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太平江山-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重用汉人是为了剿灭太平军,平定天下的动乱,而当这些动乱消除后,自然到削弱汉臣势力,巩固满清江山的时候。
这个时机,无论是慈安、慈禧,还是恭亲王和文祥都在等,因为他们都是同属满人势力集团的,自然需要保护自身的利益。
而现在慈安和慈禧两人,认为到了解决这种威胁的时候,湘军的两次惨败,让其实力大为削弱,淮军现在正在西进,估计之后又将和太平军进行大战,到时极可能是两败俱伤,那样汉人的实力就会进一步削弱,到时僧格林沁南下,将会成为拯救危机的英雄,江南地区的权势和利益,就会重新落入满人的手中。
恭亲王和文祥他们对此有所忧虑,因为他们清楚慈安和慈禧的如意算盘,是在动乱将要平息之下施展才适宜的,但现在捻军尚未平息,太平军似乎有死灰复燃之象,其他地方也有动乱发生,到时如果汉臣势力被打压得太过严重,旗兵又无法镇压这些动乱,那么满清的江山就危险了。
他们两人其实的是主张和平解决汉臣的威胁的,他们原本打算等战乱平息之后,再召那些地方汉臣入京,许以高官厚禄,以此让他们自解兵权,那样就能相安无事,天下太平了。
不过,这也要建立在汉臣真肯放弃手中的军权的前提下,才能达成的。
显然,慈安和慈禧两位皇太后,认为现在出手打压汉臣,比起等到汉臣束手就擒,更加有效和安稳。
大清真正的掌舵人是两宫太后,所以恭亲王和文祥最后屈服了。
不过,无论是慈安、慈禧,还是恭亲王和文祥都知道此事事关重大,所以在给僧格林沁的命令上,显得相当保守,只是要求他进行试探,如果曾国藩坚决反对,也不能逼迫太甚,让局势变得不可收拾。
就如此,一道诏令向着正在中原和捻军作战的僧格林沁送了过去。
第78章 赵烈文会曾国藩()
从安庆沿着长江而下,曾国藩的心情变得越来越糟糕,当他抵达池州时,天京之战的详细信息,被他获知了。
曾国荃、彭玉麟、杨岳斌和赵烈文四人皆陷在天京之中,这四人于他和湘军皆极其重要。
曾国荃是他的弟弟,他曾家五兄弟,曾国潢、曾国华、曾国荃和曾国葆,以及他曾国藩,其中曾国华和曾国葆皆在和太平军征战之时死去,而曾国潢则在家中操持家族事务,只有曾国荃跟着他。
所以曾国藩对曾国荃十分重视,几乎当他是自己的接班人,正是因为如此曾国荃杀戮严重,他却一直力保他,现在生死不知,让曾国藩极其焦虑。
而彭玉麟和杨岳斌皆是他手下悍将,视之为左膀右臂,水师皆由这两人掌控,现在失陷在天京中,湘军水师定然会大受打击。
而赵烈文则是他首席军师,智谋超群,湘军大小事务,很多事情大多都经他之手,现在自然全部压在自身头上。
想到自己连失四位重要帮手,而且天京之战中湘军惨败,几乎全军覆没,可谓精锐尽失,这让曾国藩整个人都变得有些颓丧。
当曾国藩抵达铜陵之时,赵烈文投降太平军的消息被他证实,当时他感到头昏眼花,几乎站不稳。
曾国藩怎么都没有想到赵烈文会背叛朝廷,背叛湘军,背叛名教,背叛他!
他和赵烈文两人,亦师亦友,这么多年来互相扶持,让湘军壮大起来,为了剿灭太平军,恢复名教盛况,使得天下太平,可谓殚精竭虑。
可是此时,赵烈文竟然离他而去,成为了他的敌人!
为什么?!
