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太平江山-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途中,太平天国众位大员,就已经齐聚,文官被洪天邀请进入御驾马车上,武官则策马于车旁陪侍。
得知和英国战舰的冲突之后,所有人变得有些沉默起来,因为他们都未曾想到竟然会在淮军开战之前,出现这样的意外。
第75章 备战()
此战双方的损失,彭玉麟和杨岳斌已经统计了出来,虽然最终太平军是大获全胜,不过损失也极其惨重,四分之一的战船受到冲击,不是被当场炸成碎片,就是破损,需要修复,至于陆军则丝毫没有受损,因为当时太平军水师全部向前逼近,所以英国战舰的心思都集中在太平军水师身上。
唯一让洪天感到欣慰的,就是真正阵亡的人不多,大多落水后都被救出,甚至连被击沉英舰中落水的英国海军也被大量救起。
“都是臣的错,如果当时臣查清楚状况再行动的话,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彭玉麟道。
“此事已经发生,还能说什么呢?而且根本不能怪你,只能怪英夷太过嚣张了。”洪天道。
“英夷的条件倒不是不可以接受。”杨岳斌道。
“不!绝对不能接受,这根本无补于事。”王诩道。
“哦?王诩你有何高见?”洪天道。
“陛下应该听闻我们兄弟二人曾游历泰西诸国吧!英夷在世界各地皆嚣张跋扈,这次吃了这么大的亏,定然会大肆报复,就算我们再卑躬屈膝,也根本无丝毫用处。”王诩道。
“没错!”李秀成也道:“英夷一向支持清妖,如果不是他们暗中相助,苏南之地何至于如此快失守,现在又发生这样的事情,绝对是不能善了了。”
被他们这样一说,其他人都觉得是这样,心中的忧虑不禁又多上几分。
“哼!怕什么!难道还有比天京被围之时糟糕吗?那时都顶下来了,远在万里之外的英夷何足忧虑?”韦志俊显得相当豪气。
洪天闻此神色也恢复了正常,道:“英夷虽然强大,船坚炮利,但是远隔重洋,就算要劳师远征,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们可以充分准备,现在最主要的还是应对李鸿章的淮军。”
王诩也道:“陛下英明!英夷在上海之兵力无足轻重,就算在香港之地兵力也不足五千,其他统治之地更为遥远,只是远忧,只要我们击败淮军,集合江南之力,就可与其周旋。”
洪天闻言心中更是大定,对彭玉麟道:“那些英夷降卒,你要努力收编,凡是肯为我们天国效力者,皆可任用,那两艘投降战船如何操作,定要摸清楚,说不定可以用在这次战事之中。”
“诺!”彭玉麟道。
“此战的消息要对外封锁,长江水道也立刻停运,就说战事将临,防止奸细进入,如果有人问及这三首英夷战舰,就说英夷到天京觐见本侯,被本侯挽留,于天京详谈,切不可让此事过早传播出去。”洪天道。
“诺!”众人应道。
随后,众人又谈论了一下现在的局势,对于和淮军的一战,太平军上下都有一种莫名的信心。
天京战役,江宁战役的获胜,让太平军上下士气大振,而且天王的仁厚英明,也让他们甘愿效死。
而洪天信心十足的原因,还有一部分则是自己军事力量进一步增强之故,收编了大量霆军降卒不说,冯子材从镇江带来的二十门火炮,已经被他中途拦截住,这是广勇的老底子,冯子材一直如命根一样护着,就算撤离镇江都带着,结果则便宜了洪天。
而且那两艘英舰,听闻受损并不严重的,应该可以一用,至于那些英国海军是否会投降,那就是一个笑话了,他可不相信那么多英国海军将士,全部都是肯为国捐躯的英雄,全部拉起重建天京,吃吃苦头,看他们还有多少人有骨气。
众人的交谈,除了战事之外,天京城以及整个江宁府的重建都被提到议事日程来,如今的江宁府基本都落入了太平军的手中,这次战事就算太平军如何克制,也难免对这一带造成破坏,必要的修复重建是不可或缺的。
而且江宁府的百姓,因为战乱而流离失所,也必须安置妥当,否则这里的统治基础,会变得很薄弱。
