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扫明-第1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小的求活,求活。。。”

    见到陆九低眉顺眼下去,顾君恩就知道他已经想通,悠然的开口说道:

    “从今以后,朝廷每次给你多少赏赐,咱们山东军出双倍,出来的时候皇帝赏给你两百两内帑银对吧,太小家子气,大帅已经下令,赏你一千两!”

    看见陆九神情有些动容,顾君恩面上仍是不动,继续说道:

    “当然,这还是个开头!名义上你仍然是风光无限的天子监军,但是山东内部的任何军政,无论大事小情,你还有手下的缇骑都不能贸然打听。”

    “还有,递到朝廷上所有的行文折子,从今往后都是我们军议司负责,你只负责送到北直隶就成,要是那边有什么消息和旨意下来,你都要立即通报大帅”

    。。。。。。

    条件可以说是苛刻至极,陆九清楚地明白,这等要求如果答应下来,那可就相当于彻底被绑在了山东军这条大船上,就算后来说自己是被胁迫,磕头如捣蒜,以崇祯的性子怕也不会放过他。

    不过这等苛刻的条件下却又伴随着机遇和财富,只说见面就给一千两白银这等大手笔,比起从前那些年在皇宫大内得到的赏赐还要多。

    要知道,现如今的皇宫也就是表面上看着光鲜,内中些许值钱的珠宝器玉早就被崇祯皇帝和周皇后带头给卖了,那些妃嫔不论愿意不愿意,自然要个个仿效。

    按理说小皇子玩耍的时候经常有下人要陪着,引起皇子高兴可以得到不菲的赏赐,但就连这个都被当今的崇祯皇帝下诏取消,要省银子贴补前线。

    崇祯皇帝、周皇后和皇太子衣裳中都带着补丁,有些还是妃嫔们给缝的,陆九出来后心里除了庆幸也有些伤感,如今的大明朝,真可以说是穷的叮当响。




第三百三十八章:内外断绝,朝不逾夕

    “不过有些丑话要说在前头,陆公公你要是尽心为咱们山东军办事,大帅自然不会亏待你,最起码来说,找个地方让你安安稳稳的享清福还简单的很。”

    说到这里,顾君恩脸色忽的一变,威胁的道:

    “不过你若是要离开这院子十步之外,立刻就会不明不白的暴毙而死!”

    这个时候陆九早就已经坐在一边,听到这些话也是昏头涨脑的点点头,半晌之后才下定决心似的开口:

    “大。。。大帅的意思,小的全都明白了,此后尽心尽力去做就是!”

    顾君恩满意地点点头,站起身来笑着说道:

    “这皇宫大内出来的人就是不一样,识得大体,咱们大帅一定也会高兴。”

    走到屋子门前,顾君恩忽然回头说道:

    “还有一件事,劳烦陆公公即刻些一份折子,说咱们山东相安无事,一切都是按着皇帝的意思操办,让他老人家放宽心。”

    其实从顾君恩进来到拿着折子走出去,一共也没有多久的功夫,除了看着对方颤颤巍巍的写折子,大多数时间都是他自己在侃侃而谈,而陆九则是一味的点头同意。

    山东军那边究竟是慷慨还是另有图谋,这些陆九都不清楚,他能确定的只有这两条路,一条是死路,另外一条不仅职位不变,面子光鲜,而且又有银钱入帐,换了谁都知道该如何选择。

    王争从开封城赶回来已经有几个月,其实开拔回撤的时候,开封那边并没有处理完,眼下山东也是一堆事情要处理,两边都抽不开手。

    顾君恩那次不负厚望,陆九格外的老实,就连拖延时间都没能做到,当场就将折子写出来,现在已经由山东军派人送往北直隶,不过批复下来还要等一段时间。

    山东的朝廷文武发现陆九前后变化有些大,最开始到处都要过问,像个好奇宝宝,到现在却对于一切相干不相干的事情都一字不提,可能也是受到了王争的胁迫。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陆九现在哪里有什么受到胁迫的样子,做的除了按山东方面呈上去折子也没其他什么事,此刻正在屋子里喜滋滋的数着那一千两银子。

