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谋说天下系列-第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匡胤点点头说:“军政大事,是国家的根本所在,我不想它有任何闪失。目前看来,只有一个人是最适合的人选,那便是天雄军衙内都指挥使符彦卿。”

赵普问:“陛下怎么会觉得符彦卿是最合适的人选呢?”

赵匡胤说:“符彦卿的女儿曾经是世宗的皇后,现在符太后虽然偏安在西宫之中,不过已经不需要再担心什么了。同时他还是光义的岳父,我相信在目前的情形下,他对我大宋是非常忠诚的。在世宗朝中,我曾经和他一起为官,深知此人是一个重情谊、正直耿介之辈,所以启用他来作为禁军将领,绝对可以放心。”

赵普说:“陛下和符彦卿之间不仅有着共事之谊,现在他又把女儿嫁给了光义,成为姻亲,所以对他放心是可以理解的。不过,符彦卿所任职的天雄军衙本来已经是非常重要的机构了,如果再让他担任禁军统领,是不是权力过大了呢?”

从杯酒释兵权开始,赵匡胤的心中便一直将如何控制臣属的军权作为自己的第一大任务,随时都在思考着怎么让大臣们互相牵制,避免一头独大。现在赵普提出这个问题来,也正是他所担心的,于是便沉吟着说:“对符彦卿的选择,已经是折中的办法,不然就要交给其他人,我更不放心。我对符彦卿非常信任,这样的恩情难道他还会忘记吗?就算顾念这些,我想他也不会对我大宋不利的。”

对此,赵普忽然笑着说:“陛下对符彦卿不薄,这一点众臣都看到了,符彦卿自己也非常清楚,不过有恩情就能保证忠心,臣却不敢苟同。请问陛下:当年世宗对您的恩情就浅吗?”

这句话好似一把重锤敲在了赵匡胤的胸口,当年的世宗柴荣对于赵匡胤的信任,也是非同一般。在朝堂之上,不仅让他执掌禁军大权,不管大小事务都要与他商议,在晏驾时还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他。似这般的信任不是一般的大臣可以获得的,而赵匡胤却依然可以举旗反叛,从后周孤儿寡母的手中夺走皇位。现在自己对于符彦卿虽然也信任,但赵普一语中的的反问,赵匡胤才恍然明白了“恩情不一定会换来忠诚”的道理。

从这个问题出发,赵匡胤对于国家管理的认识又一次获得了提升,在削夺了大批武将的兵权之后,他逐渐将目光投向节度使。驻扎在各地的节度使作为一方重镇的最高领导人,手中所掌握的不仅是当地的军队,还有财政等大权,富庶之地的节度使因其军权、财权而产生不小的影响力。这些人都不容小觑,虽然五代后期节度使的实力都不如中央政权,但长期发展下去他们也会一天天壮大起来。朝廷的寡弱是一个政权所存在的最大危机,它会带来灭顶之灾,所以在强大中央的同时,也要及时扑灭地方的火星。

思虑至此,赵匡胤对赵普说:“符彦卿既然已经大权在握,那么禁军就不再考虑他了。不过在各地的节度使手中也握有重权,为了确保他们的力量不会强于朝廷,我看削夺其权的时候也到了。”

赵普说:“臣曾经提出过三大策略作为保证天下太平的途径,其一便是削夺兵权,因历来兵权在手是武将篡权的根本原因。只要他们手中没有重兵,就会安分守己了。”

赵匡胤说:“兵权、钱谷,是国家发展所必需,但也是引起不安定的根本原因,从现在开始应该让朝廷来控制这些,就像建立禁军的时候从各地抽调出最优秀的将士一样。各地的财政、军事大权也都要抽调出来,只有君权扩大,才能削夺节度使的权力,才能让大宋更加安定。”

在这一想法的指导下,赵匡胤于开宝二年十月,即公元969年又一次摆下酒筵,邀请了节度使武行德、郭从义、王彦超等五人,到皇宫后苑赏花赴宴。

筵席之上,赵匡胤对众臣说:“自从大宋建立以来,各地的安危都是交给你们各位来负责的。现在保持了这么久的和平,都是诸位的功劳,百姓几十年来多受战火熏染,现在能够过几天好日子,诸位功不可没。”

王彦超等忙举杯道:“陛下勤政爱民,是万民的福祉。大宋四海升平,都是仰仗陛下。”

赵匡胤故作凝重地问:“如今虽然太平,但是我总不能忘记前些年的战乱,为何从唐末以来帝位几易,总是战火不断呢?我想听听各位的看法。”

