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战将王玄策-第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德瓦国王看到他不在的这些时日,他们将王城管理的井然有序,也甚是欣慰。一番寒暄与答谢之后,就随口问到:“这些时日,王城可有大事发生?”
于是国相柯伊拉昌,就将前些日子,王玄策等人前来借兵之事,以及他们在五印度遭遇的情况和自己如何考虑,以及如何拒绝之事悉数告知于他。接着就呈上了赠送于王玄策四人粮秣军需的手札,满心欢喜的等待着德瓦国王给予的肯定。
在其禀报之时,老将军热都里也是欣喜的在一旁,随时做着补充。
当德瓦国王听闻,他们拒绝了王玄策的借兵请求之后,他立马埋怨到:“你们二位真是糊涂呀,真是糊涂呀!”
糊涂在哪里呢?请看下回……
编者说:在王玄策吐蕃借兵之时,另一场战争已经开始,就是唐灭龟兹之战,此战李世民以战养战,未曾动用唐军,而是用异国军队灭了龟兹国,其中吐蕃出力最大!
过年了,恭祝大家新年吉祥,福寿安康~给您提前拜年了~
(本章完)
………………………………
第五十九回:泥国王亲赠雄狮 老匠人为国出征(上)
德瓦国王的这一句,你们真是糊涂呀,顿时弄的热都里老将军和国相柯伊拉昌,也是面面相觑,摸不着头脑。
接着,但听这德瓦国王,又继续这样对他们说道:“国相和老将军,从治国理政方面来考虑此事,做得甚是妥当,我泥婆罗国实乃一小国,保境安民即可,断不可牵扯到别国的是非之中。
但是,今日不同往日,纵览整个全局,面对如此大好局面怎能够轻言放弃。前些时日,本王也得到五印度之密报,戒日王死后,面对如此严重的苛捐杂税,五印度各国君王基本也都是蠢蠢欲动,时有反叛之意。
大唐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国富民强,岂能是五印度各国可以相互比拟的。如若借兵于王玄策,他能够一举荡平曷利沙国,擒获阿罗那顺,取得大胜,自然是好事;不仅我泥婆罗国可以扬威五印度,更是让他们不敢小觑我国,我泥婆罗之安全岂不更有保证。大唐向来是礼仪之邦,皇帝陛下又是颇讲信义之人,岂能忘记咱们借兵这份恩情!
如若失败,你们想想,我们是借兵于大唐,背后站着如此强大的一个帝国,五印度那个国家敢自讨没趣,兴兵问罪。退一万步讲,面对大唐使节在五印度受此奇耻大辱,就算失败了,大唐岂会就此善罢甘休!此事,从大国之战略角度考虑,权衡利弊得失,利要远大与弊!”
听此一言,国相与老将军算是醍醐灌顶,大梦初醒,赶忙跪下大呼:“我等思虑不周,还望大王降罪”德瓦国王随手就扶起了二位,好言宽慰。
听闻王玄策等人已经前往吐蕃国,于是就和近身侍从热尔曼,马不停蹄的朝着吐蕃国而来!
接着故事就到了这布达拉宫之内,看到德瓦国王到来,众人也是甚为诧异。但是他们的这种诧异,基本没让他们来得及问起,就被向来爽快的德瓦国王给解开了:“玄策呀玄策,堂堂男子汉大丈夫竟然哭鼻子”
德瓦国王一边带着玩笑的话语调侃着,一边就走了过来,带着得意的语气继续对王玄策说道:“本王此次前来,可是给你带来了七千铁甲雄师哦!”
话语之后,德瓦国王又用得意的眼神,点着头,巡视了众人一遍……
幸福来得太过于突然,王玄策四人突然间有一点不敢相信。但是,这就是事实,德瓦国王站在国家角度,站在个人情感之上,的确带来了七千铁甲雄师。历史,不仅建立在利益之上,更是建立在情感之上!
古人常说天时地利人和,可什么才是天时地利人和呢?真的都是靠着运气等来的吗?历史似乎还真不是这个样子。
纵观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都是人们一步步堆积而来,当堆积到一定程度,自然有了天时,当事物发展到一定方向自然有了地利;当然只要平时不停的学习,不断地积累,在用到的时候自然就有了人和!
而王玄策此刻,似乎恰好具备了这一切,而这一切,不仅是他通过不断地积累,学习所掌握到的;更是大唐立国二十多年国力积累的使然!
