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个人的甲午-第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时此刻,能够号令北洋各部的是谁啊?”光绪带着些许说不清楚意味的笑容看着袁世凯。
李中堂?!袁世凯心中一动,恍然间有些明白,又似乎有些糊涂。“皇上是让微臣先去津门,请李中堂出面主持大局?”
“不是请李鸿章出面,是天下大势国家存亡必须要他出面,李鸿章是何等样之人,事关国家存亡,也关乎着北洋的生死,他如何会袖手旁观?……”见袁世凯还有些没有体会自己的意思,光绪静静的一笑,“朕这样做,也是在为你铺路了,有李鸿章的支持,北洋各部才会心甘情愿供你驱驰……”
骤然间,袁世凯顿时明白过来,即便没有自己,李中堂一样可以主持山东的局面。皇上特意在这个时候调自己去山
战局,并不是因为自己和北洋有旧,而是要借李中堂来为自己收复北洋各部奠定基础。李中堂在北洋经营多年,正如朝廷中弹劾李中堂的折子所言,北洋各部几乎就是李中堂的私家军,以自己的资望是根本驾驭不了的。然而此战倘若自己能够稳住山东的大局,不仅于国家有功劳,于北洋更是有恩情,惟有这份恩结情连,北洋才能够在日后真正成为自己的北洋。
一股莫名的感慨和激动,连带着那种说不出来的庆幸和惊悸,在袁世凯心中排山倒海般涌动着。田庄台一战就不用说了,即便是日后的局面,皇上也想的如此深远,每一步又是如此周密细致,倘若当初自己迈错了步子,没有将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功名前程全押上了,恐怕……
袁世凯不敢再多想什么,跪下说道,“请皇上放心,微臣定不辱使命!”
“山东一战,最关键之处就是威海,你要切记了,其他地方打成什么局面都不要紧,最重要的是威海不能丢,保住了威海,不仅是保住了海的门户,更是保住了北洋水师,”光绪的脸上慢慢严峻下来,盯着袁世凯一字一句的说道,“这个国家海军的底子就全在北洋水师了,你身上的责任牵动着这个国家未来的气运,明白吗?”
“微臣谨记皇上教诲,此战必当竭尽心力,死战不退!”袁世凯斩钉截铁说道。
皇上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袁世凯何尝不能够领会,此战他不仅是为国家而战,也是为自己而战。
“你和段瑞立即动身前往津门吧,不要有什么顾虑,李鸿章不比旁人,放眼天下,能够洞悉世事大局的,莫过于他了。”光绪望着袁世凯扬了扬手,转身向着吴绍基、杜怀川等人走去。
看到皇上过来,众人赶忙跪下,连人群中的怀特也是恭敬的向着光绪鞠躬。光绪轻轻一笑,示意众人都起身,目光却温和的看着怀特招了招手,让他到自己身边来。
田庄台一战,这个美国人确实有些让光绪感到意外,不仅至始至终陪自己坚守在田庄台,利用记者的身份发布田庄台一线的战事进展情况,将西方各国的注意力从京城里的朝廷,转移到了自己这个皇帝身上,还出人意料的起到了一些特别的作用。
“能够和朕一道死战不退,这份情谊朕会永远记在心里的,”光绪看着怀特微笑着说道,“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讲究来而不往非礼也,说说吧,你有什么要求尽管向朕提出来。”
“能够陪皇帝陛下在这里,是我的荣幸,”怀特看着光绪,目光一闪露出些狡黠的笑容说道,“更何况能够得到皇帝陛下的友谊,已经足够了。”
光绪顿时哈哈大笑起来,“怀特,你很聪明啊,朕的友谊!嗯,你说对了,你也是洋人当中第一个有资格说这句话的人………既然如此,朕就来告诉你朕的友谊意味着什么,你将会拥有在这个国家里面行动的一切便利,只要不违背我们这个国家的法律,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任何事情。朕还打算让你成为朕的私人顾问,让你成为朕和西方社会沟通的桥梁,当然,朕给你最重要的东西,正像你说的一样,是朕的友谊……”
“谢谢皇帝陛下的厚爱,能够担任你的私人顾问是我莫大的荣幸。”陛下的私人顾问,何止是一份荣耀,其背后隐藏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这个名词所能代表的意思,此刻这个皇帝俨然已经成为了这个国家的精神象征,可以想见在将来,作为皇帝陛下的私人顾问,在西方各国眼睛里面将会有如何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甚至是他此前根本没有想到过的奇迹。
“既然是朕的私人顾问,朕可是有很多事情要让你做啊……”光绪淡淡的看了一眼怀特脸上的表情,又看似不经意的问道,“你前两日给朕提到过的,各国公使正在和你联络的事情,现在如何了?”