得民心者得天下,洪天是深信这句话的,所以他一直都不遗余力的笼络人心,这次自然也不例外,他已经决定和天京一带一样,免去江宁府三年的粮赋,而且打算收复其他地区后,也如此照办。
回到天京城已经是深夜了,不过洪天和重大臣依旧没有休息,到了他们这个位置,工作怎么都做不完,休息的时间极其少,而且现在淮军迫近,他们更加没有时间休息了。
应对淮军的战略对策,是连夜想出来的,原本洪天是打算进行防御战的,因为江宁府收复不久,急需休养生息,而霆军收编时日尚短,还需要时间观察忠诚度,不过既然现在又惹出英国人来,那就不能在拖下去了。
别看英国离这里遥远,洪天可是清楚英国的厉害,单单是从印度、南洋和香港抽调兵力过来,就够太平军受了,他甚至连天京失守的可能都准备好了。
不过在此之前,击败淮军,收复苏南地区的话,在淞沪等地修筑好炮台,有一定的可能可以阻止英国入侵内陆的。
战略的大方向,洪天尚能插手,但是细节方面就不行了,大部分都由其他人代劳,其中李秀成、韦志俊、王诩、彭玉麟和杨岳斌,皆是此中能手,所以洪天并不担心。
这次和淮军的战事,依旧是洪天为统帅,因为李秀成的伤势依旧尚未痊愈,而且洪天其实也想亲自出手,他觉得自己在天国的威望还不够的,如果能领军打败淮军,那样才能真正确立自己在太平天国一言九鼎的地位。
他如此做完全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如果是普通的帝王,他现在的威望就足够了,但是他的事业太过艰辛,而且未来他必须要改革天国的落后制度,那就要足够的权威,那是即便在场的这些天国重臣齐齐反对,他都能依旧施行的权威。
他根本就不奢望,自己那超越这个时代见识的改革,能得到在场这些人的认同,这条路很可能要他自己独自一人走下去,这些人虽然现在和他同路,但是说不定在以后会成为他的绊脚石,尽管洪天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但是不能不事先做好准备。
一条条战略部署定下,一条条命令向外传出,整个太平天国开始行动起来,所有人都知道淮军逼近的消息,所以皆高效的完成命令,因为这是事关整个天国,事关他们所有人命运的一场战争。
第76章 全线激战()
八月初,洪天就命令太平军发动攻击。
洪天率领主力部队,从天京乘船出发,浩浩荡荡沿江而下,大军直逼镇江首府丹徒而去。
另外还有三路军队,分别进攻镇江其他各县。
一路由天京之战投降的湘军将领萧庆衍统领,从句容出发向着丹阳攻去。
江宁战役中,萧庆衍负责辅助韦志俊管理陆军,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正式得到洪天的重用。
一路由刘官芳统领,字溧水出发,进攻金坛。
这是刘官芳主动请缨的,因为金坛以前是他的老巢,对那里十分熟悉,甚至曾在那里打败过戈登的洋枪队。
最后一路,则由李臣典统领,自高淳出发向着溧阳扑去。
李臣典无论是在江浦之战,还是征剿冯子材部,都战功显赫,已经显现出对天国的忠诚,洪天自然不会亏待他。
总共四路军,洪天一路总数达三万人,刘官芳部、萧庆衍部、李臣典部各一万。
而火炮则全部集中在洪天这一路,并且其中有万人是水师,连两艘英国舰队都开了过来。
那些英国大兵竟然有大半投降,愿意帮助太平军驾驶战舰,是洪天始料不及的,不过他想到后世日本攻打东南亚时,大批英军投降就不感到奇怪了。
和威妥玛他们驾驶着三艘快捷的战舰,轻装上路不同,李鸿章和李鹤章兄弟,沿途不断调兵遣将,所需要的时间自然要多得多。
当得知太平军出发东征的时候,李鸿章和李鹤章,以及其他淮军将领才刚在常州汇合。
中军大帐中,淮军主要将领济济一堂。
“发匪分四路大军将至镇江,各位以为如何?”李鸿章问道。
“我们已经将驻地的部队大多召来,发匪全线攻来,我们不能放过任何一路,否则让他们东窜,将对苏南各地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吴长庆道,“我愿前往丹阳,那萧庆衍竟然投敌,我定将他斩于马下!”
