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激情燃烧的岁月-第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思明是位中国人.从他的角度来看.自然对乒乓外交更关注一些。

曾智当然要演一位中国乒乓运动员。一句台词也没有的角色,他真当成了那么一回事,摆着各种造型.说是要用自己高大尊贵的代表中国人的形象.教育一下美国人民。剧中的阿甘在北京街头迷路了,因为语言不通.出租车司机带着他逛遍了北京城。李思明用摄影机记录下了北京最著名的几处建筑物.长安街、天安门、人民大会堂.还有那最具有中国特色地自行车洪流。以至于某自行车制造商看了这么一段。发誓一定要把自行车卖到中国去,不过这位老板在他破产前也没能卖出一辆。而出租车司机却是由小刀担当的。同样的是没有多少台词.这也算是人尽其用。

原小说中的北京之行,有一段毛主席接见阿甘共进午餐的场景,毛主席问阿甘:“我听说你打过越战,请问你对这场战争有什么看法?”阿甘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认为那是一场狗屎战争。”李思明自然不会去拍这么一段,因为中国人还在跟越南人玩着呢。

“这完全是满足两位中国人跑一回龙套的伟大愿望!并且让美国人认识一下北京的风貌!”李思明是这样解释这一段戏。

在北京李思明是地主.当然要尽地主之谊。汤姆·汉克斯等一票美国人对这个神秘的国家的首都作了一次亲密地接触.到处留影纪念.殊不知.他们这群老外也成了最令中国人感到新奇的风景,被人围观他们还以为中国人太热情。最吸引他们的.当然是爬上八达岭长城当一回好汉.“不当长城非好汉”嘛。

小说中阿甘没能吃成北京烤鸭.在现实中,李思明满足了阿甘的需求.汉克斯这次其正尝到了北京烤鸭的美味,要不然,从来没到过中国的小说作者兼编剧温斯顿·格卢姆为什么会单单提到北京烤鸭?

“李.我考虑了一下.如果哪一天我当演员没有什么前途.我就在洛杉矶开一家餐馆,请一位北京厨子.专做北京烤鸭。那一定很不错。”扮演丹中尉的加里辛尼斯还在回味着刚才的美味。这可是侵权啊。

“李,我不得不承认这烤鸭的味道实在不错!我比格卢姆先生幸运,他没有机会亲自来北京尝一尝,只能凭想象。在纸上想象一下,不过我跟阿甘地观点一样,你们中国人应该学会用叉子才行!”汤姆·汉克斯感叹道。

汉克斯一语双关。在原著中.阿甘认为中国人用两根细棍子吃东西.可是用那玩意简直不可能把东西拨进嘴里。所以食物大部分掉在他的衣服上,阿甘认为这是见不到几个中国胖子地主要原因。

既然来到了北京.李思明假公济私,给自己放了一个假。小刀将剧组带回美国.而他回了趟家.过家门而不入.这不是李思明的做法,也没必要。至于曾智,去了他大伯家混饭去了。

又一次回到家.又是过了半年的光景.北京的家现在真成了李思明在北京驻足地旅馆。要成就一番事业.或者说得简单一些即使是谋生的话.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

“都是有老婆的人了.怎么还像个愣头青,一点也不顾家。”一见面.母亲就叹道。

李思明只得陪着笑脸,耐心地解释。说到杨月,李思明决没有他表面上看得那样轻松.思念是绝对地,李思明只得祈求早日实现团聚的那一天。

“思明呐.你怎么天天跑来跑去,什么时候安定下来?这拍电影又不是什么正事!”父亲李全一见面就这样责问。李思明心中大叫冤枉.好歹我在好莱坞还小游名气.不过父亲说话他只得点头称是。

这次在北京,李思明和曾智有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知青联谊基金会”正式成立了.作为国内首家正式成立的民间组织.李思明和曾智两人为此在关系找门路,好不容易得到官方认可,办下来的。

这半年来陈诚是经过一番天人交战激烈的思想斗争,才决定正式出任这个会长职务的。因为这是个百分之百的民间组织.又不是事业单位编制.旱涝保收,弄不好将来就成了一个无业人员。陈诚愿意出任这个职务。除了他天生是个组织地好手和热心之外,完全是出于对李思明和曾智的信任。

