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龙者无敌-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兄们基本都立了功,死去的弟兄里很多人也立功战死的,都需要发奖金。这样粗粗一算,没有三四十万大洋是没办法妥善处理好的。我们不能对那些流了血的弟兄们失信啊,也更加不能对那些阵亡兄弟的孤儿寡母不闻不问呀!唉!”孟翔想着,忍不住一阵心酸。没有钱,真难啊!
“实在不行,就把我们的战利品先给变卖掉一部分吧!尤其是那些太阳旗、军刀、坦克,这些东西也没什么用,还有濑谷启的尸体,说不定也能卖个好价钱。咱们当务之急是必须要弄到钱呀!”张宣武叹息道。
“难道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孟翔焦躁地想着。
“死者为大。”税梯青道:“如果钱实在不够,就先把阵亡弟兄的家人和那些伤残的弟兄们照顾好,活着的弟兄们的奖金就暂时缓一缓吧。还有,王师座和赵参座的葬礼也都办了吧!虽然国民政府冷漠无情,但我们也不能让王师座、赵参座以及阵亡弟兄的忠魂不得安息呀!”
“有了!”孟翔陡然间眼前一亮:“我有个办法!”
“什么办法?”几个军官们急忙都望向孟翔。
“这个办法必须要得到李长官的批准和支持。”孟翔笑了笑:“但李长官肯定会同意的。”
第三十九节 请功风波(1)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三月二十二日上午。
徐州市中心,昆仑大道。春寒料峭,阴云变幻。
整个昆仑大街一大早就已经是人山人海,使得整个徐州都万人空巷。现场白绫素纱铺天盖地,挽联花圈堆积成山,悲痛欲绝的哭泣声此起彼伏。一场浩大的追悼会正在这里召开着。上千名浑身带伤、衣衫褴褛的川军官兵们统一头戴白纱、臂戴黑纱地围绕着集结在追悼会场周围,汇聚成了黑白色的浪潮。会场的正中央是一处宽阔的高台,高台四周挂满了白色的灯笼和白色的素布,两侧堆满了挽联和花圈,高台正北面挂着一幅放大了的王铭章的黑白遗照,而高台的正中间地区则并列着放着十口上好的红木棺材,躺在里面的这十具遗体分别是在滕县战役里为国捐躯了的122师师长王铭章中将、122师参谋长赵渭滨少将、122师政治部主任廖嘉文少将、364旅旅长王志远少将、731团团长王文振上校、124师参谋长邹绍孟上校、124师副参谋长傅哲民中校、370旅旅长吕康少将、370旅副旅长汪潮濂上校,以及滕县县长周同。棺材里的王铭章一身崭新的中将军服,腰间配着一把崭新的手枪(孟翔在王铭章阵亡时将他的勃朗宁手枪给捡了回来,但孟翔认为这把手枪具有意义,便自己留下了。此时王铭章遗体上的配枪是另外一把新枪)。王铭章整个人看上去面目如生,犹如沉睡中。实际上,当初被孟翔等人抢出滕县的只有王铭章和赵渭滨两人的遗体,但随着最后反攻滕县的一举成功,其他几具高级军官的遗体也陆续在各个阵地上被官兵们寻找到。不过366旅旅长童澄少将和740团团长王麟上校的遗体都已经被炸得彻底破碎,实在是无法修补,只好不送到这里。
追悼会场的两边,高高地悬挂着两条大幅的黑白色挽联:
滕县血战六天六夜!
川军忠骨五千五百!
“师座!参座!你们牺牲得实在是太壮烈啦!”一身披麻戴孝的孟翔在王铭章的遗像前放声大哭。他此时的表情如果放在后世某部苦情剧里,非常适合“某某某,你死得太惨啦!”这句台词。但孟翔此时也不完全是在演戏,他对王铭章、赵渭滨、周同等人的尊敬和痛惜确实是发自肺腑的,因此从来没有经受过表演培训的孟翔此时确实是真真切切哭得泪如雨下。
周围霎那间响起了催人泪下的哭喊声。现场的川军官兵们此时再看到师座等人的遗容,都纷纷悲上心头、哭声大作。有的嚎啕大哭,有的低声抽泣,有的泪如雨下,有的涕泪交零,汇聚成了一阵阵悲痛的浪涛。在王铭章的灵柩前,连夜从商丘接来的王铭章的遗孀叶亚光女士以及王铭章的三个遗孤王道鸿、王道义、王道纲更加是悲痛欲绝、哭声震天。一身素衣的叶亚光女士发疯地拍打抚摸着冰冷的棺材,哭声撕心裂肺:“铭章啊铭章,你怎么就走了呢?”围聚在台下的122师的众王铭章的部下官兵们也都挥泪如雨,纷纷喊道:“师座!您回来呀!”
