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诡谍-第1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五点半的时候,所有队员和基地时钟对了一次表,他们开始做登机准备。

    六点整,伊尔…76慢悠悠地从跑道上起飞,任务的第一步骤像钟表似的开始准点运行。

    严格地说,劳振国和他的伙伴并不是计划的第一步,因为在几分钟前一架波音…767已经从中海的一个国际机场率先起飞,这架767属于在香港注册的包机航运公司,这家公司几星期前就向宝岛民航局申请了航线飞越许可,许可的日期就是今天,飞行计划表明一位岛国客人要从中海起飞,然后直接从宝岛上空穿越,飞往冲绳的那霸国际机场,这架767在宝岛的旅程将在2万米的高空完成。不出意外,台北的民航管制中心批准了这次穿越,但飞机必须时刻打开自己的“无线寻址系统”,这个无线电装置会用事先约定的频率,不断发送自己的身份,高度和速度信息,这样民航管制雷达的屏幕上将时刻准确识别目标。而军方的雷达系统上只能看到一个光点,当然“强网”的指挥识别中心会首先和台北民航管制中心联系,而后者会告诉军方,这是一次无害的高空通过。

    时间是计划的关键,大约8点刚过,伊尔…76已经到达1万8千米的高度,而在他们正上方的波音…767,按计划预定的那样,准时调整了“无线寻址”系统上的身份标识,几秒钟以后,他们变成一架准备准备飞回中海的民用包机,而事先申请的频率和身份信息被伊尔…76上临时加装的“无线寻址”系统发射的电磁波所代替。一位精通民航信息系统的空军情报官负责操作这个临时系统。

    这一切对劳振国和他的队员来说都是不必要了解的,他们一直在货舱两侧的铁制架子座椅上打着盹,每个人的脸上戴着一个黑色的塑胶氧气面罩,橡皮管连接在机上氧气供应站的接口上,暗红色的照明灯光使每个人的脸上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光彩。

    跳伞指导员老李也和大家一样的穿戴,他就这灯光最后检查每个人的装备,队员们各怀心事,但好在暗淡的红光下很难看清人脸的表情。

    “40分钟”机舱广播里传来机务军士的声音。

    每个人都站起身,开始把主降落伞和备用伞系到身上,主伞在胸前,备用伞被在身后,然后是大大的背包,通过绳扣倒挂在主降落伞前面,武器…………05式冲锋枪,它配有消音器,依靠100发滚筒弹夹供弹,挎在身体左侧,一个可供应45分钟呼吸的氧气瓶挂在脖子下。

    “检查氧气”又是机务军士的命令

    每个人都在把氧气面罩上的橡胶管从飞机氧气站的接口上拔下来,插进氧气瓶的蓝色接口里,然后打开气阀,单气压表的数字升到一道绿色标志线上的时候,所有人都可以畅快的呼吸了。

    当一切都做完以后,所有人又坐回椅子上,由于装备较大,他们的姿势有点僵硬。

第二百五十八章牺牲() 
货舱里的气压在一点点变化,飞机上的工程师把货舱里的压力逐步调节到和机舱外的2万米高空中相类似,这一切准备工作用去了差不多30分钟。

    现在伊尔…76在2万米的高空中,平稳地飞行,导航员在机头那个四面被玻璃环绕的小小空间里紧张工作者,他将负责把飞机带到预定的地点,终于他对着送话器说

    “我们到了”

    跳伞指导员走到每个队员身边,最后检查伞包的位置和气压表的设置,然后他和每个人握手,用他的东北口音说

    “祝你们好运,回来请我喝酒”

    货舱控制板上的红灯变成柔和的绿色,队员们挨个向舱门口走去,身上的准备使他们看上去和宇航员毫无二致。在货舱口的跳板位置,队员们站成一排,把头上佩戴的双目夜视镜拉到面罩的眼睛位置,并打开开关。

    还有4分钟,货舱门缓慢地打开,黑色的空气涌动着滚进伊尔…76,跳伞指导员竖起2根手指,几乎用全部的气力大声喊叫

    “2分钟”

