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谋说天下系列-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知秦王有何事相求。本相一定尽力而为。”

姚贾对这些外交上的辞令感到厌恶极了,因为以他和后胜的关系,两个人在私下早已经称兄道弟,何苦再用这些例行公事般的僵硬死板的外交辞令来疏远彼此的距离呢?于是,姚贾忽然转变了态度,亲密无间地走过去在后胜的耳边说了几句悄悄话。

后胜听后,心领神会地笑了笑说:“先生放心,此事就包在我身上,不过,还请先生回到秦国后,在秦王面前……”

未等后胜说完,姚贾就打断了后胜的话说:“丞相就放心吧!只要齐国不战而降,您就是秦国的功臣,秦王自然不会亏待您。”

送走姚贾后,后胜当即来到齐王建所在的后宫,装作惊慌失措地说:“大王,请恕微臣不才,微臣实在无法控制住这一片混乱的局面了。再这样下去,即使秦不灭齐,齐也……”

“难道真的一点出路都没有了吗?”齐王建仿佛自言自语。

“现在唯一的出路就是亲秦。听说秦王派来了使者,想必是来和谈的。这可是我们最后的机会,大王不要错过啊!”

“丞相的意思是?”

“大王知道其他五国是怎么被灭掉的吧!大王要是不想像其他五国的国君那样,落一个非囚即死的下场,那么就只有下令举国投降了。大王一定懂得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道理吧!”

“寡人也知道拼死抵抗意味着什么,可是举国投降,寡人的脸面何在啊!”

“要是大王担心的只是这个,就太简单不过了。”

“何出此言?”

“如果大王以老百姓的名义投降,说齐国不战而降是为了让老百姓免受战乱之苦,老百姓恐怕还会感谢齐王呢!”

“妙哉!寡人怎么没有想到呢?”齐王建像遇到救星似的说。

公元前221年,齐王建以为了让老百姓避免遭受战乱之苦为由发下了举国投降的诏令,顿时,齐国人民多半放弃了武装。完成使命的姚贾迅速赶回咸阳,向秦王嬴政禀报了情况,秦王嬴政立即下令秦军进驻齐国。秦军长驱直入,很快就占领了齐都临淄,不费一兵一卒就顺利地接管了齐国,齐国宣告灭亡。秦国将齐地设置为齐郡(今山东淄博市东)和琅玡郡(今山东胶南县东南)。

齐、楚、燕、赵、魏、韩唇齿相依,唇亡齿寒。赵、魏、韩,本来是齐、楚的天然屏障,可是正当秦王嬴政扫平三晋的时候,楚人在那里坐享太平,齐人在那里醉生梦死;等到屏障被消除的时候,楚人只能垂死挣扎,而齐人干脆束手就擒。如果说在秦王嬴政发动统一战争的时候,六国合纵抗秦就可以胜秦的话,那么六国之所以灭亡,就在于缺乏统一的战线。而这似乎都要归功于李斯和尉缭提出的“金钱连横”的外交手段。与此相比,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战略部署是多么缜密!几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他们考虑到了。所以说,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有一个具体的规划,当遇到危机时要能够随机应变,及时在原有的规划基础上改变策略。

第五章 千古一帝

1。 借刀杀人,嬴政除成

善于谋略的人,往往能在适当的时机,假借他人之手来清除自己前进路上可能的竞争对手和障碍,并且不留痕迹,此所谓“君子善假于物也”。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嬴政就是这样一位善于谋略的君王。

公元前246年,年仅十三岁的嬴政在相国兼仲父吕不韦的鼎力支持下,顺利登基,继承秦国大统。此时的嬴政尚年幼,还不具备处理国事的能力,因此这一时期秦国的军政大权,实际掌握在与秦始皇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人手中——嬴政的母亲赵太后和仲父吕不韦。

随着时间的流逝,嬴政一天天地长大了;王室里的尔虞我诈,群臣间的互相倾轧,以及流传在民间的关于他的王位来路不正的谣言,使这位少年天子迅速成熟起来。他渐渐地意识到,有一个人,已对他的王位产生了潜在的威胁。那人不是别人,正是比他年幼的弟弟长安君成。因为此时,在长安君的周围,已聚集了一批反对吕不韦和嬴政的人,这个集团的实力逐渐庞大,其代表人物是秦国大将樊於期。

