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绝世-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小院子一片寂静,有几个家人正在小心翼翼的清扫着落叶,不敢发出一点声音。招手叫过来一个家人问道:“你家阳城公子去哪里了?”家人恭敬的施礼回话:“我家公子去拜见主人了。公子既然已经醒了,不如我领你过去见他们吧。”

点点头跟着他走出院子,沿途遇见的家人见到他都点头致意,站在路边等他们过去才做自己的事。举手投足间都透露出的良好的教养,这应该不是一般的人家,否则很难有这样的家人。

不一会,来到前厅,屋宇光亮,气势恢弘。刚走到门口,阳城就迎了出来,笑着说:“大哥你醒了,怎么不多休息会呢?”赵忆丛道:“最近确实有点劳累,睡的连你走了也不知道,真是太沉了。”阳城道:“没关系的,大哥就在我家多休息一段时间无妨,让我先替你引见我的父亲。”说着亲热的领着他走了进去。
 

第十五章 指点江山 下

大厅正中的桌子旁,一个相貌清癯的老者正在看书。桌上放着的一个鼎炉放出淡淡的青烟,背后的墙壁上是一幅巨大的山水画。看着好象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显出此间主人是个淡泊名利,意境高远的人。

见过阳端坐了下来。阳端点头说:“你很不错,年轻人在长辈面前既不显得慌乱无礼,又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很久没见到这么有礼貌的年轻人了,世道一乱,人们向学之心也就淡了,礼节也早被放在脑后。”显然对此深恶痛绝,很是痛心。赵忆丛道:“仓廪足而知礼节,衣食足才能知荣辱。现在大多数人明天是否有命都不知道,哪还有心思去注意这些呢!我也不知道,自己沦落到那个地步的时候还能否像现在这样。”

阳端点头道:“你说的很对,我也不过是发些感慨而已。”

赵忆丛微笑道:“我明白的。”

放下书本,阳端道:“我听城儿说起了你,他从没这样推崇一个人,简直是五体投地了。”赵忆丛侧身道:“我不过是个读了几本书便胡言乱语的人而已。自古以来书生只会空谈误国,又能改变什么呢?”

阳端摇头道:“听你的那些话已经初显峥嵘,早晚会有展露头角之时。城儿能遇见你这样的朋友也算是他一生的幸运。”赵忆丛忙道:“伯父这样说让我甚为惶恐,有点无地自容了。”

“我虽无乔公识曹操于未遇的功夫。但平时阅人也不少了,不会看错,你也不必过谦。”阳端自信的一笑又很随意的问道:“听说你从长安来,家里怎么会放心你独自出来呢?”早已想到会被问起这些,赵忆丛道:“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不想做一个皓首穷经,埋首于青灯古卷中的书虫。一个人只有亲身去经历,才会真正认识这个世界的复杂与残酷。所以我想不应只读万卷书,还应行万里路才对。”

阳端不住点头道:“想的好,做的也好。只是这个年纪就出来独自面对江湖风险,确实是需要一些勇气呀!”不想在这个问题纠缠下去,赵忆丛岔开话题道:“听说伯父一家也是近年才搬来的,不知道以前在京中是做什么官员的呢?”

听他这么一问,阳端显然来了兴趣,笑着问道:“何以知之我从前是当官的呢?莫非是城儿告诉你的。”赵忆丛道:“那倒不是,只我我见尊府的奴仆显得知书答理,受过特别的训练,不是书香门第是培养不出这种气质的,所以才这样猜想。”

阳端情不自禁的点点头,也有些惊讶于赵忆丛敏锐的观察力。

原来他确实曾在朝中担任谏议大夫之职。只因为人耿介,经常直言进荐,不得皇上欢心又得罪了不少朝中重臣,后面就被罢黜京了。阳端在朝的时候自己还是总角小儿,没听说过他也不奇怪,赵忆丛平静的说道:“现在朝中奸臣当道,鹊巢鸠占。贤人受到排挤,只能隐于山野。朝中完全成了那帮跳梁小丑的舞台,可算是群魔乱舞。伯父的遭遇还不算最糟糕的,真是受苦的是那些活在黑暗中,却仍旧寄希望于皇上能帮他们摆脱苦难的百姓。”

阳端叹了口气道:“大唐确实如你所说是不可救药了,天下正需要一个有识之士取而代之。我认为不管是谁,能让天下太平,人民安乐的就是最好。你们这些少年人要把握这个机会,以天下兴亡为己任。”

