的提醒当了耳旁风。伊万的疑虑只能一个人揣在肚子里。此刻,站在灯火通明的莫斯科大剧院门口,看着鱼贯而入的代表,他的疑虑更加剧烈地翻腾了起来——尼基塔和这场会议,要把他们带到何处呢?
然而十天以后,会议圆满落幕。本以为会上得发生点什么的伊万,除了听到一些对约瑟夫有贬低意味的发言外,也没看见有什么更多的不同。他不禁暗想是自己多虑了;不过很快他就摇头否定了这种释然的想法,反复思量后他还是认定,真正的重头戏还没上演。因为有更加确凿的证据在——从庆典回来后,他就觉得尼基塔的忙碌程度突然增加了,心里觉得可疑,就展开了一些调查;然而调查来调查去,却始终查不出尼基塔究竟在忙些什么。尼基塔或许已经察觉到自己在调查他的事实,因为他每一次的避开都十分圆滑而不动声色,不像是无意为之。这更让伊万觉得疑虑重重。
他不由得想起当得知尼基塔取消约瑟夫诞辰庆祝、而只在报纸上发表消息告知的决定时,他向尼基塔提出了不同意见,可尼基塔却傲慢地回绝了他:“您当然看不到‘客观’原因,因为一涉及约瑟夫,您和绝大多数人一样,大脑就被‘主观’二字取代了。”
“突然说这种话,您想表达什么?”伊万有些不悦,但尚没到发作的地步。
“没什么,”尼基塔的脸上掠过一瞬间不加掩饰的刻薄神色,“很快您就能看到了,安心等着二十大召开吧。”
所以那次他终究是没得到答案,却对“二十大”这个时间点更加重视。回想那时尼基塔的表现,让人不得不推测二十大上要发生很不好的事情,然而直到会议闭幕也没什么惊涛骇浪。这让他断定,会后肯定还有“安可曲”一类的表演。自然他也没打算现在就离席,他倒想看看,尼基塔能上演怎样一出好戏。
“安可曲”在会议最后一天的深夜开始了。这次追加的会议规模同二十大正规会议一样隆重,好像根本就是二十大的一部分。会议内容是听取第一书记尼基塔…赫鲁晓夫的报告,对于这次报告大家事先没有得到任何通知,内容自然也是一无所知。就连伊万,也是进入会场后才得知,此次报告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听到这个题目,他的思绪一瞬间回到那个清冷的早上,他和尼基塔简短而不愉快的对话。隐约对内容有了一点猜测,一丝阴影掠过他的表情。
主席台上只有尼基塔一个人的位置,台下第一排中央坐着中央委员会的九个人,保尔坐在第一排那九个人旁边,伊万则和俄罗斯的代表坐在一起。尼基塔上台以后,伊万看见他的视线在整个会场里扫了一圈,在保尔身上稍微停了停,很快就看向了别人。
他开始讲话,先说了许多关于伊里奇的事情,绕来绕去,终于把矛头指向约瑟夫。当他说出“斯大林过于粗暴,对同志关心不够、任性和滥用职权”这样的评价时时,伊万远远地看到保尔倒抽了一口气。约瑟夫领导的几十年里,没有人敢这么说,甚至没有人敢这么想。
果然,这就是尼基塔当初那句话所指代的。伊万冷冷地注视着尼基塔。他压下心里的抵触和担忧,继续听。
尼基塔首先批判的是约瑟夫的个人性格,看得出,尽管这份报告口气很官方,但这其中仍然夹杂了不少尼基塔个人的不满。他说道:“斯大林对反对他的人要施加暴力,而且由于他的任性和专横,连被他看成与他的思想相违背的人,也要施以暴力。”
他又说:“斯大林越来越广泛地、越来越坚决地利用惩罚机关,往往破坏现存的一切道德标准和苏维埃法律。明目张胆地破坏革命法制,使许许多多过去维护党的路线的人成了牺牲品。”
这话已经说得很重了;然而没有人觉得不妥,反倒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伊万看见,前排的保尔快速地环顾了一下骚动的会场,神色里的惊慌没能很好地掩饰。显然,他根本没想到在党的内部,大家对约瑟夫的不满人数已经如此之多、程度已经如此之深。这仅仅是一个代表大会,那全党呢?全国呢?他竟然不知道肃反给人们留下的阴影有多么深重。伊万发现这一点以后,忽然就觉得他不那么值得同情了,于是他从保尔身上收回自己的目光,看着讲台上的尼基塔;可是看了没两分钟,他的视线就像自己有腿似的又转回了保尔的身上。
您当然无所察觉了,伊万看着那个黑色的身影想,因为国家理想的产生和存在并不依靠于国民,您自然无法感知到人们究竟在想些什么。
——或者说,其实是不屑吧。
