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战将王玄策-第1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细的解说了一遍。
听闻这佛指舍利的前因后果,二人心中的疑惑,顿时大解。万万没有想到我大唐竟然还能有这样一颗独一无二的舍利,顿时也是大喜。
只听这媚娘实心实意的在李治耳边窃窃私语一番之后,看着李治也微笑着同意。于是就向他们二位说道:“既然这颗舍利独一无二,本宫和陛下也已感觉到应该诚心的供奉,虽说已经营建了这阿育王塔,但是感觉还不太隆重,所以,本宫决定建造一具金棺银椁来,来珍藏这佛指舍利,不知法师意下如何。”
玄奘法师听闻此言,自是欣然同意。
而这李治,又稍稍一番思索之后,这样补充道:“朕感觉这诚意,还不是太足,这样,把这金棺银椁,改成九重”
“陛下,这万万不可,九重乃是天子之说,如此以来,是否太盛”玄奘法师因为经历了太多之事,深知这盛极必衰的哲理,于是赶忙推辞到。
只听这李治接这说道:“欸,这佛陀的荣光,我等都已观之,所以,这不算什么,法师就不必推辞了。”
于是就有了这九重的金棺银椁供奉这佛指舍利之事。
一生简朴的佛陀想不到在中国竟享受了这么高的待遇,灵骨安卧于只有天子才能享受的金棺银椁之中。自此,佛教在七世纪的后半页,日渐兴隆……
编者说:大唐的奢华在此可窥见一二~
(本章完)
………………………………
第十三回:两仪殿奉命出使 立政殿心存胆寒(上)
随着心头疑惑的解开,所有人心中都为之欣喜,毕竟这礼佛之事乃是国家之盛世,所以都秉承一颗虔诚的心,诚心实意的礼敬佛陀。当众人都明白这是一颗影骨舍利之后,虽说依旧可以将佛法发扬光大,但是都很想知道这真身舍利在哪里……
经过这三个月在大慈恩寺的观瞻,长安城内百姓,按照长安令规划出来的顺序,以坊为单位,不管信佛还是不信佛的百姓,也都尽数观瞻了这一佛教至宝。当然,在观瞻的过程中,看到什么的都有。有的人说看到了佛光,有的人则说感受到了善念,当然也有的说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信念,还有的人说看到了不该看到的东西……
其实不管看到什么,这都是一种心理的作用罢了,毕竟:世事无相,相由心生,可见之物,实为非物,可感之事,实为非事。物事皆空,实为心瘴,俗人之心,处处皆狱,惟有化世,堪为无我。我即为世,世即为我。
在这供奉了三个月之后,因为这法门寺太过于陈旧,一方面就依照这高宗的旨意,勤加修缮,另一方面就按照事先计划好的事情,将这佛影骨舍利迎入这大兴宫内的佛光寺暂时供奉,供宫内妃嫔尽数观瞻。面对如此之荣宠,为了感念这陛下与皇后对佛陀的礼遇,玄奘法师在这弘扬佛法的事情上毫不含糊,同时让七位高僧大德,在这佛光寺中,礼佛念经,以求教化人心。
不知不觉,一个月就这样又过去了。此时的武皇后已经成为了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所以,这些日子也是基本上每日,总会去这佛光寺中观瞻一番。不由得,就有了和众人相同的想法,这真身舍利在五印度哪里?既然这影骨舍利已经供奉了,是不是更应该供奉一下这真身舍利呢?
于是,就来到这两仪殿,将这一想法,尽数告知了正在理政的高宗李治。经过这些年以及这些时日的耳濡目染,这李治,自然也颇受佛法的熏陶。故而当媚娘说出供奉这佛陀指骨舍利的时候,也是欣然同意。
但见这高宗李治,转念一想,就说出了这样的话语:“媚娘,这上次听玄奘法师等人说起,这佛陀舍利还在曷利沙国的王宫之**奉,不如我们还让王玄策出使大唐,代替咱们前去礼敬一番,你看可好?”
其实,这武皇后,早有这个想法。自古以来,没有任何一个人的雄心都是一蹴而就的,所有的雄心壮志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自从这武媚娘入宫之后,一步步走到这皇后之位,除了这李治能够给予其一定的感情寄托之外。她早已将所有的思绪与剩余的情感,都寄托在这佛陀的身上了。因为只有在这里她才能够得到这最诚挚的心理安慰。就如一个人,在不知道该如何做的时候,只有将所求之事,寄托与神灵;而此时的武媚娘正是如此!