能说出这样的话确实让人刮目相看,赵忆丛赞赏道:“伯父果然开明,不似有些迂腐的人,不管皇帝如何昏庸无道,仍是一门心思的尽忠。”

“自秦统一天下以来,朝代更迭屡见不鲜。试问岂有万古长存之朝代,每个朝代的兴衰就象人一样,年轻时不管多么健康有力,可是仍旧会老、会死。天子之位,惟有德者居之,不是某一家的专利。孔子说:上代之利,三世而竭。如果自身不够资格,终究是无法长久。”虽然这么说,但阳端的神色还是有些黯然。虽然理智上是这样,但情感上完全抛弃大唐却无法做到。

只是一会儿,阳端又展开了眉头问道:“你看这里的百姓和外地的有什么不同吗?”赵忆丛不假思索道:“这里人烟稠密,百姓个个脸色红润而没有乱世常见的菜色,显然比别的地方安定富庶了许多。”

阳端点点头说道:“是这样的,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农为本,历史上凡是杰出的帝王没有不重视农业的。满足了老百姓吃饭穿衣这一需求就有了稳固的统治基础,才能得民心。张全义刚到这里时,白骨遍地,荒草满目,居民剩余不到一百户,四周的田野根本没人耕种。于是他在部下挑选了才能器识可胜任的人,每人只给一面旗帜和一章榜文,去四处招抚流散的百姓,劝勉他们回家种植耕作,不但不收任何租税,还给予帮助。几年之后各地店铺遍布街巷,逐渐恢复了从前的规模。各县的住户大都回来了,桑麻谷物生长茂盛,田野中再也没有空旷的地方了。这时大县人口上万,小县也有几千人。幽州更是达到了几十万以上,甚至超过了盛唐的时候。又开始招募士兵,整饬防务,训练军队,势力更始逐渐强大,人们也就更加安心生活在这里了。张全义这人不好歌舞,不喜争斗,没表现出什么野心,只喜欢佳田良茧。在他治下,没有不忠心拥戴的人,可以说是极为得人心。”

似有深意的直视着赵忆丛又道:“我认为只要学习张全义的民本思想,广收民心以为自己所用,就会立于不败之地。再具备良好的德行和才能,事情就大有可为,你认为呢?”赵忆丛忙道:“伯父言重了,逢此乱世,我只希望能够保全自己,至于其他可不敢想了。天下能人又岂是小子可比的。”

“我真是老了,连自己说什么都不知道了,天下真是你们的了。”阳端哈哈一笑起身走了。

在阳氏父子的一再挽留下,赵忆丛决定住上一段日子。离开长安以后一直是颠沛流离的生活,很多事情都没有去想,自己到底要如何开始,要去向哪里?

徐无山的秋日风光竟是如此美好。枫叶红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游于其中只觉天高地阔,心境自然就高远起来。与阳城畅游于山水之间,纵论于花丛之下,美酒不知喝了多少。对于往昔渐渐看得淡了,但是渴望外面世界的心却更加的强烈起来。那里才是自己的天地,自己将要去挑战一切的规则,打碎它,重新建立。

转眼就是月余。这一天,阳城随父亲出去办事,觉得无聊就独自到山里闲走。四野遍布熟透的稻谷,到处忙着收割的人们,看见他都热情的打着招呼。山里人本就好客,对于阳家的客人就更是要尊重一些。
在这里阳家是最大户的人家,何况阳端的学识与与修养更是让他们尊敬。越是无知的人对于学识这种他们所不了解的东西越感到敬重。

向他问好的正是前几天认识的一个农人李贵。赵忆丛笑着说:“大叔的收成不错吧,辛劳了一年也该休息了。”

李贵笑着说:“我们哪有那个福气呀,粮食是有了。可是还得去山里打猎换点油盐钱。总得有点积蓄才行,否则赶上不好的年头儿一家人只能喝西北风了。人什么样的命就得做什么样的事,我们不能和公子你相比,就是忙碌的命。”赵忆丛摇了摇头,认真地说道:“其实我还不如你们呢,可算是一文不名,除了这身衣服,连个能够遮风挡雨的地方都没有。”李贵憨厚的笑道:“我们怎么敢和公子比,阳家的客人怎么会是一般人,一看就知道你是个有学问的人。将来一定能出将入相,封妻荫子。”赵忆丛摇头,无奈的笑了笑。

就象自己永远不会知道他们真正有多么辛苦一样,他们也不会知道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其实不管离的有多近,地位上都已经有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不过有句话很对:什么样的命就应该做什么样的事情,自己安闲的日子过的应该够了。

晚间,吃过饭后,赵忆丛提出了要离开的想法。阳城感到非常突然,一下子竟怔住了,有些不知所措:“大哥怎么突然要走呢,莫非是觉得我们照顾的不好,还是有人说什么闲话了?”阳端也说道:“现在外面很乱,我也打算让城儿和你多学习一下。我阳家颇有资财,你还怕吃穷了我们么?”

