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扫明-第1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杰在襄阳府起事后,原孙传庭部下,秦军系将领左光先在长沙起事。

    随之起事的还有陈永福好友,原明廷总兵,被李自成封为黄州制将军的徐成虎,他在黄州声称讨伐大顺,奉鲁监国朝廷为正统。

    原靖州总兵,被李自成封为制将军的董正贤,与左光先为莫逆之交,听闻齐王争率齐军一统江南,尊奉鲁王监国之后,当即诛杀大顺靖州节度使与一干官员,宣布归顺南京鲁监国朝廷。

    原永州参将能翔、靖州游击赵正武、施州卫指挥使程山坳等等一百二十余名原明各地将吏,在几日间相继宣布归顺南京鲁监国朝廷。

    各地原本投降大顺的明军将吏纷纷倒戈,算上那些筹谋已久的士绅和豪强,湖广很快就成了一片倒旗易帜的场景,就和当初闯王李自成率大军南下的情形如出一辙。

    一时间,文武倡议奉天大元帅王争的讨贼檄文传遍天下,字字珠玑,铿锵有力,就连云贵土司方面都有许多忠于朝廷的势力积极响应。

    大顺正在以一种常人难以觉察的速度飞快崩塌,就连陕西内部都有些许异动,尽管很快就被李自成留在西安的守将平定,但这些事说明了一个道理。

    王栋不是傻子,他都明白,许多归附大顺的人都是望风使舵之人,稍微有个动向,就立即投奔了南京朝廷。

    历史上清军入关也是如此,真正能战到最后的,其实还是原本征战的各路农民军,如今南京鲁监国朝廷占据华夏正统名义,又是如日中天,大部分人投奔过去根本不会多犹豫几下。

    但现如今前有闯塌天,后有小袁营等人,就连不少农民军的将领都有些蠢蠢欲动,觉得李自成不再像是能成大事的人,王栋就是其中之一。

    最初跟着李自成完全因为他是高迎祥之后唯一能继任闯王的人选,在各首领中表现突出,但事到如今,李自成却愈发让他失望。

    可以说,李自成在和王争多次的较量中,从未获得一次胜利,三围开封,次次都被人家打的头破血流,归德会战一败涂地,又逐渐丢失了整个河南。

    听说进入北京城后,李自成又在拷掠助饷,将北直隶搞得鸡犬不宁。

    原本在中原地区提起大顺,人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唱着迎闯王的歌谣,争相燃放爆竹前来欢迎。

    可现在两个月不到的功夫,大顺军丧失民心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这根本不是一个建立新朝的君主应该做的。

    王争甚至只是在南京发布了一篇檄文,就使大顺成为天下军民共同讨伐的弑君逆贼,这是什么力量,只能说是真正的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没有人会和大势过不去,更何况齐军又不是清虏,王栋当初参加义军的任何名义都找不到,他扔下手中已经豁口的腰刀,叹口气:

    “别打了,降了吧。”




第五百五十八章:屁股大,好生养

    其实周围剩下的一些人都已经不剩下什么心思抵抗,因为两方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对方拿出那个兵器大部分人都没见过,就算有心抵抗也根本不知从何打起。

    斧枪又长又尖锐,戳刺劈砍起来就连东虏重甲都能破防,正面冲击之下,也就只有训练有素的女真八旗敢硬抗,这些只有最基本甲胄的闯军遇到了无非是个溃败的局面。

    “叮叮啷啷。。。。。。”

    兵器不断被残余在城外的闯兵扔到地上,琳琅满目的聚了一大堆,长枪腰刀,甚至是斧钺勾叉样样都有,看的齐军兵士目瞪口呆。

    齐军的骑兵蜂拥进入潼关,后面跟着大批手持斧枪的步卒,大家争相登上关城,将上面飘扬的顺子大旗扯下来扔到关下,再把“王”字蓝底黄龙大旗插上去。

    崇祯十七年八月八日,陈永福率先锋南洋兵抵达潼关,守将王栋率大顺兵出城迎击,陈永福与之战,小挫,南阳兵溃,坐骑被掳。

    八月九日,齐军下辖河南军主将刘国能率五万河南兵抵达关下,激战一夜,生擒大顺守将王栋,威逼利诱之下,王栋率大顺军降,陕西大顺余部震惊。

    。。。。。。

    两天前,也就是陈永福率先锋抵达潼关的前一天,一支规模浩大的兵马行进在北直隶境内,为首一人,身披金色全身铠甲,身后跟着几排顶盔披甲、虎背熊腰的大将,身上都顶散发着浓重的杀气。

