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乱世草头王-第2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再多言。热一点没关系,缺水也有后勤补充,但呵气成冰的那种气候却更不是他们桂系所能适应的,他可不想自己的弟兄们某天连撒尿都要小心翼翼。
十月中旬,日军主力舰队混成第二、第三舰队已经与英大西洋舰队、美太平洋舰队一部在澳洲东部海域以及塔斯曼海海域、澳洲南部海域,连日进行一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海战。
此时随着中**队对北部、西部地区的占领,北部、西部海岸以及珊瑚海海域实际落入中国陆基空军控制之中,由美国而来的各种物资、军火援助也必然以东部、南部海岸向陆地输送,而汇集了悉尼、墨尔本、堪培拉、阿迪雷德等重要城市、港口的东北角对外联系更是重中之重,这也促使日、美、英海军不得不将主战场选择在这一地区。
在永野修身亲自指示下,参战日本海军共计四艘航母、两艘战列舰、大小巡洋舰近二十艘,伴随攻击的还有总计超过100多艘伊贺潜艇,兵力接近日海军实力近三分之二。由此可见,对于夺取富裕的澳洲工业、商业、矿产中心,摆脱其国内崩溃的经济的迫切需要,日军从上而下已经将这场战争视为日本生死存亡之战。
然而,参战另一方美英舰队相较日军舰队实力却更为雄厚,在英大西洋舰队主力的全部参与下,美英联合舰队战列舰比日军多出2艘、航母也多出一艘,面临亡族灭种威胁的英国海军这次发挥也非常出色,最终让日军在海战中损失惨重。
甚至日军为控制塔斯曼海,以一个军兵力对塔斯马尼亚岛的偷袭,也最终被美国空军、英澳陆军三个师以及随后由美国舰队运输来自新西兰的三个混成旅组成的联合部队所击败,让日军获取利用陆基空军对塔斯曼海敌军舰队打击的企图落空。
相对于海军,日本陆军的进攻显得非常犀利,在石原莞尔以保证南洋航线安全理由的“讹诈”下,吴克不仅为那些无法开动的日军装甲提供了大量石油。其后,鉴于澳洲对日本当前局面的重要性,石原又以无法顾及的帕米尔高原和阿富汗占领区,从吴克手中换取几乎等同于白崇x集团10万兵力的装备,并得到500多架与英国飓风战机性能相当的飞机以及500多架直升飞机,这使日军突击攻坚能力大为加强。
中日之间的一系列合作、交换,让英美澳中南部防御压力急剧增加,不过,虽然这些武器都在第一时间由白崇x集团直接送出,但因为日军需亚熟悉武器的时间,并制定相应的战术手段,英美澳联军压力虽大,却也在日军再次在墨累…达令河流域推进100多公里后,于血战中勉强守住最后防线,并最终迎来大海战之后美国方面的全方位增援。
第四卷 大战 第五卷 博弈 第345章 难以言喻的惨痛收复
澳洲大战激烈展开之时,有感于战局的紧迫和对美国的巨大威胁,罗斯福命令艾森豪威尔不惜一切代价,务必以最快速度至迟在44年底45年初在西欧以及欧洲南部战场取得决定性胜利;命令麦克阿瑟务必对曼施坦因实施大规模反击,协助土耳其政府、俄斯大林、布留赫尔等部队,在东欧、西亚取得阶段性胜利,使战争向着有利于美联邦政府以及美洲大陆安全的方向发展。
在罗斯福两道极为严厉的命令下,原本欣喜于澳洲大战开始的希特勒却迎来了他最为沮丧的时刻。美军通过连续两个月不惜代价的高强度攻击,于12月底突破德意联军中部防线最终占领意大利全境,无能的墨索里尼没有如同历史那般被抓住绞死,而是如同西班牙弗朗哥政权一般,带领跟随他的军队向德控制的奥地利境内流亡。此时占领意大利的美军,已经可以通过远程轰炸机轰炸德国全境,德国终于面临来自美国的直接威胁。
