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骁雄-第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顿,只弄得李风云想痛扁她一顿,只可惜偏偏他的武功远不及孙婆婆。

    这一日傍晚,练习了一番《青龙斩》,将院中的一座假山劈成了一地碎石,李风云收了功法,却听背后有人道:“你这小子究竟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把一座假山当做仇人?”

    李风云回头望去,正是许半仙。

    “前辈又不是不知,又何必取笑小子?”李风云叹了口气,他不相信许半仙不知道他的心思。

    果然,许半仙哈哈大笑,道:“你要跟那小丫头私自相处,这有何难?”

    “难道仙人有什么办法?”李风云眼睛一亮。

    “那要看你这小子的心意诚不诚了!”许半仙眯着眼睛笑道。
………………………………

第二百三十章 浩然之气

    “诚,诚得不能再诚!”李风云急道,“仙人要什么,直管说!就算是几千两银子也没关系,这几日收的礼物和杜帅的赏赐,也应该有大几千两了吧!”

    许半仙笑道:“本仙人要那些世俗之物做什么?本仙人道心澄清,一心只想修道成仙,若是你这小子能帮本仙这么一个忙,帮你这个小忙,也不是不能考虑的。”

    “你要小子帮你什么忙?”李风云心中奇怪。

    “是一本经书,如果你能把那本经书交给本仙人,本仙人自然会出手相助,就算是拼着损失阳寿道行,也在所不惜!”许半仙笑着回答,眼神闪烁不定,紧盯着李风云。

    李风云心中一震,居然是冲着《归藏经》而来。

    干笑了几声,李风云道:“成,许大仙人要什么经书,小子立刻遣人去市面上买来,如果买不到,去和尚道士的寺庙道观中,抢也要抢来。”

    “呵呵呵呵!”许半仙捋了捋胡须胡须,眯着眼睛,伸出鹅毛扇指了指李风云笑道:“你这小子,名不虚传,果真奸诈得很!

    一般的经书,又怎入得了本仙人的法眼?

    你这小子,是个聪明人,本仙人要的是哪一本经书莫说你不知道。莫要跟本仙人打马虎眼,你道这天下只有那苏丫头才有本事给你苦头吃?”

    李风云耷拉下脸来,满脸愁苦道:“许大仙人,你这不是为难小子吗?仙人你是神仙,小子肉体凡胎,可不是什么神仙,神仙要打架,何必拉上我这么一个凡夫俗子?”

    许半仙哈哈大笑:“没办法,谁教你天生异禀,平时又喜欢拉一张虎皮四处吓唬人。如今事情来了,你想躲也躲不开。人生烦恼都是自找的,既然开了头,难道你还指望置身事外?”

    “许大仙人,你怎么知道世上有那么一本经书?而且还找到小子头上?”李风云有些不甘心,抬起头来问道,“不要告诉小子是掐指一算。”

    “不错,正是本仙人掐指一算!”许半仙摇了摇鹅毛扇,“本仙人神通广大,功力深厚,掐指一算,算出那本经书业已出世,并且与你这小子有关系并不是什么难事!”

    李风云恨不能抽自己一嘴巴,要想从这个神棍嘴里套出话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许半仙这句话中,隐隐点出了他知道李风云等人已经取出了《归藏经》的事情,真让李风云生出一种感觉,就是这一位许大仙人,果真是无所不知。

    奇怪,这许半仙是如何得知《归藏经》与他李风云有关的?

    许半仙说的那些掐指一算的屁话,李风云是半点也不信,许半仙要真有那本事,又何必来找他?掐指一算不就得了?

    这事颇为蹊跷,按理说,《归藏经》的事情世上也只有他、路惊鸿、永固宫主还有苏语侬知道。他与苏语侬可以肯定没有泄露出去,路惊鸿和永固宫主更不可能泄露出去。那这许半仙是究竟如何得知的?

    《归藏经》的事情究竟是如何泄露出去的,现在居然弄得连许半仙也知道了。

    不晓得《归藏经》失窃的事情,这位神通广大的许半仙知不是道?

