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扫明-第1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紧跟着,洪承畴分派副将驻守东西石门,环松山城结步兵大营七座,营外掘长壕,树木栅护卫,骑兵则驻于松山东、西、北三面,防御甚严。
八月初二,困守锦州城内的祖大寿听到援军到来,立即率部配合杀出城外,于此同时,洪承畴下令明军猛攻清军正白旗驻守的西石门。
两方战事一触即发,祖大寿困顿许久,兵无战心,很快就被多尔衮设在锦州城外的清军击溃,败退回城。
松山堡外,宣府镇总兵杨国柱身先士卒,率宣镇兵马冲在最前,伤亡惨重,但他本人也身中数箭,当场战死。
刚刚作战明军就有一名边镇总兵战死,清军士气大振,乘势向进攻的明军发起反击,洪承畴审时度势,立即下令,以山西总兵李辅明代领宣镇兵马,而明军新到士气正锐,清军逐渐败退下来。
于此同时,被击退回城的祖大寿再次率部突围,但很快又被城外清军击溃回城。
松山堡外的清军大营内,数名高大将领站在帐内,多尔衮穿着正白旗的铁甲,不断来回踱步。
忽然,一名旗丁匆匆跑回来,跪地说道:
“睿亲王,锦州城外哈达来报,祖大寿再次率明军出城突围,虽然被我军击退,但旗丁伤亡惨重,蒙八旗、朝鲜兵似有变动,不愿出战。”
多尔衮还没来得及说出什么,又一名旗丁跑来,喊道:
“启禀睿亲王,松山城内明军正猛攻西石门,我军人数不足,难以抵挡,请求撤兵!”
闻言,多尔衮锐利的眼光扫过去,厉声道:
“传令杜尔哈,让他死守西石门,要是一个明军打了过来,本王唯他是问!”
“遵令!”
“不好了睿亲王,祖大寿一日内竟然接连五次率明军突围!城外蒙三旗已经溃散,朝鲜兵人心惶惶不敢上前,哈达不得已率部后撤三里继续围困!”
多尔衮更加急的像是热锅上的蚂蚁,可笑的是,明军忽然举重兵来援,似乎下了决心要与自己决战,眼下他倒好像成了被围困的人,在松山和锦州之间腹背受敌,到处败退。
一旦祖大寿突破锦州外围,西石门也就立刻变得岌岌可危,自己率领的这部清军极有可能被两支明军合围包了饺子。
在这种危急关头,多尔衮也没了什么顾虑,思虑再三,决定向皇太极求援。
没多久,松山堡外的清军大帐精骑四出,举着急报朝盛京方向飞奔而去。
第三百五十章:督师 巡抚 战守
盛京外城,几名自前线松山城外一路而来的骑兵狂奔入城,进到汗王宫之中,什么都没管,直接就是噗通跪倒在大殿之上。
气喘吁吁的喊道:
“皇上,前线急报,明人洪承畴率马步十三万余在松山集结,锦州祖大寿一日之内五次突围,睿亲王久攻不下,请求援军!”
这旗丁话音刚落,紧跟着从外面又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另外的一个清兵跑进来,跪在先前那旗丁身侧。
“报——,明人势重,睿亲王损伤惨重,请求援军!”
