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扫明-第1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刻,以幕僚府七部部长的身份再次站在这皇极殿上,施邦耀深感物是人非。

    想到这里,施邦耀不由得心猿意马,接令后并没有直接退下,拱手道:

    “汉高祖以亭长之身创汉,吾皇明太祖以讨饭之身立大明,齐王实为第三人,以赤民之身,创立如今基业。”

    施邦耀前半段对王争的评价非常高,赞誉是自刘邦、朱元璋以来第三个白手起家的天下之主,可说着说着,他却话锋一转:

    “然天下未定,云贵、四川乱局未平,烽烟四起,关外蛮夷虎视眈眈,切望齐王勿学李闯,不改本色,中兴华夏啊。”

    话才说完,时敏便是出言斥道:

    “放肆!以齐王比李贼,施邦耀,你是何居心?”

    “是啊,是何居心?”

    这话说的有些严重,就差把王争以贩私盐起家一起说出来了,朝堂上前明的群臣们为了讨好,纷纷出面斥责。

    施邦耀没有理会,说完后静静站在最前列,似乎是等待着什么。

    “你们才是放肆!”

    王争动怒了,但却不是向施邦耀,却是起身指着方才说话的兵科时敏和群臣,他们不明所以,顿时惶恐的跪在地上。

    “施先生以高祖、太祖相比,那是本王之福,哪里轮得到你们这些人多嘴!”说到这里,王争走下御阶来到时敏身前,盯着他,一字一句的说道:

    “本王不是崇祯,打小聪明的,都该见好就收了,不要给脸不要脸,做好自己分内之事,你们演技拙劣的很,真当本王不敢动刀吗?”

    森寒的杀意弥漫在皇极殿上,群臣们没有人上过战场,王争那可是砍过很多鞑子的人,动怒之后,周身散发出的这种气势,完全不是身子单薄的崇祯皇帝可比。

    时敏双腿止不住的大臣打颤,浑身瑟瑟发抖,根本说不出话来。




第五百八十二章:曹化淳进京

    这位齐王看似温和,但手酸实在是有些狠,而且你捉摸不透他下一步到底是要干什么,也不知道那笑容之下隐藏着的究竟是福还是祸。

    早先听闻齐军曾在山东和江南一带的所作所为,许多人见了面还不是很相信,毕竟,看见王争的人,第一印象都不会将他和以往那些事迹联系到一起。

    崇祯十五年遍及山东全境以及周边不少州府的清查行动,不止是针对朝廷官员,也是对那些商户、缙绅的压制手段。

    那一次到底杀了多少人,抄了多少府邸,没有人知道确切数字,很多人只是知道自那以后,就再没有听说哪门哪户敢对王争的法典多说一个不字。

    三十出头的年岁,不是身高八尺,相貌却也平平,从上到下几乎没有任何出彩的地方,但偏偏,这位就是名冠天下、威名赫赫的齐王王争,谁能相信。

    “好了,诸位先起来吧,站在一边,不该说话的时候,不要多说。”

    王争背手说完,全场的气势为之一轻,时敏等人松了口气,连忙跪在地上,山呼齐王仁义千岁云云,低着头再也不敢多说一个字。

    不多时,守卫殿门的禁军哨官林强走进来,行军礼说道:

    “禀齐王,门外有一人自称是前朝提督京营太监,姓曹,那身衣服看起来就像是路边捡来的一样,是不是给撵出去?”

    “姓曹。。。”

    王争喃喃几句,现如今北京城里姓曹的有名太监还真有几个,提督过京营,看来起码也是崇祯身边的红人,到底是谁呢,一时倒有些记不起来。

    “不必了,让他进来吧。”

    今日的客人有些多,除了原本北京的前明群臣以外,宫内的中人和近侍们也都要赶来拍自己位新入主紫禁城的齐王。

    王争也是没办法,为了能更快的安定下来,有些事和人不见不行,话也是不说不行,所以才缓步走回龙椅上坐下。

    这个金色的座椅,坐下去其实并不舒服,因为你一旦要是坐上去了,就代表着承担了天下最沉重的责任,再想下来,那就只有身败名裂一个结局。

    对于王争来说,这龙椅更多的还是常人难以理解的意义。

    随着一阵沉重的脚步声,一名穿着破烂蟒袍的太监走上殿,看见坐在龙位上的那个人,心中一屏,远远的便是匍匐喊道:

    “奴婢提督京营太监曹化淳,参拜齐王千岁!”

