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胜利之钢蚁雄心-第1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表面看来此事不难。

    只要刘湘自己闹个“莫须有”的乌龙事,老蒋就正好顺水推舟,来个“确有其事,却查无实据”,堂堂的蒋委座,总不能当民国版的秦桧,以莫须有定人罪吧,最后只能不了了之,成了皆大欢喜。

    话好说事却难做。

    刘湘可是川省主席,还兼任着川康行辕主任,也算有头有脸之人,如何闹这个乌龙事情呢?

    唯一办法就是刘主席突然身亡,无论是真死还是假死,别人都无法追究了,因为刘湘即使还活着,但是名声却死了,哪怕再苛刻的酷吏,都不会再多说什么了,毕竟杀人不过头点地。

    若发生在另一时空,最后还真的只有这么干了。

    那时不但南京有人在暗中捣蛋,还有北上山西抗日的川军部队,也闹了一个大乌龙,他们在出川之前,就将武器和装备都埋藏起来,到山西后还又偷又抢的,实在是不像话,宛如一支土匪军队。

    因此,各地的长官很不待见川军,连老百姓也把他们当土匪。

    一说到赈灾贪腐之事,大多认定川军自己真贪污了灾款。

    为了平息此事,刘主席只好“摆乌龙”了。

    赈灾贪腐之事,牵连甚广,一旦追查到底的话,必然导致川军上下猜疑,甚至连过去几十年,在内战时所积下的恩恩怨怨,也会在一夜之间爆发出来,最终民心、军心一夜丧尽,导致六十万川军,还没真正出川抗日,就遭到了灭顶之灾,实在是华夏抗战之悲哀。

    刘湘与老蒋都是爱国之士,深知倘若不尽快平息此事的话,最后只会好了日本鬼子。

    个人的荣辱得失,反而不算什么。

    不过对于刘亦诚来说,却不是多大的事,因为这厮是文科生出身,没事最喜欢翻阅历史书,现在所出现的许多事情,其实在古代都已经出现过了,甚至有了比较成熟的应对办法。

    他即刻向刘湘说了三条对策。

    其一,马上出动川军体系的军警,将最嚣张、最恶劣的几个贪腐份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问罪,对于这些犯罪份子,尽量以实事求是为准则,争取“从严、从权、从快”的处理掉。

    但是一定要勿枉勿纵,因为这是一场争取民心的政治战,万万马虎不得。

    最后将一应罪犯送交南京的司法部门,将该事件的负面影响,尽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同时尽力宣传川军出川抗日的英勇事迹。

    其二,将救灾所花的实际款项,列出一个清单,送交南京国民政府的同时,在各大报社刊登出来,欢迎实业部与财政部进行监督,并将所有说不清去向的款项,一律归结于军火买卖,或抗日征兵所用。

    其三,雇佣专业的笔杆子撰写文章,营造有利川军的社会舆论与氛围,向外界承认川军上下,确实挪用了救灾之款项,不过是遵循宋代的赈灾办法,即“灾年募兵法”与“以工代赈法”。

    以上两法还是宋代之初,宋太祖所倡导的救灾办法,虽然后来造成了北宋的“冗兵”之危,但是效果确实是立竿见影。

    “以工代赈法”,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就是由政府出面,向灾民提供一些临时的就业机会,比如修筑道路桥梁,或比如垒建城池沟渠,让灾民得以挣钱糊口,不至于为了活命而为非作歹。

    而此法的最大好处在于,既能保持灾民的人格尊严,还能让救灾之事能够长久下去,此法的倡导者正是宋代名人范仲淹,也就是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那位。

    至于“灾年募兵法”,就比较高深了。

    每当某地有了灾荒时,政府官员怕有人当李自成或张献忠,于是干脆将该地的青壮年,即时的征召入伍,这样一来,既避免了这些青壮年参与造反,还为当地的军队增加了兵员,而且这些人一旦当了兵,军饷足以养家糊口,而且宋代初期的名相富弼,就是此法的倡导者。

    这么好的办法,为什么会失传呢?

