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五代枭雄-第2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是,天子即使猜到了,也没有动手,这其中的原因,有可能是心念燕王毕竟是亲生儿子,也有可能是钟皇后的劝慰。不管是什么原因,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个证据在陛下的手中,他知道了燕王的心思,所以绝对不会把储君的位置传给燕王,将来,也会极力的打压燕王。”郭荣又道。
李弘冀抿着嘴,真的是这样吗?如果真的是这样,他这一辈子,就与储君无缘,更不用说登上天子之位了。听着郭荣的这些话,李弘冀的额头上不由汗水淋漓,他擦了擦额头,声音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有些嘶哑了。
“郭大哥,真的是这样吗?”李弘冀问道,这话让他自己都吃了一惊,这个声音还是他的声音吗?
第十五章 反意
“当然是这样,燕王,能够登上九五之尊的人,十之**都不是废人。”郭荣说道。
李弘冀沉吟了起来,父皇的事情他知道一些,当初烈祖皇帝也在储君人选犹豫不决,如今是乱世,需要一个强而有力的君主来带领国家,烈祖曾经考虑过能文能武的李景达,但是在宋齐丘等老臣的劝慰下,烈祖最终改变了注意。储君的人选最好是长子,这样名正言顺,不会留下隐患,引起朝廷动荡,尤其是大唐四周都有强敌额情况下,立长子为储君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所以后来父皇才会登上皇位,同时也造成了宋齐丘等人拥有极大的权利,导致尾大不掉。这些年来,党争不断,与此事就有极大的关联。当然了,烈祖方面有原因,父皇本身的才干也是原因之一,所以,父皇绝对不是一个平常人。
如果真的如郭荣所说,那么自己的前途必然已经被堵塞,毫无进取的可能。李弘冀微微变色,而郭荣需要的就是这样效果,郭荣知道,李弘冀有些相信了。
李弘冀脸色阴晴不定,想了想,十分犹豫的道:“事情当不至于如此吧。”
“很有可能如此。”郭荣说着。
话音刚落,朱令赟匆匆走了进来,道:“燕王,宫里来人了。”
李弘冀脸色一变,忙摆摆手,示意郭荣、耶律喜隐等人躲在屏风后,两人刚刚躲好,就见高泽进来了,手中拿着圣旨。
“燕王接旨。”高泽高声喝道。
李弘冀忙跪下接旨。
郭荣看了耶律喜隐一眼,微微摇头,他知道事情不妙了,燕王十之**会受到责罚,不过这样也好,给了他一个机会,燕王受辱,必然会十分震怒,心中不满,事情的法阵就会按照计划那般实施了。
耶律喜隐眼睛闪动,他不知道郭荣要做什么,如今燕王受罚,这可不是好消息。不过他还算沉得住气,静静地等待着高泽把圣旨念完。
李弘冀跪在地上,双手不知不觉全是汗水,他怎么也想不到,这一次父皇下定了决心,要把他迁到吉州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去。吉州地势狭小,天气闷热,湿气又很重,不是久居之地。
父皇如此,意味着郭荣的话一语成谶,父皇已经对他极度不满。远离了金陵,不仅意味着受贬,更是意味着他要远离大唐的权利中心,一旦金陵发生什么情况,他不能及时得到消息。如果有一天,父皇驾崩,齐王登基,他的命运就注定了。
李弘冀一时陷入了沉思,而在一边,高泽念完了圣旨,看了看丝毫不动的燕王,道:“燕王领旨。”
李弘冀没有反应过来,依旧在地上跪着,脑海里只有一个想法,完了,完了。
高泽又高声喝道,李弘冀这才反应过来,他脸色铁青地一把抓过了圣旨,死死地看着圣旨上的字体,或许,是搞错了呢?可是,圣旨上的字体分明是父皇所写,还盖着玉玺大印。
高泽微微皱眉,李弘冀的动作太过于粗鲁,抓伤了他的手背,但他没有发怒,而是淡淡的说了几句,告诉李弘冀,天子只给他半个月的时间,在这半个月内,一定要离开金陵。
高泽说罢,转身离开了,留下了一脸郁郁的李弘冀。
“怎么办?该怎么办?”李弘冀喃喃自语,他知道,前一次他被迁往润州,但润州离金陵不远,事情还可以掌控,如今在吉州,山高水远,他根本没有余力。
郭荣慢慢踱步走了出来,听见脚步声,李弘冀像落水之人抓住稻草,猛然站起身来,快步到了郭荣面前,喝道:“该怎么办?”
