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个人的甲午-第1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全力配合你们的行动,但是这样的计划帝**队是不便参与的,所以你们必须保证这次行动万无一失,至于何时开始行动,等待伊藤博文首相的裁断吧!………不要太着急,我相信那一天已经不远了……”
完这句话的时候,川上操六脸上没有丝毫的轻松,反而显得无比的凝重和忧虑,帝国与清国的这一战,如果最后的命运是要靠玄洋社这样一次政变来获得,真不知道对帝国前途来说,是不是一种悲哀?
所有被前面两三章搞得有些头痛的朋友不要着急,治理国家仅仅有激情是不够的,很琐碎很厌倦,通常都是这样开始的。不要着急,风云突变马上就要开始了。
最近订阅、月票、打赏都有点少哈,都去看盗版了,掩面痛哭,声泪俱下,这心里面的苦,该向谁去诉啊!
第十七章 迷雾中的开始(八)()
绍基在上海又盘桓了三日,由林启兆陪同拜会了在上富商家族,洋人的洋行商会等,为下一步在江南展布经济埋下些许伏笔,铺设点人情场面后,便带着梁启超坐着总督官船直奔江宁而去。
吴绍基离开上海后不久,这些天闭门谢客,把自己关在上海租界里那幢小洋楼里酝酿了数日的康有为,连续几日在《时务报》上发表文章,由甲午北洋舰队的悲怆失败,由日本这样一个尔小国如何能够幡然振兴,居然让煌煌大清节节败退痛失海防根基,再到如今的山东半岛大捷,大清缘何一再获胜却不能真正击败日本,继而便是振聋发聩的登高一呼,值此国家危难之际,大清当万众一心,筹措募集款项,重振北洋舰队!大清不可一日无海防,海防不可一日无海军!
康有为的文章一经在《时务报》上发表,在京城的谭嗣同立刻同声相应,不仅在京城原文转载了康有为的文章,还专门雇人将《时务报》分送京城内的皇亲贵胄官绅士子,甚至就连茶馆酒肆也让人张贴了出来。一时之间京城内外大江南北,风起云涌群情激奋,募款之势如火如荼。
在上海,无论是以南浔张家为首的南浔四大家,还是在上海滩风云一时的买办世家席正甫席家,以及与北洋关系密切的唐廷枢唐氏家族,这个时候都是率先便站了出来,慷慨解囊带头捐款,上海各界尤其是商界也是云集响应,捐款的风潮随着康有为那几篇气势磅礴的文章,席卷了整个上海和江南各地。
这样的场面让林启兆也是有些莫名的惊诧和振奋,起初他心中还多少有些担心会出现冷场的局面,暗中也和像南浔张家、上海滩的唐氏家族沟通过,希望他们能够带头出面募捐,先把声势造起来。没想到康有为的那几篇文章一发表,还没等南浔张家和唐氏家族带头出面整个风潮便已经被搅动了起来。
这便是时势大,汹涌澎湃,一往无前!任何国家民族危难之际,都会涌动起这样势不可当的潮流,康有为的文章便是这份时势大潮中的一把火,点燃了举国上下压抑已久的激奋之情。
不仅上海各界踊跃捐款,有为的文章发出三日,手握北洋财政大权的盛宣怀,便随即以轮船招商局的名义捐款60万两白银,还发动北洋体系内的各种实业、大小官员共计筹款万两言重振北洋舰队,北洋上下责无旁贷!
湖广总督之洞率先捐出一个月的俸禄,并明电天下,号召湖广各界及各地督抚为大清海军捐款,为振兴国势助力。
紧接着两广总督李瀚章,闽浙总督宝泉尾随其后,各地督抚先后闻声响应连偏远穷困的云贵也表示云贵虽财力据,不敢为天下先,也甘于天下后。
绍基总督的两江自然是当仁不让的,其实也用不着吴绍基花费过多心思,还没等他的官船到达江宁,扬州、苏州、常州一带那些家产万贯的盐商们,便在自年前就开始的观望猜测中达成了一致,这些和官场中互通消息的盐商们反应极快,这样的时候难道会看不出风向火候。皇上要重振北洋舰队吴绍基又是皇上的心腹重臣,这时候捐银子,既是帖了新任两江总督吴绍基的心,给他老人家拿了脸,又何尝不是顺了皇上的意。
经过一番协商后。各地_商按照往年捐派地规制。凑足了一百万两银子准备交由两江总督衙门捐给林启兆、康有为等人在上海设立地捐款处。没曾想消息刚刚放出去。银子还没有送到两江总督衙门。从江宁将军衙门又递了话出来。春节前刚刚到任地江宁将军景铭说了江自古便是国家财赋重地。值此国家危亡之际当为天下表率。况且两江总督吴绍基吴制台地面子。恐怕也不只一百万两银子吧?
