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古墓贼影:中国盗墓史全记录-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九龙池、神仙洞、清凉洞等处游览。最后,神宗与两宫圣母登望大峪山,决定就在该地建陵。当时的大峪山还叫小峪山,神宗命改称为大峪山,与父陵后山同名。

    虽然大峪山被明神宗认为是“万年吉壤”,但在动工过程中却出现了不祥的预兆。定陵自1584年10月6日开工,每天直接进入现场施工的军民夫役和瓦木石匠达两三万人。经过一年的紧张施工,陵园工程已有相当进展。但此时,风水师定下的将来置放棺椁的地方却出现了意外,挖出一块大石头,宝床下无土,这严重犯了风水大忌。有大臣提出重新择定陵寝的地址,但让人意外的是,当时一心事佛、十分『迷』信的朱翊钧一反常态,称祖宗山陵既然位于天寿山,后代子孙皆当归葬于此山。并下诏,劝大臣不要再争论了,寿宫吉地就是大峪山。虽说如此,朱翊钧曾带人悄悄看过几处地方,仍不是很理想,于是彻底死了易地建寿宫的念头。但在六年的建陵过程中,官场和民间关于定陵风水不吉利的议论一直没有停息过。

    史载,万历二十三年,定陵已建成五年了,当年开国功臣、风水大师刘伯温的十一世孙刘世廷,仍上疏奏称:“大峪山寿宫龙『穴』非真”。要知道朱元璋建在南京的孝陵就是刘伯温给选的址,刘世廷的风水理论应该是祖传之术。

    明神宗为什么选择这样一处在当时许多人看来不吉利的地方建陵?按照明神宗自己的说法是:祖宗山陵既卜于天寿山,圣子神孙,千秋万岁,皆当归葬此山。这种说法似乎是出于无奈之举,因为昌平地区作为皇家陵区是明朝第二代皇帝永乐皇帝圈定的。但事实上,明朝自从明英宗的“土木堡之变”后,就一直受到外患的威胁,一直是采取守势,长城以北的蒙古人不时地进犯明朝边塞,就是当时的京师北京也不例外,在明世宗时两次受到战争威胁,甚至不时有大臣提出迁都。在明中叶后,昌平还不时受到水患的侵袭,甚至发生了浸泡皇陵的现象。为什么明神宗还在这风雨飘摇的时候选择这里?有人猜测说,明神宗顽固地坚持在这个大臣认为不好的地方建陵,是故意和群臣作对。神宗早期,正是张居正当政十年,国力有所增长,矛盾有所缓和,外患相对来说也还不太严重。张居正当政时对神宗管教比较严格,神宗也将张居正当作偶像。明神宗亲政后,发现张居正也有贪财受贿之举,心中崇高的偶像幻灭,按现在心理学来看,就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于是全面否定张居正的政策。这时被张居正所压制的小人就纷纷落井下石。但明神宗本身并不是傻子,而是一个极端聪明的人,他看穿了这班大臣居心叵测,觉得所有的大臣都是表面正经,实际是一心谋私,没有真正的爱国之人,也就是没有对自己尽忠之人。极端的失望导致神宗走向极端,后30年,神宗基本上不上朝理事,就是这种极端失望心理的发泄。正是因为如此,在最初选址的时候,神宗可能是出于无奈,在其后神宗也觉得不适合,但是大臣提出的反对意见越多,他却越是要坚持,这就是那种对大臣极端仇视的心理在作怪。但无论怎样,在出现“重大”不吉利的现象后神宗仍选择在大峪山建陵就成为了历史之谜了。

    定陵在以后的岁月中的确是屡经磨难,由于朱翊钧搜刮了大量民脂民膏,定陵多次遭到盗墓贼的“光顾”,不仅如此,定陵还在历史上屡遭火焚。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正义军攻入昌平,地上木构建筑大部分被焚毁。同年清兵入关,陵园再遭破坏。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修葺时,祾恩门、祾恩殿被缩小规制重建,但民国年间再次被焚。陵园建筑中只有宝城、明楼、重门和陵垣始终未遭严重破坏。

    如果按万历一朝对定陵风水的争议来看,这块地方的确没有选好,神宗给自己的子孙和大明帝国“带来”的是一系列的灭顶之灾。当政48年的神宗一脚踏进坟墓,他的子孙就一个比一个命短。他的儿子明光宗朱常洛即位才28天,就因“红丸案”死得不明不白;孙子明熹宗又是一个变态狂,只会做木匠,大小事都交给败国卖家的魏忠贤,熹宗年纪轻轻最后坠水吓死;末代的崇祯皇帝苦苦支撑了十几年,大明帝国就土崩瓦解了。这时距神宗踏进定陵不过才24年。

