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易鼎-第2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宫门,一路站着侍卫和太监,还有女官,都在等待着。
  殿前香炉中,袅袅升空的香气,弥漫在院中。
  “王上,吉时已到了!”这时,一个太监高声喊着,话才一落,丝竹之声就已经响了起来。
  王弘毅一早便沐浴熏香,不进饮食,听了这喊声,片刻,王弘毅出来,身着红黄两色的冕服,上有十二旒冕冠,丝带系颔,允耳低垂,雍容华贵,步下台阶,入得了御舆,就瞑目在御舆之中,不言不动。
  “铛!”大钟之声响彻九霄,礼官高喝:“起驾!”
  黄钟大吕,竖琴和声,编钟铜磬,在这乐声中,整个御舆稳步抬起,九重朱门次第开。
  才出宫门,就扑面而来,是山喊万岁之声。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在仪卫簇拥下,自皇城而出,街道上一切人,无论黎民还是官人,无论贤愚老幼,无论愿或不愿,都鲜花香案摆放于门前,全家老幼尽出,远远见了御驾过来,都山呼舞蹈,跪拜万岁。
  王弘毅坐着不动,只见不论是白发老者,或是稚龄幼童,尽跪伏左右,山喊万岁,王弘毅只感受着这山呼海啸一样呼喊中的力量。
  只见鼎在震动着,一股股气运涌了过来,又迅速被鼎吸取着。
  王弘毅突然之间,又想起了当年事。
  这时,御舆出了四尺大桥,桥很高,自上而看,水在下面滔滔流去,公侯将帅、官吏富民的豪宅林立,而百姓每户都设香案,无论男女老幼,全部跪伏在地。
  王弘毅俯视着,心中百感交集。
  登基,先祭天坛,又祭地坛,其中天坛最重。
  天坛九丈九尺,下面是黄土,上面是白色大理石所建,望之光滑如镜,而文武百官按官职爵位分列两侧,躬身迎驾。
  乘舆落地,王弘毅负手而出,顿时群臣跪伏在地。
  王弘毅缓步而上,风吹着冕服,十二条冕旒互击作响,清脆响亮。
  王弘毅在台上站定,亲自念着祭文。
  “皇天后土,奉道降命,本不敢当,只今大燕崩落,咸谓神器,不可久虚,当兴新统,是故朕虽德薄,不敢弗违天命,是故建成于世,定元宏武,以告上天!”
  这话一落,下面就是“万岁,万岁,万万岁”
  大地上,无数的光点飞上,汇成河流,注入天柱之中,倒灌而上,天柱受此大力,迅速扩大,直冲天空。
  并且,鼎猛的轰鸣,形态迅速发生变化,片刻,鼎就稳定了。
  只见这鼎古朴威严,容器深不可测,充满威严,吞食和转化气运,顿时扩大了许多,只是应着“成”字,鼎里的气运,顿时就不断减少。
  王弘毅一惊,眼见着鼎内的气运迅速下降,鼎虽在大量吸取气运,但鼎中五色气运,甚至白色帝气,还是迅速下降下来。
  王弘毅有些毛骨悚然,这下降的速度太快了,还没有来得及反应,鼎中气运就变成了薄薄一层。
  不过,快到鼎底时,终于停止了。
  而这时,红黄色的气运,和苍茫大海一样奔腾咆哮,只是片刻,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放射亿万红光,里面却是一个“成”字。
  再过片刻,一条赤黄相间的真龙,呼风唤雨,将龙首昂起,张口之间,含着这个“成”字的太阳,自天柱中升空而起。
  只听见“轰”的一声,天柱连接天宇,无数星光顿时照耀而下,灿烂夺目。
  一下子抽去九成气运,就为了凝聚出“成”朝根基,王弘毅不由渗出冷汗,这是“成”字在这个世界是新朝,消耗巨大,要是用“楚”,就好多了。
  只是王弘毅有志于创建前所未有之天朝,因此用的是就是“新”
  当然,这时一成,大半个天下的白气、红气、黄气,疯狂涌了过来,落到了鼎中,鼎轰鸣着,不断转化着气运。
  祭天完毕,还要祭地坛,又是一笔消耗,再入社稷和宗庙,并且追封祖先三代。
  入得大殿,内阁率诸大臣、百官,跪奏:“诸礼成,请即皇帝位!”
  王弘毅缓步而上,正中的御座又换了,比王座宽高了许多,里面足可坐三人而绰绰有余,端坐中间,大殿肃静了下来。
  乐声一变,礼官喝着:“百官礼敬!”
