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隋-第4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豪帅们不是欢呼雀跃,而是忐忑不安,甚至心惊胆颤。事出反常即为妖,此事太过诡异,迫使他们不得不以最大恶意去揣测李风云的真实意图。

有福同享不是这么“同享”,这里面肯定有玄机,要么这个“福”不是“福”,而是祸,祸福相依嘛,要么就是眼前之“福”不过是蝇头小利,李风云根本看不上眼,于是就做个顺水人情,以便将来他“发达”了,独吞利益的时候,可以堵住这些盟友们的“嘴”。

到底是哪一种?如果是前者,祸福相依,豪帅们的敌人或者是突厥人,或者是裴世矩,但问题是,突厥人如果攻打安东,南北战争就爆发了,突厥人有这样的胆子?至于裴世矩,因为第三次东征期间北疆安全至关重要,而安东的稳定以及对大漠突厥人的有力牵制,是确保北疆安全的重要因素,所以裴世矩绝无可能斩杀豪帅混乱安东,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即便他有杀人的想法,也要等到第三次东征结束后再行实施,否则就是自取其祸了。

反之,如果是后者,豪帅们对安东大军参加第三次东征的结果实在不敢乐观,远征战场上的敌人太多,其中明面上的敌人高句丽反而不可怕,最可怕的暗地里的敌人,是圣主,只要圣主决心置安东军队于死地,命令远征军在关键时刻发动致命一击,李风云就算有通天彻地的本事也无法逆转覆灭之厄运。

另外还有一点,李风云把安东四个军的建制都给了他们,李风云的嫡系人马怎么办?李风云拿什么利益来奖赏和笼络他自己的亲信?

豪帅们想不明白,猜不透李风云葫芦里卖什么药,于是沉默不语,一言不发,完全没有利益到手的兴奋和激动。

李风云肯定要给个解释,大家都是兄弟,藏着掖着甚至有心算计只会加深隔阂和矛盾,无助于内部团结。

“东都给了每个军五千人的编制,但这对你们来说数量还是太少,远远不够,所以你们自己必须想办法。”李风云笑道,“某对你们的智慧充满信心。”

“当然,你们对某的决定肯定心存疑虑,只是你们把事情想复杂了,实际上原因很简单,还是那句话,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

“我们联盟有十万大军,东都担心养虎为患,势必要打击和削弱,而东都以安东必须参加第三次东征做为招抚前提条件,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所以远征战场就是个陷阱,我们还不得不跳。”李风云摇摇头,不屑说道,“东都狂妄自大,自以为是,以为某跳进陷阱就一定会死,不知所谓。某如果这么容易死,还能活到今天?还能拿安东与东都讨价还价?某要用事实告诉东都,他们不但错了,还掉进了某的陷阱,最终不得不承认安东有十万大军,不得不给予安东更多军队建制。”

李风云冲着豪帅们挥挥手,“这四个军的建制先给你们,几个月后安东会有更多军队建制,到那时你们可不要眼馋,更不要埋怨某偏袒不公。”

豪帅们大眼瞪小眼,面面相觑,虽然依旧将信将疑,但既然李风云解释了,把话说清楚了,那不管真假,先把眼前利益拿到手再说,难不成还坚拒不要?于是豪帅们欢呼雀跃,心花怒放,大堂上的气氛随即再度热烈起来。

“不过有一点某必须郑重说明。”李风云看到豪帅们总算“放心大胆”地接受了自己的“大礼”,继续说道,“在某与主力远征期间,你们务必遵从裴世矩的命令,尽心尽力辅佐裴世矩坚守安东。如果突厥人展开攻击,你们务必浴血奋战,不惜代价守住安东。守住了安东,也就守住了你们自己的利益,这个道理很简单,相信诸公也是了然于胸。”

“另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之处,那就是我们的未来不在安东。安东仅仅是我们走向未来的起点,而一年后的南北大战则是我们走向未来的第一道生死关,如果我们逾越不了这道生死关,我们也就没有未来,甚至连安东这个立足之地都难以保全,所以,某郑重告诫你们,抓住一切机会发展壮大。我们现在的实力还是太弱,保存微弱实力毫无意义,我们唯有不断发展壮大才能走得更快更远。”