赵忆丛道:“梁园虽好,但也不是长住之所。男儿志在四方,终究不能沉浸在安稳的生活中不能自拔。我想只要我不死,他日定会再和阳城再见的,我也很不想离开这个好朋友。”

阳端无奈的说道:“你既然这样说我也不能勉强你,出去历练也好,但乱闯是不行的,你可有具体的去向吗?”赵忆丛道:“我在路上听说武宁节度使李朔正在大肆招揽人才。他是出名的爱才、惜才,每个人都能尽其所用,我想去那里碰碰运气。看看自己到底怎么样,除了空谈之外是否能做些实际的事情。”
静静的听他说完,阳端思索了一会儿道:“这样也好,他那里确实是个不错的去处。恰好我和他有些交情,可以帮你修书一封。”赵忆丛连忙道谢,正愁见人家一面的机会都没有呢。

回房的路上阳城情绪低落,神情黯然。赵忆丛心中不忍,劝道:“朋友相交,贵在知心。只要你我珍惜这份情谊,纵使天涯海角也不会淡忘,你又何必如此难过。”

阳城道:“我当然也知道很难有尽如人意的事情。可是尽管如此,你突然要走,我就像失去了一半自己一样,恐怕要很久才能平复过来了。一旦安定下来,你记得要给我捎个信,也好让我安心。”

赵忆丛点头答应,看了看天空的明月说道:“如此美景良辰不能浪费,我们痛饮一场如何?”

二人逸兴飞扬,把酒当歌。觥筹交错,酒醉如狂,喋喋不休起来。慢慢醉入梦乡,依稀间可见阳城眼角的泪花。

(第一卷终,请看下卷黑白世界。我只是想写一部值得看两遍以上的书,如此而已。)

第二卷 黑白世界

第一章 风雪 上

朔风渐起,大雪下的正紧。踏着积雪顶风前行的赵忆丛抬头看了看昏暗的天空,不由又紧了紧身上的衣服,疾步向不远处的村庄行去。

离开徐无山已经一个多月了,走来走去的竟走到了淮西。过了这片土地就是李朔的领地了。虽然是绕了大圈子,可这怪谁呢,只能怨自己的方向感实在不太好。走进村子里才发现这里除了空空的房子矗立在风雪中外,没有一点儿生气,看起来好象是个废弃的村子。

几乎走遍了整个村子,赵忆丛停在一个紧闭院门的小院儿前。虽然这户人家依旧萧索,但是门窗依然完好,应该还有人在吧。想到这里,打起精神上去叫门。半晌无人回应,加大了力量,门被敲的晃动起来。终于有人出来了,一个发颤着声音问:“谁呀?”

“过路人,天色晚了,外面风雪交加冷的厉害,请老丈行的方便让我借宿一夜。” 赵忆丛连忙回答,生怕他不让自己进去,声音里诚恳了不少。

里面静了一会儿打开了门,一个面目苍老的脑袋伸出来警惕的看着外面,手仍然紧握着门闩,如果情况不对好能快点把门插上。见赵忆丛书生打扮,不像凶恶的人,精神明显放松下来,打开门把他放了进去。

整个屋子空荡荡的,四壁萧索什么也没有,一看就是个极为清苦的人家。老人看到他的表情说:“屋子简陋,公子就勉强坚持一晚吧!”就连声音也似乎含着无限的凄凉,就像这凄凉的风雪之夜。

赵忆丛不住道谢:“这些天风餐露宿是常有的事,能够有个挡风遮雪的地方御寒已经很好了。”说着在炕上坐下。看来山里柴禾到是不缺,炕烧的很热乎,身上顿时温暖了不少。炕里边坐着的十多岁的小男孩急忙翻滚着躲到老头的身后。老人爱怜的摸着他的头说:“不要怕,这个大哥哥不是坏人。”