    “轰隆隆。。。。。。”

    这支大军分为两股,前面打头那十万多人的部队装备精良,头上带着玄武盔,人人都是红色的全身罩甲。

    兵士们手中的虎枪垂直地面,徐徐如林,除了手中紧握的精钢虎枪以外,小腿处还绑着短匕,后背挎着斧枪,端的是武装到了牙齿。

    这最前面那股,就是王争亲自率领的禁军。

    但凡能入选到禁军之中的,每个人都是身经百战的精锐骁勇之辈,行进途中依然保持着严格的阵型,分成数列。

    最外围是刀盾兵,里侧才是虎枪兵,最中央则保护着辎重兵,每隔一段距离都会有一名腰间系有腿裙的将领走在队列外,专门负责指挥和约束。

    外面的刀盾手负责应对各种突发情况,都是精挑细选,体力过人之辈,左手持着足有半身长短的大盾,右手则拎着比一般明刀稍微长一些的齐刀。

    刀盾手身上就只有这两种攻防兵器,但盔甲却比大部分兵士厚重不少,膝盖和手臂都有专门护卫关节的铁片。

    这样一来,虽然厚重许多,但却大大增加了防御系数,考虑到将士们体力的因素,一路过来直到穿过整个山东,这些装备都由护卫在阵型最中间的辎重队统一运送。

    进入北直隶境内后,王争才下令进入战备状态,将重型的器械分批下发到军中。

    一路过来,迎接齐军的都是屈膝投降和卑微出迎,无论那些尚未表态的前明文武官员,还是被大顺封到各地的官员,几乎都没有任何抵抗。

    王争骑在马上,时不时去看一下自己身后的大军,许多人看见齐王目光扫视过来还以为是在巡视军纪,都是自觉的挺直胸膛。

    殊不知,王争其实只是有些沾沾自喜。

    看着自己身后这支强军,还有如今这般基业,就像园丁看着栽种的花花草草终于长成参天大树一样,都是自己一点一滴奋斗而来。

    没过多久,王争的脸上便又是严肃下来,好不容易走到能和多尔衮、李自成争夺天下这一步,自然不希望前功尽弃。

    董有银指着远处地平线上慢慢升起的城桓,兴奋地说道。

    “王爷,前方就到了永清地界,按以往的规律,再走不久,又要有人前来迎降了。”

    邓黑子拍了拍腰间的佩刀,颇为嗟嘘的叹息一声:

    “唉,到现在俺老黑也没寻到一个中意的婆娘,要是一不小心战死了,可就连个后人都留不下来了。”

    听到这话,高亮锤了他一拳,笑着说道:

    “黑哥,你可比我厉害多了,咱都没死,你怎么会出事,别瞎想!”

    邓黑子抿抿嘴,正要说些什么,却见王争回头一样锤了自己一拳,顿时夸张的“哎呦”一声,好像受了什么严重的伤。

    “你小子,平日里就是胡思乱想!”

    众人嘿嘿笑起来,王争又是说道:

    “这样,等打赢这一仗,你们几个还没有成亲的,都说出一个中意的女子,无论大家闺秀,还是名秀名芳,本王都为你们做主!”

    “不过可别说那些什么公主郡主的,到时候本王可不理你!”

    邓黑子一听这话,当时就急不可耐的大喊起来:

    “俺邓黑子拜谢齐王了!”

    董有银听到这话,心道自己一直都想娶房小妾,奈何家里黄脸婆看得严实根本没机会,当下他眼珠子一转,小声附耳问道:

    “王爷,你看看俺,能不能也给指过来一个?”

    这声音虽小,但周围的邓黑子、黄阳、高亮,还有刚刚进入五大战将叙列的秦良士都听得清清楚楚,顿时便是嘲笑过去,都说董有银是吃着锅里的,看着碗里的,一个十足的色痞子。

    “娘的,这嗓门真是害人。”董有银嘀咕一句,见心思败露,但这厮没什么不好意思,反而嚷嚷起来:

    “起开起开,你们懂什么,男子汉大丈夫,人生在世,顶天立地,有个三妻四妾的不是很平常吗?”