曾国藩怎么都想不明原因,难道赵烈文觉得天下应该归太平军?至于赵烈文贪生怕死,他根本就不相信。
赵烈文归降太平军一事,让曾国藩大受打击,整个人变得沉默寡言,一向和善的他,在心情烦躁之下,竟然变得喜怒无常起来。
而当曾国藩到达无为州之时,太平军对江浦的鲍超部发动攻击的消息,传到曾国藩处。
曾国藩当时整个人恍然醒悟,心情恢复了平静,自建立湘军以来,他什么大风大浪没有遇过,再危险的经历,生死一瞬的关头,都熬过来了,这次也不会例外,他整个变得沉静起来,之前的颓势丝毫不见。
他命令大军急速行进,前往江浦支援鲍超部,他对鲍超有信心,就算兵力不足,但据城而守,应该能支撑一断时日的。
可当曾国藩乘风破浪抵达芜湖之时,江浦陷落,鲍超部全军覆没的消息传到了他这里。
他当时喷出一口鲜血,眼前一黑,直接就昏厥了过去,当他转醒的时候,已经是三日之后了。
曾国藩自此整个人变得憔悴起来,仿佛一下子老了十岁一样。
鲍超部是他的希望所在,天京之战中湘军精锐已经耗尽,只有鲍超部尚能支撑大局,加上自己带领的部曲,尚有可能挽回局势,重振湘军。
可是鲍超部败了,而且是全军覆没,依靠自己手下这些人马,根本就不可能是太平军的对手。
就算联合都兴阿部,冯子材部,和淮军战胜了太平军,湘军自此也将一蹶不振,再也不可能恢复昔日盛况了。
湘军是他半生的心血,现在落到这个田地,曾国藩心中的悲伤,可想而知了。
不过,曾国藩能在屡屡受挫后重振,让原本弱小之极的湘军,壮大成东南地区,乃至整个中华最强大的军队,自然是非凡之人了。
他很快就重新振作起来,就算湘军不可能恢复以往,但也绝对不能让它销声匿迹于世间,否则如何对得起那些死去的湘军勇士。
曾国藩慷慨激扬,不断的鼓励手下的将士振作起来,让这支哀军士气振奋,皆抱着一股视死如归的心情出征。
两万多人的大军,浩浩荡荡向东杀去,很快就抵达和州,鲍超部原来的驻地。
在这里,一条条消息传给了曾国藩。
都兴阿部退走,冯子材部败亡,李鸿章的淮军准备东进的消息,这些都在曾国藩预料之中。
都兴阿的德行他太清楚了,根本不可能和太平军死战,而冯子材部太弱,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被灭掉也是必然,至于李鸿章他也十分了解,野心十足,湘军已经开始没落,他定然会乘机而起。
不过另外一些消息,却让曾国藩几乎承受不住。
彭玉麟和杨岳斌都投降了太平军!
杨岳斌就算了,一个“聪明人”为了活命,投降太平军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只是曾国藩对于自己一直重点栽培的对象,背叛自己感到伤感。
但是彭玉麟的投降,对于曾国藩而言则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打击,比起赵烈文投降更加厉害。
彭玉麟他更加了解,实力就不用说了,彪炳的战绩让人惊叹,而且为人也正直,是一个真正有理想有抱负之人。
这么一个人竟然投降太平军,这是曾国藩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的!
难道太平军这么好,竟然让彭玉麟认为朝廷都比不上?
到了这个时候,曾国藩已经无法,准确来说是不愿意思考了,因为再思考下去,就是对朝廷,对名教的怀疑,这是他心底里不愿意触碰的区域。
所以他选择性的忘却,整个人都沉浸在讨伐太平军的战事当中,想着着如何配合淮军剿灭太平军,根本不愿意停下来思考。
不过,很多事情不是他想如何,就能如何的,那些事情他不愿意响想起,偏偏有人要让他想起来。
当他在中军大帐中思索着战事的时候,一名护卫走了进来,在他耳边耳语起来。
曾国藩神色剧变,霍然站起,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沉吟了很久,最后狠狠的点了点头。
那名侍卫离开后,曾国藩在军帐中不断的来回踱步,直到不久之后,一个人被引领了进来,他才停留下来。
这是一个儒生,曾国藩十分熟悉的儒生,因为那是他曾经的首席军师,赵烈文!
赵烈文和曾国藩对视起来,很久很久都没有言语,仿佛时间都静止了一般。
“坐吧。”曾国藩道。
赵烈文道:“多谢涤公,然后坐在了一张椅子上。”
曾国藩也坐了下来,问道:“为什么要过来?”
“你说呢?”赵烈文笑道。
曾国藩没有笑,神色很严肃道:“你想劝降我?”
“那你愿不愿意归顺天国呢?”赵烈文问道。
“归顺天国?”曾国藩仿佛听到什么极其好笑的事情一般,狂笑起来:“哈哈哈!”
