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皇后起居注-第1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回,却未必再有一个罕慎将哈密收回来了。”朱祐樘叹道,“如果放任哈密被吐鲁番所占据,怕是自此西北难安了。”
  “所以,万岁爷才让重臣们想出合适的应对之策?主战,耗费国力财力,应该有不少人觉得哈密不值得大动干戈;主和,目前只是放任局势恶化,完全无法将吐鲁番驱逐出哈密。这两派之所以僵持不下,是因为他们所持之策,都不是解决问题的良策。却不知,刘首辅究竟提了甚么上策?竟能令两派都为之折服?”
  “刘吉不仅揭破了吐鲁番的狼子野心,还提出要以‘闭关绝贡’施以惩罚。”朱祐樘道,“所谓‘闭关绝贡’,一则便是不准吐鲁番使臣入京朝见,在态度上更为明确地表示出国朝对于他们占据哈密的不满;二则便是彻底断绝与他们的往来与贸易,不仅不再给他们任何赏赐,也不许民间贸易通过哈密往来;三则另外开通与西域诸国贸易的城关,令商路不再途径哈密,断绝他们从商贸中获利的机会。”
  张清皎眨了眨眼,依稀觉得这样的手段似是有些熟悉,可一时间又想不起来。于是,她思索片刻后,问道:“断绝来往与贸易,对于吐鲁番会有甚么样的影响?”若是国朝一旦断绝朝贡贸易,吐鲁番的民生就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这显然是一次贸易战!而且,应当算是前所未有的尝试!
  要知道,就她所知,后世的国家彼此经济息息相关,经常以贸易战作为交锋与制裁的手段。大国与大国之间,只需提高关税或者将某些商品列为禁止贸易品,便能影响对方的经济形势,无须通过真正的战争来分高下。这种贸易战往往以互损言和而告终,谁都承受不住一而再再而三的损失,只能通过谈判来保证本国的利益。
  大国与小国之间则更不必说了,只需将小国最赖以生存的商品禁止进口或者出口,小国便很有可能陷入“闭关锁国”或者“经济形势崩溃”之中。
  众所周知,某国最常用的就是“制裁”,不许任何国家与所谓的邪恶国家进行贸易,从而令这些国家经济恶化,最终极有可能内部崩溃。另外,某国也曾因政治原因,取消了某国的香蕉进口、某国的三文鱼进口等等,很快就得来政治上的积极反馈。看似不过是简简单单的贸易举措,却会影响到政局,不得不说简直是巧妙至极。
  见自家皇后几乎是顷刻间便发现了关键之处,朱祐樘不禁赞许地笑了:“吐鲁番是蕞尔小国,盘踞在沙漠之上,粮草无法自给自足。以前他们前来朝贡,贡的不过是些皮草之物,咱们却每每都应他们所求,赏赐他们大量粮草。想必当初他们之所以选择称臣,且即使与瓦刺鞑靼往来也一直维持着朝贡,便是因这些粮草之故。”
  “除了国朝之外,他们便没有贸易粮草的对象么?”张清皎又问。她对国朝的朝贡制度一向颇有微词,贡上来的少之又少,赏赐下去的却多之又多,简直就是白白耗费钱财,养活周围一群白眼狼啊!但是,她并非鸿胪寺卿,自然对此无法提出异议,也很难改变如今以丰厚的赏赐来展示大国之威的观念。只能留待日后,再徐徐改变自家皇帝陛下的想法了。
  “吐鲁番之北是瓦刺,他们是游牧部落,并不种粮食。每逢荒年,瓦刺便会缺乏粮草,所以才会南下劫掠。吐鲁番之南是乌斯藏(西藏)诸部,地处崎岖苦寒的山地之上,交通来往不便,且同样不产粮。”朱祐樘指了指舆图上的南北两地,而后手指缓缓划向西边。
  张清皎的目光随着他看过去,只能瞧见陌生的国名:“叶尔羌?㳍;哈拉?亦力把里?帖木儿汗国?金帐汗国?”
