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第2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金军马军中传播,漫独化的自信心也被宋军马队磅礴的气势彻底击溃。郦琼见势不妙立即传令自己所剩的几千马步军撤退,把漫独化的万夫队扔在战场上,金军一个万夫队在宋军三个军的打压下,根本不可能长时间的坚持,漫独化万般无奈之下率残部狼狈北逃。

这一次在滑州的小战还是以宋军的胜利而告终,金军损失数千兵马而未得寸土。但是完颜宗弼却感到满意,失败在他意料之中,所幸的是女真精锐伤亡并不大,但这并不是他感到满意的理由,他满意的是这次出动一下子调动了宋军四支侍卫大军,过早地把宋军从作战出发地引了初来,要是再回到出发地整训之后做出进攻姿态,还得很长一段时间。能够为金国争取一段时间,也是好的,毕竟金国还没有最后完成全国战备,很大一部分金军仍然在西北战线对草原采取进攻态势,现在有时间从后方再抽调一部分兵力南下了。

由于宋军这场胜利意义非常特殊,包括朝廷宰执和枢密院都参军司的文武官员们立即意识到金国的拖延、骚扰战术,王泽请旨迅速拔隶殿前司精锐北上,增加沿河各地的兵力密度,一面威慑金军、一面能够抽调机动兵力应付金军可能发动的第三次骚扰,进而保证北伐战前的各项准备最后完成。

由于许翰坚持任用殿前司副都指挥使知杂事高平提举殿前司拔隶五军一行事,王泽也不好反对,由于选用出征将帅一向是枢密院的意见为主,所以他不好强行干涉。不仅许翰执意要求高平担当大任,而且李纲的态度也颇令人玩味三分,他只字不提高平要求划分战区的狂妄,反而赞许高平智勇双全,并点名此战乃北侍军节制,岳飞是正五品上副都指挥使护帅印,殿前司若派出正四品副都指挥使出征,差遣官品高于岳飞,此实为不妥之举,殿前司副都指挥使知杂事的官品和其它都司副都指挥使平级,言外之意高平正是合适的人选。

李长秋在得知后,在北上之后,立即给王泽修书一封,露骨地点出随着北伐在即,李纲已经与朝廷中某些文官开始了限制王泽权力的举动,请王泽日后多加留意一二,万不得已是应当先发制人。

王泽看完信后不过淡淡一笑,他对许翰的坚持表示不加干涉,但唯独坚持殿前司拔隶五军必须在北侍军都指挥司节制之下,绝不能单独划分战区,并且要由枢密院都参军司的行军司组成拔隶五军都参军司。这一点是朝廷文官们绝对一致的地方,但王泽的举动颇出乎许翰和李纲意料之外。

这两场小规模的前哨站最得利者当属王孝仁、岳云等青年将帅,王孝仁被破格正任宣武第二军指挥使、耀静州团练使,晋从六品上振武校尉,成为王门子弟中仅次于张云仁、封元的人物,戚真仍然担任镇统制使,但他由于力拒金军为胜利做出首功,被赐予遥领龙州刺史的官爵,这使他成为北侍军镇统制使中第一个遥领刺史衔的武官。而岳云的战绩被高层都校们看重,转升长拱圣卫大军第二军军指挥使,成为禁军最年轻的军指挥使一级的武官,令岳飞脸面增光不少,但岳飞还是按制三次上书请避嫌,都被朝廷驳了回来。

宋、金两国都在加紧最后的准备,整个沿河防线陷入一种令人窒息的宁静,金军不断从西北和北方调兵,宋军也正在加紧调动,尤其是殿前司拔隶五军的陆续北上,令很多人都知道这种压抑的宁静不会维持太久,最多不会过了中秋佳节。但很多人都错了,包括完颜宗弼也有些疑惑,宋军并没有动静,而是和金军相安无事地对峙,已经又开始接近元旦佳节了,宋朝还是没有任何动静。

疑惑归疑惑,元旦佳节还是要过的,行在沉浸在一片与往年相同却又充满古怪的欢庆中,当此欢庆的节气临近,在王泽的倡议下,朝廷由官方举办了一次学术大辩论,就在行在举行。邀请当世明儒大家、书院名流参加,王咏翎做为执天下学术牛耳的凤凰山书院山长,他带了一直实力雄厚的师生队伍到达了行在。由于这些大儒名流们的齐聚,使行在的元旦在市井风趣之外,又有了一股墨香流韵,增添了几分文风儒流。

