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皇帝好多啊-第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skbshge

第289章 百家思想(一)() 
《公羊传》所宣扬的复仇是有复仇之道的。

    《公羊传?定公四年》说:“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推刃之道也。复仇不除害。朋友相卫,而不相边,古之道也。”这是对父子复仇、朋友复仇的规定。

    可惜的是这个有无冤屈的标准在《公羊传》中并未明确指出。

    另外,指向个人的复仇仅止于施害者本人而不涉及其子孙后代和其他亲属,这样就避免了世世相报和复仇泛化。

    姬长安对于这种思想,是喜闻乐见的,也是因为如此,姬长安才能容忍公羊学派的其他思想,不然以姬长安的性格,光凭天子一爵那一点,不杀了他们都算发善心了,怎么可能请他们来!

    除了儒家,还是有人想去其他学派的,比如墨家。

    不过墨家,其实是为普通天子所不容的。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从这些表面上看,也不一定完全为帝王所不容,譬如说节用和节葬,有些帝王和君主还是比较节省的,并不一定非要主张铺张浪费。

    至于尚贤、兼爱、非攻,有些观点甚至是深获帝王所赞许的。

    那么什么主张使中国历代的统治者行动一致地摈弃了墨家学说?

    什么思想使帝王统治者感到了最大的威胁?

    那就是墨家的“选天子”思想。

    在“尚同”篇里,墨子反复强调了“选天子”及地方长官的思想。

    墨子说:“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

    可以说民主政治思想在中国早已有之,墨家学派是这一思想的主要代表。

    《墨子》一书中不仅提出了“选天子”主张,也提出了一套系统的选拔各级政府官员的思想。

    “尚同下”篇里这样说到:

    “三公又以其知力为未足独左右天子也,是以分国建诸侯,诸侯又以其知力为未足独治其四境之内也,是以选择其次立为卿之宰,卿之宰又以其知力为未足独左右其君也,是以选择其次立而为乡长家君。是故古者天子之立三公、诸侯、卿之宰、乡长家君,非特富贵游佚而择之也,将使助治乱刑政也。故古者建国设都,乃立后王君公,奉以卿士师长,此非欲用悦也,惟辩而使助治天明也。”

    在这里,墨子选天子及各级官员的思想彻底打破了封建帝王家族世袭的体制,与当时的封建政治产生了深刻的矛盾。

    如果听任墨家这种思想在社会上传播普及,那么一旦被社会大众所掌握,封建统治者的权力地位便岌岌可危,民主共和政治制度便可能在中国产生。

    在这种致命的威胁之下,封建君主怎能容忍墨家的昌盛呢?

    所以在秦国,墨家,被黑冰台以及大秦帝国军人疯狂捕杀,姬长安趁此机会,命令易水寒救下了一部分愿意放弃尚同思想的墨家子弟。

    也是幸好,大秦帝国对于墨家迫害实在是过于厉害,不然的话,以墨家那些死脑筋,怎么可能放弃自己的想法。

    除了墨家,法家也是很吸引人的,商鞅的思想主张。

    商鞅重视法律,反对儒家的“礼”。他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

    商鞅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曾说:“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商鞅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

    商鞅强调“以法治国”,要求国家官吏学法、明法,百姓学习法律者“以吏为师”。

    并将以前的秦法改为律,强调法律的普遍性,具有“范天下不一而归于一”的功能。

    轻罪重罚,强化法律意识,不赦不宥。主张凡是有罪者皆应受罚。鼓励告奸。并制定“什伍连坐”制度。

    商鞅颁布法令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拏”。

    还有韩非子,依法治国之主张,大秦帝国如此强盛,韩非子和商鞅的思想,在其中起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些主张,都是强国强军之举,因此在大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思想下,自然是有市场的。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法家,像法家那么激进,有些人,对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比较感兴趣。前面写错了,没有杨朱,只有黄老,抱歉

    黄老之学继承、改造了老子“道”的思想,认为“道”作为客观必然性,“虚同为一,恒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见其形”。

    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

    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

    这些主张,很是能迎合一些人的想法,因此,并不需要担心生源。

    至于其他的,比如阴阳家,在这个时代其实也是很受欢迎的。

    阴阳家其思想主要源于孔子创立的儒家和儒家所推崇的“六经“。

    在自然观上,利用《周易》经传的阴阳观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论;又从《尚书·禹贡》的“九州划分“进而提出“大九州“说,认为中国为赤县神州,内有小九州,外则为“大九州“之一(胡适曾在其《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大为赞叹阴阳家的这一地理观念)。