    队员门已经全部在跳板位置站好,飞机舱内边侧的指示灯不断闪烁着红色,接着它变成恒定的绿色。

    四个人面朝天空,背对机舱,一条腿屈起来,似乎在蓄积力量,几乎在同一时刻,他们跳出了货舱,脸朝外,双臂伸直,伊尔…76从脸旁划过。

    队员们此刻自由的在空中翱翔,唯一向他们施加影响的是大地母亲深切的呼唤。

    劳振国在领路,就像远飞大雁群中的头雁。

    稳定下落姿势之后,他们悄无声息地空中飞行了10公里。大约在3500米高度,压力感应器向主伞上的控制机构发出一阵连续地电脉冲信号,降落伞中的释放机构开始工作了。

    劳振国感到自己似乎静止在空中,接着强壮的身体被一只看不见的大手托住,猛然向上提起,然后是一阵震动,面积巨大的翼形伞完全在黑夜中展开,在不到2秒钟内,他下落的速度由接近200公里降到不足14公里,缓冲器吸收了大部分能量,否则脊椎骨会在一瞬间折断。

    飞翼伞是一种和前辈相差很大的降落伞系统,两层薄薄的高强度尼龙展开后形成略带圆弧角的长方形飞翼状,两层尼龙层之间是不到2毫米的间隔,这可以让空气通过,从而形成类似机翼的空气动力结构。跳伞者利用可用双手操作的控制绳,达到在空中转弯和一定范围的姿态调节,这可以让他们落得更准,飞得更远。

    夜空如洗,星星清晰可见,群山的黑影从四面八方包围过来,接着劳振国看见卫星照片上所确定的地标,小溪顺着山谷流淌,水面在星光的照耀下发出粼粼波光。

    孟天从劳振国头顶上方飘过,又在风向的帮助下滑翔回来,轻轻巧巧地落在小溪旁的草地上,接着是来自青藏高原的曲右良。

    劳振国感到大地在迅速向他扑来,他解开扣在身上的装备包,把它轻轻扔到地面,然后双脚一震,踩着柔软的草地,不自主地摔到在地上。他快速解开降落伞的固定扣,环视几十米内的队员,但是他没有看见“老牛“。

    事实上,这位善于攀爬一切险岭峻峰的老士官是第四个着陆的,也是最后一个。他就降落在不到80米的地方,不是在草地上,而是在一处陡峭的山坡上。他沉静试图调节伞绳,去和自己的队友会合,但是他的装备包首先滑落到腿上,固定背包的绳子在重力的影响下把他的身体朝完全相反的方向拖去,他在山腰上翻滚了5米,然后被一块巨大的山岩绊住了。

    由于背包绳的牵绊,他的身体姿势发生了改变,不是用双脚,而是身体的一边完全侧倒着摔在布满山石的陡坡上。

    他的左侧大腿骨被摔成几段,几乎完全粉碎。“老牛“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骨头断了,因为那种声音是如此的尖利和刺耳,但是在最初的几分钟内,他不会感觉到疼痛,但时间并不持久,一种无法用语言诉说的巨大痛苦像闪电一样传遍全身。

    “老牛“用双手抱住大腿不断在山坡上翻滚,口中喃喃自语:“天哪,天哪,太他妈不走运了”。

    他不知道自己的伤势到底如何,他也不知道,一块尖利的骨头碎片把左侧的股动脉刺了一个像米粒一样大小的洞,他全身的血液正像沸腾的热水一样顺着这个缺口涌出身体。

    一分钟后,队友找到了“老牛”,孟天取出随身携带的笔形强光电筒照在他的身体上。

    “哦,太糟糕了”他惊呼一声。

    他们有一个急救包,里面有绷带和敷料,也有涂抹在伤口处的强效抗生素,但这没有用处,士官“老牛”需要的是医院,外科医生和大量的血浆,而且要快,几分钟内他就需要。

    劳振国从“老牛”的装备里取出急救包,打开一个小塑料盒,里面有6支小小的附带注射针的药瓶,他取出一支,用劲拍到伤者的右腿内侧,想了想,又取出一支,重复刚才的动作。这些药瓶是“吗啡“,它们可以解除伤者的痛苦。

    “老牛“已经不需要镇痛药了,快速流出的血液使他的体温不断降低,也带着了人体的痛觉感应,他只感觉到冷,似乎现在地处寒冷的北国。

    “头,我,我,没有做好,对不起“他伸出双手想抓住队长的胳膊,但很快就垂落下去,口中发出”呵呵“的声音,几秒钟后,士官”老牛“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他是这次任务的第一位牺牲者。