因为怎么可能有人真的不知道肃反是怎么回事呢?怎么可能有人没听说过肃反带来的巨大恐怖呢?即使是一个傻子,只要他能听、能看,他也能本能地感受到那是一种令人避之不及的东西。伊万当然知道。他曾数不清次数地深夜里在噩梦中醒来,混混沌沌的噩梦中总有敲开的房门,宛若穿着丧服的秘密警察,猝不及防的手铐,和冰冷、沉默、寂寥的荒原。国家意志是不会成为肃反牺牲品的,伊万不可能自己产生这样的梦境,他坐在黑暗中喘息,随后产生的念头却令他更加感到如坠冰窟——那么,是多少人的噩梦合在一起,才能让他都受到如此剧烈的影响呢?他望向黑漆漆的窗外——每到夜晚,这个国家就整个沉浸在心惊胆战之中了吗?梦里的那些荒原,又埋葬了多少人的未来和多少家庭的希望呢?
他告诉约瑟夫和苏维埃停止这一切,因为人民现在已经陷入普遍的恐慌。然而,他至今都记得,保尔当时愉快地对他说:“您瞧啊露西亚,我们的经济建设是多么迅速,成绩是多么斐然。如果没有这些国内的敌人、对抗社会主义事业的破坏分子,我们一定能取得更快和更大的成就。”
于是类似的噩梦依旧频繁地出现在伊万的夜晚里。
当他又一次醒来,脑际空白一片、只有那一望无际的恐怖荒原的时候,叶赛宁的诗歌幽灵似地浮上他的脑海:
“茫茫雪原,苍白的月亮,
敛衣盖住了这块大地,
穿孝的白桦哭遍了树林。
这儿谁死了?莫不是我们自己?”
多年以后的此刻,伊万坐在灯火辉煌的会场里,噩梦早已放过他,然而仍然在暗中紧紧攥着俄罗斯大地。那是多少人一辈子的恐怖记忆,是他们一有机会,就会翻过身来狠狠指责、决不饶恕的罪行。而今尼基塔给了他们这个机会。伊万看着已经无法掩盖惊讶和慌乱的苏维埃,又想起他当日的愉快笑容,不禁感到一阵痛切的悲哀。
——这真是愚蠢的讽刺。
“秘密报告”还在继续。尼基塔这份报告中对约瑟夫的指责显然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编写的,而在历史的时间轴上,肃反过后的下一个重大事件就是伟大的卫国战争。这件事,伊万想,总不至于再来批判吧?毕竟,当今世界上无论到哪个国家,“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打赢了伟大的卫国战争”这句话都是无可争议的,即使是一贯和保尔唱反调的阿尔弗雷德也无法反对。所以他在听到那句“斯大林集大权于一身,这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真真切切地在耳畔炸响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尼基塔慷慨激昂地列举卫国战争初期苏军遭受的溃败,煽动起人们的屈辱感和愤怒以后,毫不犹豫地把这一切都推给了约瑟夫。
他列举了许多次路德维希进攻的“征兆”,表现得义愤填膺,仿佛时隔多年仍然在痛惜约瑟夫的昏庸,“然而警告都被斯大林当作耳边风,他指示说不要相信这些情报,以免挑起事端……”
与此同时,他一边发表着长篇大论,一边关注着台下听众们的反应。很好,一切都在他的计划之内,听众们被他的揭露惊呆了,短暂的沉默过后就是群情激愤,即便是他也无法阻止,更何况他也不愿意阻止。
台下越是骚动,他就越要表现出一幅波澜不惊、平静叙述的姿态,于是他挺了挺腰杆。“在战争初期,祖国之所以危在旦夕,很大程度上是由斯大林领导党和国家的错误方式造成的……”
台下有人附和了一声——“都是因为他!”——还是在离主席台很近的地方。保尔像被踩了尾巴的猫似的立刻回头看,却没能找到那人是谁,只得悻悻然又回过身。尼基塔有些洋洋得意,表现得越发如鱼得水起来。
“……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他没有到过一个战线的区段,也没有到过一个解放了的城市……”
他当然知道这不是真的,不过既然是演说需要,这样讲也未尝不可——死人是不会争辩的。而至于活人,坐在这里的活人,他们都是他作用的对象,要么用来煽动,要么用来讨伐。他快速地抬了一下头,看见一片被他煽动得满脸通红的人中间唯独一个人脸色像病了一样苍白,心中不可抑制地滋长出胜利的快意。只有他自己明白,今天他批判的对象绝不是约瑟夫,他不会白费力气去审判一个已死的失去了威胁的人物。
粗鲁地揭露光环背后的疮疤,非得弄得伤口血淋淋的才罢休,再纠集上更多的人推倒祭坛、砸烂神像、烧毁颂词,直至消灭一个曾经的神明存在过的所有踪迹。只要这样,神明的信徒就会四散奔逃,然后纷纷聚拢到自己麾下,即使是化身为人的国家理想,也无法免俗吧?
