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疆图-第1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兄弟二人一起站起身子,快步向前走去。
第四百二十九章:兄妹相见()
阿罗正在洪福茶楼的大厅等着,天色入夜,茶楼上宾客满座,人声喧哗,只有阿罗一人郁郁不乐,神情焦虑。
刚开始她一个女孩子占着一个座位,要了些茶水点心,由于客人还少,店家没有赶她,后来客人越来越多,宾客满座,她的座位上也坐满了别的客人。她不能忍耐别的客人的喧哗,只好站起身来,到茶楼外边等着。
阿罗正等得焦虑不安,这时,她远远看到两个人走了过来,她心头一跳,连忙擦了擦眼睛,定睛再看,不由心头狂跳,那两人果然是她一直盼望的人,她的两个哥哥。
阿罗又惊又喜,连忙奔跑过去。
熙谨也看到了阿罗,两年不见,阿罗已经从一个瘦弱的小姑娘,变成了美丽的大姑娘了,但他仍然一眼就认了出来,又惊又喜,连忙快步奔跑过去。
两人奔得近了,阿罗喊道:“哥哥……”
熙谨道:“阿罗,妹妹……”
阿罗投入到熙谨的怀抱中,紧紧抱住哥哥,再也不肯放手,放声恸哭起来。
熙谨抱着妹妹,只感到悲喜交集。
往来的行人对二人不由注目观看,很是好奇。
阿罗和熙谨紧紧抱在一起,不顾别人的目光。
熙让慢慢走过来,微笑着望着弟弟和妹妹,泪水盈眶,心中又是为二人欢喜,又是为二人悲伤。
阿罗好久离开熙谨的怀抱,泪中含泪望着哥哥,一时说不出话来。
熙谨也含着泪水,微笑道:“阿罗,你长成大姑娘了。”
阿罗这才说道:“哥哥,你瘦了,高了,壮实了好多。”
熙让轻轻走近二人,微笑道:“熙谨,阿罗,这里人太多,咱们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叙叙。”
熙谨和阿罗都点头赞成。
熙让带着阿罗和熙谨,重新回到茶楼,抛出一锭银两,要了一个独门独院的包厢。这等包厢普通市民消费不起,所以还有空位。熙让令店家没有吩咐,不得进入打扰。
熙让和阿罗和熙谨进入包厢,熙谨和阿罗诉说各自的遭遇,又说到奶奶的离世,二人又不免抱头痛苦。
熙让坐在旁边,也为二人的重逢悲喜交集,说到悲痛之处,三人一起落泪。
阿罗说完自己的遭遇之后,转头看了一眼熙让,又转头对熙谨说道:“哥哥,要不咱大哥在辽国救了我,我恐怕就见不到你了。”
熙谨对熙让道:“哥,谢谢你救了阿罗。”
熙让微笑道:“谢什么,阿罗是你妹妹,也是我妹妹。”
阿罗心满意足地笑道:“是啊,我现在有两位哥哥了,以后,咱们兄妹三人,再也不分开了。”
这句话触到了熙谨和熙让的痛处,二人相视了一眼,都沉默下来。
阿罗觉察到两位哥哥的异样,吃了一惊:“两位哥哥,我说的不对吗?是不是我说错话了?”
熙让勉强一笑:“阿罗,你说的对,你没说错话。”转头望向熙谨,说道:“你见过母后和皇兄了吗?”
熙谨摇摇头:“这十年来,我一直在易州,没有机会回来。这次回来,本想先去看望母后和皇兄,却有事耽搁了,所以打算等培训结束了,再去房州探望母后。哥哥,正好你来了,不如咱们兄弟一起去探房母后。咱们失踪了这十年,母后以为咱们遭遇了不测,现在看到咱们兄弟一起回来,肯定会高兴的。”
熙让冷哼一声:“你在中原这么久,只想着保护仇人,竟连母后都不去探望。”
熙谨心中愧疚,说道:“我一直想去探望母后,但又担心为母后和皇兄带去灾祸,所以一直不敢去……”
熙让怒道:“好了,你不必说了。我这次主动向辽帝请求出使宋国,是带着两个目的来的,一个目的是找机会刺杀赵匡胤,既然被你破坏,那我只能以后在战场上打败他了。”
熙谨道:“若是宋辽之间真的发生了战争,你在战场要打败他,别人也会无话可说了。哥哥,你第二个目的是什么?”