王彦超说:“依臣看来,唐末以来的每一位皇帝都是贪图富贵之徒,他们只为了自己的荣华便置天下于不顾,也都忘记了君臣纲常,才会做出反叛之事。”

赵匡胤又问其他人:“今日君臣尽欢,诸位有何高见,尽管说出来。”

郭从义说:“唐末以来五十余载,皇帝几易其姓,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除了王彦超所说的贪图富贵之外,便是均出身军伍,手中握有兵权。”

武行德、王彦超忙附和说:“正是!乱世之中有兵权,才是立命之本啊。”

赵匡胤说:“这些武夫一个个都夺了天下,但做了皇帝之后不仅不能让天下人安宁,更不能让曾经追随自己的部属们有好日子过,这些都是他们不足为人钦佩的原因。”

众臣忙乘机道:“自四海归于陛下,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无忧,大家都感念不已。”

赵匡胤却摇摇头说:“现在四海归服,你们这些曾经追随我的人却还没有享到什么福,依然在各方镇守吃苦,这些可真不是我想看到的,我也不愿意让你们这么辛劳啊!”

大家一听这话,纷纷面面相觑,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赵匡胤说:“我对待功臣,向来都是非常优待,所有追随过我的人,我绝不会让他们再吃苦受累。你们如果想要有什么请求,我一定会照准,让大家都能安享天伦。”

已经有先例在前,王彦超、郭从义等人已经明白了赵匡胤意之所指,一个个开始诉说艰辛,并以年事已高等原因,请求皇帝恩准他们可以隐退,颐养天年。赵匡胤对此也顺势而为,不久之后,五人皆被罢任,授以虚衔。而向拱、袁彦等其他一些并未赴宴的节度使也深明皇帝的意图,纷纷主动交出了兵权。

此次顺利剥夺藩镇的军权,进一步实施了赵匡胤对于武将的压制策略,也正是这一策略的不断推行,五代以来藩镇雄厚、中央寡弱的局面被慢慢改变。原来那种武人跋扈而文人无权的状况逐渐颠倒过来了,之前非常重要的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等军队职位已经不再设立,而是直接听命于皇帝。地方权力的收紧让中央更加集权,朝廷对于各地的控制力度也逐渐开始增强。

削夺兵权的决定是赵匡胤通过吸取五代以来藩镇之乱的教训而形成的,这一举措有效地巩固了帝位,通过和平手段夺权再一次体现出赵匡胤非凡的政治才能,不仅善于御人,更善于谈判,让双方可以达成双赢的结果,保证安定。但过分削夺武将兵权、让文官担任武职的做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病,文人统军导致军事不振,积弱局面从此开始逐渐形成。自赵匡胤之后,武将纷纷以保身全名为大幸,因此宋代没出现几个名将。不过从长期来看,削夺兵权的一系列措施还是有效地保证了宋的稳定统治,结束了动荡的局面,依然有其积极意义。

3。 太祖心胸:宰相的椅子

在宋建立之初的几年中,赵匡胤的所为处处都以息事宁人为主,不愿意引起过多的纷争,对于旧臣也都以礼相待,对于功臣更是不吝赏赐,对百姓也以怜惜为主,因此获得了不少赞誉和支持,不管是朝堂还是民间,都认为他是一个英明之主。关于赵匡胤的品行更是美誉不断,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太祖不仅仁厚而且心胸宽阔,这从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来。

继承了后周的江山之后,为了安抚朝臣,避免发生更多的流血纷争事件,赵匡胤明智地采用了继续任用周朝老臣的办法,让大部分周朝官员留任原职,宰相范质也继续做着大宋的宰相,继续保有之前的待遇,获得了周臣的支持。其实对于大多数朝臣来说,为官也只是求富贵,真正忠于故主、不事二君的人还是少数。但几千年来的儒家思想教育,让文人们对于自己的名节分外珍视,所以这些旧臣中有一部分就因现实情形和道德情操而陷入两难:一方面迫于形势要接受赵匡胤成为新帝,辅佐大宋;但另一方面道德名节又要求他必须忠于故主。处于这种两难境地的人,在现实面前只能低头接受,将自己的所谓名节追求暂时地藏起来。

建立大宋之后,国内保持了一段时间的安稳,赵匡胤设宴款待群臣,以体现君臣同乐的太平景象,众臣也都欣然前往赴宴。酒到酣处,忽然传来一阵喧哗。赵匡胤问身边的近侍:“何人在喧哗?”

