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宋-第1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文细君并没有借题调侃她,眉宇间反倒是流出一股淡淡地忧愁,叹息道:“妹子说的是,相公目前真是内忧外患啊!”
林月姐岂能听出其中弦外之音,但亦是为王泽担忧不已,不禁蹙眉问道:“内忧外患,姐姐这又是从何说起?”
文细君微微洒笑道:“刚刚和女真人签了议和条约,西李又蹦出来找麻烦,加上朝廷内几个不知所以然的老顽固,整天价地和相公唱反调,闹的相公多日来郁郁寡欢,便是我那文楼也极少去会友饮酒了。”
林月姐知趣地一笑,实际上在与文细君的接触中,她凭借女人的直觉,已经隐隐感觉文细君与王泽之间非同一般,从周碧如通过王安的口中,又得知当年王泽在汴梁时就与文细君相识,算算已经是十余年的交往。尽管周碧如遮遮掩掩,但她还是明白王泽早已是文细君的入幕之宾,期间曲折定然不简单。但她能够理解王泽与文细君之间……
的暧昧,生为男人——王泽只拥有她们两个女人,莫说在朝廷公卿之中,便是在市井富商家中,哪个不是妻妾成群,或许王泽有其他原因,但能做到这一步,已经是难得可贵了,她又能指责什么?莫若糊涂一些,真心诚意地和文细君交往,她二人一内一外,共同侍候王泽才是正理。至于女人之间天生的嫉妒,还是难免会有的,但一想到王泽的温存和王氏宗族对他的恭敬,这点嫉妒心理随即化作乌有。
“姐姐说的也是,这些日子相公忙里忙外,为朝廷操碎了心,一些老夫子们还是整天闹腾个不消停,真让人闹心!好不容易天下消停了几天,西北党项人又来添乱……”
文细君的目光再次抹过了酒杯,停在林月姐的眼殓上,暗付若是林月姐得知女史案,那该是怎样的表情?几次都情不自禁地要说了出来,每每话到嘴边,被硬生生地咽了下去。她听完林月姐天真的话词,涩涩地笑了笑,道:“不说这些了,岂不知近日人不如意、天亦不如意,人生又岂有如意之时!妹子——今日咱们就饮了这瓶葡萄玉液,人生苦短人易老,放肆一番亦是无妨。”
“姐姐说的是,只是万一相公来了,咱们面上须不好看?”林月姐早就动心了,能够在后院无人打扰的情形下好好放纵一番,她还是有一种强烈的冲动的,但还是顾忌身份,太放肆了被王泽撞见却不太好说话。
“难道就许男人醉酒放浪,不许女子把酒欢歌?”文细君一双秀眸中闪烁着激动的热切,捧起高脚酒杯的玉手,有些微微发颤,嗓音亦是颤巍巍地道:“何况相公忙于国事,今天没准就宿在都事堂也不一定,人生美景能有几何?姐姐又何须庸人自扰,莫要自持误了许多欢笑,还是和姐妹们尽情饮酒放歌,快意短短人生要紧。”
“嗯——妹子说的是,人生苦短,当尽欢时须尽欢!”林月姐亦是有感风华易逝,自己已经是三十余的妇人,假若在宫中已经早就失宠,人生何能再来?不如欢笑一天、放肆一日。
整整一杯酒,被她昂首而尽,一张脸颊顿时溢出一道飞霞般的嫣红。
文细君面色有些僵硬地看着林月姐满饮此杯,那双眸子里竟然转动着晶莹的泪光,樱红的双唇也在不由自主地颤抖。
“姐姐怎么了?”林月姐发觉文细君神情有异,不觉差异地问道。
“噢——没、没什么……”文细君这才回过神来,慌忙拿起酒瓶为林月姐再次斟满酒,勉强笑道:“适才听到姐姐说道,想到一位早逝的故人,故而有些伤感!”
“故人——看来也是妹子一位要好的姐妹?”林月姐体贴地道:“还是莫要想了——故人已逝,姐姐又何须如此伤感?”