这其中地意思大家伙还能明白谓天下表率。自然是要靠银子来说话地。虽然明知道这是新任两江总督吴绍基拿自己这些人下刀子。但是此时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退回去已然是不行了。既然是要做足面子。盐商们也只能把心一横。陆续又认捐了六十万两银子。总共一百六十万两交到两江总督府内。
而此时京城里面。人心民气更是沸腾到了极点。茶馆酒肆中。不时有学子们拿着康有为地文章朗朗诵读。念到热血沸腾处。整个屋内便是一片轰然叫好声。热闹地场面比起往日看戏听说书还要畅快。
普通小民生计尚且艰难。自然没有多余地钱款可捐。但是心里却是恨不得拼了命地在这股子潮流大势中喝彩助威。街头巷尾。市井民间到处都是一片热火劲。
鬼子屁大一点地方。都能捐款买兵舰。咱大清四万万人。还能给小鬼子比了下去?………
如今在陆地上小鬼子给打地没了魂。将来咱大清再把海军建起来。看他东洋
还能蹦多久!……
谭嗣同设在京城的时务报馆,这些日子以来,每日里都是人头攒动川流不息,官绅商贾清流士子们像赶集一般涌了过去,里三层外三层,挤馆里面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每一笔捐款交到募款处后,经由报馆负责募款的人高声唱出,屋内屋外立时便是一阵喝彩声。捐款之人此时少不得便是对众人团团一稽,脸上全然是一份说不出的光彩和得意。还有不少清流士子们来到时务报馆内捐款的木箱前,更是连名字也不署,放下银子便转身而去。
挥洒之间,只是彼此拱手抱拳的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更加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光绪二十一年二月二十三日,一直安安静静呆在颐和园里的慈禧,忽然出人意料的颁下懿旨,着太监总管李莲英从宫中的日常用度中拿出五十万两银子,用于大清购买兵舰,重建北洋舰队。慈禧的懿旨一经颁布,朝廷之中顿时一片震动。
京城中的皇亲贵胄文武官员此时都是有些坐不住了,如此的风潮涌动太后都捐出了银子,这个时候谁要是再看不出潮流大势,这几十年的宦海生涯就算是白混了。
慈禧懿旨颁布的当日,以军机领班大臣奕为首,王府宗亲、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纷纷派人往谭嗣同的报馆捐款,不少官员背地里懊悔的是直跺脚,别说皇上在一旁看着,单单是这样既得名又光彩的事情,平日里想要有这样的机会都寻不到,这个时候怎么就落在了后面呢?
其实这也是再正常不过初朝廷之中的大多数官员都没有把康有为的那几篇文章放在眼里,不过是几篇书生意气的文章罢了,能激起多大的风浪出来?却万万没有想到,正是这几篇纵论时势号召募款的文章,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生生的把甲午风云以来的民心人气激发到了顶点。
对于慈禧宫中用度中拨出五十万两银子的举动,光绪倒也没有感到有多少意外。甲午以来太太在民心人望上连着跌了几个大跟头,眼瞧着这么好一个延揽人心的机会,她又怎么会轻易放弃?她要真的能耐得住性子,那才是稀罕事。更何况从宫中用度中拨款,说穿了也不过就是表面文章而已,这银子最后还不是从内务府中出,自己这个做皇上的,又怎么会在慈禧的日常用度方面克扣缩减,凭白的招人诟病非议。少不得光绪又给内务府下了道手谕后的日常用度一切如旧,不得有丝毫缩减。
这样一个风起云涌的时候,光绪没精力也不想在这些琐碎的小事上面过多计较,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借势,风潮既然已经起来了,趁着这股民心人气,他正好把几件过去不太好办的事情正言顺的办下来。放眼天下,谁又能比他更善于借势,又更懂得借势?