  朱祐樘道:“这些当年都是蒙古诸部所建的汗国,同样以游牧为主,不产粮草。即使有些商队能穿过汗国给吐鲁番送来粮食,想必也价值千金。吐鲁番必定拿不出足够的东西,长期换取贵重无比的粮草。想必,短则一两年,长则三五年,吐鲁番必定会闹饥荒。若是他们足够聪明,便会懂得该如何向国朝示好。”
  “哈密之事就这样迎刃而解了,由此可见,刘首辅果然是能人。”张清皎眯了眯眼,目光越过了这些陌生的名字,依稀间瞧见了后世熟悉的两座湖泊——咸海、里海。这两座咸水湖之西北,是肥沃的东欧平原;正西面越过黑海,则是广袤的中欧、南欧与西欧;西南面是石油储藏丰富的阿拉伯半岛,再往西南去则是非洲……
  唉,这张舆图实在是太小了些,连亚洲都未能全部装下来,更不必提亚洲之外的欧洲、非洲,以及远隔重洋的澳洲、南北美洲了。足可见,而今国朝对于世界的认识仍然极为有限,且并没有意识到探索世界的重要性。
  若以国土与国力论,国朝自然是广袤无比、物产丰富;可若从世界而言,则不过仅仅是一隅罢了。如今,欧洲应当已经发现美洲这片新大陆了,马上便要开始血腥的原始积累了。只要想到那群强盗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盯上来,悄无声息地占据属于国朝的疆域;只要想到遥远的美洲那些高产量的粮食作物都尚未传过来,无法尽快提高粮食产量解决饥荒问题——她便觉得心焦起来。
  “卿卿?”朱祐樘察觉她有些出神,便轻唤了她一声。
  张清皎顿时回过神来,手指按在帖木儿汗国和金帐汗国之外:“我只是没有想到,在国朝之外,尚有这么多国家罢了。只是不知,在这两个汗国之外,还有哪些国家呢?那些国家里,生活着甚么样的部落与民众?拥有甚么样的风物?”
  “这倒是不知了。”朱祐樘道,“这些国家离咱们太远,可能永世都不会有相见的机会,卿卿也无须太过关注这些化外之众。”
  “虽说都是化外蛮荒之地,但我也有些好奇啊。”张清皎道,“世界究竟有多么广袤,地的尽头究竟有甚么,难道万岁爷不觉得好奇么?都说天圆地方,那地应该是有尽头的,尽头处又是怎样的风景呢?”
  朱祐樘听了,不由得笑了:“若是卿卿真的好奇,日后不妨派人去这些化外之地走一走如何?就如当初下西洋一般,也很是去了不少国家,搜寻来了许多稀奇之物。只可惜耗费太多,后来便无以为继了。”
  “说到下西洋……”张清皎的眼眸瞬间便亮了起来,“万岁爷可有三宝太监下西洋的舆图?我想知道他当年究竟都去了哪些地方。”
  “我记得幼时曾经见过,不若问问老伴罢。当时是他拿来给我看的,若论宫中的藏书,没有人比他更清楚了。”朱祐樘道,将舆图收了起来。怀恩立即将其小心翼翼地放入了乌檀木盒中,接道:“老奴也曾见过下西洋的舆图,应当收在了库房里。”
  “走,咱们这便去寻出来。”张清皎道,兴致极为高昂。
  朱祐樘有些意外,又觉得仿佛在意料之中。若非自家卿卿对这些新鲜事感兴趣,他也不会特地与她说起哈密与吐鲁番的纷争了。卿卿虽然聪敏,对政事的见解也很独到,但一直对朝堂之事不感兴趣。反倒是这些罕有人在意之事,她却格外关注一些。
  罢了,罢了,无论她对什么事感兴趣,他便只管陪着她一起寻根究底就是。只要于国于民无损,纵着她些又有何妨?
  作者有话要说:  _(:3∠)_
  这一章很重要,所以我努力写了很久,也改了很久,终于写完啦!
  算是为以后埋下伏笔吧
  之前着急出了点小错,大家再看一遍吧……
  ————————————————————————
  接下来,可以专心期待蒸包子啦~
  嗯,保守估计,周末肯定就蒸上了,至于是明天还是后天,看情况,么么哒


第231章 往崇福寺
  自从寻得郑和下西洋的舆图后; 皇后娘娘便对各式各样的海陆舆图生出了强烈的兴致。每日若有空闲; 她必定会待在书房中; 于浩如烟海的典籍里寻找关于舆图上那些大小国家的辞句。她甚至还特意命人取来未曾裁制的纸张,铺了满地,细细重新描绘了一张无比细致的诸国舆图。
  新制舆图大功告成后,遂悬挂在了坤宁宫的书房里; 遮住了整面墙壁。皇后娘娘特地领着皇帝陛下前来观赏:“万岁爷觉得如何?”
