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最风流-第2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绲模桓鍪且丫嗜サ能麝牛桓霰闶擒髡炅恕

是夜宴席尽欢而散。

次日一早,皇甫嵩令麾下万余步骑先去高邑,自己轻车简从,继续南下,前往洛阳。

荀贞则转道去常山。

……

二月离家,今已八月底,苦战半年,血染征袍,说实话,荀贞很想家。

可当下的交通太不便利,下曲阳距颍阴差不多千里之遥,一来一回,便是快马不停也要半个多月,稍微再在家待几天,一个月就过去了。

赵国的前任中尉死在黄巾乱中,值此黄巾初定、太行山中“贼患”渐盛之际,赵国的中尉之职不可久空,圣旨里写的明白,令荀贞必须在半个月内到任。一入宦海,身不由己。因此,荀贞虽然想念陈芷、唐儿,想念家人亲友,想念荀彧送他的那一树寒梅,很想知道乐进等的近况,却也是归家不得。既然无法回家,他就决定索性去常山看看。

汉制,地方长吏不得无故离境,荀贞虽尚未正式上任,然而已经领了圣旨、印绶,所以不好大张旗鼓地去找赵云,在杨氏县与皇甫嵩分别后,他令许仲、戏志才、江禽、陈到、何仪、李博等暂统兵先入赵国,自带荀攸、辛瑷、典韦、宣康、原中卿、左伯侯数人轻骑前去真定。

真定在常山国的腹地。从杨氏县西北行,沿洨水西北上,行十数里入常山国境,继续西北行,过平棘,再行百十里即是真定。其实,真定离下曲阳很近,两地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相距不过数十里,要非是为了送皇甫嵩,荀贞就直接从下曲阳去真定了。

——

1,刘衡。

《两汉时期冀州的官吏研究》一书中,灵帝时期的赵国相只收录了刘衡一人。

按《隶释·赵相刘衡碑》里记述的刘衡生平:刘衡,字元宰,济南东平陵人,先是被特选为渤海国郎中令,继而被州举茂材,除修县令,迁张掖属国都尉,以病征拜议郎,又迁辽东属国都尉,碑文在这里缺了些字,残留的只“辽东属国都尉不”几个字,可能是没有去就任,复被拜为赵相,在位三年,又被拜为议郎,连征不就。中平四年二月卒,时年五十三。

熹平元年十月,渤海王被曹节等诬陷谋反,与妻、子皆自杀。以此,刘衡应是在熹平元年前担任的渤海郎中令。熹平元年到中平四年有十几年,刘衡在此期间先后被举茂材、任县令、两次被拜议郎、两次迁为都尉、任赵国相三年,并在家居住了一段时间,按时间计算,他可能就是在中平元年前担任的赵国相,至于中平元年时是否还是他在任,不可知也。

第四章 邯郸陌上九月秋(四)

八月仲秋,天已转凉,缘河而上,沿途风景秀丽。

巨鹿、常山、赵国一带临山多水,林木茂盛,巨鹿郡之得名便是由此而来,“鹿,林之大者也”。洨水两岸田野肥沃,林木葱葱,向西边远眺,隐可见苍山横亘。这山便是八百里太行。

方获大胜,心情舒畅,荀贞诸人马蹄轻疾,未到午时,已行二十余里。

因为黄巾之乱的缘故,肥沃的田野上少见农人,路经的乡、里亦多人烟稀少,行在官道上,许久不见一个人踪。常山国有十三城,户近十万,口六十余万,远多于赵国。荀贞目睹这番战后凋敝的景象,不觉慨叹,说道:“常山是冀州的大郡,在黄巾起事前有民口六十万,而今却十室五空,我等所经过的诸乡、亭、里很多都是空荡荡的,只见老弱,不见青壮,有的甚至连一个人影都没有,唯见杂草生室,狐兔出没。唉,常山如此,不知赵国又是怎样呢?”