“有这么好笑吗?”赵烈文等到曾国藩的笑声止住才道。
“难道不好笑吗?竟然从你赵烈文口中,听到这样的言语。”曾国藩道。
赵烈文道:“可惜你知道我并不是说笑的。”
“所以我想杀了你!”曾国藩神色突然变得狰狞起来,狠狠地盯着赵烈文道。
赵烈文夷然不惧,道:“你不会杀我的。”
“为什么?”曾国藩道。
“因为我不是来送死的。”赵烈文道。
“难道你以为我不敢杀你!”曾国藩怒道。
“涤公!不要再说这么没用的负气话了,以前英明果决的涤公到哪里去了!”赵烈文突然咆哮起来。
曾国藩整个人怔住,然后颓然的靠在椅背上,道:“说吧!我真想知道你如何说服我?”
“沅甫现在囚于天京。”赵烈文道。
“他既然选择征战沙场,就随时准备为国捐躯。你不会以为用这样的小人行径,就能让我屈服吧?!”曾国藩道。
“湘军两次惨败,已经无法重振,就算联合淮军作战,最后也是徒为他人做嫁衣裳。”赵烈文道。
曾国藩嗤笑:“为万民请命,何必分湘军、淮军,我本无权欲,就算将我之地位拱手让于人,又有何妨?”
“太平军新天王乃至仁之君,万民敬仰,天下归心,所统领之部,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湘、淮二军根本就是以卵击石。”赵烈文道。
“不过是你信口雌黄而已,我就从未听闻过。”曾国藩道。
“但是彭学琴、杨厚斋皆甘心归附了,难道彭学琴的为人,你都信不过?”赵烈文道。
曾国藩道:“蛊惑人心而已,发匪想来擅长于此,彭学琴被蒙蔽也不足为奇。”
赵烈文皱眉。
曾国藩冷然。
良久,赵烈文道:“那曾温甫和曾事恒的死呢?”
曾温甫,即曾国华,温甫是他的字;曾事恒则是曾国葆,事恒是他的字。
“住口!你当年发过毒誓,绝不再提这些的!”曾国藩爆喝道。
“为了天下苍生,区区毒誓有何惧哉,就算肠穿肚烂,五雷轰顶,永不超生,我也要说!当年在三河镇交战之前,都兴阿早已经探知太平军部署,却偏偏不去相救,让温甫被活活围攻致死,那是谁下的命令!当年事恒病重,要求回家修养,是谁密令他继续镇守雨花台,致使他死于非命!那是清廷!是清廷啊!你忍受它这么久,难道还不够吗?你难道想为这样的朝廷连沅甫都牺牲?你这样根本就不值得,不值得啊!”赵烈文疯狂的嘶吼着。
第79章 满汉对抗之始()
“啊!”曾国藩仰天嘶吼,神色悲愤莫名,双眸中泪水纵横,埋藏在心底处的悲伤全部涌上心头。
三河镇之战中,世人只知道曾国华是死在太平军手中,但是却罕有人知道此事有满清暗中作梗之故,当年湘军大将李续宾和都兴阿奉命兵分两路,一路北征庐州,一路攻打安庆,当时曾国华随李续宾攻打庐州,途中进攻三河镇之时,遭到太平军围攻,力战而亡。
而曾国藩后来得知都兴阿早就知道太平军的部署,但是却并不提醒,而且见死不救,而原因则是朝廷命令都兴阿保存实力,并且寻机削弱汉臣实力。
曾国葆在围攻天京之时感染瘟疫,请求清廷准许他将统领权让给曾国荃,自己告病归家修养,但是却被清廷拒绝,要求他继续驻守雨花台,最终操劳过度病逝于任上。
两个兄弟都是被清廷的命令害死,曾国藩极其悲痛,不过他却不敢将怒火宣泄于清廷,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把握推翻清廷,一旦鲁莽行事,曾家恐怕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反而要装作浑不知情的样子,当清廷的走狗,为清廷卖命!
