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唐群英-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俶表情惊愕:“什么?!二郎,你,你怎么把媛儿一人扔在山上!”

郭旰连忙解释:“郡王勿急,王妃身边有重英护卫。”

李俶:“重英?”

郭旰回答:“昨日傍晚我等行至狄道,正好遇到重英率领狼骑返回武威。”

李适:“父王,马叔叔的骑兵好威武,孩儿也要加入。”

李俶摸了摸李适的头:“那得等你长大了才行。”

李适想了想,继续说:“先给孩儿一枚狼臂章。”

李俶笑道:“等你学会了骑马,我让你马叔叔送你一枚。”

不多时,甲胄鲜明的西凉狼骑进入李俶的视野中。狼骑队伍最前面,沈媛骑在马重英的青骢马上,马重英则牵马步行。

李俶策马迎上,来到沈媛面前,将沈媛扶下马。

沈媛手捧一簇五颜六色的野花递给李俶:“送给你的,好看吗?真想不到,陇右美若仙境!”

李俶接过花,交给马重英,抱起沈媛一边亲吻一边说:“陇右再美也不及媛儿万一。”

沈媛的脸立刻变得通红,低声说:“别这样,马将军和兵士们看着呢。”

李俶继续亲吻着沈媛:“无妨,他们都是俶的兄弟。”

马重英在一旁笑而不语。

当晚,大队人马夜宿金城。

两日后,众人抵达武威。

李俶将教李适骑马的任务交给了贺拔楚岳,自己陪伴沈媛游览武威城、姑臧南山和大斗拔谷。

---分割线---

安禄山雄踞河北,秘密蓄养战马,训练死士,拥兵自重,谋逆的野心不断膨胀。

话说宋和(叶枫)离开长安,辗转河东太原府,来到河北道范阳节度使治所幽州城,正好遇到安禄山广招天下贤才。

宋和应召进入幽州大都督府,以商人身份为安禄山打理盐铁生意。

宋和敏锐的头脑加上出众的赚钱能力,很快得到安禄山的赏识和重用,除了盐铁买卖外,安禄山把最重要的马匹生意交给宋和打理。

宋和当然知道安禄山赚钱的目的,向安禄山建议,将边军抓获的边民充作奴隶,运到中原贩卖,赚取更多资财。

宋和多次向安禄山进言,欲成大事必先除掉朔方节度使郭子仪。

一开始安禄山并不认为郭子仪有多大本事,令安禄山垂涎的是郭子仪帐下的朔方铁骑。朔方节度使兼领安北大都护,旗下的朔方铁骑曾经是大唐进攻突厥的主力部队,战斗力不可小觑。

安禄山与高尚、严庄等人暗中密谋,一个夺取朔方铁骑的计划很快应运而生。安禄山修书郭子仪,谎称契丹部族叛乱,契丹、奚出动十万大军进犯幽州,请郭子仪出兵支援。

郭子仪接到幽州送来的六百里加急文书,立刻亲率朔方骑兵主力向幽州进发。

大军行至阴山,郭子仪派往契丹的探子回报:契丹各部并未出兵进犯幽州。郭子仪察觉到事有蹊跷,果断命令全军停止前进,派部将李韶光探查前方情况。

李韶光很快探知黑石峡谷附近有燕军活动。黑石峡谷是阴山前往幽州的必经之路,距离契丹边境数百里,出现在此地的燕军显然不是为了对付契丹骑兵。

郭子仪果断命令全军折返西行,前往安北都护府驻地—中受降城。

安禄山眼见计谋败露,只得无功而返。

安禄山回到幽州,立刻请来宋和,提拔为亲随,参赞军务。

郭子仪由中受降城返回灵武,上奏李隆基,揭露安禄山的狼子野心。

李隆基看过郭子仪的奏折,迟疑不定,派中使孟海平前往幽州调查。

安禄山派驻京城的探子刘骆谷得到消息,立刻派快马报告安禄山。安禄山提前准备,隐藏骁兵悍将,并重金贿赂孟海平。

孟海平回到长安奏报李隆基,安禄山谋反纯属空穴来风、子虚乌有。中书令李林甫也出面为安禄山开脱,让李隆基彻底打消了顾虑。

远在幽州的安禄山担心李隆基生疑,主动跑到长安献媚。安禄山得知李林甫在李隆基面前为自己说过好话,通过王鉷介绍与李林甫结交。

安禄山专程前往李林甫府上拜谢。

李林甫请安禄山入座,一边喝茶一边说:“将军统帅河北诸镇,手握十万雄兵,何必在意朔方的数千骑兵。”