此时的王玄策语无伦次,只是紧紧的拉着德瓦国王的手,眼含着激动的泪花,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而周曾、陈茂材、小六也是相拥而泣,欢喜雀跃。
“行了,行了,看给你高兴的。别太激动了!”德瓦国王的一句话,随即将他们拉回到了现实之中。但听他接着又很是豪爽的说道:“前些日子,那些留守的大臣们,丝毫不懂得治国理政。虽说,兵者国之大事,但是兵者也是为国家服务的不是。本王一回来得知此事,就批评了他们一通,这不仅是再续咱们兄弟之间的友谊,更是为了两国关系的长治久安!”
“实在是太感谢了,大王你这真是济困解危,雪中送炭。你们放心,我定不辜负赞布和你的信任与重托!”慷慨激昂的话语之间,王玄策又紧紧的拉过了赞布的手,三只手就这样放在了一起。这不仅是一份信任,更是一份承若;在这七世纪中页的五印度大地上,属于王玄策的时代即将来临!
“既然事情已经初步有了眉目,且天色已晚。这段我和赞布刚排练了一出舞蹈,不如今晚就有我和赞布代表吐蕃国宴请大家,既欣赏这新编的舞蹈,又畅谈这心胸;一方面祝咱们这三国联军旗开得胜,二方面也算是为众兄弟践行,不知你们意下如何?”文成公主温婉的对众人说道!
“如此甚好”赞布随口答道。
“既如此,咱们就一醉方休”德瓦国王亦是豪爽的回复这。
“好,自此一醉方休之后,看我策马殑伽河畔。那咱们今晚就不醉不归”王玄策也酣畅淋漓的回到。而周曾,陈茂材,小六以及侍卫近臣也都欣慰的笑了……
这一夜,在这别具特色的宴会之上,伴随着优美的舞姿,众人均是酩酊大醉。松赞干布这义薄云天的气概不得不让人信服,文成公主这温婉而雅,贤惠明理的性格更是让人尊重;德瓦国王这知恩图报,救人于危难的精神,也不得不让人佩服。
王玄策等人也一扫心中挤压了甚久的苦闷之感,小六、周曾、陈茂材也看到了营救兄弟们的希望,看到了大仇即将得报的喜悦。路漫漫兮修远,这仅仅只是他们的开始,还有漫漫长路在等待着他们……
雪域高原清晨的朝阳,似乎比其他地方的都更红,更大,更圆一些。红彤彤的随着白皑皑的雪山,就照亮整个布达拉宫,照亮了热热闹闹的逻些城。
第二日一大早,松赞干布礼请王玄策以及德瓦国王一干人等,亲至校兵场,检阅他这一东岱侍卫亲兵。只见这一千兵士,一个个二十来岁,虎背熊腰,膀大腰圆。手持四尺来长的战刀,泛着寒光;一身明光铠,亦在朝阳的映衬之下,泛着金光;擘张弩与角弓,不仅完美融合在一起,而且均错落有致的悬挂于马背之上。只见他们浑厚的双脚踏着马镫,端坐在一匹匹膘肥体壮的青海骢之上。目光炯炯有神中带着肃杀之气,接受这王玄策和松赞干布的检阅……
编者说:新的一年,新的开始,各位亲们,新年快乐~戊戌狗年旺旺旺~
(本章完)
………………………………
第五十九回:泥国王亲赠雄狮 老匠人为国出征(下)
只见两个小将军,来到他们面前,恭恭敬敬的打了一个千,躬身下拜:“末将见过将军”。
听得这熟悉的声音,王玄策定睛一看,“嘿”这二位不是别人,正是活地图贡布,顺风耳顿珠,于是大喜!赶忙伸出手,礼请他们快快起来。
“怎么样,王长史,这两个小将军可曾满意?”松赞干布和颜悦色的向其问到。
这二人不仅算是王玄策的老相识,更是生死兄弟,患难与共。在他第一次出使五印度之时,正是多亏了松赞干布借于的这二人,才多次遇难成祥。但见这王玄策谦卑的回礼道:“多谢赞布之好意,还是赞布思虑周全。”
而此时,文成公主也已召集齐了,这陪嫁过来的二百余位能工巧匠。列阵以待,等候这他们的检阅。文成公主深深明了,这行军打仗不仅仅只是打的兵法技巧,更多的则离不开这些工艺精湛的匠人。