从光绪亲征田庄台后,各国的目光也都不约而同的投到了这里,当听说美国人怀特在这里,而且还时常陪伴在光绪身边的时候,各国公使们都暗中通过各自的渠道,希望寻求借助怀特和清国的皇帝保持一种特别的联系。特别是田庄台大捷后,此前分外迫切的希望西方各国出面调停的清国朝廷,忽然表现出了一种非常奇怪的模糊态度。
西方各国公使对于清国的朝政虽然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其中微妙复杂之处却是很难理解透彻。更加不会懂得此时清国朝廷的态度所以会忽然变化,骨子里其实是希望将这场仗打下去,最好是日本人和光绪的新建陆军拼得你死我活,等到双方都消耗得差不多了,朝廷少了心腹大患,才好出面收拾局面。只是这样的意思是没法说出来的,朝廷做事向来又希望留条后路,所以对西方各国公使们主动出面调停才会表现的不置可否。
但是甲午这场战争,对于西方各国在华利益都不同程度受到了影响。尤其是英国,因为清国为阻碍日本袭击华南沿海城市,先后封闭了宁波、福州等港口,这就使英国在华南贸易受到打击。如果战争继续下去,结果将会更加残酷。所以以英法德三国居首,转而将目光投向了打胜了田庄台一战的光绪身上,希望通过怀特居中斡旋,让此刻集民心人望于一身,并且能够实际掌握战争进程的光绪和各国进行磋商。
“以英国公使为首,表达出希望能够到田庄台来和皇帝陛下见面,以期尽快结束这场战争。”怀特斟酌了一下语句,试探着说道,“只是没有经过皇帝陛下的允许,我无法回答他们的意愿。”
光绪低头沉吟片刻说道,“既然如此,你就以朕的私人顾问的身份告诉他们,朕愿意见他们,至于是否结束这次战争,他们不应该来找朕,这场战争是日本人挑起来的,何时结束战争,或许他们应该去问问日本人……”
看了一眼怀特有些困惑的神情,光绪轻轻一笑,指着辽南的方向说道,“你已经看到了,朕的军队正在向辽南进军,收复辽南不过是指日可待的事情,既然日本人想打,朕当然奉陪到底。和平不是谈出来的,是打出来的。这个国家虽然积
,但是打一场仗的国力还是有的,朕倒是想看看,究t3不起……”
相对于西方各国,此时无论中国还是日本,说穿了都是弱国,要打赢甲午这场战争,仅仅只是战场上的胜利是远远不够的,弱国,更加需要外交。此前,与西方各国的外交交涉事务,向来都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那边,这一直是光绪最为头痛的事情,所以他才会竭尽全力,想方设法阻止朝廷私下请西方各国出面调停,与日本媾和。
而让光绪万万没有想到的,这个叫怀特的美国人居然能够在其中发挥出人意料的作用,各国公使们通过怀特出面,事实上就是打通了自己和西方各国的一条沟通渠道。如果连外交交涉都被自己拿了过来,京城里面的朝廷还能够有什么?
所以,光绪才会在这样的时候竖起国家民族的旗帜,甚至包括让怀特担任自己的私人顾问,因为只有他才真正知道,此时此刻应该让西方各国看到什么……
……………………
“中华民族?笑话,这算是哪门子民族啊,闻所未闻,真要像皇上说的那样,汉人和满人都一样了,这天下还是咱满人的天下吗?”载漪坐在椅子上,端着茶盏,看似漫不经心,目光却深深的看着对面的刚毅。
打从军机上退了下来后,刚毅一直都是深居简出,在朝廷里面也不怎么说话,一副小心谨慎的不得了的样子。其实旁人并不知道,背地里太后那里他却是时常去问安的,太后的心思他也非常清楚,包括让荣禄回京,暗地里都是有他向太后的建议在里面。
这朝局,在太后心里无法就是两个字,平衡。刚毅早就看明白了这点,所以他心里并不着急,皇上的势力越大,太后让自己重入军机的可能就越大,只要太后对自己的信任还在,自己就必然会有翻身的一天。
然而皇上这次的动静却是太大了,亲征田庄台,而且居然还被皇上打胜了,作为后党一系,他是非常清楚这个胜仗会带来什么后果的。暗地里和孙毓汶、荣禄等人也是见了几次,但是要怎么应对,几个人却一直都没有一个主张出来。
“你想说什么啊?再挑动旗人闹一次事?”听到载漪揪出满汉之防,一肚子心事的刚毅不屑的哼了一声,“你啊,还是没有明白太后的心思,皇上摆弄出的这个局面,不外乎留下一个重用汉人的把柄,可太后她老人家根本就不在乎这个,当年洪杨之乱,太后不是靠着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平定下来的,再说了,现在朝廷的局面,天下督抚有一大半都是汉人,满汉之争,在太后那里是争不出什么结果出来的……”
“刚大人,这你可就冤枉我了,这个节骨眼上,我就算有天大的本身,也折腾不出什么风浪来的啊……”说着,载漪目光一闪,脸上露出一丝神秘的笑容,“再则说,上次旗人闹事本就和我无关,而且我还查出了是谁在背后捣鬼。”
刚毅一愣,上次旗人闹事都隔着老远了,他也早把这件事情忘到了脑后,刚才不过是顺口说说而已,没想到载漪却忽然接了这么一句。想了想,刚毅皱紧眉头问道,“依你所言,上次旗人闹事是谁的首尾啊?”