    在历史观上,则把《尚书·洪范》的五行观改造为“五德终始“(皱衍干的)说,认为历代王朝的更替兴衰均由五行所主运。

    在政治伦理上,亦“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赞成儒家仁义学说。

    同时强调“因阴阳之大顺“,包含若干天文、历法、气象和地理学的知识还有科学价值。

    可以说,阴阳家和儒家,有着一定的亲密关系,因此大唐的儒生,自然也会考虑进入阴阳家学院。

    skbshge

第290章 百家思想(二)() 
百家思想篇,建议赠币订阅除却阴阳家以外,纵横家,仿佛一剂毒药一般,深深地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纵横家们采用分化、利用、联合等手段,以达到不战而胜,或以较少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收益的目的。

    他们以布衣之身游说诸侯,以三寸不烂之舌退百万雄师,其超人的思维、智谋、策略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苏秦出身贫寒,家中以桑板为门,圈树枝条为门枢;张仪身为魏国贵族后裔,但家境比庶民还穷困;范雎更是家贫如洗,小小年纪就得自谋生路。

    但就是这样一批贫寒之士,凭其对时局的洞察和雄辩之才,成为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

    苏秦曾挂六国相印,风头无两,并完成两次大合纵。

    在当时,有“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盛,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战国策》)”的盛况,苏秦的辩才,更是达到了“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战国策》)”的境况。

    张仪破坏齐楚联盟,以片言得楚六百里;凭一己之力游说韩、齐、赵、燕,破纵连横,使秦国实现了最初的连横蓝图,为其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

    张仪的辩才达到了随心所欲,无往不利的境界,即使在仇敌要捕杀他时,他也并不惧怕,反而欣然前往,并将对方说得心服口服,时人称其“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苏秦为纵,张仪为横;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以天下为棋盘,帝王为棋子,合众横强,阴阳开阖,万物纵横!

    此时,正逢大争之世,这个比战国还要精彩绝伦的舞台,正在等待纵横家的登场,因此,许许多多眼光绝伦之士,纷纷投入了纵横家的怀抱。

    除却纵横家以外,兵家,也是被所有人注目的一个学派。

    兵家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已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兵家管理思想是对战争决策、指挥、统筹及其规律方面的理性认识的总和。

    中国古代兵家管理思想包括若干科学的管理观点,它既把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国际关系等各种客观因素作为决定胜负的条件,并把它们看成是相互关联的管理决策的统一整体。

    同时又把战争主观指导,即主体的决策、指挥、组织、运筹等军事理素质(所谓的“将能”、“将才”)作为一项基本因素,并由此而引出争取战争胜利的一系列战法。

    关于计谋(战略)的论述,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兵家管理思想中内容最丰富方面,它所揭示的许多带有规律性的原则,是至今仍必须遵守的。

    许多名言已成为脍炙人口的管理格言,诸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先计后战”,“远交近攻”,“攻其无备、出其不意”,“避实击虚”,“以众击寡”,“兵贵胜、不贵久”,“兵贵神速”;“兵贵其和,和则一心”,“三军一人,胜”,“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密察敌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等等。

    这些著名的兵家管理格言运用的一些基本原则,与后世科学理的理论,不仅基本精神一致在语言上也有明显的渊源关系。

    兵家二圣的传承,可以说,但凡对建立军功有渴望的人,绝对是垂涎欲滴。

    哪怕是李靖,薛仁贵等天下闻名的老将,对于他们二位的传承,也是想窥探一二的。

    至于和兵家紧密相关的医家,则是吸引了天下医者的目光。

    医家,自然是悬壶济世,救人医病,不过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们带来了扁鹊的医书以及各种各样,并不流传于世的医书。