郭荣阴沉着一张脸,摇摇头,道:“想不到陛下居然如此决绝,丝毫不念父子之情。”
李弘冀抿着嘴,虽然没有说话,但心中已经有些认同郭荣的话了,他才是父皇的长子,按道理才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可是父皇偏偏要搞什么兄终弟及,导致他的帝王梦破碎了。
而今,父皇又只相信一个外人,这不是偏袒是什么?父皇既然已经不念父子之情,那么他还需要尽孝道吗?李弘冀不由握紧了拳头。
皇城里,李璟正在后宫里品着茶水,忽然,他叹息了一声,道:“燕王这孩子,始终不忘夺嫡之念,朕让他离开金陵,也是迫不得已。”
钟皇后在一旁,轻轻为李璟锤着肩头,听见丈夫如此说,道:“历朝历代,长子大多为储君,燕王如此,也是情理之中。”
李璟没有责怪钟皇后之意,他沉默了好一会,道:“当年朕在烈祖梓宫前曾经立过誓言,兄终弟及,这个誓言,绝不会更改。朕正是觉得对不起燕王,所以才能允许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
钟皇后道:“燕王还年轻,人又比较冲动,天下交给他,臣妾也是不放心的,齐王一向仁厚,若是登基为帝,也不会亏待燕王。”
李璟轻轻拍着钟皇后的手,“梓童能如此想,也不枉朕一番心思。”
“怕只怕……”钟皇后欲言又止。
李璟坐起身来,伸了伸懒腰,道:“梓童,你的意思是吴侯?”
在朝廷里,谁都知道燕王与吴侯势不两立,想不到这事情也传到了后宫里。
钟皇后点点头。
李璟皱眉,略作沉吟,道:“此事你也不用担心,吴侯那边,朕一定会好好说说,吴侯虽然是武将,心胸还算宽阔,想来知道朕的心意之后,不会做出过激的行为。”
“但愿如此。”钟皇后仍然有些担心地说道。
两人说着的时候,高泽回来了,把传圣旨的事情说了,李璟见高泽手背有些抓伤,不由十分奇怪,但他没有立刻询问,而是稍等了片刻,找了个借口,离开了后宫,这才问道。
高泽只是淡淡的说不小心受的伤,但以李璟的精明,又怎么会看不出来,这些是抓伤呢?
燕王被贬,天子勒命他迁往吉州的事情,圣旨刚刚传下不久,杨琏就得到了消息,对此,他先是一愣,随后就明白了其中的缘由。护犊情深,毕竟是自己的儿子,李璟没有痛下杀手,这是常理之中,证明李璟还有一丝情谊。当然了,这种情谊是父子之情,此外还有一丝愧疚之意,如果是旁人,比如说是他杨琏,情况那就说不准了。
自从李璟登基之后,有部分臣子仗着是开朝元老,桀骜不驯,这其中有宋齐丘为代表,冯延鲁、冯延巳等人虽然水平很高,却是阿谀奉承之辈,这些人为一党。另一党则是韩熙载、常梦锡等人,这些人在李璟还是东宫太子的时候,就跟随在他的身边,这些人也仗着是元从之臣,并不服宋齐丘等人。
双方的这种矛盾随着时间的积累,逐渐演变为齐燕之争,已经持续了好几年,如今天子下令燕王赶赴吉州,意味着燕王的失势,党争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会暂停下来。燕王一党势必会偃旗息鼓。宰相孙晟倒了,燕王被迁走了,群龙无首之下,韩熙载、常梦锡等人已经翻不起什么大浪了。
不过,以杨琏对李弘冀的了解,李弘冀绝对不会善罢甘休,这件事情想要彻底解决,只能是你死我亡。
杨琏得到消息后,想了想,立刻赶往了齐王府。
燕王府内,李弘冀死死地看着郭荣,郭荣一直在踱步思考,每一步的声音都像一把锤子,重重地敲在李弘冀的心头。他这颗心,变得有些焦虑去起来,郭荣究竟有没有好办法?
良久,郭荣终于抬起了头,定定地看着李弘冀,道:“燕王,可知唐太宗?”
“唐太宗?”李弘冀一愣,大唐第二任皇帝,他怎会不知道?
耶律喜隐对中原王朝有一些研究,但却不明白郭荣什么意思,不免问道:“晋王,你的意思是?”