    “哎呦,可以啊你小子,说话都变味了!”邓黑子笑骂道。

    本来董有银也就是个不识字的泥腿子,但多年军中强制性的苦读下来,倒也是学会了不少斯文人说话的用词,看着粗狂,但多少也算是读过书的人。

    其实别看现在齐军上下将领们都在开怀大笑,但暗地里为了这次出征,谁都没少用功,齐军自成军伊始就有日读的规定,多年下来,这也就成了习惯。

    所以在齐军内做到高层的人,除了要有卓著的军功以外,认识的字还有读过的书,一样都不能少了。

    虽然比不上士子文人,但起码不会再被说成是大字不识一个的粗狂武夫了。

    这件事起初很多人都非常抵触,但王争带着高层将领亲自读书识字,并且有强制性的军规下来,军中每个月都有一次考校,不合格的人会被记过一次。

    邓黑子颇为无语,顿足骂道:

    “这厮的脸皮真他娘比城墙还厚!”

    王争摆摆手,含笑问道:

    “行,有银,你想要个什么样的?”

    董有银大喜过望,在马上抱拳说道:

    “王爷,这次是你指婚,咱家那个黄脸婆怕也是不敢管了,就要个屁股大的洋婆娘,他娘的,这帮妞脑壳居然金灿灿的!”

    秦良士没晋升上来的时候觉得这些大将个个都厉害非常,异常尊敬,现在却逐渐代入到第五大将的角色,尊敬之余,也有了自己的城府,微笑问道:

    “昭勇将军,为什么非要洋妞,这事可不是听你第一次提了。”

    董有银用看着鬼的眼神看向秦良士,说道:

    “这你还不知道,屁股大好生养啊!”

    “再给俺多生几个白白胖胖的小子,将来都要替齐王打天下!”




第五百五十九章:云、贵、四川割据

    邓黑子不以为然,说道:

    “等你儿子长大了,就是替齐王管好这个天下,咱们早就跟着齐王打下来了,哪有他的份哟!”

    听到这话,董有银倒是细细思索一下,回味道:

    “说的也是,等俺儿子大了,确实这天下也就是在齐王手里了。”

    王争摆摆手,虽然开怀笑起来,却也是摇头道:

    “唉,本王只希望能亲手结束这个乱世,还天下百姓一个安稳富足的生活,至于其它的,暂时没想那么多。”

    这番话说完,高亮、秦良士几人脸色都暗下去。

    确实,眼下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三十万齐军大举北上,就好比三百年前明太祖北伐,意义相同,时势却不同。

    当时朱元璋的主要敌人都已经被消灭,北伐只是为了统一,消灭元廷的举措而已,但是此刻王争面对的局面,却是危机四伏。

    仅仅眼前就摆着两个不可忽视的角色,李自成和多尔衮,力量不容小觑。

    除此之外,张献忠在四川死灰复燃,仅靠左良玉已经无法制衡,几个月后其建立大西割据四川的形势,王争已经无力阻拦。

    还有云贵两省的土司,其实只有半数上表尊奉南京鲁监国朝廷,其余大部分都在互相趁乱攻伐,就连沐国公府都撕毁了南京鲁监国朝廷的册封诏书。

    其实说一千道一万,这次北征还是迫不得已之举。

    王争不能让多尔衮得逞,就这么顺利的入主京师,如果齐军不横插一脚,在北方的进程发展很有可能会和历史上一样。

    李自成虽然会就此溃败下来,但吴三桂会在两面为难的抉择中,开关投降满清,到时候面对已经成势的满清,显然更加难于现在三方争鼎的局面。

    之所以说迫不得已,那是因为有些地方还没有完全统一下来,比如云贵两省,还有在四川搅合的张献忠。

    眼下吴三桂已经投降,了却一个心腹之患,但李自成的大顺,关外由多尔衮率领的满清都在虎视眈眈,甚至大同的姜襄,还有宣府的唐通等九边重镇,都没有明确表示归顺鲁监国朝廷。

    南方此刻的好局面,一不留神就会满盘皆输,被彻底破坏掉,任重而道远哪。

    王争刚想到这里,就见到远远跑来三十几骑,打头一个人穿着原明廷参将的衣甲,周围则紧紧跟着一圈禁军骁骑。

    这些骁骑都把手握在兵器上,虎目凝视,似乎只要眼前这个将领一有异动,他们立刻就会一拥而上,将其斩杀在马下。

    “末将陈立成,参见齐王殿下!”