曾国藩一直以来,心灵都要承受极其沉重的压力,但是却无法释放,现在终于宣泄出来了。
赵烈文静静的看着这一幕,没有言语。
不知过去多久,曾国藩才缓缓止住哭泣,道:“赵烈文啊!赵烈文!你早就预料到会这样了吧。”
“涤公谬赞!”赵烈文道。
“太平天国那位新天王,真如此让你佩服?”曾国藩问道。
赵烈文笑道:“现在应该是叫天侯才对。”赵烈文道。
“这是为何?”曾国藩疑惑道。
“且听我一一道来。”赵烈文笑道。
然后,赵烈文将他所知的关于洪天的所有事情都一一道出,神色中充满了信任。
“无怪乎你和彭学琴都会倾倒于他脚下,果真非凡之君也!”曾国藩叹道。
赵烈文道:“不然我也不会将推翻满清,寄希望于他身上了。”
“那我现在应该如何做?我们湘军和太平军征战多年,现在突然和手下将士说要投降太平军,恐怕”曾国藩有些犯难。
“此事不急,需要徐徐图之。”赵烈文道,“我会留在这里辅助于你,对外就言我从天京逃了出来,被你所救。”
曾国藩点头道:“好!”
“报!”就在此时,帐外传来通报声。
曾国藩皱眉,倒不是因为有人打扰,而是他知道此时有人前来通报,定然是极其紧急的事情,因为他为了防止被人偷听他和赵烈文的谈话,特意命人远离军帐,严密看守,不允许无故打扰的。
果然,一个惊人的消息传到了曾国藩这里。
僧格林沁竟然率部南下,已经到了安徽凤阳府怀远城,那里南望就是淮河了,而且僧格林沁还派人前来,说是得知湘军作战不利,准备南下帮助湘军对付太平军。
曾国藩将目光看向赵烈文道:“原来你来此是为了此事啊!”
“没错!太平军正在和淮军激战,绝不能受到干扰,希望你能阻止僧格林沁南下。”赵烈文道,他听闻刚才的消息,也是吓了一跳。
虽说他早就猜到僧格林沁可能会请求南下,但是怎么也想不到会这么快,如果自己不是及早过来,恐怕真让僧格林沁得逞了。
曾国藩此时已经有了反叛之心,当下道:“满清真是欺人太甚,真以为我曾涤生可欺吗?”
“此时还不是和满清决裂之时,暂时还需要和它虚以委蛇。”赵烈文道。
“我明白,不过僧格林沁如此嚣张,我倒要让他见识一下我曾某人的厉害。”曾国藩道。
赵烈文微笑点头。
安徽凤阳府怀远城,僧格林沁神色阴沉。
这位满清亲王此时心情十分不快,因为他不久前收到了曾国藩的回信,曾国藩在信中以江宁之事尚可控制为由,拒绝了他南下,反而劝他留在中原,继续征剿捻军,不要让捻军重新振作。
这因由是缘于,上年僧格林沁擒杀了捻军盟主张乐行,让捻军大受打击,陷入低迷,否则他也不敢提出调兵南下,也是这个缘故,慈禧和慈安才会认为捻军式微,离平定不远了,让僧格林沁试探曾国藩的态度。
如果曾国藩单单是拒绝也就算了,僧格林沁还探听到,皖南、皖中各地,皆收到曾国藩的命令,让他们严防北方的捻军南下,还说有很多捻军假装城旗兵南下,如果发现这种情况马上攻击。
这不是**裸的挑衅吗?!
僧格林沁认为这是曾国藩因为自己的试探而表示不满,这让他十分不快,你湘军连吃败仗,警告一下还不行了!
