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戾太子重生-第1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接下来的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陈文博又四处打探野狼部的幸存者,野狼部本来就是一个小部落,而且当初野狼部的人被达奚望掳走,又被青牛和鲜卑部屠杀殆尽,没有被掳走的一百多人又被郝丹灭了口,所以陈文博找寻了很长时间也没有结果。眼看就要进入冬季了,陈文博只得带着家人返回了长安。

陈文博在东胡寻找野狼部幸存者之事很快就传到了李仲元的耳朵里,他马上就明白了陈文博的用意,一想到陈文博可能已经知道了一切,李仲元心里就没有底,他不知道陈文博会用什么办法对付自己。无奈之下,他只能去找刘据和张全商量对策。

“你上次说的那个李寿怎么样了?”刘据一见面就问李仲元。

“基本上查清楚了,这个李寿是马通的好友,与马何罗、马安成也认识,当年我去东胡,他也是护卫之一。现在来看,十有八九是马通当初把情况告诉了他,现在他又把这件事告诉马氏兄弟的。”

刘据又问:“他现在官居何职?抓起来没有?”

李仲元摇了摇头:“他现在是陈文博的下属,不过我还没动他,只是派人把他看起来了,随时可以抓起来。”

“那就先抓起来吧,省得他又到处乱说,至于之后怎么办我们可以慢慢商量。”刘据最近没少为此事烦神,不仅因为有人要行刺,更重要的是担心李仲元借刀杀人之事会传扬出去。要知道,|Qī|shu|ωang|所有的人都把李仲元和张全看作是刘据的左右手,就算李仲元告诉大家,当年是害死独狐忠是他一个人的主意,与皇上无关,也不会有人相信的。

李仲元摇了摇头:“抓他容易,可我担心的还是陈文博。”

一听陈文博的名字,一旁的张全插嘴问道:“为什么?”

李仲元把陈文博返回东胡寻找野狼部之事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他最后解释道:“我是不放心,派了人偷偷地跟着他回到了东胡。他这次回去就是为了查清当初的真相,估计他已经知道了一切。”

这一下,不仅是李仲元,就是刘据和张全都犯难了,如果不想把这件事传出去,就应当灭口,或是把陈文博关起来。可陈文博位列九卿,又是内阁成员,不是说动就能动的。另一方面,陈文博是张全的人,可这件事他是不会听张全的,因为独狐忠是他的岳丈,他又是一个梗直的人。

刘据看了看张全和李仲元,见他们两个都低着头不说话了,于是先说道:“既然他知道了,就不能让他说出去,一定要堵住他的嘴!”

此言一出,张全和李仲元同时瞪大了眼睛,吃惊地看着刘据。

第96章 新的风波(8)

 “不行!绝对不行!他是一个好人!”张全叫了起来,陈文博跟着他出生入死多年,对他和大汉忠心耿耿,如果要杀了他,张全肯定下不了手。

刘据已经下了决心,他大声地对张全说道:“可我们不能让这件事传出去!你想一想,如果让别人知道了这件事,尤其是东胡的百姓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们会怎么想?到时候别说是东胡,就是大漠、西域、大夏这些新占之地都有可能出现动乱,如果真是这样,我们二十多年的辛苦就都白费了!”

张全也大声地争辩道:“不行!我们已经做错一次了,不能继续错下去!我们要想办法补救,不是掩盖真相!”

刘据看了一眼旁边的李仲元,此时,李仲元低头不语,他知道是自己惹下的祸,刘据深吸了一口气,然后平静地问张全:“仲元做的有错吗?”

张全摇了摇头。

“为什么?”

张全没有思考,直接回答道:“他让我们花了最小的代价彻底平定了东胡,为我们解决了今后的一个大隐患。虽然这次死了几十万人,可对于大汉的稳定来说是值得的。”他们三个都知道,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汉末的五胡乱华,到唐末的动乱,再到后来的辽、金、西夏、元、清等,动乱都起源于东胡这块地方,死在这些胡人手中的汉人何止亿计!

刘据慢慢地走到了张全的面前,说道:“我们知道这一切,可朝中百官知道吗?大汉的百姓知道吗?如果他们知道了真相,只会说仲元好大喜功,说我这个做皇帝的假仁假义,他们是不会理解我们这样做的苦衷的。要想补救,要想平息他们的猜疑,只有把仲元交出去,你会同意吗?”