第二百五十九章伪装() 
换到其它任何一种场合,劳振国都会对自己同伴遭遇的不幸表示出适当的同情和悲伤,但现在不行,时间,场合都不合适,其他两名队员也同意这点。悲伤可以在他们活着回家以后表达。

    “小孟,把他的装备收集一下,找个山洞藏起来,把他的枪拆掉,枪机另外扔,子弹带上“

    “多扎,去小溪附近找块地方,挖个浅坑“劳振国冷静地下达命令。

    队长俯下身去,把“老牛“身上的身份标牌,自动手枪和一切可以表明来历的东西一一清除,然后去帮助曲右良。两人用匕首和双手在小溪旁柔软的草地上挖了一个浅坑,大小刚够安放遗体。他们把遗体放进浅坑里,盖上土,又找了一些石块,故意用散乱和随机的堆放,就好像是天然形成的一样。他们把牺牲者的装备和自己的降落伞捆扎起来,放到山脚边的一处洞穴里,然后用土和石块把洞穴隐蔽起来。

    做完所有的安顿工作后,劳振国尝试用随身携带的“北斗“战术终端进行定位,并在地图上做好标识,十多分钟后,这支小分队的行军路线已经完全确定。

    他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处理尸体花掉了差不多所有计划中的机动要素,“老刘“背包里那些不能丢弃的任务设备和多余的食品加重了他们的负担,这将更加延缓行军的速度。

    曲右良代替“老牛“担任小队尖兵,每当翻上一座山梁之后,他总是蹲伏在高出,用微光夜视望远镜仔细观察周围的情景,以避免发生措手不及的情况。

    地势是不断上行的,这个藏族汉子比别人多背负5公斤的装备,虽然脚步显得沉重,但在速度上丝毫不受影响,尖兵的角色对他尤为适合。

    天空上云层在不断集聚,星光越来越黯淡,这正是小分队所需要的,云层可以让黎明的光线延迟出现,黑暗中也不会遇到外来的干扰,而且在视力上,他们有夜视镜所赋予的优势。

    经过几小时的不间断强行军,小分队穿越几道山梁,翻过两座丘陵,已经走出10多公里了,他们现在需要找一个地方休息。

    劳振国选择一座悬崖下的天然石缝,上面有一些草丛可以作为掩护屏障,下面是流淌着的小河,在夜色开始褪尽,黎明即将来临的时候,3人吃了几块饼干,喝下几十毫升补液,在身上盖上几捆干草,开始躺下休息,一个人蹲伏在高处,警惕地注视着四周,冲锋枪的保险处于解脱状态,他们分成3班放哨,劳振国是第一班。

    上午10点钟,他把孟天推醒,自己去睡觉。下午5点,曲右良用手指在肋骨上轻轻把他唤醒,当队长完全清醒以后,他看见藏族汉子用手指贴在自己的嘴唇边,劳振国认真听了听,从不远处的小河边传来大声的谈话声。

    孟天也醒了,现在改怎么办?这些声音越来越近,冲锋枪上的保险已经被打开,当然,不到万不得已,没人会去开枪。

    劳振国又听了一会儿,他听出这是几名附近的中学生,来这里野营的,这不属于可伤害范围之类,但这些人有可能发现自己的小分队,从而危害整个行动,他感觉自己握住匕首的那双大手在微微出汗,心脏扑通通跳个不停,脚步声和说笑的声音在不断接近,3个男孩,2个女孩,说着混合口音的台语。

    已经可以听见几个宝岛少年轻快的脚步声了,这表示离小分队的距离不会超过15米,似乎没有更多的选择,劳振国的匕首在悄无声息中脱离刀鞘的束缚。

    一只大手在他的背后轻轻拍了拍,是曲右良,他伸出左手轻轻摆动,示意队友不要动作,然后从身边拿起一块石头套在一段外形有点独特的短绳套的顶端,像电影中西部牛仔那样用力甩动几圈

    “呼”一阵沉闷而劲急的风声在劳振国的耳朵边上响起,接着在大约30米远的一处崖壁上发出很大的石块破碎声。

    几个少年停住脚步,过了一会儿,他们向相反的方向跑去,从大声的对话中,小分队员听出这些高中生以为是山崖水土流失,山石有大面积崩落的危险。又过了一会儿,在嘈杂声中,这几个想在此露营的少年收拾东西,转入另一道溪谷之中。