    皇陵中挖出泉水

    明泰陵,位于笔架山东南麓,这里又称“施家台”,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位皇帝孝宗朱佑樘及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

    明孝宗朱佑樘,宪宗第三子,成化六(公元1470年)七月三日生,十一年(公元1475年)十一月八日立为皇太子,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九月六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弘治。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五月七日逝于乾清宫,享年36岁,谥“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十月十九日葬泰陵。

    孝宗是明代中叶唯一的较为励精图治的贤君。他即位后,勤于理政,选用贤臣,在生活上也能注意节俭,不近声『色』,体恤群臣和百姓。首先裁抑宦官及佞幸之臣,太监梁芳、外戚万喜及其党羽均被治罪。又淘汰传奉官2000余人;罢遣禅师、真人等240余人;佛子、国师等780人,被追回诰敕印仗,遣归本土。并调整内阁班底,罢免了不学无术、依附权要的阁臣万安、尹直等人。他即位后,由于孝宗一朝削弱了太监『乱』政的现象,采取了一些发展经济、挽救危机的治国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出现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时期,史称其时为“弘治中兴”。

    孝宗在位期间,勤于理政,选用贤臣,当时被任用的徐潯⒘踅ā⒗疃簟⑿磺ā⑼跛 ⒙砦纳热耍际钦敝页系拇蟪迹诤胫我怀⒒恿私洗笞饔谩P⒆诔U俑蟪贾廖幕睿么蠹夜惨榇蟪嫉恼伦啵闯雠屎螅约涸倥陌浞ⅰK裕蟪祭疃舾咝说厮担骸疤焖骋岳矗嗄昙洌实壅偌蟪迹贾晃噬弦欢浠埃衷谌词欠锤囱剩致巯昝鳎媸乔八从邪。 焙胫问辏ü1500年),大学士刘健上奏说,晚朝散归后,天『色』已黑,各处送来的文件往往积压内阁,来不及处理,如有四方灾情,各边报警等事务,就有耽搁的可能。于是,孝宗特定除早、晚朝外,每日两次在平台召见有关大臣议事。从此出现了“平台召见”这一新的朝参方式。

第9章 “风水宝地”选址的玄机:盗墓与风水(4)() 
然而,孝宗的“中兴盛世”,不但短暂,而且孝宗的魄力也远不及明初几帝为大。例如,太监李广,曾用符箓祷祀等左道之术蛊『惑』孝宗,又假传圣旨,授传奉官,接纳贿赂,擅夺民田,大兴土木建造府第,还引来万泉山水环绕四周。御史张缙、给中叶绅交章论劾,孝宗却置之不问。后李广惧罪『自杀』。又如,后家张氏,横行霸道,孝宗命司礼监官萧敬及侍郎屠勋前往查处,他们秉公办事,触怒了张家,张皇后便大发雷霆。孝宗不对后家裁抑,却只是委屈其间,从中和稀泥。由于孝宗处事优柔,不能果断地惩治豪强,弘治年间,王公、勋戚侵吞民田的情况仍比较严重。据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统计,顺天府的各项庄田总数达332座,占地33000余倾。

    尽管如此,孝宗皇帝的朝政,较之前后几帝,还是比较清明的。

    明孝宗去世之后,明武宗开始筹划明孝宗的泰陵陵事,当时的礼部左侍郎李杰、钦天监监副倪谦和司礼监太监戴义在考察了各处后,向明武宗推荐了施家台。工科右给事中许天锡也向武宗提议,派廷臣中精通风水术的人,前去复视一次。他向明武宗上奏说:“如有疑,亟移文江西等处。广求术士,博访名山,务得主势之强,风气之聚,水土之深、『穴』法之正、力量之全,如宋儒朱熹所云者,庶可安奉神灵,为国家祈天永命之助。”在大臣们的提议下,明武宗派人前往施家台考察,最后确定在那里营建孝宗陵寝。