熙让道:“第二个目的,就是去探望母后和皇兄,把他们接到辽国居住,免得在宋国担惊受怕,被赵匡胤那帮恶贼欺侮。”
熙谨沉吟了一下,说道:“不知母后和皇兄会不会跟你去辽国。”
熙让道:“那要见到母后才知道。熙谨,母后和皇兄现在怎么样?”
熙谨说道:“他们具体的情状我也不清楚,只知道皇兄被赵匡胤降为郑王,和母后现在房州居住。我也曾多方打听他们的消息,但宋国人人对这件事讳莫如深,不敢多谈,所以我对他们的现状并不了解,不过,我听说母后和皇兄并没有生命危险,还好好活在世上。”
熙让冷笑道:“赵匡胤就算没有杀害母后和皇兄,也是把他们软禁起来,没有自由。若是我们不把母后和皇兄救出牢笼,还有谁会救他们?熙谨,咱们明日便去房州看望母后。”
熙谨道:“哥哥,我也心急如焚,想早一天见到母后,可是,我所在的训练营,十分森严,很难告假。而且你现在身为辽使,若是私自在宋国活动,被赵匡胤知道了,只怕会怀疑你在宋国进行细作活动,不但你会有危险,还可能会引起宋辽两国之间的战争。”
熙让沉吟一下,说道:“那你说,什么时侯合适?”
熙谨道:“我们训练营的周期是一个月,现在已经过了二十天,再过十天,就可以结束,各自回去所在的军营,那时我就可以去看望母后了。哥哥,你们使者团准备在京城留几天?”
熙让道:“定的是在京城十天,正好你们训练营结束,我们也要离开京城了,那时咱们一起去房州。”
当下,兄弟二人定了相见的地点,又约定这十天之内不要再见面了,免得被宋军和辽军看到,怀疑二人通敌,若有什么变动,可以到训练营或驿馆紧急通知。
约好之后,兄妹三人挥泪而别,熙谨仍回训练营去训练,熙让和阿罗回去驿馆。
第四百三十章:皇帝召见()
这十日虽然是转瞬即过,但对于熙谨和熙让来说,却是度日如年,他们以前没寻到对方的时侯,还没觉得怎么样,现在寻到了孪生兄弟,又着急去房州探望母亲,所以每一天对他们都是煎熬。
熙让和耶律沙等辽国使者团,这十日之内,一直被宋国君臣盛情款待。
赵匡胤每隔两三日,便约耶律沙等人前去赴宴,商议用金钱购买燕云十六州的事宜。耶律沙早得到辽帝的授意,对于宋帝这个提议,即不强硬拒绝,也不爽快答应,只说会回去禀报辽帝,由辽帝定夺。赵匡胤也知购买燕云十六州,非一朝一夕可以谈成,所以着急不得,只能每天盛情款待辽国使者团,自己有事之时,便吩咐朝中大臣陪同使者团,在京城各处景点赏玩,或者到京城附近的名胜古迹游玩。
熙让虽然刺杀赵匡胤之心未消,但由于熙谨的劝说,再加上耶律沙看出一些苗头,有意无意阻止熙让和赵匡胤的见面,所以这十日之内,熙让并没再和赵匡胤见面,只有在大臣陪同使者团的时侯,熙让才会出席。
熙谨每天仍在训练营中训练。期间,潘美曾来看过熙谨一次,潘美虽然猜到辽国使者韩德让,很可能就是熙谨的哥哥熙让,但仍然没有挑明此事,只是叮嘱熙谨好好训练,并说潘婷连寻熙谨二十多天,没有找到熙谨,已经失望,现在不再外出寻找熙谨了。
熙谨听到潘婷已经把他放下,他虽然心中酸楚,但亦为潘婷高兴,潘婷以后是要做皇后的,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宋国军官,与赵德昭那皇子的身份不可同日而语,他就不要再拖累潘婷了。
十天终于过去了。熙谨所在的军官训练营要结束了,越到最后,五十几位同窗战友,越来越依依惜别。他们同窗一个月,虽然时日不长,但却建立了深厚的战友感情。
最后这一天的上午,郭文斌把全体军官召集到院子中,迎接赵匡胤御驾前来。
赵匡胤先是祝贺众军官终于结业,后又鼓励众军官回到各军营之后,全力协助上官,保家卫国,建业立功。众军官大受鼓舞,齐齐跪倒在皇帝面前,誓死效忠大宋,效忠皇帝。赵匡胤看着这些军容整齐的年轻军官,好像看到了大宋帝国的未来,心中甚是欣慰。
赵匡胤激励士之后,就在众官员的陪同下,前往训练营的办公室休息。
郭文斌吩咐众军官解散,自由活动。由于是最后一天,人心惶动,无心授课,所以众军官回到宿营,大多数都心情沉重,各自留下联络方式,以待以后还能相见。
熙谨正在宿舍中和众战友聊天,这时,郭文斌的一个部下匆匆前来,说道:“章熙,皇上命令你过去见驾。”
熙谨一怔,不明白赵匡胤见他做什么,只得跟着那士兵,快步向办公室走去。
办公室中,只有赵匡胤和郭文斌二人,别的官员并没在这里,显然是赵匡胤早就吩咐别的官员暂避了。
熙谨进了办公室,对赵匡胤跪下行礼,恭敬地说道:“卑职章熙,参见皇上。”
赵匡胤坐在椅上,和颜悦色,微一抬手,笑道:“起来说话。”
熙谨道:“谢皇上。”
熙谨挺身站起,站在赵匡胤的面前五步之后,双手下垂,脑袋微垂,态度恭敬。
赵匡胤微笑着望着熙谨,笑道:“章熙,训练营明天就要解散了,你有什么打算?”