批判进行到了巅峰。连伊万都禁不住觉得,约瑟夫同志,您真是留下了不少把柄啊。然而他此时更关心的不是口沫横飞的尼基塔,而是坐在主席台下方第一排、正对着尼基塔的苏维埃同志。伊万担忧地看着他低垂着头,完全没有融入周遭的激动情绪,手紧紧攥着放在桌面上,像是抑制着什么冲动。他看起来像是完全被打败了。
……
会议结束已经后半夜了。坐满了会场的3000人,无一不被尼基塔慷慨激昂的演说征服。在前一次天亮时还是神的约瑟夫,即将在后一次天亮时变成魔鬼。
伊万觉得这个状态非常危险。他不能再坐着不动了。于是他站起来,面向全体代表和讲了整整五小时的尼基塔,发出突兀的反驳:“第一书记的发言无比精彩,他消除个人崇拜的决心也值得尊敬。然而,在座的各位,你们不要忘了!即使是指出一个人的错误,也不代表我们可以全盘否定他生前的胜利与功绩!”
那些迅速拔地而起的高楼,那些火舌一般的通红铁流,那些沉默的巨人一样的坚船利炮,那一座又一座英雄城市的名字——这些东西难道不是一整代人无法磨灭的记忆吗?这些伟大的事业和它的缔造者,将会毫无疑问地镌刻在历史的功勋簿上,在以后漫长的千百年中凡是提到俄罗斯历史就要提及!难道因为同一个领袖的另一些错误,它们就不是被铭记、而是也要被否定吗?!他的目光与每一个人相接,试图在他们眼中找到答案,然而没有任何一个人肯起来响应他。
迎接他的只有尼基塔自信满满的回答:“俄罗斯先生,我们都可以理解您。您和绝大多数人一样,是被个人崇拜蒙蔽和迷惑了。”
于是这就成了这个漫长夜晚的最后一根棺钉,被锁入坟墓的,是整整三十年的光阴。
※
会议一结束,伊万就顾不得其它,沿着尼基塔退场的方向追了出去。他看见了在人流裹挟中离场的保尔,总是神气活现的苏维埃如今低着头,极力降低自己的存在感,像一缕幽魂一般飘了出去。伊万确定他这个状态百分之百要出问题,然而最终他还是狠了狠心没去管他,而是先去找尼基塔了。推门进入后台的休息室,不出所料,尼基塔正在等着他。
“我就知道您一定会来,”尼基塔身子深深陷进休息室的沙发里,站了五个小时让他的双腿都有些麻了,“事实上我以为来的会是两个人。不过,哈,您那位兄弟似乎被吓坏了,给他些时间平静吧!”他自顾自取出一瓶酒和一只玻璃杯,倒上半杯,朝伊万举了举,靠在了靠背上。
伊万在他举起酒杯的时候,抬起手优雅地握住了玻璃杯的上半部。尼基塔试图挣脱开,但没有挣动,只得放了手。伊万把酒随手放在一边,站在尼基塔跟前,冷淡而居高临下地问:“您在做什么?”
“我在批判个人崇拜现象,清除斯大林在党内留下的阴影,能让后继的干部们更有自信地开展后续工作。”尼基塔淡定地说,“还有,注意跟您上司沟通的方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