第九百八十四章赤峰

二月二十,赤峰总营,大军云集,连营十里,旌旗如云,气势如虹。

李风云抵达赤峰津口时,总营中数十位将领联袂出迎,声势浩大。

原右骁卫将军、检校安东副都尉,现任安东大都护府副都护李浑列于迎接队伍的最左侧。

李浑带着自己的一千亲卫参加第三次东征。他暂时没有更好选择,虽然他对齐王很失望,但站在齐王的立场来说,父子相残毕竟是人伦悲剧,于国于己都有害无利,一味指责齐王烂泥巴糊不上墙也有失偏颇,所以求人不如求己,目前也只能与李风云、李子雄密切合作,借助二李的力量抗衡东都的打击,先度过危机,将来或许就有机会逆转危局,卷土重来。至于裴世矩,他畏之如虎,睡觉都不敢闭眼睛,不敢待在其身边自寻死路。

陈瑞、韩曜、袁安、萧逸、李孟尝等联盟大总管府主要官员紧随李浑之后,也列于迎接队伍的最左侧。

这次联盟大总管府的所有官员掾属旗帜鲜明地支持李风云,全部选择了参加第三次东征,这出乎李风云的预料,但仔细想想也很正常,李风云以节节胜利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甚至奇迹般地以开疆拓土之功换回东都的赦免,帮助联盟所有成员实现了他们曾经以为遥不可及的梦想,如此强悍实力,再加上李风云身份的转变,完全可以预见其辉煌未来,理所当然紧紧追随。

但是,大总管府所有官员掾属全部参加东征显然不现实。安东大都护府新建,就算裴世矩威望崇高,手下亲信也十分得力,又有四支镇戍军倾力相助,只是安东刚刚易主,百废俱兴,矛盾冲突激烈,内有东胡诸种桀骜不驯,外有突厥人虎视眈眈,主力大军又远征而去,内部空虚,防守力量薄弱,这种不利状况下,大总管府肯定要留下部分官员掾属加入新建的安东大都护府,一方面代表副大都护李平原行使职权,辅佐裴世矩稳定安东,一方面竭尽全力维护以李风云为首的ˉ联盟集团的利益,所以李风云仔细权衡后,命令甄宝车、澹台舞阳、刘炫、孔颖达及部分官员掾属留守安东。

这其中山东鸿儒刘炫和山东名士孔颖达倍受河北和齐鲁两地豪帅的尊崇,有他们在安东大都护府与四支镇戍军之间进行游说斡旋,必能有效缓解双方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有助于裴世矩尽快控制安东,尤其有助于安东的镇戍安全。

李子雄、韩世谔、周仲、来渊、李珉、虞柔、郑俨、裴爽、牛进达等权贵一系的将领官员列于迎接队伍的中间靠左位置。

他们的选择惊人一致,坚决参加第三次东征。此次开疆有功,他们这些杨玄感的同党同谋全部赢得了圣主的赦免,但也仅仅就是赦免而已。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死罪改为除名为民,从此就是一介布衣,一个普通的平民,既没有贵族身份,也绝了仕途,若想再入士族,再进仕途,唯有再立军功,所以他们坚决支持李风云,韩世谔的豹骑军、周仲的羽骑军和牛进达的联盟第二十三军都积极参加远征,并且他们还竭尽所能游说联盟各方势力参加第三次东征,以确保第三次东征的胜利,确保他们能够再立军功。

郭明、徐十三、吕明星、夏侯哲、韩寿、徐师仁、钟信、曹昆、岳高、海东青、南玉堂等联盟步军团将领列于迎接队伍的中间靠右位置。

此次东征,李风云的嫡系人马全部参加,其中有直属大总管府的虎贲军、风云军、骠骑军和骁骑军,有中路总管府下辖的联盟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军。

之前钟信的第一军戍守平地松林,南玉堂的第五军卫戍方城,他们在接到赤峰集结的命令后,随即一个把防务交给了奚族辱纥王部,一个把防务交给了武贲郎将赵十住,之后便匆忙赶至赤峰总营。

与联盟步军团将领并肩而立的,是联盟马军团将领,有高虎、尔朱天啸、赤小豆铁衣、阿史德俞祁和地骆拔巢,其他马军团将领诸如斛律霸、呼延翦、米楸、井疆六斤蜚、山松子、若干大斧和安北海,竟然一个都没出现。

突厥人阿史那咄尔、阿史那晃忽尔、阿史那翰海,安州军的冯鸿、李屹、宇文牧,奚族的辱纥王孟坝、莫贺屯河、处和苏支、元俟折、阿会川等,契丹的大贺摩会、奈曼督畔、敖汉普卢、库伦达兰等,霫族的波罗雅克、火赤孟克和萨马希图等安东汉虏两姓将领列于迎接队伍的右侧。