    泰陵于弘治十八年六月五日正式兴工。当时动用了各种工匠及官军上万人,四个月后,玄宫落成,孝宗正式葬入陵内。又过了六个月,陵园的地面建筑也全部告成。整个陵寝建筑包括:“金井宝山城、明楼、琉璃照壁各一所,圣号石碑一通,罗城周围为丈一百四十有二,一字门三座,香殿一座为室五,左右厢、纸炉各两座,宫门一座为室三,神厨、奉祀房、火房各一所,桥五座,神宫监、神马房、果园各一所”。

    虽然动用了大量的人力,也经过仔细的筹划,但泰陵在修建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各种意料不到的情况,据祝允明《九朝野记》和孙绪《无用闲谈》记载,泰陵营建中在开挖玄宫金井时,曾有泉水涌出:“水孔如巨杯,仰喷不止”。吏部主事杨子器亲眼看到,如实上奏朝廷。在古代的风水观念中,金井出水,被视为不祥。这样一来,泰陵非改址不可。当时的督工太监李兴,非常受武宗宠信,见有人对他主管的修陵事提出了意见,十分气恼。于是偷偷命人堵住泉眼,上疏说杨子器“诽谤狂妄”,武宗不问青红皂白,下令将杨子器关进了锦衣卫大狱。

    其他知情官员见状再也不敢提这件事,更不敢为杨子器分辨求情。恰巧,这时有个新被起用的知县,莆田人邱泰,来到京城,见京城对这件事议论纷纷,就上疏说:“子器比奏甚有益,盖泰陵有水,通国皆云。使此时不言,万一梓宫葬后有言者,欲开则泄气,不开则抱恨终天。今视水有无,此疑可释。”武宗觉得有理,命司礼监太监萧敬押解杨子器前往泰陵,一同察看验证。杨子器料到李兴、李钅遂会堵住泉眼,自己此去凶多吉少,早晨临行时赋诗一首:

    禁鼓元声晓『色』迟,午门西畔立多时。

    楚人抱璞云何泣,杞国忧天竟是痴。

    群议已公须首实,众言不发但心知。

    殷勤为问山陵使,谁与朝廷决大疑。

    他自比战国时代向楚王进献美玉的卞和,认为自己做了杞人忧天的傻事儿。现在,不知朝中谁能为自己雪清这不白之冤。众官员也为杨子器担心,怕他惨遭李兴毒手。

    萧敬押着杨子器到了秦陵,李兴果然率领一群打手赶到。此时李兴早已堵住泉眼。他们见了杨子器先是痛骂,接着又要鞭打。萧敬连忙阻止,对他们说:“水之有无,视之立见,何必如此?”又对李兴说:“士大夫可杀,不可辱也。”

    回宫后,萧敬禀报了泰陵金井无水的情况。太皇太后王氏(宪宗皇后)在宫内听说这件事,传旨说:“无水则已,何必罪人!”杨子器才官复原职,避免了一场杀身大祸。

    其实,泰陵金井即使没有出水,但从“风水”的角度看,该陵所见位置的确存在不少不合于“吉壤”条件的地方。如梁份在《帝陵图说》中就曾这样评论泰陵的风水:“山颠巨石,土山戴之。而灵域之脉实生其下,盖天寿山外之山。淆然杂『乱』,地气不正,『穴』结无情,非可为弓剑之所也。况乎黑岭南障,一无所见于前。贤庄,灰岭之水出其左,锥石之水出发其右,二水虽合,环绕南流,流而散也。……则皇堂之地不可言,概可知矣!”谈迁在《国榷》中也说:“泰陵临溪水,直流若干里,制又卑隘,识者知其地之不吉矣。”

    泰陵在清康熙时有的建筑即已残坏。《帝陵图说》记泰陵祾恩门情况,“今左右两门坏,垒石以塞门”。

    此后,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陵园建筑曾经修葺,修葺情况除三座门由琉璃花门改建成砖砌冰盘檐式门楼外,余同茂陵。其现状较茂陵残坏最为严重。