尽管皇太极此时已然称帝,但这大殿却依旧称为汗王宫,为的就是彰显女真先祖努尔哈赤建立的不世功勋,听到这个消息,殿上的诸贝勒王公大臣都是面面相抵。
首座之上的皇太极虽然面露疲惫,脸上略有苍白的神色,但总体来说依然是人高马大,威严毕露,听到连续几个急报,顿时就有些急切。
据他所知,多尔衮处事向来滴水不漏且雷厉风行,狠辣果断,这次用他换掉老成持稳的济尔哈朗,就是想尽快在锦州、松山一线打开局面。
没成想,眼下就连多尔衮都如此急切的连续告罄,若不是事情已经十万火急,他是不会如此不分轻重的连续往盛京发回急报。
在接下啦的商议中,皇太极认为如今已经到了大清危难存亡的关头,所以力排众议,决定亲征前往松山。
但皇太极也知道,现有的八旗兵丁数量依然不够,所以他在临行前连续发下几道诏令。
首先是派旗丁到深山老林之中,去寻找搜抓那些蛮荒未曾开化的野人女真,给他们盔甲刀枪,直接编入八旗军队。
其次,以大清天命皇帝的身份,给朝鲜和蒙古发下诏令,让他们星夜派人前往松山一带与睿亲王多尔衮的军队会和,抵挡明军锋芒。
尽管命令有条不紊的发了下去,但皇太极自从接到来自前线的急报起,便已经茶饭不思,日夜都在担忧松山城外的战事
后来在爱妃海兰珠的安慰与建议下,决定不等蒙古诸部、朝鲜国派出的随行军,先率精骑三千往松山奔行,八旗劲旅紧随其后。
皇太极本来身体就不算好,前些年的那次兴京惨败更是让清军伤及元气,皇太极在城梁上看见悬挂着的东果公主无头尸身,当场就被气的吐血,回到宫内昏厥数日才悠悠转醒。
许多年过去了,这件事依然在他心中挥之不去,在往松山赶路的途中皇太极只希望当年那支偷袭兴京的明军也能来,到时候也就能一雪前耻,尽杀之以告慰满洲勇士在天之灵。
不料,皇太极赶路太过焦急,以至于途中旧疾复发,鼻血如同决了堤的江河水一般汹涌,怎么都抑制不住,最后索性一手拿着大碗去接,另一只手用来驾驭马匹。
于此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山东历城,城外的校场内集结了数万身披红色铁甲的战兵,无数杆钢枪徐徐如林,人人都是目不斜视。
轰隆隆的步子声越来越远,山东军水陆数万兵马,在总兵官王争的一声令下,带着一往无前的气势朝松山堡进发,参与这场决定天下运势的大战。
“山东军!杀虏!”
“杀虏!”
“杀虏!”
“杀虏!”
。。。。。。
松山堡的城墙上,吴三桂干咳一声,听着西石门那边的喊杀声,抱拳说道:
“总督大人,末将久在辽东与其周旋,深知鞑虏勇悍,不可力敌,一人便可挡我大明将士数人,眼下已经猛攻数日,西石门仍然未见松动,还是暂且退兵,若大军有任何闪失,岂不是遂了贼人的愿?”
闻言,玉田总兵曹变蛟点点头,开口道:
“吴总兵言之有理,依末将看,朝廷大军尚有数万在后未曾来到松山堡,邸报也说前几日山东军在历城出发,何不等到前后合兵之时,数路出击,痛击东虏!”
听到这话,洪承畴呵呵一笑,倒是没什么多余的反应,曹变蛟或许是真心话,但那吴三桂他看得清楚,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实际上不过是为了保全自身实力罢了。
洪承畴看了一眼身后一名穿着蟒袍的太监,悠悠说道:
“吴总兵,当年你率几百家丁就敢冲进阵中死斗上万鞑虏,如今拥众数万,镇守一方,怎么却怕成这个样子?”
听到蓟辽总督这么说,吴三桂只是微微一笑,全然当做没听见,既不正面回话也不再说一个字。
这已经是颇为无礼,但他身边的那些总兵与外围不少部将都没什么反应,洪承畴这话好像是问给了空气一般。
辽东与边镇的军户大将们与其余地方不同,多是经年驻守,早就自成一派,稳稳的坐拥一方,虽说名义上洪承畴属于督师,对他们有指挥职权。
但洪承畴已经不止一次的扪心自问,这些骄横跋扈,谁都不放在眼里的将领们他还真是指挥不动,吴三桂这么无视下来,倒有些让他无可奈何。
这个时候面上不能再多说什么,免得现场更加尴尬,但洪承畴心中的怒气却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消散,冷声说道:
“本督出关前也曾打算用吴总兵的法子,步步为营,集中最大的兵力与鞑虏决战,但却有人背后在戳本督的脊梁骨,说是在刻意的拖延。”