随着安东并入中土版图,随着名震塞外的裴世矩的到来,不论是以阿史那咄尔为首的突厥人,还是奚、霫和契丹等东胡诸种,都有了一股强烈的危机感。裴世矩的卓绝才智和中土以夷制夷之国策,让安东诸虏意识到,如果他们不遵从李风云的命令,不接受李风云的建议,不加入安东大军一起远征高句丽,他们极有可能在大漠的反攻大潮中,无助而悲惨地死于裴世矩的“以夷制夷”。与其被裴世矩驱赶死在突厥大军的铁蹄下,倒不如跟着李风云远征高句丽,一路攻城拔寨烧杀掳掠,落井下石痛打落水狗,运气好的话就能满载而归,于是他们再不犹豫,风驰电挚赶至赤峰集结。

看到汉虏两姓将领云集而来,李风云非常高兴,与大家一一寒暄,气氛很热烈。

当夜,总营军议,进行东征部署。

此次东征,安东有十二个步军团大约四万五千人,五个马军团大约八千余骑,还有安州军两千余骑,突厥三千余控弦,霫族三千余控弦,奚族八千余控弦,契丹暂时只有遥来、敖汉和库里三部落的三千余骑,之后在东进过程中契丹的出伏部、迭剌部、柯尔钦、希图、郭迩逻和瓮共六部控弦会陆续加入,最后应该能凑足八千余骑,远征总兵力约近八万人。另外就是随军民夫、工匠,还有东胡诸种的随军奴隶等,总数大约在六万人左右。

如此安东远征军就可以号称十四万大军,远远超过了李风云向东都做出的“十万大军远征高句丽”的承诺。

李风云首先传达了圣主诏令。賀立安东大都护府,下辖安州总管府、松山都督府、饶乐都督府和松漠都督府等四个羁縻州府,统领鬼方、赤峰、长汉和黑狼四个镇戍军。然后通报了相关人事安排。

将领们最为关注的就是安东副大都护李平原及其职权,好在东都妥协了,给予了李平原安东统兵权和战场指挥权,如此一来,联盟切身利益,就能在李平原这个副大都护的庇护下,得到最大程度的保全。

当然,不满是有的,牢骚就更多了。我们历尽艰辛把安东打下来了,结果“桃子”给别人摘了,岂有此理!

李风云做了一番解释以作安抚。目前中外形势下,联盟生存危机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更严重了,所以当务之急是发展壮大,是韬光养晦,不能狂妄自大成众矢之的,而更重要的是,南北大战即将爆发,这是联盟的生死关,唯有闯过了这道生死关,联盟才能走得更远,才能赢得未来。但问题是,如果南北大战打输了,联盟在大战中惨遭重创,怎么办?所以要未雨绸缪,要远征高句丽,要给联盟留一条退路,所以安东根本就不是联盟的目标,联盟的目标是大辽东,是以幽燕为中心的东北疆,乃至于逐鹿中原,称霸天下。

如果以称霸天下为终极目标,现在有必要计较安东这点利益,有必要为安东这点不公平而忿忿不平耿耿于怀?如果连这点远见、这点眼界、这点度量都没有,将来还能逐鹿称霸?

理是这么个理,但一个是眼前利益,一个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为了梦想而舍弃眼前利益,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很难,尤其对草根出身的豪帅们,对蛮荒出身的诸种酋帅,对日思夜想返回东都的落难权贵们,尤其难。

李风云看在眼里,毫不犹豫地做出新承诺,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拿下平壤,摧毁高句丽,就能获得难以估量的财富,还能继续建立开疆拓土之功。这个“桃子”更大,更肥美,更能让东都垂涎三尺,将来,也就能换回更多的政治利益。

“某有信心拿下平壤,摧毁高句丽。”李风云信誓旦旦地说道,“相比起来,某对这次远征高句丽的信心,要远远大于去年出塞作战。”

此言一出,在坐诸将信心大增,对远征的丰厚利益亦是充满期待,同时,对李风云信心满满的由来也有了估猜。

斛律霸、呼延翦等与李风云有生死之交的几个马军总管及五百天狼骑卫神秘消失,安北海等一大批原栗特商贾及他们的商队护卫亦突然踪迹全无,之前大家就有各种猜测,现在李风云语含玄机,而这些人依旧不见身影,这不能不让人产生某种丰富联想,如若联想是真,李风云的攻击之策也就呼之欲出了。