安禄山心中一惊,连忙解释:“相公您误会了,禄山绝无此心。”

李林甫微笑着说:“将军不必在意,本相不过随口说说。看这大热天的满头大汗,快擦擦吧。”李林甫将自己的手巾递给安禄山。

安禄山接过手巾,战战兢兢的擦去额头上的汗。

李林甫:“听说幽州城内有个崇义坊,里面住着一千奚和契丹的勇士,号称‘曳落河’。”

安禄山心中一惊,额头上刚擦干的汗,此刻又冒出许多。崇义坊紧邻幽州大都督府,安禄山在此豢养了一千名奚和契丹的壮士,称为‘曳落河’,此事乃是绝密。

李林甫继续说:“将军可能不知道,本相辅佐圣人十余年,河北的不少官吏都是本相的门生。”

安禄山继续擦拭着额头上的汗。

李林甫:“有些事情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兵者乃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本相劝将军恬淡无为,安心为朝廷镇守北疆。”

安禄山额头上的汗此刻是越擦越多。

李林甫笑道:“只要将军兢兢业业为朝廷效力,本相自会在陛下面前为将军美言。”

安禄山起身说:“禄山对天发誓,此生效忠大唐。如违此誓,天诛地灭,死无葬身之地!”

李林甫微笑着捋了捋胡须,对安禄山说:“将军不必如此,请坐,喝茶。”

安禄山惊出一身冷汗。

俗话说“一物降一物”,身为宰辅的李林甫确有手段,满朝文武安禄山都不放在眼里,唯独惧怕李林甫一人。每次安禄山与李林甫见面,李林甫都能事先说出安禄山心中所想,令安禄山大为惊惧。安禄山每次见到李林甫,即便是寒冬腊月,依然汗流浃背,沾湿内衣。迫于李林甫的威慑力,安禄山只得暂时搁置皇帝美梦。

第七十章 两奸主政

李林甫担任宰相期间大权独揽,把持朝政,不择手段排除异己,陷害忠良,致使很多忠臣良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俗话说“人在做,天在看”,坏事做尽的李林甫担心仇家报复,每逢外出总是前呼后拥,先是全副武装的铁甲骑兵开道,再有上百精兵簇拥护卫。自古以来,宰相出巡的豪华场面多不胜举,可是像李林甫这样如临大敌的确是少见。即便如此,李林甫依然不放心,外出前经常临时改变路线,每天夜里睡觉都要更换房间。

杨国忠入朝为官之初,李林甫以为他不学无术,缺乏政治手腕,放心大胆的提拔,利用他压制太子李亨。通过几年的观察,李林甫发现自己错了。杨国忠依仗与杨贵妃的特殊关系,恃宠敢言,骄横跋扈,打击政敌的手段阴狠歹毒,可用“斩草除根,永绝后患”来概括,比起终日战战兢兢的李林甫,杨国忠的日子可以说过得袒然自若,悠然自得。

羽翼渐丰的杨国忠对权力的欲望不断膨胀,不再甘心寄人篱下,相互勾结已经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交恶顷扎,一场大唐帝国两大权奸之间的世纪大战震撼登场。

杨国忠经过一番精心谋划,以退为进,有意让李隆基觉得李林甫结党营私,权倾朝野。帝王之术在于权力制衡,李隆基很自然的利用杨国忠来制衡李林甫。杨国忠仗着背后有皇帝和贵妃撑腰,主动出击剪除李林甫的左膀右臂。

杨国忠担任御史中丞后,开始着手整顿御史台,经过一系列人事调整,御史台上下全部换成了杨国忠的亲信。杨国忠以御史中丞的身份对外宣称改变御史台多年“不叫”的问题,开始大张旗鼓的肃贪。御史们自然群起响应,半个月时间便向李隆基上奏参劾贪污渎职官员一百余人,一时间朝野上下人心惶惶。

涉案的一百余名官员无一例外全都是李林甫的人。李隆基没心情也没时间过问这么多奏疏,索性全部交给杨国忠核查惩处。杨国忠“秉公执法”,将涉案的官员全部捉拿下狱,从严处罚。

从朝廷到地方的各级官员很快发现,贪污不是问题,受贿也不是问题,关键问题是站在谁的队伍中。一些原本依附李林甫的官员,纷纷见风使舵,改投杨国忠门下,其中最重要的一位当属京兆法曹吉温。