    众人都收起方才说笑的情绪,正色看向这个将领,王争也是上下打量一番,淡淡问道:

    “陈参将,身为朝廷武将,投贼求荣,你可知道是什么罪名吗?”

    闻言,陈立成满头大汗,觉察到周围淡淡的杀气,就连头都不敢抬,下马再拜,恳切道:

    “卑职一时利欲熏心,蒙蔽了双眼,还请齐王治罪责罚!”

    “哼,责罚就不必了。”听到这里,陈立成大喜过望,正要说些什么,却听王争继续说道:

    “听说陈参将有个八岁的小儿子,这样吧,正好咱们在历城的军校还在招人,就破例让你儿子进修一番,如何?”

    陈立成支支吾吾半天,一时倒是回答不上来。

    早就听说不少归附南京朝廷的大顺将领都有儿女去历城军校进修,他也知道南京朝廷这么做的用意,无非是对他们这些前后投降的将领不放心。

    毕竟自己这些人可都是在大顺北伐京师的时候,毫不犹豫投降过去的,眼下三十万齐军北征,意欲扫清贼虏,收复京师,自己再投奔过去,确实有些三姓家奴的意思。

    这历城军校正经的讲堂他们这些人的子女是进不去的,据说专门配备了一整套的院落,名为进修,实为洗脑和监禁。

    一旦哪个人有异动,儿女立即就得是个身首异处的结果。

    陈立成十分佩服王争的文韬武略,他还听到一些小道消息,齐王麾下有个谍报司,就如同前朝廷的锦衣卫和东厂番子一样,耳目众多,经过多年的发展,情报网早已遍布天下。

    若是归附过来的哪个人稍有想法泄露出去,莫说在历城的子女,就连自己本人都会以最快的速度消失。

    当今齐王想杀个人,需要理由吗?

    “陈参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齐王是为了你们的子孙着想,怎么,你竟敢不识抬举!?”

    董有银忽然吼出一声,直接把陈立成吓得浑身一颤,立即叩头说道:

    “齐王大恩,卑职永世难忘,定鞍前马后,齐王马鞭所向,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陈立成已经表态,他身后跟来的永清知县、固安守备、东安游击等人便立即跟着下马跪拜,皆愿以子为质,为齐王效死。

    王争虽然明白这些人不一定心里十分愿意,但虎毒不食子,大部分的人都没有任何选择,想不绝后,今后就只能跟着自己一条道走到黑了。

    崇祯十七年八月八日,大顺制将军、前明永清参将陈立成,率永清、固安、东安等地大顺政权的文官武将,相继投降南京鲁监国朝廷。

    三天后,传来刘国能、陈永福率河南军攻克潼关,高杰、左光先等人夺取湖广的消息,好景不长,留守在南京的昭威将军黄阳传来奏报。

    南京倒是没出什么乱子,不过八月中旬的时候,武定土司吾必奎忽然发动叛乱,声言:

    “朱皇帝都没了,哪还有什么鲁监国。”

    世镇云南的沐国公府原本拒绝承认南京鲁监国朝廷,但此时土司叛乱愈演愈烈,他们也根本没有能力制止,只能上表尊奉鲁监国朝廷,请求调派援军。

    沐天波的表文到达南京的时候,叛军已经先后攻下大姚、定远、姚安,张献忠糜烂四川,几乎拿下整境,全滇震动。

    云、贵、四川三省,现在已是一片的割据四乱,当时齐军正在永清城内修整,但王争受到消息后非常重视,断言不会放任三省割据不理。

    不服从鲁监国朝廷的人,皆发兵讨之!

