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扫明-第1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却有几个战兵在冲进院落的时候被慌乱的百姓偷袭,可是以山东军的防护程度,这种攻击根本连盔甲都不能突破,根本不值一提。
打到眼下这个地步,被困在军营中的乱兵已经完全失去了顽抗的勇气,几个千总都开始劝韩胜芳缴械投降。
毕竟,双方的悬殊差距太大了。
随着十几名扔下刀枪跑出去投降的人,被山东军鸟铳手毫不留情的射杀之后,里面的人这才明白过来,紧跟着便是一阵大乱。
按理来说,这种不留活口的命令,往往能把人逼入死地,俗话说狗急跳墙,兔子急了还能咬你一口,可军营里的官兵却连奋起一搏的勇气都提不起来。
原因无它,还是双方实力差距。
山东军战兵近十万已经将整座沧州城围的水泄不通,就算你乘船从运河出逃,一样会被乱铳射成筛子。
山东军后发制人,优势实在是太大,你拼死冲锋也好,跪地投降也罢,都是绝无生存的可能,反正打是绝对打不赢的。
。。。。。。
沧州的知州衙门里,知州吕潜宁和几个文官躲在里面,大气都不敢出。
这个时候的吕潜宁其实心底早就绝望了,几个文官根本管束不住民壮,现在也已经跑的差不多了,衙门里除了几个文官和吏员以外基本已经不剩下什么人。
凳子和白绫都已经准备好,吕潜宁就等外头乱兵破门而入的时候悬梁自尽,也好留个好名声。
不过他颤颤巍巍的站在椅子上,就算大门已经摇摇欲坠,但却依然没急着伸头,毕竟人总是有求生欲望的,就算有一丁点希望,也是要等一等看有没有奇迹出现。
“撞,给老子狠狠的撞,撞开了,里面的女人和财宝随便分!”
外头传来一道蛮横的声音,大概是一群乱兵正在撞门撞个不亦乐乎,吕潜宁总算是死心,苦叹一声,自怨自艾的说道:
“下辈子还是当个武夫吧,起码不用再吊死了。。。。。。”
说完,他刚刚将头伸到白绫中间,正要两脚一蹬,就此归西,却听到门外传来一阵喊杀声,不过这厮杀并未持续很久,没几刻便是重新归于寂静。
“难道是我听错了。。。。。。?”
吕潜宁自嘲的摇摇头,心道自己还真是不死心,死到临头了,还希望有人来救自己不成。
正这个时候,大门被“哐当”一声传开,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传进来。
“知州,知州呢,死没死!?”
“王大帅有请知州到守备府邸一叙,娘的,快派人搜,活要见人,死也要找到尸体!”
听到这话,吕潜宁起初有些不可置信,听到三个字后这才恍然大悟,王大帅,这普天之下,姓王的大帅不就是那王争吗。
“没死,还没死——”
一般人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原本必死,却忽然绝境逢生,往往都要激动的无以复加,吕潜宁就是这样。
可能是过于激动,他下来的时候一不小心踩到裤角,顺带着将凳子踢翻,这个时候他的头还在白绫里,想缩回来却已经来不及了,一下子就被吊住。
眼看着自己就要驾鹤西去,吕潜宁眼中泛出了晶莹的泪花,自己上辈子这是造的什么孽。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凳子踢翻的声音惊动了正在周围搜找的山东军战兵,很快就有人跟着声音来到这间屋子。
说时迟,那时快,这山东军战兵见到吕潜宁翻着白眼,口吐白沫,当即就是大吃一惊,紧跟着立马冲上几步将其稳稳扶住。
只听这战兵放声大喊:
“来人,快来人,知州想不开上吊了!”
