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燕太子丹-第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听到燕军损失了近两万兵马,死了一员大将,姬丹不禁心痛不已。当时姬丹命刘建、裴兴领兵两万,在阿城外扎营,原是声东击西之计,让齐军误以为燕军要大举进攻阿城,然后自己领兵直取徐城。
现在徐城、武垣都落入姬丹手中,但是没想到刘建、李敖的大营这么快就被攻破,两万大军只剩下刘建带出来的三千余士卒和姬存孝收集的一些散兵。看来齐军中也有有勇有谋之辈,否则不可能这么快就被攻破。姬丹暗自后悔在攻破徐城之后没有立即领兵去攻打阿城。
武垣城的田豹并非良将,迟早会落入姬丹手中,但是死去的士卒却永远不可能活过来。当时如果姬丹先去攻打阿城,至少可以将阿城围住,刘建、李敖的大营也不会被攻破,那两万士卒也不会损失了。
不过现在后悔也没用。姬丹领兵前进,不久大军来到阿城城下,姬丹下令将阿城团团围住。
这次姬丹总共出兵十万,横渡易水。战到现在,姬丹的大军损失了两万多士卒,现在还剩近八万。本来姬丹的安排,干疤、曹永、朱力各领兵一万,沿着南面大清河支流驻扎,谨防齐国援兵前来偷袭。马晃、葛奉领兵一万,连同徐城收编的降卒驻守徐城。
现在既然武垣城也落入燕军之手,姬丹便又改变了策略,令曹永镇守武垣,朱力镇守徐城,干疤居中支援。根据姬丹的命令,沿着大清河,燕军在一路上设置了无数哨兵和烽火台,一旦有风吹草动,附近的燕军便会马上赶到。
而姬丹亲领近五万大军,加上投降的齐军两万余,直逼阿城。
本来在武垣城投降的齐军就有三万,但是有很大一部分齐军老弱不堪。姬丹直接下令将他们留在武垣城,等日后战争平息再放回齐国。淘汰完老弱,最后只剩下两万齐兵可用。
阿城是齐军重点防守的城池,太守孟烛统领四万兵马,加上田横、王戌、钱琉的兵马,总数不下六万。经过几次大战,姬丹的兵马损失不少,但是现在驻守阿城的大军损失更多,总共消耗了近三万士卒,现在阿城内只剩下四万兵马。
五万对四万,虽然燕军比齐军多,但是想要攻城也不容易。不过姬丹现在也不着急,打算先围上一阵子再说。
根据上次王廉的统计,整个燕国能征到的精兵总共只有三十万,而一场大战死伤上万是很普遍的事情,姬丹也不敢真的把自己的精兵都砸上去。兵源就那么多,要是伤了国本,那真要学越王勾践那样十年生聚才能将人口再次增加了。
不过姬丹也不是什么都不做,一围住阿城,姬丹便分兵把整个三角洲上分布于各个城镇上零零碎碎的齐兵通通抓了起来,然后换上燕国人。
同时,姬丹在这片三角地带开始征兵,用来补充损失的兵力。几天折腾下来,姬丹又得到了五千劲卒。不过这些劲卒刚刚招募,还没有训练,无法上战场打仗,姬丹在徐城外设置了新兵营,由一些刚刚受了轻伤,需要调养的老兵去训练他们。
另外,姬丹渡河时带来的粮草并不多,只供一月用途。现在半月过去,眼看着粮草已经消耗了一半以上,姬丹只好命人去筹集粮草。
若是从蓟城运粮过来,则耗时耗力,十万担粮食减去开销,只剩下五万担。好在武垣、徐城被齐国占领之后为了防备燕国的进攻囤积了不少粮草,统计下来,整支燕军可以用上三个月,姬丹也就不用太担心了。
虽然姬丹严防齐兵渡过大清河,但是姬丹自己的探子却来去无阻。不久,从齐国传来消息,田单已经调集了十万大军,准备前来增援。听到消息,姬丹还是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从这几天齐兵的表现来看,燕军的战斗力虽然要强出一截,却并没有强太多。现在齐国的骑兵也都装备上了马具。现在的差距就是燕军用的是东胡马,而齐国用的是中原马种。除此之外,燕国的士兵都是青壮,而齐国用的士卒并没有经过挑选。
算起来,即使齐兵真的渡河过来,姬丹还是能打赢的,但是那样打法双方就要死伤很多人了。齐国人口远多于燕国,而且过去十年都没有遭遇过战争,国力比燕国要强上不少。田单的十万大军打光了问题不大,回去可以再召来十万。但是姬丹的兵马要是打光了,到哪里去征兵?