吉温投靠杨国忠后,积极献计献策,欲图在新主子面前邀功请赏。面对杨国忠的步步紧逼,李林甫穷于招架,处处受制。

天宝八年六月,杨国忠、吉温阴谋策划,揭开震动朝野的京兆府官员集体贪污案,目标直指李林甫集团的重要人物—京兆尹萧灵。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朝中有李林甫、杨国忠两位“榜样”,其下各级官员自然难得干净。案情很快查证属实,京兆尹萧灵因为收受贿赂、治下不力被贬为汝阴太守。杨国忠因为检举有功,以御史中丞兼任京兆尹。

天宝九年四月,李林甫集团的另一重要人物、御史大夫宋浑因为贪赃枉法、结党营私,被罢官免职,流放岭南。

---分割线---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杨国忠的长子杨暄不学无术,贪图玩乐,是长安城里有名的公子哥。

杨国忠为给杨暄谋个一官半职,强迫杨暄参加朝廷会试。

唐朝的会试分为明经和进士两个科目,明经考核生员对典籍的熟悉程度,进士则是策问和诗赋。参加明经考试不需要太多天赋,只要用功强记即可,比起今天的国考简单了许多,当时流传着一句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说三十岁考过明经,属于比较愚钝的“留级生”,五十岁能考中进士,已经很有才华。

杨国忠知道杨暄的能耐,报考的科目是“明经”中最简单的“二经”。不料杨暄不争气,竟然一道题都没答出来。

这可给身为主考官的礼部侍郎达奚珣出了道难题。

如果杨暄在试卷上随便写点什么,评卷时放宽标准,马马虎虎也能蒙混过关,可杨暄偏偏就交了白卷。按照会试规定,所有及第考生的试卷都要收入崇文馆存档。将杨暄的白卷存档,等同欺君之罪,让杨暄落榜,又会得罪权倾朝野的杨国忠。

主考官达奚珣举棋不定,迟迟不敢发榜,引起在京举子猜测议论。

李隆基此刻正在华清宫和杨贵妃享受温泉,杨国忠随侍左右。

达奚珣写信给儿子会昌尉达奚抚,要他就近请示杨国忠。

达奚抚来到杨国忠下榻处,正碰上杨国忠外出。

杨国忠见到达奚抚,以为是达奚珣派来给自己报喜的,不禁展颜而笑:“起来吧,此次会试犬子考了第几名啊?”

达奚抚站起身,硬着头皮说:“中丞容禀,这次会试令郎交了白卷,家父特命小人前来请示中丞,如何处置?”

杨国忠闻言大怒:“我的儿子难道还怕不能富贵,要靠你们这些小人来恩赐一个名分!”

达奚抚看着杨国忠愤怒而去,额头上满是汗珠,立刻赶回长安禀告其父达奚珣。

达奚珣思来想去,最终迫于杨国忠的淫威,硬着头皮将杨暄的名字添上皇榜。一甲前三名的试卷皇帝会亲自查阅,达奚珣将杨暄列为明经二甲第三名。

会试结束,即将发榜,李隆基返回大明宫。

达奚珣入宫,将会试结果和一甲考生的试卷呈交御览。

李隆基看过一甲前三名的试卷,龙颜大悦,赞道:“不错,都是难得的人才。你等辛苦了。”

达奚珣连忙回答:“微臣只是做了份内之事,如下四海承平,人才辈出,这一切皆仰仗陛下之圣明。”

李隆基笑了笑,看到皇榜上杨暄的名字,对杨国忠说:“国忠啊,令郎也不错啊。”

杨国忠连忙回禀:“犬子无德,陛下谬赞!”

李隆基突然对达奚珣说:“去把杨暄的试卷提来,朕要看看。”

杨国忠心中一惊,没等达奚珣回话抢先说:“陛下,您刚看完前三甲的试卷,不可劳累过度。”

李隆基笑道:“无妨,朕今日神清气爽,一点不觉疲惫,快去拿来。”

达奚珣:“下官这就去为陛下取来。”

看着达奚珣离去,看着李隆基饶有兴致的读着第一名试卷中的精华词句,杨国忠的心里七上八下,忐忑不定。

少顷,达奚珣取来杨暄的试卷呈交给李隆基。

李隆基看过试卷,笑着对杨国忠说:“令郎的文采虽不及一甲,但字里行间无不心怀天下,朕心甚悦。你看看吧。”

李隆基将试卷交给杨国忠,满意的对达奚珣说:“你这个主考做得很称职,朕要好好奖赏。朕钦点杨暄并列一甲第三。传旨崇文馆,将本次会试一甲考生试卷刊印成册,发往各郡县。”

从大明宫出来,杨国忠看了看达奚珣,故作生气道:“你竟敢欺骗本官。”

达奚珣连忙解释:“中丞容禀,本次会试,令郎确实交的白卷。”

杨国忠平静的问:“刚才你呈给陛下看的是?”