黄巾起事前,赵国有人口不到二十万,经过此番大乱,不知能剩下十万人不能?

荀攸叹道:“不算死在乱中的无辜百姓,只广宗、下曲阳两役,死伤、被俘的黄巾就近三十万。常山挨临巨鹿,受贼害甚重,经此大乱,怎能不民口凋零?”

沿河行四五十里,暮色至,荀贞等就近找了个亭舍借宿。

这个亭应该是个大亭,亭舍不小,占地甚广,但亭里却只有两个人,一个亭长,一个亭父。亭长是个矮个男子,约有四十多岁,亭父是个老者,白发苍苍,没六十也得五十多了。

荀贞此次算是“微服私访”,故而没有取出印绶,只说是去真定访友的。

这亭长见他们虽衣衫简朴,然皆披甲带剑,胯下良驹,领头的荀贞气度不凡,从行的荀攸、辛瑷、典韦等亦各不类常人,知定是贵人,便就亲自带着他们来到后院舍中,安排住下。

自从繁阳亭长的职位上获得升迁以来,荀贞很少在亭舍里住宿过了,尽管此亭非彼亭,但普天下的亭舍建筑格局都差不多,因此一入亭中,倒是颇有点故地重游的感觉,觉得处处皆很亲切。马匹、行礼诸物自有原中卿、左伯侯等照管、放置,他卸下衣甲,从室内出来,见这亭长仍候在院中,便招手示意他近前,笑问道:“请教足下贵姓高名?”

“小人姓文,贱名非。”

“我见你这亭舍颇大,缘何亭中只有你们二人?求盗呢?没有别的亭卒么?”

“君有所不知,本亭名叫葛亭,是周近最大的一个亭,下辖九里,民口千余,故亭舍占地略广,本来亭中除了小人与亭父,另有求盗一人,亭卒六人,只是如今却只剩下小人与亭父了。”

“噢?求盗和亭卒呢?”

“年初黄巾贼乱,本亭的求盗李某信奉黄巾,带了三个亭卒投贼去了,先跟着本地一个黄巾渠帅打下了平棘,接着听说又去了巨鹿,投到了张角麾下,月前皇甫将军击克广宗,传闻斩获百万,这李某和那三个亭卒至今不见他们归来,想来都是已经丧命阵中了。”

荀贞心道:“却原来是投黄巾去了。”

他听见脚步声响,扭脸见是荀攸、辛瑷、典韦走近。荀攸听到了他与这个叫文非的亭长的交谈,笑道:“哪里有斩获百万?若是斩获百万,恐怕冀州都要为之一空了。”

典韦没有卸甲,提着双铁戟,立在了荀贞的身后,上下打量文非。文非身材矮小,仰脸看向膀大腰圆、魁伟雄壮的典韦,只觉此人身上杀气凛冽,不敢与他对视,下意识地退后了一步。

典韦从荀贞征战,每战常为先锋,杀人何止百数,杀的人多了,杀气自就盛了。

文非讪笑着说道:“是,是,乡野愚夫无知,传言不免夸大。”有心想试探一下荀贞等的底细,话到嘴边,却终未能出口。典韦身上有杀气,荀贞身上也有杀气,他和这个文非说话的时候虽然和颜悦色,可文非却觉得他就像是一柄鞘中的利剑,好像随时会出鞘伤人似的。

“你说亭中原有六个亭卒,三个跟着求盗投了黄巾,还有三个呢?”

“唉,黄巾这一作乱,地方上就不安宁,不但有黄巾,还起了许多盗贼,闹得乡野不安。小人这亭中先后受过三次盗贼的围攻,那三个亭卒两个死在了贼中,一个逃跑不干了。”

“原来如此。……,你说你这亭中原有民口千余,我等来时,在路上见田野无人,道上少人迹,里中不闻鸡犬之声,却不像是有千余民口的样子啊。”

“现在确实没有千余民口了,县里前天才下檄文,令乡中算民,小人算了一下本亭现存的民口,男女老弱加在一处不到五百口。”

“算民”,即普查人口。汉制,八月算民。每年八月都要普查一下人口。荀贞当年在繁阳亭和西乡时都做过这项工作。现下冀州初定,又适逢八月,更是要普查人口了。

“不到五百?余下的呢?都亡在乱中了?”