前些日子,洪承畴在关内集结兵马,本来想用步步为营,集中优势兵力与清军搏战的方式取得胜利,可兵部尚书陈新甲不认同,在朝议中上疏。
说是兵多饷艰,拖延一日朝廷就要拿出十几万大军的粮饷,主张速战速决,这话可谓说到了崇祯皇帝心坎上,眼下朝廷最缺的是什么,不就是银子和粮食吗。
崇祯皇帝不仅采纳了陈新甲的意见,更是派出一名监军携带圣旨来前线催促出战。
实际上,洪承畴说这番话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出口恶气罢了,听了这番话,他身后正站着的一名文士满脸涨红,有些愠怒之色。
这个人穿着五品官服,正是任监军的兵部职方郎中张若麒。
每每想到这事,洪承畴就是气不打一处来。
虽说监军不再是那些倨傲自大的太监,可这些东林的文人却还不如中官监军,起码那些太监给点银子能打发了,但这文士完全就是软硬不吃,狗屁不通。
这张若麒就是最典型的一个,整天傲着脸,完全是在用大义之名与自己作对。
洪承畴下令整军,张若麒定然要来搅和一番,不让你顺顺当当的整军备战,洪承畴这边刚下令等待后续兵马,这张若麒立马就要来拿着皇帝的圣旨,牛气哄哄的催促进军决战。
虽说洪承畴也是文士出身,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南剿贼寇,北御东虏,心里的想法早就和那些军将们差不多,已经可以说对那张若麒是恨之入骨,就差一刀活劈了他。
这等督抚不合的事情在最近的辽东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可闹到自己头上却又是另一码。
洪承畴是皇帝钦命的督师,统率兵马负责援救锦州,可这职方郎中张若麒也是监军,还拿着圣旨,他们一人一个命令,你进我就退,你退我就进,搞得下面那些总兵大将都是一头雾水。
完全不明白到底是该听督师的命令,还是该听朝廷监军的命令。
这事情在明军之中逐渐传开,锐气逐渐散去,就连进攻西石门的脚步都停了下来,整天就是听这两个人在议事堂上对着吵,一直都没有个统一的命令下来。
第三百五十一章:皇帝 监军 势颓
张若麒,别看此人仅仅是个五品的文官,位小人微,可权力却大的很,甚至能直接将折子上到崇祯皇帝的御案前。
还不止如此,更为可气的是,杨嗣昌之后的兵部尚书陈新甲极为支持张若麒,有人暗中说在张若麒出京前曾几次与陈新甲的管家见过面。
洪承畴此次临危受命,知道天下重任在自己肩上,本来就是打算让十几万兵马抱成一团,这种虎头蛇尾的战术实为兵家大忌,但话说回来,大忌不大忌的,还是要看形势才能决定。
东虏勇悍力拼不得,拒城而战才是上上策。
反正自己这边兵马不少,根本不怕清军强攻,再加上已经得到朝廷供给的粮饷,最起码能使用一年之久,这种战术可以更好的消耗清军有生力量。
有一点在洪承畴心中颇为坚定,那就是东虏虽然看着强大,但这种新兴的国家内里都是尤为虚弱,无法同三百年正朔的大明相比。
清军中真正的旗人与大明万万子民相比,实际根本连个零头都算不上,大明兵卒尽管硬拼不过,但就算是用人堆这种最低等的法子,生生将对方拖垮也不是什么难事。
洪承畴已经定下稳守为主的战策,大军新到松山的时候也凭借着一股锐气,将天下闻名的多尔衮打得节节败退,再加上锦州守将祖大寿接连不断的袭击背后,清军一度接近崩溃。
可这监军张若麒却只能看到浅显易懂的胜利,根本不懂得任何兵事,觉得清兵是纸老虎,认为总督洪承畴贻误战机,不敢出城追击,是贪生怕死的行为。
几道“天下为公”的折子往京师一递,崇祯皇帝和兵部尚书陈新甲的意思没几天就到了松山前线,督促洪承畴尽快出兵与清军决战,不得贻误战机。
没办法,洪承畴只能是低头,毕竟人家后面站着皇帝,老老实实接了圣旨,无奈的带着七万兵马出堡追击多尔衮。
没成想,洪承畴到达乳峰山一线的时候,心焦难耐的皇太极已经提前来了好几天,正带着多罗睿亲王多尔衮与一帮子王公贝勒大臣在山顶观察地势。
皇太极带着的是八旗中最为骁勇的三千镶黄旗铁骑,加上最近不断汇聚的蒙八旗、汉八旗与朝鲜兵,人数上也有六七万之众。
