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万里随波行-第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打扮自己,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是为了取悦自己!
  每一个女人,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就是没有男人来欣赏,也会由然而生一种自信和荣光。滕琰不指望燕王能明白自己的意思,但她不愿让燕王误会,更希望燕王能够尊重自己,这样就足够他们进一步的合作了。
  
                      
作者有话要说:  昨天临时有事,没更上文,在此致歉,今天一并补上。




☆、第一百二十八章

  第二天,燕王把王沂叫到外书房议事,也让滕琰参加。滕琰还是把自己漂亮的指甲洗干净了。在女人只能在内院绣花的时代,她已经够另类了,还是低调些好了。
  王沂按品穿上了官服,虽然还是原来俊秀的面容,但看起来有些陌生感,尤其是见滕琰也出现在外书房时,那种不自在就更明显了。
  燕王若无其事地开口了,“王妃对于设立官学颇有见解,茂才也畅所欲言,我们先定出一个方案来,等开印后,尽早把官学建起来。”
  王沂拿出了一份折子,他任命后的几天并没有虚度,看他的材料就知道他做了不少的准备。
  按王沂的方案,设立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体系,其实是把学校和教育管理单位融为一体。中央官学做为燕地的最高学府,无论是入学还是定期的考核都是极为严格的,但入了官学的学子就直接有机会授官。地方官学则延续古时郡曰学,县曰校,乡曰庠 ,聚曰序的旧制,在燕地广设学校。此外还有针对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等的专科学校。 
  就连滕琰也认为王沂的设想是非常全面的,中国人自古以来一贯注重教育,也形成了相当完善的教学系统,王沂的设想可以说是集其中的大成,但这些在教育体系中只能算是一株大树的树冠部分,至于学官与学生的规定和设置,官学经费的来源与支出、管理与经营,甚至与科举制度之关系等等,这些相当于大树的根系和树干的东西都要仔细商议。
  滕琰便提出了一些在现在教育中已经成功验证了的经验,王沂端起上来的茶,用品茶来掩饰一下他的吃惊。其实王沂之所以几次求娶滕琰,正是觉得滕琰才智过人,不过再怎么能干,也不过一个女子,今天滕琰给他的冲击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但王沂经历了这几年的坎坷,很快就控制了自己的情绪,微笑着赞了一声说:“王妃大才,还是在我的意料之外。”
  滕琰笑笑不答,但燕王坦白地说:“王妃就是滕瑾。”
  看来王夫人一直没有对王家泄露滕琰的秘密,所以王沂露出了不可置信的表情来。滕琰也没想到燕王这样直接地说出了自己的秘密,虽然他们也商量过将她就是滕瑾的事在合适的时间透露给一些人,这样对滕琰管理燕地的政务会有非常大的帮助的。但王沂是不是合适的人却有待考虑,毕竟他现在的官职还是太小,但滕琰很快也就释然了,那天燕王告诉王沂自己推荐了他就是为今天做准备的,王沂现在官职不高,但将来却不可限量,早早将这样的人说服,以后自然对滕琰参政是有极大的帮助的。这样算计人心的事情,燕王做得非常得心应手,滕琰一直自愧不如,因此只能信服。
  于是滕琰笑着说:“这件事瞒了这么久,很不应该,但表哥应该能理解我的苦衷。其实,我一直很感谢表哥对我的欣赏和帮助,现在燕王打算让我继续参与燕地的政务,希望我们以后能一起愉快合作。”
  王沂没说话,而是反复打量着滕琰,他的眼光直截了当地落在滕琰的脸上,甚至有些无礼了,看来这个消息对他并不容易接受。
  滕琰不动声色地看着王沂,当初王沂来向滕瑾求婚时,也曾经这样看了滕琰一会儿,可他并没有认出滕琰来,现在他一定也想起了那天的事情。也好,燕王这样釜底抽薪,干脆还把王沂曾经求娶的事一起解决掉,要不然王沂一直面对滕琰总会有些尴尬。
  燕王静静地坐着,给王沂时间还消化这件事,直到王沂终于想通了似的垂下了眼睛,才说:“本王相信你能够将燕地的学政做好,王妃原本是你的表妹,她内举不避亲,举荐了你,你也不要辜负她的期望。”
  王沂面色如常地抬起头来,对着燕王和滕琰行了一礼,严肃地说:“我定不会辜负王爷和王妃的期望。”
  剩下的时间大家在认真的工作中渡过,一天下来,也有了大概的纲要,具体的细节当然还要逐渐完备。