文细君愕然看了看林月姐真诚的秀美眸子,她拭了拭眼眶中打转的泪水,强笑道:“姐姐说的不错,方才不是说了嘛!人生在世须尽欢,不想了、再也不想了——”
林月姐释怀,浅笑道:“放在心底不去触动,亦是对逝者的怀念……”
“是啊——姐姐说的是,许多年过去了,伊人早已化作一捧黄土,还想这些做什么啊!”文细君脸上展露不甚轻松地微笑,勉强挤出一抹残笑道:“今日一醉方休、咱们姐妹一醉方休。”
二人端杯相视一笑,各自又饮尽杯中物,这才放肆地格格地直笑。
园里不远处的假山下面,李长秋来回徘徊,额头汗水盈盈,却顾不得拭去,不时地探出身子,凝望不远处的草亭,脸上忧郁紧张地神情使得走过来的王安怔了一怔。
“大人——还是歇息片刻吧!”王安一面暗说李长秋来回不停地独步,把他都绕的头晕了,一面轻步靠近李长秋,有些讨好地陪笑,以他在府邸的地位,一个朝廷的非台谏从五品官员还放不到他的眼中,但李长秋不是别人,他从来不敢在李长秋这位从五品官员面前大大咧咧。
李长秋心神不宁地停下步子,双目冷冰冰地瞪了瞪王安,继而摇了摇头重重地叹了口气,没有做声。
王安不觉又向草亭望去,目光中透出无限地无奈,自言自语道:“大人还是稍安勿躁,相信文姑娘一会就会过来的!”
李长秋目光黯淡下来,他轻轻叹息一口,转身坐在一块假山石上,慢悠悠地道:“第三天了,王安——恩相这段时间忙于国事,不能回来,稍后文姑娘出来,我也得回枢密院,这里的事就交给你了。”
王安一愣,随口说道:“大人放心,小人明白该怎么做,还须大人在相公那里多多周旋才是。”
提到王泽,李长秋的身躯明显地颤了颤,脸色变的很难看,双目闪烁着足以杀人的凶光直逼王安,沉声道:“你只管去做,其它事不要多虑,恩相那里,自然有我为你周全。”
王安被那道冰冷萧杀的目光刺的浑身起了鸡皮疙瘩,他下意识地低下头、垂下眼睑,沉沉地颔首,道:“多谢大人——”
李长秋脸颊上面上挤出几分比哭还难看的笑意,用沙哑的嗓音道:“你是相公身边老人,还有什么周全不周全的,王管事去忙吧!我在此等候文姑娘。”
王安沉闷地告罪退下后,李长秋目送他拖着沉重的脚步远去后再次站起身来,默默地偷望草亭,脸上隐现越发浓郁的焦虑之色。
半个时辰后,文细君才慢悠悠地走出来,李长秋急忙迎了上去,刚要说话,却不见文细君与他搭话,脸色冷若冰霜看也不看他一眼径直走过去,李长秋默然陪她一同从偏门出了别院。
“文姑娘……”二人自一路无语,临近文细君要上车子时,李长秋实在忍不住了方才欲言又止,尽管他已经明白了结局,但还是要文细君一句话。
“大人放心,茹夫人身子困乏,已经睡下了——”文细君看也不看李长秋,待上了马车、重重放下珠帘后,两行清泪,不由自主地顺腮而下。
第七章
夏军已经集结完毕,分为三路向横山三源地发动进攻,以静州都统任敬得、夏州都统萧合达分司左右翼,李良辅和李仁忠率主力直扑横山三源地云涧城而来。陕西各路频频有警,通过金字牌不断传入东南行在,金军却在大河之北徘徊不前,但其强大的军事压力,仍然对沿河宋军造成极大的威胁,军费开支也平白增长了许多。
殷修平身为兵部职方司员外郎,与另一位员外郎分别负责西、北方面的各司、房事务,而他恰恰负责对金国的情报,两河金军的频频调动,近来的确够他忙的。但真正让他恼怒的是,枢密院机速司多次对职方司提交北面情报不满,指责职方司北面使臣的军情过于模糊,令机速司不能有效地筛选有利的军情,无法给朝廷执政简要明了的资政参考,而叫嚷声最高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师弟——主管机速司事务的副承旨王崇仙。