    刹那间,李风云心中转了无数个念头。

    “实不相瞒,那本经书现在在哪里,小子的确是一无所知。”李风云苦着脸道,“许大仙人既然这般神通广大,料想一定也算到那本经书出了问题。

    许大仙人有这么大的本事,能算到那本经书与小子有关,可小子却没有本事,能算出现在那本经书在哪里。”

    许半仙呵呵笑了几声,摇着扇子道:“既然你跟这本经书有缘,那么迟早会回到你的手中,本仙人只要你答应,到时你要将那本经书交给本大仙人。”

    李风云奇道:“世上难道真有缘分这回事?许大仙人,你为何这般肯定?又是掐指一算?”

    许半仙摇摇头:“这次不是,你当本仙人的法力不要钱么?猜也猜得出来,因为天下恐怕只有你一人能认得那蝌蚪文。”

    许半仙掌握的情况果真是细致,居然都知道那《归藏经》是用蝌蚪文写成的。

    可惜他不知道李风云真正掌握的蝌蚪文没有几个,凭他的性子,要学成蝌蚪文,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更不知道天下并非只有李风云能识别蝌蚪文,还有一人,可谓是精通蝌蚪文的宗师。

    哈哈,总算找到了许半仙的漏洞,李风云眼光中露出狡黠之色:“许大仙人,这次你怕是算错了!”

    许半仙摇头道:“本仙人决计不会算错,虽说你生行惫懒,现在估计还认不得几个蝌蚪文,不过这世上能学成蝌蚪文的,这世上现在已经只剩下你一人了!”

    此中话中有话,李风云的脸陡然变色:“你,你何出此言?难道……”

    “不错,二十多天前你的老师枯竹翁已经驾鹤西游,溘然长逝了!”许半仙点了点头,叹了口气道,“可怜枯竹翁,一生苦苦钻研蝌蚪文,为的便是等待这本天下奇经的出世,没料到,刚刚有了这本经书的消息,却偏偏时不我待!”

    李风云呆了一呆,种种往事,历历在目。他虽与枯竹翁相处的时间不长,只有几天的工夫,而且枯竹翁对他又打又骂,但李风云明白,枯竹翁的出发点,只是恨铁不成钢。

    白头如新,倾盖如故,有些人的交情是不能以时间来衡量的。

    不错,这世上很多交情是需要时间来沉淀,来酝酿,但并非全部。有些人,虽然相处一世,彼此之间的提防之心也难以放下,而有些人,只是见了寥寥几面,便能结成知己。

    伯牙琴台遇知音,钟子期不过是个樵夫,只不过听了楚国士大夫伯牙的几首曲子,两人便成了至交好友。这其中又岂是可以用相处的时间来衡量的?

    李风云与枯竹翁名为师徒,但说是老友更为合适。枯竹翁在李风云心中的地位,实际上是很重的,可以这么说,李风云实际上是把冯道和枯竹翁当作了李老爹的化身。

    老友撒手人寰,李风云心中悲戚不已。

    许半仙说得没错,这世上能学成蝌蚪文的人,恐怕也只剩下李风云一人了。

    因为枯竹翁送给李风云的那手札,是用秘语写成,知道这秘语,能看懂这秘语的,也只有李风云一人。而且,枯竹翁严禁李风云将这秘语告诉别人,除非哪一天,李风云认为某个人值得托付传承。

    也许是枯竹翁感到他自己的大限将至,所以将他一生研究的成果用密语写成手札,希望李风云能够继承他的遗愿。

    只是他没有说,他希望李风云做的事,原来不止是学会蝌蚪文,更重要的是,要译出《归藏经》,重聚龙脉,还苦难中的百姓一个郎朗乾坤。

    忽然之间,李风云发现他肩头上原来还挑着着这么一副沉重的担子,一副他从来没有想过的重担。就在那刹那间,李风云想明白了很多事情,不止是关于苦竹翁。

    “你究竟是谁?”李风云转过脸去,紧盯着许半仙正色道,“你如果不能如实告知我一切,还跟我遮遮掩掩,我死也不会答应你的要求!”