近侍小心地说:“是翰林学士王著,他好像喝醉了,在席间大声嚷嚷。”

鉴于当前其乐融融的景象,赵匡胤并没有不高兴,只是笑着对赵普说:“王著还真是一个性情中人,既然不能喝就该少喝,何必喝醉呢?”

赵普却说:“酒醉之人,往往是心怀惆怅,王著喝醉了似乎说了一些大不敬的话。”

赵匡胤问:“他说什么了?”

近侍不敢回话,赵普只好回道:“王著是周世宗柴荣在位的时候通过恩科选拔出来的翰林学士,自恃有几分才气,向来在翰林院中心高气傲,这样的天子门生最是迂腐,所以心怀故主,说出了一些思念世宗的话。”

“哦?”赵匡胤似乎倒来了兴趣,“还真有此事?他到底说什么了?”

赵匡胤兴致勃勃地向酒席下张望,但朝臣们都已经吓得噤声,只有酒醉的王著已经趴在桌子上昏昏睡去,嘴里还在嘀咕着:“给我酒!给我满上!”

赵普说:“王著说,世宗的江山轻易就丢了,全是因为臣子们不能尽忠,现在大家饮酒作乐,口呼赵氏为天子,不知道世宗的在天之灵会不会觉得失望。”

这样一番大不敬的话,虽然是从一个酒醉之人的口中说出来,但罪责一样不小。宴中的众臣多有王著的同侪,曾一起侍奉世宗,现在他说出冒犯当朝天子的话,深恐连累自己,一个个都往后退。

赵匡胤微笑着听赵普说完,看了看众臣,说:“大家觉得王著所言有没有道理?”见众人不敢应声,赵匡胤兀自继续说:“依我看来,王著所言非常在理。你等本来都是周朝的旧臣,本应辅佐周天子,可是却让我钻了空子,将天下易姓为赵,这就是你们的失职。”

一番话让众人都摸不着头脑,纷纷跪倒在地上,嘴里喊着:“陛下恕罪!”

赵匡胤却说:“你等虽然失职,但正因此,才有我做皇帝。因此我却要感谢你们!王著虽然接受了我大宋的封诰,但是他心中依旧怀念故主,你们觉得他是否有罪呢?”

大臣中有人说:“既然是大宋的臣子,就该忠于大宋,王著酒后胡言,还请陛下不要怪罪!”

赵匡胤说:“对,王著现在是大宋的臣子,但他却念着前朝,这就是他的罪过。但是我却一点都不怪他,因为我希望大宋也有这样的臣子,能够忠于自己皇帝,即便是世易时移,也不改初衷。虽然他是念旧主,但王著的忠心可鉴,非常难得!我依旧很欣赏他!”

话音刚落,众臣便山呼万岁:“陛下英明,是臣等的福分!臣等一定效忠大宋,为陛下分忧!”

赵匡胤点点头,微笑着说:“命人将王著送回府中,好生休息醒酒。”

第二天,王著酒醒过来,听到别人说自己在御筵上的胡言乱语,惊出了一身冷汗。又听说赵匡胤并未怪罪自己,心里才一块石头落地。但一想到自己如此冒犯天威,他内心还是有些忐忑,便战战兢兢地进宫求见。

赵匡胤说:“酒后真言,我相信你心中是在怀念柴荣。不过现在既然已经无法回头,倒不如好好为大宋效力,我也一样不会亏待你!”

王著诚惶诚恐地磕头谢恩,退朝后将此事大肆宣扬,成为大宋皇帝心胸宽广的有力证据。

对于臣下的口不择言并不加责怪,是因为赵匡胤深知有这样的想法不止王著一人,而防民之口是最不明智的办法。对于王著这样的翰林学士而言,发一发牢骚不会造成任何影响,但自己如果惩处了他,则显得不够大度了。虽然对王著一事表示丝毫不介意,但不代表赵匡胤对于旧臣的一切都不在意。

宰相范质,因其郭威、柴荣辅佐有功,又加上年事已高,因此被特别赐予一把椅子,在朝堂之上可以像皇帝一样坐着议事,其他众臣都只能站着。宋建立之后,仍让范质做宰相,这个传统也依然被保留了下来。但赵匡胤却对这把椅子耿耿于怀。