“这……”张全无语了,与李仲元相比,陈文博又退到了次要的位置。

刘据见他半天不说话,又问:“在大汉的未来与陈文博之间,让你选一个,你选谁?”

张全不再说什么了,他沉默了很长时间,刘据和李仲元也都没再说话,大殿内显得格外安静。过了好一会儿,张全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对刘据说道:“这事交给我办吧,为了这事已经死了一个飞鹰了,我不想再死一个陈文博了。”

刘据听了他的话皱了一下眉头,张全却接着说道:“我能分清轻重,就交给我去办吧。”

刘据看了看李仲元,见他微微地点了一下头,于是下了决心:“好吧,这件事我不再过问了,就交给你办吧。”

得到刘据的同意后,张全走出了大殿,这时,太阳已经落山了,初冬的夜幕给人以一种凄凉冰冷的感觉。张全走到宫门处,跳上自己的战马,在夜色中贮立了一会儿,才下定决心,打马向陈文博家而去。

屋内只有张全和陈文博两个人,张全进来后什么话也没说,只是沉着脸想心事,陈文博也意识到张全此来必有要事,张全不说,他也不问,只是陪着张全坐着。就这样,两个人面对面坐了小半个时辰,张全才开口问道:“这次回东胡,那里的百姓生活还好吗?”

“还好。”陈文博只说了简单的两个字。

“比以前的生活强多了吧?”

“强多了。”这次,他多说了一个字。

张全若有所思地说道:“是啊,那里已经变得和平、安宁,大家都能吃得饱穿得暖了。再也没有纷争,再也没有杀戮了。”陈文博的脸上依然没有表情,只是静静地听张全说着。

张全继续说道:“现在看来,独狐老大人没有白死,至少他的死给草原带来了安宁。”陈文博的身子微微怔了一下,但马上就恢复了正常。

张全突然侧了一下身,靠近了陈文博,轻声问道:“你知道独狐老大人是怎么死的了?”

张全这个问题在陈文博的意料之中,他点了点头,然后从怀中掏出了那封信,那封李寿送来的匿名信。

张全接过信展开看了起来,陈文博把头靠在了椅背上,闭上了眼睛,等了一会儿才说道:“这是皇上遇刺后我收到的,不过不知道是谁写的。”

张全看完了信,折好之后揣进了自己的怀里,然后说道:“这封信交给我保管吧,信中说的基本属实。”

陈文博身子又是一怔,然后睁开了眼睛,他没想到张全说话这么直接。就听张全继续说道:“这封信的内容不能公开,否则东胡就会大乱,到时候又不知道要死多少人了?”

陈文博没有接他的话,而是问道:“你是什么时候知道此事的?”

“比你早不了多少,是仲元告诉我和皇上的,整件事都是他一个人的主意,一直没和我们商量过。不过,他也是为了大汉的江山,事实证明,他当初的做法没有错,用最小的代价换取了东胡的和平。”

现在,陈文博反倒轻松了,他点了点头,同意了张全的观点:“是啊,东胡是得到了和平,那里的百姓可以在那安居乐业,可他们应该感谢谁?是人感谢英明的李大人,还是要感谢冤死的独狐老大人。”

张全不想在这上面与陈文博过多的纠缠,他只是告诉陈文博:“这个我们可以慢慢地讨论,我今天来是送你走的,我选了一个海岛,给你休息用的。”

“呵呵,那又何必呢?不如杀了我更干脆。”

“我下不了手。”

听了张全的回答,陈文博脸上的刚刚显露出来的一丝笑容又消失了,他停了一会,才淡淡地说道:“不用你动手,我自己来。”

“不行,你这个时候死太显眼了,别人会怀疑的。”

陈文博微微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可又把话咽了下去,他不想和张全讨论自己的生死,过了好半天,他才问张全:“送我去哪儿?”

“一个小岛,没有名字,在朝鲜半岛与东海群岛之间。”

“我可以给它取个名字吗?”

“当然可以。”

陈文博想了想,然后说道:“既然我要在那里孤独终老,就叫它独岛吧!”