    当然与宋代的衰落有关。

    后来有人将两宋的灭亡,归结于“冗兵、冗官和冗费”,其中冗兵一项,正是源于“灾年募兵法”。

    到了元代就不必多说了,这事对他们来说太高深了,还没等他们真正想明白,就出现了“一个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到了明清两代,也别想这美事了,连堂堂七品县令,都拿不到几两饷银,当兵的与当叫花子差不多,在康乾盛世时,英国特使马嘎尼,在笔记中提到,“满目的贫穷与野蛮,当兵的在捡垃圾吃”。

    到了民国就不一样,民智已经开化了。

    何况1937年5月25日后才拨的款,真要下放到灾区,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不是,而且一个多月后,就爆发了“七七事变”,因此将一部分的救灾款项,挪用于抗日救亡的事业之中,也是说得通的。

    何况川西军火的实际价位,一直是个秘密。

    只要刘湘与刘亦诚自己不说,外人还真不知道个中的内情,将去向不明的款项,一律算入武器装备的费用之中,也就天衣无缝了。

    另外,这俩人还知道一个不算秘密的秘密。

    为川省赈灾所发行的债券之中,百分之八十的份额,是通过孔财神牵线,卖给了山西的土财主们,换而言之,只要在山西的抗日战场打好了,此事也就平息了。

    当刘湘的大难题一解开,川军上下哗变的事情,也就风消云散了。

    六十万即将奔赴战场的川军,也就可以安安心心的出川了。

    刘湘为了感激刘亦诚的支持,决定亲自给四十七军,师级以上的军官们,一一的单独写信,要他们与刘少将精诚团结,在即将爆发的石家庄一战中,打出川军的威风来,不要让全国人民为此失望。

    军长李家钰、副军长罗泽洲、参谋长魏粤奎,以及104师长李青廷与178师长李宗舫,尽皆有份,连全体官兵也有一封公开信。
………………………………

第三百四十章 已抵获鹿

    刘主席能如此帮他理顺关系,刘亦诚真是感激不已。

    想当初他与刘湘之间,曾经为了川西兵工厂一事,闹得差点兵戎相见,后来的“茂县风波”更是人尽皆知,甚至震惊了整个南京政府,从此“川西小霸王”,倒成了人们教育小孩子的反面典型。

    现在终于都过去了。

    刘湘也垂垂老矣,数十万川军虎贲,也即将出川抗日,过去的种种恩怨尽付于笑谈中,因为全面抗日之事,才是大家的共同目标,大家究竟有什么本事,都在抗日的厮杀之中见分晓。

    1937年10月4日,侵华日军再次发起了全面攻势。

    三十多万华北日军兵分三路,在华北派遣军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的指挥下,疯狂的进攻我绥远、山西、河北和山东等地,各地求援的电报早已堆积如山。

    而淞沪一带的日军,也在海军军舰的全力补给下,兵力再次恢复到20万左右,让淞沪战场上的压力倍增,好在日本海军仍旧遵守前约,仅仅帮着搞搞运输而已,也算是不幸之中的万幸。

    南京所得情报也确实很准确,华北日军进攻的重点,还真是平汉线与津浦线的北段。

    至于山西的忻口战场,依旧是以板垣征四郎的第五师团为基础,加派了山冈重厚的第109师团,以及关东军的察哈尔兵团与蒙疆兵团,总兵力达到了十二万,对忻口防线的守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让山西的阎锡山也是一夕数惊。

    10月5日,华北日军的第一与第二军,在寺内寿一的指挥下,对河北的首府保定,发起了全面进攻。

    日军在此战所动员的兵员,高达二十三万余人,而华夏所应战有商震集团、宋哲元集团、刘峙集团等华北精锐,总兵力接近三十万,在表面的人数上,我军似乎还略略有些优势,但人心浮动、节节败退。

    10月10日,日军的第六师团,在重炮第二旅团的掩护下,以战车部队为先导部队,率先攻入保定城内,下午日军中将香月清司乘火车到达保定,并将第一军司令部设于其中(现直隶总督署博物馆)。

    10月11日,华夏军队退出了保定战场,河北省会保定沦陷。

    此战我军伤亡5万余人,商震集团和刘峙集团遭到重创,而宋哲元集团正闹着分家,一部随商震等人退往正定,一部随冯玉祥退往沧州与山东,全国军民却激愤哗然,示威游行时有发生。