绪二十一年二月二十五日,经过此前光绪召集军机处多次商议后,终于颁布了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的旨意。
“从前设总理各国事务门办理交涉虽历有年所,惟所派王大臣等多系兼差未能殚心职守,自应特设员缺以专责成。即日起由军机领班大臣奕和李鸿章牵头,着手负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之各项事务李鸿章为外务部大臣,入值军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紧接着第二日,光绪又不动色的颁布了第二道旨意,以甲午之战中,朝廷军事指挥颇多掣肘不利事权专一为由,宣布仿效德国成立总参谋部,以兵部尚书陈卓为总参谋部参谋长,负责今后大清编练新军及战事运筹谋划。在总参谋部之上,另设立军府,以李鸿章、孙汶、陈卓三人为军府大臣,李鸿章为正,孙毓汶和陈卓为副,一应军国大事,概由军府总揽负责,可不必经军机处直接陈奏。
比起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光绪的第二道旨意则显得厉害了许多,朝中自然不乏有心之人,这个时候见皇上借着朝野内外的这股风潮,对朝局的这一番调整布局,都不免暗暗心惊和感慨。
设立军府和总参谋部,并可以绕过军机处和六部直接陈奏,明摆着是在分军机处的权了。虽说是以李鸿章为正,孙毓汶和陈卓为副,但是明眼人都看的出来,军府究其实是一个空架子,实权其实都在总参谋部陈卓手里,皇上这是在朝廷架构之外,借设立总参谋部将军权牢牢的握在了自己手中。
再联想到太后的那道拨款的懿旨,此刻谁还能看不明白眼前的大势?太后不过是顺应这份潮流大势,而真正推动这份潮流大势往前走的,不正是如今紫禁城中的皇上?
晚上还有一更,今天这更来得晚了点,鞠躬致歉!
第十八章 迷雾中的开始(九)()
府和总参谋部的架子是搭起来了,然而千头万绪~刚开始。一旦与日本的和谈结束,国家趋于稳定,军制改革就将全面推开,编练新式军队和裁撤各省的绿营、练军、防军,将地方督抚手中掌握的军队大权逐渐收归朝廷,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军队,成为总参谋部未来五年内的头等大事。
这些天来,除了冷眼旁观在这样一个潮流大势中,各色人等的态度和表现,徐徐构建自己心目中的朝局变革架构外,光绪将更多的心思都花在了军制改革方面,每日雷打不动都要在总参谋部里呆上几个时辰,和陈卓等人商议未来展布的种种措施和谋划。
这日下午,光绪刚刚从总参谋部回到紫禁城内,远远的便见到刑天站在殿外的台阶下面,和几个小太监嬉笑着晒太阳。
这个刑天天生就是一副嘻嘻哈哈自来熟的性子,当初救驾受伤后,在宫里又养了大半个月的伤,和宫里的这些太监都混得脸熟,此时见刑天和几个小太监在那里有一句没一句的瞎侃,光绪不由得皱紧了眉头,冷冷的哼了一声。
一见皇上站在不远处,几个小太监吓得赶忙噤声,规规矩矩的跪在地上不敢说话,刑天也连忙收起了刚才那份嬉笑的神情,小跑了过去极熟练的一个跪地问安,虽说样子肃然许多,可一抬头,目光中还是带着那份嬉皮笑脸的神色。
“你一个统兵将,和那些个小太监厮混什么啊?让外人看到成何体统!”光绪也没给他颜色,皱着眉头呵斥道。
刑天也不辩解,顺着光绪目光嘿嘿一笑恭敬敬的站在一旁说道,“微臣知道错了,下次再也不敢了。”
刑天的性光绪还是了解的,外表看起来大大咧咧,其实心思相当周密细致,在大事上面绝不会犯糊涂,就是有时候总给人不拘小节的感觉。此刻光绪见刑天一副低眉顺眼的认错态度里也明白这个家伙不过是摆出个样子,心中未必以为然,当下不由得又敲打了刑天几句。
“做大事讲究气度格局成天嘻嘻哈哈大没小的样子,将来怎么能威服你的部下?不要仗着朕喜欢你,就一味的放纵自己,看看陈卓,那才是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将风范!”