    听到这话,王争当即皱紧眉头,原来是他。

    曹化淳在历史上是第一个迎李自成进京的太监,其它的事情王争不知道,有没有什么内情也不甚了解,但就这件事来看,对这个曹化淳委实是非常反感。

    不过王争也知道,北京城破已经是必然,就算曹化淳不开门投降,也还会有李化淳、刘化淳来完成这个任务。

    想到这里,王争心里将这个太监直接推出去问斩的冲动减弱许多,只是淡淡“哦”了一声,说道:

    “原来是曹公公,您不是回乡养老去了,怎么回来了?”

    曹化淳颤颤巍巍上前几步,看着周围那些熟悉面孔上的痛恨之情,心中其实对他们更加鄙夷。

    他有苦说不出,只是弯腰道:

    “回禀齐王,奴婢听闻齐王收复京师,乐的觉都睡不着,星夜赶来,就是想一睹王爷尊荣,见到了,才知道什么叫惊天地、泣鬼神哪。”

    不少前明的官员听到这话,当即就想怒骂出去,心道这第一个投贼的死太监,倒还挺会找时间邀功请赏拍马屁,不过话刚到嘴边,却又被他们硬生生咽回肚子里。

    刚才王争那森森之言可还如同蚊蝇一般在耳边环绕,看那样子,根本不像是故意吓唬人。

    在场的很多高官都有亲人在山东和南京,来之前已经听说了那边的政策和许多事情,结合今日的所见所感,更是对王争又敬又惧。

    那边的人口风很严,透露出来的消息不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你要是老老实实在下面办事还行,可要是用对付崇祯的法子去糊弄这位齐王殿下,那没有一个是得到好下场的。

    王争不好糊弄,这是事实。

    这么多年以来,他就好像什么事情都知道,什么内情都了解一样,一旦触犯到底线,揪着一个毛病说杀就杀,毫不留情。

    就在几月前,祸及整个江南的大事可不就是这位齐王一手搞出来的。

    原本东林掌握着舆论大势,江南百姓骨子里的印象都以为齐军是流贼那种兵马,这种事自然要早早处理。

    当时齐军还没有完全占领江南,逮住一个机会,就立刻拿着鸡毛当令箭,对于东林的士人几乎是赶尽杀绝。

    到现在很多人都不明白,当时到处抓人的齐军兵士,手中那些确凿如实的证据,到底是从哪得到的。

    要是往深了一想,莫非。。。莫非齐王有一个如同锦衣卫那样的情报机构不成?

    莫说那些复社的士子,就连在士林中颇有威望和名头的钱谦益都被抄家灭门,还有南直隶的镇守太监刘福,死的是最早的那批,更别提其余的大小官员了。

    甚至于,王争还控制了南京城的江南贡院,那里可是天下士子的摇篮,出了不知道多少举人和秀才,眼下就连教什么考什么都是齐军这边裁定。

    这样一来,江南反对齐军的声音越来越小,直到现在已经完全没有,满街都是称颂和赞扬。

    很多人会说,王争这么搞,哪里还会有人给他卖命。

    说这些话的人看不清,无论怎么搞,王争那都是留着好几手,比如要是大张旗鼓的对付东林官员,就会对其它党派网开一面,对付其它党派的时候,则会暂且放过东林士人。

    明里暗里一招又一招的下来,到现在那些原本恃才傲物的士子们已经是连响屁都不敢放一个,唯恐被波及自身。

    天底下什么人都缺,可就是想当官的读书人不缺。

    就算杀了那么多东林士子,但只要王争一声令下,前来报名进入齐军一系扬名立万的士子怎么都不会少,甚至很多人挤破了头都想进来。

    这些重臣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才不会多说,只要能求个原职录用,那就已经是非常不错的结局了,至于今后,谁管他呢。

    王争笑了笑,张口说道:

    “曹公公嘴还是那么甜,要不这样吧,你还是提督京营,如何?”