“燕王,唐太宗的生平,想来燕王也是知道的吧?”郭荣问道。
李弘冀点头,他武将出身,岂会不知道唐太宗?前朝诸多皇帝中,只有唐太宗最让他推崇,唐太宗年轻的时候,还是秦王,就以战功赫赫闻名大唐,可惜,他因为不是长子,就得不到继承皇位的资格,但最终,靠着玄武门之变,唐太宗成功登基,开创了贞观之治。
等等,玄武门之变?李弘冀似乎猜到了一些,他忍不住看了郭荣一眼,带着询问之意,道:“郭大哥,你的意思是?”
“燕王,难道今日之局面,与当初不是颇为相似吗?”郭荣反问。
李弘冀沉默了,唐太宗李世民受到父皇与皇兄的联手打压,引起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人的不满,这才拥立李世民发动了震惊大唐的玄武门之变而今,他同样受到父皇与杨琏的联手打压,如今更是被逼要去吉州。吉州那地方,可是大唐流放犯人的地方,父皇这样的态度,已经表明了,他要放弃燕王,这种绝情的态度,已经丝毫不顾念父子之情了。
李弘冀不由握紧了拳头,可是,他的心中仍然有犹豫。父皇可以不念父子之情,但是他造反,岂不是与禽兽无异?
郭荣看出了李弘冀的犹豫,毕竟李璟是他的父亲,要他造反弑父,不是那么一下子容易接受的,至少心里那一关不是那么容易的。当年玄武门之变前,唐太宗还故意犹豫呢,所以郭荣决定再劝慰一番,当然,这种劝慰急不得,不然很有可能引起李弘冀的反感。
“燕王放心,我的意思并非要造反,而是要替大唐陛下除残去秽,清除他身边的阿谀奉承之徒,若是能清君侧,以天子的精明,自然会肃清朝廷,还燕王一个公道。”郭荣说道,目光炯炯有神,他希望李弘冀能听懂他的话。
李弘冀沉默了起来,郭荣已经把意思说的非常清楚了,清君侧,清的便是齐王李景遂与吴侯杨琏,这两人一个是大唐储君皇太弟,一个是新晋吴侯,都炙手可热,无论是政见还是私下里,都会父皇有很大的影响。
耶律喜隐暗中冲着郭荣竖起了大拇指,这个办法好,若是能清君侧,燕王控制了金陵,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许多。
郭荣又道:“燕王,如今的局势已经不能再等了,若是去了吉州,在金陵就什么都没了,就算燕王留下后手,燕王远在吉州,远水解不了近渴,一旦金陵有变,根本无法及时赶过来。”
李弘冀仍然有他的顾虑,不过这一次他的口气松动了许多,若能够清君侧,就等于他已经控制了金陵,在那样的情况下,他就是第二个秦王,先逼迫父皇封为为太子,然后迅速继位,这样名正言顺,就算有人要造反,大义不够,天下人也不会站在叛军那边。
可是,唐太宗之所以能够兵变成功,是因为他长期领兵,部下有诸多骁将,这些骁将跟随李世民多年,自然希望李世民能够登上帝位,自己也能水涨船高,成为新朝炙手可热的大臣。
而自己呢,情况大为不同,前几年,他还有领兵的机会,认识一些将领,可是这些年来,随着杨琏的异军突起,杨琏成为大唐的主要战力,大多数的时间里,是杨琏在领兵。这种情形导致的结果,是支持李弘冀的人不多,依附杨琏的人却多了起来。
很显然,若是光论两人在军中的影响力,如今的李弘冀比不上杨琏,而兵变,需要的是士兵,而且是骁勇善战忠心的士兵,李弘冀认为,自己兵力不足,就无法彻底掌控皇城,更不用说金陵乃至于整个大唐了。
李弘冀把他的犹豫说了出来,郭荣却忍不住笑了。
李弘冀的担心有他的道理,但是兵不在多,而在于调遣,而且放眼整个大唐,军部肯定也有人不服杨琏,别的不说,远征吴越国的时候,润州、广陵等地的水师就有一部分将领被杨琏除掉,这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极大的耻辱。及时天子一力的压制,他们的心中肯定是不满的。
这些人,都是可以争取的对象,或者说,凡是对杨琏不满的,都是燕王的朋友,可以利用。
李弘冀听了郭荣的话,仔细地想了起来,究竟有哪些人,可以为他所用?可是,要在短短的数日内找到足够而且愿意支持他的的人手,这似乎有些难了。
第十六章 圈套
阳光明媚,杨琏在树荫下钓着鱼,一副看似悠闲的模样,心中却在沉吟着。
他理解天子李璟的意思,让李弘冀去吉州,这意味着是放逐,可是对于杨琏来说,这还不够,李弘冀不是一个容易死心的人,不然齐王已经做了好几年的皇太弟,李弘冀若是死心早就该死心了。李弘冀一定不会放弃,那么李弘冀会安心地去吉州吗?