救下吕潜宁后,周围那些山东军兵士看着他的眼神都不一样了,充满了不一般的色彩。
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说来倒是让吕潜宁哭笑不得,人人都在传,说是沧州有一个畏战潜逃的守备,却也有刚直敢死的知州。
第四百三十章:温水煮青蛙
山东军入城后的第二天清晨,时任知州吕潜宁和千总邓茂大在沧州城以北的守备府邸大堂面面相抵,因为此时两份文书正摆在他们眼前。
一份是给知州吕潜宁的,另外一个是给邓茂的。
看着这两份文书,吕潜宁是真的左右为难,不知该如何是好,邓茂则是在装,强忍着内心的狂喜之情。
虽说心中兴奋异常,但邓茂清楚地知道,自己起码不能在山东军的人面前表现太过明显,那样就显得太急功近利了,传到王争耳中,对自己今后路途有不利的影响。
想到昨夜千总韩胜芳的死状,两个人仍然是心有余悸。
据说是山东的这位王大帅,为了平息百姓的怒火,下令将韩胜芳绑在木柱上不管不问,后来是被愤怒的民众活剐而死。
韩胜芳的确可怜,他只是被想要投降的部下挡了抢,又被山东军当做平息百姓怨言的替罪羔羊,若问王争真正欣赏的人,无疑是韩胜芳,而不是投降的邓茂。
但世道如此,在山东军的军威之下,你投降,我才能看情况任用或是雪藏,如果你根本没有这个意思,那就必须要死。
无论这个人多么忠贞,王争都不需要,他现在需要的只是会逢迎时势,替自己暂时稳定地方形势的人。
至于大势已定的时候这些人会是如何下场,那就要看今后他们的表现了。
昨夜的惨嚎声其实并没有持续很久,但听在邓茂这些主张投降山东军的军将耳中却好像近在咫尺,每个人的心中都是既恐惧又庆幸。
山东军的战斗力,昨夜已经是有目共睹,山东军平定城内几千乱兵,只用了不到两个时辰,而且最主要的是他们自身伤亡几乎为零。
这般强悍的战斗力,果真是不愧为当世第一强军的称号,据说他们来了二十万战兵,这些兵力直接打到京师都行了吧,一路还有谁能拦得住?
想到这里,邓茂就更是有些庆幸,自己的选择究竟是有多么正确。
“好了,吕知州,这折子你是上,还是不上?”
这个时候,董有银双手叉腰,冷冷的喝问出来。
一下子,木讷坐在那里的吕潜宁浑身都打了个寒颤,再看看周围那些面露杀气的山东军将领,身子更是筛糠般的抖动起来。
“可是。。。这里没有笔墨啊。。。”
“这好办!”
闻言,董有银冷不丁的朝身后一声大喊,紧跟着一名随军书办小步走了进来,将文房四宝摆在吕潜宁面前,又恭恭敬敬的退了下去。
山东军内居然有文人?
吕潜宁睁大了眼睛,根本不相信文人会为武夫效力,而且只是当一个记录和打杂的书办,这简直有辱斯文啊!
不过事已至此,由不得他犹豫了,因为旁边的董有银已经弱隐若无的将手放在刀柄上。
这个姓董的疯子可是真杀人,据说是山东军四员战兵大将之一的狠角色。
被押送过来的时候,吕潜宁亲眼见到他挥着大刀在腥风血雨中哈哈大笑,寻常三五个乱兵都近不得身,一身本领委实厉害。
吕潜宁畏畏缩缩的拿起毛笔,一时间又不知该些什么,正当董有银皱眉再准备喝问的时候,却灵敏的听到从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
这个时候,能在城内大摇大摆、畅通无阻的只有一个人,屋内的尖刀营将领都明白,当下是连忙回过头去抱拳齐声喊道:
“参见大帅!”
果然,王争摆摆手从门外走进来,见到一脸惊愕站起身行礼的邓茂等人,也是淡淡的嗯了一声。
“吕知州写的怎么样了?”
“这家伙怕的要死,就连笔都拿不稳,一个字儿都没憋出来。”
听到董有银和王争的对话,外传刚直不怕死的知州吕潜宁赶紧噗通一声跪了下来,哆哆嗦嗦的道:
“王大帅饶命,王大帅饶命哪!本。。。哦不,下官真的不知道该写什么啊。。。”
闻言,王争微微一笑,扶他起身,说道:
“不必害怕,吕知州只要将这件事原原本本的奏给皇帝,位子和性命都丢不了。”
听到王争对崇祯的称呼,吕潜宁似乎明白了什么,身子更是发抖,往往大难不死的人,对死亡才越是恐惧。
良久,吕潜宁才认命一般的说道:
“下官,下官明白了。”
邓茂一行沧州城内的军将在王争进来之后就不敢再坐着了,都是站起来陪着傻笑,手都不知道该放在哪里。
王争回身看过去,一行齐齐将邓茂推了出去。
“卑职邓茂,见过忠。。。见过大帅!”