面对机速司的强烈指责,他又能有什麽办法,职方司在两河地区的各据点,被女真人破坏严重,尤其是河东房最甚,高等使臣几乎被一网打尽,造成了近日对两河金军调动了解不慎详细,尽管最近有他的师弟张阶奉命重新组建河朔各据点,但各地金军防范甚严,进展速度令人不甚满意,更令他恼火的是枢密院机速司也暗地里插了一杠子,暗自安排自己的间谍据点。眼看金军大规模集结,却又无法得到更加确切的军情,只能把各地零零碎碎的情报简单汇总,递交给机速司,增加了机速司对提取呈报的难度。当然,王崇仙处处找职方司的不是,也不是针对于他,而是发泄对职方司的不满情绪。以刚刚由刑部转任兵部没几天的赵鼎,开始了极其强硬的作风,强烈抵制以李长秋为首的枢密院司、房庶务衙门,尤其是机速司案中安插北面使臣一事,引起了李长秋、王崇仙等枢密院承旨们的反击,结果是职方司首当其冲,被批的一无是处,令两个枢要衙门之间的关系搞的非常僵,就差没有直接打起来了。
“大人,两河司河朔急报。”职方司一名胥吏手持一份塘报,匆匆走了进来。
王崇仙对近日的急报已经习以为常,每每传到边地驿馆就开始用金字牌、银字牌发送行在的两河、燕山探报都是急报,却只是笼统的、不明确的情报。他连起身也没有起身,坐着接过塘报,随意看了眼,但就是这一眼,他脸色变的惊讶。
他打发胥吏出去后,待匆匆将火漆削去,打开塘报封皮,打眼稍稍一看,笑道:“这个张子升,不愧为九命猫啊!这才是朝廷急须的军情,看看王亦凡这会能再有何说道。”
多日来,宰执大臣们连续召开枢密院会议,集体商讨对策,王泽没有归府邸,吃住都在都堂。
期间,在王泽的提议下,枢密都参军司联合殿前都指挥司再次进行兵棋推演,他也亲自主持推演进程中的外事、后方钱粮,在这一次周密而又谨慎的推演过程中,众位执政数次临场观看,并随时发问,而由李长秋和都参军司行军参军使负责解答。
“……以目前沿河五路兵力布防来看,金军不可能有实力进行全面突破,且不消说他们又没有能力再次南下,即便是举兵南下,亦是难有作为。”李长秋侃侃而谈,为众位执政分析沿河局势。
“都承旨何以认定女真不会大举南下,南下又岂不会积聚一点,而破一地之功?”孙傅问的极为尖刻,毫不留任何余地。
李长秋淡淡地看了孙傅一眼,断然道:“金军南下突破渡口,不过是河阳南等区区数处,而我北侍军各侍卫大军数十万精锐成南北纵深布置,岂能让女真小儿猖狂。兀术亦不得不思虑再三,女真厌战之人可否与我装备精良之禁军酣战,当然西面开战,无论如何沿河要保持二十余万大军的规模,这样才能压制女真贵酋的贪欲。”
他回答的颇为圆滑,从金军军卒普遍厌战的角度判断沿河不会爆发全面战争,但巧妙地回避了万一西征灵夏战事拖延,金军会不会趁虚而入,这个问题用沿河必须保持二十余万大军所代替,万一有事也不会落到他的身上。
“二十余万大军?”许翰瞬间把握李长秋的诡辩,讥笑道:“若是仅仅防御西李夺取横山,何须动用北侍军,西侍军动用几支侍卫大军足以应付自如!”
李长秋干干笑了两声,他自然也明白其中道理,在三源地防守的宋军有整整一支侍卫大军,兵力达到三万人之多,也就是说这支侍卫大军只要依托险要的地形,坚固高大的城池死守云涧城,再调动两支侍卫大军左右策应,二十万夏军面对宋军三支占据先要地形的大军,亦是望而兴叹、无能为力,连西侍军战区主力都不用动用,西调北侍军兵马简直就是句玩笑,当下道:“许相公何以认定禁军不能速战速决?”
许翰自持身份,不愿在旁枝末节上与李长秋争论,淡淡地道:“陈太尉、王太尉亦是以为西侍军可在短期内拿下灵夏?”
都参军司行军参军使陈淬与参军副使王宣面面相嘘,不知如何作答是好。陈淬原出身西军,当年担任真定府路兵马副总管,失镇南逃后加入殿前司禁军,积功成为行军参军使,对西军了解颇深,他与出身河朔军的王宣内心亦是赞同伐夏,但会议上,李纲态度不太明朗,其他三位枢府执政明确反对,令他们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好生为难。尤其是当年击败金军皇族悍将斜卯阿里的王宣,更是面红耳赤,诺诺说不上话来。
李纲突然冒出一句道:“以二位太尉推演,西侍军在挡住西李之后,在得到殿前司与北侍军支援后,如若准备充分的情况下,能在多久聚歼西李主力?”
王泽若有所思地看了看李纲,轻轻松了口气,温声道:“李大人所言及是,能聚歼西李主力,灵夏光复指日可待!”