  皇帝陛下端详着陌生而又熟悉的新舆图,挑眉问道:“有些地方连我也不曾见过; 也难为卿卿能从典籍里将它们找出来了。”其实; 这张舆图绝大部分都是空白的。唯有国朝及周边极为详细; 愈往远处便愈是笼统模糊。但即使如此; 舆图中也多了不少他并不知的山川湖海; 足可见自家皇后做了不少功课。
  “可是,商队未及的远处依旧是一片空白。真想有一日,有人能将这些空白都填满; 知道咱们所处的世界究竟是甚么模样,除了咱们之外还有些甚么样的人。”皇后娘娘一叹,“国朝的疆域固然广袤无垠,但与咱们足下的整片土地相比,却不过是一隅罢了。”
  闻言,皇帝陛下凝视着属于他的这片疆域; 眯了眯眼。是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仅仅是他们所知的土地; 便有泰半并不属于他。尽管他绝非好大喜功的帝皇,此时此刻也难免生出了些许将疆域扩大的念头来。
  “之前万岁爷曾说过,可派人往这些化外之地一行。若是有人愿意出行,倒是未尝不可。咱们不走海路,走陆路,如同商队一般带着物品西行而去,应当不会耗费太多的银两。只是如今时机未至,留待以后再说罢。”尽管皇后娘娘神情轻松,但目光仍是依依不舍地在空白的舆图上驻留,显然一直心心念念着。
  见状,皇帝陛下不由得微微笑了起来:“每次卿卿都说留待以后,却不知这‘以后’究竟是甚么时候?总得心里有些打算,我才好为卿卿安排。不然,说不得过三年两载,咱们就将这件事彻底忘了呢?如果临来才想起,错过了好时候,难免会觉得懊悔。”
  “怎么也得等到哈密纷争结束之后罢。”皇后娘娘笑道,“不过是一两年而已,转眼间便过去了。再者,咱们也得寻着合适的人组成商队,还得给他们挑一些合适的商品啊。若能问清楚西域那些商队最希望带甚么商品回乡,便按着他们所说的筹办就够了。”
  “这倒是不难。眼下对吐鲁番闭关绝贡的旨意已经颁布了,朝中正在挑选几座边关城镇作为新的贸易之地。到时候不仅须得派官员前去管理,也得派一名内官跟着监督。便命这内官将商品以及异国之事打听清楚即可。”皇帝陛下道。
  “太好了,那我可得好生筹划一番了。”皇后娘娘拊掌而笑。
  见自家皇后复又兴致勃勃地执笔在雪白的宣纸上勾画起来,皇帝陛下禁不住笑叹一声,坐在她身边看她随手写出了想象中商队所需之物等等。这令皇帝陛下不由得生出了奇怪的错觉——若是能够踏出宫门,甚至是踏出京师,或许卿卿也想在广袤的河山中畅游罢。甚至于,她应该也希望能亲眼去千万里之外的世界尽头去瞧一瞧罢。
  想到此,皇帝陛下有些怅惘。若是皇后当真想远去万里,定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便是他希望能纵着她些,满足她的所有想望,也未必事事都能化为现实。他目前所能做的,唯有带着她走出宫门,或者在京郊附近走一走罢了。若行得再远些,不仅是她,连他都会被文武群臣哭着喊着堵回来。
  究其原因……罢了,原因便不必追究了,毕竟是先祖,出于孝道,他这做晚辈的绝不可轻易冒犯。还是想些实在的事罢,比如,最近是否能带着卿卿出一回宫呢?自从卿卿嫁给他之后,他们俩都不曾踏出过宫门呢。
  于是,几日后,趁着休沐,皇帝陛下决定带着皇后娘娘去一趟崇福寺。
  ************
  出宫之前,帝后照旧去给周太皇太后与王太后问安。听闻他们想去崇福寺上香,周太皇太后笑着斜了孙媳妇一眼:“你们可算是想起来好好拜一拜佛菩萨了。崇福寺在京中并不算是最灵验的,若你们当真有心,便将京城附近的名寺都走一遭罢。”
  “因着崇福寺与皇后有缘,我们才想着怎么也得去一趟。若能得到主持大师的指点,心里多少也能安定一些。”朱祐樘道,“祖母提点得正是时候,仅仅去一座崇福寺或许尚且不够。唯有行遍各大寺院,才能令佛菩萨见到我们的诚心。”他正愁没有理由带着皇后出宫散散心呢,如此倒是巧了,拜佛求子与散心两不耽误。
  “听说寻常人去寺庙里求子,没有三年五年便算不上心诚,自是不可能那般灵验。”周太皇太后淡淡地道,“你们早便该诚心向佛了。若是你刚登基的时候,皇后便每日好好斋戒,逢节日与休沐前去打醮做法事,指不定早就有消息了。罢了,而今你们能醒悟过来,也不算太晚。如果佛菩萨有灵,三五年内怎么也会让你们得偿所愿的。”
