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个人的甲午-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堂大人何出此言啊?北洋武备学堂的学员没有了,可这学堂还在这里啊,假以时日,再多方招募学员和教习,必将恢复往昔的盛况,中堂大人不必过于伤怀。”张佩纶从旁劝慰道。
李鸿章默默的看了张佩纶一会儿,不禁苦笑着说道,“幼樵啊,这做人做事凭的都是一口气,北洋武备学堂开办不过5年,刚刚有了点眉目,朝廷就急不可待的拿了过去,锐气一失,再要从头开始,谈何容易啊。”
“我倒是不这样看……”经历了中法之战后一度沉沦的张佩纶,此时一扫当年的书生狂态,显得深沉了许多。“朝廷所办的新建陆军学校,依靠的还不是北洋的老底子,这些人无论是教官还是学员,都是中堂大人一手简拔,苦心栽培,他们撒到哪里,都是北洋的种子,将来枝叶茂盛,根却依然连着北洋。”
李鸿章轻轻一笑,竟是忽然间透出一丝苍老和疲惫,嘴里喃喃自语道,“北洋,朝廷上下都在盯着的北洋,幼樵你说说看,这北洋到底是什么?”
“北洋是中堂苦心打造的北洋舰队,是中堂大人的淮军,是北洋这些年一步步开创出来的招商局、电报局,矿山、铁路,制造局……北洋就是中堂大人这面挽狂澜于既倒的旗帜,和旗帜下面愿为中堂大人效死之人。”
张佩纶说着,心中也是激荡不已。当年朝廷下旨将他从严发往军台效力赎罪,危难中正是李鸿章施以援手,将他召入幕下,又把自己的小女儿菊藕嫁给他为妻,如此恩遇,怎不让他感激莫名。
李鸿章拍了拍张佩纶的肩膀,眼神温和的端详了他片刻,神情一肃说道,“幼樵啊,北洋是什么,你只有一句话说对了。北洋其实就是我李鸿章一人,我李鸿章在,北洋也就在,可要是有一天我李鸿章不在了,这北洋又将是如何一番局面呢?难保不会像今日的北洋武备学堂,人去楼空,只剩下一个空架子而已……”
张佩纶微微一惊,抬眼望着李鸿章,心中不明白李鸿章今日如何会发这样一番感慨。
“朝廷这次强行将北洋武备学堂调往京师,确实做的有些让人心寒,但幼樵以为,北洋二十余年的苦心经营,又岂是朝廷所能抽空的?”
李鸿章摆了摆手,对张佩纶的一番劝慰全然不在意,只是望着余晖下,一片寂静的北洋武备学堂说道,“你当我是为朝廷的打压忧烦啊?这些年来朝廷有哪一日停止过对北洋的打压。像这两年不给北洋海军拨军费的事情,真的就是为了给太后建园子没有钱了?从根子上讲,还是有些人不想看到北洋坐大,不想让权力掌握在汉人手里,满汉之防,尤甚于国家之危……眼下国家承平日久,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们啊,不就是想看着北洋一天天变弱,一天天消亡,卧榻之侧没有了心腹之患,他们才安心啊。我眼下还在太后跟前说的上话,可要是有一天我不在了,有谁能撑起北洋呢?”