  燕王突然说了一句,“王妃在燕都外有一所女子学校,不如说出具体的规程来让我们借鉴借鉴。”
  这一下,就是滕琰也有些吃惊了,她收留孤女,燕王知道不奇怪,奇怪的是他能非常清楚自己为孤女们办了学校,这些她刚刚开办时间并不长,而且一直保持着绝对的低调。
  但滕琰心怀坦荡,吃惊后也不介意,而是笑着说:“我那里并不成什么规模,只怕你们见了会见笑。不过若是将来,官学要是能将女子也列入其中,倒是一件好事。”
  滕琰的话说完后,不用燕王和王沂回答,她也知道,女子进官学,现在看还是不可能的,不仅是社会习俗上不能接受,更深刻的背景是社会生产力达不到支持这个方案的水平。就是男子尚且不能都读书认字,更何况女子呢。
  所以她自己就转了话题,详细将她在庄子上为这些孤女办的学校做了一下介绍。她也知道,这一两百名孤女的教育在燕王和王沂眼里并不够看,只是她引入的一些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是他们需要的,故而重点说明了这些。
  燕王和王沂听得很仔细,很多事情也拿出来问,特别是她将不同年龄的女孩分成了几个年级,统一学习进度,循序渐进地安排课程。最后,燕王决定第二天,大家到滕琰的庄子上看一看。
  定好了时间,王沂就告辞了。滕琰和燕王回翠薇殿,路上滕琰就问燕王:“王爷如何知道我在庄子上建了学校,为收养的孤女办学的?”
  燕王指了指滕琰身后的四个丫环说:“你入王府带进来的人都有人去查一查的,去的人正赶上庄子里大兴土木,自然就清楚了,回来说了一句。我原来见你收留了那么多的孤女,本来也有些奇怪,自然让人详细问了一下。”
  王府的保卫工作自然是严的,但滕琰也没想到能严到这种程度,但也很快就释然了,燕王从小在皇宫中长大,有很强的疑心病,他身边的保卫工作确实做得很好,就连她跟在燕王身边时,也受到了严密的保护,当然现在也一样。
  不过,燕王也就势问她:“王妃因为自己是女子,就对女子分外关心,才为这些孤女办了学校?听说王妃花了不少的钱建房子,请老师,有这样的精力,还不如办一所私学呢,那样岂不是更能出人才?”
  滕琰看了一眼燕王,心知燕王虽然能容忍自己这个异类,但对女人有学识颇不以为然,笑着答道:“在北上的路上,看到孤女确实是可怜,也没想那么多,就收留了她们。”把自己进王府前到庄子里看到的和想到的对燕王说了,又正色说:“其实,女人的才智对一个家庭、一个地区、一个国家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聪明睿智的母亲才能培养出色的孩子。所以我教育这些孤女虽是出于怜悯,但也是为燕地为王爷培养未来人才的母亲。”
  燕王反驳说:“只听人说养不教,父之过,父亲对孩子的影响自然是比母亲重要,王妃的想法与别人不同呢。”
  滕琰笑了笑,其实现代科学证明母亲对孩子智商的影响要比父亲大,更何况孩子小的时候母亲照料的时间要远远多于父亲,对孩子的影响自然也大,但这些要怎样对燕王说呢?“古有孟母三迁教子,现在民间也有俗语说,一代好儿媳,三代好子孙,这就是明证。”
  “那将来王妃一定会教育出好子孙的了?”
  滕琰怔了一下,怎么说到了自己?侧头看了一眼燕王,却没有开玩笑的意思,也是燕王从来不开玩笑,大概他也不会开玩笑的,他确实在向滕琰求证。
  滕琰可不是那种一说什么就会脸红的大家闺秀,再说燕王现在与她就算够不上无话不谈,也是很亲密无间的,当然是纯粹的友谊。所以滕琰也认真地说:“将来,我当然会尽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过眼下呢,还是得先想燕地的学政,还有我收留的这些孤女,我总得为她们负责。”
  没想到燕王问了一句,“那是不是王妃的学校,我也要出点银子呀?”
  滕琰知道燕王是认真的,就笑道:“其实,我现在所做的这些用的都是燕王的银子呢,将来如果需要,我会向燕王求助的。”确实,没有燕王大手笔的赏赐,她也没实力没底气做这些。
  看燕王感兴趣,就把她对于孤女们的打算做了一个介绍。
  第二天,城门一开,燕王就带着滕琰和王沂出了燕都,滕琰本来坐在马车里,但因为燕王马骑得快,车子虽然能跟上,但颠簸得厉害,也半路上了马,一阵疾驰,很快就到了庄子。远远地就看见一片青砖墙,围了很大的一片地,里面重重的房屋,颇有规模。
  滕琰虽常听刘妈妈来汇报情况,但也是第一次看到,心里由然而生出一股满意之情。到了大门,外面并没有挂牌匾,门房里有几个杂役见几百人的卫队,早就迎了出来,并派了人到院外找了刘妈妈和刘庄头过来。也是因为事先并没有派人带信过来,所以倒把学校和庄子里的一干人吓得不轻。
  直到他们看清了身穿皮袄,头戴皮帽,脚蹬皮靴,外面披着披风的滕琰微笑着向他们示意,才放下心来。
  