  “万岁,万岁,万万岁!”百官三磕九拜。
  王弘毅坐在帝座上,回过神来,自己是大成的开国太祖皇帝了,说着:“平身!”
  “臣等谢恩!”
  这就是正式建立了,不过开国都一样,王弘毅说着:“朕今日登极,当统一天下,诸臣恭谨职事,平定胡乱,致大成于极盛,朕和朝廷也不吝爵禄之赐!”
  内阁带着百官,再次俯首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王弘毅按捺住激动的心情,又说着:“朕登基,百官不可空设,晋右副丞虞昭为内阁首相,内阁七人就成定制,右副丞由内阁推举,钦此!”
  虞昭虽早有准备,听了这话,还是一阵晕眩,上前磕头说着:“谢皇上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国家新建,朕新登极,望诸臣努力。”王弘毅说着,又对着礼官说着:“朕册封太后为皇太后,王后为皇后,册宝而封,各妃不变,以定法度。”
  虞昭这时作为首相,出列说着:“臣奉诏,只是还请立太子。”
  王弘毅摆了摆手,说着:“太子关于国家根本,不可轻立,朕自有法度,定太子、王、郡王、国公四等,诸子未成年,领国公礼,成年十五,再定爵位,你们传旨奉宝入内就是。”
  王兴年才七岁,的确太早了些,虞昭也不会在登基礼上顶着,因此应着:“是,臣立刻奉宝遣官入内。”
  到了这时,新朝建立,皇帝登极礼才算完成。
  “诸位卿家,现在礼成,当开国宴,朕还要见太后和皇后,散朝!”
  乘舆入内,入了宫门,就见得侍卫和内侍,连同宫女,都是面貌一新,话说原本是王制,现在前面登基,后宫就全部换上御制。
  这时上天作美,虽才新年,阳光灿烂,一路乘舆过九重门,到了御花园处,只觉得一下子豁朗开阔。
  只见万里无云,青色天空,一轮太阳明媚将阳光洒落下来,宫中沐浴在一片灿烂瑞光之中。
  不时有宫人见了,叩拜行礼,王弘毅见得所有人都满脸泛着光泽和欣喜。
  王弘毅赶到慈宁宫,这时宫前早就有人等候着。
  一见了,就“啪”的跪了一片,又有人进入传话,王弘毅这时也笑容满面,见她们个个新衣,下了舆,抬手说着:“起来吧!”
  到了里面,只见一处殿内一片热闹,正中一张椅子,坐着一个中年女人,实际上不过四十多岁,穿着是华丽的太后正服。
  而左右,分坐着皇后宋心悠、贵妃赵婉,而谨妃素儿也自有座位。
  至于一些更低的女人十几人,虽都明珠翠玉穿戴齐整,但都站着,并没有座位。
  一见王弘毅进来,满殿里除了太后,都一齐跪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由于是第一次登基,皇后按照体制,本来只要行个福礼,这时都跪了。
  王弘毅给母亲行礼:“母亲安好?”
  太后一身盛装,看见了儿子,眼泪就“噼啪”落下来了:“吾儿,你今日登基为皇帝了,我真想不到有这一天!”
  “母后,今天是喜事,怎么哭了,你们不必多礼。”王弘毅说着。
  阳光灿烂,大殿中,窗格透入的细碎光斑,在地上变幻出种种迷离的形状,女人都一起站起来,皇后就缓缓过去,劝着:“母后,今天是大喜日子,你应该高兴才是。”
  太后点了点头,用手帕擦着眼泪,说着:“说的是,今天不能因为我扫了兴……对了,今天我也要上宴?”
  “今天是登基国宴,母后和皇后都要到。”王弘毅说着,扫了一眼贵妃赵婉和谨妃素儿,不由叹了口气。
  这种国宴,只有母后和皇后到场,就算是四正妃之首贵妃,也没有资格,只有委屈了她们了。
  “兴儿和顺儿呢?”太后问着。
  作为王弘毅的儿子,这两人都有权出席。
  “兴儿和顺儿太小,还要着女官伺候,这时出席不太合适,朕已封了兴儿为魏国公,顺儿为郑国公,十五岁后再出席国宴吧!”王弘毅说着。
  太后性子柔顺,见儿子主意已定,扫了一眼皇后,就不再说着。
  宋心悠心中,又是欢喜,又是失望,欢喜的是,自己终于母仪天下,正式成为了皇后,而失望的是,自己儿子虽封魏国公,却没有被封太子,这时更不能参与国宴,让群臣认可。
  不过,来日方长,这失望一闪而过,她微笑的说着:“是!”