这一次,张全的身体一怔,他没想到独岛这个名字是这么来的。不过,他知道现在不是讨论这个名字的时候,于是点了点头:“随你,只要你喜欢,以后就叫独岛吧!”

“我的家人怎么办?”

张全平静地答道:“当然还是留在长安,他们不会知道事情的真相的。但从现在起,我要一直跟着你,明天早朝你就向皇上提出辞官归隐,后天我就送你走。”

陈文博没有回答,他低着头想了想,然后说道:“我女儿就要嫁给李陵的儿子了,已经定了亲,可我看不到了。”

陈文博的话让张全鼻子一酸,他强忍着就要流出的泪水说道:“今晚我就在这里好好地陪你喝几杯,从你我认识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六年了,时间过得可真快。”

第97章 新的风波(9)

 整个晚上,张全都和陈文博都形影不离,两人先是举杯对饮,追忆往事,后又同榻而眠,直到第二天天亮,两人洗漱完毕,用过早饭,才同乘一辆车进宫参加朝会。

在所有的人看来,今天的朝会与往常没有什么不同,可陈文博第一个发言就让大家目瞪口呆,他向刘据提出辞呈,要求隐退。刘据看了看旁边的张全,然后就点头同意了:“准奏!”

大殿上几乎所有的人都吃了一惊,陈文博虽年近五旬,可他身体康健、精力旺盛,都不知道他为何请辞,而皇上的反应也同样让人诧异,竟然连一句挽留的话都没有,两个人就好象早就商量好的一样。

就听刘据又问陈文博:“文博啊,你最后还有什么要求吗?”

陈文博上前一步,行了个礼,然后说道:“回陛下,臣一生奔波于大漠,很想去看看大海,所以臣斗胆向陛下求一荒岛,以颐养天年。”

“准奏!张全,此事就交于你全权负责,需要什么你可以自己做主吧。”

张全也出列领旨:“是,臣遵旨。”

大殿上的这一出让许多人都搞不清情况,不少人在散朝之后都想找陈文博问个明白,谁知陈文博和张全早早地就离开了,回到了陈文博家中。而且陈家闭门谢客,无论是谁都概不接见。

第三天一早,陈文博在张全的陪同下前往码头,登上了一艘大船,然后顺流而下直入东海。这一切发生的实在是太快了,留在长安的李锋、丁虎等人原本想送一送他,可得到消息时陈文博已经上路了,他们都没能见到陈文博最后一面。就这样,陈文博离开了长安城,从此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陈文博的退隐给世人留下了许多谜团,可没有什么人能够知道其中的真相。

就在陈文博离开长安的同一天,太仆丞李寿在家暴病身亡,虽然他死得突然,不过,没有什么人把他的死与陈文博的隐退联系起来。

大约十数日后,陈文博登上了独岛,这里并不是后世的那个小岛,面积不大,却有花有草,还有一小片树林。在这里,已经有人为他准备好了一切,岛上有数百倭奴和三韩地区召来的男女仆人,负责照顾他的日常起居,但所有的汉人都不直接与他接触。平时,独岛周围的海面上有东海海军的战舰在游弋,每隔几天,还会有运送补给的船只从朝鲜半岛驶来,除此而外,这里再也没有外人到来,独岛成了与世隔绝的地方。

陈文博每日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坐在海边眺望大海,回忆过去,思念远方的亲人。他再也没有练过武、再也没有动过笔,甚至连封家书都没有写过,陈文博每天都要问自己几十个“如果”:如果当初我不投奔汉军,继续在草原当自己的马贼会怎样?如果当初我没碰到多兰那云,我还会在乎独狐老大人的生死吗?如果当初李仲元没有派人刺杀独狐老大人,现在的东胡还会如此的安宁吗?……

由于陈文博整日想着这些,更想着远方的多兰那云,想着即将出嫁的女儿,想着还没成人的儿子,茶不思饭不想,结果,他的身体每况愈下,越来越差了,到了最后竟然卧床不起。

这样的日了持续了一年多,直到有一天,他一觉醒来发现坐在自己床前的竟然是自己朝思暮想的妻子时,陈文博仿佛又回到了二十多年前。

“那云,是你吗?我不是在做梦吧?”

“不是做梦,是我,真的是我!”多兰那云也是眼含热泪。

“你怎么来了?你不该来的!”