这些匠人不仅能制造出,各种所需的攻城器械、战车舟桥,更能随时打造战刀箭簇。是提供前方战士,源源不断战力的定海神针。
当然,这一切王玄策也深深明了。还记得当年陪嫁吐蕃的这些匠人,都是李世民钦点,从工部营造局择优挑选出来的,个个都是响当当一把好手。但见这二百来位匠人,个个身着唐装,朴素中泛着自然。经过这些年雪域高原的滋养,皮肤已经晒成了古铜色。三四十岁的年纪,看上去不仅派头十足,而且神采飞扬。
他们听说要支援大唐,军前效力,一个个争先恐后,踊跃报名。只见他们,手持钻地凿,腰挂断木据,身背开山斧,一见到这大唐来的故乡人,也是甚为欣喜,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在这二百来人的队列中,有一位最大的老者,鬓发具白;虽说感觉他已到了这知天命的年纪,但是苍老中,泛着健硕,带着应有的精气神。但见他跨步而出,对王玄策说道:“不曾想在这把年纪,老朽还能为咱们大唐军前效力,死也瞑目了。我等愿听候将军差遣!”话语之间就要躬身下拜,赶忙被王玄策随手给拦住了。
这位老者,名唤张寻真,工部锻造陌刀的一把好手,因为对锻造铁器甚为精通,故而当年就被选中,陪嫁吐蕃。听闻要随军出征,文成公主以其年事已高,多加推辞,但是他深知在冷兵器时代,陌刀对战争起到的应有作用。故而,天还没亮,就已经迈着亢劲有力的步伐,来到了这布达拉宫,求见文成公主!
到了这宫殿门口,迎接他的正是跟随公主多年的贴身侍女小翠。“翠姑娘,麻烦通禀一声,老朽要见见公主!”
小翠儿一看是老先生求见,也丝毫不敢怠慢,赶忙入了寝殿,禀告了公主。公主此时正在给李正己安排着工作。说起这李正己,也是跟随公主多年,四十来岁,仪表堂堂,面容和善。此时正在兴建的大昭寺,就是出自其带领的匠人之手。因为营建房舍,打造攻城器械颇有章法,故而公主就让其负责这二百人的具体协调事宜,领队出征。
文成公主是何等聪明之人,听闻老先生前来,已经深明其意。原本想再次让小翠儿婉言谢绝,但是转念一想,如若此不仅伤了老先生的面子,似乎更对不起老先生的一片志诚之心。
故而就让准备出去回禀的小翠,暂时礼请先生进来。见老先生进来,公主丝毫没有给其行大礼的机会,就赶忙迎了上去,扶着他端坐在紫檀木雕花圈椅之上,带着颇为关怀的口气对其说到:“先生,雪雁已深深明了先生之心意,我以李家儿女的身份,谢谢您这一片志诚之心。但您年事已高,还是在咱们逻些城养老为好呀;如若随军出行,万一有个闪失,可是我不愿意看到的!”
听得公主如此宽厚的话语,老先生随即带着激动的心情,谦卑的对公主细细说道:“多谢公主的一番美意,奈何咱们大唐使节,在这异域番邦受此屈辱;作为大唐子民怎能袖手旁观。虽说公主待老朽甚是不错,这些年在吐蕃也是好吃好喝的供着,咱也带出来了不少徒弟。但是有一样呀,却没有教会给这些徒弟,就是咱们这锻造陌刀的技艺,老朽也深知此刀之威力,丝毫不敢外传。但是在此危难之际,老朽应该为咱们大唐尽一份力呀。不能在这,享这安逸,却看着咱们这些勇士们,徒增死伤不是!”
“理儿虽是这么一个理儿,但是,这此去路途遥远,到这五印度诸国,不仅道路颠簸,还得爬雪山,过草地,雪雁实在不忍心看着先生您吃这份苦呀?”公主依旧心怀感激的拒绝这他。
听公主这番体己的话,老先生再一次很是有礼的回到:“公主多虑了,如若老朽不能为咱们大唐再尽这最后一丝力气,死也不能瞑目呀。我这身子骨硬朗着呢,公主断不用担心,让你们看看!”话语之间,老先生“腾”的一下,就从圈椅上跳了起来,随手就打起了经常练习的长拳,且来了一个难度颇高的后空翻!