张佩纶此时终于明白了李鸿章心中的忧虑所在,心里也是暗暗的叹了口气。北洋后继无人,现如今又是将疲兵惫,骄横**,怪不得中堂大人会如此看中那些离开的武备学堂的学员。
“罢了,这些事情就不说他了。你回头准备一下,跟随我去北洋舰队一趟,去年恭亲王就提醒过我,北洋也该整顿一下了,再这么折腾下去,别人不来打压你,自己就先垮掉烂掉了。”李鸿章收起刚才的那份神情,眼中闪过一丝凌厉的寒光。
——
第十四章 慢慢起航()
春节刚一过,林启兆就立马赶往津门拜见李鸿章,将皇上准备让自己接手江南制造局和上海织布局的事情,和自己接手后的章程,详详细细的给李鸿章做了禀报。
而朝廷这边,也早就有旨意下来,李鸿章其实也很是为这两处光贴银子不赚钱的地方头痛不已,这些地方都是北洋开办洋务探路先行的举措,要抛开又是不舍得,倒真的有些变成了鸡肋。现在朝廷有了旨意,接手的又是自己曾经向朝廷举荐的人,心里也是放心的。
再加上上次李鸿章给了林启兆一百万两银子,没想到一转手,林启兆就给他赚回一百万两,对林启兆这样的手段,不仅是他,连手下办洋务一等一的盛宣怀也是赞叹不已。
所虑的只是林启兆接手后,北洋能有多少利益。好在林启兆事前已经有了一份详细周密的章程,涉及钱物财务方面的事情,自然是盛宣怀出面和林启兆谈。李鸿章除了一番温语勉励外,也不像对北洋武备学堂的事情那般推脱,反是叮嘱下面的人给林启兆提供方便。
在津门呆了三天后,林启兆就在盛宣怀的陪同下匆匆赶回上海,正式接手江南制造总局和上海织布局。
事情却远非想象的那么简单,接手后林启兆才发现,仅江南制造总局一处就足以让自己举步维艰。机器设备陈旧落后,缺少精通机械制造和绘图算数的专业人才,尤为严峻的是管理制度混乱,江南制造总局的官员上下其手,营私舞弊之风盛行。而生产出来的枪炮基本上是直接划拨给淮系军队使用,根本不考虑成本和利润,可笑的是,那些枪炮的质量又太差,就连淮军都宁愿摆在库房里面不用。
难怪就连盛宣怀提到江南制造总局也是满脸苦笑,在交接的时候,暗自叮嘱林启兆缓缓为之,不要操之过急。
林启兆一头便扎进了江南制造总局和上海织布局的事务中,好在林家经商多年,手底下还是很有些得用的人才,加上上次生丝一战,让林启兆在上海十里夷场大出风头,连洋行里的洋人都要给他几分面子,万般头绪也慢慢的梳理出来一个脉络。
正准备向光绪禀报后,便全力实施时,杜怀川连着几封电报,为新建陆军学校采办器械物资的相关事务,又重重的压了过来。林启兆无奈,只有把上海这边的事情先嘱咐下面的人经手办理,自己带着几个和上海滩各大洋行关系熟溜的手下,按照杜怀川拟定的采办物资清单,忙着和各大洋行谈判。
这其中也是很有技巧的,林启兆知道自己刚刚接手江南制造总局,对武器装备方面的情况了解不多,怕被洋人哄骗,用过时的旧武器蒙蔽自己,特意频频和各大洋行的买办接触,比较价格,洽谈物资采购的事宜。
对于像他这样的大主顾,各大洋行的买办是巴结都来不及,尤其是德国和英国的洋行,彼此之间竞争相当大。林启兆倒好,也不着急,把各大洋行能够提供的物资及价格,让人绘制了一份表格进行比对,再回过头来,用最低的价格压怡和洋行。
怡和洋行的买办是唐杰臣,彼此都是好朋友,绝不可能在物资上弄什么幺蛾子,摆自己一道。】这是林启兆心里早就想好了的,在自己还没有把军火物资采购的门道弄清楚之前,自己只能依靠唐杰臣和怡和洋行。但是做生意都是要求财的,依唐杰臣的为人,不可能不为自己的雇主怡和洋行的利益着想。
所以林启兆还是来了次故技重施,先是闹得满城风雨,让全上海的洋商们都知道自己要采购大宗物资,再挨个谈判,摸清对方的底线。完了,把这些东西往唐杰臣面前一放,再重重的搁上一句话。
“按理,谁的价格低我自然照顾谁。但是我和杰臣多年的朋友,去年的生丝生意也和怡和洋行结下了情份,怎么说都要照顾自家人吧。但是该赚的钱,怡和洋行尽管赚,我林启兆却也绝不当冤大头,如果怡和洋行能按照清单上面最低的价格供货,这笔生意我们就谈成了。”
说吧,翘着腿做在唐杰臣对面,还从桌上唐杰臣的雪茄烟盒里拿出一支雪茄点上,笑眯眯的望着唐杰臣。
都是在生意场上打滚的人,林启兆的意思唐杰臣如何能不明白。看着林启兆那副怡然自得的样子,唐杰臣也是哭笑不得。但是朋友情谊归朋友情谊,商业原则还是要讲的。
唐杰臣把清单上面的价格仔仔细细的看了一遍,不觉暗暗的叹了口气。“子华,你的价格怡和洋行是绝对不会同意的,我们和大清各地督抚的物资器械交易,包括李鸿章的北洋,价格都比你现在的价格高了一半多,我恐怕找不到恰当的理由去说服我那个古板的英国老板啊。”
林启兆嘿嘿一笑,颇为神秘的冲唐杰臣眨了眨眼睛,“杰臣兄需要一个理由是吧?我这里倒是有一个理由,不知道能不能说服你们大班啊?”