刑天拼命的点头,显得态度极其诚,就只是脸上的神情多少有些古怪。
看他副认错地态度绪也是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冷着脸问道。“有什么事情就说出来吧。看你这样子。就像是憋了一肚子地喜事。说出来给朕听听。”
刑天期期艾艾了。才咧开嘴笑着说道。“皇上臣真地是有喜事。而且是天大地喜事………微臣打算明日成亲!”
光绪一怔。刑天打算成亲地事情他是听说了。却没有想到这个家伙倒是猴急样。一天都不愿耽搁紧着地神情顿时忍不住笑了起来。“刑天朕把你从山东前线急电召回。是有重要地事情要交代于你你可倒好。天大地事情都放在一边上心起自己地亲事了。这倒是公私两不误哦………”
刑天倒像是一副受了天大委屈地样子。苦着脸说道。“这不是微臣听说皇上打算让微臣留洋吗?这一漂洋过海还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来。总不能让别人没名没分地等着微臣不是?亲事办了。微臣心里也就踏实了。也才好为皇上办差啊。”
光绪静静地注视了刑天片刻。点了点头说道。“朕知道你心中记挂着她们一家对你地恩情。你能有这份心。朕就不怪你。既然是成亲。朕回头也让人给你送一份贺礼。省地你在别人面前说朕小气。连段~瑞地四合院都生拉活扯地要了过来。你地脑袋倒是蛮灵光地嘛。”
刑天心中一动。知道皇上已经察觉了自己那番做作背后地用意。抬起头望着光绪刚想解释什么。却看到光绪摆了摆手。缓缓地向前走去。一边走一步说道。
“朝局政治中的事情,你最好还是不要牵扯进去,这是带兵之人的大忌!有些时候你是一番好的心意,想要帮别人解脱困局,可做的不好反而会弄巧成拙,倒把自己牵连进去了。朝局内的事情朕心中有数,站在朕这个位子上,有好些事情未必是你们下面的人能够体会的。记住朕的话,从今往后不该管的事情不要去管,你也管不了,明白吗?”
光绪的声音不高,但是话里的意思却是极重,刑天即便再散漫也不敢在这时候犯糊涂,老老实实的回答道。“微臣谨记皇上的教诲,今后只做好微臣分内的事情,不惹皇上生气。”
“知道朕让你留洋去做什么啊?”光绪走了几步,回头看了刑天一眼问道。
“微臣琢磨着皇上肯定是要让微臣去学习洋人如何指挥军队作战,其他的微臣倒也没什么,就只是洋人的话微臣一点都听不懂,将来出去两眼一抹黑,生怕学的不好给皇上丢脸。”刑天沉吟着说道。
就刑天这片言只语,便可看出他绝非外表那副大大咧咧的样子,人还没有出去,就已经提前想到了语言不通的问题,光绪听后也是有些欣慰的点了点头说道。
“语言上面的问题你不必担心,朕会专门给你们安排通译,有几年的时间你们想必也能慢慢学会洋人的语言,至于学习军事嘛,你只说对了一半,朕要你出去学习的不是陆军,而是海军!”
刑天原本是低着头,规规矩矩站在光绪身后侧,听到光绪最后一句话,猛地一下抬起头,满脸都是惊愕之色。
“皇上,微臣于海军的事务是半分都不懂得,海面上指挥作战和陆地作战完全是两回事,微臣臣根本就不是学习海军的料啊!………皇上还是让别人去学习海军吧,微臣还是想呆在陆军里面。”
“正因为不懂,所以才要你学。你此前在陆军学校里面,学的都是陆军上面的兵事,现在忽然让你去学习海军,是有些勉为其难。不过谁又是天生就懂海军的事情的?还
点一滴学起来的!………你的指挥才干朕是很看重动脑筋,尤其是大局观强,能够带兵打胜仗并不难是能够一战而改变整个战场的态势,这样的本事就不是寻常之人能够做到的了。正是如此,朕心中才对你寄予了厚望!”