想要攻下阿城,又不想费多少兵马。姬丹现在是舍不得孩子,却又想套到狼。
这是一个难题。这天,姬丹把所有城下的将领都聚集到了帐下,包括齐国的降将,来商量对策。
"孤欲攻取阿城,但是又怕伤亡太大,诸位有何高见?"姬丹用目光扫视了一遍帐内的将领,问道。
看得出齐国的降将对这样的会议有些不适应。这是一个等级制度极为深严的时代,上下级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从来都是上令下从,没见过有姬丹这样领兵的,身为燕王反而要去征求下级的意见。
沉默了一会儿,张式上来说道:"大王,既然可以用挖地道攻入徐城,何不故技重施,对阿城也用地道。"
不等姬丹说话,姬男上前说道:"此计既然已经用过了,想必齐军已经知晓,恐怕徒伤将士性命。"
"嗯!"姬丹想了想,说道:"攻徐城之时,有齐兵逃了出去,想必去了阿城。如今阿城守军必知我计,此计不能再用。"
众将一听,又陷入沉默。过了一会儿,降将鱼迪上前奏道:"大王,末将与阿城太守孟烛有旧,愿意去招降。"
姬丹看着鱼迪,沉默良久,说道:"鱼迪,你若果真能招降孟烛,孤封你为侯,爵位绝不比田豹低!不知鱼将军以何辞说之?"
"谢大王!"鱼迪说道:"末将与孟烛的副将陈炳乃是表亲,请大王封孟烛为侯,到时候末将与陈炳暗中游说,如此方能成事!"
"准奏!"姬丹很爽快地答应了。
燕国的侯位一年食禄在两千担到一万担之间,现在若是能用每年数千担粮食换来一个大城池,外加数万大军,对姬丹来说当然是非常划算的事情。虽说粮食每年都得发给被封侯之人,但是毕竟是可以挤出来的,若是兵戎相见,首先胜负成败难以逆料,同时损失的兵马可不是那么容易补得回来的。
鱼迪领命出了大营,前往阿城。现在阿城城门早就紧闭,鱼迪孤身来到城门口,说有要事求见副将陈炳,守城将士马上去报告。不久,城墙上放下吊篮,将鱼迪拉到城上。之后不久,鱼迪便被带到了太守府,见到了太守孟烛。
本来鱼迪并不想先去见孟烛,谁知军士直接将其带到太守府,鱼迪只好硬着头皮来见。
"孟太守。"鱼迪拱拱手打了个招呼,却并不下跪。
"你降了燕王,还来此做甚?"孟烛问道。
"无他,来会故友。"
"故友?"孟烛冷哼一声,说道:"你是来做说客的吧?难道你想要怂恿我部下造反不成?"
话到这里,鱼迪见不说已经不行了,反而镇定下来,正色说道:"公可知今日之形势否?"
孟烛看了看鱼迪,答道:"未知也!"
第一百九十四章 箭塔 【求收藏】()
更新时间:2013…03…08
"我主燕王领雄兵十万,南渡大清河,一战而下徐城,武垣太守田豹望风归顺,大清河一带只剩下阿城未下。如今燕王亲自领兵,将阿城团团围住,之所以迟迟不攻城,只为怜惜城中数万生灵之性命。"鱼迪慷慨陈词,暗中观察孟烛,却见其脸色毫无变化,鱼迪心中暗暗有些吃惊,不过还是继续说道:"为将军计,不若早降。燕王宽宏大度,已封武垣太守田豹为安定侯。若公等愿降,燕王决不吝惜爵位。"
鱼迪刚说完,孟烛突然啪地一下一拍惊堂木,喝道:"无耻之徒!你为将而不能守城,已是重罪。现在竟敢再来游说本太守,来人!"
"是!"
"将鱼迪拉出去斩首!"
"你!你不识好歹,离死不远矣!"鱼迪气急败坏,大声叫道。
旁边的陈炳上前劝道:"太守,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还请留下鱼迪性命!"
孟烛剑眉倒竖,喝道:"陈炳,莫非你与他有勾结?"
陈炳一怔,说道:"实不相瞒,鱼迪乃是末将表亲,还请太守网开一面,留他一条性命。"
孟烛毫不迟疑,说道:"不行!这种背主之人,绝不能留!拉出去斩首,将他的人头挂到城墙上,看谁还敢来游说!"