这些日子,观瞻这影骨舍利之后,已经通过种种的心理暗示,让她的心情好了甚多,心胸也开阔了甚多。所以当李治提出了这个他不敢想象的念头之时,自然是感觉这又是一个诚心礼佛,以示自己虔诚的机会。所以就欣然同意。
“既然陛下有这种想法,不如就请王长史和玄奘法师,前来这宫中,再商量一番这细节性的问题可好?”武皇后,随后就说出了心中所想。
“如此甚好”但看这李治一边批阅着奏疏,一边答复这媚娘。随即就放下了奏疏,对身旁的小黄门说道:“速去大慈恩寺,传玄奘法师和王玄策,就说有重要的佛事活动相商,务必要请玄奘法师过来。”
“唯”这小黄门领了旨意,就这样恭恭敬敬的出去办差去了。
这一日,又是阳光明媚的一天;气候不冷也不热,天蓝,云白,绿树亦是成荫。此时的玄奘法师和王玄策,因为没了那些日子的忙碌,倒是显得轻松了不少。这俩人,这时候正在在这大慈恩寺,禅院之中的老歪脖子枣树下,摆上了棋具,正准备厮杀一盘。
刚刚摆好,就见到这陛下的贴身侍从推开了这禅院厚实的大门。王玄策看着急急忙忙走进来的小黄门,就一边对玄奘法师仰了仰头做一提示,一边微微笑道:“完了,这棋估计下不成了。”
玄奘法师扭头一看,也是回过来微微一笑:“看来的确如此。”
“哎呀,刚刚好,你们二位可都在呀,快随我走一趟吧,陛下和娘娘正等着召见你们呢”这小黄门走到他们跟前,随即开口说道。
“老僧向来不问政事多年,还望内侍您多多体谅”玄奘法师双手合十的辩解道。
“陛下早已料到法师会这样说,不过这次谈论的并不是政事,所以陛下就特意交代了,务必也请玄奘法师前去,是有佛事商量。”小黄门,于是就面带笑意的说出了这样的话语。
“既如此,那就走一趟吧王长史”玄奘法师也只能无奈的扔下这手中捏着的白玉棋子,随着王玄策就起了身。
“不知是什么样的佛事。”王玄策不经意的就向这小黄门问到。
“刚才老奴在这殿中,听陛下说是准备让王长史再到这五天竺一趟,代为礼佛”
听此一语,玄奘法师与王玄策都微微一愣?这是什么情况。虽说心头都深有疑惑,但是依旧跟随这小黄门入了这大兴宫。
自从这李治和武媚娘深信佛陀之后,向来对着玄奘法师礼遇深厚,基本上也都是顺着他的意思来的。这不,只见这二人到了这两仪殿之后,行过礼节,他们依旧是获得了这赐座的待遇。
此时的李治还是在他的黄花梨御案后面批阅着奏疏,而这武媚娘依旧在这御案旁边的软塌之上,安然坐着。而这玄奘法师和王玄策作为臣子,则是侧对面,端端正正的坐着。
“这次朕和皇后,找你们二位前来,是有一件关紧的事情与你们商量”李治,放下手头的狼毫御笔之后,就对他们二位说道。
“陛下请讲”二人异口同声的回到。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请看下回……
编者说:第三次出使五印度,即将开始~
(本章完)
………………………………
第十三回:两仪殿奉命出使 立政殿心存胆寒(下)
于是,李治就理了理神,对他们讲到:“这些时日,你们二位关于这迎奉佛指骨舍利的事情,也辛苦的紧,朕和媚娘也由衷的感谢你们,看着咱们大唐政通祥和,一派太平之像,朕亦是欣慰不少。面对如此之佛教盛世,这佛指骨舍利,也是让百姓善念日增,让朕治国更加轻松。所以,媚娘和朕刚才就商量了一番,听闻这佛指骨真身舍利,依旧在这曷利沙国的王宫之**奉。在加上这些年,时常有五印度使节前往我大唐,而我大唐还未曾派遣一人再次前往。故而就有了这再次差遣王长史出使这五印度之想法。一方面呢就是替朕和皇后再次礼敬佛陀一番,保佑咱们大唐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另一方面,就是拜访这五印度列国,作为回礼。不知王长史意下如何?”