在众将注目下,李风云缓缓站起,挥手下令,“三日后,大军东进。”

=

第九百八十五章诏令

第九百八十五章诏令

二月二十,河北高阳宫,皇帝行在。

好消息接踵而至。之前赶赴关中平叛的太仆卿、检校右翊卫将军杨义臣报奏,已于扶风郡诛杀贼帅向海明,并剿灭其麾下叛军主力,余众作鸟兽散,溃逃山野之中,已不足为患。

之前奉旨赶赴江南平叛的江都丞王世充报奏,已于吴郡吴县斩杀贼帅刘元进、朱燮,并剿杀江南叛贼三万余人,余众或亡命山林,或逃窜大海,江南乱局迅速得以平定。

裴世矩再次急奏,安东大都护府已建,安东副大都护李平原和安东副都护李浑已于本月十五率军北上赤峰集结安东汉虏大军,预计于本月底开始东进,直杀高句丽。

齐王报奏,他已率军抵达涿郡蓟城,正进行军需补充,只待圣主一声令下,即可日夜兼程赶赴辽东。

弘化留守、唐国公李渊报奏,西北陇西军团已稳守西川防线,将择机向西海展开反攻;西北河西军团主力已进入伊吾郡,只待西突厥向大金山南麓发动攻击,则给予默契配合;西北灵朔军团主力已北上至贺兰山、五原一线,一方面对漠西南诸牙旗形成牵制,以有效策应河西军团和西突厥人对大金山的攻击,另一方面也对碛南诸牙旗形成牵制,帮助北疆坚守长城防线,以确保第三次东征期间北疆镇戍之安全。

东都留守樊子盖、西京留守卫文升也先后报奏,两京政局日趋稳定,两京及京畿周边郡县的混乱局势正在迅速恢复中,而随着圣主和中央胜利开疆安东,威权得到修复和加强,之前日益恶化的国内形势亦得到了有效控制。

至此,愈演愈烈的两京危机得以暂时遏制,渐趋失控的江南叛乱亦予以平定,西疆危局也在新年之后开始由守转攻,而更重要的是,安东已正式纳入中土版图,安东军队正在走向东征战场,内忧外患的险恶局面得到了有力缓解,现在的中土也算勉强具备了发动第三次东征的基本条件。

于是圣主在中枢议事上,态度非常强硬地要求中枢必须通过第三次东征之决策。

事实上他的忍耐已到极限,从本月初三开始,他就开始召集中枢大臣共议第三次东征之决策,但反对力量太大,决策难以达成。一转眼十七天过去了,国内捷报频传,国内形势正在好转,这种有利情况下,中枢应该讨论出结果了,但是,反对的理由依旧存在,反对者也依旧反对,圣主和改革派如果不动用非常手段,短期内恐怕难以如愿。

二月二十,夜,忍无可忍的圣主终于爆发了,动用了非常手段,凭借强大的皇权力量,迫使反对者闭上嘴巴,迫使中枢达成了第三次东征之决策。

圣主当即下诏,中枢、中央诸府和十二卫府立即执行第三次东征之决策,倾尽全力进行东征的前期准备工作,而行宫则立即做好御驾亲征之准备,只待圣主令下,行宫上下就紧随圣主之后,风驰电挚赶赴辽东。

同时诏令安东大都护府,命令副大都护李平原、副都护李浑立即率十万安东大军,日夜兼程赶赴辽东怀远镇,向东征统帅部报道,若有贻误,军法从事。

二月二十一,圣主继续下诏。

诏令,涿郡留守段达因在镇戍、开疆和戡乱中立下大功,官拜左翊卫将军,并兼领涿郡留守。

诏令,武贲郎将、涿郡副留守阴世师在镇戍、开疆和戡乱中大有建树,加官从三品的银青光禄大夫。

诏令,古北口镇将、检校安乐郡太守郭绚因在镇戍、开疆和戡乱中有所建树,升职为涿郡通守。

通守就是郡太守之副,去年特设官职,起因是国内形势恶化,地方叛乱迭起,而很多郡太守都由中枢、卫府高层兼领,郡的日常工作都由郡丞代理,但郡丞没有决策权,导致很多地方官府戡乱不力,于是在太守下增设通守一职,也就是副太守,太守不在时可代领太守职权,行使决策权,有利于地方官府戡乱平叛。涿郡是上等郡,上等)太守正三品,但因为东征,涿郡特设留守府,主掌幽燕军政,代行涿郡太守职权,现在郭绚出任涿郡通守,实际主掌涿郡行政大权,不但品秩升了,权力也大了。