达奚珣:“会试及第考生的试卷都要进入崇文馆存档,下官怎敢存入一张白卷,故而从落地考生的试卷中找了一篇充数。”

杨国忠有些诧异:“落地考生的试卷能有如此水平?”

达奚珣:“中丞您是不知道,六部九卿个个都派人来给本官打招呼,我这个主考官不好当啊。”

杨国忠一脸严肃的质问道:“我看不只是打招呼,还收了不少好处吧。”

达奚珣额头直冒冷汗:“下,下官是收了些好处,下官愿意全部孝敬给中丞。”

杨国忠摇了摇手:“这就不必了,今日之事本中丞很满意。只是试卷刊印成册,发往各郡县,万一……”

达奚珣从怀中摸出一张叠着的纸,交给杨国忠。

杨国忠打开纸,纸上墨迹很新,写着“刘新和家住绛州翼城县北沟村”。杨国忠把纸叠好放入袖中,满意的对达奚珣说:“你很会办事,日后就跟着本中丞干吧。”

达奚珣得到杨国忠的承诺,更加肆无忌惮,以会试主考官的身份推荐杨暄出任左千牛卫长史。千牛卫长史虽然只是七品小吏,却是皇宫禁卫军的参谋长,只有文武兼备之士方能胜任。

一个月后,杨暄披甲执剑,正式上任左千牛卫长史。

杨国忠没有忘记对达奚珣的承诺,保荐达奚珣出任吏部侍郎、河南府少尹。

达奚珣离京赴任,专程前往杨府拜谢。

杨国忠对达奚珣说:“到洛阳后,务必尽心为朝廷办事,不要辜负本中丞对你的期望。”

达奚珣连忙拜谢:“下官一定兢兢业业,时刻不忘中丞的提携和教诲。”

杨国忠满意的点了点头。

半个月后一个黑风高之夜,绛州翼城县北沟村刘家遭遇“山贼”洗劫,包括刘新和在内的一家七口被灭门。

第七十一章 安西上将

一日上午,裴遵庆前来禀告李俶:“前任右金吾卫大将军、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奉旨回京,途径河西,今日下午到达武威。”

李俶早就想一睹大唐名将高仙芝的风采,对裴遵庆说:“有劳裴公安排,今晚俶在王府设宴款待高将军。”

裴遵庆善意提醒道:“郡王,这样做是否妥当?”

李俶明白裴遵庆的意思,回答:“俶自有分寸,裴公不必多虑。”

裴遵庆领命离去。

就在数月前,大唐帝国的西北边陲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擅自做主,率领安西唐军主力长途奔袭石国,在怛罗斯城外与大食骑兵恶战数日,大败而还,即历史上著名的“怛罗斯之战”。

怛罗斯一役,大唐帝国部署在安西地区的骁骑劲旅几乎损失殆尽。李隆基闻奏后十分震怒,下旨免去高仙芝一切职务,回京听候发落。在大多数人眼里,高仙芝此次回京凶多吉少,沿途所经之地的官员避之不及,唯恐惹祸上身。

入夜,裴遵庆陪同高仙芝来到王府,李俶提前等在府门外相迎。

高仙芝是高句丽王室后裔,身长六尺,姿容俊美,气质非凡。

宴会开始,李俶起身向高仙芝敬酒:“久闻将军威名,今日相见,三生有幸,这第一杯酒俶敬将军。”

“败军之将,何敢言威。”高仙芝没有回敬李俶,一口饮尽杯中之酒。

李俶见高仙芝情绪低落,劝道:“胜败乃兵家常事。将军文韬武略,拱卫大唐西域十余年,战功卓著,俶非常钦佩,再敬将军一杯。”

高仙芝举起酒杯:“高某戴罪之身,蒙郡王不弃,热诚相待。高某借这杯酒回敬郡王。”

“将军请!”李俶举杯与高仙芝同饮而尽。

李俶见高仙芝心事重重,安慰道:“已经过去的事,将军不必耿耿于怀,圣人早有并吞四海之志,将军不过是顺应天意,相信圣人不会责罚将军。”

李俶的一番话尽管只有寥寥数语,但在处于人生最低谷的高仙芝看来,确实雪中送炭。高仙芝端起酒杯说:“承蒙郡王吉言,高某敬郡王一杯。”

宴会进行到后半段,李俶请高仙芝讲述安西发生的几次大战役,其中自然包括让一代名将折戟沉沙的怛罗斯之战。

天宝六年,小勃律依附吐蕃作乱。高仙芝率军长途跋涉数千里,翻越大雪覆盖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远征小勃律,在连云堡击溃吐蕃军队,斩首五千余级,大获全胜,威震西域。