1983年的夏天,街上热气腾腾,北京某个饭店内却春意盎然。这是知青联谊基金会正式成立的日子,所游的会员几乎能赶过来的都赶过来.连远在深圳的徐大帅等人也到场,自然少不了李思明日思夜想的杨月。她这次不仅是作为会员赴会的,而且是作为记者来采访地。

这些前知青,聚在一起高声诵读语录,缅怀过去,畅想未来。最后在一句“为了革命,干杯!”的倡议中.正式成立了基金会。

“我们刚成立时候有会员212人.这个数字二十年来只增加108人.因为在不断地总结工作经验的过程中.我们感觉有必要保持稳定,太多的会员有可能给我们的工作带来负面影响.这些人往往只是为名而来.事实上我们曾在这一方面受到过教训。

工作人员当时只有20人.而现在我们却有一支有312人组成的专业队伍。启动资金有500万元人民币.在当时也是一笔天文数字.但现在我们拥有数十亿美金的善款,而且有专门的投资机构打理,有专门地会计机构进行审计监督.我们从一开始就有一个完善的制度。而我们的名誉会长李思明先生,是我们的灵魂人物!”陈诚在基金会成立二十周年的一次纪念大会上如是说。

第四卷纵横四海第七十一章小别胜新婚

小别胜新婚,这是李思明和杨月这对夫妇俩现在的心情。

没有分别就没有相聚。分别让人的距离远了.可是心却始终相连在一起.当再一次相聚的时候.两颗心已经紧紧地揉合在一起。

外面的阳光烤得人几乎要流出油来,即使是傍晚时分太阳也还是那么勤奋。但李思明的心情却是一片清凉。杨月撑着太阳伞.走在他的身旁,眼中饱舍着浓浓的情意.而鼻尖却挂着一两点汗珠。

“这北京的出租车司机太不敬业了,天热一下就当缩头乌龟了?”李思明嘴里抱怨道,可是看不出他有一丝的不耐烦。

“老实交待,你在美国有没有偶尔一两次想起我?”杨月看着他道.仿佛李思明的回答要是不令她满意.或者诚意不足.就不会有好果子吃。

“天啊,地啊.这大夏天的天气怎么老感觉到凉飕飕的.是不是要下雪了。”李思明看着树枝上正慢条斯理哼着的知了说道。

在美国.大洋相隔,距离不是问题,越洋电话李思明是雷打不动的每天一个,在电话里说起来就没完没了.有时候是李思明说杨月听.有时候是杨月说起工作和生活中芝麻点大的事情一大筐.李思明听起来夜是津津有味。

“我看你是心虚吧.所以感到冷?”杨月不悦道。

“嗯.我是调节一下气氛。我最怕见记者.一见记者我就头疼!”李思明左右而言它.某位曾是知青的记者刚才问了一大堆问题,搞得李思明很头痛。

“我也是记者.你是不是也不想见我?”杨月抓住了他说话的漏洞。

“那哪能呢!”李思明凑近杨月的耳边.“你可是我的心肝宝贝,我怎么舍得啊?”

李思明亲热的话让她脸红耳热.心里却美滋滋的。

夫妻双双把家还,正好是星期天。李思明的爸妈都在家.见两人竟然一起回来了.甭提多高兴了,这晚餐的标准立马就提高了不少。李思明不禁撇了撇嘴.跟自己的老婆比.这差距也太明显了。

夜晚.空气还是燥热无比,刚从锅中端下来地蒸笼,手一摸还是热的。

“还是有空调好啊。这么热想活动一下都不行。这要是在北大荒的夏天就好了,晚上风吹得凉飕飕的.既环保又省电。”李思明刚从卫生间出来.抹了抹不知是水珠还是汗珠,无比悔恨道.“真是怀念啊。”

“什么活动啊?”杨月被他没来由的话说得摸不着头脑。

“什么活动?晚上熄灯后的节目啊。”李思明挤了挤眼。杨月的脸“腾”地红了。

“小点声,爸妈都还在外面纳凉呢!”杨月嗔怪道。

“这有啥?咱们都快老夫老姜了.有什么不好意思?”李思明嘻嘻哈哈:“嗯,下次一定装一台。咱好歹也是个资本家.不腐败一下实在太对不起自己!”

