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世草头王-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谓的燃烧室里存放的固体燃料竟然是炮弹发『射』『药』!

    这让吴克不得不狠狠的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我可真是猪脑袋啊,怎么就没想起来提醒大家呢!”

    炮弹发『射』『药』!炮弹发『射』『药』怎么能做火箭发『射』推进剂呢?都怪自己没说明白啊!白白让这些研究人员耗费了那么长的时间,有那么长的时间,或许火箭弹的后期研制工作都已经完成了。

    一阵后悔和自责过后,吴克看到大家都在注意自己,就在脑海里回忆了一些有关固体燃料的介绍,这方面他自己知道的也不多,但多少知道一点。吴克相信只要这一点就够了,有这些聪明的研究人员在,一点启发就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另外军工研究所里的火yao研制部门,还有一些化学专家也可以给大家很好的帮助。

    其实吴克不知道的是,研究组里本身就有化学专家,当他一提专用的推进剂不应该是炮弹发『射』『药』后,立刻就有人“啊”了一声。原来是研究组里唯一的化学专家程启明。程启明作为火箭『药』剂专家,在参与研究的时候,也曾想到不使用炮弹发『射』『药』,但一直以来的炮弹火yao的惯『性』使然,让他很快放弃了这个想法。

    经吴克一提醒,他立刻就想起了他先前的那些设想。将高效能的燃料与氧化剂混合在一起,在通过一些橡胶或其他物品进行粘连,这样就可以在火箭弹尾翼喷发出大量气体,推进火箭弹前行。

    他刚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吴克就表示了赞成。虽然吴克不知道推进剂的具体组成,但很明显,程启明的思路是非常正确的。

    当即在请来一些化学专家后,大家集思广益,开始对推进剂进行配方。

    化学专家们列出了一大堆的燃料、氧化剂以及助燃剂。其中有作为氧化剂的高氯酸钾、高氯酸铵、*、*和硝酸铵等酸盐和高氯酸盐。作为燃料的如聚硫橡胶、聚氨酯、聚丁二类、氯乙烯等。它们除作可燃剂外,还兼作粘结剂。还有硝化纤维素,作可燃和爆炸『性』物质,也是塑『性』组分。甚至还有一些金属粉、铝粉等也被加入其中增加燃料能量。

    这一大堆名字,看的吴克头晕脑涨的,很多东西都是看的懂却不知道是什么。经过这些化学家们一番解释,吴克总算明白了这些东西究竟是什么。这些化学物资他在庐江开采的那几个矿中都有,而且产量还不错,就是在可燃剂上,橡胶需要购买。

    吴克将这个情况和大家一说,程启明立刻为吴克解决了问题。

    “军长,作为可燃剂,可以有很多替代品的,虽然我们这里没有橡胶,但有沥青,您在庐江那边开采的矿山里,就有大量的含树脂的沥青,这比提炼橡胶还要简单,而且达到的效果也一样。”

    …… 。;

作品相关 关于二战武器(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正义与非正义两种力量的较量。这场人类战争史上的大博弈,催生了许多军事新技术,这些军事新技术对战争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当我们站在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潮』头浪尖,面对动『荡』不定的世界新格局,怀着对和平的执着追求与对未来战争的忧虑,以军人的责任感回顾那段用鲜血写就的历史时,我们从内心深处感到,人类的橄榄树仍在经受战火的考验,和平鸽还无法摆脱战争恶魔的阴影。我们应该以敏锐的思想,洞悉军事技术变革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充分认识军事科技对战争的影响,高举和平利剑,以戈止戈、捍卫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与德、日、意法西斯势力之间进行的一场殊死大搏斗。与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战争相比,这场战争可谓“空前”:

    参战国最多。第二次世界大战直接参战国有61个,间接被卷入的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战争规模史无前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遍及欧、亚、非三大洲以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作战面积(陆地)达2200余万平方公里,参战军队多达1。1亿,被卷入战争的人数多达20多亿人;