其后几年,高仙芝在西域逢战必胜。安西诸国笃信佛教,将其视为如来座前的护法天神—毗沙门天,纷纷臣服于大唐。

天宝十年,被胜利冲昏头脑的高仙芝擅自决定并吞石国,把石国变为大唐的宛州。

石国古名大宛,是西域大国,地域广阔,以盛产汗血宝马闻名于世。其民以游牧为生,骁勇善战。高仙芝设计将石国国王和王后骗至安西行营,捏造谋反罪名,押送长安斩杀。石国王子拔都侥幸逃脱,向西域诸国揭露高仙芝的卑鄙行径。西域诸国纷纷反唐,转而向大食寻求保护。

公元622年,穆罕穆德开始在麦加传教,大食的势力迅速扩张壮大,灭亡了波斯帝国,强占了拜占庭帝国除都城君士坦丁堡以外的广大领地。此时正值大食帝国第二王朝—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初,大食处在最强盛的时期,其疆域包括现在中东、西亚和北非的广大地区。阿拔斯王朝的都城巴格达,与大唐西京长安,拜占庭国都君士坦丁堡并称为当时的世界三大城市。

大食皇帝阿布·阿拔斯对大唐统治下的西域地区一直虎视眈眈,意欲染指。阿拔斯曾经狂妄的许下诺言“谁先踏上中国本土,谁就做中国的总督!”可惜后来与大唐的几次小规模冲突,大食没有占到任何便宜。

阿拔斯认为此次正是天赐良机,派大将伊步·穆斯林率领十万大军支援石国,加上石、康、安、米等国军队,共十五万之众。

安西诸国举旗反唐,大唐西域狼烟四起。高仙芝不顾长史封常清的反对,自作主张,率领两万安西唐军主力和一万藩军,以“平定叛乱”为名,长途奔袭,进攻石国。

行至石国境内的怛罗斯城,与伊步·穆斯林率领的大食骑兵相遇,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高仙芝毫无惧色,从容指挥战斗,双方激战五日,未分胜负。

关键时刻,藩军首领葛罗禄临阵倒戈,与大食合力夹击唐军。高仙芝猝不及防,大败,两万唐军伤亡殆尽,数千人被俘。高仙芝帐下副将、右威卫将军李嗣业手持佰刀,奋力杀出一条血路,高仙芝带领一千多残兵逃回龟兹。

怛罗斯一战,大唐帝国在西域的军事力量遭受重创,高仙芝因此被解除安西四镇节度使职务。大食虽然获胜,却同样伤亡惨重,无力继续向东进军。大食掳走数千唐军俘虏,这些俘虏中的工匠将造纸术传播到西方,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次日清晨,李俶率领河西诸将,出城十里,为高仙芝送行。

高仙芝返回长安后并没有被李隆基问罪,李隆基命其继续担任右金吾卫大将军,戍卫京畿。

怛罗斯的惨败并没有影响到万里之外的大唐本土,此刻的长安风起云涌,正上演一场更加惊心动魄的战斗,杨国忠与李林甫之间的眀争暗斗进入了决胜的关键阶段。

李亨、李俶父子与李林甫势同水火,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善于玩弄权术的杨国忠自然要加以利用。杨国忠知道自己与太子李亨结怨颇深,于是设法拉拢掌控西北边军的李俶,既可以通过李俶缓解与李亨的旧仇,又可以起到平衡李林甫的强大后援安禄山的作用。

一日,王震前来禀告:“郡王,朝廷下拨的粮草布匹已经全数运到。”

李俶感觉纳闷,以往户部供给陇右、河西边军的粮草布匹都要等到第二年春才能全数拨付。

王震:“负责押运的户部郎中张远在门外求见。”

“有请!”李俶心想:从长安大老远来一趟不容易,正好当面表达谢意。

一名身穿深红色官服的中年官员跟在王震后面,大摇大摆的走进内堂,见到李俶屈身行礼:“臣户部郎中张远见过郡王。”

李俶:“张郎中请坐。郎中长途跋涉,辛苦了。”

张远起身回答:“下官为朝廷办事,应该的。”

李俶笑着说:“张郎中过谦了。”

张远从怀中掏出一封信,交给李俶。

李俶接过信,信封上火漆完好,没有署名。李俶看了看张远。

张远解释道:“此信是我家大夫命小人转交郡王的。”

“你家大夫?”李俶好奇的拆开信。这信封是御史大夫杨国忠所写,核心意思是邀请李俶共同对付李林甫,作为报答,杨国忠指示户部按时超额划拨陇右、河西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