范质手中所握有的宰相权力,是百官之首,不管大小事务都需要向他汇报,再由范质提交给赵匡胤做决定。身处这个位置多年,范质深谙各种政务,有一些事情他往往是处理好了,直接向赵匡胤做汇报,意为替皇帝分忧,不用为小事操劳。但一直都惧怕朝臣权力过大的赵匡胤不同于郭威、柴荣,他不希望朝臣替自己做决定,他想要看到的局面是大权独揽,高度的中央集权,只有这样才能让坐在龙椅上的他稍稍安心。因此,每当看到范质来上朝,端端正正地坐在自己的眼前,赵匡胤心头便不是滋味,而范质对此却一无所知。

这一年夏天,恰遇黄河地区河水泛滥,汴梁附近有很多地方都遭遇水灾。范质按照惯例,命令周边府衙的官员将库藏之中的粮食都拿出来赈济灾民,安排好之后,将此事写成奏章,在朝堂上汇报给赵匡胤。

听了范质的汇报之后,赵匡胤颔首道:“宰相为我分忧,此事处理极为妥当,就按照你说的办吧。”

范质说:“老臣将具体的抽调府衙名单都写在奏章之中了,请陛下御览。”

赵匡胤环顾了一下左右说:“这几天,宫里的亲随侍卫削减了不少人,没有人传递奏章,请宰相为我送上来吧!”

范质一听,忙站起身来,颤巍巍地走上几级台阶来到赵匡胤的御案,将奏章奉上,然后施礼退回。等他准备回到自己的座椅上时,发现几个黄门太监已经将他一直坐的椅子给搬走了。为官多年的范质深知这肯定是赵匡胤的意思,虽然疑惑,也不敢声张,只好和众臣一样站在一侧听命。

赵匡胤看了奏章,对范质说:“这些事情,其实我已经有计划了,没想到宰相已经给安排好了。”

范质忙惶恐地说:“老臣是按照惯例处理的,所以没有及时请命。”

赵匡胤说:“以后如果再有类似的事情,宰相还是先向我汇报,再做决定,以免你我君臣意见不能统一,倒让下面办事的人为难了。”

范质忙说:“陛下说得有理,是老臣的过错,以后定当先向陛下请示。”

在朝堂之上,为了恤老而专门设置一把椅子,可谓是再小不过的一件事,这是体现皇帝仁慈的一个手段,但赵匡胤却对此甚为不满,借机撤走了范质的椅子,让他日后只能和众臣一样站着议事。其实在他的内心,不爽的不是一个和自己一样坐着的老臣,而是范质手中所握有的宰相权力。如何削弱臣子而壮大君王,是赵匡胤毕其一生都在思考的问题,不仅针对武将,更针对所有手握重权的朝臣,他撤走范质的椅子,其实所代表的也是撤走宰相手中的大权。在取走这把椅子之后,赵匡胤继续实施着自己的计划,他不愿再看到君弱臣强的局面,因此所设置的宰相经常不止一人,同时还在宰相的职位之侧设立了参知政事一职,也由数人分担,互相牵制。宰相手中所掌握的军政大权由枢密使来分担,而财政大权则由新设立的三司使来担任,从根本上削弱了宰相的实权。

和一把椅子相比,在筵席之上说出怀念故主的话,显然是后者更加冒犯君王的威严。但赵匡胤却对于口出狂言的王著宽大处理,丝毫都没有责怪的意思,反而有所赞赏,让朝臣都叹为观止。而一个老臣的椅子却成为他的心头恨,这也说明赵匡胤的心胸只是在那些无关痛痒的时候才会宽阔,对于威胁自己统治的因素,他向来都是“斤斤计较”。其实历来的君王,又有谁不是这样呢?

4。 权钱交易:脱下乌纱换银钱

在赵匡胤的政治生涯中,他似乎一心只想着两个问题,其一是如何统一,包括南北方的并立政权;其二,便是如何限制朝臣们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将中央集权的高度加以提升。在这两方面,他都是用了金钱的力量。后人在对赵匡胤的一生做评价时,常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思维超前的帝王,因为远在千年前的他便想到了用经济手段来解决很多问题,而不仅仅是通过流血暴力、战争等简单的方式。

通过夺权而建立新的王朝之后,赵匡胤的内心充满了担忧,因为自己的所为很可能给其他人树立了榜样,他所走过的道路别人也一样会走过来。因此,在当权之后赵匡胤时刻都在想着怎么控制朝臣的权力,新建立的王朝需要四方征伐,武将们在战场上建立功勋之后,赏赐是必需的,但一直赏赐下去势必会让他们的权力膨胀,伴随而来的将会是野心的膨胀,成为威胁帝国的不稳定因素。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赵匡胤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行的办法。