吴长庆父亲也是团练出身,在对抗太平军的战事中阵亡,他身负父仇,对太平军痛恨之极,在得知昔日好友萧庆衍竟然投降太平军后,心中愤怒之极,恨不得生吞了萧庆衍。
“我愿意前往金坛。”说话之人是潘鼎新。
“我愿往溧阳。”此人是张树声。
李鸿章扫视这这几名自动请缨的将领十分满意,这几个都是淮军老将,跟随他从安庆东至上海,算是自己的心腹干将。
见到他们斗志如此激昂,李鸿章对于此战越发有信心了。
“就如此吧!我亲帅大军前往丹徒,接应刘省三,军情紧急,都马上出发吧。”李鸿章道。
“诺!”众将领命出发。
太平军直扑镇江各地,而淮军则快速驰援,双方很快就打了起来。
首先交锋的水师,太平军水师强大之极,只是一波攻势就冲散了驻守在丹徒的淮军水师,封锁了丹徒段水道。
两艘英舰对丹徒发动炮击,掩护太平军陆军登陆。
洪天一开始对丹徒围而不攻,直到火炮运到后才发动总攻击,火炮大肆轰炸,让丹徒烽火连天。
这次的火炮数目达一百三十门,其中的一百门是原本攻打江浦所用过的,十门是鲍超部的,还有二十门是缴至冯子材部广勇的。
说起来也奇怪,鲍超部兵力数倍于冯子材部,但是火炮数目则只是冯子材部的一半而已。
后来洪天一问才知道,湘军的火炮大多都集中到在天京外,希望借助火炮之威,攻陷天京城,所以其他部队很少配备有火炮。
至于冯子材部的火炮,则是广勇十数年来的积累,虽然数目较多,但是质量并不佳的,都是旧炮,否则以冯子材的权势,根本就架不住有心人的觊觎。
如此数量的火炮齐射,简直震天撼地,让整座丹徒城的地面都仿佛要震动起来。
而淮军仅有六十余门火炮,虽然有部分是购置列强,但是在火力上依旧不及太平军一方,特别是那两艘英舰也加入炮击,淮军很快就撑不住,只能龟缩在城中坚守。
不过,淮军相当坚强,坚决抗击太平军,将太平军数次试探性的攻城击退,让洪天无计可施,只能进行持续性的炮击,寄希望于瓦解淮军的斗志。
而其他各路军,形势则差不多。
吴长庆镇守丹阳,和萧庆衍部激战数次,各有胜负,谁也奈何不了谁。
期间吴长庆多次阵前辱骂萧庆衍,而萧庆衍直接无视,丝毫不为所动。
而潘鼎新虽然先一步抵达金坛,但是在刘官芳首轮攻势下就被迫撤出金坛城,倒不是他所部实力不济,而是城中的百姓得知刘官芳重返金坛,竟然纷纷响应,潘鼎新为避免腹背受敌,果断的撤出金坛城。
不过,潘鼎新也没有走远,他可不希望自己离开后,刘官芳东进常州,那是整个苏南恐怕会乱成一团。
而刘官芳也是如此想法,他占据金坛后,屡次对潘鼎新部发动攻击,但是成果不大,虽然想东进,但是又担心潘鼎新部离开他所部的监视,无论是其前往其他战场,或者西进都可能对天国一方造成麻烦。
两人皆有些投鼠忌器,在金坛一带僵持着。
至于溧阳一带,张树声坚守城池,而李臣典则日夜攻城,双方皆损失惨重,至今胜负未分。
太平军和淮军之间的这场大对决,主要战场在镇江之内,但也波及到江宁,双方在镇江和江宁交界处爆发大小战斗数十次,相当的频繁。
它被后世记载为镇江会战,是太平军发动的苏南战役的一部分,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因为镇江会战后,苏南战役大局已定。
太平军和淮军的激战在整个镇江越演越烈,双方总共投入十余万兵力,两者兵力基本持平,不过在水师方面太平军全面占优,火力上也占据优势,所以一开始太平军就占据了主动,特别是在主战场丹徒,一直压制着淮军。
不过,淮军的实力也不容小视,得到列强支撑的淮军装备要比太平军略胜一筹,而且因为之前在苏南战场上对战太平军屡战屡胜,所以士气高昂,并不比太平军弱多少的,所以镇江之战变成了一场消耗战。
扬州府江都城内江宁将军临时府邸。
都兴阿在书房之中,看着手中的军情报告,神色变得凝重,道:“镇江已经开始打起来了,发匪和李少荃的淮军銮战,双方兵力相仿,短时间之内恐怕分不出胜负。”