第四十章

这也是朝廷第一次公开举办文会,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在即将北伐的前夕,举办这场不太恰合时宜的浩大文会,一些人甚至猜想朝廷或许北伐不过是虚张声势,更有甚者市井坊间传出了王相公是要利用北伐和文会达成不可告人的目的,至于是什么目的,就有五花八门的说法了。

但王泽似乎并不在意别人是怎样想的,他对于这次官办的文会抱有极大的热情,也表现出空前的主动,并亲自接见来自各地的学者、名士,而王咏翎虽然已经是闻名天下的名士,但还是不得不亲自前往王泽的府邸去拜见他的恩师,王泽耐人寻味地并没有在城中的正府接见他,反倒是在玄武湖畔的流云别院中接见了他。

虽然李墨涵抱着欢喜地目光对王咏翎打着招呼,但李纯的目光却含着一抹淡淡地讽刺,而封元则是无所谓之的淡漠神情。

王咏翎恭敬但不失自尊地站在王泽的下首,李墨涵的对面,他的脸色从刚刚进来到现在都是保持着一种超然的淡定。

“云鹏——看来这次省会的辩论,凤凰山书院是要志在必得了!”王泽漫不经心地打量着王咏翎,细细地品味着这个多年不见弟子的神情,他要从那副淡定中寻找一些他想知道的答案。

“恩师说的正是,无论以师生还是别的实力而言,天下间能出凤凰山之右者能有哪家?”王咏翎的话不多,但每一句都很有份量,言谈中透露出天下第一大书院山长的傲气。

王泽的眉头稍稍一动,嘴唇煽动两下没有说话,但眼中闪过的那一抹玩味的笑容,却没有躲过李墨涵和李纯的目光。

李墨涵经过近二十年的政治磨练,察言观色、辨析细微,尤其是对于敏感话题的捕捉能力已经练的炉火纯青,就在王咏翎开口说话的时候,他就知道王咏翎惹到了王泽而且是惹到了老根子上。凤凰山书院是王泽一手创办,先期的教习都是亲自修书、言语恳切地聘请而来,对于士子的教育成败亦是寄最大期望值所在,或者可以说王泽多年来一直没有放松过暗中对书院的思想影响,不断地在凤凰山日报和书院内发表学术性的文章,并实际控制凤凰山研究院,一点也没有懈怠,几乎把研究院变成了一个由禁军保护的半官方机构。而今日说了半天才若有所思地问凤凰山书院在这次带有学术辩论味道的文会上成功把握,实际上是以书院创始人的身份和第一任山长的心态去问的,王咏翎这种充满自负或许还带有一抹凤凰山是自己书院的口气,必然会触动王泽的道德底线,从而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李纯虽然没有李墨涵政治经验老辣,更不可能如李墨涵幸运地在王泽身旁,但他在有名头的神佑十五子中,算是一位思想异常活跃,非常赞同王泽思想的一位。而且他经常阅读凤凰山日报、江宁新闻、汴京时政、京东风闻报、杭州商报等报纸,由于比较倾向于王泽的施政理念,当然侍卫水军的青年将校都是侍卫水军大学堂出身,他们的眼界都是海洋型的,在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与王泽有极深的共同点,所以他对王咏翎较为不满,每每和同僚评论凤凰山日报的论政版后,都要提出自己的反驳意见。自见到王咏翎的时候,就对他存有一丝不友好的感觉,眼看他说着这样的狂妄之言,而王泽竟然还能容忍王咏翎的自持,不禁心下大为光火。

“二师兄——凤凰山书院乃恩师一手创办,天下间自然无有人能出其右。”

话声方落,王泽就对李纯投去一抹赞许的目光,李墨涵却有些诧异无措。

“书院能否夺魁并不重要,大家在一起探讨学问而已,并不一定计较于名次。这是国朝首次由官方举办云集天下名士的盛会,要显示的就是国朝的天朝气象,能够海纳百家学说的胸怀!”王泽说着话,脸颊上显露兴奋的光芒,他决定办这场文会就是要带起天下学术争论的引子,而且日后还要办,从而引导学术不断发展、演变,慢慢地、暗暗地消磨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当然也有引导儒家学术走向的意图。