本来邓茂习惯性的就要说忠烈伯,可刚说出去一个字就是立刻改口,说完这句话额头上已经出现一层细汗。
邓茂这反应还挺快,那一小声“忠”字王争显然没怎么注意,当下也是挥挥手让他们都坐下,可邓茂等人却怎么都肯,说站着舒服。
王争为何“兵谏”来此,不就是为了改掉这三个字的爵号,此时邓茂若是再不知死活的说出去,结局怕是比那韩胜芳还要悲惨。
经历了昨夜的种种事情后,再见到那些山东军战兵,邓茂等人已经是任何小九九都不剩下,唯一期望的便是能保住性命和现有职位。
见到邓茂等人实在坚持,王争也知道他们是不敢,当下也不在勉强,上下打量一番邓茂,又看了一眼摆在桌上的文书,笑问道:
“邓守备可还满意?”
邓茂顺着王争目光看过去,赶紧说道:
“回大帅的话,大帅如此相信卑职,卑职定当以死相报!”
一提起这件事,邓茂便是心中窃喜,原本想着保住千总职位就已经不错,因为以山东军的实力来看,比自己更有资格有实力的人太多了,怎么算都不会轮到自己。
可事实偏偏就是王争让邓茂做了沧州守备,并且交给他第一个任务。
只要将城内外残存的明军名单交上来,再按照山东军的规矩改编裁撤,山东军驻守在沧州的守备营官,就是他邓茂!
衣甲、军械以及各种军需物资,刚刚收编的沧州外系兵马都和河南等地的外系兵马一样,可以说待遇是非常之高。
王争这样去做当然是有自己的考量,首先,邓茂背后站着邓家。
邓家在沧州本地世代皆为豪族,现如今邓茂的父亲邓荣,正是沈阳中屯卫的指挥同知,算是河间府颇具实力的朝廷军将,眼下正率部驻守在肃宁一带。
邓家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再加上邓荣的儿子已经捏在山东军手中,还有两方无法弥补的实力差距,接下来是不是趟这个浑水,可就由不得邓家自己选择了。
其次,王争手里早就有了厚厚一沓谍报司关于邓茂的汇报。
若此人行为不检,王争也根本不会任用,毕竟花费心思得到的地方转手就给丢了,谁也不愿意经历这种大喜大悲。
更何况,沧州乃是漕运要地,掐住这里,就相当于捏住了半个北直隶的喉咙,无论断绝漕运,还是出兵直奔京师,都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完成。
沧州本地的豪族和缙绅不少,多是对山东军抱着怀疑和敌视的态度,虽说没有谁傻子似的第一个蹦出来,但这样的情况不是王争乐于见到的。
现在山东军就是争分夺秒,根本没有时间和这些豪族士绅去耗,也不能每走一个地方就对他们打开杀戒,温水煮青蛙显然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压制和麻痹本地豪族最好的方法,便是扶植一个对自己绝对忠诚的头子来统管他们,毫无疑问,邓家便是在河间府的最好人选。
邓茂在沧州做了守备,对于邓家来说也就相当于没了回头路,这也算是非常时期用非常手段,目的正是逼迫邓家跳上山东军这艘巨轮。
山东军干的事情,只要你趟了浑水,那就别指望着能下来,若是失败,也别指望着谁能独善其身,唯一活命的希望就是拉下脸跟着一起干。
当然了,以上这些还只是稳定河间府的权宜之计。
若想真正的将河间府控制在手里,除了派兵驻守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要将山东内推行的聚耕农庄和盐庄政策逐步推广过来。
这种方法在开封府和归德府等地已经用过,现在这些地方的百姓对山东军好感愈发身后,不知不觉的都成了山东军的附庸。
还有那些外系,在山东军不断的改编和抽调之下,几乎所有的基层军官都换成了王争的死忠,最底下那些兵士的亲人都在为山东军整个集团卖命。
没有王争的命令,就算主将想要叛变,那也是痴心妄想。
至于那些豪族士绅,最开始那段时间的提防期过去后,慢慢和山东军进行一些看似绝对稳赚不陪的买卖。
这些买卖他们的确是在银钱上稳赚不赔,可他们不知道的是,正是这种买卖将自家利益和山东军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起初不少人还在窃喜,因为根本看不出什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依附关系愈发的明显。
到了现在,就算他们想抽身而退,都是绝无可能了。
第四百三十一章:复起传庭
说起来这事委实让人感觉吃惊,山东军以往都是异常低调,无论崇祯如何的刁难,王争更是对朝廷一向是百般顺从。
可这次,山东军二十万战兵,没有任何征兆的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兵谏。
王争忽然下令出兵北上,山东军在几天之内就收编了沧州城内的残余明军,并且牢牢将南北漕运控制在手中,速度之快,进军之无可阻挡,都是令人叹为观止。
很多人听到这件事之后才忽悠一下子想起来,在王争手底下的,其实山东军是一只猛虎!