                      
作者有话要说:  




☆、第一百二十九章

  
  燕王并不理会滕琰客气地让他到庄子里休息一下的建议,而是直接就要进学校看一看。滕琰笑着拦在了燕王前面说:“这里是女学,除了老师,是不许男人随意进入的,燕王与王侍郎要想进去,也应该先由学校的管事进去让学生们做些准备再进。” 
  燕王脸上一滞,刘妈妈在后面拉了下滕琰的袖子,上前对滕琰说:“王妃说的规矩并不错,不过,过了初六,我们这里就正常上课了,并不用再准备些什么。” 
  滕琰知道刘妈妈怕自己的话让燕王不快,才上来打圆场,但刘妈妈既然这样说了,也就让她和几个婆子带路进了院子。燕王只带了几十名的侍卫,其余的与刘庄头、看门的杂役等在外面。
  燕王和王沂看得很细,先进了门房,这里也分了里外两处,外面都是些男丁,应付外面来人的,里面是几个婆子,好与女眷们打交道,滕琰并没有想到这样详细的事,不用说是刘妈妈安排的,确实非常适合世俗人情。
  一路上听刘妈妈介绍,孤儿院里一直没停地添人进口,隔上几天,就有孩子被放在学校的大门口,基本上都是女孩,都收到到了学校里。偶尔有几个男孩儿,暂且放在外面一个小院子里,等将来学校扩大时有了专门男孩学习的地方再安排。
  就是现在的学校里,也是只完成了部份规划,因为到了冬季,只好停工了。而滕琰当初设计好的所有项目,没有两三年也不可能都实现。
  大家看到的是按现代家庭设置的孤儿院兼学校,一个妈妈带着大小不一的十个孩子,组成一个家庭,实现家庭的功能。孩子们跟着妈妈生活,大的帮着做家务,带小的妹妹,白天在学校上学,从三岁起上幼儿园,六岁起上学,按年龄分班,每年升一次班,十六岁毕业,可以相亲后出嫁,滕琰还提供一份与普通百姓家差不多的嫁妆,不想出嫁也可以留在学校或出了学校做工。
  幼儿园里以玩为主,有专门的妈妈带着,还有大些的女孩轮流过来帮忙。
  学校课程的安排很符合实际,读书认字是其中的一部分,但还有很多实用的功课,女工、算学、记帐、厨艺、农活都是必修的,还有画画、乐器、棋类、茶艺等选修的课程。平时上课主要是在各自的班级,一些特殊的课程则在专门设置的教室里。
  学校专门请了各科的老师,每一班的课程表就用大纸抄了贴在班里的墙上,按时辰上课,有专门负责时间的杂役按时敲钟提醒大家时间。只是老师也多为女子,少数的男老师也都是五十岁以上的。
  燕王和王沂在学校里从头走到尾,上上下下看了个遍,其实这里的很多思路用在官学上并不合适,但他们还是被滕琰的这样成系统的教育体系震惊了,而且可以借鉴的东西又太多。
  滕琰也跟着细看了一遍,她的重点又与他们不同,仅仅几个月的时间,能够建成现在的模样也是相当地不错了,但要改进的地方还非常之多。但看着女孩子们都穿着过年的新衣,不同的年级不同花色的裙袄,精神十足的样子,心里也非常欣慰。
  在学校里还遇到了在这里干活的大妞,滕琰让她上前给燕王行礼,当初还是燕王眼光锐利,在路上就看到她们小夫妻,才有了后来,滕琰将她们夫妻送到自己的田庄来的事。燕王受了礼后,问了一句:“张柱也在这里吗?”
  滕琰没想到燕王还能叫出张柱的名字来,就示意大妞回答,大妞虽然不知道滕琰就是救了她的滕公子,但还是认识滕琰的,去年滕琰到庄子里,与大妞在一起还聊过天,在滕琰的鼓励下她回答说:“张柱也在庄子里,帮着种田,日子过得挺好,我们就在这里安家了,不打算再回九原。”
  燕王点了点头,不管怎样,燕王如今见大妞和张柱过得好好的,自然也是高兴的。让他的侍卫赏了几个金锞子,大妞磕了头谢过,滕琰笑着让她下去了。
  一大早赶来,又转了一圈,午饭的时间就到了,滕琰他们又进了几家看看饭菜,因为都是统一发的食物,各家吃的都差不多,又赶上新年里,每家都有肉有菜的,还很不错。
  燕王和王沂不象滕琰还想再看看,而是急着出了学校的院子,滕琰窃笑了半天,学校里没有年青男人出现,燕王和王沂又是如此出众的人物,学生们的目光当然集中地落在他们身上,其实不过是少女们的敬仰罢了,不过燕王和王沂居然都有些受不了,就是跟在后面的侍卫们也有些别扭。这真是太可笑了!