    “太玄了,真有你的”劳振国砸了藏族汉子一拳,这种被称为“梅朵”的投石技巧是曲右良从家乡带来的,在那里几乎每个男孩子都精于此道。

    夜色开始占据天幕,小分队又开始行军,他们走一段就用“北斗战术导航”终端进行一次定位,努力借助夜视镜观看周围的景色,地形,并和卫星照片上的地形标志物对照,最后在指南针的帮助下确定路线。到半夜时分,方向和进度都让队长满意,他估计还有20公里左右的山路。

    在西南山区训练的时候,劳振国和他的队员可以保持比这个快得多的行军速度,但那是轻装前进,光线充足的白天,而不是黑夜。夜视镜的电池是有限的,他们没有太多的备用电力,即使有,当人眼长时间通过镜头观察世界的时候,很容易发生视觉疲劳,所以队员们只在需要的时候,把戴在头上的双目微光夜视镜拉到眼睛位置。最为关键的是,现在他们在战区,在执行静默渗透任务,这意味着隐蔽比速度更重要。他们已经碰上一次意外,再来一次就嫌太多了。

    黎明快要到来的时候,他们看见一处巨大的山丘,那是卫星侦测照片上圈定的目标地点。于是他们开始攀爬右边的山坡,那里可以很好的观察到山丘整体及附近的丘陵,如果有雷达的话,无论如何伪装,都逃不过队员的双眼。

    一个小时以后,他们喘着粗气到达了山坡顶部,在靠近山缘南侧有一大片草丛,不太像热带地区的景色,到有点像温带北美灌木丛。队员们俯身趴在草丛里,感到全身上下很舒适,这太好了。

    战士们取出覆盖着植被的伪装网,现在他们的藏身之所更加隐蔽,除非在几米的距离内仔细观察,否则很难发现踪迹。

第二百六十章起航() 
取出巧克力和水,很惬意地用餐之后,孟天开始工作,他取出一台和老式半导体收音机差不多大小的盒子,又拿出一架外观呈现出菱形的碟状物,把一个特殊磁质材料制造的天线插入碟子前面的一处开口孔中,很快,一架高灵敏度的天线就处于备用状态。

    组装完天线后,孟天把一个电缆线分别插进盒子和天线的接口里,打开盒子上的开关,面板上的指示灯在忽快忽慢地闪烁着红色,载波正在尝试和低轨道上的一颗战术通信卫星联络,和一般处在3万公里高度的民用通信卫星不同,这种军用卫星不是静止轨道卫星,它可以在地面控制中心的遥控下机动到临时战区,较低的轨道使得地面设备不需要很大的功率就可以和卫星建立连接链路。

    指示灯的红色变得有规律了,这说明微波链路已经接通,终端机将会自动发送一个识别密码给卫星,后者在完成核对后,将和地面建立起双向连接。

    指示灯现在呈现稳定的绿色,接着连续闪烁3下,这是预定的信号,表示引导分队就位,几秒钟后,指示灯闪烁6下,大陆上的指挥中心确认了这次联络。

    劳振国取出望远镜,这是一架带有稳定陀螺系统的稳像式观察装置,可以在6…12倍率之间自由调节,即使在最高倍率状态也不会因为手部的抖动而模糊景象,一般在这种大倍率下必须有三脚架的支撑才能使用。但他手中的这部不需要,任何的震动都会被望远镜上的传感器侦测到,在计算芯片的帮助下,微型电机会在相反的力点施加影响,从而抵消震动。

    就在引导小队发出就位信号不久,远在西北大漠中的“吸引者”中队开始做出发前的准备工作。

    参与行动的是6架飞豹改“野鼬鼠”攻击机,此刻机务工程师在对吊舱和武器进行最后的检查,其实这几天来,他们已经多次测试过“迷惑者”吊舱和飞机本身的航电系统,“鹰击9E”已经在机翼内侧的挂架上安装妥当,但是锁闭机构还是需要检查,2枚小一些的中程防辐射弹挂在外测挂点下,每枚导弹通过一个很粗的同轴电缆和飞豹机身中部的接口相连,巨大的“迷惑者”被几个粗壮的锁扣牢牢抓住,安静地待在机腹下,一段很粗的黑色线缆在飞机和吊舱之间建立信号连接,如果有人划开线缆的外层(很厚),就会发现真正传输信号的不过是一束由和头发丝差不多直径的玻璃纤维组成的光通路。