    “不不不。。。”

    曹化淳听见后却又惊又吓,连连摆手,跪在地上道:

    “王爷,奴婢自知罪孽深重,此来只是为求一事,若王爷允可,立即就会归乡,不再回京。”

    曹化淳这个反应倒是出乎了王争的意料,当即就来了兴趣,笑吟吟的示意他继续往下说。

    “齐王殿下,庄烈皇帝这些年过的苦,就连衣裳都有补丁,皇后亲自做膳,缝缝补补的。。。可那李贼进京之后,只用了三百五十两八钱银子安葬,这哪里是一个皇帝的陵墓。。。庄烈皇帝再怎么样,那也是咱们大明的皇上啊。。。”

    说到这里,曹化淳叩头恳切道:

    “奴婢恳请齐王,重新修缮庄烈帝与周后的陵墓,别无它求!”




第五百八十三章:修陵 彻查

    这话倒有点意思,一个开门投降的太监,居然还想着为前朝皇帝尽忠。

    王争对曹化淳的态度依旧不冷不热,毕竟他开门投降李闯的事情不可能无风而起,到处都在传,谣言的可信度虽然不高,但也不能一点不信。

    “好,既然曹公公有这份心,那就由你来主持崇祯的陵墓事宜,原任秉笔太监车应魁、王德化,随堂太监王之俊、卢维宁,你们四个协助,有什么难事,都要第一时间向本王禀报。”

    “谢齐王千岁!”

    曹化淳虽然听出王争话中对自己的不满,心中有些无奈,但却仍然显得十分高兴,并没有任何解释。

    他只是想着这位齐王可不是一般人,一旦下令,落实应该就简单得多了。

    “皇上,奴婢能做的,也就只有这么多了。。。。。。”

    想到这里,曹化淳躬身退了出去,应该是去找方才王争说的那四个内宫太监商量去了,他前脚才刚离开皇极殿,群臣顿时变得非常义愤。

    有一名前朝言官出列,叩拜疾呼道:

    “齐王不可,先前李闯攻城,便是曹化淳开门迎降,若不杀此大奸之人,恐难以平民愤,京城难以安定啊!”

    说话的是言官林圭,他一边说一边“通通”的磕头,额头上都有些红肿仍然不停,粗粗一看倒像是那么回事。

    听到这话,王争脸色顿时拉了下来。

    尽管在心中对曹化淳那种行为非常厌恶,但相比起来,王争对这些文人动不动就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天下人身上更加厌烦,明显是在逼自己杀曹化淳。

    若龙椅上坐的是崇祯皇帝,可能还就会退一步杀曹化淳以平息那根本不存在的民怨,但现在坐在上面的是崇祯吗?

    忽然间,王争笑了起来:

    “听林大人这话里的意思,是不是本王不杀曹化淳,天下的子民就要起来反抗了,那本王倒是有些好奇了,曹化淳到底是和你有什么深仇大恨?”

    林圭不为所动,继续磕头:

    “齐王,阉党祸国,人人得以诛之!并非下官与他有什么过节,而是全天下的百姓都和阉党不共戴天,为了大义,为了。。。。。。”

    “放屁!”王争噌地从龙椅上站起来,指着林圭,气极反笑:

    “天下人,天下人管个狗屁的阉党,他们只在乎自己能不能吃饱饭,能不呢定船上保暖御寒的衣物。”

    王争呵呵冷笑,继续说道:

    “林圭,你无非是想让本王杀你,好以铮臣的名头千古留名,算盘打得响啊!”

    后世的经验告诉王争,这些东林党的文人一个都不能信,他们一口咬定曹化淳开门献城,想让自己杀他,装出一副大义炳然的模样。

    这样一来,原本觉得是曹化淳开门的王争倒觉得有些蹊跷,这些东林党到底这么对曹化淳步步紧逼,到底打着什么念头?

    王争换上一副心平气和的模样,朝右侧说道:

    “李岩,去查查李闯破城的那天,曹化淳人在哪,调关于曹化淳的卷案送到东暖阁,本王要过目。”说着,王争话锋一转,看向林圭,阴森森的道:

    “林圭,若是方才的话有任何造假,本王必灭你族。”

    原本都是义愤填膺的群臣顿时寂静下来,你瞅瞅我,我看看你,没有人再敢出言附和,甚至有人还在小步往后蜷缩,这一切都被王争看在眼里。

    林圭听到这话后,方才涨红激动的脸色顿时苍白起来,支支吾吾一时说不出话来,看见这一幕的王争,更加觉得可疑。

    。。。。。。

    出了皇极殿,那些群臣们个个都是愁眉苦脸,谁都没想到这位齐王的态度会如此强硬,居然为了一个太监而大动干戈的彻查。

    “你们非要闹,这下可怎么办?”