尽管有心理准备,荀贞还是大吃一惊。千余民口只存不到五百,两不存一。“十室五空”只是个形容词,如果现实真的是这样,只怕谁也接受不来。

“倒也不是,有的离乡背井投奔别地的亲眷了,有的被县君召去县里,当了郡兵,有的则是活不下去,卖身给了郡中县里的大户。”兵灾一起,最苦的是贫苦百姓,本就食不果腹,再被黄巾、盗贼,乃至官兵一再掠夺,除了饿死、从贼或从兵,就只有卖身求活一途了。

别说寻常的百姓,便是这个叫文非的亭长和那个亭父,名义上算是朝廷的吏员,由县中给发食禄,可眼下却也是俱皆衣衫褴褛,黄瘦羸弱,面带饥色。听文非说话,有时都听不大清楚,明显是饿得了,中气不足。荀贞摇了摇头,负手仰望暮空,心道:“‘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张角起事的初衷是想建立一个太平世界,结果却事与愿违,半年兵灾,百姓越发难活了。”

顶着典韦的目光,文非畏缩地待在荀贞身前,尽管害怕,却始终不提告辞。荀贞心知他的目的,暗叹了口气,叫来宣康,吩咐说道:“取些钱给文君,当是我等今夜住宿之资。”

宣康转身待去取钱,却听到文非说道:“贵人临鄙亭,小人岂敢收钱?”眼神游移,往荀贞等的坐骑边儿上看。

荀贞笑道:“文君有什么话想说?请尽管讲来。”

“钱,小人是万万不敢收的,贵人若真怜悯小人等,只求赐些米粮。”

“米粮?这秋收不是刚过么?怎么……?”

八月底,秋收刚过,按理不是缺粮的时候,荀贞起初见文非与那亭父面有饥色,只以为是县中发给的粮少,现下闻文非此言,宁要米粮不要钱,却似竟是已揭不开锅了!

文非愁眉苦脸地说道:“秋收是刚过,可压根就没有收多少粮食上来。黄巾是从二月起开始生乱的,一乱就乱到了现在,耽误了春种,县乡又连遭黄巾、盗贼之袭,县中、民家往年存留下来的那点粮食也几乎全被抢掠走了,好容易皇甫将军斩杀了张角,黄巾、盗贼纷纷闻风逃遁,我县才得以组织人手收割秋粮,可却也收获寥寥,不怕贵人笑话,小人已饿了两天了。”

百姓无粮糊口,县中缺粮发俸。

从军以来,荀贞为避免扰乱百姓,除了必需的以外很少进城,也很少去乡里,他料到了民间会缺粮,却没料到已经糟糕到这样的程度。他默然了片刻,说道:“叔业,去取些米粮。”

宣康应诺,去到马边儿,从刚从马上取下来的随行所带之干粮袋里取了些米粮出来,用个小袋子盛着,递给了文非。文非千恩万谢,只差跪拜磕头了,小心翼翼地捧着这一袋米粮,就好像捧着什么价值连城的珠宝,欢天喜地地告辞回去前院了。

葛亭在洨水北岸,渡过洨水向西南去,二三十里外便是常山国的国都元氏县,挨着国都的地方已经困苦至此,别的地方可想而知。荀贞心道:“每逢大乱灾年,史书常记‘易子相食’,只希望这种人间惨剧不要出现得太早。”这天下之乱乱得还在后边,黄巾之乱只是个起头,人吃人的惨剧早晚会出现,荀贞对此亦无能为力,只能希望这种惨剧能出现得晚一点。