王咏翎却有些想不明白王泽为何要在这个时候倡议文会,那就更不明白王邵真正的意图了。他所提倡的是北伐收复故土,但目前毫无北伐迹象,他的想法代表着很大一部分朝野士人的想法,他们都不明白朝廷的真正想法,所以倾向于朝廷暂时无意北伐,而这次文会不过是粉饰太平盛世而已。于是,他想了想之后,鼓起勇气道:“弟子有一事不明,还望恩师不吝赐教。”

王泽饶有意味地望了王咏翎一眼,风淡云轻地笑道:“云鹏但说无妨,你身份超然,朝廷大事亦无不可。”

王咏翎正色道:“弟子不明先皇驾崩,当此举国上下民心激愤之时,恩师与诸位执政相公可以淡化事情,而在鞑子两度南侵朝廷又只守不攻,此刻百万大军云集沿河,正是趁国人义愤填膺奋起北伐之际,恩师却在行在举办文会,给予鞑子从容准备的时机,即便是日后王师北上,其难度可想而知,弟子愚鲁不明,还望恩师赐教一二。”

王咏翎的话说的相当直白,更是相当的无礼,说是王师北上,实际上就是在质疑王泽根本无意北伐,当着众家是兄弟的面毫不掩饰地质问师父,换句话说,尽管士人关心国事乃份内之事,又有王泽事先许诺的国家大事但说无妨的保证,但王咏翎过问的似乎有些太多、太深了,已经发展成为对王泽的直接政治攻击,不仅令封元和李纯二人的目光变的有些僵硬,连李墨涵也有些不满了。

王泽的脸色如常,像是毫不介意王咏翎直白的质问,他用平缓的口吻道:“云鹏关心国事,这样很好,如士人对国政敛口不言,这才是朝廷为政者的悲哀!然朝廷军国重事或可问或不可参,先皇之事诚然女真使臣所为,北伐亦是朝廷首要事务,但这等军国重事若一一告知朝野士人,那还能算得上是军国重事吗?子初你来给云鹏略略说一句吧!”

“是——恩师……”封元稍稍欠身应诺后,才不太友善地看了王咏翎一眼,生硬地道:“二师兄岂不知兵者诡道也,用兵者当虚虚实实、正奇并兼,岂可效法襄公半渡不击?师兄的四书五经读的似乎多了些,应当多看看兵书和恩师的兵学新释才是。”

封元并没有明言任何道理和事情,开口就是讥讽王咏翎是个书呆子,丝毫不明白军国重事,说到最后简直是在讥笑。

王咏翎脸色一阵红一阵白,虽然他还是不明白其中道理,但他已经渐渐体味出朝廷近来作态必然有一番深意,不然王泽亦是不会让封元出面来说出自己不能说出的话。封元出手就是一记毫不留情的重拳,令他着实尴尬、实在是丢人,十余年来他还没有如今日尴尬场面,看情形自己今日是相当的孤立,而且已经成为了王门子弟中的边缘人。但是,他并无半点后悔的念头,在他心目中始终存在一个理字,任何人做任何事都要服合理的标准,王泽也不例外,尤其是多年来和书院中名儒长期交往,他这种思维逐渐形成一种儒学的极端表现。

他并不是反对王泽个人,而是对王泽的学说充满了疑问,对王泽的政策亦是不能苟同,在他心目中整个帝国应该是在皇帝统治下的以农桑为本、适当发展工商的社会,而不是时下的言钱逐利。

正因为这种逐渐凝固的思维,使凤凰山书院中学派之间的斗争越演越烈,尤其是与王门子弟思维理念存在着最大的冲突,导致学院内形成以研究院、格物、博物成一派的王门思想流派,以经义为中心坚持理学的思想流派,两派之间的斗争日日激烈,甚至出现了应将旁门左道清除出书院的呼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书院之所以能够成为天下财力最雄厚,能够聘请最优秀教习的财力,往往是研究院和格物院创造的财富,经义院和诗赋院的学子被研究院的学子称之为‘穷大措’,讽刺他们整日里苦读一些和国计民生毫不相干的书,简直就是天下的废物,这种说法在士风开放的东南的确占据某种程度的优势。

“国之存亡、国之兴衰,存乎义理,浩瀚天下村人之道理,正所谓之天理……”王咏翎已经接受了理学的熏陶,他一张口就是理学的一番大道理。

“师兄,天理能否胜的过刀枪棍棒?试问南海滚滚之利、昔日关中为边塞,今日终成腹地,而今即将收复山河的王事,哪一个是几个穷大措在那里皓首穷经得来的?”