    顺治亲选清东陵

    清东陵坐落在河北省遵化市境内,西距北京市区125公里。清东陵沿燕山余脉而建,北以昌瑞山为后靠,南以金星山为照山,西侧以黄花山为右弼,东侧以鹰飞倒仰山为左辅,西侧西大河与东边马兰河东西夹流,拥护着这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清代帝王在选勘陵址时,以中国传统的“风水学”理论为依据,刻意追求“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的山川形势,以达到“天人合一”的意象。清东陵正是这种理念的最佳体现。陵区东侧的鹰飞倒仰山如青龙盘卧,势皆西向,俨然左辅;西侧的黄花山似白虎雄踞,势尽东朝,宛如右弼。靠山昌瑞山龙播凤翥(zhu),玉陛金阙,如锦屏翠障;朝山金星山形如覆钟,端拱正南,如持笏(hu)朝揖。案山影壁山圆巧端正,位于靠山、朝山之间,似玉案前横,可凭可依;水口山象山、烟墩山两山对峙,横亘陵区之南,形如阙门,扼守隘口。马兰河、西大河二水环绕夹流,顾盼有情;群山环抱的堂局辽阔坦『荡』,雍容不迫。这天然造就的山川形势,对于镶嵌于其中的陵寝形成了拱卫、环抱、朝揖之势,实为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清东陵,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首要的帝王后妃陵墓群,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筑,共建有皇陵五座——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以及东(慈安)、西(慈禧)太后等后陵四座、妃园五座、公主陵一座,计埋葬14个皇后和136个妃嫔。

    清东陵的地址是顺治皇帝确定的,那么,顺治皇帝为什么会在河北遵化建造陵墓呢?

    明崇祯十七年(公关1644年)初夏,清军将领多尔衮在明朝驻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接引下,统帅八旗军跨过山海关,大败李自成农民军,迅速攻占北京。同年九月,年仅6岁的皇太极第九子福临抵达北京,即皇帝位,正式颁诏天下,宣布清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改年号为顺治,并从这一年起称为顺治元年。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十二月初,多尔衮在古北口外行猎时坠马受伤,不久即死于喀喇城。已是14岁的顺治皇帝终于摆脱了羁绊,开始亲政。自从顺治皇帝进了关,在北京立都坐殿后,他的母亲孝庄皇太后和叔父多尔衮就派人四处选陵地,先后有两批钦天监大臣和风水名师来过京东一带,他们均看中了马兰峪这块宝地,回京禀报皇帝后,顺治帝非常高兴,表示要亲自前往审视。

    公元1651年,清顺治八年的一天,清世祖福临(顺治)携大臣、侍从来到遵化的马兰峪境内狩猎。此次顺治皇帝的出行,名为狩猎,实际上却肩负着一项重要的使命,它关系着未来大清王朝的江山基业——就是为自己,也为未来的大清帝王,选择一块风水宝地,建造一座皇家陵园,让大清龙脉延续,一统江山万年。

    有野史记载,当顺治一行人来到马兰峪镇一带凤台山时,顺治来到一处高坡,登高远眺,向南望,平川似毯,尽收眼底。朝北看,重峦如涌,万绿无际。日照阔野,紫霭缥缈。真是山川壮美,景物天成。东、西两向各有一泓碧水,波光粼粼,缓缓流淌,形似一个完美无缺的金瓯。

    顺治帝不禁对周围的环境发出由衷的赞叹。他翻身下马,在凤台岭上选择了一块向阳之地,十分虔诚地向苍天祈祷,随后相中了一块风水相宜的地势,对左右的侍臣说道:“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于是命随行堪舆大臣和钦天监官员架起罗盘,按八卦方位,二十四山向,运用阴阳五行玄妙之机进行测算。所属臣僚和术士们已窥到皇帝的心事,又感到此处确是王气『逼』人,气度非凡:昌瑞山以北为“后龙”,东侧的鹰飞倒仰山为青龙;西侧的黄花山为白虎;南部的形如覆钟的金星山为朝山;远处的影壁山为案山;马兰河、西大河二水环绕弯曲流过,环抱有情。从上面看,清东陵是“山环水绕、负阴抱阳”的山水格局。青山环护,形成了拱卫、环抱、朝揖之势,实为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于是,对顺治说:“皇上圣明,深得搜地之窍,今观之支法,见龙脉自太行而来,势如巨浪,重冈叠嶂,茂草郁林,实属万乘之葬也。再看那山势如五魃站班,指峰拂手,文笔三峰,恍若金盏,形若银瓶,恰似千叶莲花,真乃上上吉地也!”于是,顺治将手上佩戴的白玉扳指取下,扬下山坡,道:“落地之处定为『穴』。”于是群臣在扳指停落的地方打桩作记。后来,当真在这里建起了清东陵的第一座陵寝,即顺治皇帝的孝陵。