战区司令长官李上将、战区的徐参谋长等第五战区的一干高级将领们也纷纷默哀着走过来向王铭章的遗像鞠躬和献花圈,然后礼貌性地好言安抚早已经肝肠寸断的叶亚光女士和王铭章的遗孤。现场的气氛悲痛而庄严。十多万徐州居民将会场周围围堵得水泄不通,也被气氛感染得都陷入悲伤中。大批的记者急忙涌上来,拼命拍照和采访。而在现场周围,川军的战利品早已经是堆积如山地摆放着,不但有成堆成堆的日军的钢盔、步枪、迫击炮、掷弹筒、指挥刀、轻重机枪、掷弹筒、太阳旗,甚至还有三十多匹东洋马和十多辆或完好或残破的日军坦克也被被摆放在灵堂周围。这些重武器战利品几乎让现场的记者们忙翻了,而最引人注目的并不是这些罕见的东洋马和日军坦克,而是那些日军的俘虏。足足五十多个被反绑双手的日军俘虏也被押到了灵堂附近,一个个瑟瑟发抖。除此外,现场还有一具与众不同的尸体,是被击毙了的日军濑谷支队的支队长兼日军第33旅团旅团长濑谷启少将,当然了,负责筹划这场追悼会的孟翔可不会准备棺材来盛放这堆死肉,因此这位曾经指挥上万大军的支队长此时只是放在一张破席子上作为战利品任人展览。幸好现在天气还不热,不然的话,这具珍贵的战利品尸体只能匆匆埋掉,而无法拖过来作为川军的赫赫战功进行展览。而现场的徐州居民们则彻底沸腾了,能够亲眼看到一具日本鬼子的将军尸体和这么多活生生的日本鬼子俘虏,这可是不可多得的机会呀!霎那间,雨点般的臭鸡蛋、烂菜叶、唾沫星伴随着铺天盖地的怒骂声一起飞向那些战战栗栗的俘虏。
在濑谷少将的尸体旁边,还放着濑谷少将的将官指挥刀和日军第33旅团的军旗。这几样铁证如山的战功证据当之无愧地成为了现场的焦点之一,几十个记者一窝蜂地围上前拼命地拍照和写报道,拼命按动闪光灯,将这具货真价实的日军少将尸体拍下来作为明天的头条。
孟翔和赵海军、刘峰岭、宋来鹏、曲阳、王利军、李兴武等军官们也急忙按照孟翔的事先吩咐展开了紧张的忙碌。一行人的手上都拿着一叠叠厚厚的照片,都是滕县战役结束后部队的战地摄影师拍下来的,并且每一张都冲洗了足足好几十份。上面的画面要么都是堆积如山的两军尸体,要么是满目疮痍、狼烟冲天的滕县战场,有的是被击毁了的日军坦克的照片,有的是双方阵亡官兵还在搏杀扭打成的最后遗容,都是真实的战争记录照片,每一张都震撼人心。孟翔一边将手里的照片分发给周围迫不及待、互相争抢的记者和徐州居民们,一边声泪俱下地哭诉道:“诸位记者朋友!诸位徐州的父老乡亲们!我们川军122师和124师在滕县与上万日军血战了六天六夜,不但坚守住了滕县,还毙伤了五千余日军,击毙日军的一名少将支队长和两名大佐联队长,击毁日军坦克二十几辆,缴获的战利品不计其数,但我们川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们两个师的六千余将士如今活着的只剩下了一千多人,就连我们的王铭章师座也为国捐躯了!记者朋友们!徐州的父老乡亲们!我们122师和124师已经为了保卫徐州、保卫国家而流尽了最后的一滴血!但国民政府却对我们一毛不拔,我们没有得到中央的任何奖励,我们没有钱抚恤那些阵亡了的弟兄们,没有钱安顿重伤残疾了的弟兄们,没有钱去奖励杀敌立功的弟兄们,甚至连我们举办王铭章师长的葬礼的花费也是李长官给的钱。同胞们!我们川军真的不容易啊!我们真的是穷得没办法了!”说到这些心酸的话语时,孟翔的心里也受到共鸣,忍不住放声大哭,一把鼻涕一把泪。
现场的记者们奋笔疾书地写下这些“川军的血泪控诉”。跟在孟翔后的赵海军、刘峰岭、宋来鹏、曲阳、王利军、李兴武等人纷纷举着募捐箱走向人群:“同胞们!帮帮我们川军吧!我们真的不容易啊!我们没办法,中央没有给我们一分钱的奖金!我们只能向你们求助了。。。”