“子华说来听听,倘若合情合理,我自然会大力促成此事。”
“合情合理谈不上,不过肯定是合乎利益的。从今年开始,江南制造总局的大部分机器设备陆续都将更换,我粗略的算了算,第一批更换的机器设备总价就将在300万两左右,但是现在我一直都没有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合作伙伴,杰臣兄觉得这个理由如何啊?”林启兆看似毫不在意的挥了挥眼前的烟雾,神情悠闲的可以。
唐杰臣却是为他的话陷入了沉默中,从商业的角度看,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理由,而且有着长期的利益,非常符合英国人一贯的思维。但是这样大的动作,北洋和朝廷能同意吗?
看着唐杰臣脸上的犹豫和猜疑,林启兆并不着急,放下手中的雪茄徐徐说道,“杰臣兄大约是猜测我这次接手江南制造总局,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动作?我也不瞒你,我这样做也是被迫的。这么大一个织造总局,下面那么多厂,可除了往里面填银子进去,就是不赚钱。拿一枝毛瑟枪来说吧,优劣好坏暂且不论,单单是成本,江南制造总局的生产成本是17两银子,洋人的生产成本是10两银子,这样下去,迟早都是关门了事……所以不更换设备,不引进人才是不行啊。”
“如此说来,子华是真的打算把江南制造总局重新改造一番?”唐杰臣半信半疑的望着林启兆。
“千真万确,而且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当然,对你们怡和的大班,我还是要讲点情份的,毕竟上次他是帮了忙的。价格上我可以让一让,但是最多一成。规矩嘛还和过去一样,他把钱放在哪个口袋里面我不管,账面上不能少一两银子。至于你杰臣兄嘛,回扣就没有了,你们唐家又不缺银子,缺的是像我这样的朋友对吧?”说完这话,林启兆自己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唐杰臣也被林启兆逗得乐了起来,摇着头说道,“子华啊,以前我还真没有发现你居然还是这样的人才,做起生意来是滴水不露,而且是心狠手辣,我这样的朋友恐怕被你卖了,还在帮你数钱吧。”
“谬论,杰臣兄大才,自然看不上这些散碎银两,我就不一样了,居家理财,勤俭第一,不敢大手大脚啊。”
两人对望一眼,不觉大笑起了。又说笑一番,便将此事敲定了下来。
唐杰臣为了说动怡和的大班,又是很花了些功夫,中间又经过了些周折,直到林启兆摆出要和德国人的洋行签约的架势,这件事情才算真正定了下来。
这样一来,采购物资器械自然慢了些时日,直到三月下旬,第一批物资才从上海装船发往京城。
累了两个月的林启兆,却是连松一口气的念头都不敢有,转头就奔向自己在上海租界里面的办事处。
江南制造总局和上海织布局的一大摊子事情,还有今年的新丝也马上要上市了,今年如何和洋人谈判,资金怎么周转,都要好好的谋划周详。最重要的,他还要到租界里面去见一个人,一个德**官,这件事情已经拖了许久,原本他并不抱什么希望的,没有想到一个意外,却让他大有收获。
他那天原本是去和德华洋行的大班谈采购军火的事情的,没有想到却在德华洋行大班那里见到了大班的好友,刚从德国慕尼黑抵达上海的德**官卡尔。冯。霍斯特。听德华洋行大班的介绍,卡尔。冯。霍斯特毕业于德国柏林军事学院,曾经担任德国陆军上校,参加过当年著名的色当战役,在两年前因为偶然卷进了军中的派系倾轧,被解除了军职,此次是应德华洋行大班的邀请,专门到中国来旅游的。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听到德华洋行大班对这位卡尔。冯。霍斯特的介绍,林启兆是大喜过望。前些日子,杜怀川就专门向他转达过皇上的意思,请他通过和上海各个洋行的关系,帮忙物色有经验的德**官。他正在踌躇,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而现在,这个卡尔。冯。霍斯特不请自来,简直就像是特意为自己准备好了的一样。
和国内那些人不同,林启兆毕竟是留过洋的,虽然不懂兵事,但是也知道普法战争和德国柏林军事学院,当下便通过德华洋行大班,向这位卡尔。冯。霍斯特委婉的表达了自己的要求,并且表示将尽可能的满足卡尔。冯。霍斯特所提出的条件。
林启兆给卡尔。冯。霍斯特开出的年薪,是卡尔。冯。霍斯特作为德**官年薪的五倍。在用钱方面,林启兆从来都是大手笔的,按照他的估计,这个卡尔。冯。霍斯特眼下被解除了军职,正处于彷徨的时候,如此优厚的待遇,怎么会不让他动心呢?