    李风云说话从来没有这般郑重过,突然之间,他感到从心底升起一股浩荡的浩然之气,直让他的灵魂发颤。
………………………………

第二百三十一章 惊涛巨浪

    “想明白了?”许半仙眼中露出几分欣赏之色。

    李风云点了点头,道:“想明白了!原来有这么多人对我寄予了如此之重的厚望,虽然我不喜欢,但是我还是要承担下来,没办法,这是责任,不想担也要担。”

    “很好!”许半仙收起羽扇,道,“既然你想明白了这一点,那如今告诉你我的身份也无妨。若是你还如以前那般,我真信不过你能担起这大任。

    既然枯竹翁能信你,公孙无忧信你,那我也可以信你,而且,我会尽量说服醉道人也信你!”

    “你……”李风云满眼惊诧。

    “不错,你猜得没错,我就是野狐禅,轩辕台的长老!”许半仙点头道,“世上知道我真实身份的人没有几个,这件事不许外传!”

    虽然李风云之前已经怀疑许半仙就是野狐禅,但那也只是怀疑,当许半仙亲口承认之时,情况又完全不同。

    李风云完全震惊了。

    他虽然见过的绝世高手真不少,燕无双、路惊鸿、醉道人、耶律明,再加上这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野狐禅,如今天下八位绝世高人,除了萧齐瑞、玉虚真人和了然大师外,他竟然见了五人,而且这些人跟他多多少少有些关系。

    这还不算他的师父李苍穹,和半只脚已经踏入到绝世高手境界的永固宫主。

    世界很大,但有时却很小。

    虽然,这些人行为处世,似乎跟其他人并无太大不同,但是在李风云的内心深处,还是隐隐把他们当做是高不可攀的绝世高人。

    眼前突然又出现这么一位,怎能不让他心中翻起巨浪?

    这样就能合理解释当初在牛头山福来客栈发生的一切。

    “轩辕台的来历你知道吗?”许半仙问道。

    李风云点了点头:“我大师兄燕无双跟我提过一些,我也知道轩辕台有一个长老会。”

    许半仙道:“可以猜得到,你可能不知道,自从你遇到公孙无忧,你就已经进入到了我轩辕台的眼帘。我们实际上已经观察你很久了,你的老师,枯竹翁,实际上也是轩辕台的长老。而公孙无忌,正是我的弟子。”

    “什么?”李风云更是无比惊讶,“枯竹翁不是不会武功么?”

    “谁说加入轩辕台就一定要是武林高手?”许半仙笑道,“实际上,轩辕台的大部分人都不会武功。

    这也是为什么,南唐对枯竹翁礼遇有加的原因所在,南唐之主李璟多半猜到了枯竹翁的身份。想通过他与轩辕台搭上线,希望轩辕台能支持他夺取天下。”

    没想到枯竹翁还有这么一层身份,难怪当初李凤鸣对枯竹翁如此客气,究其原因,竟然在这里。不过看枯竹翁当时的态度,似乎对南唐并不看好。

    李风云沉默了许久,半天方道:“为什么告诉我这些?”

    许半仙道:“因为我们希望你能加如轩辕台!当然,如果你还是如以前那般吊儿郎当,这个邀请我们是不会提出的,既然你现在已经想明白了,而且明白自己该做什么,我想,我们可以正式提出邀请。”

    “我……”李风云心头又是翻起一阵惊涛巨浪。

    这可是来自轩辕台的邀请,李风云一时竟然拿不定主意。毕竟,加入轩辕台这件事,他从未想过。

    “当然,这件事你还要好好想想,轩辕台不会强迫任何人加入。我们曾先后向你师父李苍穹、你大师兄燕无双提出过邀请,但是很可惜,两人都拒绝了。

    因为加入轩辕台,就意味着江湖中的很多恩怨便不能再插手,包括一些国仇家恨。

    当然,也会得到许多好处,轩辕台的传承会向你完全敞开。

    你要仔细想好,我不希望你日后后悔!”

    许半仙顿了顿,又道:“当然,这些事情,你不要与他人提起,你应该能做得到。”

    李风云点了点头,他的确要慎重考虑,忽然,他想到了一事,问道:“难道永固宫主与我路师兄没有接到过邀请?”