现场的记者们和徐州百姓们纷纷也受到了感染,很多人都热泪盈眶,深深地同情起川军。老百姓的思维很简单:这些四川将士们千里迢迢地从四川跑到我们徐州来跟日本鬼子展开血战,不就是为了保护我们徐州吗?这些四川将士们在滕县大败来犯的日本鬼子,要不是他们的顽强作战,日本鬼子早就打进我们徐州了。如今,这支川军部队为我们徐州百姓流尽鲜血,中央政府对他们不闻不问,我们徐州人可不能这么薄情寡义、忘恩负义呀!在这种朴素的思想驱动下,现场的记者和徐州居民纷纷慷慨解囊,雨点般的钞票源源不断地被放进募捐箱里。
现场的李上将也受到了感染,他大步走到高台上,声若洪钟地道:“诸位同胞们!川军将士们在滕县与进犯徐州的日寇濑谷支队血战了六天六夜,不但毙伤了五千余日寇,还成功击毙了日寇指挥官濑谷少将,缴获了日军第33旅团的军旗,可谓是旷世大功。但川军将士们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包括王铭章将军在内的五千五百多名川军将士为国捐躯了。不过我相信,只要我们全国上下军民一心,小小的日寇绝不是我们中华的对手!请诸位徐州的父老乡亲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支持川军,支持国军,将日本侵略者赶出我们的大中国!”说着,李上将大步地走向孟翔,从自己的口袋里取出一叠法币:“这是我本人这个月的军饷,在此也捐给川军,略表我本人作为战区司令的一份心意。”说完,李上将将钞票放入募捐箱。
“中国必胜!日本必败!”
“抗战到底!中国万岁!”
现场彻底沸腾了,惊天动地的口号声犹如滚雷般响彻云霄。群情激奋的徐州居民们争先恐后地涌向募捐箱,雨点般的大洋以及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手表等各种值钱的东西纷纷扬扬地被塞进募捐箱里,让忙着收钱的赵海军、刘峰岭、李兴武等人几乎被人群给淹没掉。实际上,徐州居民们在同情川军的同时也为这场胜利而深感振奋和激动。这段日子来,徐州居民们听到的尽是坏消息,先是鬼子渡过了黄河,然后是济南沦陷,接着是临沂危急,淮北也陷入恶战,以上种种自然让居民们忧心如焚。这些地方一路失陷下来,最后就轮到徐州了。徐州的居民们也前所未有迫切地想听到胜利的消息。而眼下,听说川军在滕县打了一场罕见的大胜仗,这早已经让居民们欢欣鼓舞了,况且此时亲眼看到这么多缴获的战利品和那些鬼子俘虏,以及那具如假包换的鬼子少将尸体,这使得徐州居民们彻底地群情沸腾了。在激动和高兴的同时,徐州百姓们自然也同时激起了强烈的同情川军的情绪。毕竟这些川军是在为保卫徐州而血战得几乎全军覆没,而且他们还打了这么大的一场胜仗,那肯定要慷慨解囊的。可不能让人家川军兄弟和四川同胞看不起咱们江苏人,说咱们江苏人吝啬和忘恩负义不是?
一时间,追悼会现场同时也成了盛大的募捐现场。
再次向王铭章等阵亡将领的灵柩鞠躬致敬后,李上将和徐参谋长等人乘坐汽车返回向第五战区司令部。毕竟此时的战事正激烈,李上将日理万机、分身乏术,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参加这场追悼会。李上将之所以抽出时间来参加王铭章的追悼会,一方面确实是出自对王铭章的尊重,第二也是以此激励第五战区各部队的士气,稳定徐州人心,而第三方面,李上将则是故意做个顺水人情,帮122师和124师撑撑场面,让这场追悼会的影响力达到预定的效果。
坐上汽车后,李上将的嘴角露出一丝略带着点苦涩而意味深长的淡笑:“燕谋啊,川军轰轰烈烈召开这场追悼会的目的,你知道吗?”