    “这可是灭族的大罪。”

    “林大人。。。你还是早做打算吧。。。”

    王争在殿上放出灭族的狠话,让林圭惊起了满身的冷汗,他现在唯一的念想就是赶紧动员自己那帮门生,用一切手段将曹化淳开门的事情坐实。

    不过要留个后手,这位齐王可不是等闲之辈,说出去的话从没有办不到的,一旦事情败露,灭族是逃不掉的,所以一定要将家人搬离出京师。

    但到底能去哪,李闯眼看着要不行了,自然不能千里迢迢去陕西那种穷苦之地和一帮农民军混。

    江南、山东、河南、湖广一带都已经被齐军占领,云贵那边听说又在进行轰轰烈烈的讨伐土司,就连沐王府都上表称臣,更加去不得。

    走到甬道最底下台阶的林圭由于想得入神而一脚踩空,差点摔倒。

    下一刻,他的脑子里忽然出现一个疯狂的念头。

    “实在不行,也能安置到满清那边了,听说那摄政王多尔衮对文人礼遇有加,就连洪承畴都投奔过去,自己想必也不会有什么事。”

    打着这样的心思,林圭立即回府开始安排。

    这次并不正式的朝会,主要是齐军方面给北直隶那些原本的官绅们一个信号,那就是王争并不在意你是否投降大顺,只要能及时拨乱反正,还是会网开一面的。

    不过还是有一件事造成轰动,齐王王争决定花费金银重新修缮崇祯皇帝的陵墓,并且启用原司礼监掌印太监,提督京营的曹化淳主理。

    消息传出来没几天,东林党的士人们不约而同的开始纷纷上书,就连北京城内的一些士子都到处传扬。

    当今齐王包庇开门阉党曹化淳的事情不胫而走,东林士子们都在要求王争杀曹化淳以平息民愤。

    第二天夜里,王争坐在原本崇祯批改奏折的冬暖阁里,看着御案上堆积如山的折子,算是彻底明白崇祯的心情。

    这些折子自然都是一个目的,那就是要将曹化淳置于死地。

    顾君恩站在右侧,满脸的冷笑:

    “王爷,不出所料,城内的东林士子们已经开始到处散步传言了,东林党如此急切,这其中一定是有猫腻。”

    “百姓们虽然已经在进行重新入册,对咱们的印象有所改观,但还是有不少什么都不知道的跟着瞎起哄,需要早做处理。”

    王争冷哼一声,“砰”的一拳打在御案上:

    “真是一群鼠辈,看来本王是该替崇祯清理清理门户了。”

    “传本王的令旨,即日起京城戒严,让邓黑子负责西城,高亮负责东城,抓到传播谣言的人,不管他是什么身份,一概不留!”

    “还有,戒严期间趁夜上街的人,都抓到五城兵马司的大牢中严加盘问。”

    顾君恩点点头,走出冬暖阁去传令,李岩这期间一直静静站在左侧,待顾君恩脚步走远后,这才是上前几步,附耳说道:

    “王爷,谍报司有消息了,果然是东林党栽赃,这曹化淳是在替人背锅。”




第五百八十四章:平反 拿人

    周围侍立的宫女和太监们惦着脚离开,没多久,门外响起一阵稳健的脚步声。

    两张面孔出现在王争和李岩眼前,原来是谍报司的总瓢把子韦东,还有原来朝廷的锦衣卫赵振镗,现在也是个头目。

    韦东穿着一身黑衣,赵振镗早就将原来锦衣卫的标准配备,绣春刀和飞鱼服放在家中珍藏,现在身上穿着的,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素衣。

    “不必拘礼,有什么发现,本王要立即知道。”

    两人对视一眼,最后由韦东出列抱拳说道:

    “禀齐王,自接到令旨,谍报司的弟兄们便是日夜不停的在京内四散探听,现在各个大臣的家中都有咱们的耳目,得到了一些不太好的消息。”

    说到这里,韦东顿了顿,继续说到:

    “在李闯攻城的当日,这曹化淳其实已经回乡闲赋六年,正在武清老家,肯定是不在京城的,这个查有实据。”

    “至于那广宁门是谁开的,卑职虽然没查到,但却是听到些传闻,不过还没有证据。”

    王争冷哼一声,将正在看的折子狠狠扔到地上:

    “本王就知道,这些东林文官没有一个好东西,看看这些折子,里面说的竟是一些冠冕堂皇的屁话,做起样来比谁都像!”