    此次保定保卫战中,前后历时不到一周。

    华北日军一共动用了4个师团,200余辆坦克或装甲车,300多门火炮,100余架战机,而日军方面,所公布的参战兵力为九万余人,伤亡总数为一万余人。

    二三十万华夏精锐,竟被九万鬼子打成了狗,直让南京上下,乃至整个华夏为之震惊不已,让世人不得不重新打量中日之战,甚至有人严重怀疑华夏军队的战斗力,以及在淞沪战场上的“辉煌战果”。

    唯有《大公报》说了一些公道话,“(保定之战)乃抗战之激烈,牺牲之悲壮,在平汉线为最甚者”。

    随着保定的沦陷,老蒋等人也急了。

    由于商震集团与刘峙集团均被重创,导致定州、正定与石家庄等,平汉线上的战略要地,根本无重兵可用,已直接暴露在鬼子的兵锋之下,如果日军之第一、第二军顺势南下,石家庄沦陷几成定局。

    然而,更为糟糕的是,石家庄一旦失守,整个华北将无险可守,日军将通过井陉天险(太行八陉之一),直插忻口防线的侧后方,到那时,不要说山西与太原了,就是邯郸与长治都难以保全。

    10月12日,保定的日军集群一分为二。

    日军之第一军,以第六、第十四师团为核心,沿着平汉线北段继续南下,攻击目的直指正定与石家庄,而日军之第二军,以第十、第十五师团为主力,沿着津浦线北段东进,兵锋直指沧州与德州。

    10月13日,平汉线上的重镇之一,望都县沦陷。

    定州县与新乐县危若累卵,同时此地距离正定县,不过九十多公里,而正定县与石家庄不过是一河之隔,如果日军前锋全力推进的话,三日之内,必然抵达正定与石家庄,即使南京想调整军队也来不及了。

    接到如此噩耗的老蒋,简直心急如焚,在南京小营中坐卧不安。

    此时一机要侍从,突然推开房门,送进一张紧急电文,上面只有了了的几个字,“已抵获鹿,川西101厂”。

    委座顿时松了一口大气。

    说到河北省会石家庄,很多人都略知一二,但是说到获鹿县就没几个知道了,在20世纪初期,石家庄还是该县的一个小村落,那时的获鹿县,是“通燕赵、连三晋”的货物集散地,是河北知名的旱码头。

    随着正太铁路的兴建通车,日进斗金的旱码头开始东移,石家庄逐渐取代了获鹿的地位,成为河北中部的交通枢纽。

    1906年,正太铁路为了避免在滹沱河上重复建桥,干脆在石家庄与京汉(平汉)铁路相连,将正太铁路起点由正定改为石家庄,从此石家庄成为两条铁路的交汇点,正式成为铁路枢纽和商品集散地。

    1907年初,平汉铁路与正太铁路相继通车,但给当地的行人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因当时管理铁路的法国人不肯修桥,正太铁路的员工遂自筹资金,每人捐一天的工资自行修立交桥。

    1907年底,石家庄标志性建筑,大石桥宣告竣工。该桥是一座铁路——公路的立交桥,横跨平汉铁路和正太铁路,该桥长150米,高7米,宽10米,辟23孔,石砌拱券,毗邻于火车站与正太饭店。

    20年代之初,石家庄的发展更为迅速。

    此时欧美列强刚好打完了一战,有大量的废旧武器沽价待售,华夏政府又被“远东军备配额”所限制,导致“联省自治”的呼声,尘嚣日上,而且还应时催生了“地方自治市”,由于石家庄也刚刚吻合这些条件,于是积极的筹备了“石门自治市”。

    不过很遗憾的是,石家庄自治市是昙花一现。

    第一,孙中山的亲密战友,早期的革命志士陈炯明,蜕变成了凶恶的反动军阀,为了独揽广东的军政大权,不但努力鼓吹“联省自治”,四处推销“地方自治市”,还炮击了孙先生的官邸,真是猖獗一时。