    许半仙摇头道:“并非所有的武林高手都适合加入轩辕台的,轩辕台原则上只承担维护华夏传承的事情,对个人恩怨,以及国家之间的纷争并不存任何立场,除非威胁到华夏传承。

    比如,我们曾观察过耶律明很久,但是最后得出结论,耶律明不适合加入轩辕台。”

    李风云更加震惊了,轩辕台居然连契丹人也可接纳,这也未免太匪夷所思了。

    “轩辕台究竟是如何得知《归藏经》的事情?《归藏经》果真有效?”李风云开口问道。

    许半仙略想了一会儿,答道:“《归藏经》究竟有效还是没没有效果,这件事已经是毋庸置疑,数千年来,因为运用《归藏经》中的风水堪舆之术,改变历史的例子不少,足以证明《归藏经》的效果。

    易者,时移世易也!

    《易经》本就是研究、探索世上万物变化、转变而总结出来的大成之道。只可惜,如今已经残缺不全了。

    李风云,你可知道,天下本来三本《易经》,一本是《周易》,一本是《连山易》,一本是《归藏易》?”

    李风云点头道:“这件事倒是知道,据说《周易》是周文王所作,《连山易》相传是由伏羲所作,《归藏易》则是由黄帝所作。现在《连山易》已经彻底失传了,倒是《周易》大行其道。不知对也不对?”

    许半仙点了点头,道:“你这话不完全对。这三部易经究竟是由何人所创,已经久不可考,世上的传言多有失实之处。

    据轩辕台的记载,早在先祖广成子创建轩辕台之时,那时就已经有了这三部易经,所谓《周易》是周文王所作和《归藏易》则是由黄帝所作显然是不可能的。

    至于《周易》大行其道之说,也有些偏颇,实际上,《周易》的传承,也遗失了大半,现在大行其道的,充其量也只是《周易》的文字。

    这些,咱们暂且不谈,先来说说这三部易经究竟是在讲些什么!”

    李风云大为不解,不明白许半仙为何这般说,更不明白许半仙为何将这三本书看得如此重要。

    在他印象中,《周易》是一本占卜算卦的书,内容艰涩高深,李风云半点也不懂,更不消说另外两本了。这种书可有可无,那些算命的先生,蒙人的居多,至于真有本事的,李风云不敢说没有,但至少他没有遇到过。

    但像野狐禅许半仙这样的人物也这般说,其中必然有其道理。
………………………………

第二百三十二章 易经的秘密

    许半仙指了指院中的一处石桌石凳,道:“此事说来话长,咱们去那边再谈!”

    两人在石桌边坐下,许半仙道:“刚才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根据轩辕台的记载,其实这三本易经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连山易》已经失传,如今也只留其名,上面究竟讲了什么,已经无从得知。不过,我查遍了从古至今留下的资料,从那些古籍和记录的只言片语中推测,这本易经多半讲的是创造之道。”

    “创造之道?”李风云立刻想到了点石成金、撒豆成兵等等。

    许半仙似乎看透了李风云的心思,呵呵笑道:“与你想的恐怕大不一样,《连山易》绝没有那般神秘。

    这本经书应该讲的是一种规律,一种思想,就比如冰是由水变化而来的,而在大锅里烧水,火候到了,水也就自然沸腾了。

    所以,要得到冰,就必须先有水,泥土、岩石等东西是不成的。

    所以,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春秋时期,据说墨家的老祖墨子曾得到过《连山易》的一些残篇,这才成就了墨家千古之名。只可惜春秋战国之后,这本《连山易》就湮灭在尘埃之中,再也寻不到它的踪迹。”

    李风云似乎有些明白。

    许半仙又继续道:“而《归藏易》讲的是应该是改变之道。

    所谓改变之道,就是在弄清楚事物发展的情况下,撬动某一因素,从而改变整件事情的发展方向。

    我曾听西方的商人说,古代西方有一位大贤说过,给他一个支点,他能用一根木杆撬起整块大地。这种说法,似乎隐隐与《归藏易》的思想相合。”

    李风云哈哈大笑,道:“那个西方的家伙在吹牛,他哪有那般气力,莫非他是神仙下凡,神仙下凡也做不到啊!这种大话,我也会说!”言语之间,他对归藏易的效果还是不太相信。

    许半仙摇摇头,道:“凡事多动动脑子,莫要轻易否定。用一根木杆撬动大地,这种说法虽然夸大,但也未必没有其道理。山中那些采石工,撬动大石头所采用的,不就是那位大贤所说的方法么?”