“我看你还是在家这几天,好好孝顺一下你爸妈。人家大帅多好,上个月徐丽爸爸生了场大病.他千里迢迢地赶到济南,服侍了半个月。”杨月道。

“杨月同志.给你一个忠告:千万不要在一个男人面前夸奖另外一个南人.否则会出事滴!”李思明笑着道。

“这话你走从哪听到的.挺有道理的。不过你们男人一定不要把女人地话当成耳边风,这才是至理名言。”

“当然,谁地话我都可以不听.你的话就是圣旨.是不可不听的。你看我这么听话,你是不是该奖励一下我?”李思明道。

“光听没用,主要是看行动。”杨月抿着嘴笑着道。

李思明看着她娇媚的面容,在心里对自己说:“真好看!我一定要用行动表示。”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李思明亲吻着爱人地每一处肌肤,将几个月以来的相思都化作情意浓浓的缠绵。怀中的杨月喃喃地念着他的名字,纤细的手指无意识地要揉进他坚实地后背.仿佛他会突然消失一般。

夏夜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洒在房间内.蒙上一层梦幻般地浪漫的格调。房间内.再多地柔情蜜意都似乎无法表达这对爱人之间的情意。

“你上次打电话说.大帅替我们买了一幢房子.你看过了吗?”云雨初歇.李思明拥着杨月问道。

“当然看过了,我刚刚布置好。”杨月有些得意,她的脸上还残存着绯红的色彩。

“你倒是挺积极的嘛。不用说.你的眼光一定没错。”李思明笑着道:“我猜.这房子不一定大.家具也不是太贵.不过一定是简约又实用,书房布置得一定是最好.不过墙上挂得一定是几块钱的复制山水画!”

“真有你的.这都能猜得出来。”杨月有些瞠目结舌了。

“那当然.俗话说得好,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嘛!”李思明调侃道。

“是大帅告诉你的吧?别以为我想不到。”杨月并没有被他的玩笑蒙蔽住,就象李思明刚刚所说地那样,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李思明有什么花花肠子,杨月实在太了解了。

“真想亲眼看一看!”李思明感叹道,“以后就是咱们的家喽。”

“没良心地,这里不是你的家?”

“当然也是。我都计划好了,将来我爸妈退休或者干脆辞职,跟我们去深圳,就在那里安家落户.和和美美地过日子。”李思明对未来充满了美好地期盼。

“想,我也想。”李思明的话勾起了杨月内心深处的愿望,她下意识地将自己埋在李思明的怀中。

“不过.还差一样。”

“差什么?”杨月问道。

“当然是下一代.没有小孩子当处乱跑.就不完整了。”李思明坏坏地笑道。

“你尽想好事。”杨月在李思明的腰间掐了一把。可又真怕掐坏了让自己心疼。

“这是人伦之大事,天经地义。我连我们的孩子的尊号都想好了。”李思明道。

“你说说看?”杨月很希望早日有这么一天。

“如果是男孩,就叫李小明.如果是女孩嘛.就叫李小月。看这名字起得多好,好听又好记.还跟咱们是一脉相传,多有象征意义!”李思明道.越想越觉得这个主意没治了。

“不行你不能这么随便起名。”杨月坚决反对。一骨碌坐起身来,“李思明,我可告诉你.这名字不能这么随便起。咱俩的孩子更不行,从现在起这将列入咱们家的头等大事,不能让你一个人就这么决定了。”

她一脸坚决的样子,就象电影里头信念无比坚定地女共产党员一般.李思明感觉自己成了反面人物。

“我看咱们得抓紧时间办事.要不然,不管是小明还是小月,或者阿猫阿狗的,想出来都出不来了。”李思明一把将杨月扑在身下。

#文#“不要,已经很晚了.不然明天又要起晚了。”杨月对初为人妇的第一天仍记忆犹新。

#人#“晚了就晚了.我爸妈还巴不得呢。”李思明笑了。

#书#“不要……”杨月还想争辩.却被李思明温柔的唇给堵住了,于是便迷失在他的怀中。

#屋#第二天,杨月果然又起晚了。而李思明早就起床了,看到杨月睡得挺香.像个小猫一样,蜷缩在床上.还保持着在李思明怀中的姿势,就不忍打扰她,也就没叫醒她。没想到。这次又招来杨月的埋怨。