    后面的事情,很多人都略知一二了,黄埔军校应运而生。

    陈炯明及其所属部队,成了老蒋与黄埔军校的死敌,蒋委座为了消灭他,先后发动了二次东征,后来这厮的主张,也属于被封杀的对象。

    其次,石家庄于1925年与1926年,两次获得“市自治资格”,却是由反动的北洋军阀所批准的,因此到了1928年,北伐战争取得全胜之后,南京政府陆续颁布了《特别市组织法》和《普通市组织法》,而石门(石家庄)自治市,却刚好属于被取缔的对象。

    1928年年底,该自治市向获鹿县政府,上缴了自治的钤记。

    随后的近十年之中,石家庄成为了被遗忘的城市。

    获鹿县是管不了它,而正定县(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又不想管,至于河北省政府是太忙了,先是军阀混战,整个中原打成一片废墟,之后又是日军发动侵华战争,河北等地也是风声鹤唳、一夕数惊。

    因此石家庄的发展,有减慢的趋势,到了1937年,石家庄的人口也就七千人左右。

    到1937年10月为止,由于平津等地沦陷的影响,很多人口纷纷外迁,此地的实际居住人口,已不足五千了,甚至还在持续的减少之中。

    向老蒋发去紧急密电的,不用说,正是川西小霸王本人。

    刘亦诚少将自从与刘湘告别后,就立即返回了川西县。

    这厮回到川西后,首先是视察川西县与茂州市的空军部队,尤其是新组建的川西第四飞行联队。

    联队长正是关系户宋杰克。

    当然说他是关系户,似乎也有点不妥,别人是靠真本事上位的,当初还在空军学院任教期间,就总结了川西空军与美国空军的差别,一直致力于组建一支美式的空军联队。

    宋杰克才华横溢,曾向孔玉玲和尹沁兰建议,将川西大学的名字,改为“西点—黄埔军校”。

    此事甚至得到了李威利、蒋重光等人的支持。

    在这厮看来,美国最好的军校是西点军校,而华夏最好的军校是黄埔军校,而且华夏现在又正值全民族抗战,因此川西的一切教学力量,都应该向军队与战争转换,川西“西埔军校”正是实至名归。

    宋杰克的飞行技能也不低。

    他以前在美国夏威夷空军服役时,可是真正的空军上尉,若非白人的优越感太强了,他可能早就当上了空军中校,当然也不会回国发展了,因此跑回华夏来当一飞行联队长,还是完全能够胜任的。

    何况,无论孔氏家族、宋氏家族,还是川西老刘家,都不是缺钱的主,一点点的学费,还是给得起的。

    看宋杰克如此推崇美国空军,都决定拿出最好的作战飞机、最好的技术力量,以及最好的飞行学员,让这厮组建一支试试,如果效果确实很好的话,川西的空军部队,不排除会全面改编为美式空军。

    川西第四飞行联队,下辖三个轰炸机大队,以及一个飞豹战机大队,一共拥有各类战机150架。

    其中飞熊中型轰炸机110架,飞豹战机(歼教Ⅱ型)40架,表面上,战机的总数与其他联队差不多,只是对前线的野战机场,以及后勤补给方面的要求,倒真有点点苛刻了。

    与其他联队相比,该联队属于“小中队”编制。

    每中队只有12架战机,与美国或德国的飞行小队类似,即每三架战机为一个小队,因为英式的飞行小队,则由二个编队,即是由四架战机组成。

    至于实际的效果,只有等实践检验之后才知道。

    这种美式飞行联队,对后勤方面的要求很高,在编的地勤、维修、医疗与警卫等相配套人员的数量,达到了一个可观数字,总数约二千四百余人,算是所有川西飞行联队之中,在编人数最庞大的飞行联队。

    然而该飞行联队,对王牌飞行员的需求量,却是最低的联队。

    因为,他们只有一个歼击机大队,对王牌飞行员的需求能不低么?