年少的嬴政意识到了,比他年老几十岁,他的仲父,心思缜密、老奸巨猾的相国吕不韦当然也意识到了。

公元前239年,嬴政20岁。这一年,上党郡六城发生叛乱,叛军杀死了秦派驻在那里的地方长官,并宣称上党自此脱离秦国的管辖。秦国派人调查后得知,此事系赵国在背后策划,愤怒的秦国臣民们纷纷要求报复赵国。精明的吕不韦察觉到,除去长安君成的大好时机到了。

在商讨如何处理此事的朝会上,吕不韦向秦皇嬴政提议,任命长安君成为统帅,率兵讨伐赵国。尽管有少数几个官员提出异议,但嬴政还是准许了吕不韦的提议,并当即做出决定,令长安君成统领十万精兵,前往伐赵,上党原有地方武装,也一并交由成指挥。

当时的长安君成只有17岁,年纪尚小,没有一点带兵的经验。将如此重任交给一个小孩,岂不是如同儿戏?明眼人都清楚,吕不韦提议让长安君带兵讨伐赵国——这一当时六国中军力最强的国家,无疑就是希望借上党叛军和强大的赵军之手,消灭掉这一潜在的威胁到嬴政王位的人。

随长安君一起出征的秦国大将樊於期,勇猛善战,而且极富谋略,深受长安君的倚重。但樊於期与相国吕不韦素来不和,他对吕不韦的独断专权、嬴政的放任不管极为不满,曾多次上书嬴政,结果却是石沉大海,毫无回音。再加上近来广为流传的嬴政是吕不韦私生子的谣言,让他感到更加愤怒。

当长安君率军抵达秦、赵边境时,思考良久的樊於期来到中军帐内,面见长安君。他示意长安君自己有紧急军情回报,让其摒去左右。长安君依言从事,待帐内再无旁人之后,樊於期悄悄对长安君说道:“近来,天下百姓纷纷口耳相传,说当今的秦国已不再姓嬴,原因是秦王嬴政并非先王之子,实乃吕不韦与赵姬苟且所生。百姓们还说,正是他们几人狼狈为奸,窃取了本应属于公子的王位,不知公子可否知情?”

长安君大吃一惊,道:“将军也听说了吗?其实我早就有所耳闻,只是一直以来,不愿相信它是真的,想不到果真有此事。”

樊於期恨恨地道:“公子心地宽厚,却不料这次中了奸人之计。请公子仔细想想,这次令你带兵平叛,表面上看似乎是重用你,实则是暗藏祸心。目的却是想让你战死沙场。而且,如果此次公子出师不利,嬴政定会借此降罪于你,轻则贬为庶人,重则遭到诛杀。”

长安君闻听此言,惊慌道:“多亏将军提醒,不然我还蒙在鼓里,想不到吕不韦与嬴政竟如此狠毒!依将军看来,我该如何应对?”

樊於期道:“如今朝廷大将蒙骜统兵在外,无暇顾及,朝中其余大将均不足虑。公子现手握重兵,只要我们起正义之师,传檄文于天下,揭露吕不韦父子窃国事实,向黎民百姓证明您才是正统,我相信,天下臣民都会拥护公子的。”

长安君被樊於期劝动,愤然道:“大丈夫何所畏惧!此等祸国之人,我意必除之,希望将军助我一臂之力。”

樊於期见已说服长安君,立即坚定地向长安君道:“请公子放心,为扶助公子建立大业,本将死不足惜!”

经过两人的一番谋划,长安君成和大将樊於期率领属下十万大军,停止前进,改变行军方向,直奔咸阳而去,一场旨在消灭秦王嬴政的叛乱发生了。

长安君率军叛乱的消息传到朝廷,秦王嬴政错愕不已。他原本是想借赵军之手清除成,没想到他既未平叛,也未伐赵,倒先行叛乱了。很好!这样我就能名正言顺地杀了你,我的长安君。嬴政冷峻的脸庞上浮现出一丝残忍的笑意。

在秦王嬴政和相国吕不韦的任命下,忠心耿耿的大将王翦率领朝廷十万大军,前往讨伐长安君。此时长安君的中军驻扎在屯留城,其余的属下部队驻扎在长子、壶关等几座城池中。

王翦率军与樊於期一番激战之后,吃了不少亏。深谋远虑的王翦见樊於期骁勇善战,自知强攻不行,遂决定智取。

正巧在王翦的手下,有位名叫杨端和的将军,曾在长安君门下做过食客,与长安君熟识,通过杨端和,可以取得与长安君的联系。于是,在王翦的密令下,杨端和化装潜入屯留城,规劝长安君。

王翦兵分三路,自己亲自率领中军负责围攻樊於期和长安君驻扎所在地屯留城,另外两路分别攻打长子城和壶关城。长安君被困城中,见突围无望,心里很是担惊受怕。他焦急地问樊於期道:“要是王翦军队长期围困屯留不退,我们该怎么办?”

