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农门喜事:极品小财妻-第1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气氛融洽的中秋节一下子就因为连氏的咄咄逼人给弄的僵凝起来,张老头的脸色有些不好,去年的中秋节就是如此,为此他还大大的发了顿脾气,今年原本说好一家子在一起好好的过一个中秋,谁曾想这婆娘又想生事!
“够了!人心不足蛇吞象,儿子们怎么赚的钱是他们的事情,你参合做什么?又不是没有孝敬我们!去年你就开口替贞娘要五两银子,那会儿他们家里是什么情况?也亏的你好意思!如今好不容易他们家里日子过的好些了,五两银子也拿的出来了,你又想生什么事?”
这次连氏倒不怕张老头,话说到这里了,连氏怎么的也得说下去:“儿子孝敬爹娘难道不应该吗?他们两家日子过的好了,就防我跟防贼一样,我心里能好受?”
当遇到一个你有十两银子,她非要拿走九两的娘时,哪怕是亲儿子也得防着了!
防贼?她比贼还可怕,打着孝敬的名义,天经地义般的索要钱财,人家贼来了,抓住了还能暴打解恨一番呢!
张沁儿心里嘀咕着,太阳穴隐隐作痛,有的人真是不作就不会死!明明已经不和老宅的人计较了,该给的好处也依旧给,可是人家就是不满足、不满意!
冯氏的情绪变化很大,原本卖了蚕茧之后,心里快活了几日,想着连氏要的五两银子这回终于不用愁了,没想到这会儿连氏摆明要加钱!
“奶奶!你以为我们养点蚕卖钱容易吗?我娘三更半夜就得起来给蚕喂食,一天得上山几趟摘叶子,还得驱赶鸟偷吃,累的眼睛都睁不开了,这才赚了一点银子,家里那些子地也是我娘一个人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你怎么就看到我们的钱,没看到我们的累呢?”张乐儿忍不住了,当即就发怒指责连氏。
“娘好累的,还得做家务洗衣裳,给我们做衣裳呢。”小宝和田家小子混在一起玩之后,胆子也变得大了一些,往日里这种情况,他可不敢开口,只会躲在大人身后的。
“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大家都是辛苦努力才赚来的,奶奶,如今你有的吃有的穿,大伯又有青砖陶器还有造纸的生意,俊峰哥养的兔子每年也能够赚上好几十两银子了,我爹和三叔又每个月都会各自出五百文的奉养银子,奶奶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张沁儿也参加讨伐连氏的队伍当中。
对付连氏的炮火,他们这些小的总是站在第一线,就算有个什么不好,还可以用童言无忌,小孩子不懂事来做借口。
“做哥嫂的出五两银子给小妹做添箱银子,就算放在县城,这也算体面的了。”一直稳重不轻易多言的晗生也说着,永安则在一旁附和:“就是!好多人家都只出个二三两呢!”
面对晚辈的群攻,连氏脸色十分的难看,她怨恨的瞪着张志仁和张志礼,心想先把他们拿下,这些小家伙又算的了什么!
“志仁、志礼!你们就是这样教孩子的吗?长幼尊卑都忘记了吗?”连氏厉声说着,拿长辈范说事,
“娘,孩子们虽然说的过份了些,但是也有道理……我们两家也要为孩子们的以后做打算,不能把钱全部拿出来。”张志仁无奈的出生,在面对连氏的冷眼时,他立刻就退了一步,讷讷的说:“那我们再加一件首饰吧……”
“好事成双,既然你们想加首饰,就加两样!别拿空心来忽悠我,那是打你娘我的脸!”
不是开心的两件首饰,这又得花费几两银子了!
张志仁叹息,心想自己家还可以承受,也就默认了。
张志礼在旁边并不作声,连氏看着他时,也权当做没有看见,他眼中唯一看得见的就是冯氏了。
养蚕是辛苦活,这一年冯氏又是养蚕又是刺绣,还要操持家务和种地,一双手早已经被磨砺的粗糙不堪了,他在想药方,打算配置一些药膏使冯氏的手变得柔嫩一些。
“这饭也吃了,时间也不早了,我们就先回去了。”在大家的注视下,张志礼终于说话了,轻飘飘的说出这么一句话,登时就令众人瞪大了眼睛,满脸不可置信。
张志礼这是……无视连氏!