  时间不多,说了些话,皇帝,太后,皇后起驾,向前面国宴而去。
  看着帝后三人前去,贵妃赵婉,不由露出失意的神色,这时谨妃却并没有失落,上前说着:“姐姐,我们回去吧!”
  赵婉默默的点了点头。
  第二百七十六章 登基(下)
  国宴在明池殿,这明池殿周围视野广阔,殿内也非常宽阔。
  殿内山喊万岁已过,太后和皇后也拜见过了,大批侍女纷纷而上,开始布宴。
  这些是早预备好了,一声令下,珍馐佳肴就连忙而上,里面也不及细述,等入宴了,首相率百官敬酒。
  王弘毅连喝三杯才止,笑的说着:“今日朕心里很欢喜,一起共饮吧,大家不必拘于常礼了!”
  这话实际上是对礼官的说着,没有这句话,礼官随时监看着是不是有人失仪。
  不过就算说了这话,群臣举箸进膳,还是只闻杯盘微微作响,一声笑语不闻。
  王弘毅知道这是自己和太后皇后在场的缘故,实际上,今天中午真正用膳,是在皇太后处,有着皇后和妃子同贺一席,儿子和女儿也上席。
  但是这时总不能立刻离场,于是笑着观看着众人,只见大殿内,各色华服的百官都依此向着皇帝庆贺,并且出诗颂文。
  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这种大宴,都必须有人出文来锦上添花,制造气氛,因此顿时华章如潮,而王弘毅只要不时赐酒就是。
  当然,王弘毅到这个世界八九年了,也读了些书,又有着一些记忆,不然的话,连品鉴文章的本事也没有,就让人笑话了——皇帝可以不作诗文,但必须会品鉴。
  殿内必须五品以上才可以,还有着殿外五品到七品的小宴。
  王弘毅听着,心思却集中到了鼎处。
  再次仔细观看,又是有些冷意,只见鼎轰鸣着,不断吞食着气运,但鼎底,只剩了一层薄薄的气运。
  可以说,在这时,王弘毅和整个大“成”朝,都是最薄弱的时候。
  不过却没有任何关系,有着重重护卫,这算不上什么,并且每过一天,气运就又厚实一分了。
  到了一轮歌功颂德的文章说完,殿上沉静了片刻,王弘毅春风满面,大赞一声。
  而内阁又再次带头举杯,王弘毅饮了之后,就起驾离开,到后朝接受后宫的朝拜,看见皇帝远去,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陪着皇帝用膳,是一大考验,现在皇帝离开,气氛就立刻轻松了,到了酒酣耳热后,更是喧闹一片,许多官员离席敬酒。
  皇城热闹一片,整个金陵也沉在了喜悦中,街道中鞭炮噼哩啪啦响成了一片。
  百官不要说了,都纷纷让家人购买着鞭炮,连绵放着,就是城中的士绅,在这时也避免不了同流,也放着鞭炮,挂着彩灯。
  反正今天又是元宵节,本来就要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
  大燕朝本来元宵赏灯十分兴盛,处处张挂彩灯,逛灯市更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
  最近几十年天下崩乱,这节日才逊色了些,现在王弘毅定鼎南方,和平延续了二年了,今年举办,又遇到了登基,就格外隆重。
  话说王弘毅退下后,沿途就看见殿阁走廊,一群群宫女开始挂着宫灯,宫室四处,都是成片成片,估计点亮后,至少有三千灯,甚至连树木山石,都挂了上精巧的灯笼。
  元宵灯节,宫中自然也要点花灯。
  宫中的花灯,按照大燕制,第一就是内务府采购,第二就是各地省郡送上,还有是三品以上,或者有爵位的官员敬献。
  现在大成初建,二三项就免了,都由内务府采购,这些宫中的花灯,购买的都是华丽、精致、寓意吉祥的花灯。