樊於期胸有成竹地对长安君说:“属下今日与王翦一战,已挫伤其军队锐气;明日我将率领全军出动,即可活捉王翦,然后直取咸阳。公子大可放心,登上王位指日可待。”

在与猛将樊於期的战争中,老辣的王翦采取围而不打的军事策略。他令士兵后退十里,深挖沟,筑高墙,还派兵守卫险要的地方,据守不战。为了攻下长子城、壶关这两座被叛军占领的城池,他再拨军两万增援。由于朝廷军以多打少,长子城、壶关城两地叛军顺利被消灭。樊於期本以为王翦怯阵,正商议派兵支援长子城、壶关城时,却不料传来两地失守的讯息。樊於期急忙将原本驻在城内的叛军调至城外,连夜部署防御,而长安君仍驻城内。

城内的长安君听到长子城、壶关城失守,急忙派人召见樊於期进城商议。樊於期见长安君吓得丢了魂儿,只好安慰他说:“只要我马上率大军与王翦决战,一旦胜利,则乘胜追击,如若不胜,我们则退走他国。”长安君无可奈何,也只好答应。

潜入城中的杨端和见秦军胜利在望,于是深夜来到长安君帐内,拜见长安君。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长安君投降。樊於期的节节败退令长安君惶惶不可终日。

樊於期自长安君处回到城外军营后不久,就亲自率领大军与王翦军队激战一场。尽管樊於期骁勇善战,但却无奈手下将士士气低落,斗志全无,最终还是败下阵来。樊於期左冲右突,率领残余部下成功突围,终于逃得回来。

屯留城下,樊於期向守城士兵命令道道:“快开门!”

当时杨端和正陪同长安君在城楼上观战,恰巧看见这一幕。他知道,一旦樊於期进城,就将失去劝说长安君投降的机会,因此决不能放樊於期进城。

杨端和快速拔出随身佩戴的长剑,架在长安君的脖子上,向守城士兵命令道:“我乃朝廷的使者,长安君已经投降,谁要是敢大开城门,放叛贼樊於期进城,格杀勿论。”

守城众将士见败局已定,只好听命于杨端和,皆不动声色,没人敢去开城门,长安君也早已失去了主见。樊於期见状,长叹一声:“庶子不足与谋!”率身旁几名亲兵杀开一条血路,逃向了燕国。长安君见大势已去,在无奈与失望中自杀身亡。

成功平定长安君叛乱后,秦王嬴政下令,杀掉所有跟随长安君造反的士兵,将屯留全城的百姓迁徙到边境临洮;他还悬赏五城和万金,换取樊於期的人头。一场兵变就这样平息,真是“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吕不韦建议秦王嬴政派年仅十七岁的长安君带兵伐赵,企图以借刀杀人之计将他除掉。善于谋略的嬴政则顺水推舟,借着吕不韦的计谋,一举除掉了对自己王位有潜在威胁的长安君,并将他的余党全部铲除,从而牢牢地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2。 赵高献计,吕不韦退位

嫪毐的叛乱虽已平定多日,可那惊心动魄的一战,令嬴政后怕。嬴政可谓是九死一生,一度处在被嫪毐所率叛军诛杀的边缘,幸亏大将蒙武及李信及时率军赶到,才将嫪毐及其余党一举擒获,秦王嬴政也才得以脱身。虽说嫪毐叛乱已经平定,可是,秦王嬴政仍显得寝食难安,脾气更是愈来愈暴躁,动不动就为丁点小事大发雷霆。打骂太监、宫女已是司空见惯,甚至连嬴政最喜爱的齐王后也难逃责备;在朝堂之上,嬴政也无心与众大臣商讨国家大事,一旦大臣稍有差错,他就严厉斥责,弄得宫廷之内人人自危。

大王一定是因为嫪毐叛乱之事而深受刺激。一向擅于察言观色的李斯心想。

朝会上,李斯向秦王嬴政进谏道:“大王陛下,出现嫪毐一事是臣等失职,所幸最终未酿成大祸,现今嫪毐及其党羽势力均已抓获,此案也正在追查之中。还望大王陛下保重龙体,以国事为重,统一霸业还有待陛下完成呢!”