连氏气的青筋直冒,正要说些什么的时候,张老头已经挥手说:“罢了,早些回去休息吧。”
张志礼一秒不留,拉着小宝的手就朝外面走去,冯氏看着他,嘴角藏着一抹浅浅的笑意,张乐儿则笑开了脸,日后则扬着下巴对张沁儿说:“我爹可比二叔有骨气多了!我以后就要嫁个像我爹这样的男人!”
出了张家老宅的大门,在昏暗的光线下,这座宅子越发显得黑沉沉,仿佛黑暗中的一头怪兽,叫嚣着要吃人一般。
待离张家老宅远些之后,大家才重新说笑起来,却只字不提连氏的要求,有时候索取的多了,就麻木了,既然麻木了,自然也不会在心中留下不好的情绪。
回到家中,张志仁洗澡之后躺在床上发呆,他脑子很乱,今天的、以前的画面不断的在他脑海中浮现,良久,他微微的叹息了一声。
看着坐在铜镜前摸着面霜的杨氏,开口说了一句话:“你责怪我加了两样首饰吗?”
杨氏的动作一愣,她看着眼前的面霜,这是张沁儿捣鼓出来的,本来她不用,被逼着用了几次之后,脸上的皮肤果然好了一些,也逐渐养成用的习惯了。
“这不是两样首饰的问题,你不说,我和沁儿也商量着过些日子去银楼打造一些首饰,给贞娘做添箱的,另外沁儿和福儿也不小了,该准备一些首饰备着了。”
“哎,我明白小时候家里为了供我读书,勒着肚皮过日子,我一看到娘,心里就不忍心。”这就是张志仁和张志礼的不同之处,一个深受了家里的付出,一个是被家里付出了。
“不是我背地里说人,爹娘最看重的还是大哥一家,我嫁到你家后,这些年早就看清楚了,既然事情过去了,你也别多想。”
张志仁没法子反驳,因为杨氏说的的确是真的!长子长孙才是张老头和连氏的心头肉!
闷闷的翻过身,张志仁郁闷的睡去了。
翌日清早就下了一场阵雨,淅淅沥沥的,如瓢泼一般,下了大约两刻钟,又蓦然停了,天色阴沉,空气十分的湿润,山林和田地都被雨水清洗过,显得格外的青翠嫩绿,福儿吃过饭就牵着牛犊去河边吃草了,清早的草是最好的。
杨氏则在厨房里忙碌着,做着各色好吃的东西,这会儿她打算做桂花糯米莲藕,就是把莲藕洗干净,不用切碎,把泡好的糯米和干桂花填充到莲藕洞洞中,两边用竹签封住,然后放进大锅中蒸煮,等熟了凉透再用刀切成一片片的,淋上糖水或者蜂蜜就是一味甜点了。
除了这些,灶地下的炭火中还埋着一些芋头和红薯,现在芋头和红薯还要等等,但是永安馋了,早就忍不住去挖了一些出来,虽然个头小,倒也长的差不多了。
对于张沁儿来说,还是最爱昨天做的荷叶包鸡,口感十分的好吃,鸡肉的香味中带着荷叶的清香,使得鸡肉一点都不油腻,可惜杨氏舍不得多杀鸡来吃,她还希望养着下蛋呢。
一家人齐聚的日子,整个屋子里都充满了一种宁静而开心的情绪,大家各自做着各自的事情,偶尔相视一笑,倍觉亲切。
每逢回家的日子,永安就忍不住生出不想读书的念头来,但是这话说的多了,他也知道只在心里想想就行了,否则全家老小一起指责他,他可吃不了兜着走了。
快到中午的时候,天空的乌云像是被阳光的利刃切开,金黄色的阳光从云层中洒了下来,将乌云的边缘地带镶嵌成淡淡的金黄色,十分的好看。
永安去甘蔗地里寻了一圈,找到几根长的不错的甘蔗,其他的还需要一段时间才完全长成,有了新鲜吃食的他兴奋的抗回来,找来一把砍刀,开始给甘蔗刮皮。
这次种的甘蔗有两种品种,一种是紫色的、一种是绿色的,张沁儿就打算试试这两样哪一样的甜度更好。
正好永安拿回来的就有紫色和绿色的两种,刮皮之后让家人分享,看哪种的更甜一些,结果发现甜度差不多,一定要比的话,紫色的稍微甜一些。
“姐,这甘蔗真的能够榨糖?我听人说都是用西域的石蜜和蜂蜜做糖的。”永安一边啃甘蔗,一边问着。