显然不会,如果去了吉州,几乎可以宣判,李弘冀的政治生涯,最后的一丝希望,就会烟消云散,那么,李弘冀将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根据杨琏的眼线,最近燕王府内,不仅有郭荣出现,更有契丹人出现。毫不意外,这些人已经勾结在一起。
杨衮倒是暗中来过杨府几次,与杨琏长谈论着事情。从杨衮的口中,杨琏知道了一些消息。耶律喜隐对似乎杨衮有了防备,好几次出门都不带着杨衮。
这个消息杨琏不免一愣,因为根据杨衮知道的情况,耶律喜隐是不懂汉话的,而在金陵,恐怕懂契丹语的人并不多吧,不带着杨衮,耶律喜隐能与他人沟通?这不合理,想来在耶律喜隐的身上,还隐藏着许多秘密,只是一时不为杨琏所知罢了。
如今耶律喜隐对杨衮有了忌惮之心,一是证明杨衮不是他的心腹,二是证明耶律喜隐有极大的秘密。这两者,杨琏觉得后者更为关键,耶律喜隐频频出入燕王府,毫无以为是要联络燕王,做些大事。
暗地里,杨琏也找了心腹商量此事,觉得耶律喜隐、郭荣频频出入燕王府,一定有什么秘密,必须要好好调查一番。
很快,杨琏派去的探子就把消息传回来了,这几人暂时没有什么异动,躲在燕王府吃吃喝喝,尤其是燕王李弘冀,从外表看来,对于被贬一事,李弘冀一点都不焦急。接到这个消息,杨琏稍稍心安,同时让人继续暗中监视燕王府。
杨琏还拜托了曾忆龄去调查这件事情,即使曾忆龄在一些事情上还藏着私心,但换而言之,若是杨琏,他也不会把心彻底交到盟友身上,靠自己,才是最靠谱的。
曾忆龄动用了可以动用的力量来调查这件事情,不过从她掌握的信息来看,也查不到什么端倪。这只能说一来李弘冀没有什么心思,二来他这一次的行动太过于隐秘,所以对于杨琏来说,依旧没有什么答案。
皇城里,李璟与李景遂正在院子里踱步,两人聊着的,多半是吴越旧地的事情,在各地官吏的努力下,农作物的长势喜人,从各地传回来的折子看,今年秋收,即使不是不丰收,收成也要比往年多上一成。这已经很不容易了,要知道吴越国战事结束的时候,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春耕时期,尤其是最后攻克的杭州。
不过好在查文徽这几年的锻炼颇有成效,他似乎已经不是一个彻底的文人,指挥夸夸其谈。在福州的经历让他变得更加成熟,政务顺手捏来。
李璟已经决定,等杭州局面稳定,吴越国旧地彻底没有了复国的心意,就把查文徽调回金陵,担任宰相一职。查文徽与杨琏关系不错,杨琏曾经举荐查文徽留守福州、杭州,事实证明,查文徽做得还是相当出色的。
李璟本身与查文徽关系就非常好,所以调查文徽回京,只是时间问题。
两人聊着的时候,不免说到了与契丹结盟一事。齐王李景遂虽然不明白杨琏究竟要做什么,但他觉得,杨琏的决定没有错。至于李璟,依旧是情绪十分复杂。
两人聊了好一会,李景遂这才告辞。
李璟见阳光明媚,想了想,便去了后宫。这几日来,钟皇后的情绪非常不佳,燕王毕竟是她的儿子,不久就要去吉州,怎能不让钟皇后心中郁郁呢。
这几日来,钟皇后都没有与其他妃子打麻将,这让李璟颇为有些诧异。
“梓童,可是为燕王的事情担心?”李璟问道,身为人父人夫,这点眼力他还是有的。
钟皇后虽然极力掩饰,但眼中不免还是流出了泪水,道:“陛下,燕王毕竟还是个孩子,以前虽然也有外放,但多半是在宣州、润州等地,离金陵不过区区数日的路程。可是吉州山高水远,天气又十分炎热,恐怕……”
“儿行千里母担忧,梓童,你的心意朕明白。朕又何尝不清楚?只是燕王脾气如此之倔,如果让他继续留在金陵,必然会生出更多的事端。与齐王之间的矛盾会越来越大。”李璟说道。
“可是,以后就没有了矛盾?”钟皇后问道。