“李少荃一败,江南局势将会逆转,我们旗兵,淮军和湘军皆无法抵挡发匪,恐怕扬州之地,也守不住,难道这样也要坐视不理?”富明阿道。
“不然我们可以怎样?驻守六合的发匪谭体元,依旧没有撤退,显然发匪早就防备我们了。而且长江已经被发匪封锁,连洋人商船都不允许同行,我们根本就无法渡江支援他们,看来他们也是急眼了,竟然宁愿得罪洋人,也要杜绝我们借助洋人船只调兵。”都兴阿叹道。
“或许我们可以东进通州,从海边南下松江,那样就可以避过太平军的封锁,抵达长江以南。”富明阿道。
都兴阿脸色一沉,道:“那样我们不是远离扬州了?如果太平军进犯怎么办?而且如此周折,路途遥远,费时费力,到时抵达镇江,战斗都可能结束了。”
富明阿道:“是属下失言。”
他口中虽然如此说,但是心中却颇不以为然,因为他知道都兴阿并不是真的担心这些,而是依旧担心折损八旗兵实力而已。
太平军和淮军势均力敌的战斗,除非出现重大的变故,否则轻易不会快速的结束,如果都兴阿真心支援淮军,刚才之计策绝对是一着妙棋,谁会料到八旗兵会自东南而来,就算不采纳此计,仅是兵出江都,西进江宁,骚扰六合的谭体元部,也是对淮军的一种无形支持。
可是都兴阿什么都没有做,他只是按兵不动,打探消息等待时机。
富明阿对都兴阿越发失望,因为他知道时机从来都不是等出来的,而是要靠自己努力营造出来的,现在这样的八旗兵,就算保全完整,又能统治这万里江山多少年呢?
都兴阿对于富明阿面上的失望之色,似乎丝毫没有注意到,只是自顾自的道;“继续让人探听镇江消息,一有消息就即使通报,另外将现在收到的消息,分别传往朝廷和僧王。”
“是!”富明阿道。
听着隆隆的炮声,洪天眼神无比的坚定,炮战已经持续三天三夜了,期间洪天又命人尝试攻城,但是依旧被击退,可他相信总有一天会破城的。
“报!”就在此事,一个探马传来通报声。
这是一个好消息,不过和镇江会战基本没有什么关系,因为这是来自浙江湖州的消息,前往湖州的探马终于冲破清军的层层拦截传来消息了。
黄文金还活着,湖州依旧在太平军的手中,而且黄文金在得知洪天在天京城中的事迹后,自愿辞去王爵,而且说在湖州的其他诸王同样如此。
不过较为遗憾的是,虽然围攻湖州的淮军撤退北上,但湖州在楚军的攻击下局势依旧不容乐观,无法对洪天进行支援的。
说实话,如果不是淮军北撤,投入镇江战场,湖州的消息能否传到洪天这里真是未知之数。
不过,就算如此,洪天依旧很高兴,看着不远处的丹徒城,眼中发亮,只要击败李鸿章的淮军,就能打通通往湖州的道路,到时双方联结起来,天平天国的局势将会大为好转,再也不用如现在这般危如累卵。
他心中暗道:希望就在前方。
第77章 满清在行动()
满清帝国京师北京紫禁城金銮殿上,正举行着朝议。
年幼的同知皇帝坐在高高在上的龙椅之上,不过在他身后还有垂帘听政的两宫皇太后,慈安和慈禧。
下面则是一众满清高官,其中以两人为首,恭亲王奕䜣和文祥,前者为议政王兼军机大臣,后者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兼军机大臣。
慈安、慈禧、恭亲王和文祥四人,是当今大清朝最有权势之人,至于同治皇帝现在未亲征,不过是个傀儡而已。
“湘军两次惨败,已经无再战之力,发匪有死灰复燃之象,诸位爱卿可有高见?”慈安问道。
同治帝的生母虽然是慈禧,但是慈安却是咸丰帝的皇后,论地位要比慈禧高上一些。
“江苏巡抚李少荃已经奏请西征金陵,剿灭发匪,太后你尽可放心。”恭亲王道。
“湘军尚且败北,淮军又如何能抵抗得了发匪,恐怕未比可行,何不让僧王南下支援?”慈禧道。
众人闻言心中都是一跳,这可是很容易引起南方汉人督府的不满,到时引发满汉之争,谁来收拾残局?