陈淬看了眼站在李纲身侧的刘光世,见他微微颔首,得到副都参军使的鼓励,他精神稍振,朗声道:“据推演可以判断,以最坏的打算,西线一时间无法形成决定性胜算,女真趁机南下,以兵力计算,除拟定支援陕西的一支侍卫大军,江淮两支侍卫大军外,沿河尚有七支大军,长岛可供侍卫水军数万大军牵制女真,只要便利节制,在征伐西李的同时,北侍军完全可以与女真一较高下。”
“侍卫水军——”许翰白了陈淬一眼,冷笑道:“就算是数万侍卫水军能牵制几千女真人?”
自从侍卫水军虎翼侍卫大军对阵八千女真马队,被称之为‘侍卫水军河朔九役’,虎翼侍卫大军在南退途中与完颜活女马队九次大规模激战中的巨大伤亡,令朝野上下对侍卫水军陆战普遍不甚看好。
“水军游戈燕山近海,必然能牵动女真,何况高丽正在与我商谈江华岛设立营寨,护卫大宋海商之事,水军在海上正可一举两得。”王宣不满许翰的言论,不咸不淡地回敬一句。
王泽赞许地颔首向王宣投去欣赏的目光,暗付此人做了两年多的参军副使,眼界开阔了许多,竟然领悟到侍卫水军强大的威慑作用和高丽在战略上的重要意义,看到这一层确实属不易。而这几年,自侍卫大军都指挥司之上的青年参军们,或是相当部分高等参军使,其军事思维已经初步具备陆海联合作战体系,更难得的是许多学院出身的青年军将,思维极为活跃,可以说是令王泽赞叹的一代。但令他无奈的是很多位高权重、真正掌握兵权的重臣宿将,对青年军将不是漠视无睹,就是叱责孟浪,在他看来对这些年轻人的训导与保护,比改良或发明一件器物,更有深远的意义!王宣又恰恰是高等武官中,颇为支持有争议青年军将的大将之一。
“高见、高见——”王泽抚掌浅笑道:“以海制陆,非寻常大将可以度量,王太尉不愧为军中典范!”
王泽适时为王宣说了句话,而王宣得到王泽的首肯,不觉精神大振,谦恭地道:“相公过誉,下将实不敢当。”
王泽淡淡地道“如今侍卫水军老将之内,能认识到以海制陆之士,亦属不多,太尉未尝一日舟楫,能看到这一点,当有此誉。”说着话题一转,又道:“侍卫水军虽暂不能与女真马队正面对抗,但在沿海依托舟船,据守关防威胁其后方绰绰有余,若能同南征大军一般,载马军登陆,其战力断不可小视。”
“相公所言极是,既然万里海疆能送十余万大军,区区数百里海域,以水军辎重转运船,足可使数千马军征战燕山。”李长秋冷淡地看了眼许翰,附和王泽补充一句。
第八章
许翰冷冷地看着王泽与李长秋二人一唱一和,他淡然一笑并不多言,尽管他身为枢密副使,但朝廷重大国策,还轮不上他决断,一切都掌控在朱影与王泽手中,只不过王泽做的颇为温和而已,该说的他都说了,下面的事情他无能为力。
李纲迟疑地看着沙盘,道:“假使不动用东南仓储,单川陕各路能否支撑大军西进?”
王泽诧异地看着守望沙盘出神的李纲,又看了看李长秋和刘光世二人,希望他们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并没有想到这个新鲜的问题,但他立即品味出李纲深意,并对此日后关系北伐模式的战争方式颇感兴趣。李纲的意图很明显,对西李作战,绝不能动用举国之力,尤其是对日后北伐至关重要的东南财富,绝不允许消耗在西北,从而影响了他孜孜以求的光复大业。
倒底是倾举国之力还是仅用川陕、沿河之力,影响很大一部分大臣对西李用兵程度的态度,虽然王泽大权在握,但无论如何他也好尽可能低把自己的决断,建立在至少半数重臣支持的基础上,这是他当政多年的原则,也是他认为政策可以得到长久贯彻的内因。
刘光世咳了一声,缓缓地道:“以目前朝廷禁军器械、训练、士气来看,西侍军得到殿前司支援,对西李胜算很大。”
此话并不能让在场大臣信服,刘光世话语说的很活,只是笼统地说胜算很大,并没有多大把握对西李行灭国之战。
李纲蹙了蹙眉头,双目盯着王泽,沉声道:“强敌环视之下,万一相持不下,如之奈何?熙宁五路无功,不可不忧。”
王泽明白李纲是好意提醒,神宗朝利用西夏内讧,宋军数十万大军五路伐夏,或败或退,均无功而返,几乎动摇了国本,神宗皇帝当朝失声痛哭,士人引以为戒。
此时,李长秋亦是无话可说,他内心深处也不敢肯定能否对西李反击成功,就不要说灭国之战了。
王泽刚要说话,却被一名负责节堂通传的胥吏打断,他看到胥吏递上来的纸条后,面色顿时变的铁青,神不守舍地道:“各位,在下寒舍有急事在身,暂先告退,赎罪、赎罪——”
孙傅虽不知纸条上写有何事,但见王泽失魂落魄的模样,感到其中必是要务,当下道:“既然府中有事,王大人先行。”
李长秋的目光怪怪地望着一旁,不敢直视王泽扫过来的眼神,直到王泽与众位宰执告罪出去后,才轻轻松了口气。
孙傅重新走到沙盘边上,道:“方才李大人所言,甚有道理,不知都参军司作何见解?”