同年冬月,美军海军陆战队付出极大代价占领爱尔兰,获得一处对英格兰、苏格兰以及法国西部海岸连番轰炸的陆基空军基地。麦克阿瑟也在空军的极力支援下,经惨烈血战以6万伤亡的代价,登陆爱琴海地区西部海岸,对曼施坦因驻土耳其西部军队进行迂回攻击,迫使曼施坦因主力不得不向土耳其西北角收缩兵力。
与此同时,布留赫尔部以非常灵活的政策。在北部地区策反大批俄伪政府军队,实力急剧增加,将德军以及伪政府军向莫斯科压缩;斯大林也在麦克阿瑟空投物资帮助下,自乌拉尔南麓山区发起冬季攻势。一举将兵力虚弱地德军压缩于斯大林格勒和主要交通线,德东线战场陷入全面困境。
一九四五年一月初,随着意大利战败,德军不得不调整防御布置。使兵力向国内以及奥地利、比利时、法国东部集中,同时,其空军力量也在美军远程轰炸机不断偷袭德本土的情势下,不得不向本土大规模调动,而由此引发对英格兰、苏格兰的空中支援力量几乎被削减为零。
困守英格兰、苏格兰将近半年之久的德军,在空中支援完全失去后,每天面对上千架美军轰炸机轮番轰炸,为贯彻罗斯福地命令,同时鉴于澳洲战事的激烈,艾森豪威尔决定在45年初在英军配合下彻底解决英格兰战事。w以便于英军得到本土兵员补充后,成为主力作战部队,降低美国士兵伤亡率。
然而。因澳洲战事的原因,西欧地区英军几乎被丘吉尔抽调一空。而受澳洲紧张战局影响,丘吉尔担心英军退出澳洲之后,美国会顺势放弃澳洲或顺势排挤英国势力接管澳洲。作为英国最富裕的一块殖民地。澳洲担负着丘吉尔对英国战后重建地经济希望,不容失去。
最终在这些私心作祟的帝国利益以及出于对登陆战惨烈的伤亡率方面考虑,丘吉尔又使出无赖手段,将复国之战完全推在美军身上,他自己则专心守卫着这块英国最富裕的殖民地。李代桃僵,伤亡的都是美国士兵,而英国本土有大量英国公民,也不可能被登陆美军占有,丘吉尔如此计算可谓无赖之极。
45年一月底,在没有足够英军的协助下,经过连续半个月的轰炸,几十万美军以爱尔兰、英吉利海峡以及英格兰岛北部港口开始向英格兰、苏格兰实施三面进攻。
尽管美军在英格兰、苏格兰上空已经取得绝对制空权,德军几乎所有防御阵地都受到极端密集的轰炸,尽管英美联军开始大量使用直升机辅助攻击,并对登陆点进行欺骗战术,但登陆当日英美联军依旧付出了26000多人伤亡的代价,而实际只占领几处没有多少意义的周边阵地。
其后,驻守英格兰、苏格兰两地德军鉴于自身实力虚弱,卑鄙地在伪政府帮助下,将超过3万留岛的英国青壮进行简陋武装,强迫送上战场最前线,使之成为阻碍美军空中轰炸以及舰队重炮攻击的一道屏障。不过,德军卑鄙,美军也没有体现出什么骑士精神。
进攻美军在作战命令地压迫下,同时本着对丘吉尔近乎无赖的胁迫手段地不满,各作战部队几乎无视这些英国人的存在,将之直接视为英傀儡部队,航空炸弹、重炮、以及攻击直升机将密密麻麻的炸弹、子弹抛洒在这些英国人身上。仅仅三天地时间,攻击美军就取得了歼敌约1万之辉煌战果。
2月初,战斗继续进行,德军一如既往的用机枪将英国人向前线驱赶,只不过这次连所谓的简陋装备都被取消。在德军看来,这些人就是消耗美军弹yao的廉价工具,并且也可以混淆进攻美军的视线,使防御更为方便隐蔽。
连攻几日,艾森豪威尔已经觉察出不妙,如果以这种方式继续攻击下去,那么不等消灭德军,很可能自己的军队已经杀了几百万英国人,届时丘吉尔不找自己拼命才怪。战情很快向丘吉尔通告,在艾森豪威尔紧急要求下,无奈的丘吉尔最终同意于澳洲对日作战的四个英国陆军师阵地转而由增援美军接手,其部在2月上旬被紧急调往英国本土作战。
2月中旬,随着英军到来,英美联军实施一系列强攻突袭手段,迫使德军向几大主要地点聚集,随后5000英军由舰队、直升飞机输送,突然自苏格兰、英格兰结合部机降登陆,并直插两地途径山区的交通要道。其后,在强大的空中支援以及连续不断的机降手段下,四万英军率先登陆本土,组织并武装留滞的英国人进行战斗。
