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科技大唐-第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ps:故事到了这里就开始收尾了,在这里会尽量的交待清楚每一个人的下落,以及长孙澹的出现给这个世界所造成的影响,所以可能会涉及到很多大段大段的比较晦涩的东西,我会尽量给大家带来一个较为满意的结尾的。
感谢大家半年多以来的支持和鼓励,再次谢谢。8
第六章谋反与宣抚西域
第六章谋反与宣抚西域
纵观上下几千年以来的历史,叛乱和谋反始终贯穿在中国的历史上,无他,权力的诱惑过于巨大而已。
从尧舜的交接这些似乎就已经出现了一些苗头,而到了封建时代的皇帝集权的体制下,这就更不是一个时髦新鲜和罕见的事情了。
只不过永徽四年的这一大一小两场谋反虽然很少有人注意,但却影响深远。
这大的自然就是房遗爱与驸马都尉薛万彻的谋反之事,二人与柴令武欲奉高祖李渊的儿子荆王元景为帝。不过这造反就要搞得严密一些才是,但这次密谋的谋反居然泄露了。李治就让太尉长孙无忌审讯。而这房遗爱算是一个典型的志大才疏型的人物,不但被戴了一顶绿的发黑的帽子,而且人品还真的不怎么样,他知道长孙无忌与吴王恪因废立太子的事结仇,所以便诬称与吴王恪合谋,希望以此能够立功而免死。与这样的人共同谋反要是能够成功才算是咄咄怪事了。
永徽四年二月,高宗下令将房遗爱、薛万彻,梁令武斩首,荆王元景、吴王恪、高阳公主、巴陵公主被赐自尽。江夏王李道宗、执失思力因与房遗爱交往被流放岭南。就连这死了的房玄龄也被降低了待遇,取消了在香火供奉。
历史上就李治在位的短暂的前六年称作永徽之治,这是因为李治几乎沿用了太宗时期的各种政策和用人。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李治在位时的疆域也是整个唐代最大的。
可是现在毕竟不再是李世民在位了。这一场谋反几乎将太宗时期遗留下来的名臣们消耗一空了,仅有长孙无忌独木难支。
其实长孙澹也曾经委婉的劝过长孙无忌没必要在这件事情上大做文章,毕竟再朝堂这种地方上是需要敌人的,就是没有敌人你也的树立一个敌人出来。要是你没有敌人的话,那么皇帝会把你当做敌人的。
也许这些本来就是出自于李治的授意。最终的结果居然和历史上的一模一样。当长孙澹听到圣旨的那一刻的时候,整个人都不好了。
自己这只蝴蝶用翅膀努力这煽动这这个世界的一切,但最终的结果却是一切照旧,就连这细节都几乎一模一样。这样的结果无疑是打击人的。
好在长孙澹被就是一个备受打击的人,对于这种程度的打击几乎就没有放在心上。
只不过另外一场小叛乱却又很快的让长孙澹意识到了这个世界尽管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当毕竟已经发生了变化。
那就是永徽四年十月,睦州女子陈硕真对的叛乱。陈硕真以宗教神话号召群众,与妹夫章叔胤举兵,参加者数以万计。陈硕真自称“文佳皇帝”,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个称帝的女领袖,以章叔胤为仆射。章叔胤率众陷桐庐,陈硕真引兵两千陷睦州于潜,继而又攻歙州,并派遣童文宝率四千人攻婺州。甚至民间流传:“硕真有神,犯其兵者必灭族”的说法。
当然在和平年代起兵,不管你是什么原因,什么理由,规模有多大。这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婺州刺史崔义玄、扬州刺史房仁裕率兵夹击其军,仅仅用了一个月,看上去声势浩大的起事就失败了。这作为领袖的陈硕真和章叔胤自然被俘牺牲。
这样规模的起义,在历朝历代都算得上是和牛皮癣一样的小问题,虽然有些痒,但不可能触及根本,连正规军队都不用动用就能将起义镇压下去。
只是这却是带来了一个不太好的开头。
原本的历史上,就是在这一年,李治废掉了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没有人知道武则天是什么时候产生称帝的念头的,可是这陈硕真却极有可能给武则天提了一个称帝的醒。