第四十一章

李纯冷冷地笑了,在他多年的海外奔波中已经看的非常透彻,也切身体会到了什么是天下之本、国家之利,在他眼中王咏翎所谓的天理简直就是扯淡,一钱不值的废话。国与国之间就是欺压、征服和被欺压、被征服、利用、被利用和彼此利用的关系,儒学上的温情不过是在表面上维系关系传承的纽带,撕开这层遮羞布,温情之下所剩的只有赤裸裸的征伐、掠夺。所以他对王泽私下给他们传承的关于民主理念下的精英统治非常崇拜,从自己的所见所谓、亲身体会中品味三分。

天下是天子的也对、是天下人的更对,君为轻、民为贵说的也不错,君权天授也没有错。但他体味出王泽思想的精髓是就是建立一个在民之上、君之下的独特阶层,实际上这各阶层一直存在,而且在纵贯历朝历代并实际左右政局,只不过从来没有一个朝代如今日一样形成一个明确的概念。但他的想法却是各阶层不是现有的士人阶层,而是士人阶层的一部分,他理解为具有能够理解王泽思想或是接近理解的士人构成这各阶层的主体,这些人共同构成了日后大宋政坛上的精英阶层,而精英阶层主要后盾就是工商利益集团和占有国人主体地位的二、三等户。他认为这才是统治天下的精髓,王咏翎不惜与王泽对抗要拥护的那一套,简直就是陈芝麻烂谷子不值一提。

王咏翎一时间无理辩驳,李纯说的是王泽精英政治理论,这是王泽在入仕后总结数十年宦海生涯所升华,也是专门在国人开放士风之上设立的已经被世人所接受的理论,事实就是如此,从根本上很难辩驳。从南迁到现在,朝廷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炫目的成就,王泽在神佑八年提出的在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基础上升华而成的精英政治理论,的确已经深深地植入士人心目中,除了在道义上可以驳斥为酷法余孽外,其他方面似乎无从辩驳,也没有人认真地对待辩驳者。

李墨涵不想王咏翎过于难堪,连忙打圆场道:“诸子百家各持一说,子良就在海外、经历的是万里风波,岂知国内君子温雅,当此文学盛会,不可再谈兵说武、大煞风景。”

李纯偷眼看了看王泽,见他仍旧面带微笑,饶有兴致地看着他们师兄弟的辩驳,当下心中一动,正要顺着李墨涵的话说下去。

但见封元却抢先笑道:“咱们在恩师面前还论什么大道理?徒增圣贤笑料而已,还是别说这些了。”

王咏翎虽然不服,但当着王泽的面,倒也不敢太过份,于是淡淡地道:“子初说的是,道理使然,圣贤治国在乎一个理字,实非我等所等参详……”

王泽忽然呵呵大笑道:“存天理、灭人欲,存天理、灭人欲,经是一部好经,可惜念经的和尚却有些不堪,圣人之学到了今日,天下人已然无所适从,天理道道永存于世,但人岂可无欲,如是说天下该怎么发展?就是那些人不整天为名利奔波忙碌吗?为师所讲的精英,亦是脱自孔圣之礼,礼崩乐坏、王道衰微,不就是士人兼治天下嘛!此时的天下已经不是上古,再拘泥于圣人圈圈内,那汉家人真的是没有前途了。”

王咏翎愕然看了看王泽,但他还是轻轻摇了摇头,心中压根不信王学理论脱自圣人之道,何况王泽自己也隐含地承认那一套理论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要是放在平时他必然会争论一番,但今日他决定还是保持沉默为好。

王泽继续道:“无论怎么说,这些年来凤凰山书院在云鹏的打理下,的确是蒸蒸日上,只要取得此次文会的辩论,那书院的成就必然会更上一层楼!但书院的学风一定要再开放一些才是,毕竟这些士子们是未来朝廷的栋梁之才,束缚的太紧了反而不好,天下需要的不是偱吏,而是要敢于开拓的人。”

“恩师说的是,弟子亦是这样想……”王咏翎明白王泽话外的谴责,近年来书院聘请了不少理学名儒为教习,这些人本着理学教义,对学子们的思想加以禁锢,极力驳斥其它学说,即便是王泽的学说也毫不客气地斥责为孔门异端,这还是本着对王泽本人的一点尊重才说脱胎于孔门。他虽然不尽赞同王泽观点,但对于开放思想一说是持有支持的态度,由于这些人的反对,认为学子们就应该一心攻读圣贤书,其他都是些奇技淫巧上不了大台面,做为士人的修养就罢了,他本着谦让的态度对这些大儒们让步,这也是形成书院两大派矛盾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泽点了点头温声道:“这样就好,哦——对了,文渊啊!文会场所置办的怎么样了?”

