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战将王玄策-第1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国使节,王玄策,特奉大唐皇帝陛下以及皇后娘娘的旨意,前往这五印度礼佛观瞻,今日路过这颇罗度来村,遇到如此奇异之景致,也深感佛陀之无上功德,故而按照陛下与娘娘的旨意,特意赠送紫衣袈裟一件,七宝戒刀一柄,以礼敬佛陀。”话语之后,就这样拜上了三拜。
在他起身之后。只见这白发里正,随即深施一礼,恭恭敬敬的拉住他的手,致谢道:“小老二这一辈子,还未曾出过我泥婆罗国,虽然身为这微末小吏,但是深知大唐皇帝陛下与皇后娘娘能有此番礼遇的厚意。所以,我代表这颇罗度来村一百一十五口百姓,谢陛下和娘娘的一番诚意。”
说着又深施一礼,以示谢意。王玄策也是颇有诚意的扶起了这小老二说道:“老先生的一番美意,我待陛下和娘娘收下了,我等此次就是为了礼佛而来,既然这里有着佛陀的遗迹,赠送此等宝物也是应该的。”说着就将这两件宝物,恭恭敬敬的交到了这白发里正的手中。
于是,待这一切礼敬完成之后,众人也都尽数礼敬了一番。这第一次赠送袈裟之事,已算完成。随着这一番观瞻之后,他们向着话语甚多的白发里正,做了告别之后,一行人就随着德瓦国王向着帕坦城的方向走去……
当然,不仅仅在王玄策心头,包括这周曾,陈茂材,以及小六等所有大唐使团的成员之中,他们的心头都存在着一些疑惑,这向来水火不曾相容,为何在这火龙池的水面之上会有如此相容的景致呢?这又是为何?在下一回,会详细的为大家揭秘……
编者说:求关注,求收藏~
(本章完)
………………………………
第十八回:驿馆之中解说火龙池 王宫书房诉说心中事(上)
因为这一日,行程也是相当紧凑,故而王玄策等人就婉拒了德瓦国王的再次宴请,回到了这驿馆之中暂歇。这不,刚到了这王玄策的房舍之中,周曾和陈茂材就一轱辘的躺倒了他的床榻之上,而小六则陪着王玄策安然的落坐在这四方桌子旁边,细细的研磨这茶叶,准备煮上一壶香茗,以慰劳这些时日,不常饮茶的苦闷。
说起这泥婆罗国的饮茶之风,这些年随着唐番古道也日渐兴盛了起来。归根到底的根本原因,就是在这岷州城外,德瓦国王和当时的松赞干布,享受了一番这唐人饮茶的文化之后,也是颇为向往。再加上这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之后,将这唐人的饮茶之风就传向了吐蕃国。
因为这王玄策第一次出使五印度之后,彻底打通了这吐蕃到泥婆罗的古道,沿着这条日渐繁忙也受官方保护的道路,大唐的丝绸,茶叶,技术等源源不断的传递到了这泥婆罗国。而泥婆罗的不少土特产也随着商人的步伐被带到了大唐。故而这泥婆罗王室,采办这茶具以及茶叶也方便了不少,再加上德瓦国王也甚是提倡。所以这饮茶之风就在这泥婆罗兴盛了起来。
看着王玄策细细的研磨茶叶,过筛,煮茶,一气呵成的动作。小六也看得入神……
但见这周曾就这样平躺在在这床榻之上,两个手放在脑袋后面,权做枕头,摆出了一个颇为懒散的姿势。眼珠子一边转这,一边思索着,说道:“自古以来,都是这水火不相容,你们说说,为何这火龙池会呈现这水火兼容之像,并且还能将水烧开呢?”