  不过燕王和王沂还是没有直接回燕都,而是在滕琰的坚持下进了庄子里,怎么也是到了她的地盘,应该尽一些地主之谊。刘妈妈在滕琰她们在学校转的时候就开始准备了午饭,正赶上新年,新杀的猪肉、鸡肉,各类的年货都有,庄子里每家都出人来帮忙,几百人的饭菜很快就好了。
  燕王的王沂都不是挑剔的人,一顿饭下来,宾主尽欢。
  王沂再来议事时,对滕琰的眼光完全变了,他亲眼看见了滕琰的才能,不说为孤女们办的学校,就是一路上,滕琰的骑术,都令他叹服,一个女子,马骑得比他都好。王沂从此对于滕琰参与政事都是大力支持的,燕王的目的完全达到了。
  商量过学政的事,接着就是屯田,将抛荒的田地复耕,每一件事都是从头开始,要制定规划,安排人员,调用物资历。更不用说燕地平常地政务也是不小的工作量。总之,没等过完正月,燕王和滕琰已经完全进入工作状态了。
  滕琰干脆把她原来住的静园重新收拾了一下,把对外面的门封了,与内院相通的角门打开,准备做为一个临时的住处。
  滕琰现在住的翠薇殿是王府内院的主殿,离燕王平时议事的大殿相距甚远,平时来回走走倒没什么,但有了急事,就是坐轿子也不方便,又无法在内院骑马。还有就是内院的规矩森严,每天酉初就要下钥,这段时间自己和燕王在外院忙完了,一起回翠薇殿,时常过了酉时,随着燕王出入还没什么,但以后滕琰自己这样不守规矩却不好。
  滕琰之所以有这个打算,也是因为她“成亲”就快满一个月了,很多事情就要安排起来了。按这里的风俗习惯,新婚夫妻自然要在一起住满一个月,然后才能到妾室那里去,但在王府并不需如此,滕琰几次想起来请燕王回自己的住处,但燕王为了给自己面子,一直没走。但过了一个月,燕王自然会回他的大殿。
  滕琰这天吃早饭时,又对上滕琳忧怨的目光,她真快受不了了。她又为燕王着想,整整一个月,燕王没招妃子侍寝,大约也很难受,她知道燕王几乎没有个人时间,再加上他是标准的事业型男人,白天从来不进内院,赶紧把燕王还给他的妃子们,确实是一件比较人道的事。
  滕琰把一块炙肉咽了下去…………燕王每天都给她夹上一块肉,表示对她的关切,她也只好每天都吃了,白天就少吃点肉了,说:“王爷,今天,我们成亲满一个月了,从晚上起,您就不要在翠薇殿里住了。”
  燕王看了她一眼说:“不用,再住两个月再说吧。”
  滕琰在滕琳的目光下非常坚持,“王爷,规矩不能随便改,您还是回前殿吧。”
  燕王没有再坚持,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滕琰长长地出了口气,总算自由了,虽然按排得不错,她和燕王平安相处,但怎么也有不方便的地方,这回她就舒服了。一抬眼,看见燕王也露出了差不多的表情,滕琰会心的一笑,这一个月燕王比她还不自在,毕竟翠薇殿是她的地盘。
  一旁的滕琳按捺不住心中的高兴,滕琰看她布菜的动作轻快了不少,还给了自己一感激的微笑,每天管着内院的杂事,还早早来侍候燕王进餐,也确实不容易,自己早就该把燕王还给她们了。
  不料,一直悄无声息地站在一旁的林公公突然出来说:“王妃,从今天起如何安排大家侍寝?”
  滕琰被问得一愣,这种事情还用她管吗?燕王愿意找谁就找谁呗。这个林公公,他是最早知道滕琰是女子的人,比燕王还早很长时间,现在滕琰和燕王的关系他一定是清楚的,燕王身边最离不了的就是他。可是,滕琰就没有见过他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现在他突然提出问题,滕琰还真不能不回答。
  在滕琳和这么多宫人们面前,滕琰一本正经地说:“大家都听王爷的。”
  燕王头也没抬地说:“王妃安排吧。”
  滕琰也听说有的人家,规矩森严,妻子安排丈夫住在哪里的,还有的排出时间表,现在让她也这样吗?燕王是真给自己面子,这个权限可不算小,就凭这一点,后院的人没有敢得罪滕琰了。
  