    战争损失最重。二战期间,军人死亡高达2200多万人,平民死亡约5000万人,经济损失高达4万亿美元以上,占参战国国民收入的60%~70%,仅军费开支即高达9000多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科学技术最广泛、最深入地应用于军事的战争,并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各交战国为赢得先机与主动,最大限度地缩短科学技术从实验室到战场的时间。军事科技在战争需求的牵引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气动力学和航空技术的新发现、电子技术和核物理的重大突破,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武器装备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整整跃升了一代。各参战国将生产的大量坦克、飞机、舰艇、火炮等源源不断地投放于战场,机械化的钢铁对抗彻底改变了人类沿用了千百年的角斗方式。

    军事科技是武器装备发展的技术基础,决定着武器装备的发展水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虽然只是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缩影,但它从一个侧面深刻地折『射』出军事科技对战争的巨大影响。如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军事上的应用,产生了各种雷达,使电子战在二战中大显身手;喷气技术的发展催生出喷气式飞机,从而使飞机速度有了极大的提高。

    穿越历史的时空,打开尘封的档案,我们可以发现,二战中军事科技进步与武器装备发展的互动主要表现在提高、改造、创新和整体变革四个方面:一是它使部分传统武器在大致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性』能得到了明显提高,功能有了增加,如以活塞式发动机为动力的轰炸机、战斗机得到很大发展和广泛应用。二是对部分武器装备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使其旧貌换新颜。武器装备虽然还是原来的种类,但『性』能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如二战时期参战各国对坦克的改进。三是完全脱离传统武器装备的设计束缚,借助新的技术去构想和设计过去所没有过的全新武器装备,如v…1、v…2导弹等。四是整体变革。利用新技术进步达到的一定广度和深度,以其强劲的渗透力触及武器装备的整体,使武器装备跃上新的台阶,如将电子设备安装在各种武器平台上后,使武器平台的『性』能得到整体『性』提高。

    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在人类历史舞台上交替扮演着社会进步的“阶梯”和战争“帮凶”的双重角『色』。它一方面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但同时如果不加以有效调控,一旦乘上战争的野马,它也会『露』出吃人的獠牙。我们沐浴在和平阳光下的现代人,更应以史为鉴,勿忘昨天,珍视和平。

    坦克技术 打造“陆战之王”

    1939年9月1日,德国集中了14个坦克师,投入了3195辆坦克,向波兰发动了突然袭击,仅用1个月时间,就打败了欧洲国家中陆军占第二的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因此由飞机和坦克装甲部队的闪电突击拉开了序幕。以坦克为主要突击力量的机械化部队,第一次出现在战争舞台上。

    纵观二战,如果说战争初期德国采用以坦克为主要突击力量的“闪击战”取得成功,使坦克崭『露』头角的话,那么,战争中后期发生过多次数千辆坦克参加的大会战,则使坦克在地面战场上的地位日趋重要。1941年10月开始的莫斯科保卫战、1943年7月的斯大林格勒会战、库尔斯克会战等,苏德双方动用坦克少则2000余辆,多则达到6000余辆,1944年白俄罗斯战役中,苏军动用各型坦克5200辆,两个多月推进约600公里。坦克在每次战役战斗中起到了决定胜负的重要作用,成为名符其实的“陆战之王”。

    坦克,诞生于1916年。在二战中发展为称霸陆战场的主战兵器,高速的坦克部队与空军密切协同,构成了快速机动式闪击战。

    坦克的集中使用,给战争带来了许多新变化,而战争需求又对坦克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到二战末期,坦克在技术『性』能上有了很大提高,坦克火炮的口径、发动机的功率、装甲厚度、时速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进,使坦克的火力、机动力和装甲防护力达到了较高水准。综合起来看,一是普遍采用装有一门炮的单个旋转炮塔和单一的履带式推进装置;二是发动机功率加大,使坦克机动『性』显著提高;三是坦克的火力显著提高,战前多数坦克的主要武器是机枪和47毫米以下的火炮,而战争末期中型坦克普遍采用了75~85毫米、重型坦克采用了88~122毫米的长身管坦克炮;四是防护能力明显增强,坦克前部装甲厚度一般增加到45~100毫米,装甲材料选用合金钢;五是逐步摆脱了坦克从属于步兵和骑兵的影响,开始重视坦克综合『性』能的提高。