但是让林启兆大为意外的是,卡尔。冯。霍斯特不仅毫不犹豫的拒绝了林启兆的邀请,而且还表现得相当的傲慢。言谈中对中**队的素质和战斗力非常的不屑,似乎担任将来新建陆军学校的教官,是对他自己作为德**官荣誉的的玷污,虽然他已经被德**队解除了军职。
不谈条件,直接拒绝,林启兆是生意谈判上面的老手了,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心中多少有些不甘心。而且卡尔。冯。霍斯特那份倨傲的态度,也有些激怒了林启兆,激起了他心中那份好胜的心态。不过他是不会把这样的情绪表现出来的,见陷入了僵局,林启兆并不急于说服卡尔。冯。霍斯特,转而是借和德华洋行大班谈军火采购事宜的理由,邀请德华洋行的大班和卡尔。冯。霍斯特赴宴。
倘若到时候卡尔。冯。霍斯特依旧固执己见,林启兆还有自己的杀手锏,那就是请德华洋行的大班出面劝说,最多不过是和德华洋行做点生意罢了。林启兆相信,在利益的驱动下,德华洋行的大班会充分发挥他和卡尔。冯。霍斯特的友情的。
患难见真情,真情有时候就是真金白银。
此刻林启兆正是匆忙赶往租界,去宴请德华洋行的大班和卡尔。冯。霍斯特。这个时候,他是真恨不得把自己掰成两个人来用。想想去年春节前,自己还向皇上提出过总揽江南经济的想法,此时才明白这样的想法太过牵强,也才真正体会到了皇上所说的那句话:贸易只能济一时的缓急,实业才能救国的道理。振兴经济,靠耍点手腕和聪明是远远不行的,还是必须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做起。
现在自己这边虽然困难重重,但是毕竟像一艘船一样,已经慢慢了。林启兆相信在经济展布方面,再困难的事情都不过如此而已,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他很自信绝不输于任何人。只是也不知道皇上那边,新建陆军学校的事情进展如何了?朝廷中的风高浪急,又岂是江南可比的。林启兆有些忧虑望了望京城的方向,皱紧了眉头。
…………
收藏和推荐都太少了,太少了,太少了,需要动力啊………
关于一更和两更的问题,其实不过是拉票的手段,可以将一更改为两更,不过每一章2000多字,想来会让读者大大们有些愤怒的。每天一更,每更在4000字以上,这样节奏应该不慢了。当然会有爆发的时候,那就是提供无穷动力给面条吧!加油啊!
对了,面条奇怪本周收藏推荐成绩不太好,仔细一想才明白,原来是中石油涨价了啊。唉,油价上涨,严重ps中石油!涨价比谁都快,降价比谁都慢,直接连累面条的票票。
——
第十五章 永不相负()
一转眼,筹建陆军学校已经两个多月过去了。陆军学校在陈卓、吴绍基、杜怀川等人拼了命般的苦心经营下,已经渐具规模。
沿着学校周边修筑了四方形的土墙,土城墙上,筑有通道和护墙。四周设置炮台四座,台内地下凿空为贮存弹药的地下室。墙外按照惯例设置了护城河,沿河遍植杨柳,此时正是春色深沉,满眼一片翠绿的景象,让人心神不觉一振。
站在远处的山坡上,杜怀川比照着手中的图纸,一一为光绪解说。何处是校舍,何处是讲堂、教习室,何处是弹药军械库,何处是学员教官的宿舍。操演场如何规划,营门如何布局,办公场所及大堂又置于何处,说的是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光绪放眼望去,陆军学校里一片秩序井然。已经建成的建筑杂然而有序,几千个工匠们正分作十几处,搬运砂石,修葺房屋,铺平路基,满眼都是埋头苦干热火朝天的场面。杜怀川这次是花了血本的,为了招募工人,在三个月内完成陆军学校的建设,每个工人的工钱比平时高了一半,现成的白花花的银子每十天就发饷,加班还另外有犒赏,工人们干起活来自然是卖力无比。
而北洋武备学堂留用的学员和新招募的学员,已经按照建制编列成队,分作两个部分,在教官的带领下,开始基本队列和出操的演练。虽然刚招募的学员明显还有些生疏,对列也显得较为松散,但是一个个昂头挺胸沉默肃然的架势,倒也有了几分真正的陆军学员的样子。
望着眼前那一幅万物更新的画面,光绪心中一颤,一股莫名的感觉顿时涌上心头。多少日子的夙夜未眠,辗转腾挪委曲求全,忽然间都化为乌有,而埋藏在心里最深处的那份不为人知的希望,像周遭的那份阳光,正一点点的被眼前的一切拨动着,跳跃着,灼热而明亮。
这个国家,就要从此刻的这个陆军学校开始,真正走向一条自强不息的道路了吗?