按着以往战役的经验,对付清军,非数倍于敌而不可野战,八旗满万不可敌那种传闻不是吹出来,而是硬生生打出来的,早已深深烙印在各镇明军心里。
洪承畴只带了七万兵马,当时就想下令回撤拒守松山堡,可转身一想,自己刚接了出战的圣旨,这就撤兵岂不是抗旨。
两相犹豫之下,洪承畴既不敢贸然出击,又不敢回撤守城,犹豫许久,耽误了最佳战机,最后只能是下令摆阵对峙。
崇祯皇帝有个特点,对待臣下要么是无条件的信任,要么就是直接翻脸不认人,什么亲情故旧都不认,说杀就杀,说撤便撤。
眼下洪承畴率领八大总兵以及各镇部将,集结十数万大军出关援锦,崇祯皇帝虽说明面上对其百般优待,可紧跟着又要扣上许多限制。
况且,崇祯皇帝虽然不想启用孙传庭,但却也对这位洪督师不太信任,尝尝凭借几个言官太监的话就草率对战局下达圣旨。
洪承畴很无奈,与其说是自己在指挥这场战斗,倒不如说是远在京师的崇祯皇帝亲力亲为,只要身边这位监军稍有不满意,几道折子一上,立刻就是满朝的声讨。
看着对面衣甲整齐的清军,洪承畴心中也在暗自叫苦。
此时此刻,拒守松山堡已经是不可能了,就算自己想回去,皇太极也不会安安稳稳的放行,撤退很可能变成一场史无前例的的大溃败。
按照两方兵马的战力,自己这边人数就这些,但对方却在不断调动的增派,早早动手还有一丝胜利的可能,要是等清兵集结完毕,吃亏的就是自己。
“三军听令,击鼓。。。。。。”
洪承畴深吸一口气,登上元戎车发下全线总攻的命令,可这话还没说完却见后阵一片骚动,一名后面插着几杆小旗的标兵骑着马狂奔而来。
见到前阵的这些督师与总兵,他扑腾几下摔落马下,屁滚尿流的爬上前哭着喊道:
“督师,各位大帅,杏山。。。杏山被鞑子抄了,没了,全都没了。。。。。。”
这话一说出去,方才还都是一脸镇定的军将们立刻炸开了锅,洪承畴听到后也是一阵热气上涌,差点没当场昏厥过去。
“杏山丢了?”
“杏山怎么会丢,你可不要诓骗老子!”
“怎么办?”
杏山,那可是十几万大军的粮草、军械存放之地,也是军心得以稳固的关键,被鞑子这么一毁,十几万大军没有足够的军粮可以食用,军心定然大乱,日益困顿,对鞑虏更是无力抵抗。
洪承畴心中“轰”的一下,等他缓过神来的时候已然是面色苍白,转身看了看四下大乱的军将总兵们,知道此刻十几万大军已经是兵无战心,将思退路,败局已定了!
这个时候,洪承畴心中陡然升起一丝杀心,若不是那个不懂装懂,不识大局的张若麒到处多说,战事又怎么会到如今的局面?
军粮粮草足足够使用一年,所以明军最初这才是锋芒顿显,到处山呼作战,兵将们知道自己不缺穿不少吃,一心作战就是了。
可是现在,杏山被偷袭,驻守明军溃散,吃的和穿的马上就没了,就连手里的兵器都是用一个少一个。
洪承畴将目光投向乳峰山上那做黄色龙帐,那里仍然是稳定如初,就好像静静看着自己败退一般。
。。。。。。
“哈哈哈,阿济格干的不错,这次的前程他要拿首功!”
龙帐外站着无数黄衣黄甲的镶黄旗巴牙喇亲卫,从里面不断传出充满讽刺的大笑。
皇太极来到前线的时候一刻都没停,直接登上乳峰山查看明军安排在松山堡一线的防御,立刻断定明军前强后弱,一旦后阵出事,必然首尾不能相顾。
多尔衮提议,说是可以选派一名勇武敢战的贝勒率领奇兵烧毁明军粮草,届时明军定然乱象纷呈,大军在松山城外掘壕筑墙,继续用围困锦州的方法吃掉洪承畴的这支援兵。
第三百五十二章:马步争驰,将帅夜逃
被选派出来这人,正是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
八月二十日,阿济格率固山贝子博罗等贝勒夜袭塔山、杏山驿,守备两地的明将王希贤以为前面就是松山大军驻扎,万事大吉,根本没有设防。
当时王希贤正在呼呼大睡,不料四面喊杀声忽然响起,等到清军的骑兵突然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就连盔甲都没有穿戴齐整,立刻就是傻眼。
阿济格率清军杀入塔山,猝不及防之下,明军根本没怎么抵抗,几乎是被骑兵轻飘飘的一冲就四散溃逃,驻守副将王希贤被生擒,后来投降清军。
看着下面一众王公大臣兴高采烈的议论,皇太极连日焦急的心情总算是微微安定下来,正要说些什么,可刚张口却猛的涨红脸,忍了一会,最后还是“噗嗤”的喷出黑血。
“皇上!”