    二战的坦克技术,为现代坦克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各国在坦克研制上积极探索兼顾火力、机动『性』和装甲防护『性』的坦克设计方案,同时也重视通信设备、消音装置、监视装置等设备在坦克上的运用,以及坦克的整体可靠『性』、可维修『性』、低成本『性』及使用寿命等。

    二战中,在坦克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反坦克武器也得到了很好发展。首次出现了反坦克导弹,进一步改进了反坦克炮,新发明了反坦克火箭筒。反坦克武器技术水平在与坦克的对抗中得到长足提高。

    电子对抗 构建第五维战场

    1943年7月,英国空军制订了轰炸德国汉堡的“罪恶城作战”计划。然而,汉堡有80个高炮中队、22个探照灯中队和3个烟幕施放中队进行对空防卫。其雷达警戒系统也有较高的工作效率。7月24日夜,英国轰炸机群飞向汉堡。出乎德军意料的是雷达荧光屏上出现了成千上万架英军轰炸机。高炮靠雷达提供数据,雷达受到干扰,高炮只能胡『乱』『射』击。英国的791架飞机中有728架飞抵汉堡上空,高爆弹、燃烧弹似雨点一般落在汉堡市内,许多高炮阵地被炸毁,大批建筑物淹没在火海中。其实,德军雷达上出现的成千上万架轰炸机,只不过是英国人为压制德国雷达发明的一种铝箔条干扰方法。这是二战中电子对抗的精彩一幕。

    所谓电子对抗技术,是直接用于电子对抗的各种技术的总称。电子对抗技术包括电子对抗侦察技术、电子干扰技术、电子防御技术和辐『射』摧毁技术等。按其运用领域,也可分为雷达对抗技术、通信对抗技术和光电对抗技术。

    二战期间,电子对抗技术最重要的发明是:利用金属丝反『射』电磁波原理的箔条无源干扰技术,采用发『射』『射』频噪声对雷达进行压制的有源干扰技术,对雷达的侦察和告警技术。随着电子干扰的运用,反电子干扰技术也得到相应发展,由此产生了电子防御技术。最为典型的战例是盟军在1944年6月6日至7月18日进行的诺曼底登陆战役。在这次战役中,英、美联军成功地运用了通信欺骗、反雷达伪装、干扰佯动、火力摧毁等多种电子对抗手段,保障了登陆战役的胜利。

    二战后,导弹、航空、航天技术迅速发展,精确制导武器及与其相配套的各种雷达和通信设备出现,形成对飞机、舰船和重要目标的新威胁,促进了电子对抗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此期间,利用储频技术和宽带行波管,发展了对炮瞄雷达和导弹制导雷达的各种欺骗式干扰技术;研制了专用的电子侦察船、电子侦察飞机、电子侦察卫星和电子干扰飞机;为提高现代作战飞机的电子对抗能力,研制了飞机外挂的电子对抗吊舱;发展了具有压制和欺骗两种干扰样式的双模干扰机。随着红外和激光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产生了光电对抗技术,并研制出红外告警器、激光告警器、红外干扰机和红外诱饵弹等光电对抗设备。随着与武器系统配套的跟踪雷达和制导雷达的威胁增大,发展了辐『射』源定位技术、被动跟踪辐『射』源技术与武器导引技术相结合的反辐『射』摧毁技术,研制出反辐『射』导弹。

    弹『药』技术 战场屡建奇功

    1939年,德国人在英国泰晤士河口到哈姆贝尔附近的海面上布设了大量水雷,英军使用传统的军舰切割扫雷具扫雷时一个水雷也没有扫到。可当英国舰船驶入扫过雷的海区时,却接二连三地触雷。无独有偶,1943年夏季,德军为了夺取库尔斯克地区的突出部,共集中了65个师的兵力,投入新型的“虎式”坦克和“费迪南”式自行火炮。然而,令德军不知所措的是,在7月5日至12日的交战过程中,德军坦克和自行火炮被苏军地雷击毁的就多达888辆。水雷和地雷都非新奇武器却为何会让对手如此不知所措呢?答案是弹『药』技术的突飞猛进。