熙谨说道:“启禀皇上,卑职打算回转易州,向巡检大人复命。”
赵匡胤道:“章熙,一众军官之中,朕最看好你,你可愿留在京城,留在朕的身边?”
熙谨一怔,一时沉吟未答。
郭文斌连忙说道:“章熙,陛下器重你,才要把你留下,你还不快快谢恩?”
熙谨却并不立即谢恩,而是又沉吟了一会,才缓缓说道:“皇上,您是皇帝,您要是命令卑职留下,卑职不敢不遵命,但你要问卑职自己的想法,卑职不愿意留下。”
郭文斌脸色一变,正要说话,赵匡胤对郭文斌一摆手,郭文斌只好不说,但却担心地望着赵匡胤,担心龙颜大怒。
赵匡胤却脸色如常,看着熙谨,笑道:“章熙,能留在京城,留在朕的身边,是别的军人梦寐以求的机会,你为何竟然不愿意留下?”
熙谨脸色镇静,恭敬而庄容地说道:“启禀皇上,京城之中,皇帝身侧,人才济济,少章熙一人不少,多章熙一人不多。但易州与辽国接界,随时会发生战争,卑职希望能以一躯之力,以平生所学,保卫国家,不受辽国的侵略,尽我一个军人的职责。”
赵匡胤龙颜大悦:“原来你是这样想的,朕能有你这样的军人,朕心中甚慰,若是我大宋军人,人人都能像你一样,朕何愁大宋江山不保,何惧辽国的侵略。”
熙谨说道:“我大宋的军中健儿,何止千千万万,卑职只不过其中之一,大宋的江山,靠得是陛下的英明,靠得是千千万万的将士,卑职只是苍海一粟。”
赵匡胤笑道:“章熙,你不但才能出众,还虚怀若度,朕真是没看错你。朕实在很想把你留在身边,不过,既然你想回易州,朕也不拦你,放你回去就是了。”
熙谨道:“谢谢陛下。”
赵匡胤望着熙谨,脸色忽然闪过一丝异样,凝目盯着熙谨,半晌不语,忽然对郭文斌说道:“文斌,你先出去一下,我有些话和章熙说。”
郭文斌隐隐猜到赵匡胤的用意,连忙说道:“陛下……”
赵匡胤摆摆手,郭文斌不敢再说,只好退出办公室。
赵匡胤从椅子上站起身子,缓步走近熙谨。
熙谨不明白赵匡胤的用意,只好站立不动,保持着谨慎恭敬的态度。
赵匡胤走近熙谨,又仔细地打量了熙谨几眼,忽然说道:“章熙,你和朕的一位兄长,长得很像。”
熙谨不由心中大震。
第四百三十一章:不再追究()
熙谨心中虽然震惊,脸色却镇静如常,说道:“不知卑职和陛下的哪位兄长相似?”
赵匡胤并没有说出是何人,道:“以前朕和你见面时,并没有这样近距离看过你,现在走得近了,越看越像。”
熙谨知道自己和父皇柴荣长得相像,潘美和曹彬都认出他来了,只不过没有挑明而已,现在竟然连赵匡胤都怀疑他了,今天只怕是凶多吉少了。
熙谨虽然心中惊凛,却也昂然不惧,淡淡说道:“陛下,卑职和您那位故友长得相似,是卑职的幸运,还是卑职的不幸呢?”