一提到统一六国之事,秦王嬴政的心情稍微平复了一些,他那一贯严峻的面容上淡淡地露出了一丝笑意,对李斯道:“爱卿不必担心,寡人的身体好着呢!只是近来发生之事过多,扰得寡人心绪不宁,相信再过几日便会好。”

其实这些天来,心情不佳的除了嬴政之外,还有一人——文信侯吕不韦。这位商贾出身、以敏锐的洞察力挤身仕途,官居相位,把持朝政多年,为秦国苦心经营多年,也为嬴政父子登上秦王宝座立下了汗马功劳。几十年的相国生涯,他不免有点因功倨傲,平时有点将嬴政不放在眼里。可是,他深知,嬴政再也不是以前的毛头小子了,现在的嬴政身上具备了一切君王所具备的素质,而且杀伐更加果断,手段更加毒辣。嫪毐伏诛,虽然等于帮他除去了一个强劲的政敌,众朝臣也均以他马首是瞻,但是他却突然感到不安。他怕功高震主,稍有差错,自己就会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他也怕自己因嫪毐叛乱之事受牵连,一旦嬴政抓到他的小辫子,他深信,以嬴政的为人,自己难逃一劫。

不管秦王嬴政隐藏得多深,他的心病还是被一人给看穿了,那就是赵高。赵高是赵人,当嬴政的父王还在赵为质子时,赵高就负责照顾他的起居。后来嬴政即位,赵高不受重用,但赵高不是个甘于平庸的人,他一直都想抓住表现自己的机会,只是苦于没有机会。这次,机会终于来了。他看得出,大王和文信侯之间隔阂很深,嬴政一直想除掉文信侯,却苦于没有借口。文信侯老谋深算,他为秦相多年,人脉极深,如不早除,终究会尾大不掉。

一个偶然的机会,赵高冒死拦住秦王的銮驾。赵高跪在地上,向嬴政高声道:“奴才甘愿一死,向大王进谏,希望大王明白,为了大秦的江山稳固,大王必须除了文信侯。”此言一出,嬴政的随从一片哗然,大声斥责赵高。

嬴政未置可否,只是淡淡地问了赵高一句:“你是何人?依你所说,文信侯有哪些罪过?”

“回禀大王,奴才赵高。奴才认为,文信侯之罪有两条:其一,文信侯为相多年,其党羽势力庞大,如若不除,难免会出现‘臣大君轻’的局面,实在留有隐患,难道大王想成与嫪毐之乱再次发生吗?其二,据奴才所知,文信侯与嫪毐一事有所牵连,还望大王明察。”

嬴政一直都想解除吕不韦的相位,却苦于没有借口。赵高所说的第二点,正好解决了他的难题。他感到,这是对吕不韦下手的一次绝佳机会。于是,嬴政将赵高带入寝宫,详细询问吕不韦与嫪毐叛乱牵连之事。

赵高答道:“嫪毐是文信侯安排入宫的,而且嫪毐叛乱时调兵所使的令牌又是文信侯给太后的;另外,文信侯身为百官之首,有监察百官的权利,对嫪毐谋逆负有失察之责,正是因为文信侯的失职,让大王陷入危难的嫪毐叛乱才会发生。仅凭以上几点,大王就应该治文信侯死罪。”

“你所说的涉及我大秦丞相,须得仔细调查。即使证实其确与嫪毐谋逆有所牵连,寡人念他有功于秦,也不想治他死罪,他只需让出相位即可。从现在起,你就跟随寡人左右,做寡人的内侍太监。这件事,寡人交与你去办,办得好,重重有奖;如若不然,要了你的项上人头!”

从普通小太监升为内侍太监,可见嬴政对赵高的提拔。为了不辱使命,赵高就开始着手收集文信侯吕不韦的罪证。赵高心生一计,只要嫪毐肯指证文信侯,任他吕不韦有几张嘴也说不清。

赵高一出嬴政的寝宫,就急忙来到掌管刑狱的李斯府邸。

赵高微笑着对李斯道:“李大人,我们为臣子的就该好好儿为主上分忧,大王近来寝食难安,大人可知其中缘由?”

一直以来,李斯并没有把赵高这个地位低下的太监放在眼里,他漫不经心地答道:“可能是受嫪毐叛乱一事的影响,大王才变得心神不宁吧!”