尽管李纲持有异议,但都参军司虽属枢密院,却是实际上的皇帝与都堂宰执的军事决策备谘机构,枢密使对都参军使并没有上下绝对节制权力。
刘光世向陈淬、王宣二人使了个眼色,如此敏感议题,他向来交予行军司正副参军使来面对。
王宣当即朗声道:“回相公话,驻泊陕西六路可归西侍军调遣九支侍卫大军,四川驻泊两支侍卫大军,可用于征伐达七支侍卫大军,若沿河调拨韩世忠大军西行,加上殿前拔隶司五军,在不动摇沿河防务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在吐蕃的支援下,在灵夏与西李决战。然此须后方粮草、器械供应充足,沿河诸路大军保证永兴军路不受金军袭扰,不然绝不可行。”
做为武将王宣有着丰富的战场经验,做为高等参军他又精通行军战略,并忠实地履行自己职责,从可与不可两个方面议论战与不战,毫无任何偏执。
孙傅、李纲等人心中跟明镜似的,对西李的大规模战争,必须建立在有通畅的后勤保障与一个稳固的后方,否则不消说……
进攻兴庆,便是防守横山亦是困难,七支侍卫大军已经是西侍军调兵的极限了,再加上殿前司和北侍军西调兵马,能否在战事给予足够的保障是对朝廷的一大挑战。
李纲环顾枢密院众官员,咋见李长秋眉头紧锁,神情间颇是忧郁,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不禁问道:“尚卿,尚卿——为何沉默不语,是否已有良策?”
“哦——”李长秋稍稍回过神来,忙道:“相公赎罪,下官适才确实在想如何方能行征伐西李之策,一时间忘乎所以,失礼、失礼。”
孙傅浅笑道:“既然都承旨有良策,不妨说来听听。”
“些许雕虫小技,相公见笑了。”李长秋看了看孙傅、李纲的脸色,深深吸了口气,沉声道:“以陕西粮食仓储来看,的确不足已支撑一场旷长日久的大战,川北蜀道艰难,不可能大量调运粮秣,然动用京西,荆湖粮草、器械、人力,当可行之。”
许翰冷冷地道:“都承旨之言固然可行,然女真重兵压境,如何化解?”
李长秋直直瞪着许翰,皮笑肉不笑地道:“难道相公真的以为兀术会提兵南下?”
“战事拖久,未必不能?”许翰对李长秋的眼神感到极不舒服,眉头紧蹙,不悦地回道。
“想必诸位相公已经知晓,此番兀术兵马号称四十万大军,据职方司、机速司汇理,其实金军不过十五六万人,而燕山、河东、河北三路签发汉军占了五六层之上,前方大将多时那几个逆贼,可战女真、奚族、契丹军族不过数万人而已。而我沿河虽就近可调韩世忠大军入陕,所留精锐尚有近二十万之众,又有江淮为后援,试问金军敢否深入?”李长秋莫测高深地道:“若兀术欲声援西李,大可不必借口送归上皇梓宫,那时我大军放开孟津口,坚守洛阳,金军将进退不能,自失颜面,我想兀术亦非那种目光短浅之人!”
“诚然如次论,若对西李的战事拖延经年,女真必然会蠢蠢欲动,寻隙沿河再次南下抄掠,但只要陕西方面稳扎稳打,沿河周密布防,联络高丽并草原乞颜、克烈各部落威胁女真恻翼,纵然是其发兵南下,不过是在京东、京西有些战事,江淮、襄樊一线,必然固若泰山。”
以实力而言,对夏有绝对优势,明眼人都明白,只要没有强敌干扰,宋军布置得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