赵匡胤没有回答熙谨的话,皱眉思索着什么。
熙谨挺立不动,等着赵匡胤的动静,若是赵匡胤下令杀他,他也不会反抗,更不会刺杀赵匡胤,并不是他不敢刺杀赵匡胤,只是杀了赵匡胤,宋国必然大乱。
赵匡胤沉吟了一会,忽然笑了笑,说道:“章熙,我那位兄长已经故世,你便是和他长得像了,也没什么。这件事,咱们就略过不谈了。”
熙谨心中暗松一口气,知道赵匡胤虽然对他有了怀疑,但却选择不再追究下去,也就是说饶过他了。
熙谨恭敬地说道:“谢谢陛下。”
赵匡胤笑了笑,说道:“章熙,无论你以前的身份是什么,你现在是章熙,是我大宋的一名军人,只要你效忠大宋,我便不会亏待你。”
熙谨道:“卑职将会全力以赴,保卫国家和百姓。”
赵匡胤点点头:“好了,你回去吧。”
熙谨行礼道:“卑职告退。”
熙谨转身向外走去。
赵匡胤忽然又喊住熙谨,说道:“站住。”
熙谨心中一凛,以为赵匡胤又改变了主意,对他起了杀机,但他却凛然不惧,脸色镇静,转过身来,说道:“陛下还有何吩咐?”
赵匡胤望着熙谨,眼神极为复杂,好一会儿,才缓缓说道:“章熙,边关危机丛生,你好好保重自己!”
熙谨忽然心头一热,就凭赵匡胤这句话,这十年来他对赵匡胤的仇恨,全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他知道赵匡胤已经怀疑他的身份,却选择不追究下去,而且还关心他的安全,无论赵匡胤窃取他周国的政权是对是错,单凭赵匡胤的这份气度,他也不能再仇恨赵匡胤了。
熙谨抱抱拳,凝视着赵匡胤,缓缓说道:“陛下也多保重龙体!”
熙谨说完,转身快步而去。
赵匡胤望着熙谨的背影消失在门外,喟然长叹一声,坐回到椅子上。
郭文斌悄悄走了进来,低声道:“陛下……”
赵匡胤道:“文斌,你都听到了?”
郭文斌道:“请陛下恕罪,微臣担心章熙会对陛下不利,所以一直在外边听着,若是章熙真有异动,微臣也能及时应对。”
赵匡胤道:“你也怀疑他就是柴荣兄的儿子柴熙谨吗?”
郭文斌沉吟了一下,说道:“章熙和柴世宗长得太过相似,微臣不能不有所怀疑。只是微臣不明白,陛下明明也看出来了,为何不……”
郭文斌没有说下去,但赵匡胤已经明白郭文斌要说什么。
赵匡胤叹道:“我已经夺了人家柴家的江山,岂能再夺人家的性命?我能留下柴宗训的性命,难道不能留他柴熙谨的性命吗?”
郭文斌敬佩道:“陛下仁慈。”
赵匡胤道:“我刚才叫你出去,其实已经暗中戒备,若是这柴熙谨对我怀有杀心,我也不会容他,可他不但对我没有杀心,还处处维护于我,维护我宋国的尊严,我又岂忍心伤害他?”
郭文斌道:“这个章熙倒是奇怪,若他真是柴熙谨,为何对陛下没有恶意?请恕微臣斗胆一言,柴熙谨应该仇视陛下才对。”
赵匡胤笑了笑:“你忘了他曾经是谁的部下了?”
郭文斌一怔,随即会意:“陛下,您是说,是曹彬将军打消了柴熙谨对陛下的杀机?”
赵匡胤道:“曹彬忠义正直,对我忠心耿耿,他必然对章熙的影响极大,章熙才对我忠心耿耿……不,章熙也许不是为了保护我,他是为了中原的百姓,才一心想着保卫宋国。曹彬又何尝不是如此,在他心中,也许中原的百姓,比我这个皇帝还要重要。”
郭文斌道:“陛下,当初陛下要把柴世宗的两个儿子送给潘大人为侄,后来被晋王派人截杀,两位小王爷从此下落不明,若是这章熙便是那柴熙谨,那另一位小王爷柴熙让,不知是否尚在人世。”
赵匡胤淡淡一笑,说道:“只怕那位辽国的韩德让,便是柴熙让了。”
郭文斌大吃一惊:“陛下,柴熙让如何会成了辽国的韩德让?”