    姬长安已经征发天下名医主要是孙思邈,建立医家学院,以大批量的培养医师。

    对于帝国来说,医生是很重要的,战争一起,就需要大量的医生,所以姬长安也是再为未来布局,毕竟一个活下来的老兵,比一个初上战场的新兵强多了。

    不过光有医生还不行,还得有草药,于是乎,农家,便派上了用场。

    农家,又称“农家流,是先秦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

    该流派主张劝耕桑,以足衣食。

    战国农家的代表人物许行大约生活在公元前390年至公元前315年之间,与孟子是同时代人。

    他的事迹和主张见于《孟子·滕文公上》。

    他依托远古神农氏之言来宣传他的主张,是战国时代农家的代表人物。

    从孟子骂他是“南蛮甹ué音决舌之人”,和“自楚之滕”看,他是楚国人。

    有人认为《吕氏春秋·当染篇》所说的墨子的再传弟子许犯就是许行,但也有人认为此说并无确据。

    《汉书·艺文志》有《神农》二十篇,是农家的著作,可惜早已失传。

    农家的材料还见于《吕氏春秋》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同书《爱类》篇和《淮南子·齐俗训》也有部分材料。

    战国时期农家的兴起不是偶然的。

    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使阶级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动。

    由于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土崩瓦解,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尚未巩固,因而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代表各阶级利益的学派和学说十分活跃。

    反映劳动人民利益的思想学说,在当时有其存在和活跃的条件。

    剥削阶级的思想不能代表被剥削阶级的利益,被剥削阶级在一定条件下表现出自己的思想理论。

    恩格斯指出:“虽然总的说来,市民等级在和贵族斗争时有权认为自己同时代表当时的各个劳动阶级的利益,但是在每一个大的资产阶级运动中,都爆发过作为现代无产阶级的多少发展了的先驱者的那个阶级的独立运动”。

    这一精辟的论述,对分析战国时代各阶级的思想派别,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长篇论述许行,是因为,许行的思想代表着劳动人民的心声

    skbshge

第291章 百家思想(三)() 
新兴地主阶级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把自己说成是代表一切人利益的,尽管实际上他们并不能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

    在战国时期,反映劳动人民利益的思想学说和学派,主要有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以杨朱为代表的扬朱学派和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

    他们的学说都属于劳动人民思想的范畴。

    由于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和阶层各不一样,因此,他们的学说思想又有差异。

    墨家是小手工业者的思想代表,杨朱学派代表小土地私有者的利益,而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则是下层农民的代言人。

    许行的主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主张君民并耕之说。

    许行说:“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音同庸飧音同孙而治。”他认为贤良的国君要和老百姓一起参加耕种才能吃饭,自己做饭吃,还得为老百姓办事。

    《吕氏春秋·爱类篇》提到:“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男亲耕,妻亲织,所以见致民利也。”

    焦循在《孟子正义》中说:“神农之教,即所谓神农之言也。”

    这与孟子所说“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相合,内容也与许行君民并耕之说相符。

    因此,可以认为《爱类篇》这条材料应该就是许行的思想。

    许行还认为,如果国君不与民并耕,而是像滕文公那样,拥有储藏粮食的仓廪和存放钱财的府库,那就是损害老百姓来供养自己,这样的国君就不配说得上贤。

    这是许行对当时统治者的尖锐批评和控诉。

    许行君民并耕之说的提出,是由于战国时代战争频繁,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因此他强调国君必须重视农业并亲自耕作,以救时弊。

    第二、提出“市贾不二”的价格论。

    许行在主张社会分工互助的基础上,提出从事农业劳动的要可以用农产品直接去交换手工业产品,如帽子、锅甑和铁制农具等。

    这是一种以物易物的交换办法。交换时的价格是如何规定的呢?许行认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即市场上的同种物品数量相同则价格相等。

    这样,市场上的各种物品的价格都有了统一的规定。比如一尺布或一斤麻、一石谷的价格是多少钱,市场上所有的布、麻、谷的单价都相应的是多少钱。

    某种尺寸的鞋多少钱一双,则所有同样尺寸的鞋都是多少钱一双。

    这样,在市场上的同种物品只有一种价格,没有第二种价格,这就是“市贾不二”。

    许行认为,这样一来就不会再有弄虚作假的现象,即使小孩子到市场上去买东西,也不受欺骗。

    许行的主张反映了战国时期贫苦农民的利益和要求。

    君民并耕之说,反映了当时贫苦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和共同劳动思想。

    它要求人人都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但是这种主张却只能是一种幻想,根本不可能实现。

    许行的主张与儒家孟子所主张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思想是针锋相对的。他的价格论反映了当时贫苦农民反对商人利用市场高利盘剥,要求调整物价的原望。