公元974年,对唐主李煜心怀不满的赵匡胤决意要收取其土地,因此以“倔强不朝”为理由准备发兵江南,但是又担心江南富庶之地,一旦遭遇兵火势必会使此地生灵涂炭。已经熟悉了五代以来烧杀抢掠的将士们,带给这片土地的伤害会更甚于贫瘠之地,因此在选择将领的时候慎之又慎。

对于征唐的将领,赵普推荐了曹彬,理由是此人“清恕仁让,守法度”,对于皇帝的命令从来都是准确执行,是一员不可多得的儒将。赵匡胤对他也很满意,很快便召见了曹彬,对他说:“这一次征伐江南,我不愿战火让百姓遭殃。李煜也是一个有才之人,只因没有把心思放在治国上,所以才招致灭亡。因此只能托付给你,希望你带领着将士们收服唐王,但要避免造成国人灾害。”

曹彬忙行礼道:“陛下对臣寄予厚望,臣固然可以做到不妄杀,但座下曹翰、潘美等人却是惯于此道,难以控制。”

赵匡胤见他叫苦,便说:“对这些人我自然有我的办法,我可以赐你一道密令,当他们要滥杀无辜,抢掠百姓的时候,你就可以拿出来给他们看,以我的命令来制止他们。”

曹彬见赵匡胤坚持,只能答应了赵匡胤的要求。但是赵匡胤所提出来的条件确实苛刻,既不能伤害任何百姓,也不能让李煜有什么不测,这样的战争打起来难度可想而知。

赵匡胤见曹彬面有难色,便说:“你在军中素有威望,相信你有办法做到。如果这一次能够成功征得金陵,等你班师回朝之日我定然封你为使相,位同枢密使与宰相之职。”

在如此的重赏之下,曹彬接过了帅旗,带领着曹翰、潘美等人挥师南征,直奔金陵而来。为了完成赵匡胤的要求,曹彬在军中假装病倒,等诸将都来探望的时候,他喟然叹道:“我的病不需要什么医药,只是有一件心事而已。等金陵城破之日,如果你们能答应我不去烧杀抢掠,确保城中一切安全,我自然就痊愈了。”

诸将忙点头允诺,曹彬这才全力以赴直攻南唐,果然以不可挡的势头将李煜俘虏,带回开封交给了赵匡胤。

因赵匡胤曾经许诺要封曹彬为使相,如此位极人臣,潘美等人纷纷道贺。曹彬内心虽然充满了喜悦,但表面上还是很平静地说:“我只是听命于陛下,按照他的指示行事而已。这一次能够凯旋,完全是仰赖朝廷的英明决策,我并没有什么功劳。”

潘美说:“您这一次出兵完全按照陛下的意图,做到了不骚扰百姓,不为难李煜,让江南统归大宋,却没有伤害到当地生产。这样的功劳怎么能不算呢?陛下一诺千金,我看过不了多久,您就要做大宋朝廷的第一把交椅了!”

众人闻言,皆纷纷祝贺。曹彬还欲谦虚,却传来赵匡胤令其觐见的消息,忙整理衣冠进宫面圣。

赵匡胤对于此次曹彬的战功也非常满意,李煜被押解回开封,沿途都受到曹彬的礼遇,被赵匡胤封为违命侯,留下了他的性命。金陵城破之日,城中的百姓也并没有对宋军产生多大的抗拒,而是很快便接受了宋的领导,让南唐的政权实现了和平而迅速的过度。

赵匡胤对曹彬说:“将军这一战,不仅扬我大宋的军威,更很好地保护了唐地的百姓,我非常满意。”

曹彬说:“臣不过是依照陛下的指示去做,要是没有大宋国威,也不会这么快就破敌而归。”

曹彬的回答,自然是早已成型的客套话,按照往日的惯例,皇帝就应该开始行赏了。但是这一次赵匡胤却没有,只是对曹彬说:“仔细想一想,曹将军已经征战多年了,也立下了不少战功,但是我一直想问一问:曹将军出生入死,所为何事?”

此一问让曹彬一怔,没想到赵匡胤会忽然问这个问题,便答道:“为了大宋江山永固,为了可以福荫子孙……臣愚钝,只是一个凡夫俗子而已,所求只不过是一些俗世的富贵。”

赵匡胤笑一笑说:“世人皆愿以清高标榜自己,可是人生一世,不都是求这些富贵嘛,你不用惭愧。在我看来,为官为将,也只是求得过几天富贵日子,让子孙不要挨饿这么简单而已。”

曹彬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