“既然陛下和娘娘已经确定,臣定当不辱使命。”这又是十年过去了,这些年五印度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虽说已经两次出使,但是也确实想再去看看,再加上这一路而来,已经和玄奘法师进行过一番交流,玄奘法师也支持其再次出使,于是他就一口同意了这陛下的想法。
至此这李治与武皇后也是面带喜色。
“既然王长史,没有意见,那就请玄奘法师说说,这出使五印度礼佛的细节,以及该注意些什么,才能展现我和媚娘的虔诚之心。”李治接这又问到。
但见这武媚娘随着他的话语又补充道:“对,我和陛下正是这个意思,我们的本意就是按照法师向来的习俗,既节约,又能展现咱们大唐的大国气象,同时能体现我们二人的虔诚之心即可。”
于是,这玄奘法师细细一想之后就说到:“既然是诚心礼佛,那不如就把这五印度境内的著名佛迹齐齐观瞻一番可好。这样一方面既能够体现陛下和娘娘的志诚之心,另一方面也将这陛下与娘娘的心意,更广的传播于五印度大地。”
听此一语,众人均是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看着他们也都点头同意,这玄奘法师接着又说道:“佛陀向来不将就厚薄,至于这礼佛,所需用品之事,依老僧看来,敬献一件紫衣袈裟以及一柄七宝戒刀已经可以了,这样既能展现这大众化的心态,更能体现娘娘与陛下的诚意。”
听得如此之说,李治随即就传下令去,命令这尚衣监速速准备一些紫衣袈裟,以供出使所用。于是,这出使之事,就此大致敲定。
这一次的出使,依旧如先前一样,待李治正式搬下这诏书之后,王玄策就开始了应有的准备。当然,这周陈二人听闻再次出使这五印度,心情也是愈发的高涨,毕竟已经离开这里十个年头了,再加上早已与这里有了感情,所以,很想再次回到这五印度大地,走一走,看一看……
当然,在这即将出发的时候,他们依旧和玄奘法师探讨了很多问题。包括这佛教的遗迹,以及可能遇到的事情和问题,都做了这深入的讨论。
同时,王玄策还去见了另外的一个人,就是他的师叔李淳风。李淳风这些年犹如他人生路上的指明灯,每当他遇到困惑的时候,总能够在心灵上给予其很大的安慰。
这不,但见这王玄策在这太史局中,两个人这样聊到。
“十年了,还记得当时也仅仅只有五年,这五印度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如今又过去了十年,不知道那里到底如何?发生了何等变化,小侄这次出使五印度,会顺利吗?”
但见这李淳风,也没有多余的话语,随手就用三枚开元通宝,摆出了一铜钱课。仔细一看“水天需”。随即就面带这笑意说道:“此卦,名唤水天需,且是一静卦。下乾上坎相叠,下卦是乾,代表刚健之意;上卦是坎,寓意险陷之象。以刚逢险,宜稳健之妥,不可冒失行动,此次出行,一定要观时待变,所以一定会成功。且天象在我大唐,因此贤侄只要秉承一颗善念,自会遇难成祥。”
只见这王玄策还想继续问下去,李淳风依旧如打哑谜一般,说出了这样的一首谶语:“
明珠土埋日久深,
无光无亮到如今,
忽然大风吹土去,
自然显露有重新。”
“师叔,这是何意?”