只是看着在家带孩子的武柔,一身湖绿色的衫子,因为抱孩子而被蹭上了一大片灰都顾不上理会。长孙澹确信,历史在这一刻总算是走上了岔路。
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是有这一定的必然性以及很多偶然因素所共同作用造成的,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同样这一点也是长孙澹所认同的。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的上位是由于李治长期多病所导致的,但这与武则天的个人魅力是分不开的。如果换一个人的话,当几年垂帘听政的太后也就是了,没有必要非得当这个皇帝。
而且,至少到目前为止,长孙澹并没有听见过这李治和那位先皇的妃子有染的绯闻传出来。
设立大学的事情一时半会还不急,目前也不是一定非要设立这么一所大学,有着各个厂子自己的研究室基本上可以满足需求。所以长孙澹忙碌了不长的一段时间后,现在居然又再一次的闲了下来。
但这一次并没有闲下来多久。
伟大的李治陛下再一次交给了他一件任务:到西域宣抚。
说白了这就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一个来回就是上万里的奔波,去了也只能吃吃沙子。加上这几年海上航路的大规模兴起,这古老的丝绸之路也没有了往日的繁华和喧嚣。
在长孙澹看来,此时大规模的拓展西域已经没有了什么绝对的必要。这不是说长孙澹认为西域不重要,如果可以的话,长孙澹希望将西域直至里海这一片全部纳入大唐的版图之中。但是这个时间确实不对的。
武元庆所领导的工部已经将大规模修建铁路的事情提上了议事日程,第一条就是河北到辽东的,这是为日后征伐高句丽做准备的。同样的还有从长安经洛阳到河北的铁路。再过三十年,只要将铁路修到西域,那里就一定是大唐的囊中之物。
只是虽然历史上对李治这位皇帝的笔墨更多的着眼于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老婆做了皇帝的皇帝,但是对于李治这些年的好大喜功长孙澹也是深有感触的。
只是李治毕竟有着一定的忍耐,而且是在国力蒸蒸日上的时期开始的征伐,要不然的话和隋炀帝杨广也差不了多少。
这些事情是长孙澹行走在前往西域的路上时琢磨出来的。
这里已经到了玉门关了。
一路沿着河西走廊行来,从汉代开始设立的河西四郡一直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城池,而由祁连山上冰川融雪灌溉的河西走廊自然也是这荒凉而由贫瘠的凉州的重要产粮地。这也是丝绸之路从此经过的原因。
从长安出发的时候还没有进入秋季,但是一路行来,到了这里虽然只是用了大约一个月的时间,但这里却已是寒冬天气。
很少下雪的这里,居然飘飘扬扬的下起了一场雪。
看着这飞扬的雪花,这路自然是赶不成了。所以一行人也就只好在这驿站里住了下来。
作为一部尚书,长孙澹自然不可能在这样的场合系暴露身份。而且这一路上都是扮作行商赶路的。
驿站里因为大学不能赶路的还有很多,淡多数都是从西边回来的,少有往东边去的。
“店家,你这里可有什么好酒?”长孙澹找了一张桌子坐了下来。
“本地特产的一种没有名字的酒,客官可要来点?”这小二麻溜的回大到。
“好,给烫上两壶。这里有没有什么小菜?也给来点?”长孙澹回到。
“客观在这中原吃不到牛肉吧,要不来上一点?”。
“牛肉?”长孙澹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这牛肉就算是皇帝想吃都不怎么容易啊。
“这位大兄弟是第一次走西域?”旁边的一位行商模样的人问道。
“是的,不知兄台是怎么看出来的?”
“你这一说话就漏了底了。”这行商一副本该如此的样子。
“哦?有这么明显吗?”长孙澹觉得自己这一行人的打扮已经很像了,为了这次,自己还特意将家里负责和南洋贸易的老掌柜给叫上了。
“这俗话说十里一俗。这玉门关的牛肉可不是那种能够耕田的牛,这些都是高原上呗贩卖下来的长有长毛的牛,不拿来吃肉干什么?”