“这事,我也思索了一路,感觉甚是好奇,一直没有参悟透彻到底是何种原因,不过这正如道德经上所述,水善利万物,乃上善之门,全天下最至柔的东西就是这水了,我想他在特殊的情况之下,也是可以包裹这火的。”陈茂材,一边枕在被子上,一边懒散的翻着旁边的一本梵文译本道德经,给周曾解释这。
说起这梵文译本的道德经,还得说起这第二次出使西域。因为当时的拘摩罗王请求这梵文译本的道德经,李世民就特意命令玄奘法师带人亲自翻译,这本经书,就这样经过王玄策第二次的出使,传递到了五印度各国,当时这泥婆罗也是必传之所,后来德瓦国王通读以后,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是感觉到字字珠玑,于是就加印了不少,尽数分发给列位大臣,至此以后,就在这泥婆罗彻底传开了。
其实,这陈茂材这样看书,也是看不明白个所以然,虽说时常跟着玄奘法师,以及两次出使五印度,多多少少学习到了一些梵文,可是依旧不慎精通,也就通读一个大概罢了,这也是闲来无事,就这样消磨个时间,权作休息。
“陈大哥说的对,天下之大,无奇不有。要不是今日亲眼所见,还真不会想到有这样一个地方,能够水火兼容。”小六一边注视这王玄策细心的煮茶,一边将两只手枕着下巴,不由自主的诉说着。
听他们这漫无目的讨论,王玄策一边观察这火候,一边随口就说到:“你们就没感觉今日这白发里正怪怪的吗?”
听此一语。周曾一轱辘就从这床榻之上坐了起来:“大哥,我早都注意他了,这小老二呀,虽说头发花白,但是拄着的这个拐杖,可是掩人耳目的,明显他就不需要。”
“对,另外呀,他这眼神之中似乎还有这么一些奸诈之像”陈茂材,随手就放下了手中翻看的道德经,补充到。
“我感觉这人,就是见人说人说,见鬼说鬼话,太过于殷勤了,你看他的样子,对咱们也太过于奉承了,啰里啰嗦,好像咱们什么都不知道似得”小六也是思索这说道。
此时的王玄策,已经将这茶水煮好,一边给他们斟这茶,一边说道:“茶煮好了”
随即就轻轻的拿起了这属于自己的素色茶盏,浅浅的咂上了这么一口,顿时口舌生津,回味久远:“这么多日子,终于喝上了一口茶,真是不错呀。”
“大哥呀,你别顾着老喝茶了,说说,说说这原因在哪?”周曾带着好奇的心态问到。
“对,大哥,快说说,快说说”陈茂材,也随着他的话语说道。
于是,这王玄策就一边品着茶,一边说道:“其实,这种池子,以前我也遇到过一次,当时还记得是在儿时,因为身处太行山深处,也是一个死水的池子,这池子旁边有很多茂密的树丛,这树叶也都时不时落下,进入这池子之中,恰好这池子旁边又有很多的石膏石,就不停的往上面冒着气泡,和今日的精致别无二致。当时我都在想这气泡是什么呢?不过,当时也傻,就拿了一个火把想照清楚,看看到底是什么,结果这火把离水面一近,火腾的一下就大了起来,放到每一个气泡之上都是如此。当时也将这一情况给师父做了说明,师父也未曾搞明白这到底是何物。不过也自此之后也记忆深刻。”
看着他们三人,听得如此入神。王玄策又接着说道:“刚才我也思索这其中的关联情况,虽说这个池子不停的有泉水往外面冒出,但是可以看到这池子周围也都是甚多的石膏石。并且这四周的四颗大的菩提树却甚是喜人,树叶也不停的落下。通过这共同之性,我想会不是因为这重重的巧合,就促成了某种原因,将这火把给助燃了。”
说到这里,众人也都明白了其中的一些大概,感觉这应该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离不开。其实这事通过现代人的理解,这火龙池着火的原因,一方面就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助燃物质,有氧气或者有天然气泄露,而这些泄露的气体就这样在水中不停的冒着气泡。当火把放到这上面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就着了。虽说,在现代人的角度很容易理解这火龙池的原理,但是在一千三百年的盛唐时期,他们也只能够理解这么多了。毕竟科技都是一步步发展过来的……
………………………………
第十八回:驿馆之中解说火龙池 王宫书房诉说心中事(下)
“大哥,那这与这小老二的异常,又有何等关系呢?”陈茂材随口就问到。
“你们没看到这小老二,在这火龙池旁边开了甚多的特产店吗,再加上如此之神奇景象,这白发里正,正是利用大王和咱们大唐使团的威名,来进一步传播这火龙池的奇异效果,造福这颇罗度来村的百姓。不过这也是无可厚非之举,毕竟是人之常情嘛;如此阿谀奉承之人,也是可以理解的。”王玄策随即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话至此时,众人才恍然大悟,但见这周曾也不由自主的问了出来:“大哥,既如此,那你为何还要赠送佛陀的袈裟于这里呢?”