2月底,付出约20万人代价后,总计80万英美联军陆续登上两岛,在1800多架战斗机、轰炸机以及800多架直升飞机的协助下,不断将残存的9万德军向大中城市压缩,英格兰、苏格兰之战已经接近尾声。不过,让美英联军没有想到的是,残存德军意志极为坚定,一场以伯明翰、伦敦为中心的城市巷战,几乎让英美联军付出了比登陆更大的代价。
好在,德军在这里得不到民众的拥护,仅有一些自爱尔兰逃逸之英格兰的爱尔兰军队协助。3月中旬,这场被丘吉尔誉为复国血战历时半年之久的战役,最终以德军被全歼、英美惨胜而告终。战后、经联军参谋部估算,英美联军一方为此总计付出300多架直升飞机、32架战机、两个装甲师、44万士兵伤亡的代价以及不计其数的弹yao消耗,歼灭德军兵力27万余人、爱尔兰联合军6万余人。
同时,辅助攻击之舰艇部队也在德军潜艇攻击下,被击伤2艘、击沉三艘,而英国本土总计180万英国青壮民众则在德军驱赶以及美军的密集轰炸下死亡。在占据绝对优势下,这是一场让英美联军以及艾森豪威尔本人极端羞愧的胜利,同时也是让丘吉尔极端痛心的胜利。
当丘吉尔回到本土看着一地疮痍、满目废墟,他几乎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未来。整个英国已经在经历德美两次前所未见的大轰炸中成为一片废墟,城市、乡村处处都是残垣断壁,所有工业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都几乎被摧毁,生产更是完全停顿。
更加严重的是,历次对日、对德作战已经让英国青壮人口比例失调,经爱尔兰联合军以及德军统治两年内,又有近十六万人口失踪,而最后复国之战更是让英国人口直接损失近200万,这让人口数量本就不多的英国,在复国之后人口结构立刻面临崩溃。
可以说,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由帮助其复国的盟友造成,而这一切还不能对外公布。面对这一切,丘吉尔对与他同时登岛的艾森豪威尔不知该说什么,当然,此时他也对自己执着于澳洲殖民地的归属后悔莫及。如果英国士兵从一开始就全力配合美军作战,那么人口伤亡至少可以减少几十万。
打落牙齿往肚里吞,原本应该高兴的丘吉尔,回到本土,在一片废墟之中抑郁两日过后,竟然在自责和懊悔中一病不起。“罗斯福总统阁下,大英帝国已经在这场战争之中贡献了自己最大了能力,大英帝国已经无法承担任何作战任务!虚弱的大英帝国急需进行人口恢复和战后重建,自即日起,除保留4万陆军军队、大西洋舰队继续参战外,所有英**队将不得不回本土进行生产,还望罗斯福总统阁下以及马歇尔将军谅解。
罗斯福总统阁下,大英帝国将对澳洲所有英属工业设施进行搬迁,同时愿意将澳洲在保有澳洲矿产资源的条件下,将澳洲交由美国政府托管!
希望美联邦军队能在阁下的英明指挥下,击溃无耻的日军以及中**队,恢复澳洲以及南太平洋固有之秩序,更希望联军能在阁下以及马歇尔将军、艾森豪威尔等将军的指挥下,击溃德军恢复自由和平的世界秩序——大英帝国首相:丘吉尔”
第四卷 大战 第五卷 博弈 第346章 法国南部
“什么?英国要退出这场战争?联邦军队付出巨大代价帮助英国复国,难道等来的就是这个回报?英国怎么了?丘吉尔怎么了?谁能告诉我?马歇尔,请你立刻召回艾克,我要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事情变得如此糟糕!另外,马歇尔将军,我需要你立刻去英国与丘吉尔当面会谈!”