    当即,王争连夜拟文,往南京上了一份奏报,没过几天,鲁监国下诏:

    “起宁武都尉邢一刀为主将,掌征西将军印;起节威都尉陆井荣为副将,掌镇西将军印;起宁韬都尉邵勇为先锋,掌任证西前将军印。”

    三人率山东本地军六万,抵达南京后,南京守备将军黄阳调集南直隶城防兵两万,禁军两千与之合并,前往云、贵、四川平乱。




第五百六十章: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且先不说云、贵、四川的乱局,李自成实际上正处于一个非常为难的境地,局内人蒙在鼓里,局外人却清晰可见。

    虽然已经摧古拉朽般的横扫了大半个中国北方,占领了政治意义大于一切的北京,然而这个扩张来的太过突然,大顺政权的广袤势力范围下,依然是盘根错节的问题。

    相比于早在几年前就明奉孔氏的齐军,大顺军既缺乏对传统儒家士大夫的认同和尊重,又缺乏既有的行政管理班底,李自成在实际上只能控制非常有限的地带。

    况且,建立一个新朝需要的是什么,打天下的部队是其一,其二则是协助统治者掌管地盘的官僚集团,就像太极,阴阳相生相克,不能缺少任何一个。

    李自成不知道这个道理,将前明官员、士绅,以及勋戚一棍子通通打死,手下没有能处理政务的领导班子,使得整个大顺都处于迷茫。

    王争明白这个道理,所以甄别叙用江南官员,给勋戚、士绅们各自的好处,让他们为自己所用,拥立鲁王,建立南京朝廷。

    王争用亦硬亦软的手段肃清敌人,并且逐步得到天下残余的官僚、地主、勋戚支持,已经先大顺一步占据了华夏正统的名义。

    可以说,齐军经得住一败,甚至还有时间休养生息,将来未尝不可一战。

    但留给李自成一伙人的时间并不充裕,他们需要接收越来越大的地盘,但却并没有完整的后勤产出,只能将地盘上可用的资源全盘榨出。

    另一方面,大顺的将领们还需要考虑如何对付北方前明的残余势力和虎视眈眈的满清。

    丧失民心后,王争以文武倡议奉天大元帅之名发布一纸檄文,直接将这新生的大顺政权推到了风口浪尖。

    现在的李自成,在轻易取得各种胜利后,多少有些犯了崇祯皇帝刚愎自用的老毛病,不顾牛金星等人的劝阻,就算其他人都不去,也要亲自率领大顺军东征。

    李自成并不知道多尔衮其实已经悄然绕道进入北直隶,人数并不少于大顺在北直隶布置的兵力。

    愤怒之下,李自成忽视了清军,还以为被拦在关外,率十万大顺军星夜赶往山海关,在八月七日抵达,于石河西岸与吴三桂部关宁军形成对峙之势。

    然而此时,北京城内还在如火如荼的拷饷与劫掠,许多大顺军兵将没有任何危机意识,认为东征山海关有性命之忧,不愿意外出。

    眼下的大顺军兵将个个都是怀揣重宝,或多或少又胁迫着几个京城的大家闺秀,对他们来说,陌生的北京城远远不如故乡陕西。

    许多人唯一的念想就是想回到陕西,给自己添置土地、盖大房子,在老家成家落户,哪里还剩下什么抗击清虏的心思,来到北京多半都是想着捞一把就走。

    所以李自成这次带出来的,几乎全部都是追随自己多年的嫡系人马,虽然号称十万大军,但实际人数也就是六万人上下。

    其实大顺政权名下可以调动的兵力没有百万也在五十万以上,但李自成北征渡河调集的兵力不足,而且沿途分驻各地的兵力太多,造成眼下只有不到十万人东征山海关的窘境。

    吴三桂手握三万关宁精兵在与李自成对峙,前明山海关总兵高地率所部一万兵马还有三万乡勇把守关门。

    要是这么算来,吴三桂手底下的兵马比东征的大顺军还要多,但乡勇不堪一战,根本比不上追随李自成东征西讨的老营兵。

    可以随吴三桂出城野战的也就只有那三万关宁兵,本来由于很久未曾发饷,军心不稳处于极大劣势,但不久前齐军自海路给关宁军输送了大批的军饷、物资,眼下倒也算是兵精粮足。

    。。。。。。

    石河西岸,东侧是黑色盔甲,脸上戴着吓人面具的关宁军,西侧则遍布着清一色轻便甲胄,并且胸膛上刻印“大顺”二字的大顺军。

    大顺军一眼望不到边,军阵的后面居然带着不少女子和金银,相比之下,关宁军就显得十分稀少,但气势上却不输,几乎全部都是手持虎头大刀的精锐骑兵。

    “嘎吱嘎吱。。。。。。”

    狂风呼啸,吴顺两军对垒,但却寂静的连风声都能听见,忽然间,一阵酸倒牙的声音吸引了不少人。

    大顺军阵中推出囚车,骑在马上的吴三桂看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