    刘司令也是乐见其成,如果美式空军能摸索成功的话,川西空军的现有规模,将会翻两番。

    嗯,今后出现“千机轰炸”的场面,也不再是梦了。

    飞熊中型轰炸机性能出众,略略领先于九六式陆攻,其航程也比较远,1300公里的作战半径,完全可以覆盖大半个华夏,甚至可以将洛阳与郑州当作中转基地。

    这些地方本就位于华夏的中心地带,而且还有联合集团军的专用机场可用,必要时还可以由洛阳直飞川西与城都,这样一来,轰炸机群的自身安全,就有保障了。

    对于去石家庄参战一事,宋杰克也有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这些地方,刚好处于太行山山脉与华北平原的交汇之处,地形地貌多样不说,而且起伏也比较大,在此地不易设立大型机场,因此建议在获鹿县布置野战机场,所派驻的战机最好以歼击机为主。

    飞豹战机的体形较小、推重比较大,完全可以短距离起降,对机场的要求也不高。

    如果再有预警雷达从中指挥,完全可以以一当十,任他三五倍敌机来犯都是送死,而且机群规模较小的话,只要平时多注意防空问题,完全可以长期的隐蔽下来,机场安全完全没问题。

    这一点看法,倒是很得刘亦诚的认同。

    在身处前线的情况下,后勤补给将非常的艰难,想通过铁路运输根本是个笑话,倘若想采用空运又不太安全。

    何况此时的大郭村机场,几乎还是一片农田,而眼前的时间比较仓促,他也不敢在哪里修机场,日军的轰炸机可不是吃素的,一旦发现苗头不对,保证群涌而至。
………………………………

第三百四十一章 火箭研究

    对于空军机场问题,刘亦诚少将也想好了。

    石家庄的野战机场是必须要修的,只是机场的具体位置,还需要略略的挪动一下,改在获鹿县黄家峪的东南方向,此地位于龙泉寺与铜冶镇之间,整个机场可呈“东北—西南”布置,即使敌机来犯也很难一望无遗。

    因为从空中看来,鹿泉山(抱犊寨)、峪西山(石家庄动物园),黄家峪(双龙山),以及云盘山(井陉东南三公里),刚好连成一个群山连绵的拱月状,可以将整个龙泉寺一带,以及未来的野战机场完全遮蔽下来。

    何况此地距石家庄,不过十多公里,距离获鹿县五六公里,还有群山可依托,无论修建机场,还是设立核心阵地,都是上上之选。

    守卫石家庄的空军选定之后,就该是郭祺勋的第一旅了。

    郭旅长可不是什么老实人,此次说是出兵一个野战旅,他倒是吸取了先遣团的“先进经验”,将二个标准旅编为二个团,只是打着一个旅的牌子而已。

    川西的一个标准野战旅,原本拥有7个整编营,每营有800多人,将其改编为步兵团时,则直辖三个机械化步兵营,一个炮兵营,一个战斗工兵营,以及一个团部,共六个营级单位,全团兵力接近5000人。

    川西第一旅,除了下辖旅部与两个步兵团之外,还有若干直辖部队——二个坦克营、一个155毫米重炮营、一个高炮营,因此全旅拥有17个营单位,总兵力接近一万四千人,比民国的某些乙等师还要庞大。

    幸好,准备部署在石家庄的空军部队,只有一个歼击机大队,加上各类地勤人员,也就八九百人,因此川西所出动的总兵力,还不到一万五千人,虽然远强于日军的旅团单位,但是相比日军的常设师团,还是相形见绌的,比如日军的挽马师团有2。8万人,而驮马师团有2。4万人。

    川西部队历来是华夏军队中的奇葩。

    他们早已脱离了“低级趣味”,越来越像后世的美国军队,一有军事行动必定首选空军,当空中侦查无误之后,就将特种部队投送到预定作战区域,进行详细的摸底侦查,之后才接应后续部队的到来。

    10月3日,黑狼亲自带队空降到云盘山一带。

    10月3日晚,李家钰的第四十七军,从山西长治一带,经正太铁路运输,悄悄的向石家庄开进。

    阎锡山也深知此地的重要性,也在暗中提供了很多的方便,哪怕忻口前线再需要物资运输,他也咬紧牙关让该军优先通过,事后还是不太放心,还让邓锡侯部逐渐向娘子关移动——“井陉天险,万万不可失”。

    10月5日,郭祺勋的第一旅,在广元(划入川西联防区)正式誓师出川。

    为了防止日特的刺探,该旅的旗帜与编号,一律改为“四十七军独立混成旅”,对外宣称此次北上的目的是——“与李家钰大部队汇合,一起支援忻口前线”。

    因此誓师的场面比较低调,只有潘文华将军代表刘湘来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