徐参谋长也是精明之人,早已经是洞若观火:“德公,川军此举一方面是哀悼王铭章和阵亡捐躯的川军将士,另一方面是趁势募捐,毕竟川军确实非常困难,而第三方面嘛,则是借舆论媒体的手,向中央施加压力并索要奖励。122师和124师这次确实立了大功,但中央却对他们置之不理、冷漠无情。川军借开追悼会的名义把这件事捅到新闻媒体上,必然举国哗然,各界都会指责国府对川军的冷漠态度。川军出此下策,其实也是被逼无奈。至于德公您,也是借川军这件事情,敲打敲打向来厚此薄彼的军政部,给何上将他们一个间接的警告。”
李上将笑而不语。当川军方面向战区司令部提出“要在徐州市中心为王铭章举行追悼会”这个请求时,老谋深算的李上将就猜到了川军的真正目的。表面上看,川军是在悼念王铭章,但实际上,川军也是借此机会举行募捐活动,毕竟川军确实是穷困潦倒,滕县的这场恶战让川军第22集团军差不多已经流干了鲜血,血战获胜后,中央却对川军任其自生自灭,川军不甘心吃这个哑巴亏,因此第三个目的就是借助这场追悼会,让全国都知道滕县血战以及川军在此战里立下的巨大功劳和国民政府对川军的冷酷做法,以此掀起举国的舆论浪潮,让全国各界抨击国民政府,从而“逼迫”国民政府重金奖励川军。而李上将等第五战区的将领们也都心知肚明,都非常乐意暗中配合川军。因为国民政府不管地方军死活的做法早已经让第五战区上下都很不满了,特别是这次居然如此刻薄地对待川军,更加引起了第五战区的众怒。因此李上将才在百忙之中抽出空,不动声色地配合川军演了这场戏,以扩大追悼会的影响力,让滕县战役以及川军的血泪功劳能够“上达天听”,传到那位处于权力巅峰的委员长的耳里。
徐参谋长还是有些担心:“德公,您说川军的这场手笔能有效果吗?”
李上将很自信地点点头:“肯定的。我估计,中央如此对待川军,极有可能是军政部那帮人的主意,委员长应该不知情。如今第五战区已经陷入恶战,并且第五战区绝大部分的部队都是地方军队,士气可鼓不可泄。中央不重金嘉奖立下大功的川军,那第五战区几十万地方军部队会怎么想?各部队都会心寒齿冷、人人自危,谁还去和日军拼死血战?如果连这个浅显的道理都不清楚,那委员长就不可能坐到他今天这个位置了。”
第四十节 请功风波(2)
当天中午,122师和124师在徐州为王铭章等全体阵亡川军将士召开的追悼会刚刚结束,整件事的来龙去脉便通过军统的渠道一五一十地传到了坐镇武汉指挥全国抗战的那位蒋委员长的耳朵里。在获悉这件事情后,委员长立刻召见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军政部长何上将。谈话过程中,在门外的卫士听到一向很注重自身形象和内涵修养的委员长在办公室内居然连摔了两个水杯,甚至在何上将告辞后,委员长还在办公室内余怒未消地说了句“愚蠢透顶!”。
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实际上,蒋委员长确实并不知道滕县战役的过程和结果。当第五战区为川军122师和124师的请功电报发到武汉军政部时,包括何上将在内的十多位军政部大佬们反复研究了这份电报后,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换句话说,没人相信滕县的战局和川军122师、124师创建的战功。川军两个不满员的三流步兵师,在西北军一个骑兵旅的支援下,居然能击溃并基本歼灭日军一个旅团级别的机械化精锐支队,甚至还击毙了其少将支队长、两名大佐联队长并缴获了日军第33旅团的军旗。军政部的将军们在认真研究后,都不约而同地认为川军这是在谎报军情、冒领战功。这也难怪,抗战爆发半年多来,还没有哪支中国军队能够在战场上以弱胜强,就连中央军都做不到。至于“基本全歼日军一个支队、击毙其少将支队长、缴获旅团级的日军军旗”,这更加是前所未有、匪夷所思的战功。别说川军区区两个师能做到如此罕见的战功,就是中央军的两个军在战场上恐怕都做不到。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到目前为止只击毙过4名日军将官,并且都是少将,甚至其中3名还是大佐追晋的,只有在天津战役中重伤而死的浅井嘉一少将才算是真正被中国军队所击毙的日本将军。川军居然能一下子击毙一个货真价实的日军少将和两个日军大佐?这怎么看都不像是真的。至于缴获日军第33旅团的军旗,那更加是天方夜谭了。抗战半年以来,别说旅团级或联队级了,就是大队级的日军军旗都没有被中国军队缴获过。日军非常重视军旗,在即将被歼灭的情况下都会烧毁军旗,因此日军的军旗是非常昂贵、非常罕见的战利品。