“咱们这次毕竟是为了礼佛而来,主要是观瞻这五天竺各地的佛陀遗迹,既然这大王说出此处觅得佛陀得道时的金冠,也就算是一处佛教遗迹了,那就敬献一项吧,也算显示咱们的诚意不是?”王玄策继续品着茶说道。
“如此一来,这算是又一次便宜这小老二了,他又会拿着这份殊荣,不知道能够炫耀多久啦”小六,带着一份稍微的忧虑,这样对他们说道。
一句话,引得众人哈哈大笑。随着说了这么多话语,周曾也从床榻之上走了过来,拿起这刚沏好的香茗,一饮而尽,可惜的则是没有想到这香茗竟是如此的烫嘴,顿时烫的啊了一声。惹得大家伙又一次捂着嘴,乐呵呵直笑。
人与人其实就是这样,所有的事情,都是一份利益的使然,当有利益驱动的时候,就会是另一个样子;当没有利益驱动的时候,就会变成陌生人一般。生活中这种事情太多太多,不仅仅现代人的生活中时常出现,在颇为淳朴的大唐王朝也是如此。所以,得一知己不易……
又是经过这两日的休息之后,王玄策闲来无事,就带着心头的思索来到这王宫之中,此时的德瓦国王也在宫中无事。听闻王玄策到来,随即就命侍从将他传了进来……
“不知贤弟这次来,所谓何事?”德瓦国王一看王玄策进来,就赶忙笑呵呵的迎了上来问到。
“也没有太大的事情,就是想来和你聊聊天,谈一谈这佛陀在泥婆罗境内的一些事迹”王玄策随口就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
德瓦国王一方面吩咐侍从看茶,一方面又礼让王玄策在他这不大的书房之中落座。待两人落座之后,只听德瓦国王说道:“贤弟这次出使这五印度,不应该只是纯粹的礼佛吧”
“大王从何处得知?”王玄策忍不住微微一笑,就问到。
“还从何处得知,自从你们第一次出使我泥婆罗之后帮我夺回王位,在这国内,我已经眼线密布,正如你当时对我说的,防人之心不可无呀,为了防止这第二个那不提的再次出现,以及防着这将军们拥兵自重,故而本王就采取了这秘密监视的办法,但是他们也就仅仅的只是监视,具体的,则是不能干涉任何人的私事。所以,这些年当已有苗头的时候,我都时刻对这些将军或者老臣,矫枉过正,恩威并施,也避免了他们再次重蹈覆辙的厄运。这也是这些年我治国理政的一件心得,以及我泥婆罗平安无事的根本原因。”德瓦国王随口就对这位知己,说出来自己藏在心中已经将近二十年的话语。
“这事,可就你知道,千万不能给本王传出去了。所以呀,你们一入我泥婆罗,我已经知道了此事,就让这沿途的官员好生款待。再加上你经常对一些知佛之人,打听这两件佛陀至宝,我已多多少少的猜到了一点”德瓦国王一边礼让王玄策品茶,一边轻松的对他说着。
“果然是任何事情,都瞒不过大王的耳目呀。实不相瞒,自从玄策第二次出使五印度之后,带回这佛牙舍利,以及玄奘法师在我大唐译经工作的顺利展开,佛陀的教诲也在我大唐再一次兴盛了起来。就在今年的浴佛节,我大唐皇帝陛下和皇后娘娘,又一次迎请出来了这佛指骨舍利,以供百姓观瞻。”
“等等,这佛指骨舍利不是在曷利沙国吗?怎么会在你们大唐……”
“这事,说来就话长了,这颗舍利其实不是佛陀的真身指骨舍利,而是一枚一直伴随着他的影骨舍利,为纯白玉制成,据说传入我大唐也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了,一直在法门寺地宫之**奉,并且也颇具佛性,很是灵验”。
“哦,这事我有印象了,我知道这影骨舍利是怎么回事了?”
“愿闻其详?”