“金陵局势我们并不算清楚,此事应该征询两江总督曾涤生之意见。”文祥道。
“中原之捻军尚未平息,僧王所部如若离开,恐会导致中原局势糜烂,请两宫太后三思。”恭亲王道。
慈安道:“如此,就依两位爱卿所言行事吧。”
慈禧则没有开口,但这也就是默认了。
随后,又商议了半日国事,才散朝。
回到深宫之中,慈安和慈禧两人相聚。
“都不知道我们大清朝是谁家的天下!有些人打了败仗,都不能责罚,而且还要事事征求他的意见,这将我爱新觉罗家的威严置于何地?”慈禧愤然道。
慈安清楚慈禧为何如此言语,在之前曾国荃在天京之战中惨败的消息传来,慈禧想撤掉曾国荃浙江巡抚一职,但是却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就连恭亲王和文祥都是一样。
原因无他,曾国藩势力太大,朝中大员很多都和其有关系,纷纷为曾国荃求情,就算和曾国藩不睦之人,都觉得不能轻举妄动,否则惹得曾国藩暴怒,后果将不堪设想。
就如此,天京之战湘军虽然惨败,但是却没有遭到朝廷的斥责,只是督促曾国藩尽快挽回局势。
但是就在不久前,鲍超部在江浦惨败,整个江宁府都危如累卵,就连附近州府形势也变得恶劣的消息传来。
可是就是这样,恭亲王和文祥依旧对曾国藩多有袒护,并且阻止僧格林沁部南下,说这样的事情要征求曾国藩的意见。
这自然是害怕僧格林沁部南下,和湘军、淮军等发生冲突,造成满汉之间的纠纷了。
“汉人势力日渐强盛,江南已经不属于旗兵和绿营掌控,这的确是忧患,但是轻易引发争端于大局不利,会被人斥责卸磨杀驴。”慈安道。
慈禧摇头道:“任由汉臣如此下去,大清江山终归不保,不如我们下令让僧格林沁试探一下曾涤生,看看是否可以让旗兵南下,反正捻军现在式微,太平军也败亡在即,也是时候让那些汉臣知道谁才是天下之主。”
“如果曾涤生不愿呢?”慈安担忧道。
“那我们就知道他的德行了!虽然暂时不宜妄动,但是以后终归有收拾他的机会。”慈禧冷然道。
“这样好吗?”慈安道。
“为了我们大清的江山,唯有如此。”慈禧道。
慈安默然,他知道“如此”的意思,并不单指这件事,而是指压制汉臣这件事情上,虽然她觉得这样终归会出问题,但是也清楚慈禧是对的,汉人太多了,如果真让他们强大起来,那样满人的江山终归是不保的。
“那命恭亲王和文祥入宫吧。”慈安道。
恭亲王和文祥回去之后,又被密诏进宫,两人都聪慧过人,心中顿时有所猜测。
当他们听到两位太后的吩咐,证实自己的所想后,都道出自己心中的忧虑来,可是无论是慈安,还是慈禧都显得很坚决,他们也只能无奈的接受。
他们当然也清楚满汉之间的对立,这几乎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矛盾自从满清建立起来之后,就一直存在着。
而在太平天国起义之后,这场矛盾就变得更为尖锐,部分的汉人造反,部分汉人依旧选择支持满清。
他们竭尽所能的拉拢支持满清的那一部分汉人,重用他们,赏识他们,希望他们继续支持朝廷,就算他们势力渐渐变大,甚至能威胁到朝廷,也没有改变这种初衷,因为他们明白,如果失去这部分汉人的支持,朝廷就真的完了。
重用汉人是为了剿灭太平军,平定天下的动乱,而当这些动乱消除后,自然到削弱汉臣势力,巩固满清江山的时候。
这个时机,无论是慈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