“女儿出嫁了,我把儿子送到了大夏,交给了李武,现在,我没有什么牵挂的了,除了你。从我在草原上第一次看到你,我就知道,我这一生会永远和你在一起,没有你,我也活不下去了。”

……

在分别了一年之后,他们夫妻终于团聚,但他们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儿女。多兰那云的到来,给陈文博多少带来了一些安慰,在她细心地照顾下,陈文博的饮食起居有了规律,身体情况也有所好转。就这样,多兰那云又陪伴着陈文博度过了三年美好的时光。汉元一百二十年,陈文博病逝于独岛,从他踏上独岛之后,就没再离开过这里,也没有任何一个人来看望他们夫妇,甚至与外界没有任何书信的往来,也只有张全能定期收到有关陈文博情况的秘密报告。

在陈文博死后的第七天,多兰那云绝食而亡。

直到这时,刘据才下旨追封陈文博为忠勇公,与多兰那云一起合葬于大泽的东城。这位草原上的白狼终于回到了他曾经战斗过的土地上。之后,独岛上的数百倭奴和韩族仆人,在返回大陆时,海船沉没,数百人无一幸免。

就在陈文博离开长安的时候,李陵率领军事顾问团已经到达了安息,并在安息东部的军事重镇卡雷城附近建立了汉军自己的军事基地,这也是大汉援助安息的条件之一,这座军事基地就被命名为卡雷军事基地。

李陵到达卡雷之后,一方面带着大家修建要塞及训练设施,另一方面又派人对安息的军队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安息王对李陵他们寄予了厚望,不仅派自己的次子招待李陵等人,还将卡雷城周围一大片土地划给汉军做基地,同时提供了大批的物资和人力,使得短短的几个月,卡雷军事基地就初具规模。

利用这段时间,李陵把手下几员大将都派了出去,这一次,李陵带来的都是御林军中的精锐,除了韩延年暂代御林军司令外,曹宗、石汉升、樛广德、邓光等人都来了。李陵让他们在安息通译的带领下对安息军队的编成、装备、训练等情况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了解,经过近三个月的调查,他们对安息军队有了新的认识。这一天,李陵召集众将讨论如何对安息军进行训练。

曹宗先让自己的副官刘进介绍了一下安息军的整体情况,也算是给他一个表现的机会。刘进事先已经把调查的情况进行了汇总和分析,只见他起身对众人说道:“安息的常备军约三十万,另有近四十万的后备军,他们的常备军的精锐是一万重骑,以及配合他们的五万轻骑,这些重骑都是安息贵族或出自豪门,而这些轻骑则是他们的仆人或家丁。这六万骑兵是安息王的精锐,由安息王亲自统领。此外,安息还有大约五万轻骑来自富人家,其余的都是步兵,与我们大汉不同,安息人从军都是自己准备装备和马匹,再根本他们装备的不同编入不同的军队里,这些士卒被划归各个总督统领,战时由安息王征调。至于安息的后备军完全是临时组织起来的农民,缺乏训练,送上战场也只能是充当炮灰。”

曹宗见他把主要情况介绍完了,又补充道:“安息的疆域很大,至少相当于三个大夏的面积。他们有十几个总督分管地方,不过,这些总督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他们都是当地豪族自己选出来的,并不是安息王任命的。”

李陵也插了一句:“这点很重要,直接影响到安息军的战斗力,现在看来,安息王不会把他手中的六万精锐交给我们来训练,也不大可能让我们去训练他们的地方军队。前几天安息的二王子和我谈了一下,他们想从地方军队里抽出五到十万人单独编成一军,交给我们来训练。”

邓光问道:“这些人的指挥权是交给我们吗?”