“天机不可泄露,到时候,你自会知晓。”于是这王玄策只能无奈的寒暄一番之后,就离开了这太史局。
其实,他为何要前往这太史局,求助于师叔呢,正是因为他平静的内心深处,又起了这涟漪。
原来这在准备出发的前几日,这皇后武氏特意传来懿旨,让他进宫一趟。自大唐立国以来,这皇后基本很少召见外臣,特别是他这样不大不小的官员。为何独独召见自己呢,于是这王玄策就带着忐忑的心情,入了这大兴宫,来到这立政殿。到了这立政殿之后,武媚娘很是客气,又是让座,又是颇为殷勤,俨然把自己当成了他的重臣。
当然,这一切,也让向来甚是拘谨的王玄策很不是适应。最后话匣子打开之后,这武媚娘不仅问了这印度各地的风俗人情,更问了这印度的一代著名女王,拉迦室利女王的所有事迹。王玄策因为在前两次出使的时候,与女王素来交好,听闻这皇后如此之问。自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将这一切,详细的告知了武媚娘。当然,王玄策也通过她的言谈举止之中发现了一些端倪,这武皇后,问了这么多东西,为何独独对着女王之事颇感兴趣。渐渐的,通过她的眼眸,他不仅看到这甚多权利的欲望,更能够感受到丝丝寒意。
当然,如若是这些,则不算什么。让他最感觉别扭的则是在说完女王之事之后。这武皇后,向他阐述了这佛教的两颗至宝,佛顶骨舍利以及佛指骨舍利的事情。虽说她未曾言明,但是通过这些言谈举止,足以能让人感觉到这强烈的占有欲望,以及据为己有的意思。
在末了,只听这武皇后这样对他说道:“这次出使五印度,也别急着回来,在那边好好的游历,好好的观瞻,一定要把我和陛下的心意传达到位,同时也不要辜负本宫对你的一片期望”
于是,这王玄策也只能够带着这份寒意,战战兢兢的出了这立政殿;一直在琢磨这这件事情,再加上实在是琢磨不透,就将这心中之事,告诉了师叔李淳风,而李淳风也没有太多的话语,仅仅就如打哑谜一般,给他占了这样一卦罢了……
于是,这一代猛人的第三次出使五印度,就这样在舍与不舍之间开始了……他能够为这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带来什么样的事情呢,跟着文字,往下看……
编者说:王玄策带着什么样的秘密使命出使呢,请看下节~
(本章完)
………………………………
第十四回:再出使气氛融洽 到逻些情谊甚浓(上)
经过这一个多月的收拾与准备,王玄策带着周陈二人已经收拾停当了一切。并且还特意从左骁卫率府,挑选了三十个强悍的兄弟,引着一百匹健硕的青海骢,驮着礼佛以及赠送的国礼,就这样从这长安城再出发……
虽说只是初秋,但是这巍峨的五陵原上,已经有了斑驳的萧瑟之感。此去不仅路途遥远,更是有这说不尽的苦衷。但见这秋风之中的五陵原之离别亭下,玄奘法师依旧如上次一样,亲自前来为他们送行。
这些年,望遍这长安城,也就只有这玄奘法师是他的知音,不仅能够谈得来,更可以交心。虽说他也将武皇后,单独召见他的事情,详细的给玄奘法师做了解说。但是只见玄奘法师,忧心忡忡的一番思索之后,仅仅只留下了一句话:秉承善念,佛自归之;心怀恶意,佛自灭之。
王玄策也深知法师这句话的重量;所以,也已抱着即使得不到,也不开杀戮,更不能草菅人命之心。平平淡淡的出使,即使自己这一程,什么也没有得到,那也罢了,就算归来之后,粉身碎骨,也对得起这份心,对得起这份念。
送别依旧是简单而质朴,随着一个小沙弥,拿过的一坛素酒,玄奘法师亲自,沾满了这四个黑釉面的酒碗之后,随着王玄策,与周陈二人一饮而尽。
没有多余的话语,没有深情的告别,拥有的只是心心相惜的一份感知之情。
但见这王玄策,引着众人跨上这膘肥体健的青海骢之后,随即扭过头,向玄奘法师挥了挥手,就此作别……
每一次,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不仅带动了更大的交流,更带动了人民生活的改变;随着制糖技术的引进,大唐的制糖业也已日渐繁荣。
随着洋葱,丝瓜,榨菜,菠菜的带来,大唐人的饮食结构也渐渐的发生了改变,这一切功劳,都应该归功于王玄策的多次出使。
而随着造纸术,初次传入五印度,印度人也渐渐的改变了以这贝叶经,作为书写载体的历史。这都是文化交流带来的好处与结果……