“当然可以,现在已经有人用甘蔗榨糖了。”明朝算是资本主义萌发的时期,江苏地带的织户已经工厂化了,而如今市面上糖的流通并不少,就是价钱破贵罢了,说明糖的原料已经开始多种化了。
北方那边应该有甜菜熬糖,不过张沁儿前世是南方人,见的都是甘蔗榨糖,这会儿自然也是从甘蔗下手。
永安似懂非懂的听着,很多时候他觉得自己的姐姐比夫子都要懂的多,就是那些之乎者也和八股文不懂罢了。
☆、185。第185章 :政绩
欢快的日子里,时间总是眨眼就流逝了,不多时村里就迎来了秋收的好季节,水田里的禾苗叶子已经变黄,稻穗上布满了金黄色的稻子,因为负荷重,已经沉甸甸的半垂着了。
张老头早就从县城领到命令了,决定在八月二十五这一日开始收割,而这一日除了衙门里的人来,上面也会来人。
富足村的存在关乎于知县大人的政绩,自然要求的格外严,二十四这一日知县大人就让郑伯景过来视察过,要是有不好地方得赶紧掩过去。
田家兄弟更是在祠堂敲锣打鼓召集全村的人,把要注意的事项一一都说了,并且让大家到时候都要说知县大人的好。
因着如今的生活的确拜知县大人所赐,所以大家自然朴实的点头,保证明天绝对不乱说话等等。
紧张的气氛就这么蔓延着整个富足村,张沁儿知道之后,只觉得太小题大做了,不过也理解知县大人一心想升官的心情。
第二天一大清早,每家每户就准备好了,大家尽可能的穿着比较好的衣裳,磨好的镰刀和箩筐扁担都一一准备好了,就等着知县大人他们过来了。
因为收秋农忙,张志仁带着晗生永安回来了,这次张志礼则因为有病人需要诊治无法回来。
一抹红霞点缀着东边的天空,湛蓝的天空漂浮着朵朵白云,今天是一个好天气。
巳时的时候,知县大人的官轿就过来了,除了知县大人,还有两顶官轿,坐着的是两位道台大人,郑伯景等人则骑马,最后跟着几辆大车,这是拿来运稻谷的。
知县大人先是说了一些场面话,再和道台大人仔细介绍了官田的亩数和位置,然后就让村民们赶紧下田割稻谷,趁着这些空,知县大人和郑伯景带着两位道台大人在村子里转悠着。
道台大人见到整个村子都是青砖瓦房时,果然震惊了,眸中含着难以想象,于是询问出声:“这些村民果真都是前年逃荒过来的灾民?”
“千真万确!”知县大人信誓旦旦的说着:“前年各地灾荒不断,尤其是徐州被洪水淹没足足一年之久,造成良田毁坏万千,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呐!这些灾民们都是徐州一带的,一路翻山越岭来到下官所管辖的范围,下官想,虽然临川险些闹蝗灾,不过好在并不严重,他们虽是徐州百姓却也是我朝廷百姓,我岂能坐视不理?恰好临川这里有一片荒芜之地,因为百姓人手不足,这才荒废至今,不如将这片地带划归给这些灾民,也好让他们自立根生!”
知县大人这番话说的在情在理,两位道台大人听了那是纷纷点头,表示知县大人果然有一颗仁爱之心。
只是随即就有一人提出质疑:“这些灾民能够造出这么多官田,又家家户户皆是青砖瓦房,那朝廷岂不是出了很多银子?”
“绝对没有!下官这里有一本账册,请道台大人过目。”知县大人将早已经准备好的账册递给道台大人,这里面就是前年接纳富足村村民时所花费的费用。
因为是按照劳动力来给粮食,给的又是糙米,加上官田造成之后,又将牛都带走了,所以那些糙米所花费的钱财其实并不多。
看完账册,两位道台大人互相对视一眼,又问着:“那这些青砖瓦房?”
“这些青砖都是村里懂烧砖手艺的人烧出来的。”知县大人将跟在一旁的张老头叫上前来,给道台大人介绍着:“这位就是富足村的里正,这烧制青砖的手艺正是他无私提供给村民的,这才能够让村民们在短短时间内砌了青砖瓦房来。”
“草民见过道台大人。”张老头赶紧躬身行礼,神态恭敬。
“起来吧,这青砖的烧制是你无偿提供给村民的?”