“皇上,队列前面领头的三个人,就是皇上特旨召入的段祺瑞、王士珍、冯国璋。”陈卓手指远处说道。
“他们可还符合你这个总办大人的要求啊?”光绪回身一笑说道。
“他们都是北洋武备学堂毕业的,那个段祺瑞还在克虏伯炮厂学习过半年。他们来到陆军学校后,微臣也曾经和他们进行过一番深谈,皇上果然是慧眼如炬,这三个人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陈卓也是掩饰不住的喜悦说道。
人才?!恐怕论起权术和审时度势来,你这个总办大人都要甘拜下风啊。光绪心中暗自一笑,脸上却只是轻轻的哼了一声。
这三个人带兵打仗的能力他是清楚的,但是这三个人另外的本事他更加晓得。北洋军阀在中国近代史上搅起的内乱,和当年这三个人都脱不了什么干系。光绪最担心的还是这三个人拉帮结派的手腕,也绝不允许出现这样一个团体。他把他们召过来当然是要用他们,但是怎么去用,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此时却不能对陈卓他们言明。
“把他们三人叫过来,朕要见见他们。”光绪一边吩咐,一边向着正在演练队列的陆军学员走去。
段祺瑞、王士珍、冯国璋三人,此时正带着刚入学的二百多名学员进行基本的队列操练,忽然见到一个侍卫飞马赶来,远远的便在马上高声喊道,“皇上召见段祺瑞、王士珍、冯国璋。”
三人慌忙抬头望去,只见陆军学校总办大人陈卓等人簇拥着一个人,正缓缓的走了过来。当中那人戴着一顶**一统瓜皮帽,穿着一件青缎袍褂,腰间系着二龙戏珠明黄卧龙袋,正若有所思的注视着自己。这难道就是皇上?
容不得多想,三人赶忙急步上前单膝跪地说道,“臣拜见皇上。”
“罢了,起来说话。”光绪将手虚抬一下,上下打量着了这三人一会儿,又问道,“几时到的京城啊?”
“回皇上,臣等到京已经大半个月了,按照总办大人的吩咐,一直在陆军学校负责操练新入学的学员。”段祺瑞等人站的笔直,一脸肃然的说道。
陈卓站在一旁,指着三人一一为光绪做了介绍。
接到朝廷的旨意时,段祺瑞刚从克虏伯炮厂学习回来,任职北洋军械局。王士珍从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后,回到了山海关任炮队教习,冯国璋则在淮军中任职。三人虽然不知道朝廷为何忽然召他们入职新建陆军学校,但是位置低微,更加不敢怠慢,匆忙的收拾了一下,便先后赶赴京城,到新建陆军学校报到。
此时一见,虽然三人都还有些局促,但是神情顾盼间,隐隐的便有一股英武沉郁之气,难怪在中国近代史上,这三人能够搅起那么多的风云变幻。在北洋培养的军事人才中,这三人确实算是拔尖的了。尤其是站在中间的段祺瑞,纹丝不动的挺着身板,沉稳,内敛,颇有大将风度。
光绪满意的点了点头,忽然又问道,“知道朕为何特旨调你们进京,协办陆军学校的事务吗?”
三人微微一愣,思忖片刻,段祺瑞跨前一步,高声说道,“皇上特旨拔擢,是想让臣等三人协助总办大人,为大清建立一所真正的陆军学校,培养出优秀的陆军学员献犬马之劳,臣等必定尽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