不过,僧格林沁还真不敢轻易南下,他可清楚曾国藩的能量,在汉臣当中影响力绝对排在第一位。
如果他和曾国藩闹起矛盾来,不要说南方那些汉臣会和他对抗,就连中原地区原本和他合作无间的那些汉臣战友,恐怕都会生出别样的心思来。
所以,他虽然心中极其不悦,但是也只能忍气吞声了。
僧格林沁是个大老粗,说好听点就是率直,说难听点的话,就是不够城府,虽然打仗悍勇,但是计谋上并不太精善的。
此时他面上的表情,就丝毫没有克制。
他身旁的属下恒龄见此,当即猜到僧格林沁的想法,道:“曾涤生真是欺人太甚!朝廷不过是试探一下他的忠诚,竟然迁怒于僧王你,而且他如此行径,不就是自恃自己实力强大,想拥兵自重吗?汉臣当真不可靠。”
僧格林沁点头道:“大清的天下还是需要我们旗人来捍卫,曾国藩狼之野心,终有一天会忍不住的,我们要多加小心。”
恒龄道:“是!如果不是他还有些用处,我定斩他于马下,为僧王你泄恨。”
僧格林沁心中更加舒畅了,他对于恒龄十分满意,作战之时勇猛过人,而且还能说会道,自己要多家重用才是。
“暂且就让曾涤生嚣张一时,终有一天他会为自己今日所作所为而悔恨的。”僧格林沁傲然道。
“僧王英明!”恒龄逢迎道。
僧格林沁闻言哈哈大笑,冷冷的遥望南方。
第80章 湖州局势()
浙江湖州府,太平军除了江宁府之外,最为完整的统治区域。
黄文金部以湖州府城为中心,长兴、安吉两县以为依托,抵抗左宗棠的楚军,屡败楚军阵前统帅蒋益灃,让蒋益灃在攻下德清后,就再无法存进。
原本楚军准备联合苏南下来的淮军对黄文金进行围剿的,不过现在淮军北上,他们也只能将攻势停了下来,等待左宗棠调集闽浙其他地方的部队北上支援,再发动大规模攻势。
这让黄文金部有了喘息之间。
此事的湖州府,堵侯府中,黄文金正在和一人密谈。
“天京之围已解,而且新天王率领大军收复了江宁,真是可喜可贺。”黄文金道。
对面之人神色忧虑,道:“淮军已经西进,江宁压力甚大,胜负不可预料。”
“辅王你的担心也有道理,但是我们这里也岌岌可危,根本无法北上支援,真是愧对先王知遇之恩。”黄文金道。
对面之人是太平天国辅王,中军主将杨辅清,曾和杨秀清认过本家,结成兄弟。
“还叫我辅王?不要忘了我们都自辞王爵了。”杨辅清晒笑道。
黄文金闻言道:“是我失言了,新天王之仁厚,让我等佩服,区区虚位何足挂齿。”
“如果我们当年就能看透这些,天国何至于沦落于此,恐怕推翻满清,一统中华也未可知。”杨辅清轻叹道。
黄文金闻言沉默,他知道杨辅清的意思,太平天国落到这个田地,主要原因不是湘军、楚军和淮军等团练日益强大,而是自身,是自身的内讧!
为了权势,为了名利,自己人杀自己人,结果造成太平天国的衰落,乃至濒临覆灭。
“新天王仁厚爱民,万民拥戴,将士卖命,重振天国指日可待,你不必担心的。”黄文金道。
杨辅清点头,但是依旧没有言语,眼中满是愧疚、落寞的神色。
黄文金没有劝慰杨辅清,两人并肩作战多年,他对于杨辅清太过了解了,当年意气风发的杨辅清已经不在,此时的杨辅清早没有以往的雄心壮志了。
不过,黄文金对于杨辅清也没有什么同情的,杨辅清弄至现在这样,都是他自找的,为了权势投靠天王,背叛杨秀清,按照天王的指示,枉顾天国大局,逼反韦志俊,最终让天国在湖北一败涂地,而他驻守的江西一带也最终守不住。
他身为中军主将,和前军主将陈玉成、后军主将李秀成、左军主将李世贤,以及右军主将韦俊并列,掌握江西军政大权,可谓权势滔天,结果后来一败涂地,过着仰人鼻息的生活。
在太平天国后期五位主将中,最热衷权势,为之可以不择手段的,就是杨辅清,但是结果混得最惨的也是他,连投降湘军的韦志俊都不如。
杨辅清在地盘丢失后,被迫进入安庆投靠陈玉成,但是陈玉成看不起他,后来跟着李秀成,李秀成也不待见他,将韦俊投降一事的责任,全部归在杨辅清身上,他无奈之下只能跟着李世贤行事,结果李世贤直接将他撇在一边。
杨辅清自此灰心丧气,后来太平军节节败退,他和黄文金一同镇守湖州,事事都遵从黄文金的指挥。
说起来这真是讽刺,要知道杨辅清在太平天国的位置可是远在黄文金之上,杨辅清可是堂堂中军主将,而黄文金不过是前右军主将韦志俊的部属而已。
但就是这样,杨辅清也没有怨言,兢兢业业的统帅着他那所剩不多的部曲,协助黄文金,一次次的打退楚军的进攻,历史上杨辅清就这样默默无闻的战斗着,直至湖州将要失守,他才化妆潜逃至上海,乘船逃走脱离太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