    对于外头齐天良的那些山东兵,陆九现在也没什么好担心,事情都谈妥了,也就是说自己只要完全按规矩来,那些兵根本不会动自己丝毫,权当王争派人保护就是了。

    。。。。。。

    崇祯四年,后金出兵夺占大凌河城,到了眼下的崇祯十三年,清军除了在赫图阿拉遭受大量损伤后,大局依旧没什么变化。

    蒙古诸部已经归附,朝鲜也是称臣附庸,算是彻底解决了南下的后顾之忧,奴酋皇太极在那次赶回兴京后只休养了几日,便定下八旗养息,夺取锦州辽西通道的战略,在这其中汉奸范文程出了大力。

    锦州,战略地位重要,是崇祯顷大明全部国力打造的宁远、锦州防线主要环节。

    锦州西南依次为松山、杏山、塔山城和宁远(今辽宁兴城)重镇,皇太极十分清楚,锦州若破,松山、杏山、塔山三城必定随之而下,宁远则成孤城,整个防线将彻底崩溃。

    就在崇祯十三年三月,奴酋皇太极下令,以郑亲王济尔哈朗为右翼主帅,多罗贝勒多铎为左翼主帅,各统八旗兵开赴义州。

    不过这次清军并没有直接猛攻锦州,而是在义州境内筑城屯田,一方面等待蒙古、朝鲜随行军到齐,另一方面筹措攻城器具,逐步蚕食锦州外围据点。

    锦州守将祖大寿收到探报,立即加急呈送京师,称建奴在外筑城,实则意在锦州,宁锦危急,请求朝廷援军。

    然朝廷此时深陷张献忠、罗汝才等人复起一事,中原五省遍地烽火,官军连败,根本无力理会辽东战事。

    这一拖就到了四月末,皇太极亲往义州、锦州察看地形和明军态势,并且召集诸王公贝勒大臣商议,最后决定围而不攻,对锦州长期围困,断其饷源、歼其援军,并以此迫使守城明军出降。

    济尔哈朗、多铎分别率八旗、蒙古各部与朝鲜联军由远及近,进围锦州,为实现长围久困之计,清军每三月一次轮换,克期修整。

    这时杨嗣昌率京营出关督剿农民军,崇祯皇帝刚刚腾出手蜡,却又得知辽东战事再起,且锦州危急,立即召集各部院大臣在朝议上商讨方略。

    廷臣议论纷纷,主张不一,有人惊慌失措的甚至建议迁往南京,有人主和,但大部分的人都主张重新启用正在狱中的孙传庭,让他督领九边各镇援军驰援锦州。

    但崇祯皇帝大为恼怒,觉得自己刚刚将孙传庭下狱,这么短时间内释放有损天威颜面,严令此事不得再提。

    不久,蓟辽总督洪承畴上疏,称清人屯兵锦、义两州之间,实为“持久之计“,不可轻视,力主战守双策。

    经过激烈的廷议后,崇祯皇帝采纳。

    祖大寿据守锦州城,率城内辽兵趁清军立足未稳之际而主动出击,济尔哈朗守成有余却攻伐不足,清军接连小败,且围城不严,所以一直都没能接近锦州城。

    其实说是围城,实际上却远远没达到皇太极的预期目的,城内明军甚至都能看着对面清军大营而出来行走,最后再从容自若的回城,这算什么围困。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崇祯十四年的三月份,皇太极下令,命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代替郑亲王济尔哈朗主持围攻大局。

    多尔衮率领两白旗到锦州城外,先向诸贝勒参领了解城内外情况,紧跟着便以蒙古八旗、汉八旗、朝鲜兵为先锋,满洲八旗居后,迅速逼近锦州城崱

    多尔衮亲率巴牙喇督战队位于阵后,发下严令,但凡随行军中有溃逃者,八旗兵当立即斩杀。

    在这种情形下,清军逐渐疯狂起来,驾着攻城器具数日不断的围攻锦州外城,明军虽然奋力抵挡,但仍然伤亡惨重。

    多尔衮因为城内投降明军的泄密而得知锦州火炮射程,他立即改变战术,于明炮火射程之外绕城四面扎营,掘壕堑,设栅木,封锁各条通路,使锦州外援顿绝。

    三月底,锦州城东关守将吴八什献关出降,清军继而攻占锦州外城,士气大振,内外形势急转直下,祖大寿向明廷报称:

    “锦城米仅供月余,而豆则未及一月,倘狡虏声警再殷,宁锦气脉中断,则松、杏、锦三城势已岌岌,朝不逾夕矣。”