这一幕不仅让小翠儿看的目瞪口呆,更是让李正己看的傻傻直愣,不曾想老先生还如此健硕。面对老先生这样利索的身手,文成公主赶忙给拦了下来:“好了,好了,万不可再这样了,伤了身子可咋办呢?”
“那公主这是答应了?”停下来的老先生,随口就问到。
“先生这真是,不输当年廉颇之勇呀”李正己随着他的问话,带着羡慕与夸奖的语气对他说道。
雪雁看老先生如此志诚恳切之心,也只能够带着深深的谢意,点头应承了下来。得到公主准确答复的张寻真也是甚为欢喜,连连致谢。在前往这校兵场之时,公主则是多方叮嘱李正己在以后的时日中,要多加照顾好先生,万不可让他有丝毫闪失。
这就是在异国他乡,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唐子民,拥有的为国家,为民族的浩然正气,英雄气概!虽说他们已经陪嫁吐蕃,但是身上却流淌着华夏民族,永不屈服的血液……
有诗云:
白发苍,为国征
造器械,扬国威
锻陌刀,震敌但
试问一切何故?
只为天下清平……
编者说:给各位拜年了,恭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事事顺心~
(本章完)
………………………………
第六十回:校兵场气势如虹 桑及多再析形势(上)
故事再回到这校兵场,接着前文继续说。王玄策看着老先生如此谦卑有礼,赶忙就给拦住了:“先生不必如此大礼,你们均是咱们大唐的国宝,原本只想让你们安度晚年,不曾想遇此劫难,实在是心中有亏呀!”
“将军有此之志,老夫怎肯落后”话语之间,张寻真老先生就紧紧的拉住了王玄策的手,眼噙泪水的望着他,这份眼神之中不仅寄托着一种对奸贼的气愤,更寄托着一份对他的殷切期望!
作为普普通通的大唐子民,真是做到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受辱人人得而攻之的理念。
不仅仅是老先生,还有他身后这二百来位国宝级的匠人。他们明白,这些年在吐蕃,得到这么好的照顾,正是因为背后有这一个强大的大唐,繁荣富庶的大唐。正是因为这些,才让吐蕃人对他们礼敬有加;如若背后没有强大的大唐作为支撑,这一切都是空谈。
他们比当时的任何华夏儿女,都更深层次的体验到大唐国的伟大,大唐国的内涵。所以,面对王玄策如此处境,他们也比别人有这更深层次的理解……
但见这王玄策引着周陈二人以及小六身披明光铠,随着松赞干布走上这检阅台,台下这一千兵士与二百来匠人,在贡布顿珠以及李正己张寻真等人的带领之下,均是飒爽英姿。挥动着战刀与斧子,高声呼喊着“杀,杀,杀!”而德瓦国王随着文成公主以及小翠儿,则矗立在检阅台旁,观瞻这这番盛世。
随着松赞干布大手一挥,这喊杀之声,随即停止。只听他高声说道:“列位吐蕃与大唐的弟兄们,咱们吐蕃与大唐不仅山水相连,更是一家人。大唐的兄弟就是咱们的兄弟,大唐兄弟蒙难咱们该怎么办?”
“杀向曲女城,救出兄弟!”检阅台下下的一千二百余勇士大声吼道!
听着这气势如虹的声音与高昂的斗志,松赞干布随即再次问道:“大唐国蒙羞,就是咱们吐蕃国蒙羞,贼人抢掠大唐的财宝,让大唐蒙羞,让吐蕃蒙耻,咱们该怎么办?”
“杀向曲女城,为大唐雪耻,为吐蕃雪耻”检阅台下的一千二百余勇士继续大声吼道!
“好,如此,我松赞干布多谢各位兄弟们了,我希望你们听从王长史的将令,一往无前,旗开得胜,我和公主在咱们逻些城,等待着你们的凯旋,为你们庆功!”
望着这恢弘的一幕,文成公主也很是感慨,随即走到了松赞干布的身旁,对着这台下的勇士们说道:“我虽贵为咱们吐蕃国的国母,但是更是大唐皇室的一份子,在这里,我代大唐皇室谢谢诸兄弟们了,预祝你们凯旋归来!”文成公主话语之间,就对着列为勇士,伸出双手,长长一揖!
这一幕,也让这台下的列位勇士,感触颇深!依旧用这一句句高昂的“尊王长史将令,为大唐雪耻、为吐蕃雪耻”来回应这文成公主的信任与重托!