“自从当年,这八分舍利之后,这枚舍利就分在了我泥婆罗国,当时的国王为了为了防止再起战端,同时也为了这真身舍利的安全,后来就制作了这枚影骨舍利,和佛陀的真身舍利一块供奉,不过这都是八百多年前的事情了。在五百年前左右,因为这佛教的衰落,我泥婆罗又一次信奉这婆罗门教。再加上这五印度各国,有的信奉佛教,有的信奉婆罗门教。后来就被当时的国王赠送给了这当时摩揭陀国的国王,再后来听说因为兵灾的原因,这佛指真身舍利和这影骨舍利,就这样分开了。不曾想,这影骨舍利竟然流落到你们大唐……”
“是呀,我也是在这次迎请之时,才知道我大唐竟然还有这样一块佛陀至宝……”王玄策就这样答复这德瓦国王。
“的确,虽说这仅仅只是一块影骨舍利,据我所知,已经和真身舍利在一起供奉了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这,俗话说这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一块时间长了,即使学不到任何东西,但是自然而然的也会感受到甚多的灵性。这块影骨舍利其实已经和真身舍利没有任何差别了,完全可以当做佛陀的圣物,好生供奉……”德瓦国王不由自主的,就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
“是呀,我也是这个意思,但是……”王玄策,话说到这里,就被一个急匆匆闯进来的侍从给打断了,他这但是之后,是什么呢?请看下回……
编者说:在这里,他们终于解开了这佛影骨舍利的来龙去脉……
(本章完)
………………………………
第十九回:求佛宝随遇而安 到废城百姓艰难(上)
随着这侍从的急匆匆闯入,王玄策随即就停止了他的话语。只见这德瓦国王,瞥了这侍从一眼之后,带着稍稍的怒火说道:“这火急火燎的,所谓何事?进来也不通禀一声。”
“大王,这后宫的娘娘们又争吵了起来,请求大王过去劝劝,小的们实在是劝不住呀”这侍从也是一脸委屈的说道。
“是这明妃和这昭妃又吵起来了吗?”德瓦国王随口就问到。
“是呀,大王”
德瓦国王,听此一语,也是颇为气愤,这两个妃子都是新近招进来的,不仅年轻美貌,更是绝色双姝,原本是想着给自己的老年后宫生活,增添一些乐趣,不曾想他们竟然时常的争风吃醋。今天她嫉妒她得到的赏赐多,明天她记恨她得到的荣宠多。故而也是折腾的德瓦国王甚是烦躁。当听闻又吵吵了起来的时候。于是就颇为恼怒的说道:“你去,传本王的旨意,让她们两个马上停止争吵,如若再吵,全部逐出宫去,贬为贱民!”
“这,这合适吗”这侍从就这样,吞吞吐吐的回到……
“有什么合适不合适的,快去……本王也懒得再掺和她们的事情了”德瓦国王气愤道。
“要不,咱们回头再谈,大王还是处理这事要紧!”王玄策观此一幕,以为中间还有些许隐情,因此就带着诚意的回着他的话语。
德瓦国王听出了其话中之意,因此就赶说到:“贤弟万万不可,这俩妃子,这段时间太让本王操心了,好不容易这些年,国安,家安,原本就想着给晚年找一些乐子,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竟然扰乱了后宫,太让人气愤了……”说着无奈的摇了摇头,接着又瞥了一眼,还在跪着的侍从就大声说道:“还不快去办差,在这跪着干嘛”
看着已经动怒的大王,这侍从赶忙就起身,离开了这书房,传旨去了……
德瓦国王,扭过头,与王玄策相视一笑,接着说道:“贤弟请继续说下去……”
于是这王玄策,就随着德瓦国王的话语,继续讲到:“当时玄奘法师也是这样给陛下和皇后娘娘解释的,这一观点也深得他们的赞同。但是,随着这些年佛教在我大唐的大兴,皇后也成了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万万没有想到的则是,在我奉旨即将出使列国敬献袈裟礼敬佛陀之时,皇后娘娘却单独召见了我一次,隐晦的告诉我,要觅得这佛陀的两件至宝,佛顶骨舍利和佛指舍利带回大唐,所以呀,我也很是无奈。如若这样做了,一方面在这佛教大兴的五印度,对不起列位信众;另一方面则有愧于陛下和娘娘,这些年的知遇之恩。”
“咳,我还以为是啥事呢,这事,贤弟完全不必介怀”德瓦国王轻轻的押了一口茶水之后,淡淡的说道。
“这是为何?”
“这佛陀的三件无上至宝,原本可都是在我泥婆罗国的,可是后来随着佛教的发展,早已流转到了列国之中,每当这佛宝到了那个国家,那个国家将会佛教大兴,国泰民安。当然这一切都是缘分的释然,就如这佛牙舍利一样。正是这阿罗那顺的无道,戒贤法师才将这一颗至宝,赠送给了贤弟,带回了大唐,佛教自己在大唐大兴。这不正是缘分吗?”