往常很多人因为它的蛰伏而将其当成病猫,没成想,一旦这只猛虎起身,整个大明都要为之战栗不安。
兵谏之事风一样的传遍了各地的大街小巷,很多人第一次听到这回事的时候,王争其实已经占据了沧州。
得知这支兵马就在距离自己二百里不到的沧州,北直隶的重臣、勋贵们总算是坐不住,开始商讨应对之策。
可是究竟要怎么应对,山东军头上顶着的还是朝廷官军的旗号,就连京师中也起了风言风语。
说什么从前忠君为国的王大帅,却屡屡遭受朝廷的猜忌和打压,无论五城兵马司的人怎么抓,一批又一批的人被扔进大牢,谣言依旧还是对朝廷不利。
从没有一个地方武将能做到王争这般威胁朝廷的地步,这种威胁朝廷不只是实力上,最主要的还是从百姓心中看出。
若是一般的兵马进入北直隶,就算是朝廷官军,百姓往往是惶恐不安,但这次却恨不得山东军直接打到京师。
要说这种舆论的转向不是王争所为,就连崇祯都不会相信,可除此之外,更让人畏惧的还是王争这个人。
此人年岁不到三十,但这种种明里暗里的手段委实太多了些,真叫人防不胜防。
从前山东军一万多人的时候,就已经不断大胜,南击闯贼,北拒鞑虏,而且尚无败绩。
眼下王争挥军二十万进驻沧州,真正目的究竟为何,谁又能清楚。
虽然不知北上的山东军到底有多少实数,但能确定的是,山东军兵马就算只有十万人,天下间又有谁能抵挡。
北直隶明军听闻沧州之事后,早已是惊惧难安,有沧州守备那样想法的人,其实并不在少数。
谁都知道,以山东军眼下的实力,就算直取京师,怕也根本不是什么难事。
但是为什么王争就心甘情愿的替明朝卖命?
沧州一战,山东军以近乎为零的伤亡代价,便击溃收编了附近的几千明军,并且成功掌控了河间府重镇沧州。
这个消息一传出来,朝堂之上的重臣勋戚们,更是人人自危,有不少人甚至在想,王争闹出这么大的动静,真的只是为了更换爵号?