行商这么一说。长孙澹也就想起来了,这从西海道会长安转眼间十几年就过去了,居然将这件事情也都忘记了。赶忙说道:“受教了,不知这位兄台高姓大名?不妨移桌过来?”
“名字倒也罢了,只是你现在是出关吗?”这行商确是不愿意透露姓名。
“是啊,这家里一直做香料生意,只是这几年这生意却是越发的不好做了。只是想着这到了冬天,这一直都是香料生意的旺季,这才打算去西方碰碰运气。”长孙澹说道,这是一路上早就想好的理由,甚至就连香料都是真的备了好几车。这也不知道长孙澹是不是打算借着这宣抚的名义捞上一把外快了。
“你的想法到时不错,就是这时节有些问题了。”这行商到没有丝毫的保留。
“这确实为何?”长孙澹有些不解。
“这冬天却是香料的好时节,只是这关外的天气真的可谓是滴水成冰。”这行商说道,不等长孙澹发问,继续说:“现在才是八月份,不到九月,你看着下到地上的雪都没有化,在这个天气里赶路那是会出人命的。夏天过沙漠只需要携带足够的干粮和水就可以了,可是这冬天还要携带柴火取暖不成?”这行商明显是个行家。
“多亏了这位兄台提醒,否则真的会误了大事。”长孙澹站了起来对着这行商就作揖。
“不必如此客气,不必如此客气。我看为今之计,兄台还是在这玉门关中,将这香料处理了为好。”行商说完这话,仰起脖子将碗里温好的酒一饮而尽,转身就走。
长孙澹挽留了几声,竟然充耳不闻。
这下就轮到长孙澹头疼了。这葱岭道总管苏定方苏大将军的兵锋以及早就到了于阗,距这里还有这三四千里的距离,两个月都不一定能够赶过去,这基本上就算是被困在了这玉门关了。
这下长孙澹的头就真的有些大了。
其实,这宣抚西域原本是另有其人的,只是长孙澹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个时代,所以主动将这个事情给揽了下来,这具体的日期到也没有规定,只是能够尽快的话是最好的。
“公爷,这到了这里其实已经没有掩饰行迹的必要了。我看这里来来往往的行商和我们的差异太大了,掩饰估计是掩饰不过去的,而且也没有必要了,这宣抚不妨从这玉门关开始吧。而且以我之见,这玉门关的守将应该是多多少少有些办法的。”这是礼部的一个小官,这次执意要跟着长孙澹前来西域,这一路上倒也颇有见地。
“德宏的意思是我们直接去找着玉门关的守将?”长孙澹问道。这小官姓陈名德宏。
“是的,如果有办法的话,此地的守将一定知道的,要是没有办法的话,这几个月估计就要待在这玉门关了,这就更要和此地的守将联系了。”陈德宏不慌不忙的答道。
“这……”长孙澹有些迟疑了。
其实此次前来掩饰行迹的目的就是尽量少喝这些地方官员产生瓜葛,毕竟这要不了几年也许李治会把长孙无忌给弄死,就像长孙无忌弄死这吴王李恪一般。正所谓狡兔死、走狗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这既然连亲舅舅都不放过的人,这表哥真的算不了什么。
掩饰不是给底下人看的,底下人比谁都明白。
ps:西域这是本文最后的一个较为大的情节了,等到这个情节结束也就到了本书真正收尾的时候了。本来是不打算写西域这个情节的,但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做了安排,就差西边了,如果西边没有一个安排的话就会显得多多少少有些缺憾。而且西域将会涉及到一些战争场面,这次就是单纯的冷兵器的对决了。u
第七章
第七章
请各位读者大大不要订阅本章,出于某些原因不要订阅本章。等修改后出现第七章的题目时再订阅。如果订阅了,也可以等修订后刷新一下。谢谢各位了。
武元庆的工部尚书干的不错。
他关于长孙澹的任命也猜准了,毕竟到了一定的高度以后,这些事情基本上都是妥协和交换的产物,所以这些事情也就有了一定的迹象可循。
只是这个职位却是让长孙澹有些猝不及防。本来在长孙澹的想象当中,这在宗正寺跟了许多年的长孙冲被外放为登州刺史,这空下来的宗正寺卿的职位估计十有**就是长孙澹的了。此时的宗正寺不像明清时期拥有那么大的权力,所以这宗正寺卿也就不用宗亲来担任的。