    这种主张比杨朱的“为我”、“贵己”而又不“纵欲”、“侵物”,更激进一些。

    杨朱代表的是小块土地私有者的利益,他们只要求保护其小私有者的财产;而许行则代表贫苦农民的利益,他们一无所有或者虽有也不多,仅靠两手劳动维护生活。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使许行对社会分工和价值问题不可能有正确的认识。

    孟子的“劳心”、“劳力”的社会分工说,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合理的成分。因为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所以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现象。

    它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进步,当然这个进步是建筑在劳动人民付出血汗代价基础上的。

    随着阶级的消亡,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分工也会逐步消失。

    孟子抓住许行关于社会分工理论的弱点,用偷换概念的手法,把脑力劳动者和剥削者等同起来,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的必然性为剥削制度进行辩护,时而把它说成是“天下之通义”,提高到普遍原则的高度,从而论证了剥削制度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这当然是十分错误的。

    许行的价格论只注意到了物品的数量长短、多寡、大小等而忽视了物品的质量。

    这说明许行并不了解生产品价格构成的原理,因此他的价格论只能流于空想而根本不能实行。

    孟子强调了同种物品的质量相差悬殊很大,生产同种物品,所需付出的劳动的多少也很悬殊。

    他抓住许行价格论的这个漏洞,认为许行把不同质量的物品规定相同的价格,就会造成天下大乱。

    生产质量不同的产品要付出不同的劳动,如果市场规定的价格是一样,那么,质量高的产品就会没有人生产。

    因此,孟子认为:“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就是说,用许行的办法,结果会使人互相弄虚作假,这样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

    这里,孟子夸大了许行价格论的缺陷,在某种程度上也歪曲了他的愿意。

    比如许行说:“屦大小同,则贾相若”,孟子就歪曲为“巨屦小屦同贾”。

    但是,孟子注意到了物品质量的问题,则是比许行的价格论更进一步的地方。

    还有在战国时期,金属货币早已出现,如齐国有刀币,楚国有“印子金”等等,而许行却主张以物易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倒退。

    skbshge

第292章 百家思想(四)() 
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思想,只有在地主阶级政权尚未统一和巩固的战国时期,才可能有存在的条件。

    一旦地主阶级统一政权建立并巩固起来之后,贫苦农民很快就变成佃农或农奴而成为附庸。

    他们在政治上的发言权和行动上的自由就丧失了。

    因此农家自秦之后很快地就销声匿迹,就连他们的思想资料也很少能够保存下来,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姬长安前世作为一个劳动人民的儿子,对于农家,自然是没有什么恶感。

    君民并耕,姬长安是可以接受的,无非就是走走形式,而且对于姬长安来说,以他的身体素质,就算是来真的又怎么样?

    至于市贾不二,姬长安是绝对不会接受的,那种东西,在大唐强行实行绝对是坑爹,姬长安才不会做那么蠢的事情。

    农家也不能要求更多了,他们是一群失去的家国的流亡者,他们在最困难的时候,都想放弃自己的坚持,成为大秦帝国的良民时,是易水寒,带他们来到了大唐。

    大唐以无比包容的姿态接纳了他们,姬长安更是宽容的允许他们传播自己的学说,更为他们建立了农家学院,可以说,绝对是仁至义尽了,因此,农家也很难要求姬长安再做什么。

    当然,农家是绝对不会放弃自己思想的,他们还会在姬长安面前大力推荐自己的思想,至于会起到什么效果?你觉得呢?

    诸子百家十派学说,如今还剩下最后一派没有介绍了,它就是,名家。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

    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

    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名家注重辩论“名”与“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逻辑学。

    名家与各家不同之处,正是在于“正名实”的方法。

    他们主要是以逻辑原理来分析事物,而辩的内容,又多半是与政治实务无关的哲学问题。

    因此,名家的理论在中国五千年来的学术沿传里,一直被冠上一个“诡辩”的恶名。

    名家的没落,除了因为不受上位者的支持之外,也因为弟子们并无能出前人的创新主张。

    公孙龙约公元前325…前250年魏今河南省北部人,或曰赵今山西南部人,有传字子秉。

    约生于周显四十四年,死于周惠公六年,生平与庄子、惠施、孟子、邹衍同时。

    公孙龙因为是“专决于名”,执名为实,他的辩论主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