姬丹正在军中等待消息,突然有军士来报,说阿城城头挂了一颗人头,好像是鱼迪的人头。姬丹与众将士一听,大吃一惊,急忙上马前去看个究竟。
来到南门城外,姬丹抬头看去,赫然见到一颗血淋淋的人头悬挂在城墙上,正是鱼迪没错。
"岂有此理,竟敢杀孤的使臣!"姬丹气得暴跳如雷,喝道:"众将听令,明日全军上下一齐攻城,孤就不信攻不下此城!"
第二日,全军四面攻城。姬丹驱使一半的齐国降兵,一半的燕兵,一起攻城。攻了一天,没有攻下来。当晚,姬丹下令挖地道。
这里的泥土很松,挖了一天,一条地道便挖好了。半夜里,姬丹驱使士卒从地道入城。士卒刚想从地道钻出去,上面突然哗地倒下来一缸一缸的沸水,前面的士卒顿时哇哇大叫。
攻城失利,姬丹心中郁闷,回到军营中苦苦思索。突然,姬丹想起大学士刘烨、叶华二人。这两人颇有机巧,何不请他们前来,看看有没有破城的办法?
心念及此,姬丹立即命人前去将两人从蓟城请来。
两人还未请到,大清河南岸已经聚集了很多齐兵,准备船只渡河。姬丹听到消息,急忙命姬男、张式二将各自领兵一万前去增援,谨防齐兵渡河。
一天半夜,大清河岸突然有三处烽烟燃起、同时锣鼓声大作。按照约定,这就是发现齐兵的信号。姬男、张式、干疤、曹永、朱力等将急忙领兵前去,发现已有数千处齐兵在一处渡过河来,有几处烽火台已经被他们占领,正在拼命灭火,而其他有几处正在架设浮桥。
姬男等将急忙领着士卒冲上去。一场混战下来,齐兵寡不敌众,这些先渡河的齐兵反而做了俘虏。燕军拆了浮桥,严密防守。接下来一连数个晚上,齐兵几次偷偷渡河,都被岸上的巡逻兵发现,及时阻止,不得渡河。
双方沿着大清河隔岸对恃,燕军需要日夜提防,格外辛苦。齐兵虽然心中焦急,但是却不需要担心燕军会偷渡,所以反而可以得到充分休息。如此持续了半月,大清河第一个汛期到来。
汛期之时,大清河河水大涨,加上连日来暴雨连连,不适合渡河,燕军总算得到了喘息之机。
这一日,姬丹盼望已久的刘烨、叶华二人来到了军中。不仅这两人来到了军中,而且另外带来了三人。
"大王,"叶华指着那三人,说道:"这位名叫陈林,精通木工;这位名叫王磊,是有名的石匠;这位名叫钱铁,是有名的铁匠。这三人便是臣与刘烨大学士为大王找到的人选。"
"哦?你们都是燕国人?"姬丹看着这三人,仔细打量一阵,问道。
"是!小的们都是燕国人。"
看得出三人本来都是常年劳作的平民,穿着普通。虽然年龄不同,但是脸上都能看出岁月的沧桑,那手上厚厚的硬茧也只有像木匠这样类似的职业的人才有。
"好好干!"姬丹用鼓励的目光看着他们,说道:"只要能为孤破了阿城,立下大功,照样可以封妻荫子!"
"小的们一定为大王好好出力。"
"嗯!"姬丹满意地点点头,说道:"今天不急,你们先休息一天,明天我们再谈。"
"呃是!"
几个人面面相嘘。他们平时为雇主干活,都是能压榨多少就压榨多少,有谁会考虑到他们累不累?没想到燕王对他们这么好,那三名第一次见到燕王的顿时生出亲近之心来。
第二天,姬丹把五人再次聚到一起。
"现在谈正事。孤困住阿城已经有一个多月了,几次进攻都无法攻入,不知诸位有什么办法?"
刘烨、叶华和三人沉默不语,过了片刻,刘烨说道:"大王,不如带臣等去看看阿城,说不定能有些主意!"
"好!来人,快去备马!"