“让你多休息一下,这还成了我的错?怎么说,你也是战斗在改革开放的第一线地第一代深圳人.这深圳万一将来成了另一个香港.你就是功臣。我让功臣多休息一下,也有错?”李思明开玩笑道。

“就你有理!”杨月白了他一眼。

……

这次因为基金会地成立,五兄弟难得的又聚在一起。

关于那块地,李思明有过全盘的考虑.但现在大部分规划还只停留在纸面上。

“阿明,我们有必要将摊子铺得那么大吗?”徐大帅提出疑义,从正常的商业投资来讲,李思明地胃口太大,就像气球吹得太大了.爆炸的危险性就会直线上升。

“大了?不大。我们是一边建设.一边发展.不可能也没必要一步到位。先把科技大楼建起来。”

“这个已经在开始了.我们邀请了香港的一些建筑师主导设计,而且考虑了未来的需要,以实用性为主。这毕竟是科技大楼,不是写字楼,不是公寓楼。另外,工厂区的建设相对来讲,要简单得多。不过这个机器设备,现在还没有着落。”

“那个日本人已经三番五次找我们,你说我们怎么办?”张华插一句。

“哑巴?”曾智问道。

“除了他.还能有谁?”袁候道:“当初没能入股我们的电影公司,这家伙现在很后悔。现在看我们在深圳搞得红红火火地.想入股。”

渡边三郎现在算是有钱人了,什么赚钱就做什么生意,主要是进出口贸易.当然不总是顺风顺水.有时候赚个盆满钵满.有时候却血本无归。他那个方便面工厂就是他唯一的实业。所以从他的角度来讲,能有一个实实在在地工业.还是很不错的。

按理说,这个日本人没事呆在日本办工厂也不错。不过他的眼光还是很不错的,电影产业是暴利产业,美国好莱坞的大电影公司即使在大萧条时期,单靠降低票价就可安全渡过危机,所以那些华尔街财团纷纷入主各大电影公司。本来他想入股李思明的公司.只是出于老朋友的关系帮一把.现在者到李思明的电影事业挺红火的.真是太后悔了当初没有坚持。

现在李思明这几位兄弟都在深圳摆出一份干大事的样子,让他砰然心动,尤其看到李思明等人地规划。

“哎.他现在还有点钱.他有日本人的身份,如果他能替我们弄到一些关键设备,就同意他入股,但是一定让他出出血,不能太便宜了他。”李思明下了决定,“周瑜打黄盖.他同意就干,不同意就拉到。”

“另外.地产投资如何?”李思明问袁侯,袁侯负责财务方面地事情。

“港元仍在持续下跌.现在跟美金比价已经突破了1比9。英国人看来这次是铁了心地对抗下去,一点措施也没有。现在香港不仅是有钱人.普通老百姓也在骂港督。就连那些一直标榜中立的报纸.也在骂英国人。我们手头的美金,还有林老板借给我们的五千万.全部用来购买土地。这些土地倒不是黄金地段,都是些次重要的地段.英国人想急于出手,地价已经下降到了十年来的最低点。我们在九龙,香港岛和大屿山购买到了总共十块土地。”袁侯想了想.补充道.“本来想炒外汇的,押港元对美元比价会升。不过这方面的风险太大,还是当地主保险一些。”

在李思明的记忆中,这个地价绝对是太便宜了,因为记忆中是97之前的空前高企的地价。这次金融风暴之后,政治形势将会稳定下来。英国人的底牌实在太少,中国不是阿根廷,更不是鸦片战争时代的清朝。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地价从长远来讲,只能是上涨。事实上.不少华人老板在英国佬纷纷逃离香港之际.乘机崛起.地产就是一个例子,李思明等人的行为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注意力。

“可惜,我不是学金融的,对金融方面历史大事件一无所知。要不然炒炒港币.那玩意挣钱比印得还要快。”李思明心中想道,“好像听说过日元在这个年代也会涨。哎,我怎么会去学什么破电子学.学金融多好!”