“是,草民以前家中曾开窑烧制过青砖,想着村里的人都是一路相互扶持才逃荒过来的,自然希望大家都能够住在青砖瓦房,好在临川的黄土十分适合烧制青砖,这才在短短时间内砌了这么多屋子。”这话是张家早就商量好的,青砖的烧制一开始就没有让大家知道是张沁儿一个小丫头弄出来的,所以大家都以为是张老头他们的技艺。
道台大人又问了张老头几句,张老头都一一回答了,前年和去年村中是什么情况也一一说了,这时大家伙已经走到河边,在河水狭窄的地方则有一座桥,迈过之后,就看到地面有些崎岖,只有少许的官田,望眼看去,并没有见到几户人家。
中午的日头有些烈了,知县大人是文官,平日里鲜少这样在乡下晒太阳,此时频频擦汗,不由得说:“道台大人日头太毒,不如我们去里正家中坐一坐吧。”
这是早就商量好的,张老头也一早就做足了接待知县和道台大人的准备,就等着道台大人点头了。
岂料其中长着山羊胡须的道台大人指着山脚下的一处房屋,说:“就去那家歇息吧。”
道台大人此举是有道理的,怕里正事先做好准备,无法知道村民们真实的生活,于是索性随便指了一家,心想这样一来,知县大人和里正就做不得假了。
知县大人一愣,随即拿眼睛看着张老头和郑伯景,只见后者都点了点头,这才忙陪着笑说:“那好,道台大人请。”
一路慢行,山脚下绿树成荫,有部分阴凉的地方倒也舒适的很,穿过一段路,就看到前面有两户人家,屋子外观倒也气派,中间则开辟了一个大的菜园子。
更惹眼的便是旁边的池塘,里面残荷伫立,旁边的水榭亭子带着几分雅味,和乡村的气息格格不入。
这正是张沁儿和张乐儿她们的家,而道台大人顺着树荫,直接走到张沁儿家门外,院门虚掩着,可以透过缝隙看到院子里整理的很不错,墙角不是种着菜蔬,而是种着一些花卉,其中菊花已经绽放出黄色的花朵,俏立于墙下。
桂花早已经盛开,此时有暗香袭来,烟囱袅袅升起,可见主人家正在厨房里忙活着。
“这是我二儿子的家,几位大人请进。”张老头在前面带路,领着大家进了堂屋坐下歇息,由知县大人作陪,自己则去厨房叫杨氏上茶水。
杨氏这会儿正在烧茶水呢,割禾热的很,杨氏担心去田里帮忙的张志仁渴着,打算多烧一些茶水,并且听张沁儿的话放进干菊花,菊花有清热解火的功能,干农活时喝防止中暑。
杨氏早就听到声响了,听到张老头的吩咐,赶紧应着,从壁橱里拿出一套白瓷茶杯出来,这是张沁儿买的,所费不菲,拿来给家里的贵客喝茶用,平日里杨氏可舍不得用,生怕一不小心给打碎了。
茶叶是上次宋家送来的碧螺春,家里喝茶的人少,还有一大罐,这会儿正好招待客人用。
把茶水准备好之后,杨氏拿托盘送进堂屋之中,就看见好几个穿着官服的人,她也不认识,只低头上茶水,出门后就去叫张沁儿,这会儿张沁儿拿着一堆冬瓜籽在实验室捣鼓着,一般她进了实验室,除非起火,是轻易不会被打扰的。
“沁儿,咱们家来了一大堆的官呢!我只认识知县大人和郑大人,还有两位看着比知县大人还要官大。”道台大人坐在首位,知县大人和郑伯景作陪,其余的人则站在旁边,这尊卑一看便知。
“咦?不是应该去爷爷家吗?怎么到我们家来了?”张沁儿是个姑娘家,这下地干活自然不需要她,永安和福儿则去外面看热闹,并且把自家的驴车和牛犊都贡献出去帮人了。
那牛犊养了这么一些日子,福儿日日夜夜都照料着,倒也长大了不少,偶尔做些事情倒也是可以的了,到明年时,就能够派上大用场了。
“不知道,你也出来,我心里没底。”杨氏遇到这样的事情,心里稍微有些慌张,自古百姓就怕官的很。
张沁儿只好丢下手头的实验,她知道冬瓜籽中有油酸,能够抑制体内黑色素沉积的活性,有良好的润肤美容作用,她正打算提取出来呢。入秋之后,皮肤会日渐干燥,正是需要制作一些面霜出来才好。
杨氏带着张沁儿到屋子里将家中的各色点心都逐一拿白瓷碟子装上一些,再次拿到堂屋里去,这一次她被屋里的大官们留下了。
“你就是杨氏吧?你们都是徐州过来的灾民,怎么在短短时间内就能置办这么大一份家业?”道台大人已经听张老头介绍过了,只是他觉得不太可能,就算青砖可以自己烧制,从而砌房子方便,可是这家里的用料和装饰可不像一个毫无家底的人家!