见这小孩子瘦的皮包骨头,身上穿着的衣服也很单薄,还有几处已经破烂了。皮肉都露出来,很多处已经被冻的青紫甚至溃烂了。赵忆丛不禁同情的问:“他怎么冻成这个样子了,连一件御寒的衣服也没有么?他的父母又去了哪里?这个村子怎么回事,人怎么都不在了呢?。”

老人心痛的看着小孩儿说:“自从吴元济背叛朝廷兴兵作乱以来,村子就经常被洗劫。无论官兵还是叛军都是一样的烧杀抢掠,无恶不做。经过几次抢夺还能有什么东西剩下呀?年轻有力的人早就举家逃奔他乡了,剩下逃的晚了也被抓去当兵服役。我们祖孙二人逃没有力气逃,抓丁的也不要我们这样的人,只能留在这里等死。神情满是痛苦的接着说:“我都到了这个岁数,就算死也没什么可怕的,反正这辈子该受的苦都受过了。可怜的是这个孩子呀,父母都死在战乱中,如今又没人照顾,饥寒交迫之下还能活几天都不知道。宁为太平狗不为乱世人呢,这孩子命不好,偏偏生在这样的时代,还是在我们这样的贫苦人家。”说着说着眼泪流了出来,浑浊的泪水顺着他那满是皱纹的老脸滴答到衣襟上。

赵忆丛沉默了,也只能沉默。乱世中这样的家庭何止千万,历来混乱的时代,真正受苦的都是这些最底层的人们。当兵打仗的是他们,死在他乡的是他们,家破人亡的也是他们,而挑起争斗的人又在做什么呢?

到底是谁在导演着这一切,这个世界真的有公理吗?那么他们又有什么罪过需要承担这样的苦难。

也许他们最大的罪过就是他们的软弱吧?无力的人总是成为受人摆布的工具和各种斗争的牺牲品,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公理。那么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应该是对的吧,只有立于所有规则之上的人才能完全不受摆布,独立的享受自己的生命。

静了一会,小孩儿怯怯的说:“爷爷我饿了。”老人看了一眼赵忆丛弯下腰慢慢的从炕洞里拿出一个还冒着热气的烤红薯说道:“这位公子,你也没吃东西吧?就吃点儿这个填肚子吧。”

此时赵忆丛早已饿的前心贴后背了。自从迷路走到淮西这片土地上就没看见多少人家,今天就更是一点东西也没吃,当即不客气的接了过来,大大的咬了一口。这才发现老少二人都盯着自己,眼巴巴的看着自己吃。他咬的这一口红薯好象是咬到了他们身上的肉一样让他们心疼不已。小孩的眼更是直勾勾的盯着红薯,满是贪婪与渴望。觉得有些奇怪就问:“你们怎么不吃呢,不会只有这一块吧?”

老者有些羞赧的说:“山上的东西本就越来越少,大雪这么一下,什么都被遮住了,更是找不到可以填肚子的东西。这是我们祖孙今天唯一挖到的东西,公子你就吃吧,我们饿惯了还挺的住。”

这种情况下赵忆丛如何还能吃的下去呢?又把红薯递给那个小孩儿说:“我不知道是这样,我怎么能把你们最后的食物吃掉呢!”老人还要再说,小孩却早以飞快的接过,一口咬下去,也不怕烫狼吞虎咽的吃起来。

老人苦笑道:“小孩子不懂事,公子别见怪。”赵忆丛摸了摸小孩的头道:“慢点吃,别烫到了。小弟弟你叫什么名字呀?”

小孩丝毫没有放慢速度的意思,嘴里含混不清的说:“我叫李承义。”

这是多么好的人呢!面对这些肯把自己最后一点食物拿出来给陌生人吃的贫苦人们,赵忆丛感到一切安慰的话对他们来说都没有任何意义。他们最需要的是能够解决目前的困难的实实在的东西,而不是比空气还淡的安慰话。伸手从怀里毫不犹豫的掏出一锭银子放在老人手中说:“我也没什么好帮助你们的,拿着这些钱逃命去吧。我刚从幽州那边过来,见那里老百姓生活的都很不错,你们也去那边碰试一试运气吧。虽然路途很远,但总比在这里等死要好些。”

老人刚刚还老泪纵横,满脸茫然的脸立刻变了颜色。这锭银子代表着什么?那是两条人命啊,有了它就有食物、衣服、房子很多很多 。强忍着心底的激动推辞道:“这也太不好意思了,我们连饭都没能让公子吃上,怎么有脸接受这么重的大礼呢?”