                      
作者有话要说:  




☆、第一百三十章

  不过,滕琰可不是真正的燕王妃,可不想按这个烫手的山芋,她笑着问林公公:“以前是怎么安排的?”
  林公公恭恭敬敬地答道:“以前是四位侧妃每人一天,轮流侍寝。”
  “那好,以后,还这样安排。”滕琰说完后,看滕琳的表情就知道自己的话有错误,马上补充道:“除了节日、初一、十五以外。”
  节日、初一、十五,这都是正室的日子,哪一家都是如此,没什么可说的,至于侧妃,还有以后出现的侍妾什么的,就先都这样排着吧,滕琰谁也不得罪,等真正的王妃来了,愿意怎样改都可以。
  当天晚上,滕琰让人把翠薇殿里大床上的被褥全套都换了,舒舒服服地睡了一大觉。说起来这张专门为她准备的大床她还是第一次住呢,以前只是住在下人值夜的外间。
  这以后,她就在静园和翠薇殿两处轮流居住,没事的时候就回翠薇殿住,有事则留在静园内,但很快,她回翠薇殿的时候就很少了,在静园里还是方便得多。有时她仿佛又回到了自己还是滕公子的时候,燕王也是一样,对到静园来找她自如得很,不象在翠薇殿里还有几分地陌生。
  一切又都上了轨道,燕王在大殿议事时,她就在屏风后坐着听,有时小范围的一些事务,燕王也让人请了她出来,燕王一直努力想让她走到大殿里参与政务,但这谈何容易,再说那也只是一种形式,滕琰并不在意。燕地的政务实质上她参与甚多,比如所有的议事折子,还是先送她这里,做一个初步的筛选和处理,再交给燕王。
  白天过得充实,夜里睡得香甜,当半夜时,滕琰被人叫醒,还有些迷糊,现在早就不是在军中的时候了,什么事能急成这样,半夜三更的不让人休息。滕琰一面想,一面快速地穿好衣服,裹紧披风,进了燕王的大殿内。
  燕地的春天,夜间还是很冷,没走出去几步滕琰就彻底清醒了,幸亏她搬过来住,要是还在翠薇殿,哪能这样快到这里。
  内侍将她直接带进了燕王的寝殿,这里就在平时议事的大殿旁的偏殿,滕琰还是第一次进来,来不及仔细打量一番,就被地上趴着的一个女人吓了一跳。这个人穿着很轻薄,外面粉色的纱衣盖不住里面的大红肚兜和绸裤,还有雪白的肌肤。寝殿内的温度并不高,只比外面强了一点点,一看就是炭火用的少,这也是燕王的习惯。
  滕琰替趴在地上的人打了个寒战,用疑问地目光看向燕王。本来以为一定是军情大事,但现在这一幕又是为了什么?
  燕王笔直地站在那里,一身衣服整整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