不久,姬丹带着众人来到阿城城下,绕着城池走了小半圈。刘烨有感而发,赞叹道:"阿城虽然面积没有蓟城大,但是城墙却很高。可惜旁边没有高山,否则,臣可以用以前做的木鸢,直接飞入城内,那样城池自然被攻破。"
众人听到刘烨的奇思妙想,只是笑笑。又走出一段距离,王磊轻声说道:"若说高山,那是没有,但是想要高处,却有办法。"
"哦?"姬丹在前面听到了,问道:"王磊,你有什么办法?"
"大王,"没想到姬丹会直接问他话,王磊吓了一跳,支吾一阵,摇摇头,说道:"小人怕说得不好,白白耽误大王的时间。"
"哎,孤有的是时间,你尽管讲。"
王磊又踌躇半天,这才说道:"小人是石匠,平时开山采石,一座雄伟的大山,十几年下来,往往便会削为平地。既然高山可以削平,那平地上不也可以堆起高山?"
"哦,堆山?"姬丹眼睛一亮,说道:"对呀,若是能在城外堆起土山,那城池便成了有坡度的平地而已,攻城岂不方便?"
想到这里,姬丹大喜,用马鞭指着对王磊说道:"王磊,孤要的就是你这样的奇思妙想!回营之后,孤为各位庆功!"
姬丹在马上眉飞色舞,旁边的陈林也有了主意,说道:"大王,如今是雨季,堆土山多有不便。小人也有个主意,不知当不当讲。"
"讲,尽管讲,大家敞开了讲,不要怕说错。"姬丹大喜道。
受到姬丹鼓舞,陈林说道:"小人以为,不如用木料搭起移动的箭塔。攻城时只需将箭塔推到城墙底下,士兵们便可直接登上城头。如果箭塔设计得好,可以从箭塔内用弓箭射击城上,又可以从箭塔内跳到城墙上,这样就相当于有了土山,但是需要的人工却少得多。"
"哦,箭塔?"姬丹一下想到了鞠武设计的木轮塔。当时在辽东与东胡对阵,姬丹军中多步兵,本不敌东胡,但是有了鞠武的木轮塔相助,结果大胜。现在听到箭塔,姬丹顿时大喜,问道:"你可能造出坚固的箭塔?最好是那种背后士卒能轻易爬上去的那种?"
"这个不难,大王只要召集一批木匠,再运来一批木材,十日之内,便能作出上百个。"
"好!"姬丹思索片刻,说道:"吩咐下去,命人在城南堆土山,同时召集附近的木匠,并运来一批木材,孤要做箭塔!"
"是!"
虽然连日下雨,但是姬丹还是召集来了大批的民夫,以及一批在大清河三角洲的木匠。堆山需要民夫,造箭塔需要木匠,姬丹只好在这里找。现在姬丹越来越觉得,真正缔造历史的就是这些普通百姓。
民夫连同一部分士卒,在阿城城南开始搭建土山。土山从离城三百步之处开始堆,半月之后,土山的顶部便已经高出城头了。
若是愿意,姬丹已经可以命人从土山上据高临下射击了,这就是土山的好处。不过这还不够,民夫们继续努力,而土山则往前推进,渐渐缩小与城墙的距离。
见到这高高的需要仰视的土山,城内守军越来越不安了,组织了一队弓箭手,朝土山上射击。虽然要越过土山,但还是不时有民夫被射中。姬丹无奈,只好稍停数日,命人做了一块巨大的木板,挡在山顶,这样弓箭就射不到土山上了。
守军还是不甘心。这一日,姬丹正在观看堆山,突然南门大开,一支守军从城内杀了出来,为首将领正是虎将田横。
这边姬丹早有防备,负责警戒的马晃、刘建急忙冲了上去。同时,姬存孝等将也都引了部下士卒赶来。
两下冲杀一阵,双方各有死伤。田横不敢在城外久留,便引兵回城去了。
第一百九十五章 攻城 【求收藏】()
更新时间:2013…03…09
又过了半月,雨季渐渐过去,大清河南岸的齐兵又开始蠢蠢欲动,而姬丹的土山也彻底造就。
这次姬丹征调了上万民夫,本来一座土山花上五、六天便应该造完了。但是连日暴雨,加上道路泥泞,最后花了一个月才完工。
土山的山顶上可以同时站二十几个人,南面是斜坡,有木板做成的台阶,士卒进攻时可以很容易地从台阶上一路登山,直到山顶。北面直接连着城墙,虽然没有连在一起,但是只要据高临下,一跳便可跳过去。
一切准备就绪!