  看着这些,王弘毅心中也变的柔软,和历史上有些“明君”不同,王弘毅认为只要是采购,就没有太过奢华说法,能增加就业和经济循环嘛。
  王弘毅看着,即便是最贵的宫灯,想必也不如灯市了,他可是接到报告,金陵城中连开三十里灯市,有十万灯。
  想着,王弘毅突然就有着换过便衣,去看看灯市的想法,但这种想法,转眼就被扼杀了,虽说这二年,金陵城内经过几次盘查和清洗,安全了许多,而金陵提举司,负责整个金陵安全,也算是负责。
  不过金陵到底是目前的帝都,人口百万,来往的人不计其数,鱼龙混淆,并且现在王弘毅处于气运的最低谷,在宫内有着重重保护,谁也欺不了,到了外面白龙鱼服,万一出了事,就要成为历史的笑柄了。
  这样想,王弘毅叹了口气,将这个心思按捺下来——天子有着许多不如意的事,这就是其中之一。
  当然,金陵一家客栈中,有人却不这样想。
  话说,快要入夜了,一家旅店中,店老板带十几个伙计忙碌着,又挂上了彩灯,使这个店里也顿时多了几分喜气。
  后面的房舍都是平房,一小间挨一小间,这时,一个年轻的青衫秀才出来了,叫了点东西用了。
  店主也不觉得奇怪,皇帝登基,必会开恩科,许多人听见消息都赶到了金陵,准备上这朝廷第一次恩科。
  张焕就是其中之一,二年不见,已经变了个人。
  他十七岁就中秀才,二榜第三名,有了十亩田地,并且每月可以去县里领廪米六斗,事后又补了令吏,熟悉着政事,这次知道要有恩科,就提前来到金陵。
  “张相公,出去逛灯市?”老板打着招呼。
  张焕笑了笑,说着:“是!”
  到了门槛时,不自觉的摸了摸自己胸口,那里有个垂袋,挂在脖子上,里面就是一方小印。
  话说,没有人是傻瓜,二年来,张焕都感觉到,这方古印只要挂在自己身上,就思考敏捷,并且处处顺利,渐渐,张焕已经把它不离身,挂在身上,连睡觉时也不脱下。
  这时摸了摸,心里安心下来,踏步出去。
  现在时间虽早,但各家已经开始点灯了,黄昏时刻,车灯、球灯、绢灯、日月灯、镜灯、字灯、马灯、风灯都已经琳琅满目,几上万灯闪闪生辉,让张焕见了不由目瞪口呆,赞叹不己。
  “金陵繁华一至如此,难怪皇帝立都在此,只是太过奢华了!”张焕轻轻叹息的说着,二年来,他自觉如有神助,脱胎换骨,读书往往读几遍,就有所领悟,学问和气质都进了一大截,所以才敢考虑这次恩科。
  就在这时,各个摊位也出来了,除了灯市,就是大把的摊位,各种各样的小吃,香气弥漫在街上。
  就算是才用了晚饭,闻着这香,也觉得口水直流。
  问了问价,这些小吃都是一二文的价钱,许多人都随手买点。
  随着夜色降临,街上的行人更多了,商贩的叫卖声,行人的还价声,时不时响起的爆竹烟花声,喜气就弥漫开来。
  张焕仰头负手,只看着一团团焰火冲上天空,爆炸开去。
  “皇帝登基,盛世将至,是科举中官的时候了。”张焕暗暗想着,这时,见各人开始手提一灯,他也知道风俗,元宵就要手提灯笼而行,也就想买一只。
  走了几步,就见得一个店中,摆放着许多花灯,这些花灯未必有多昂贵,却明显比别家的要漂亮许多。
  灯面用纱绫糊制,走马巡夜灯、麻姑献寿灯、八仙过海灯,制作精美,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
  张焕上前,却听着中年人店老板,笑着说着:“要买本店的花灯,必猜中灯下谜语才可!”
  张焕定睛一看,果每盏灯下都贴了一张小纸条。
  这风雅又应景,就使人忘记了这些灯都昂贵了许多,因此有着不少人苦思冥想着。
  张焕正想着,这时,两个道士经过。
  其中一人只扫了一眼,突然之间“咦”的一声。
  “师兄,怎么了?”