当晚,荀贞等在葛亭住宿了一夜,次日一早接着赶往真定。

又行了数十里,傍晚时分到了真定城外。

冀州初定,大股的黄巾虽然没有了,或被歼灭,或者西逃,然而小股的盗贼、游寇却还有不少,时常劫道伤人,或者出没在城池的四周,伺机入城抢掠。荀贞等披甲带剑地赶路便是因此,亦因此之故,真定的城门关闭得很早。太阳尚未下山,城门就早早的关闭了。

荀贞不愿显露身份,既见城门关闭,便干脆又找了一处邻近的亭舍住宿了一夜。

大约是邻近县城之故,这处亭舍里的亭长、求盗、亭父、亭卒却是齐全,亭长诸人亦不像葛亭亭长文非那样面有饥色,没有问荀贞求要米粮。荀贞急着去见赵云,次日天才蒙蒙亮便即起了床,就着亭中的井水洗漱过,连饭都没吃,就带着荀攸、辛瑷等人出了亭舍。

刚一出亭舍的门,荀贞就吓了一跳。

亭舍门外两边的墙下不知何时聚集了数十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

八月天气早晚凉,大清早的,晨风一吹,荀贞穿着衣、披着甲都觉得冰凉,蹲在墙外的这些人却大多衣衫破烂,许多赤脚,有的只穿个破破烂烂的犊鼻短裤,抱着膀子在风中瑟瑟。

宣康年纪轻,尚未尝过男女滋味,正是知好色,慕少艾的时候,尽管受儒家教诲,知道非礼勿视,终究敌不过本性,一双眼不由自主地往人群里的那几个女子身上瞧去。这几个女子蓬头垢面,若论相貌没甚可观之处,可是衣服穿得很少,衣不蔽体,连大腿和胸部都遮掩不住。

见荀贞等人出来,这群人眼前一亮,顿起骚乱,蜂拥而上。

典韦唬了一跳,忙抽铁戟在手,喝道:“做甚么!”原中卿、左伯侯等亲卫亦各抽刀挺矛在手,急将荀贞、荀攸、宣康护在中间。辛瑷却立着未动,立在台阶上蹙眉看这群人围上来,扭头冲亭中喊道:“亭长何在?”亭长还没睡起,被亭父叫醒,披衣揉眼出来,看到眼前一幕,登时变了颜色,随手从门后拿起一支木棍,劈头盖脸地就打将下去,恶狠狠地把这群人打散。

这群人虽多,无一人敢还手,在棍棒下抱头逃开。亭长还待追撵,荀贞皱眉说道:“住手!”

亭长丢下木棍,讨好地对荀贞说道:“这帮野民农夫没有眼色,竟敢惊扰贵人座驾,实在胆大包天,尚祈君莫见怪。”见荀贞等一行收拾齐整,是准备出发的样子,又说道,“天尚未大亮,君就要进城么?要不再等一会儿,待小人叫亭父为君等做些饭食,吃过后再走不迟。”

荀贞、荀攸、辛瑷、典韦诸人无一不是人杰,葛亭的亭长文非能看出他们是“贵人”,这个亭长也能看出,兼且昨晚荀贞给了他不少食宿钱,因此对荀贞十分恭敬讨好。

辛瑷见这亭长暴虐对民、谄媚荀贞,嗤笑了声,懒得理会他,取下马边的干粮袋子,叫原中卿去给被驱散的那群人送过去。亭长看见了,连忙劝阻,说道:“这帮人都是无用的!”

辛瑷不理他,荀贞问道:“无用的?”

“是啊,这帮野民要么是老弱,要么无姿色,都是没人要的。”

“没人要的?”

“是啊。”

“你是说这些人都是卖身的?”

“君不知么?”