第三百三十九章:嗣昌伏法,王争失信

    二月十日,这天是新春佳节,秦淮、八闽江南等地东林复社士子结伴出行,宋征舆、侯方域各大才子纷纷为这鼎盛繁华之景题词。

    河岸之上,云楼之中,歌舞女姬争相斗艳,士子为搏名媛一笑绞尽脑汁,楼外无数百姓欢声笑语,一片歌舞升平。

    山东历城,炮竹齐鸣,孩子们在大人的陪同下来这边赶集,商旅在城内城外云集,都想在这新春佳节赶个好彩头,虽没有江南等地的繁华,却也如常平安。

    不过位于历城最北侧的帅府之内,却并没有任何欢声笑语,气氛压抑而沉重,董有银、黄阳、高亮、邓黑子四名方面大将站在王争身边,其余各个将吏以文武方式左右排列。

    山东六府境主将,各城营官,军议司左右军议,各处,各分署主事面色都是沉重,这个春节着实过的不怎么样。

    正月的时候,山东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蝗灾。

    济南府泰安州知州李待行文元帅府,称青黄色的蝗虫铺天盖地而来,所过之处,寸草不生,民众颗粒无收,现在全靠着农庄的存粮维持生计。

    然这还不止,蝗灾之后只是个开始,紧跟着又是一场多年未见的大旱,当地州志有记载的雨水已经在半年以前,不少有经验的农户心中都明白,这开春的季节却滴雨未下,可见今年的收成又是不容乐观。

    自从王争总领山东,可算是领教了这个年代的灾害之可怕,大旱小灾从无间断不说,刚刚到春节。好不容易能松口气,却又赶上这等数十年不遇的大灾。

    “这就是泰安州知州李待的文书,大帅,该怎么办?”

    管清天一板一眼的读完,眼中确实有些忧虑,前些年虽然颇有挫折但总的来说依然在可控范围,今年这场大灾怕是要花去不少积蓄。

    “还能怎么办,从内库发粮到泰安州,银子先运过去五千两,不够再说!”王争的话没有丝毫迟疑,说到这忽然顿了顿,眯缝着眼睛环视大堂:

    “要是有任何人胆敢贪墨了这批赈灾银粮,休怪本帅翻脸不认人,如今是多事之秋,传军令下去,各地正兵营改半数轮换为三成分批轮换,不得有误!”

    “禀大帅,就在上个月,闯贼攻陷了汝州,知州钱祚征不知所踪,杨督臣率五省官军在开县被张献忠打的大败!”

    当时张献忠逃至开县,杨嗣昌自率军追到云阳,并且命令其余诸将至开县黄陵城,张献忠设伏四起,总兵猛如虎、参将刘士杰出阵迎战。

    刘士杰率本部家丁深入流寇阵中,所向披靡,张献忠有些惧怕,以为朝廷启用了孙传庭,遂是登高细细观望,左看右看却并没见到秦军的旗帜,他这才放心下令继续围攻。

    左良玉率军在后,见前方烟尘大起,已经与流寇厮杀起来,但却并没有任何出战御敌的意思,左军兵无斗志,将皆观望,这个破绽被张献忠发现,于是他精挑细选选数百壮士潜行于沟谷中,乘高大呼驰下。

    左良玉闻报大惊,先行奔逃,左军顿溃,贺人龙的延绥兵一直在观望左军动向,见对方已经退散,也是立刻山呼溃败,此时刘士杰仍在奋战,但左军和延绥兵这一溃使得其余官军军心大乱,顿时被士气如虹的流寇打得四散。

    “左军、延绥兵未见贼影而先败,官军一触即溃,争相溃逃。”

    由于孤立无援,参将刘士杰以及游击郭开,总兵猛如虎的儿子猛先捷都是力战而亡,猛如虎虽然勉强突围但是浑身带伤,自此再也不愿意参与任何围剿流寇的战斗。

    “啊——?”

    众人闻言都是震惊,去年山东军在河南通许县已经和闯军打了一仗,将他们打的大败,并且对方的素质和战斗力都已经有些了解,但没想到的是闯军重新聚拢的速度竟然这么快,如此迅速的攻破汝州。

    “这些乌合之众自从通许一战后就再也不来找咱们山东军的麻烦,但是其它地方的官军军备松弛,一触即溃啊。”

    黄阳叹了口气,眼神中既有愤怒,又带着不甘。

    正在这个时候,一名正兵慌慌张张的跑来,王争见到后立刻就有些怒气,强忍着道:

    “出了什么事,何至于如此慌张!”