这是大礼么?赵忆丛不由感到悲哀了。离开阳家的时候,几乎毫不为难的就端出十锭这样的银子,自己就是想推辞都推不掉。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些人拥有的太多,而更多的人却一无所有。

又真诚的推到他怀里道:“我是真心要送给你的,就不要再推辞了。你们是什么样的人我已经知道也看到了。和那些见利忘义的人比起来,你们尊贵的简直高不可攀。虽然你们不能给予我什么,可是我却看到了你们的真心。这些银子对我并不算什么,但你们却很需要,不用想太多收下就是。既然见到你们这样的好人受苦,我就不能再装做视而不见。为了让我能安心的住在这里,也为了我心里好过些,你们也一定要接受。”

老人不再推辞,回头对李承义说道:“快点过来给恩公磕头,这是咱们李家的救命恩人呢!你要是能活下来继续香烟,全是这位公子的恩赐,就是做牛做马也要好好报答知道吗?”

不知道李承义是否真的听懂了,但却听话的跪在地上用力的磕头。也许是看到爷爷在哭,自己也哭了起来。赵忆丛拉起他道:“不必这样了,只是记得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做一个好人知道吗?”李承义认真的点点头,小脸上一片坚毅的神色。

在寒风呼啸的夜晚,耐不住困倦的人们终于蜷缩着身子睡去了。这个家徒四壁的人家,不要说棉被就是一件可以盖在身上的东西也是没有的。

第一章 风雪 下

冬日的早晨总是特别的寒冷。一觉醒来,就连脸上的绒毛都挂上了清霜。而整个屋子的墙壁上更是布满白霜。站起身活动了一下冰凉的身体,冻僵的手指似乎感觉好受了些。抬头看去,李承义正缩在墙角瑟瑟发抖,好象寒风中的一片树叶,可是看着自己的目光却充满了温暖与信任。

这些单纯善良的人,只要是对他们有一点好,他们也会倾其所有的报答,感激你一辈子。只是现实的残酷就是在于好人永远是软弱、贫苦、容易欺负的代名词。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支撑起了另一群人的欲望与奢华。这个世界好象也从来没有公平过,而最大的可能就是所谓的掌管公平的神也只是个势力之徒。

老人听见了屋里的响动急忙把烧好的水端了过来。脸上堆着浓重的笑意说:“恩公你醒了,这是刚烧好的热水,你暖暖手吧!”看着他感激又卑微的笑容,赵忆丛一阵莫名的心酸,这个老人的年纪怕是自己好几倍了,却依然要如此卑微的生活。没说什么,只是把手轻轻放进勉强可以盛住水的破烂瓦盆中,随便擦洗了几把。

等他洗完了,老人把毛巾递了过来。赵忆丛接过后往脸上抹了抹感觉特别的柔软滑腻,不由奇怪的放在眼前看了看。这是一块已经有点发黄的锦缎,看得出来虽然年代久远了点,却真是一块好料子。只是锦缎的另一面却写满了蝇头大小的字迹,可能是年代久远的关系字迹都变的模糊起来。

见他迷惑不解,老人解释道:“这是我家祖上传下来的,到现在有很多年头了。我也不知道上面写的是什么,自我爷爷那辈起李家就再也没有一个认识字的人。”赵忆丛忙递还给他:“这怎么可以拿出来做擦脸呢,应该好好保存起来才对,这也是祖上留下的唯一纪念了。”

老人却不接受,用力推到他手里道:“恩公帮了我们这么大的忙,我们实在没什么可以谢你的,这个就留下当个纪念吧。虽然也不算什么好东西,却是我们唯一能拿的出手的心意了。再说我们要流落他乡,也不知道能不能活下去。与其让它和我们一起湮没荒野,化成泥土。还不如放在公子那里,也能保存的更加久远些。公子你一定是个识字的人,这东西对公子也许会有些用处的,请不要嫌弃,一定收下我们的这份心意。”

还想推辞,不经意间却被老人那渴望而热切的目光震惊了。这是他们最珍贵的东西了吧,孩子冻坏都舍不得拿出来,今天却要送给自己。尽管看来这个东西对自己一点用处也没有,实际上这样的人家还能有什么好东西呢。可这是他们的心呢 !如果不收,他们恐怕永远也不能安心吧?当下郑重的接过,放进怀里道:“那我就不客气的收下了。”

老人这才高兴起来,笑的像一个孩子,终于可以对自己的恩人有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