“或许还会有吧,但如果有一天,齐王登基为帝,燕王也就绝了心中的念头,此事也就算揭过了吧。梓童你放心,今日朕已经与齐王说过,燕王就会好好待在吉州,如果齐王登基,就会赦免燕王,召他入京,这样一来,相比燕王心中的愤恨,也就会烟消云散了。”李璟慢慢说着。
一边是誓言,天子自然不能食言,当初在烈祖梓宫前说过的话,不能不去做,所以齐王必须是储君,是大唐除了他之外,权利最大的人。而另一边,是他的儿子,虎毒不食子,李璟怎么忍心杀死儿子?哪怕他曾经有过那种心思。
钟皇后闻言,只得含泪点点头,希望如此。
燕王府,看似平静的下面,却隐藏着极为汹涌的暗流,在白天,燕王府看不出什么端倪,但在晚上,李弘冀则与心腹商量着事情。
想要学李世民玩玄武门之变,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就算契丹、周国鼎力支持李弘冀,李弘冀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处理这件事情。偏偏时间紧迫,留给李弘冀的时间不多。
由于李弘冀在苏常一带偷袭杨琏未遂,部下死士大多战死,所以如今李弘冀的帐下死士如今不过五十多人,而且随着孙晟案发,李弘冀的经济来源受到极大影响,时间再长一点,恐怕他无力支付高昂的费用。这些死士有奶就是娘,没有足够的利益,绝不会待在李弘冀的身边。
光凭这五十多人显然不够,郭荣那边,暗中派遣了百余名甲士过来,这些甲士都被李弘冀妥善安置了,这些人的开销幸亏都是由郭荣负责,不然李弘冀还真的负担不起。
这样满打满算,也只有一百五十人左右,至于契丹人,那就是可有可无,李弘冀根本没有考虑他们。
关键还是要靠禁军,与李弘冀交好的禁军部将中,朱令赟这几年没有太大的进展,事实上一开始很明显的燕王一系将领由于没有出征在外的机会,所以没有升迁,至今朱令赟仍然是一名指挥使。掌握的权利并不大,在关键时刻,没有多大的作用。
除了朱令赟,其他还有一些禁军将领投靠了燕王,可是有的人虽说有些权利,但忠心度还只得怀疑,比如说周邺、周弘祚兄弟,权利要大一些,尤其是周邺,还掌管一部分禁军,如果他能相助,这事情就成了一半。
可是,这样的大事情,李弘冀不敢用呀。
而且,他们的部下愿不愿意与他一起为燕王效力,这些都是大问题。就算他们全都忠心为燕王效力,人数也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多人,才能一举拿下皇城。
书到用时方恨少,人到用时也方恨少,这个时候,李弘冀突然发现他没有多少人可用,他十分忧愁。
郭荣一时之间,也无法从大周调集足够的人手,而且这么多的人突然涌入金陵,必然会引起有心人的注意,所以,郭荣建议,李弘冀尽量收复禁军将领,为他所用,这才是最靠谱的。
机会似乎来了,这一天的黄昏,发生了一件事。或许是因为最近春风得意,吴侯非常嚣张,在金陵城,居然和周邺、周弘祚兄弟发生了冲突。当时杨琏动手打人,周弘祚被迫反击,可是他不是杨琏的对手,被打的节节后退。
周邺及时出手了,可是纵然有他帮忙,也只是打了一个平手而已,众人在街头上的斗殴,引来了巡逻的士兵,为首的将领正是陈可言,陈可言上前劝慰,却被杨琏一巴掌打在脸上,顿时半边脸都红了起来。
这岂不是不给陈可言面子?就算他的身份比不了杨琏,但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让人殴打的。陈可言十分愤怒,但仍然极力控制了自己的情绪。杨琏在打了人之后,大摇大摆地离开了。
周弘祚被揍了几圈,眼睛都肿了起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