    “禀大帅,不好了,襄阳。。。襄阳陷落,襄王被杀!”

    “什么!?”

    又是满堂惊哗,一月中旬的时候张献忠才在开县击败官军,怎么才一个月不到就攻破了襄阳,况且杨嗣昌素以襄阳为军府后方,饷金、甲器各数十万皆聚于城内。

    襄阳被攻陷后,张献忠得到大批的军械钱粮,定会如虎添翼。

    张献忠在开县击败官军后,觉得时机已经到来,立即率部出川,一夜奔驰三百里,追上杨嗣昌去襄阳传令的使者,杀之并取其军符,紧跟着以二十八骑在南城门骗过副将,混进襄阳城。

    二月五日,夜半火起,居民看见四处的火光,都以为襄阳城破,纷纷大惊失色的夺门出城,官军阻止不及,这个时候,孙可望等率城外大军四面攻城,不到一个时辰,襄阳陷落。

    张献忠杀襄王朱翊铭,手持其头,于南城楼曰:

    “吾欲借王头,使杨嗣昌以陷藩伏法,而王争以失信落宠,天下遂定。”

    。。。。。。

    “大帅,济南府主将刘国能邸报。”

    细细读过这篇邸报后,王争已然是有些接受不了些日接踵而至的打击,在大堂上怒极反笑起来。

    众人不明所以,但却没有一个敢多说一句。

    李自成攻陷汝州后兵势又起,听闻王争已经离开河南,立即率闯军卷土重来,用胜利者的姿态进围开封城。

    这事就在前几天发生,当时开封城经过王争的重新修缮,城墙坚厚五丈有余,李自成进攻了几次都被刘国能打退,一时间毫无办法,但心中又怕山东军增援有些急切。

    军师宋献策提出:可以让流民以洞车掩护,而兵士挖穴入城,开封可破。

    此时开封巡按高名衡守卫婴城,周王得知城外的竟然是闯王李自成,知道城破后自己必被首诛,遂开启内库拿出金银百万两招募壮士杀敌,并派王府仆人做米饭以饷军。

    当然了,周王府管家亲自登上营门,找到驻守在开封的山东军主将刘国能,但还没等他开口,却见刘国能摆摆手。

    “某奉令率军中锐士三千护卫开封,多说无益!刘某素以忠义克谨,临此为难之时,自当以命报效王帅大恩,唯死而已!”

    说完,刘国能一方面派人驰报历城,告知开封副将陈永福登城守卫,亲自率山东军背城而战。

    那一战,山东军正兵三千如同虎狼,刘国能不愧当初闯塌天的名号,率基层将官冲在最前,身中数箭依然不退半步,在城内军民的眼中正面杀败闯军,斩义军首级二千悬于城上。

    这个时候,开封巡抚李仙风督领开封游击将军高谦驰援而来,城内明军军心大振,争相出战,击斩闯军七百余级,李自成遭遇大败而退走密县,收拢残兵,待期再战。




第三百四十章:驰援开封,山东铁军

    二月下旬的开封城外,已然是尸骨遍地。

    距离上一次李自成围攻开封城已经过去了十几天,刘国能等人经过商议后决定,由巡抚衙门发出文书,开封内外戒严,并且每个方向都增设一名副将率部常驻。

    城头上守卫的不仅有山东军的正兵营,还有开封副将陈永福、高谦等人的明兵,到了眼下这个时候,任何一丝战力都不能放弃。

    高谦和陈永福现如今明面上是开封城的副将,率部驻守开封,但早在几月之前,他们就已经是刘国能的部下,换句话来说,就是山东军济南府外系的正兵军将。

    上一次战斗时,刘国能率正兵背城而战,陈永福亦是亲自督战力保城墙不失,高谦虽然来的晚了点,但恰好赶上激战正酣的时候,亲自率领家丁在侧翼进攻流寇配合刘国能。

    他们两人在上一次开封守卫战中已经充分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军将的能力,完全有资格作为山东军的一员,继续守卫开封。

    西侧城门的兵士穿着红衣红甲,手持精制长枪,脚踏牛皮缀铁官靴,看起来是山东军正兵营的装束。

    这些士兵目不斜视,不敢有一点掉意轻心,尽管上次获得胜利,但开封城内也是损伤惨重,战后统计,陈永福部、高谦部损失了两千多人,就连刘国能率领的山东正兵都伤亡一千多人。