不过当圣旨下来的时候,却是让很多人掉了一地的眼镜。这当然也是长孙澹的发明了,天然水晶打磨的老花镜还是很受欢迎的。
旨意上是这样说的:世袭罔替梁国公长孙澹有大功于国,特授予礼部尚书一职。一般来说,这六部中上三部的吏部、礼部、兵部一般都是宰相的人选,后面都会加上一个“参掌朝政”的职责,这就相当于是部长兼任了国务委员了。
可是长孙澹尽管担任了礼部尚书,但是却没有这个职责,这就让礼部的排名有些尴尬了。本来礼部的主要职责是负责贡举、祭祀、典礼。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国家大事、唯祀与戎”的说法,这负责祭祀和典礼的礼部的排名自然也低不了。而由于此时的科举开始的时间并没有多长,真正由礼部决定的内容是很少的。
这也就造成了礼部是一个排位高但实权小的部门,原本的礼部尚书由于“参掌朝政”,这礼部的地位也还算得上可以。但是到了长孙澹这里,这一切就显得有些微妙了。
加上由于目前大规模建设,这工部职能的加强,礼部也就是还能勉强压住刑部一下而已了。
不过这些都不是长孙澹所能够改变的了,或者说是长孙澹所不愿意改变的。
和武元庆任职的工部不同,礼部的职权只有可能被削弱,而短时间内侍不可能被加强的,急于这样的基础,长孙澹要是还打算大大阔斧的改制的话那就纯属找死了。
长孙澹不愿意改制但是不代表他什么都不能做。
礼部现在的职责他是没有一样能够插得上手的,有着两位侍郎也就足够了。这左侍郎名叫张兴言,乃是在礼部摸爬滚打靠着熬资历混上来的官油子,这原本的尚书离任后觉得自己有了希望,谁知道这长孙澹的空降让他有些措手不及,这也就难免有些阳奉阴违起来。而这右侍郎则是刘明知,倒是以为对官位不怎么看重的儒士。
两人各自管理着礼部下面的两个司,而长孙澹自然也是乐的当个甩手掌柜。
只是长孙澹多多少少还是有些想法的。
那就是他打算将这礼部的职责加上一块,那就是教育。
大唐目前的教育实际上处于无序的状态的,由于此时科举的实行还没有多少年,这不管是制度还是氛围都不是很好,自然也没有必要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只是在中央由国家建立了“六学”以及“弘文馆”等等类似于专门学院的地方,不过这些基本上都被贵族所垄断,为的是为出仕做准备。
长孙澹之前在金山设立的教育制度当然是不可能照搬过来的。所以这还需要长孙澹详细思量一番。
因此这一封就在朝堂之上引发了一场空前的大讨论。
“众位卿家,你们都是先皇时期的能臣,今天这个事情大家不妨商议一二。”李治端坐在龙椅上,虽然和他父亲相比有些差距,但是也不容别人小觑。
李治作为夹在唐太宗和武则天之间的一位皇帝,不是他不够出色,而是前后两位实在是过于出色了,加上身体状况不是很好,很是容易被别人误解。作为一位能够从李承乾和李泰还有李恪等人中龙凤中笑到最后的人,即便算上运气的成分,这也不能否认本身的能力。单单刚才的一句开场白就足以让别人不敢小觑了。
在长孙澹的印象里,李治始终还是那个当初跟在李泰屁股后面拖着鼻涕的小孩,这个反差实在是有些大了。
“臣以为不妥。”高季辅出声说到。这里算是内阁会议了,凡是遇到比较重大的事情的时候都会提前举行这么一个小会的,本来长孙澹是没有资格参加的,但是这次讨论的是关于他所上奏的事情,所以一并将他拉了进来。
“这建学堂是一件好事,可以引导人读书向上,我等也都是读书人出声,这里面涉及的问题关键在于补助的问题。这个需要大量的财力和人力,这是我们目前所不具备的。我看可以暂时搁置。”高季辅继续说到。
“这些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既然梁国公提出了这么一个办法,那么就应该有对应的措施,不如由国公大人尝试着实行一段时间,要是真的不行的话,我们再另外想办法。”说话的是张行成。
“我看也可以找一处小一点的范围来试行。”于志宁说到,却没有说更多的话。