赵匡胤道:“若是柴熙谨能成为易州军章熙,柴熙让又为何不能成为辽国的韩德让?一年多前,易州巡检郭进在奏表之中,曾经上奏过,我军杀死了辽国南京留守韩匡嗣之子韩德让,当时我没在意,前几天感到那位韩德让对我好像怀有极大的仇恨,我再去翻阅易州的奏章,发现奏章上面果然写着,韩德让已经被杀,既然韩德让已经死了,那这个韩德让肯定不是韩匡嗣的亲生儿子,而是他收养的义子,既然是义子,便有可能是柴熙让。”
郭文斌越听越是心惊,说道:“陛下,柴熙谨对我大宋忠心耿耿,柴熙让对我大宋却怀有仇恨,而且他是辽国的重臣,只怕会对我大宋不利。”
赵匡胤淡淡一笑:“你不必担心,无论他是柴熙让还是韩德让,只不过是辽国的一个臣下,辽国皇帝不对我大宋用兵,他一个臣子,敢对我大宋用兵吗?”
郭文斌脸色凝重道:“陛下,我和那些辽人闲聊之时,也曾打探过这位韩德让,他和辽帝和萧皇后,都有非同一般的交情,若是他在辽帝面前进谏,只怕辽帝会听他的话,对我大宋用兵。”
赵匡胤道:“那位辽帝耶律景虽然年轻,但却很有谋略,不会因为和一个臣子的交情好,就对我大宋发动战争。他若要发动战争,就不会派使者出使我宋国了。”忽然笑了笑,悠悠说道:“也许一切都是我们多想了,韩德让就是韩德让,章熙就是章熙,随他们去吧。”
郭文斌知道赵匡胤已经准备放下这件事了,当下点点头,说道:“陛下说的是,随他们去吧。”
第四百三十二章:探望姨母()
第十天一早,训练营正式结束,来自天南地北的军官,挥泪而别,各自回转自己的所属部队。
熙谨辞别了同窗战友,背了行李,骑了战马小雄,离开兵部的训练营,来到城南五里外的一个路边茶铺,等侯着哥哥熙让和妹妹阿罗的到来。
辽国使者团今天正式离开宋国京城,结束了为期十天的访问。昨晚上赵匡胤已经宴请过使者团,今早便不再宴请,由赵普等大臣送辽使团出了京城的北城门,并安派了一支宋兵沿途护送到宋辽关卡之地。
熙让等人辞别了赵普,行了不到一个时辰,熙让向耶律沙告假,请耶律沙率部先回辽国,他留在宋国还有事要处理,事后会自己回转辽国。耶律沙也无法禁止熙让,只好任由他去,只叮嘱他在宋国不要惹事生非。
熙让和阿罗找了个机会,悄悄脱离大部队,调转马头,绕过京城,直奔城南而去。来到城南五里外的路边茶铺,见到了熙谨。
兄妹三人,各骑一匹健马,快马加鞭向房州赶路。
熙谨熙让阿罗三人刚走不久,又有一骑独自而行,来到这个茶铺。
这个独行的少女正是云枫。
这几个月来,云枫一直在乾州养伤,同时跟随诸葛神医学习医术,不久之前,诸葛神医寿终正寝,仙逝而去,云枫在乾州无依无靠,便离开乾州,飘荡江湖,随意而行。
她虽是随意而行,但心中有所牵挂,不知不觉,又来到京城附近。远远看到京城高耸的城墙,才忽然醒悟自己到了京城。
她坐到熙谨刚走不久的茶铺中,要了茶水和点心,望着远处的京城的城墙,心情复杂之极,脑海中又掠过了赵德昭的身影。
她和赵德昭相处的时日虽然不多,但她对赵德昭却情丝纠缠,心中牵挂。按说她应该仇恨赵德昭,但赵德昭却一再帮她助她,还派人暗中保护她,她对赵德昭却恨不起来,却又无法抛弃仇恨,无法去全心爱慕。
她望着京城的城墙,想像着赵德昭此时也许就在城内,只要她去见赵德昭,她相信赵德昭必会欣然接待她,但是,见到了又如何呢?她即不能爱他,又不能恨他,相见也只是徒增烦恼。
云枫忽然感到一阵巨大的孤独和悲哀,这天下虽大,她竟然没有亲人可以投奔,没有房屋可以居住,就像天上那只独自飞行的孤雁,无依无靠,不知要飞到何处。
云枫正在伤感悲哀之时,从大路上走来了一对母子。
那母亲只有三十岁左右,牵着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子,从二人的衣著可以判断她们是附近的农民。
母子二人来到茶铺,坐在云枫旁边的座位上,只要了壶茶水,没要点心。
小孩子走得饿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