赵高见李斯没能看出嬴政的心思,哈哈大笑道:“李大人一贯善于察言观色,没想到这次却看走了眼。实话告诉你吧,大王心绪不宁并非因嫪毐,而是因另外一人,但此人与嫪毐有莫大的关系。”

“哦?赵公公想必了解内中实情,愿闻其详。”

赵高于是将嬴政寝食难安的原因及他此行的目的一股脑地告诉了李斯,李斯这才恍然大悟过来,打心底对容貌猥琐的赵高另眼相看,感到此人并不像他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两人如此这般地商量了一番之后,由李斯带路,赵高跟随其后,一同来到了关押嫪毐的死牢。

此时的嫪毐,早已丧失了之前的意气风发。眼睛深陷,浑身上下血迹斑斑,伤痕累累,沉重的镣铐锁住了其双手双脚,由于刚刚经历了狱卒的一顿暴打,到现在还昏躺在地上。于是李斯命人端来一盆冷水,将昏死在地的嫪毐浇醒。

“嫪毐,本官这次来只是向你问几个简单的问题,希望你如实招来。”李斯一脸严厉的神情道。

嫪毐抬起头,用空洞的眼神看了两人一眼,没有说话。

李斯继续问道:“嫪毐,你的调兵令牌是从哪里得到的?为何你假腐入宫竟然没人知道?”李斯这两个问题,嫪毐知道其实都是直指吕不韦。他进入秦宫是吕不韦安排的,虽说他服侍太后,想尽了荣华富贵,且被封为长信侯,但平时却与吕不韦积下了一些恩怨。嫪毐本来就是地痞流氓出身,毫无礼义廉耻。他心想,临死拉个垫背的,有人陪伴也不孤独,在嫪毐那没有一丝血色的脸上顿时浮现出了令人恐怖的笑容。经过李斯和赵高的循循诱导,嫪毐统统承认了罪行,并死死咬住吕不韦不放,将任何罪责都与吕不韦扯上关系。

看着赵高呈上来的嫪毐口供,嬴政满意地点了点头,面带笑容地对赵高说:“很好,你干得不错,你将这份口供交给吕不韦,寡人倒要看他识不识相。”

赵高带来的口供,犹如晴天霹雳,让一向稳重的吕不韦瘫软在地。口供上所述,条条都是灭门的罪行啊!他知道,这下自己是彻底完蛋了,恨只恨嫪毐如此心狠手辣,嬴政如此奸诈狡猾。自己的性命丢了倒也不怕,可是以嬴政的残暴,吕家上下的脑袋能否保得住都未可知!望着一家老小,一股悲凉突然占据了吕不韦的心扉,自己一心为秦,竟想不到到头来是这样的结局。吕不韦思前想后,为今之计只有自己亲自向嬴政认罪,或许才能免于满门抄斩。

吕不韦一路战战兢兢地来到朝堂,老泪纵横地向嬴政叩拜道:“大王陛下,臣身为丞相,对嫪毐叛乱之事有失察之罪。嫪毐叛乱所使调兵令牌,是臣当时私给太后,以防不测,臣也是一片苦心啊。没想到,臣的一时不慎,却酿成今日大祸。至于嫪毐口供上的一切,均是他对臣的诬陷,望大王明鉴。臣如今年事已高,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请求辞去相国一职。微臣愿告老归田,恳请大王准许。”

嬴政念及吕不韦为秦相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从内心里,他也不想杀了吕不韦,因此恩准了吕不韦的请求,让其携带一家老小回到其封邑之地,颐养天年。

名不见经传的赵高无疑是幸运的,他抓住了仅有的一次机会,一举获得了嬴政的信赖。凭着自己狡猾的手段,让一位伟大的商人、一位精明的政治家、一度官居秦相几十年、有仲父之称的吕不韦,就这样心有不甘、无可奈何地结束了其仕途之路。

3。 设郡县,确立中央集权

公元前221年,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注定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一位叫嬴政的秦王,在一大批能臣良将的辅佐下,运筹帷幄,历经近十年的南征北战,终于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长达两百多年的诸侯纷争、烽烟四起的战国时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第一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嬴政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

一个崭新的国家刚刚建立,百废待兴,摆在秦始皇面前的问题千头万绪,令秦始皇很头疼。怎样建立一个集权的政权以实现在政治上的高度统一?如何才能使大秦江山千秋万代?他决定将这些问题交给大臣们在朝堂上讨论,希望他们能替他想出好的解决措施。

廷议之时,身为百官之首的老丞相王绾第一个上前奏道:“启禀陛下,老臣认为,正是因为周文王当初封国立藩,实行分封制,才保得周朝八百年的基业。如今我新朝初建,局势尚未完全稳定,尤其是燕、齐、楚等偏远之地,民风剽悍,如不封王镇守,实难管理。所以老臣建议,请陛下分封诸皇子为王,率大军镇守各要地,以实现对这些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