    孝陵风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代中国人选址的科学『性』和建筑技术的高明。孝陵背靠昌瑞山主峰,左右两翼为天然砂山,整座陵墓北高南低,顺势而布,节奏鲜明,气势雄伟。为了防止汛期山洪冲毁陵墓,孝陵在修建时不仅在建筑之下打桩加固,而且修建了整套的排水系统。地上利用天然的倾斜地势设置了排水明沟,使雨水排泄通畅。陵区之水通过明沟暗渠,全部汇集于隆恩门外的神路桥下,再由两边水道顺势排泄出去。

    顺治帝虽然亲自选定了陵址,但并未马上动工修建。因为当时清兵入关不久,基业方定,战火频仍,整个中国西部、南部、西南尚处于清兵与南明小朝廷以及各种武装势力的生死搏杀中。在这种形势下,顺治帝以国事为重,一直未建自己的陵寝,直到死后的康熙一朝,才将陵寝建成。

第10章 “风水宝地”选址的玄机:盗墓与风水(5)() 
落成后的清东陵从选址、设计,到布局、结构都非常周密和讲究,殿宇、陵墓错落有致,主次分明,既体现了封建王朝森严的等级,又具备了科学『性』和艺术『性』。难道这一切都始于顺治皇帝的那枚扳指吗?这一疑问在康熙年间终于有了答案。据史料记载,康熙六年七月,也就是公元1688年7月。辅政大臣苏克萨哈提出要去看守孝陵,康熙不明白他的意图,于是派人去询问。苏克萨哈回答说:“世祖皇帝卜地时,蒙谕:‘朕万岁后,尔等大臣之墓亦葬陵寝近地为善。’我即叩谢:‘若得此,幸甚!’苏克萨哈又说:‘卜阅陵地,非我一人侍从,曾有索尼、遏必隆,我等三人一齐叩谢。’”这段史料证明,清东陵这块风水宝地确实是顺治皇帝亲自选定的。

    清东陵以她无可辩驳的魅力,以她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于2000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级aaaa级旅游景区。

    联合国世界遗产专家说清东陵是“人类具有创造『性』的天才杰作”,陵区以昌瑞山主峰下的孝陵为中轴线,依山势呈扇形东西排列,主次分明,尊卑有序。各陵按规制营建了一系列建筑,总体布局为前朝后寝。“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审美思想贯穿于每一座陵寝建筑中,使各单体建筑在空间组合上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空间组合。远望时,殿宇、城垣、门坊、道路、桥涵,金黄碧绿、丹红雪白,气势恢宏壮丽而深沉。由远及近,步移景易,变化丰富,秩序严谨,相得相济,引人入胜,是中国古代陵寝建筑的典范之作,其建筑艺术达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顶峰。在这庞大的建筑群体中包容了中国明清两代宫廷建筑的基本形式,运用了最先进的工程技术,采用了最为珍贵的建筑材料,陵区的580多座单体建筑中,有经过两次大地震330年岿然不动的全国现存最宽的石牌坊;有全长达5。5公里的孝陵主神路,有叩之声若金钟的“五音桥”,五音桥全貌有被誉为“石雕艺术宝库”和“地下佛堂”的裕陵地宫,更有采用最为珍贵的黄花梨木建成并为黄金装饰的慈禧陵三大殿,以及“凤在上龙在下”的丹陛石,游人看后既被她那精湛的艺术所倾倒,更为她那宏伟的气势所折服。

    清东陵是一部用砖、木、瓦、石写就的清王朝盛衰的历史。孝陵的建筑反映出清朝定鼎中原初期财力不足,但是雄健古拙,规模庞大的石像生则反映出八旗子弟以武力征服中原,靠弓马开创天下的雄姿。景陵、裕陵则反映出“康乾盛世”天下太平的时代特征,定陵和惠陵则是清王朝一步步走向衰亡的写照;慈禧陵则是权力的象征,反映出慈禧两度“垂帘听政”的那段特殊的历史。

    清东陵是中国封建皇陵的集大成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综合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风水学、建筑学、美学、哲学、景观学、丧葬祭祀文化、宗教、民俗文化等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是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不入祖坟有隐情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的梁各庄西永宁山下,距北京140公里,距保定约100公里,占地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清西陵是清朝皇室的陵墓群之一。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此外还有3座后陵,以及若干座公主、妃子园寝。因与清东陵东西相对而称西陵。陵区西依紫荆关,南临易水河,与狼牙山隔水相望。陵区的四周层『乱』叠嶂,松柏葱茏,景『色』清幽,十分雅致。清朝最初建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