李默涵急忙应声道:“已经布置好了,不过……不过……”

王泽见李默涵似乎有难言之隐,怪异地道:“有何事?”

“各地士人在城中居所离秦淮太近,很多士人夜宿青楼楚馆,更有甚者与优伶同进同出,甚是有失身份……”李墨涵的脸色有些尴尬,下面的话没有说出来。

由于入京的很多名士并非理学儒者,他们本就对世俗礼制有着本能的排斥,寻花问柳是平常的事,何况他们又不是流官,没有这麽多繁文缛节约束。行在原就是繁华之地,那些风尘女子们对这些名士向慕有加,自然而然地把他们吸引到一起。但李默涵还是有一句话没有说出来,那就是市面上发生了一件令人发笑却又无奈的事情,一位颇有名气的理学儒者在青楼?******??赶了出来,事情经过颇令人发笑,照顾到王咏翎比较倾向于理学,他才隐去了这段免得王咏翎尴尬。

王泽轻轻地笑道:“才子佳人本就向慕风雅美人,此人性使然,也不能多给他们太多约束,要真把人都给约束了,那天下还有什么希望,人生也就没有乐趣了。”

封元忽然不怀好意地笑道:“近来那些老夫子们齐聚行在,的确发生不少令人可笑的事端,平素里个个道貌岸然,却不想都是些挣命逐利、酒色之徒。”

王咏翎有些不满地看了看封元,他当然明白封元在讽刺什么,无非就是几名理学的败类作出的下贱事,当下辩解道:“天下之大、儒者之多,一二无良之人还是难免的。”

“哦——”封元轻蔑地一笑,不在这话上说下去了,转向王泽道:“恩师——弟子有一事不明,还望恩师指教。”

王泽淡淡地笑道:“是不是关于高平和殿前司拔隶五军之事?”

封元愕然道:“恩师说的是,弟子不明白恩师为何屈就许相公,反倒是让高平竖子领兵出战,他与岳太尉之间似乎不太和睦……”

“呵呵……”王泽朗声笑道:“高子衡何止与岳鹏举不和,就是三大侍卫司、三大侍军司之间的都校有几个与他和睦?”

封元有些幸灾乐祸地笑了,王泽说的一点也不错,高平自持出身名将之后,平素里又非常清高,当年在靖康年间就已经是都校一级的大将,今又执掌殿前司大权,自然是目空一切,连王渊也不放在他的眼中。除了殿前司寥寥几位与他休戚与共之外,其他的大帅对他都敬而远之,尤其是这次北伐在兵力调派上,又被老谋深算的王渊狠狠地耍了一遭,几乎与北侍军和西侍军闹翻了,遭到两个最强劲的侍军司联合打压。

“殿前司乃天子亲兵,北伐是每一位武人梦想,殿前司不出兵是不可能的。岳鹏举又是正五品上的副都指挥使,而殿前司正副指挥使一个是从二品下、一个是正四品上,不可能率军在北侍军节制下征战……”

封元点了点头,他明白王泽后面没有说出来话的意思,高平也就是正好轮到份上,既然正副指挥使不能出战,殿前司五支侍卫大军各拔隶一军出征,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一支侍卫大军,不可能仅仅派一名大军都指挥使节制,而正五品下的都指挥使知杂事正可担当大任。他想想禁不住有些嫉妒高平好运,凭借当年收罗败军在金军空虚的河朔创出了一番功业,一直又平步青云,不仅升迁很快而且又节制殿前司拔隶三军参与收复灵夏之战,眼看着七八万精锐已经北上,这可是一支绝对精悍的兵力,能够统帅他们,是多少将帅梦寐以求的愿望,实在是好运气啊!

“子初——今日为师当着你两位师兄和子良的面交代于你,你时下已经是枢密院都参军司行军司副使了,许相公已经向朝廷举荐你主管枢参行军司,不知你意下如何?”

第四十二章

主管枢参行军司即使枢参行军使,这可是绝对的都校差遣,又是禁军最炙手可热的差遣。枢密院都参军司做为禁军最高军令衙门,掌握着军国枢要,协助枢密院执政制定军事计划,监督方面都司实施朝廷决策。枢参六个智能机构中最重要的机构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