诏令,慕容正则因在镇戍、开疆和戡乱中均有建功,故升职为古北口镇将、检校安乐郡太守。

诏令,左骁卫将军、检校雁门郡太守董纯,右屯卫将军、检校太原通守潘文长,十万火急赶赴辽东参加第三次东征。

诏令,左武卫将军、检校上谷郡太守崔弘升因在镇戍、开疆和戡乱中建功,官拜左武卫大将军,并火速赶赴辽东参加第三次东征。

诏令,左御卫将军薛世雄,因在巡边、开疆中建功,故官拜左御卫大将军、检校燕郡太守,并与右武卫大将军李景一起,指挥屯驻于辽西、辽东诸镇的远征军各部,立即于辽水一线做好第三次东征之准备。

诏令,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右候卫大将军郭荣火速赶赴辽东,分别出任第三次东征大军的正副统帅,主掌东征战场指挥权。

诏令,右御卫大将军、水师总管来护儿日夜兼程南下东莱,会同水师副总管周法尚、长史崔君肃立即做好渡海远征之准备。

诏令,河南尹、齐王杨暕,因在巡边、开疆和戡乱中立下大功,官拜内史令,同时继续兼领河南尹。又因其率军参加第三次东征,故在东征期间,出任辽东抚慰大使,代行监军职权,并与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右候卫大将军郭荣一起,共掌机要,共同决策。

这一系列诏令中,有公开论功行赏的,比如齐王杨暕、段达、崔弘升、薛世雄、阴世师、郭绚和慕容正则等文武大员,也有奉旨参加第三次东征的,比如宇文述、来护儿、郭荣、崔弘升、潘文长、董纯等卫府大将军、将军,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却是圣主和中枢对齐王杨暕的重新承认和委以重任,而这是不是意味着父子和解,圣主原谅了齐王,让齐王重新回到皇统继承第一人的位置上?



二月二十五,涿郡首府蓟城外,齐王行营。

齐王接到圣主诏令后,非常高兴,认为父皇已经原谅了他,虽然还有各种各样的不确定,短期内也不可能回到皇统继承第一人的位置上,但父子和解显然是一个好的开始,接下来就是考验期,而第三次东征恰恰就是圣主对自己的最好考验,只要打好这一仗,完成东征的最后胜利,自己必然可以逆转命运,走向越来越好的未来。

韦福嗣和李善衡却是忧心忡忡,愁容满面,甚至很绝望,不过面对沉浸在兴奋、激动和憧憬中的齐王,他们不好“泼冷水”,亦不好公开挑拨离间,只能陪着笑脸,黯然叹息。

李子雄、李浑已数次来信,而李百药父子代表李风云也与他们密谈多次。三李对待齐王的态度截然不同,李风云是坚决放弃,不想因齐王而受累;李子雄则抱着一丝幻想,毕竟圣主就这么一个嫡亲儿子,虎毒不食子,谁敢说父子二人就不会握手言和?李浑是以退为进,齐王这杆大旗无论如何不能放弃,不过现在形势不允许,圣主和改革派已经把矛头对准了齐王的“羽翼”,只能暂避锋芒,先与李风云合作,借助安东力量度过危机,徐图后计。

现在李百药父子已经出关,去安东大都护府上任,三李也将率军远征高句丽,而齐王也将赶赴东征战场,此刻韦福嗣和李善衡必须立即做出决策,是放弃齐王,还是与李浑共进退,抑或像李子雄一样,与齐王若即若离,静观其变?

就在两人低头沉思之际,齐王说话了,“目前形势下,东征大军最早将于何时渡过辽水?”

韦福嗣和李善衡互相看了一眼,相视苦笑。

圣主直到二月二十才下诏开始第三次东征,相比前两次东征,整整少了三四个月的准备时间,虽然因为安东十万大军加入东征战场,圣主和中枢不需要再从全国各地鹰扬府调兵北上集结,另外前两次东征所调集的粮草辎重还有大量节余,都囤积在涿郡、辽西和辽东诸镇,完全可以保障东征前期所需,还有远征三年未归的军队和民夫,也一直在辽水西岸整装待发,等等,这些都可以帮助第三次东征大大缩短前期准备时间,所以正常情况下,第三次东征应该可以于三月底或四月初开始。

然而,第三次东征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了,比如三年未归的远征将士和民夫怨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