当然,这个背影这次依旧是如此的伟岸,如此的正直;同时这个背影也不会让大唐人失望,更不会让后来人心烦。这个背影,不仅是中印两国一千三百年官方交往历史的开始与见证,更是两国人民友好情谊的开始与关怀。
沿着驼铃悠悠的雄关古道,游走在繁忙的河西走廊,跨过这吐谷浑依旧坚守的雪域高原,行走在茫茫不尽的唐蕃古道,一切都是这样的繁华与富庶,一切也是这样的井然与有序。
这一走,一个多月就这样过去了……
“大哥,这唐番古道,没想到竟是如此的繁华呀,还记得咱们送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时候,这小路还是个羊肠小道呢,如今就变的这样的宽展,平坦了。”陈茂材,一边吃着红糖块,一边说着。自从这第二次出使五印度把这制糖技术带回大唐之后,他就好这么一口。口袋里经常装着几个红糖块,没事了就塞一个,显得美滋滋,得意意。这不,这次出使,特意又多准备了一些。
“你小子,又吃糖了不是,给我一个。”周曾二话不说,就伸出手去,准备抢上一个。
“不给,谁让你小子,走的时候不多准备点呢”陈茂材随即一闪,就没有让他抢到。
看着他们二人又开始了应有的争吵,但见这小六却在这后面说道:“师兄,给”说着,就随手递给周曾了一个糖块。
至如今,这小六已经长成了一个二十多岁的大小伙了。原本,这次出使的使团,王玄策特意让周曾去找来这小六。可是小六鉴于其七十岁的老娘,已经年事已高,再加上这次出使的使团,不是这一年半载就能回来的,所以就拒绝了。但是这老太太,当听闻又是出使这五印度之时。随即就推心置腹的对小六说出来这样一番话语:“王长史对咱们家向来不薄,况且这次又是奉了陛下和娘娘的使命,到这五印度礼佛的,你已经有了这出使的经验,这次更应该多去帮助他们;一方面也是帮助母亲亲临这佛陀的故乡,礼敬一番;另一方面也算是报答了这知遇之恩。”
于是,这小六,拗不过这老娘的再三劝说,只能够将老娘托付给了师父李畋,和周曾的媳妇小翠儿,有他们好生的照料……
“好你个小六哈,这老是帮着你这个师兄哈”陈茂材依旧带着轻松的蔑视看了他们一眼。
“谁让我们两个是师兄弟呢”周曾一边哈哈大笑的回着他的话,一边就将这红糖块,塞入了口中……
王玄策,望着这一路的欢声笑语,也是颇感轻松之态。听闻这陈茂材刚才提起这文成公主之时。顿时,脑海之中不由自主的浮现出她的身影。
算下来,与公主也有十年未曾相见了。这些年来,你在吐蕃还好吗?
七年前,松赞干布的英年早逝,不仅让公主甚是伤心,更让整个吐蕃百姓心痛不已。消息传至长安,京城内外也是为之大惊,不过好在公主力挽狂澜,在禄东赞的建议之下,拥立了松赞干布的孙子,贡松贡赞的儿子,芒松芒赞为吐蕃国第三十四代赞布。
为何要拥立这芒松芒赞为吐蕃国赞布呢,原因正在于这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膝下无子,且他唯一的一个儿子贡松贡赞已经早于松赞干布逝世,于是只能够拥立这松赞干布留下的唯一血脉,既贡松贡赞的唯一儿子芒松芒赞为赞布。
国家政务,有文成公主与禄东赞摄政。
“大哥,你想啥呢?”周曾看着若有所思的王玄策,随口就问到。
“大哥能想啥呢,估计在想公主呗,这一别十几年了,能不想吗?”陈茂材也是偷偷的加上了这么一句话。顿时大唐使团的气氛交织到了顶点。
王玄策也是微微一笑,是呀:“虽说这些年,公主掌控这吐蕃的局势,但是也不知道她过的可好?”
编者说:很多人问,为什么不把他们两人写到一起,可是当时的历史就是这样。注定在不了一起的一对姻缘,随着时间的冲淡,只能够默默的祝福对方。这也是在古代人们对自己爱情观的理解,毕竟在当时女子的社会地位并不高,虽说是公主亦是如此。和现在男女平等的基础相去甚远!所以,主人公也只能如此!
(本章完)
………………………………
第十四回:再出使气氛融洽 到逻些情谊甚浓(下)
“大哥,这不已经到了吐蕃吗,再有四五天,咱们就到这逻些城了,你急啥呢?到时候一看不就知道了吗?”陈茂材随着他的话语就说到。
是呀,这已经进入吐蕃地界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