随着列位勇士的话音刚落,但见这王玄策亦是高声讲到:“我身为大唐的臣子,能够得到吐蕃兄弟们如此信任,实在是感激不尽;我代被困的诸位兄弟们,谢谢你们了!”说罢,王玄策亦是长长一揖。
而台下这些勇士们,亦是用激荡的“雪耻,雪耻,雪耻”来回应着他!
随着王玄策,青釭剑一挥,慷锵有力,响彻云霄的吐出“出发”二字。这一千二百余勇士,在其带领之下,跨这青海骢,雄赳赳,气昂昂,前往尼婆罗国与德瓦国王的七千藤甲雄狮汇合!
在这出发的一幕之上,有一双饱含深情的眼神,正望着周曾,祈求他平安归来;而周曾也在这一瞬间,回望了她一眼,四目相对,含情脉脉!
沿着通往泥婆罗的官道,德瓦国王、王玄策、陈茂材、周曾、李正己、张寻真,贡布、顿珠、小六等人在马背上已经商量好了这行军布阵之法,以及攻城器械的营造事宜。
因为这八千军马均是精壮的汉子,且都是以骑兵为主。骑兵的优势就是利于在平坦之地,冲锋陷阵,攻城略地。
但是在这五印度的北部,有几座城池,不仅横跨在高山峡谷之间,扼守这通往曲女城的必经之路,而且都还是这阿罗那顺的死忠支持者。
故而,要想饮马殑伽河,攻入曲女城,必先得攻破这几座城池。而这攻城,自然得用攻城之法,而不能一味的用骑兵强力冲击!
因此王玄策的具体方略就是:将这些兵士,授以大唐行军布阵之法;用些许时日,加以锤炼;一方面不仅可以减少攻城之时的伤亡,另一方面则可发挥这骑兵的最大优势;攻防兼备,样样俱全!
同时,这攻城器械的营造事宜,则具体分配给了李正己和部分兵士。至于这行军布阵,以及攻城之法则是有王玄策、周曾、陈茂材三人在泥婆罗的校兵场,加以训练士卒。
德瓦国王听此具体安排之后,也是甚为满意。
到了这泥婆罗,入了这帕坦城,令王玄策等人万万没有想到的则是,这泥婆罗七千军队的领军将军不是别人,正是这巡城将军普拉帕德。
德瓦国王的用意也甚是明确,就是一心支持王玄策的所有行动。因为他深知普拉帕德和他们,都是彼此熟悉,这调动起来也更加的方便!
于是,这支有一千铁甲骑兵,七千藤甲兵,以及二百余大唐国宝级匠人,组成的三国联军;按照应有的分工,在泥婆罗国暂时有条不紊的,开始了大战前的所有准备工作!
历史就是如此,苍茫的历史长河,到了七世纪的这一年(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注定了必将属于是一个人,一个王朝。而这一切的得到,凭借的都是一份威武不屈的信念,一份为祖国找回颜面的力量,一份马革裹尸的执着,一份不达目的是不罢休的坚守。
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是因为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大唐!
编者说:很多人说你为什么不用几个金手指呢;其实吧,这些为祖国挣颜面的历史人物,他们经历的事,遇到情,要比凭空的金手指更加的精彩;既如此,那就真实的书写他们的一生。自此,王玄策的开挂人生正式开启~
(本章完)
………………………………
第六十回:校兵场气势如虹 桑及多再析形势(下)
兵锋所指,所向披靡。只要秉正义,树信念;不管在任何时候,再加上掌握正义的主动权,一定会无往而不胜!
正如破竹一般,只要攻克其一个关节,其他的所有关节自然就可迎刃而解,但是攻克这个关节的过程之中,则是需要一番力气!
王玄策等人在泥婆罗国,经过紧张而又忙碌的一段训练之后,看着一切都准备停当,而且士气亦是高涨,于是,就带领这八千余勇士,挥师南下。
进入五印度之后,攻打的第一个国家就桑及多国。老国王因为在先前已经知道他们北行的目的,故而也就丝毫没有抵抗,直接开城投降。
其实这不能称作攻打,因为在他们刚入桑及多国国境之时,陈茂材已经持书见了老国王,老国王也是满心欢喜!于是,就城门洞开,投降了王玄策等人。
换言之,这也不能称作投降,一方面老国王和他们相交甚深,另一方面其对阿罗那顺多有不满;面对如此不仁不义,残酷暴虐之人,也不愿意助纣为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