说着,德瓦国王又一次轻轻的押了一口茶水之后,看了看王玄策若有所思的神情,接着又说道:“这两颗至宝如若注定归唐,贤弟也不用费尽心机,多方游历一番之后,自然而然的就会回到大唐,如若注定不是大唐之物,即使强夺过去,到头来,也只会带来无尽的灾祸,而不会有丝毫的福分。”
“我也是这样想的,所以这一切随缘,这次前来,就是多方打探一番,看看这两件至宝到底所在何处?”王玄策听得这一番话语,因此就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
“这佛指骨舍利,当时应该在这曷利沙国王宫之**奉,你这次前往曲女城问一问利罗阇大王即可,至于这佛顶骨舍利,听闻当时在这劫比他国的大珈蓝寺内供奉,不过中间又遭遇阿罗那顺屠城的那次兵灾,所以现如今,也不知道还在不在这里。”德瓦国王一边思索着,一边说道。
“是呀,这佛指骨舍利当时听闻是在这王宫之**奉;至于这佛顶骨舍利,当时也仅仅在第一次无遮大会之上见过,至如今已经过去了十五六年。当时这大珈蓝寺被这普拉德毁灭于战火,僧人也都四散逃走,看来也只能一切随缘了……”
“对,一切随缘,少一些尔虞我诈,自有佛佑,自有神佑”这德瓦国王也是颇为欣喜的对他说出了这体己的话语。
两人的寒暄就这样暂时告一段落。生活中虽然充满了太多的尔虞我诈,但是在王玄策的内心之中,一直保持这样一根准绳。丝毫不会动摇,正如玄奘法师当时所说的,这佛宝一定要随缘而入大唐,而不是抢来,霸占而来的;如若此,这样充满血腥味的东西,不仅会带来灾祸,更会玷污佛陀之光芒。所以,王玄策也只能将希望寄托在这运气之上。
又是几日的休整之后,王玄策等人就这样收拾好行囊,准备再出发。德瓦国王相待老友,已如前两次一样,多加挽留之后,将他们送到了这帕坦城外五里的地方。
“贤弟,今日一别,虽不知何时才能再见,但是希望你们一切顺利。”德瓦国王拱手说道。
“多谢大王,在我等归来之日,定会再来讨杯酒吃。”王玄策说着就是拱手施了一礼。
而普拉帕德也是随着他们的话语说道:“周兄弟,我还等着你们归来的时候,再比试一番这臂力”。
“没问题,我奉陪到底”周曾拍着胸腹回着普拉帕德的话语。于是,众人就在这哈哈大笑之中,做着离别时的告别……
伴随着湿润的气候,王玄策等人就这样跨上了膘肥体健的青海骢,朝着泥婆罗的边境走去……下一步,他们将会,根据德瓦国王的建议,去往这佛陀的诞生之地,蓝毗尼城。
编者说:一次对话,更加坚定了王玄策一定要通过智慧,通过缘分将佛教至宝随缘带回大唐。而这也注定了他的这次出使必须是和平的……
(本章完)
………………………………
第十九回:求佛宝随遇而安 到废城百姓艰难(下)
一行人一路策马扬鞭,悠闲的走着,从这帕坦城离去之后,十余日,他们就到了这蓝毗尼城的外围。但见这陈茂材依旧如以前出使的时候一样,拿出了这玄奘法师书写的《大唐西域记》翻看到了这劫比罗伐窣堵国。虽说这也是一个古国,但是早已归属到了这泥婆罗国的名下。
“老陈,怎么不说了,快给大家伙解释解释,这佛陀的诞生之地。”
“唉,真是物是人非呀,曾经繁华之地,在玄奘法师到来的时候已经破败不堪了,更别说现在会是什么样子了?”
“这是怎么回事,快给我们详细讲讲”小六也不由自主的凑了上来,问道。
而王玄策也随着众多大唐使团的成员,支起了耳朵,静静的倾听了起来。只听这陈茂材,这样给他们解释道:“在这玄奘法师到来之时,记载的古劫比罗伐窣堵国,方圆四千余里,空城有十几座,都已经荒芜不堪,都城也已倒塌,至于多大的规模不甚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