  许是看在他们是去拜佛求子的情面上,周太皇太后的态度难得柔和了些许。尽管这些话说得有些不好听,但总算是没有断定孙媳妇绝不可能有子嗣了。王太后倒是一如往常,对他们此行很是期待:“赶紧去罢,你们眼下最紧要的便是这件事了。旁的事都可暂且推一推,这拜佛求子可万万不能怠慢了。”
  “是,儿臣明白!”朱祐樘和张清皎悄悄对视一眼,便垂首告辞了。
  不久后,帝后二人便轻装简从地出了宫。尽管他们并没有带上卤簿,身后也没有跟着浩浩荡荡的一群人,但仅仅是上百锦衣卫前呼后拥的情景,也足以令路人为之侧目了。不多时,他们便来到了崇福寺外,映入眼中的便是难得清清静静的山门。
  在张清皎的记忆中,无论何时来到崇福寺,皆是一片香火鼎盛、人流如织的场景。如今,偌大的寺院周围却是寂静无比,不见丝毫人影,唯有山门两边立着双手合十的迎客僧,为首的正是许久不见的主持大师。
  因着早有内官前来传口谕,崇福寺也做好了迎驾的准备。今日不接待任何香客,且山门外数丈之内都不容人停驻逗留。若有人问起来,寺中僧人只说是有贵客前来,为免冲撞,只得如此安排。
  没有人愿意得罪这样一位能让一座名寺特地清场的贵重人物,虽则心里难免好奇,却也尽量离得远一些。此时见来的贵客身边竟然簇拥着一群锦衣卫,众人不自禁地便退得更远了,唯恐被那些锦衣卫给盯上。至于贵客的身份,还有什么可猜的呢?能使唤得动锦衣卫的,能是寻常勋贵官宦么?
  “陛下,娘娘。”主持大师迎上前来,笑呵呵地垂首行礼。
  “主持大师,许久不见。”张清皎也双手合十还礼,朱祐樘亦是微微颔首:“朕与主持大师也有一面之缘,久违了。”
  “阿弥陀佛,之所以许久不曾见,或许正因不该见。”主持大师笑道,“等到该见的时候,自然便能见到,如今可不正是如此么?”
  “如此说来,大师应当早已算出,我们为何来此罢?”张清皎笑问。
  主持大师抚了抚雪白的长须:“不急,不急。还请陛下与娘娘随着老衲过来,老衲已经在大雄宝殿里准备了香案。”说着,他便含笑在前头指引,领着年轻的皇帝与皇后往大雄宝殿而去。
  耳边回响着他所说的“不急”二字,张清皎似有所感,心底升起的些许急切之意竟是消散了不少。旁边的朱祐樘垂下眼,亦是若有所思——
  或许他们并未意识到,随着周太后的步步紧逼,随着金氏因忧心焦急被人利用,他们的心态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有了变化。虽说他们都相信,之所以至今仍然没有消息,不过是因子女缘分未至罢了。可是缘分究竟什么时候才会到来,他们心底多少也有些怀疑。
  尤其是朱祐樘,总疑心是自己的身体仍有隐患,所以才耽误了自家皇后。毕竟无论多少人给皇后诊脉,都认为她的身子极为康健。而他自幼体弱多病,虽说如今调理得好了些,可到底仍是进补不断。尽管太医院与尚医局都认为他如今的身体于子嗣完全无碍,可谁又能完全笃定呢?
  这种怀疑深深地藏在皇帝陛下心底,逐渐变成了焦虑与不安。而皇后娘娘的焦虑则在于一日没有子嗣,他们面临的压力便会越来越沉重。便是后世的普通夫妇,在没有子嗣的压力下,也有可能耗尽感情、分道扬镳。更不必提在此世此时,皇嗣的重压更甚于一切,便是他们的感情再亲密,又是否能经受得住年复一年的失望呢?
  来到大雄宝殿后,帝后二人虔诚地叩首上香,并且特意将手抄的经书供在了佛前。简单的仪式结束后,主持大师便引着他们在寺中漫步。行至一棵桃树前时,他忽然道:“这是个好兆头啊。”
  朱祐樘与张清皎闻言,抬首看去,便见桃树枝头已经结了几颗青涩的小桃。若是不细瞧,几乎无法发现掩藏在一簇簇绿叶下的桃实,可见它们或许刚长成没几天。如果他们早一天前来,也许无法瞧见它们;如果他们迟一天过来,头一个瞧见它们的或许也不会是他们。如此说来,确实是不错的兆头。
  作者有话要说:  _(:3∠)_,今天卡文比较严重
  大家……期待第二章 吧……
  今天好像照照蒸不太上了呢(喂!)