杨氏有些惶恐,还以为这是大人在质问他们钱财的来源呢,慌的赶紧说:“小的正是杨氏,我们的家业都是清白的。”
张沁儿见杨氏慌了,忙说:“大人,我爹以前读过几年书,识的几个字,现在在县城做帐房先生,我娘和我则在家中种些菜蔬和做些针线活,另外这富足村虽然僻静,却是一个宝库!”
“哦?”看见一个十岁女孩开口,这话说的还挺顺溜的,山羊胡须的道台大人颇为感兴趣的问着。
“大人,富足村四周的山里不但有能够烧制青砖陶器的粘土,还生长着数不清的茶树籽和板栗山梨橘子等,除了这些更有野葛、灵芝等药材,所谓勤能致富,正是因为我们一家上下勤勤恳恳做事,这才有了如今这份家业。”
张沁儿嘴里说着,心里却在腹诽,心想自己这份家业没偷没抢的,现在倒像是做了亏心事一般。
“好一个伶牙咧嘴的丫头!这一套白瓷茶杯虽不值几个钱,但是这泡茶的碧螺春却是五两银子一两的好茶,寻常人家可是喝不起的啊!”道台大人手中把玩着茶杯,这茶刚端上,他就品出了。
杨氏一听这话,不由得愣住了,心里十分的后悔,原本想着好茶招待贵客,却没想到变成如今这般了。
“哦?这茶叶倒是别人送的,大人若是不说,小女子实在不知道这茶竟然值这么多银子。”张沁儿一脸惊讶的说着,表情十分的真实,让人看不出是装的。
五两银子一两的茶叶,宋家送过来的可是有两大罐,足足有两斤了!大户人家果然大手笔啊!
“好了,华兄你就别逗人家小丫头了。”另一位道台大人开口说话了,毕竟没有作奸犯科,追究根底探寻别人的家业总不太好。
略坐片刻,几位大人又在张沁儿家转悠了一圈,这才踱步离去,目送大人们离开,杨氏第一句话就是:“哎呀,那茶叶这么贵啊!”
不得不说,杨氏是被茶叶价钱吓了!心里甚至产生把茶叶卖出去的念头。
“娘,宋家送来的那些,就算是点心,价钱也贵着呢!”张沁儿笑了笑,打算回屋继续做她的研究去,而杨氏则叹息了一会,就去厨房将逐渐凉了的菊花茶装进茶壶中给张志仁他们送去。
虽然已经是十月下旬,中午的烈日依旧十分的炎热,大家都在地里挥汗如水的忙活着,就连那些知县大人带过来的衙役也加入忙碌的队伍中,他们必须在今天下午之前把指定的田亩给割完脱粒称重才行。
中午的饭大家自然无法回家吃,只得由家人送到地里,躲在树荫下胡乱啃几口,接着又得继续干活才行,这样累着,其实大家心里多少是有些抱怨的,因为这是晚稻,不是早稻,更不需要担心双枪时间问题,完全可以慢慢来的,迟个几日稻谷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但是大家都不敢抱怨,还得快手快脚的忙活着,直到下午的时候,已经将指定的田亩都割好了,于是脱粒称重。
称重是个重要场合,两位道台大人和知县大人等人都到场了,书吏执笔,在旁边记录着重量和亩产。
忙碌了好一会儿,终于一一都弄好了,书吏忙将账册献上去。
两位道台大人同时看去,发现富足村的亩产稻谷只有一石多左右,部分田地亩产接近两石,比江南太湖地区等地少了许多,如今在太湖地区,亩产稻谷在二、三石左右,高者甚至可以达到四、五石!
折成今制,亩产米二石,折合米337.5市斤,折合稻谷450市斤;亩产米三石,折合米506.25市斤,折合稻谷675市斤;最高亩产米五石,折合米842.625市斤,折合稻谷1123.5市斤,这就表明在明末的时候,农作物的产值已经达到一个很可观的数字了。
不过富足村的水田是荒地开辟,才用豆子养地一年,田地还不熟,能有一石多的亩产已经算是不错的了,这也给知县大人的政绩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