“皇上,您怎么样了?”
等到抬起头的时候,皇太极脸上已经威严不再,只是露出极度疲惫而又苍白的脸色,多尔衮虽然也是满脸的焦急,可不知怎的,他却并没怎么动作。
“皇上,您要保重龙体,我大清可不能没了您吶~!”
一名文士打扮的人忽然哭着跪倒在地,看那样子,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死了亲爹。
咳咳几声,皇太极摆手说道:
“范先生快起来。”
这位脸上挂着一撇八字胡的文士,就是随军大学士范文程,也是后世的第一汉奸。
范文程这个人为了能让清军入主中原可谓是披肝沥胆,鞠躬尽瘁,很多对汉人苛刻的政令和措施都是他一手建议,在招降锦州外城守将吴八什的时候他也下了不少功夫。
最后就连城内明军的家乡歌谣都学会了,整天派人过去唱,这才是成功将锦州外城招降,皇太极对他极为信任。
范文程起身后立刻就是顺坡下驴,直接站在皇太极右身侧,脸上虽然是不倨不傲,但看着像十分得意。
。。。。。。
清军似乎断定洪承畴不敢轻易出击,于当天从锦州西往南,穿越松杏大道,直至海口,连掘三道大壕,深八尺、宽丈余,人马不得过,把明军置于包围之中。
三日后,乳峰山外的明军营盘依然是人心惶惶,每时每刻都在商议如何撤退。
洪承畴这次本不想出来,也就没料到皇太极会来上一招釜底抽薪,大军只带了三天的干粮,这已经是最后一天,不能再拖了。
当天晚上,明军的总督营帐一直都有传出各个军将的争吵议论声,最后,由于粮饷困乏,决定撤回宁远取粮,再行决战。
当天晚上,本来已经按照计划定好,玉田总兵曹变蛟所部悍勇,让他们先行撤退,剩下的各部趁乱分批撤出,最后在宁远会和。
不过事情总是有意外,大同总兵王朴素来胆小怕事,这次却跑到了最前面。
他刚刚从洪承畴的总督营帐商议回来便立刻率部夜逃,他的兵马在刚出营盘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乱象,到处拥挤不堪。
这还不是最坏的,王朴这么一跑其他人怎么会坐视,自然争先恐后的出逃,宁远总兵吴三桂,山海关总兵马科,山西总兵李辅明几乎是在下一刻就各自带着兵马紧随其后。
这么一跑就再也收不住了,谁也不愿意留在后面等死,逃跑的时候人人争先,“奋勇”无比。
皇太极和多尔衮显然早已料到明军会奋力突围,在前往松山的各个路口都已经设下伏兵,但却没想到明军直接溃败了。
就在各部明军乱作一团,为了逃跑而奋不顾身的时候,四面突然响起喊杀声,清兵冲出来了。
王朴跑在了第一个,所部兵马受到伏击后立刻就是崩溃,而且崩溃的速度之快,程度之彻底,当可谓各镇之首。
紧跟着就是宁远总兵吴三桂,他跑在第二个,也没好多少,大半夜的到处都是喊杀声,清兵轰隆隆的冲杀过来,给这位素有“勇名”的大将吓得连夜奔逃,头都不敢回。
王朴这次可是玩脱了,跑回去的时候孤身一人,就连亲兵家丁都不知失散到了哪去,吴三桂只带着几十名家丁狼狈逃回山海关,王朴要是一百步,他就是五十步。
这些人各自四散而逃,直接把统率三军的总督大人晾在一边,其实当洪承畴知道各镇兵马已经溃散的时候,吴三桂都已经跑回山海关了,这时候再跑显然是来不及了。
宁远已经去不成了,只能退而求其次,所以洪承畴经过短暂的思虑后,带着其余四位总兵与各镇兵马退入松山城中,可现在他已经是残兵败将,困顿无援了。
没多久,闻讯后的皇太极下令移帐,将大军布置在松山城外将城内明军团团围困,并且在松山与杏山之间设伏数道,每隔三里令一贝勒严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