不过你要是仔细来看就会发现,其实王争从发迹到现在,对于朝廷一向都是“尊奉”。
即便是这次兵谏,也并没有什么要造反的传闻,只是给人一种受到猜忌,不得不这么去做的感觉。
要说现如今的大明,最大的一颗定时炸弹,无非便是山东军。
像王争这般手握重兵,雄据一方的人物也就剩下沿海郑氏,可郑氏却和山东军无法同日而语。
郑氏主海,替朝廷阻挡海盗、倭寇和洋人,步兵虽然在江南也很强,但却并不能做到如今山东军至强的地位。
相比之下,山东军则不然。
首先,王争的大本营在山东,距离北直隶那是非常近,若是以昔年奇袭建奴兴京的速度来看,山东军在一月之内便可大军兵临京师城下,有足够的时间做出反应占得先机。
当然,这已经严重威胁到崇祯,正是看到这点,朝廷才会屡屡刺激,试探王争是否忠心。
这也得到了一个结论。虽说这位山东总兵看似中规中矩,但却并不是死心塌地为朝廷办事。
尽管王争隐藏的深,但也能有人隐约发现他暗中包藏的野心。
到了崇祯十五年的下旬,王争以爵号不妥为由,发动沧州兵谏,以雷霆之速拿下了沧州一带。
这次出兵的行动中,不仅让朝廷对王争手中实力有了新的定义,也让山东军一系文武将吏看见朝廷军队的孱弱不堪,以及自己的如日中天。
还未出山东境内的时候,沧州守备听闻山东军北上,毫不犹豫的弃官潜逃,紧跟着城内明军自相残杀,等到山东军赶到的时候,这座漕运重镇,已经像个褪去衣衫的处子一般唾手可得。
山东军一战而定,正在商议如何处理周边城镇,却接连受到了许多书信。
作为朝廷的文官武将,在这种时候不思抵抗,却争相致书表达委曲求全之意,不得不说是个极大的讽刺。
他们都表明愿意接受山东军的改编,这委实是个意外之喜,不仅让王争眼前一亮,更是让整个山东军看见了一个希望——改朝换代的希望。
看着眼前厚厚几沓书信,王争禁不住微笑起来,直到现在,他总算明白历史上李自成的心情了。
很多山东军的将领和文官其实比王争更着急,半个河间府几乎都是望风而降,要是其它地方也一样,那为什么不直接攻取京师。
……
大约是进入沧州城以后的半个月,山东军战兵将领和军议司文吏都聚在一起,争论的面红耳赤。
“李左军议,咱们明人不说暗话,这世道乱成这个样子,还不去直接打到京师,将那老皇帝拉下来!”
说这话的是董有银,邓黑子和高亮也是点头,周围一应山东军的战兵将领都在不断附和,眼中亮着兴奋的光芒。
“这种朝廷,尊奉有什么用,莫不如打到京师,以咱们山东军的实力,又有谁敢阻拦?”
其实李岩心里也有些痒痒,他辅佐王争至今为的是什么,不就是推翻明朝,改朝换代吗,可现在的的确确还不到时候。
想到这里,李岩笑了笑,忽然问道:
“打到京师把崇祯拉下马容易,但在那以后,谁来做皇帝?”
这话问的就有失水准了,众将想都没想,纷纷嚷道:
“这还用问,当然是大帅做皇帝!”
“李左军议此话何意?”
听见这些,李岩摇摇头,看了一眼南边,静静说道:
“就算打下了京师,还不等大帅登基,南京立刻就会有人称帝即位,就算随随便便出来一个王爷监国,名义上都是正统。”
说到这里,李岩笑着反问道:
“到那个时候,我山东军必收天下群起而攻之,打下一个京师有什么用,还不是待不住?”
说着,李岩眼中泛出了深深地忧虑,皱紧眉头说道:
“更何况,眼下的大明朝还并不是无人哪。”
董有银有些不耐烦,摇头晃脑的问道:“还有什么人能和大帅相比?”
“就是,李左军议怕是有些危言耸听了吧!”
“说是左军议不想去,管右军议去便可!”
黄阳一直都很平静,无论周围的人怎么兴奋,他都是低调的站在一边,可这个时候却忽然开口,沉声说道:
“孙传庭。”
这句话说完,屋子里顿时静了下来,孙传庭对朝廷忠心耿耿,的确不可小觑。
天才本站地址:。。手机版阅读网址:m。
第四百三十二章:后生庶子
崇祯十五年的十月份,刚复出几个月的孙传庭看着各地邸报,算是恶补了一番当今天下的形势。
本来孙传庭还是浑身淡然,可这邸报却越看越揪心,眉头也是逐渐锁紧。
虽说邸报积攒了很久,但是大部分的内容却相当单一,无非就是某处的官军闹饷,援剿官军被闯贼打的大败云云。
不过在这一连串的灰色中,却有不同寻常的一抹彩色。
这菜色便是王争率领的山东军,这个人和手底下这支军队孙传庭以前从未听说过,就好像在自己被下狱这期间凭空冒出来的一样。
孙传庭仔细的查了查,王争手中那笔笔战绩都是查有实据,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