“阿明,你没事吧?别拿自己的头发撒气啊.这头发招你了吗?”曾智看李思明郁闷地抓乱了头发道.“那个叫渡边的日本人,人家现在最羡幕的不是有钱人.而是有一头还算齐整头发的人。”

“我会犹事?我好着呢!好得不能再好了。”李思明没好气的回答道。

第四卷纵横四海第七十二章李思明的突发奇想

1895年,卢米埃兄弟向大众展现火车进站的画面时,观众们几乎是被活生生的影像吓得惊惶四散。

但是电影刚刚发明之后,只是拍一些生活中的场景,比如大街上的行人,他们会一直拍摄直到厌倦或者胶片用完为止。电影之父——美国的爱迪生和法国的卢米埃兄弟,对于电影的未来十分消极悲观。因为经过一两次好奇之后,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要花钱来看那些在大街小巷就可以看到的真实场景呢?”

但是爱迪生的一位雇员发现,通过将不同的镜头剪辑在一起可以创造出一个故事。于是,电影就成了一门艺术,而剪辑则是促使电影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让我们从地球飞到太空,使空间不存在距离.它也可以我们从现代回到过去和未来,使时间倒退或加速。

一部好莱坞大片通常要花费200小时的胶片,展开这些胶片,它的长度等于洛杉矶到拉斯维加斯的距离。剪辑师通常需要花费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来构思剪辑胶片,来完成一部两小时的电影。完成的电影里有上千个镜头,每个镜头都以1/24秒一帧来计量。可想而知这个工作量是特别大的。

如果光是一个体力活,那就太好了,但是这却是一个技术活,必须根据导演的艺术思维去剪辑。成功的剪辑会让一部电影成为不朽,否则会让一部电影成为烂片。一个特别有名的例子就是二战期间,导演莱尼·雷芬斯搭尔巧妙运用了声音、图像和高超地剪辑技术,把希特勒塑造成了天神。当同盟国加人了反德战争以后,英国剪辑师查理·韦德里重新剪辑了这段胶片,把希特勒塑造成了一个傻瓜。不管是为了政治宣传或是娱乐观众,剪辑都显示极大的力量,改变塑造了人们的思维和认知。

对于李思明来说,电影是拍完了,但是他地工作仅仅是完成一半。这部电影目前已经花了近三千万元,这在1983时代,无疑是一个成本高昂的冒险。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剪辑。李思明有些担心,在电脑技术还不太先进的情况下,靠机械和手工剪辑,无疑会加大成本和难度。为了能达到自己的要求,李思明不仅请来了阿瑟·托米特来做剪辑,还聘请了工业光魔电影特效公司做特效。

提到工业光魔,就不得不提到乔治·卢卡斯。1975年夏天,乔治·卢卡斯获得了八百万美元的投资拍摄《星球大战》第一部。而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召集了一帮志同道合地年轻人,成立了工业光魔电影特效公司。当时的电影制作行业还没有电脑特效这洋的技术,他们为了完成拍摄《星球大战》,自己开创了整个电影特效行业。从此,电影行业的传奇,“工业光魔”电影特效公司正式拉开了整个好莱坞电影特效行业的序幕,并从此改变了整个世界电影的制作观念。1982年,“光魔”发明了一项电脑处理方法,并应用在科幻电影《星际旅行:可汗之怒》上。该片出现了电影史上第一个完全由电脑制作的场景。

但是这个年代的特效并不为人所重视,那些科幻电影虽然都大卖特卖,但是好莱坞此时并不认可,认为那些电影缺少思想深度。没有社会教育意义,这跟后来的电影中电脑特效大行其道完全不同。

“人股工业光魔公司?”大卫·弗兰克尔对李思明的突发奇想有些不可置信。这位中国人花起钱来如流水一般,一点珍惜的意思都没有。

“当然。如果能收购那是最好不过的。”李思明道。

弗兰克尔看了者曾智,曾智学美国人那样耸耸肩,表示无所谓。不过他觉得李思明为做特效,而专门去向另一家公司求婚,这事情办的是不是太没水平了?当初干嘛了?

“那好吧,我立刻派人去接触一下。”弗兰克尔见曾智也同意,至少不反对,只好无可奈何地答应了。

“听着,大卫,这是项很不错的买卖,虽然我也只是偶然想到,但这个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认为,将来的电影离不开特效,就像卢卡斯地科幻电影一样,未来是个不可思议的世界,电脑技术将会完成我们今天看来不可能完成地任务。在古代人们认为人类是不可能登上月球的,可是阿波罗不是照样将你们美国人送上月球吗?”李思明解释道。可是他的解释过于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