这是一种可耻的背叛,也是更加无耻的讹诈,罗斯福的愤怒不言而喻。
其实,鉴于战局的复杂性,罗斯福以及美国总参谋部也制定了一系列计划。巨大的消耗已经让美国也感到困难,原定迅速结束欧洲战事的计划,在总参谋部的策划下也出现了两个方向:一,继续强度战争,直至摧毁德军占领德国,然后再面对中国咄咄逼人的脚步。二,在欧洲取得重大胜利后,立刻降低战争强度,让英法、俄继续维持战争,美国则在修整中吸收来自欧洲的资本以及市场份额,全力与中国争夺国际市场,遏制中国的经济、军事发展速度,平衡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
攻克意大利、英国后,美英联军已经对法国南部地区形成三面合围之势,罗斯福相信,再经过一个月的高强度战争,一定能收复法国南部地区,与此同时德军在东欧的军事行动也会受到俄国反击力量的巨大打击,届时更有利于美国的第二条计划将能够得到实施,疲惫不堪的美国也可以得到修整。
然而。复国之后地丘吉尔忽然要撤出战争,这不仅对对美军的背叛,更是逼迫美军为维护胜利成果,不得不全力将欧洲战事继续下去。同时。甚至深陷战场的美国不仅无法与中国争夺市场,还要因战争的原因帮助英国进行重建,以图就近对战场进行补给。
这其实也等于丘吉尔生生从罗斯福手中抢夺了原属美国地修整发展时间,罗斯福想不愤怒都困难。
艾森豪威尔在罗斯福的紧急召唤中回到的美国。不过,作为亲历收复英国本土之战将军,他对英国平民、以及基础设施的伤亡、毁坏程度了解非常深刻,其回国后面对罗斯福地问话以及丘吉尔局部撤出战场的要去,也显得极为无奈。
“总统阁下,其实英国从人口基础、经济基础、工业基础都已经在这场战争中被摧毁,从军事角度描述,英国已经进入无兵可征、无补给可供给的地步,我们替丘吉尔收回的只是一片废墟,英国人做出如此选择也无可厚非!”
艾森豪威尔如此向罗斯福开解着。然而。向来温文尔雅的罗斯福却依旧表现着他的愤怒。
“无可厚非?难道联邦政府为了欧洲战争也陷入了财政、物资危机,并且牺牲了大量士兵,难道联邦政府反而错了么?还有。英国人虽然凄惨,但比俄国更凄惨么。英国至少还有我们大量物资、武器攻击,斯大l却在进行游击战争!我真难以相信,坚持要作战到底的丘吉尔会做出如此决定。这是极端自私的背叛,对联邦政府对联军、对这场战争的无耻背叛。”
很少见罗斯福如此愤怒,艾森豪威尔一时之间无法回答,艾森豪威尔虽然亲眼目睹英国的惨状,却也比较赞同罗斯福所说,更何况作为一名联邦军人,他也必须从美国联邦政府地角度考虑问题。
一个星期之后,马歇尔从英国飞回,不过,却没有带回多少好消息。英国在丘吉尔指挥下,依旧表示以局部参战的方式协同美军作战。并且,驻澳洲军队以及大西洋舰队和大量商船,也开始按预定计划满载工业设备、粮食等物资向本土撤离。
“总统阁下,战争进行到现在,面对德军其实就差最后一击,我们已经没有选择。战争的焦点依旧是欧洲,如果我们能一举突破德军在法国地防线,让戴高乐将军回到本土取代贝当政府,在让麦克阿瑟与斯大l以及布鲁赫尔协同作战,在东欧取得一场决定性的胜利,那么英军局部撤离后地损失将会被挽回!至于澳洲,相信在尼米兹海军舰队的配合下,美澳联军应该可以支撑澳洲战局。”
马歇尔回国之后对罗斯福如此建议着。
以前美国是在帮助英法的前提下,被德军凶猛攻势以及中国地摇摆不定逼迫的没有退路,而现在美国却几乎被自己的盟友逼迫的没有退路,这实在是不能不让罗斯福、马歇尔等人感到极度郁闷。但正如马歇尔所说,美军不能因为英国的原因给德军喘息之机会,否则不仅所有成果都可能会失去,更可能会等来中国这一军事强国。
“就这么办吧!德国我并不担心,最担心的还是中国。最迟到九月,我必须看到法国南部已经完全掌握在联军手中,最好俄国也能将德军赶出东欧,这样,未来面对与中国的可能一战,我们才不会两面受敌更有把握!至于澳洲,如果实在不行,我们可以让中国接管澳洲,借此部分抵消中国方面对我们的敌视,同时也能让中日因为利益关系而产生矛盾,防止中国加入日德同盟,为我们赢取时间。”