    张志军和他的15名伙伴已经待命很长时间了,大部分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现在他们在餐厅里吃出发前的最后一顿饭,年轻人还是像往常一般开着玩笑,这大概和“小奇”的表现有关,它是队里的吉祥物,一只母鸡,如果每次出发训练前“小奇”会下蛋,这就代表一切顺利,而今天早晨,这只母鸡下了双黄蛋。

    任务简报昨天晚上就做过了,按惯例不应该这样,因为会让飞行员因为心理负担影响睡眠质量,但这次他们必须提前准备,攻击命令随时会下达。

    任务既负责又简单,通俗地说,这6架飞机要到世界上防空火力最密集的区域内大喊大叫,吸引防空系统,是整个系统,而不是一两件武器的注意。

    张志军没有去吃饭,他在有飞行任务的时候从来不吃任何食物

    “不要在天空中像一个姑娘样吐个不停”这是他的恩师,从不喝酒的俄国功勋飞行员…柳申科夫的口头禅,张志军第一次和老师飞反机动,就被老头高达9G的加速度动作弄得满氧气罩都是早餐,从此,他养成了飞行日不吃任何食物的习惯。

    在任务等待的时间,张志军给自己女儿写了一封信,要求孩子听自己妈妈的话,将来做个有益社会的人,当然这封信会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发出去。

    终于,出发命令下达了,6名飞行员和同样数量的火控军官在各自的机库对战鹰做出发前的交接,环绕飞机一圈,抚摸战机,这些勇敢而无畏的人心中充满豪情。

    矮小有力的牵引车,把飞豹拉出机库,有顺序地停放在跑道的不同起飞位置。

    “辅助动力开”

    “计算机加电”

    “武器系统加电”

    “开始充氧”

    “吊舱加电”

    张志军和后座的火控军官,28岁的刘南,一项一项按起飞清单有条不紊地执行检查程序。

    “塔台,所有检查正常,601等待起飞,离场频率533”张志军向塔台报告。

    五分钟后,塔台上的任务指挥员发出指令

    “600编队,可以起飞,起飞程序S1,祝愿你们凯旋”

    张志军放下飞机襟翼,操作转向盘,松开刹车,就在飞机开始缓慢滑跑的起飞线的一瞬间,他和刘南向十多米外的机务工程师行了一个干净有力的军礼,工程师们也排好队,向出发的战友回礼致敬。

    几分钟后,飞豹上的WS…9B发动机发出沉闷的低吼,随着声音越来越高亢,张志军推动节流阀,设定起飞动力,十米长的火焰从发动机尾喷口窜出来,600编队的指挥机601号像脱缰野马般从起飞线上猛然一震,短短十几秒内,平视显示屏上的速度从0快速跳动到200,220,240,260,当280出现的时候,飞豹带着将近8顿的武器装备飞上了大漠蓝天。

    在2200米高度,张志军关闭后燃加速器,把节流阀收小,战机速度逐渐稳定在1080公里每小时,在这个高度上,600编队的6架飞豹攻击机将组成2个3机编队。

    张志军低头看了一下飞行控制电脑的显示器,发现起飞和编队已经消耗掉差不多30%的燃料,这种损耗速度在飞行计划限定的范围内,他们不会直接飞往任务区,而是在杭州的一个空军机场降落加油后,再次起飞。

第二百六十一章不满() 
在初升的太阳下,劳振国开始在望远镜里观察对面的山丘,他不断调节放大倍率,首先获得足够的视野范围,再放大视野中任何感兴趣的一草一木。

    在开始的几小时内,它看上去就是一座普通的山丘,有茂密的绿色植物,有灌木,甚至美丽的鲜花。

    到中午,在刺眼的阳光下他看出山丘的形状在发生变化,逐渐呈现处一种巨大的梯形结构,又过去2几小时,他看出所有的植物和鲜花不过是伪装网的一部分,只是太真实了,无论是飞机还是卫星,都无法准确识别出这是一处容纳“超级丹麦眼镜蛇”雷达系统的外部框架建筑结构。

    他把望远镜交给伏在旁边不远处的孟天,精通雷达结构的无线电专家比队长更加了解这个巨大的物体。

    “那里,山丘的左边,是散热通风井”孟天轻声说

    任何电子系统的散热都是最为关键的,岛国人修建的这座雷达系统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