这一日,阴霾散尽,碧空如洗,一个难得的好天气。一大早,姬丹的大军在阿城南面集结,不仅土山上站满了手持弓矢的士卒,而且城外没有土山的地方也都是士卒。
士卒们排成一个个方队。除了那些平时常用的攻城器具之外,方队最前方还有不下一百座木塔,每一个木塔都高达三丈余,比城墙还高上数尺。
木塔下面稳稳地架在马车上,面对城墙这一面直直的象一面墙,后面斜斜的,中间架了一个梯子,供人爬行。顶上有一个小门,仅供一人通行。
这就是所谓的箭塔了。攻城之时,箭塔的梯子上可以站弓箭手,从远处攻击守军。等接近城墙之时,也可以从塔顶的小门上出去,直接跳到城墙上。
按照以前的攻城方式,士卒们需要从地面,经过护城河,然后架梯子爬上城墙,一路上一直暴露在城上守军的攻击之下。现在有了箭塔,形势大不一样,士卒们只要躲在后面,便可不受攻击,将箭塔推倒城墙下。可以想象,有了箭塔士卒的伤亡肯定要小得多。
看着高高的土山和一个个箭塔,姬丹心中满意之极,比当年得到一千匹蒙古马还要高兴。
"大器已成!从此我将横扫天下,无人可挡!"姬丹如此想着,顿时雄心百倍,豪气万丈。
自我欣赏了一阵,姬丹唰地拔出佩剑,喝道:"杀!"身边战鼓声响起,首先土山上开始居高临下往城墙上灌注箭矢。同时,下面的士卒开始推着一个个箭塔徐徐前进。
来到百步的距离,密集的箭雨从箭塔上不同的高度飞出,一支支射向城墙上面。
还在一个月前,同样是在南城墙下,将士们在这段距离只能被动防御,眼看着齐兵的箭矢、檑木、滚石砸向自己,而没有一点反击的余地。现在则不同,再也不是没有还手余地了,而是远远地就开始与敌军对攻,掩护大军攻城。
见此,城墙上的齐兵一时反应不过来,一个个目瞪口呆地望着高高的需要仰望的土山,还有一座一座越来越近的箭塔,搞不清自己到底是在守城还是攻城。齐军将领有心增派士卒上城墙守城,但又怕燕军的箭矢凶猛,人多了反而会伤得更多,只好一批一批地往上冲。
在箭塔的掩护下,燕兵开始登城。虽然也有很多伤亡,但是守城的齐兵也出现了同样多的伤亡,而不是象以前那样一边倒的屠杀。
首先冲上城头的是土山上的士兵。燕军先是一阵箭矢,把城头的齐兵灭杀了一半,剩下的只是一味躲在箭垛下,不敢出来。之后,直接有勇士便从土山上跳到了城墙上。然后士卒源源不断,从土山上跳下去,很快占据了这一段差不多十数丈的城墙。
接着,城外土山附近的士卒趁着齐兵慌乱之际从城墙下面爬了上去。最后燕军占据的城墙迅速扩大,达到了里许。
不过再想继续扩大,却遇到了极强的阻力。城上的齐兵象发疯一样冲杀过来,而箭塔的攻击范围只能覆盖到这里,再往外就覆盖不到了,所以不能形成一点支援。
不过,马上有人反应过来,指挥士卒推着箭塔往两侧缓缓移动。现在的计划很完美,士卒们守住已占领的城段,顶住压力,然后借助箭塔,一点点往两边延伸。只要有一头打到城门口,控制住城楼,就可以打开城门,引大军入城了。
过了一盏茶功夫,有三座箭塔被推到了燕军控制外的区域。士卒们刚准备爬上箭塔,进行射击,突然城墙上有人大喊道:"用火箭,射!"城头上伸出十数支火箭,唰唰唰,每一箭都钉在了箭塔上。
这箭塔是木头结构,一沾上易燃物,立刻腾起了火苗,然后变成火焰,迅速将箭塔吞没。经过一盏茶功夫,三座箭塔被烧成灰烬,倒了下来。幸亏下面的士卒躲得快,不然被箭塔压上,也会被烧死。
不久之后,又有三座箭塔被推到了这里,城头又射出火箭将其烧毁。见此,姬丹急忙下令不要用箭塔了。
这里离城楼还有百丈的距离,燕军不甘心功亏一篑,不停地领兵跳到城墙上,发起一轮又一轮的攻击,就是冲不过去。
城头上不停地有齐兵和燕兵士卒的尸体被抛下来,给活着的士兵挪出位置来。而土山上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