其实,更重要的一点罗斯福没说。丘吉尔让美军托管澳洲,却要保有所有矿产,这摆明就是拿美国人做炮灰,罗斯福不甘心被如此利用,再兼其对丘吉尔背信弃义的不满以及美国连番高强度消耗作战导致的财政困难,罗斯福竟然在澳洲的未来上实行了与当初张伯伦在欧洲推行的绥靖政策,这实在是出乎所有人包括讹诈者丘吉尔的意料。
5月,美德双方在奥地利边境、法国南部与西班牙边境、东南部与意大利边界以及英吉利海峡进行一场更加惨烈的大战。其中德军大约180万、奥地利军20万、法贝当傀儡军70万,而美军一方以美军为主,集合巴西、加拿大以及非洲部分军队和原欧洲各流亡军队总计约350万。
这场双方参战部队总计约620万之众的大战,美军一方占据着兵员优势和极大的空中优势、装甲数量也超过德军6倍有余,然而德军依托长时间建立起来的坚固防御阵地,对美军进行顽强阻击。随着战争的惨烈进行,五月中旬双方各条战线死亡人数总计竟然达到40余万,其中尤以奥地利边境为最。
罗斯福命令艾森豪威尔迅速取得法国南部,然而德军已经在法国南部布下重兵,强攻必然会使美军伤亡惨重。因此艾森豪威尔接受命令之后立刻做出两手准备:一是由海军舰队强攻丹麦、波罗的海海域或比利时、荷兰沿岸,直接对德国西北部防线发起威胁,逼迫德军不得不向北部调兵;二,直接在南部强攻,不过,艾森豪威尔在第一阶段战争中,选择以最接近德国本土的奥地利作为突破点,给德军造成联军准备直接进攻德国的假象,以调动德军驻法兵力。
艾森豪威尔审时度势最终选择了第二种方案,在英国大西洋舰队答应骚扰波罗的海德军防御时,艾森豪威尔迅速向意大利北部增兵,随后对奥地利发起大规模进攻。
战役一开始,美军就在强大的空中支援下,向奥地利境内推进超过20公里,给德奥联军造成空前压力。德奥联军拼死反击,然而美军在艾森豪威尔指挥下争锋相对,不断加大对德奥联军的攻击强度,从法国东部战线、南部战线不断“抽调兵力”向奥地利境内推进。
五月中旬,随着美军推进至奥地利中部地区,德军参谋部根据各条情报和推理,终于一致认为美军准备以法国南部牵制德军,而在奥地利地区向德军心脏进行突破,随后德军也开始自德北部、法国南部阵线抽调精锐对奥地利战局进行增援。
下旬,当所有时机成熟后,对法国南部的战役总攻终于打响,60万美军在巴顿指挥下,忽然自意法边境对德实施大规模突袭,法西边境美军以及英吉利海峡美军舰队也同时极力对德军实施突袭,使之无法对其他地区实施增援,更为严重的是攻击奥地利的美军也在留下牵制军队后挥师西进,对法意边境德军实施侧后迂回。
6月中旬,法意边境德军崩溃,法国南部所有德军陷于被美军包围境地,德军参谋部为保存实力,不得不命令法国南部德军向法国北部撤退。7月初,法国南部被美军收复,戴高乐“自由法国”军队进入本土扩充兵力。
与此同时,曼施坦因退入保加利亚,俄罗斯境内德军在斯大l、布留赫尔以及本土极大的防御压力下,开始放弃俄东北部于伏尔加河西部主要城市收缩兵力。可以说,至此艾森豪威尔已经达到其此战之目的,不过此战的后遗症也很明显,不仅让美军伤亡人数超过40万,还因巨大的后勤以及国内经济压力,迫使美军在修整之前再也无法进行挥金如土的高强度战争。
在这种情势之下,对于澳洲,马歇尔根据罗斯福的意见,一手策划了一场让吴克感到极为诧异的政治事件。
第四卷 大战 第五卷 博弈 第347章 比比谁更恶心
澳洲战局自日美参战后已经持续将近十个月,日军因对澳洲东南部的迫切渴望,在中**火、粮草、石油的资助下,以超过自身实力的速度向澳洲增兵,使得参战日军总计超过70万,来自印度、印尼等地劳工数量更是超过日军,而美军一方至英军撤离时,除去澳军军队数量也达到40万之巨。
战斗每日每夜都在激烈进行,可惜因国力问题,日军航空兵数量极少,虽得到中国方面粮食、军火、油料“无私”支援,然而战果却一直不大,尤其是其海军在珊瑚海、塔斯曼海大战失利后,战斗一度艰苦异常。
在这种情况下,十个月的澳洲战事加上周边岛屿以及海上运输线的破袭战,日军以将近20万士兵的伤亡代价,仅造成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