李陵点了点头:“对,我们拥有这支军队的指挥权,因为各个总督不想把军队交给安息王,安息王也不想把军权交给他的总督。不过在他们的眼中,我们是外人,迟早是要走的,所以,交给我们,他们反而更放心。”

第98章 新的风波(10)

 邓光也谈了自己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安息军人数看上去不少,可战斗力实在不怎么样,他们经常集中了两倍、甚至是三倍的优势兵力也无法打败罗马人。”

李陵再一次点了点头:“邓光说的情况我也清楚了,罗马的军队以重步兵为主,他们的步兵方阵的编成比起大夏军来更加合理,战法更加灵活,装备也要强出许多,更重要的是,罗马军队的士兵作战顽强、士气旺盛,这些都是安息军不能比的。安息的二王子来找我,就是想问问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军队,所以今天我们就先讨论一下,我们编练的这支军队应当如何组成。”

曹宗听完李陵的问题先答道:“罗马的军队以重装步兵方阵为主,如果以重装步兵对付他们胜算不大,而且这也不是我们的强项,我们的强项应该是重装骑兵的突击。”

樛广德马上就表示出不同的观点:“重装骑兵对付结阵的重装步兵难以奏效,难以发挥骑兵的速度优势,只要攻击对方的方阵,马上就会陷入与步兵的混战之中,那样的话,下了马的骑兵还不如步兵专业。”

李陵点了点头,然后说道:“重装骑兵我看就不要考虑了,罗马人,甚至是安息的重装骑兵和重装步兵的铠甲都要比我们汉军的要厚,他们的重装骑兵连战马都挂着厚厚的马甲,我们可没那么多的钱给他们弄装备。”

邓光想了想,问大家:“那我们能不能训练一支大夏那样的步兵?”

李陵对步兵的作战有着自己的一套看法,他听了邓光的话点了点头:“我比较赞成曹宗的观点,大夏的步兵与安息的步兵是同宗,他们都是从马其顿帝国时传下来的,只是各做了一些改变。对付罗马人需要这样的步兵,但只靠步兵是绝对不够的,大家现在都知道安息人的战斗力不强,所以,必须给安息的步兵配备其它兵种。”

半天没有说话的刘进突然说道:“轻骑兵如何?我听说安息的轻骑兵有一种战术叫安息回马箭,就是说不与敌人正面接触,边打边撤,始终与对手保持一定的距离,既能杀伤敌兵,又能保全自己。这种战术与匈奴人当初的骑射有异曲同工之妙。”

樛广德摇了摇头:“匈奴人的那种骑射只能在小规模的冲突中用用,在大规模的决战中早就淘汰了。数万人的骑兵边打边撤,很难控制,弄不好会变成溃败的。”

曹宗不同意樛广德的观点,他说道:“我倒是觉得安息人的这种回马箭不错,可以利用骑兵的机动性牵制对方的步兵,杀伤多少敌兵倒在其次,关键可以打击对方的士气,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刘进又问李陵:“我们能不能给安息军装备我们的骑具和速射弩?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攻击力。”

李陵想了想,然后点了点头:“可以,我看就向安息方面提出先编练五万新军,三万重装步兵和两万轻装骑兵,再加上一些重型装备。曹宗!你负责训练他们的骑兵,我负责训练步兵,邓光,你负责重型装备。”

“是!”曹宗和邓光同时起身接令。

很快,李陵就将这一方案交给了安息王子,双方协商之后很快就达成协议。具体内容包括:汉军在三年之内帮助安息建立并训练三万重装步兵和两万轻装骑兵,以及少量重型装备,三年之内由汉军对其进行统领,三年之后再将这支部队的指挥权交还安息王;重装步兵的装备由安息方面筹备,轻装骑兵的装备和马具由汉军提供,安息方面为这支骑兵准备六万波斯马,用于训练和作战;做为回报,安息将卡雷城设为通商口岸,大汉商旅在卡雷城所有税收减半;同时将卡雷军事基地无偿提供给汉军使用,期限为五十年;今后三年内,安息每年为汉军提供两万匹战马……

其实,这份协议被世人称为《卡雷协议》的许多内容早在李陵离开长安之前就已经确定了,这是大汉首次在国外正式设立自己的军事基地,也是大汉的军力介入西方世界的开始。而李陵作为纯粹的军人,对其中的玄机并在意,他只是想在安息打造出一支精兵,从协议签定的那一刻起,他就带着自己的部下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部队的训练中去了。

安息方面从各地抽调部队就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这对安息方面来说已经够快的了,可在李陵他们看来慢得就象蜗牛。李陵已经等不及了,他采取到一批就编一批,编好一批就训练一批的办法,一时间,卡雷基地每天都是忙忙碌碌,不断有新的部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