亭长甚是诧异,当下给荀贞细细说来。却原来因此亭邻近县城,近些日来时有县中豪强大户家里的奴仆来此购买奴客,一来二去,此地便隐然成了一处“人市”,四里八乡凡是活不下去、想卖身为奴的人便都聚集在此,等候县中豪强大户的挑选。就像亭长说的,适才那帮人要么老弱,要么没有姿色,在卖身为奴的人中是“最无用”的一批,也正因最无用,所以他们也是每天最早来的一批人,方才却是把荀贞等当成了县里来买奴的人,故此一拥而上。

辛瑷讨厌这个亭长暴虐待下、谄媚待上的嘴脸,荀贞也很厌恶,强压着憎恶听这亭长说完,他点了点头,吩咐左伯侯:“再多取些米粮送给他们。”

亭长惊诧不已,不解荀贞之意,自以为好心地劝说道:“这批人无用得很,贵人就算想买,也用不了这么多米粮,一半儿就足够了。”

荀贞瞥了他眼,心道:“只可惜此人不是赵国境内的亭长。”此人要是赵国的亭长,荀贞大可以传文赵相,请将之驱逐。不过这里是常山国,荀贞却是管不到的。他冲典韦点了点头,典韦知他心意,收起铁戟,左手揪住亭长的衣襟,把他提起,右手握住拳头,往他脸上猛击。

这亭长还没反应过来就连着挨了两三拳。典韦的力气何等之大?饶是只用了两分力,已把这亭长打得就好像脸上开了个颜料铺。这亭长连声叫痛,拼命挣扎,却是挣扎不开。

典韦又打了几拳,这才松开手,把他丢到地上。

这亭长发髻凌乱,两眼乌青,鼻血长流,牙被打掉了好几个,懵头懵脑的不明白典韦为何会突然打他,蜷缩在地上捂着嘴惊恐万分地看着荀贞等人,呜呜啦啦地也不知在说些什么。

荀贞翻身上马,催马至他跟前,抽出佩剑,点着他的鼻子,淡然地说道:“若再叫我见到或听到你殴打百姓,小心你的性命。”荀贞这话说得语气平淡,毫无威胁之意,然听入这亭长的耳中,却使他如浸冰中,只觉透骨冰寒,他终于知道了挨揍的原因,忙不迭地连连点头。

上一个亭中,亭长没饭吃,饿了两天。这个亭外,大清早就有人在此聚集,插标卖身。

荀贞胸中郁积,再又看了眼那些衣衫破烂的百姓。得了荀贞的送粮,又见典韦暴打亭长,这些百姓呆滞的目光变得稍微灵活了点,跪拜在不远处,给荀贞叩首。

“走吧。”荀贞打马一鞭,当先离去。荀攸、辛瑷等相继上马,催骑跟上。

晨风清寒,沿途两边原野、林木,溪流潺潺,依旧风景秀丽,然而荀贞此时的心境却早已不复如初入常山境时了。

第五章 邯郸陌上九月秋(五)

前汉元鼎四年,孝武皇帝分常山的真定、绵曼等四县为真定国,真定为国都。入本朝后,没了真定国,建武十三年,真定复归常山。真定能做真定国的国都,也是个大县。

说起真定这个名字的由来却有个小小的故事。在战国时真定先属中山,后属赵,本名东垣邑,直到汉初还是叫这个名字。高祖八年,高祖击韩王信,韩王信的余党寇于东垣邑,高祖击平之;高祖十年,陈豨反,遣其将赵利守东垣邑,十一年冬,高祖再次带兵亲击东垣邑,久攻不下,一个多月后城中方降。短短三年间,东垣邑两次被叛军占据,可见此地的战略地位,东垣邑安,则燕赵安,东垣邑不安,则燕赵不安,因此高祖改其名为真定,意为“真正安定”。

真定背倚恒山,面临滹水,控太行之险,绝河北之要,西顾则太原动摇,北出则范阳震慑,表带山河,控压雄远,昔者晋得此以雄长于春秋,赵得此以纵横于战国,汉并天下,平卢绾、斫陈豨,皆是取道真定、常山,此地的战略地位的确极其重要。