    李风云一呆,采石工撬动千斤大石他当然见过,的确如许半仙数说,只凭一根木棍,还有一块石头,气力只有百余斤的平常人,便足以撬动千斤巨石。

    这些东西虽然平常,几乎人人都本能的这般去做,但其中的道理,却深邃得很。

    看来,他毕竟是想得不够深入。

    “如果能找到事物发展的一些支点,找到合适的木杆,谁又能说,历史的发展不会向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呢?”许半仙反问道。

    李风云呆了,这些事情他从未想过。仔细想来,也确是如此。

    假如当初他不曾来镇州,那镇州的情况又如何?很可能杨光远攻破了镇州城,扫除了在契丹大军背后最大的威胁,契丹大军因此能统合河北的人力物力,搜集到大量的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前方战场。而中原的大军极有可能因此抵挡不住契丹大军的进攻……

    如果不是他在恰当的时候赶到了忻州城外,又以恰当的手段阵斩了耶律安端军督战的大将,那河东的局势又会崩溃成怎样?

    再假设他没有及时赶到博州,施展巧计烧毁耶律麻答大量的船只,那对岸李守贞能不能守住东岸也是未知之数,随之而来的变化更教人不寒而栗。

    倘若小阳岗下,他不曾夜探耶律麻答的帅帐,没有看见那副地图,那结果又会是怎样?三十万中原大军很可能会被数万契丹铁骑包了饺子,中原的局势顿时便会土崩瓦解……那情形,想想也叫人胆战心惊。

    ……

    细细思量,李风云感到一切正如许半仙说的那般,这世上真的存在无数的支点,只需要一根小小的木棒,轻轻一撬,世界就完全不一样了。

    直到此时,李风云才真正意识到那本《归藏经》真的是事关重大,或许,它本身就是能撬动历史发展的一个支点。

    这当中,李风云想了很多,神色变幻不定,许半仙一直都静静地望着他,不置一辞,直到李风云抬起了头,方才轻轻地问道:“现在信了?”

    李风云点了点头,眼神变得更为凝重,拱手道:“多谢前辈指点!”

    “再说说《周易》吧!”许半仙欣然笑道,“这世上,研究《周易》的人不可谓不多,但真正有所成就的,并不多,尤其在当今这世上,更是屈指可数。

    对于《周易》的研究,我自信有所心得。若是放在漫漫历史中,我这点成就也许算不得什么,但若只论当世,并非我自夸,恐怕及得上我的,鲜矣!”

    李风云又点了点头,许半仙这句话,他相信。

    “就我研究之所得,《周易》讲的其实不过是预测之道。”许半仙侃侃而谈,“《周易》将世上的变化,总结成两种变化,即阴与阳,用‘驳’来表示。”

    许半仙摘下一根树枝,在地上分别划出阴、阳两驳。

    “阴与阳相互影响,相互变化,便生成了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种基本现象,也就是常说的八卦。”许半仙又画出八种符号,并注上名称。

    “这八种基本现象彼此相互两两组合,也就成了先天六十四卦象,也就是研究世间万物的六十四种基本元素。这便是八卦六驳,《周易》的基础。

    《周易》的全文几乎全是在解释这六十四种卦象所表达的现实意义,以及六驳之间各自的微妙联系,这是因为,要弄清楚整个世界的变化,就先要弄清楚,各个卦象本身的相互关系。

    弄清楚了这一点,那么,卦象与卦象之间的联系就变得简单了,你瞧,任何一个卦象,如果一次只变化一驳,它最多也只会与其他六种卦象发生联系,对不对?

    这意味着,事物的发展,如果只改变一个要素,最多只会引起六种变化。而不是与其他六十三种卦象都产生联系。”

    许半仙一边解释着,一边演示着,讲着《周易》的基本道理。

    李风云突然发现,原来八卦中居然蕴藏着如此深的奥妙,虽然他半懂不懂。

    “既然如此,为何又说《周易》的传承遗失了大半?”听了许半仙足有小半个时辰的讲解,李风云问道。

    许半仙满意的点点头,道:“你终于想到这一点了!”
………………………………

第二百三十三章 辨材须待七年期

    “的确,《周易》的文字确实流传下来,但使用它的方法却没有传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