这么多的功劳居然都被川军在滕县战役中创下了,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正因为这样,军政部并没有把这份胜利捷报上传给蒋委员长,也没有给122师、124师任何实质性的嘉奖。最后还是看在李上将的面子上,军政部才很不情愿地给122师和124师的官兵们晋升了一级军衔。当然了,这其实也不都全怪军政部。因为这种“谎报军情、冒领战功”的事情以前也不是没有发生过,搞得军政部好几次都狼狈不堪、丢尽了脸。(注:日军的“支队”并非正式部队编制,而是临时给去执行重要任务的某支部队的暂时编制,支队的规模既有师团级、旅团级,也有联队级、大队级,甚至还有中队级,基本都在原先主体部队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大的加强。)
但眼下,事情的发展则彻底让军政部上下措手不及、灰头土脸了。滕县战役的战果居然是真的,川军122师和124师居然还真的击溃并基本歼灭了日军濑谷支队的主力,连日军濑谷支队的指挥官濑谷启少将的尸体和日军第33旅团的军旗都在徐州进行着展览,这顿时让军政部集体傻了眼。如今,军政部在委员长那里挨了一顿臭骂不说,第五战区的几十万地方军部队要是都因为这件事而寒了心,不愿意去和日军死拼,从而影响了正在进行的徐州会战,那委员长就不是一顿臭骂完事了,到时候是要有人头落地了。最重要的是,这件事已经在全国各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各地舆论一片哗然,特别是四川地区。川军两个师损失殆尽并建立了一个旷世大功,而中央国府却对川军不闻不问、冷酷无情,这使得全国各地掀起了一片片对中央铺天盖地的抨击声。尤其是四川地区,反响更加是空前强烈。邓锡侯、杨森、潘文华、刘文辉、王陵基等四川实力派将领们纷纷慷慨陈词地上书中央,为遭到极度不公平待遇的川军122师和124师忿然鸣不平,在武汉的四川籍国大代表、社会名流、政府官员也联名上书,控诉军政部对川军的冷漠行径,要求国民政府重视并善待出川抗日的川军。一时间,负责接待的国民政府的官员们被搞得焦头烂额、眼冒金星。整件事情犹如燎原之火,一发不可收拾,同时又在全国各地掀起了轩然大波。军事参议院议员田颂尧上将、第29集团军司令王瓒绪上将、第47军军长李家钰中将等数十名出川抗日的四川籍高级将领也纷纷向国民政府表达他们的愤慨;就连云南省军政主席龙上将、军事参议院院长李上将、军委会副委员长冯上将等国府内非中央系的巨头们也齐齐感同身受地向国民政府表达了地方派系和地方军被中央长期歧视和压迫的不满。一时间,军政部几乎是被送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搞得手忙脚乱。
最让国民政府和委员长不安的是,如果军政部怠慢了川军,必然会引起四川上下和四川派系的极大不满,这对国府的抗日是相当不利的。刘湘上将去世后,国民政府正在无孔不入地渗透向四川,如果这件事引起了四川对国民政府的普遍反感,那么对国民政府真正统一四川的计划就是一个很大的打击,甚至会引起其他地方派系的兔死狐悲。另外,日军已经吞噬了中国的华北和华东等大片最富庶的地区,西南地区的几个省就要成为国民政府最后的抗日基地,四川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因此在这个最关键时期,国民政府是万万不敢得罪四川人的。
3月23日一大早,军委会政治部第一厅的那位中将级的贺厅长便乘坐着一架运输机急匆匆地赶到了徐州,带来了委员长亲自批准的重赏奖励。在委员长的臭骂下,军政部亡羊补牢的动作还是很快的。与此同时,国民政府的《中央日报》、《扫荡报》、《大公报》、《新民报》等政府喉舌机构也纷纷开足马力地大肆宣传起“滕县战役”的伟大胜利以及川军的英雄事迹,并在122师和124师原本就掺了一点水分的战果上又狠狠地注了不少水份。3月25日当天,国民政府军委会隆重地举行关于“滕县大捷”的新闻发布会,主持发布会的军委会政治部长陈中将对现场上百名中外记者高声大气地宣布:
第五战区所属国军第22集团军(川军部队)在徐州会战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巨大战果。该集团军第45军于滕县周边地区布防,第41军死守滕县。经持续六天六夜的血战,第41军下辖之第12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