    没有人知道李自成还会不会回来,也没有人知道接下来自己会战死还是苟活于世,不过他们都能肯定一点,那就是绝不能放任何一个流寇进城。

    刘国能麾下除了王争调过来用于稳定地方的三个正兵营以外,陈永福、高谦等人的部下都是本地人,他们本就是为保卫家乡而战。

    况且,周王不同于襄王,为了守住开封真真是散尽家财,拼了老命,就连王府中的仆人都尽数派出来犒军,战况最激烈的时候甚至亲自登城稳定军心。

    三千名山东军兵士在城外竟然杀败了上万的闯军流寇,城内的明军这才想起来,这支军队在早些年奇袭辽东,斩首建奴三千,能与他们并肩作战,许多人都感觉到十分激动与振奋。

    “前方烟尘,有敌,快敲锣!”

    忽然,南门城墙上的一名明兵率先反应过来,指着前方大吼出声,他身侧的另外一名兵士细细看了一眼,这才瞪大了眼,赶紧用力的敲响铜锣。

    随着“邦邦”的声音在四面城墙上响起,山东军的正兵与守城明兵纷纷在各自将官的带领下登上城墙。

    “周王到——!”

    随着一声高亮的喝声,刘国能等人回头看过去,却见穿着一身金色袍服的中年男人信步走来,脸上带着焦急,也有身为皇族的威严,王府仆人都抬着沉重的大箱子跟在他身后。

    箱子打开,竟然全是闪亮的黄金。

    周王没什么废话,直接抽出佩剑,指着城下蜂拥而来的流寇,高声的道:

    “我大明的将士们,这是太祖皇帝赐给本王的封地,但却不是本王自己的家,是全城军民的家!今日,只要你们杀敌一人,便赏一金,为了大明而战!”

    “为了大明,为了大明!”

    周王悬金城上,甚至亲自激励士气,明军顿时士气大振,纷纷举起手中的刀枪高声欢呼,然而闯军却不会给他们准备的机会,这个时候已经抬着云梯,推上盾阵接近城墙,大战一触即发。

    “推,给老子都推下去!”

    陈永福头盔上已经沾满不知是谁的血,大部分已经凝固,但也有些是刚飞上去的,可他却一点都顾不上这些,因为这次闯贼来势汹汹,人数比上次更多。

    三名明兵用长木奋力将搭在垛口上的云梯推下去,还没来得及高兴,左右紧跟着又有几架云梯摆在垛口,往下一看,那些红了眼的流寇正一步步的爬上来。

    忽然间,在城下弯弓搭箭的闯兵找到机会,箭簇呼啸的飞来,这名明军士兵来不及缩头,箭簇直接深深的射进他胸膛,但最致命的还是脖颈上的那支。

    “老七!”

    见到这他一头栽落到城下,另外一名士兵开始大喊大叫,疯狂的往城下扔石块。

    远远看去,闯军好像一群蚂蚁一般,不断的往城上涌去,有些人用嘴咬着刀,有些则是一手持刀一手的往上爬,一来就是十分凶猛的进攻。

    不知道打了多久,天边都有些暗红,城内明军击败了闯军两次进攻,但这第三次已经是强弩之末,城头有些失守的预兆,已经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

    陈永福率部守卫南门,到现在已经是伤亡惨重。

    城头上时不时的有人惨叫着掉下去,有些精疲力尽的明兵挥不动刀,干脆抱着对方跳下城一起赴死,护城河早已干涸,一队身强力壮的流寇在大军掩护下正抱着巨木一次次的撞击城门。

    “守住,开封不能丢,城里还有我爹娘,一定要守住城门!”

    城内,一名明军把总手提腰刀,看着摇摇欲坠的城门,尽管心中十分忧虑,但眼神却异常坚定。

    “轰轰轰”

    城楼上的炮手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什么浇水换膛都已经不重要,只要炮还能发射,他们就要朝城下的流寇狠狠放一下。

    “将军,您到后面去!”

    陈永福的家丁上前将他护卫在身后,却被一把推开。

    “放屁,老子是南门主将,怎么能后退一步,快,杀敌!”

    说着,陈永福持刀冲到三名刚刚登上城头的三名闯军流寇身前,这三个流寇眼中刚刚露出狂喜,心中想着要抢夺头功,但一个明将冷不丁冲来。

    猝不及防之下,一名流寇被劈了个正着,惨叫着落到城下死人堆里,其余两人反应自是不慢,立刻鬼叫着冲了上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