    所谓弹『药』技术,是指直接用于弹『药』设计、生产的军用技术。弹『药』是一个集合名词,它包括枪弹、炮弹、手榴弹、枪榴弹、航空炸弹、火箭弹、导弹、鱼雷、深水炸弹、水雷、地雷、爆破器等。弹『药』是武器系统中的核心部分,是借助武器发『射』或投放至目标区域,完成既定战斗任务的最终手段。它通常由战斗部、投『射』部和稳定部等部分组成。

    二战前后,大批新型弹『药』出现在战场上。水雷家族中新添了德军的磁『性』水雷和声响水雷等;地雷家族中增添了反坦克履带地雷等。反坦克车底地雷还可以使用直升机空投、火炮发『射』、专用地雷投掷器等多种手段布设;航空炸弹家族中增添了高爆弹、燃烧弹和集束炸弹等;鱼雷家族中增添了轻型反潜鱼雷与自导鱼雷、被动式自导鱼雷与电动鱼雷等;反坦克方面,延期引信的设计和聚能装『药』爆炸原理的发明,使反装甲弹或混凝土侵彻弹出现;火箭弹、空地导弹和v系列导弹等都是弹『药』技术水平的典型展示;近炸引信研制成功被专家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20世纪战争的进程。近炸引信在接近目标时,靠对目标的感应引爆传爆系统使弹『药』起爆。美国人设计制造了第一个装有小型雷达装置的雷达近炸引信,被用来对付入侵英国领空的德国飞机,产生了不菲的战果。

    二战以来,火箭技术、核装『药』、制导技术的应用及其结合,是现代弹『药』技术中最重大的发展。现今,弹『药』正朝着智能、远程、多功能以及子母式方向发展,子弹『药』也朝着陆海空三军武器通用以及智能、远程的方向发展。各类精确制导子弹『药』将装备部队。新概念武器将逐步出现,如电磁脉冲弹、强冲击波弹、粒子束武器、激光武器、微波束武器、次声波武器、智能武器、气象武器、网络战武器和基因武器等。

    雷达技术 擦亮战场“千里眼”

    在1940年夏天的“不列颠战役”中,德军曾出动2600多架轰炸机和歼击机,大规模空袭英国本土。但不论是白天入侵还是夜间偷袭,德军飞机总是遭到重创。原来,英国建立了一个包括侦察警戒雷达、地面引导雷达、飞机截击雷达、高炮控制雷达和探照灯雷达等20多个地面雷达站组成的“本土链”雷达网,每当德军飞机飞到离英国海岸100多公里时,就被该雷达网发现,并迅速引导英国歼击机到最佳截击阵位拦截。经过两周空战,在数量上占优势的德军就损失了600多架飞机。

    雷达是英文radar的音译,意为“无线电探测和测距”。它是利用电磁波对障碍物的反『射』特『性』发现目标的一种电子装备。通常由收发天线、发『射』机、接收机和显示器组成。雷达能在黑暗和烟雾中发现远距离的目标,为己方提供情报并在能见度很差的情况下控制火力『射』击。曾有人作过统计,在二战初期,高炮击落一架飞机要消耗5000发炮弹。到二战末期,尽管飞机『性』能已大为提高,但用雷达控制高『射』炮进行『射』击,击落一架飞机平均只需50发炮弹。

    二战期间,在对海、空警戒,以及炮瞄和引导拦截敌机等军事需求的牵引下,雷达技术得到飞速发展,使战后雷达在应用方面以惊人的速度扩展。20世纪40~50年代,雷达不仅能在防空警戒中实现对目标三维数据的精确探测,而且还能对卫星和远程弹道导弹的测量和制导实施远距离精密测量和连续跟踪;60年代末,雷达已从只能探测目标存在与否,发展到能精确测定目标空间位置;从只能在无杂波环境中发现目标,发展到可在较严重的自然杂波和人为干扰环境中发现目标,雷达成像已能得到接近光学摄影水平的高分辨率地图;70年代,在合成孔径雷达、相控阵雷达、脉冲多普勒雷达等主要雷达技术上又有了新的发展;80年代,雷达不仅提高了对目标的分辨能力,并从一般的分辨功能发展到对离散小目标,诸如导弹弹头、碎片、箔条、鸟群、坦克群等目标的识别和分类、对分布大目标(大地、海洋)内涵信息的识别,而且进一步提高了杂波抑制、抗干扰、电子对抗和自适应能力;90年代以后,随着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脉冲多普勒技术和电视、红外、激光等光电技术的发展,新一代军用雷达的探测距离、探测精度、跟踪精度、目标容量和分辨能力等都有了质的提高。更为先进的合成孔径雷达还能将目标成像,为指挥员提供精确直观的目标信息。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体制、新类型的雷达会不断涌现,将进一步提高指挥效能和军队的联合作战能力。