  “见到一个白衣卿相了。”说话的人,却是通玄。
  说着,通玄仔细打量着花灯前,正在苦思冥想的一个人,看起来,这人很年轻,二十岁左右,穿着一身青衫,青衫有些旧了,但非常干净。
  通玄越看,心中越是怪异。
  “师兄,怎么了?”平真问着。
  “这人的面相有些奇怪,单从面相看,这人的面相骨骼都很普通,最多不过是乡下一地主罢了,但气运却截然不同,师弟,你不擅长望气,但也能看出一些,你仔细看看就知道了。”
  平真一怔,眯着双眼,手中暗暗结印,似看非看,片刻后,视线里一片模糊,而对面的一人,身上一种气景就显出来了。
  这人身上一种冉冉升腾,薄薄而飘渺的云气,模模糊糊,隐隐约约,但是可以看见,这宛然云烟一样的气运,赤白混合,但中间却微吐一线青色,不由吸了口气。
  “你看见了吧?此子看模样不过是秀才,却有着如此云气,实是可异。”通玄说着。
  “可能是祖德隆厚。”
  “不是祖德隆厚,祖德隆厚的话,一出生就有,面相骨骼不会长成这样,能位至卿相,必有所异。”
  “你看这人面相骨骼普通,却不可貌相,气运连绵不绝,不但有着官运,日后并非普通,至少能官居府君,而且现在就已经勃发,只怕恩科中,此人必能中个进士!”
  “不过是个府君,你就大惊小怪,你上次不是见到了吴姓潜龙,你说他龙虎之姿,隐现紫气……”
  “嘘,你怎敢在这里说,再说皇帝已经登基,虽有潜龙命数,只怕天时已尽,奈何!”通玄摇头说着。
  如果早了十几年,这人就这样年纪,说不定惊为潜龙而投资,现在天时地利都没有了,就算有着命数,也没有用了。
  能安心的话,还可位至公侯,不能,只怕连在田里牵着黄狗的可能都没有。
  第二百七十七章 旨意(上)
  大成宏武元年
  皇宫,现在终于名赢其实。
  书房内,登基为帝的王弘毅,和往常一样,身着便服,坐在书案后,手里正持起一卷新起草大成律,一页页的阅看着。
  成立新朝,按着惯例,这律法要改换一番。
  王弘毅看的极认真,当放下书卷时,发现眼前的杯盏里,茶已凉了,这不是下面伺候的不用心,事实上有规矩,在皇帝阅读政事时,内侍不许随意上前,这有着窥探国政的嫌疑。
  “来人。”略说着一声,立数有人快步进来,在面前恭敬站立。
  “再梭一盏茶来。”王弘毅说着。
  内侍应了声,下去只是一分钟,就有着一个侍女,用双手捧着一个盘子上来,端上了一杯茶,淡淡的茶香沁人心脾。
  王弘毅接过,若有所忍端详着这一只青色茶杯,宫女走前一步,把原本茶杯接过来,蹑着脚退了出去。
  王弘毅喝了一口热茶,嘘了口气。
  显得有火宽阔的书房内,温度很高,靠墙燃烧着的火盆,发出“劈里啪啦”的声响,声音不大,只因房间安静,听的非常清晰。
  王弘毅双腿微微有些酸涨,向后一倾,背靠在椅羊上,一个少女见了,立煎上前给王弘毅捶了捶腿。
  王弘毅见她年纪还小,手劲尚有不足,说着:“不用捶了,让人去备舆吧,朕一会要用。”
  前段时日忙碌,这几日有些疲倦,王弘毅揉揉眉心,看着少女快步出去,心中却有些事情,还在介怀着。
  登基大典已过,大成王朝鼻代大燕王朝,不过北方强敌虎视眈眈,南方又有着些不稳因素,不可能因登基而疏忽。
  当然,现在还有一件事,就是,“明正典刑”。
  十三司奉旨而动,快信传遥,在各省作起了准备,并且得到的情报,也让他难以释怀,有些寺庙还是暗暗行动,枚意与皇权对抗,这自然是取死之道。
  想到这里,王弘毅目光又落到文案上大成律上。
  登基大典后,王朝上下官员忙碌起来了冫
  第二日下诏,大赦天下,大罪减小,小罪化无,王土之上,莫不欢欣鼓舞。
  第三日再诏,令内阁和刑部修正律令、礼仪、雅乐,当然,这是一个长期任务,能在宏武十年完成就算了不起了。
  第四日诏,修正内宫制度,宦官制度
  “宦官和女官止于五品,不得兼朝廷文武衔,不得预外事,预者斩……太监总官是内常侍,正五品,掌印太监正六品……,“……皇太后、皇后……,四正妃,众妃,贵姬、贵人……。
  第五日诏,三月开恩科。
  这些都是这几天的工作,特别是大成律,是新起草的律法,与楚国律法区别不大,只有几条做了小小改动,毕竟治一诸侯国,与治理天下,终究还是不同,在没有成熟前,不必改动。
  而关键却是气运
  王弘毅凝视着自巳顶上的云气,只见一鼎悬在空中,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