第232章 主动求子
  “若是老衲没有瞧错; 陛下与娘娘眉间都似有些忧虑之态。呵呵;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主持大师微微抬眼; 望着旁边枝繁叶茂的桃树,“萌芽,开花,结果; 枯萎。这些树木的每一年,大抵都是如此度过的。不过; 每一种树的花期与果期却不尽相同。有的二月绽放; 四月便成熟了;有的四月绽放; 九月才成熟。”
  张清皎与朱祐樘对视一眼; 依稀间仿佛似有所感。便听他接着道:“它们都循着自己生老病死的规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谁也不会在意身边那棵树何时开花、何时结果。既然并非同一种树; 更非同一棵树,又何必在意其他树的花期为何、果期为何呢?只需静静生长,迟早都会有开花结果的那一日。”
  “大师说得是。”朱祐樘若有所思,回过神来后,心底仿佛也放下了些,“或许; 只有人才会如此自寻烦恼罢。”即使是因他的缘故,才让他们二人与孩子无缘,他也不应焦虑至此; 反倒是更该加倍地对皇后好才是。兴许他们真正看开,觉得一切随缘之后,还能有意外之喜呢?
  “大师之意,我明白了。”张清皎笑道,“该来的迟早都会来,无须过于忧虑。可我仍然想知道,究竟是几年之内才能将缘分盼来。否则,三年我们能等得,十年我们能等得,三十年我们却未必能等得了。”
  主持大师不着痕迹地抬眼望向万里无云的碧空,含糊地道:“先前娘娘的母亲也让老衲算了算,老衲已经尽力了。陛下与娘娘只管放心回去就是,明年此时再来还愿即可。”他话音方落,方才尚且晴朗的空中转瞬便已是乌云密布了。
  张清皎怔了怔,想起了年前金氏托张鹤龄给她带的话,据说是——“正月云龙升腾,感而有应……”她喃喃地说着,眼眸渐渐亮了起来,心里彻底安定了。这话若是别人说的,她定然不会相信,可若是主持大师说的,她便深信不疑了。
  朱祐樘并未想起此事来,但从“明年还愿”的字里行间也能推测出,子女缘分便在这一年之间了。这令他也很是欢喜,忙道:“有了大师的话,朕与皇后终于能安心些了。今日来崇福寺,果真是来对了,可见我们一家都与佛有缘。”
  “阿弥陀佛,陛下与娘娘的福报事关国运与万民,与天下息息相关,自是与佛菩萨有缘的。且先前赈灾义卖、放归宫人这些善事,也都为陛下与娘娘积攒了不少功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必定会大有不同。”主持大师含笑道,目光在张清皎身上停留了片刻,“陛下与娘娘心系天下万民,实乃万民之福。万民又何尝不感激陛下与娘娘,希望两位亦能得大福报呢?这便是所谓的善有善报了。”
  “这都是皇后的功劳。”朱祐樘道,温柔地笑看身边人,“朕也都是沾了皇后的光。”仔细想想,他所做的事都是作为皇帝应该做的,而皇后做的事却是前所未有的。行已有之事与行未有之事,孰难孰易,自不必说。
  “不过都是些我该做的事,实在不值得如此夸赞。”张清皎道,垂下眸,“即使并非所有人都能如万岁爷和主持大师一般,觉得我所行之举是善,我亦会坚定不移地继续下去。日后我想做的事还多着呢!”
  是啊,这一切都仅仅只是开端。等她在宫里站稳了,任谁都无法以任何借口动摇她的位置,她必定会更大刀阔斧地推动变革。虽然眼下她能施展的空间很小,但迟早她会腾转挪移出去,获得更多的机会。
  待到帝后二人离开后,主持大师抬首望向黑云沉沉的天空,叹道:“又何必拘泥于天机不可泄露呢?若能让他们安心些,岂不是可让他们少受些煎熬,多想些于国于民有益之事?这不正是你所期望的么?”
  乌云滚滚的空中亮起了一道雷光,犹如警告。主持大师讪讪地摇首道:“罢,罢,老衲不提便是。这回老衲不是甚么也没说么?不过,老衲可真想瞧一瞧,这位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