    航母技术 铸造“海上巨无霸”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大西洋舰队司令英格索尔海军上将,建立了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猎潜群为大西洋运输船队进行护航。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航母猎潜群共击沉15艘德国潜艇,而己方只损失了3架舰载机。至此,盟军以航母为核心构建起移动式水下、水面、空中立体护航与猎潜网,终于找到了对付“狼群”战术的法宝,最终赢得了大西洋海战的胜利。

    航母猎潜群凭借其舰载机的远距离侦察能力可以尽早发现潜艇,在潜艇武器有效『射』程以外实施远距离空中打击;当潜艇进入航母舰队舰炮火力有效『射』程范围内,还将受到来自海、空两方面更强大的火力打击。加之航母舰载机飞行速度远大于潜艇航行速度,因而有利于对潜艇实施追击,被发现或击伤的潜艇很难从舰载机的追击中全身而退。

    航母并非二战时期的产物。1910至1911年,美国已经实现了在木质军舰甲板上起降飞机。1912年,英国率先把水上飞机搬上舰船拥有了世界上第一艘水上飞机舰母。1923年,英国生产出第一艘可起降陆基飞机、具有舰岛式结构的第一代现代航母“竞技神”号,标志着现代航母的诞生。从1923年至1939年,美、英、日三国海军共建造和改建各型航母26艘。

    以航母为核心的海、空一体航母舰队战术,不仅成为海上力量决战的主要样式,而且以航母为核心的舰载机对岸空中支援作战,也成为陆上作战的有力保障,航母逐步取代战列舰开启了“海上航母霸主”时代。二战结束时,美英两国共拥有各型航母142艘。这些建于二战中的航母,充分吸收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引入和装备了大量的雷达、通信、水声设备,增强了航母探测能力,自身还加装有大量的对空防御武器,并普遍安装有弹『射』、阻拦设备,提高了舰载机起降率和安全『性』。

    二战后,美、英两国海军航空母舰多数退役,少数进行现代化改装,并着手集中研制新型航空母舰和舰载机。自20世纪50年代起,航母普遍采用斜角飞行甲板、大功率蒸汽弹『射』器,舷侧起降机、新型助降系统和拦阻装置等,装备了舰空导弹、防空火炮、反潜武器,以及先进的探测、通信、导航和指挥自动化系统;60年代,出现了核动力航空母舰;70年代,出现搭载垂直短距起降飞机的中、小型航空母舰和多用途航空母舰;80年代,主要是发展多用途航空母舰;90年代以后,着力实现航母信息化集成建设。21世纪以来,航母的发展强调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联合作战力量体系之中,不仅要求实现航母战斗群内部的信息集成,更强调与其他军种作战力量的信息集成。同时,舰载机也向着多机种信息化集成方向发展,预警机、电子战飞机、反潜机、加油机等支援机种比例逐年增加,使舰载机整体编队的作战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声纳技术 探测水中目标

    1943年5月,大西洋争夺战进入决战阶段。5月11日下午,“赫斯佩鲁斯”号驱逐舰上的盟军护航队司令唐纳初;麦金太尔海军上校警觉地眺望着前方波涛汹涌的洋面。突然,声纳军士考斯特报告:“右后舷发现一艘敌潜艇正急速下潜。”麦金太尔立即命令驱逐舰全速扑向敌艇,15秒钟后,第一波次深水炸弹被投入水中。与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