    赵振镗上前几步,将折子捡起来小心的放到御案上,低声说道:

    “据一些居住在广宁门附近的百姓说,李闯攻城的当日,是有一群司礼太监来过广宁门,但那都是奉旨来支援守城的,一个个拿着刀全都战死在城墙上,没人开门。”

    听到这里,王争有些纳闷,太监一向不都是文人们说成贪生怕死吗,怎么屈膝投降的都是文人,死战的太监倒是不少。

    “那是谁开的们,不是太监,难道是守城的京营兵不成?”

    “回王爷,开广宁门的,既不是素来贪生怕死的太监,也不是毫无战力的大营兵,李闯攻城没多久营兵就散了,是一群面相可疑,浑身上下裹着白色素衣和头巾的人。”

    “至于是谁,那倒不好说了。”

    赵振镗说完便是后退几步,韦东接茬继续说道;

    “王爷,这些可疑的人极有可能是一群回民!”

    “李闯攻城的前几天,有不少回民在马市交易,很多百姓说是亲眼所见,回民趁乱开门逃跑,顺兵鱼贯而入,不过这种说法也是卑职根据民间传闻猜测的,不可全信。”

    随着谍报司探子的情报一点点汇聚过来,事情倒是有了些眉目。

    首先,王争能确定的就是,这个广宁门绝不是曹化淳开的,是有人开门想要找个人背负罪名,找来找去,当然太监是最好的,谁都不会怀疑。

    其次,广宁门的开启者众说纷纭,已经不能确定。

    王争手下谍报司的探子们遍布京城内外,行走于民间和各个宅邸,小到鸡毛蒜皮的事情,大到杀人越货,什么事情都能知道。

    只是这样以来,听到的说法就更多,有人说是马市贸易的回民趁乱开门逃走,也有人说是某某大臣派家仆暗中与李闯勾结,还有的说是一群乱民开城。

    对于王争来说,自己要是不想步李自成的后尘,首先就是要稳定人心,北京城必须要迅速安定下来,起码内部不能出乱子。

    温和的手段是对普通百姓用的,这些官绅你必须打个巴掌扔个甜枣,一味的安抚只能起到反效果,让他们愈发嚣张,墙头草似的到处摇摆,王争可不想有朝一日让人在背后捅一刀。

    为了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真正开门的人必须要找出来。

    不过这个“真正开门”却是就普通意义上来讲的,这个人王争也不能确定到底是谁,找不到任何证据,又不能将有关联的人都抓起来。

    既然要为曹化淳平反,这件事自然需要人为他背锅。

    所以就需要找个替死鬼,这个替死鬼必须得能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而且也要杀的放心,

    回民倒是最好的选择,不过现在早就跑没了,找也没处找,所以只能从官绅身上下手,仅仅只杀一个林圭还不够。

    这个人只是不入流的言官,当时朝堂上说出那些话很有可能是后面人的推动,所以必须找一个不大不小的来背这个锅。

    想到这里,王争示意韦东和赵振镗下去,过了一会才问道:

    “李闯攻城的当日,有谁是有确凿证据开门投降的?”

    “这可就多了。。。”

    李岩脑海中一下子想起一大堆人,说道:

    “御马监太监王相尧开德胜、阜成二门,礼部侍郎刘尧开宣武门,司礼太监张永裕开朝阳门,兵部侍郎张缙彦开正阳门,成国公朱纯臣开朝阳门——”

    话没说完,王争摆手示意停下,喃喃道:

    “张缙彦这个人怎么样?”

    闻言,李岩从卷宗里抽出一份,交到王争手上,这才说道:

    “王爷,张缙彦倒是个好人选。”

    “一,他在东林士人中颇有名望;二,他位居兵部侍郎,算是个高官,三,张缙彦是个软骨头,当初李闯渡河北攻,崇祯命他起草檄文号召各地勤王,可这个张缙彦一直隐瞒不发,足足拖了一个多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