黄巾起后,张角兄弟亦多次遣兵,试图攻占此城,却是屡战不破,终不能得手。

这与真定周边的地形有关,真定处在两条河水之间,北边数里外是滹沱河,南边数里外是漳水支流,两条河水并流,其间地域狭窄,不利排兵布阵,不远处又是恒山,此所谓表带山河,实在是一处易守难攻之地,要不然当年高祖二击真定时也不会久攻不下。

天蒙蒙亮,荀贞等离开亭舍,驰去真定,从渡口渡过漳水的支流,行数里,至真定城外。

此时天色尚早,城池未开。诸人在城外等了会儿,直到日上三竿,城门方开。

这要放到平时,城门开得这么晚,城外怕不早就有数百进城的乡人和商贾等待了,此时却稀稀落落,带上荀贞等骑也不过只有数十人罢了。

进城的都是邻近四野的乡人,荀贞等人面生,一行十余人,尽是青壮,又皆甲马带剑,门卒如临大敌,十几个人持矛挺刀,警惕地提防着典韦等,细细盘问荀贞。

荀贞早有准备,在与皇甫嵩分别前,他专门请皇甫嵩给他办了一道传,此时拿出,交给门卒检验。传,是秦汉时“吏民行止的身份证明”,也就是通关文牒,木质,长六寸,上刻有执传之人是为何事出行的以及年月。门卒查验过了,确定无误,方才放心,放了他们入城。

荀贞来前已令人在黄巾俘虏里打听到了赵云的住处,入城后先寻了个老者问清赵云所住之里的具体位置方向,随后并不停留,直奔里中去。

在里门处又被里监门仔细盘问了一番,出示了传、登记了一下,这才被放入里中。

从城门到里门,只从这两个门就可以看出如今的真定戒备森严。

把马匹放在里门,留下了原中卿、左伯侯等亲卫看管,荀贞与荀攸、辛瑷、宣康、典韦步入里中。荀攸一面观瞧里中的屋舍小路,一面说道:“黄巾虽平,民心却仍然未定。”笑与荀贞说道,“看来这个赵国中尉不好当啊。”

荀贞以为然,说道:“难怪圣旨催得那么急,令我半个月内必须到任。这样的民心、形势下,郡国里确然一日不可无中尉。”沿途民生凋敝,县城戒备森严,常山如此,赵国想必也是相同,尚未就任,荀贞已感到了肩膀上的重担。

日头升得很高了,里中虽仍稍嫌冷清,路上已有人来往,看见荀贞等,一个个投来或警觉或好奇的目光。

路边有个老者坐在地上,靠着墙,眯着眼在晒太阳。宣康走过去,行了一礼,敛袖说道:“请教阿翁,贵里有位赵君讳云的,不知住在哪里?”

这老者睁开眼,瞧了瞧宣康,又看了看立在路上的荀贞等人,没有回答宣康,而是反问道:“听口音,你不是我郡人?”

“我等是颍川人。”

“颍川?颍川在何处?”

这老者是个不识字的,从小到老就没出过县境,冀州的郡县尚不知几个,更别说冀州之外的了。于当下来说,这是很常见的。宣康因也没有惊奇,答道:“颍川在豫州。”

“豫州?豫州?离我常山挺远的吧?”

“是啊,上千里地。”

“上千里地!”这老者吃了一惊,吃惊之下,腰杆都直起来了,又看了看宣康和荀贞等,问道,“你们大老远的跑上千里地来我郡作甚?”

这老者可能有点老糊涂了,宣康才问过他赵云家住何处,他却还问宣康等来真定做什么。要是换了原中卿,又或是江禽这些人,可能当即就烦躁起来了。宣康好脾气,一点儿没有不耐烦,笑嘻嘻地说道:“我刚不是给阿翁说过了么?我等是来找赵君讳云的。”

“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