甲午之战,应该说整个战局的变化,基本上都按照光绪此前的预计和安排部署在发展的,唯独有一点是光绪没有想到,此前也没有任何的布置。那就是刑天以偏师奔袭旅顺举扭转了整个战局。倘若旅顺没有失陷,日军的后勤保障没有被全部焚毁,以日军的实力必定不会轻易退回辽南,恐怕整个辽东辽南的战局,也不会像后来那样发展的如此顺利。
“微臣还是觉得自己不是学习海军的料,”刑天固执的昂着头,竟是半点没有退缩的意思,“皇上海军的指挥作战和陆军指挥作战完全是两回事情,别的不说,就只是兵舰上面的机器设备,微臣都是全然不懂,要从头学起何其艰难。微臣倒不是怕自己学不会丢脸,微臣是担心辜负了皇上对微臣的厚望。”
“朕又不是让你将来去开军舰有专攻不错,海军上面也有很多分类朕要你学习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指挥一支舰队作战!”光绪向四周看了看没有旁人,便压低声音说道。
“朕先给你透个底,你心中也好有个数,朕正在重建北洋舰队,重建一支我大清真正的海军。朕已决意待你学成归来后,将北洋舰队交到你的手里!………”
光绪话还未说,刑天已经是大惊失色,噗通一声便跪在了地上。
“皇上万万不可,北洋舰队督丁汝昌正是由陆军转为海军,因不懂海军兵事,方才有其后黄海之战的惨败,皇上这样做微臣断然不敢受命,微臣的本事如何能够指挥得了一支海军,微臣恳请皇上收回成命。
“糊涂!”见刑一再推辞,光绪也是忍不住有些勃然大怒,沉着脸呵斥道,“丁汝昌的才具充其量也就是个中人资质,对洋人的指挥作战一无所知,你是在陆军学校里面历练过的,你们两个能相提并论吗?现在让你转行去学习海军,朕心中也知道,这不是一般的难,你有畏难之心,担心将来不能指挥不了海军,朕也能够体谅,但是有一点你想过没有,我大清四万万人,可是通晓海军事务的除了北洋那些个留过洋的管带,还有几人?朕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我大清没有人才啊!”
到这里,光绪也是有些气苦,用力忍,才将心头翻江倒海般的火气压了下去,沉沉说道。
“让你去学习海军,朕也是反复权衡的,不仅仅是因为你年轻,人又聪明,接受洋人的先进东西能比较快上手,还有一层更深的意思你恐怕未必明白。将来的海军对于我们这个国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一个重任,朕决计不能交到一个庸庸碌碌之人手中,而眼下我大清又确实找不到一个可以担此重任的人。你是朕一手拔擢起来的,在甲午之战中屡建战功,尤其是收复旅顺,无形中也是挽救了北洋舰队,正因为你有这样一份功绩情份于北洋舰队,才是将来能够稳定住北洋舰队局面的最合适的人选,否则像丁汝昌那样驾驭不了局面,终将难逃一败!…………
如今们国家面对的局面,西方列强就不去说了,就是我们东边的日本,又何尝不是虎视眈眈,恨不得一口把我大清吞下去。眼下日本或许会暂时退回去,但是要不了多久,他们就必定会卷土重来,朕敢断然,五年到1内,中日之间必有一战,时不我待,朕和这个国家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去犹豫等待了,国家危亡之际,不去慨然面对,难道躺着等死!…………
刑天此时也是矛重重,一方面皇上说的并非没有道理,这个时候,大清根本就没有谁能够担当如此的重任,自己不去,也是找不到别的人去的。然而面对如此天大的责任,干系着整个国家的命运,自己能不能够做得到,他心中始终犹豫不定难以委决。
“朕这次还从福州船政学堂选拔了200人和你一同到英国去学习海军,朕给你三年的时间,这三年你就是不吃不睡,就是打熬得脱成皮变了形,也要给朕学到点真本事。三年后,朕会安排你去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英国人的海军中实习半年,你给朕记住了,你们这些人能够有这么好的条件去学习,都是朕用开放通商口岸,开放大清的国内市场,眼睁睁看着洋人从我大清瘦骨嶙峋的肌体上,一刀一刀的割肉吸血换回来的,是大清臣民忍辱负重给你们创造的条件!这次举国筹款购买军舰,天下云集响应,连市井百姓都知道我大清要强盛,就必须有一支强大的海军,你还在这里和朕推三阻四,天下人之心,你推脱的了吗?你又敢推脱吗?!”
猝然间,刑天心头一震,望着光绪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朕给你0天的假期,该成亲成亲,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