“这个事情干系甚大,奏折里面所说的内容涉及过于广泛,这说明梁国公考虑问题很是全面,而且着眼很远。但同样,这也导致了需要做的工作非常的多,而且千头万绪,有些需要的资源还很庞大。这些都不是短时间之内就能够完成的,所以梁国公不妨将这份奏折分成几个阶段来详细说明一下,你看这样可以吗?”说话的是长孙无忌。
此时高坐在龙椅上的李治脸色有些阴晴不定,今天这场讨论他和长孙澹彻彻底底的都是看客。
“众位卿家的意思都统一了吗?长孙卿家可有什么异议?”李治脸色变了几变,最终还是平复了下来。
这里的长孙卿家有两位,一位是太尉、赵国公长孙无忌,另一位自然就是我们的长孙澹了。但是李治的这个称呼却是摆明了说的是长孙澹。
“臣无异议,这份奏折也许真的是错漏百出。”对于众人的或褒或贬,长孙澹的脸上始终没有露出多大的变化来。
这不是氧气功夫到了,而是这些东西对于他来说涉及的利益真的没有多少。我们的年龄越大,能够承受的诱惑也就越大,不是我们的抵抗力增加了,而是我们拥有的东西多了。
对于会议上众人的表现,长孙澹现在也不再是十五六岁的孩子了。有些人表扬你并不意味着是和你关系好,或者其它的,仅仅是因为这样做是有利于他的。同样,批评你的也不一定就是对你有意见,恰恰相反,批评你的十有**都是真正的为你好的。
长孙澹上的这个折子就连他自己都根本不报任何通过的希望,无他,涉及到的利益太大了。如果说印刷术和改进造纸术是为了降低读书门槛的话,那么这个修建学堂就是批量生产读书人的法宝了。
旧有的贵族们由于家学的原因,希望将这些一直垄断下去,自然是不可能让这个通过了。而继承了先皇志向的李治目前还没有完全摆脱李世民给他留下的影响,这样打击旧有贵族的事情自然是会举双手赞成的。所以这第一个赞同的于志宁应该是收到了皇帝的示意,但是很明显这贵族的压力是很庞大的,加上他自己本身就是贵族的一员,自然也不希望这件事情能够达成,所以只是简简单单的表明自己立场了事。
这些其实在长孙澹参加会议的时候就是高清楚了的。
至于另外的一位,那就是鼎鼎大名的李勣。这位参掌朝政的兵部尚书在除了有关军队的话题而外一般不参与讨论,这也都是惯例了。
长孙澹既然知道这修建学堂的议题是通不过的,那么他还是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话题,起目的不过是转移话题以及退步的问题。
事实上,由于读书门槛的降低,大唐大规模私塾的出现几乎已经成为了定局,这不是谁能够阻止的。唯一不同的就是教学质量的参差不齐以及补助的问题了,这些事情其实完全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慢慢的进行。
但是有一样却不行,那就是大学的建立。
这对于长孙澹来说应该是一项最为重要的任务了。
大学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传播学术和科技的机构,更大的作用是思想的传播。
好在,长孙澹目前已经有了南洋学院作为样板,有了新丰实验室为依托。只要这个话题的注意力被转移了,那么成功的可能性就十分的大。
本来,李治是最为支持这些事情的。急于想证明自己的新皇帝已经有些迫不及待的准备继续对高门大族进行打压了。
不过长孙澹却不打算得到来自皇家的支持,最起码在成立阶段是不打算的。
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长孙澹很是谨慎,这也是他这几年一来一直谋划着的事情。唯一不确定的就是让他担任礼部尚书这一职位。不过这对长孙澹来说倒是一个好消息。
这些贵族们眼巴巴的瞧着长孙澹这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动作,要说不嫉妒那是不可能的,特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