“这个请刚大人见谅,眼下我还确实不能说。”载漪摇了摇头,显出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看的刚毅心头一阵冒火,这个载漪年前才被恢复了贝勒的爵位,这会子就不安生了,折腾了这么久,就没见他弄出什么像样的事情出来,连带着让自己都退出了军机。
“你不想说就别说,”刚毅没好气的摆了摆手,“今日到我府上来,恐怕不是为了给我卖这个关子吧,牢骚话就免了,有什么事情痛快一点。”
载漪似乎也不生气,只是慢条斯理的喝着茶,老半天后忽然冒出一句,“这一仗如果皇上打胜了,一旦皇上回京,刚大人,到时候你怎么办啊?”
“载漪,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啊?”刚毅冷冷的看了一眼载漪。
“当年丰台大营的事情,刚大人和孙大人可都是有份的,想必皇上心里也清楚,皇上不是不想查,是太后不让查。刚大人,你说要是皇上掌权了,这些个陈年旧事会不会被翻出来啊?”载漪冷不丁的问了一句。
“我有什么好担心的,军机的位子早没了,还能怎么样?载漪,这些个事情不是你瞎琢磨的,我劝你还是安心当你的贝勒,少掺和这些事情。
”刚毅今日也不知道为什么,看见载漪就是有气,尤其是载漪那副自以为是的神情,怎么看怎么腻味。
要说载漪也算一个聪明的人,在旗人里面也还有点分量,可做出的事情却总是不上路,老想往朝局里面凑,这朝局,是谁想进去就进得去的吗?进去了还能退出来?
“既然刚大人是这个态度,就当载漪什么也没说,”载漪放下手中的茶盏,站起身来看了看刚毅,微微一笑说道,“刚大人不着急,我急什么啊,我也不过是个贝勒,天塌下来还不是有你们这些大人顶着,就怕这一关不是那么好过去的啊。”
听着载漪话里有话,刚毅不免多了一份心思,沉着脸说道,“载漪,你今日是犯了什么痰气,跑我这里来东拉西扯说些胡话,到底想说什么,痛快一点。”
载漪忽然回过身,神情显得分外的严肃,咬着牙说道,“我想请刚大人出面,让管着步兵统领衙门的荣大人帮我拿几个人……”
拿人,载漪兜了这么大一个圈子,却是这件事情,刚毅越听越糊涂了,可看载漪的样子又不像是开玩笑,“到底是怎么回事,你想拿谁啊?”
“眼下我还不能说,只要拿住了人,暗地里一审,就全清楚了。刚大人放心,这件事不会出什么乱子,但是有一点我可以给刚大人透点风,一旦人拿住了,或许今日的局面我们还能扳转回来也未尝可知……”
刚毅心中一惊,顿时站了起来,有些瞠目结舌的望着载漪,今日的载漪透着万分的古怪,可这古怪居然还牵连着眼前的局面?
一时之间,他也有些踌躇了……………
第六十三章 风云百年劫(九)()
海租界里的一幢三层的小洋楼,原本是林家在租借里tt产业。自从按照皇上的旨意,延聘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担任《时务报》主编后,林启兆因为忙于筹备前线的后勤供给,实在无暇顾及《时务报》的相关事务,索性便将这幢小洋楼改成了报馆。底楼是文书校稿和分发报纸的地方,二楼和三楼则作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休息和会客的地方。另外林启兆还把小洋楼西后侧连着的几间民房全部买了过来,打通成七八进大小的大房间,安装上印刷机器,改成了工人排版印刷房。再请上两个下人担任门房,在小洋楼外的铁栅栏门上挂上《时务报》的招牌,比起以前的格局自然是大了许多。
如此一来,彼此见面也方便,省的真要有什么急事四处寻人,二来也便于担任《时务报》总编和主笔的康有为放手施为,而林启兆心中多少也想借此机会看看这个黑瘦的中年人到底有什么本事,能够得到皇上如此特别的关照。
《时务报》在此前,一直都是聘请清流名士和留洋士子们担任主笔,主要是介绍西洋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情况,像主持京师大学堂的严复、辜鸿铭等人都时常在《时务报》上发表文章,即便是皇上,偶尔也会换上楚越的名字发表一两篇引人深思振聋发聩的文字,当然因为皇上有旨意,知道这件事的也只有林启兆一个人。
然而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的到来,却是让《时务报》有了一番脱胎换骨的变化,虽然主持《时务报》的时间不长,但是《时务报》已经从过去系统介绍泰西诸学,转而成为评论时事引领风气之先的大清第一大报。
康有为的文笔那就不用说了,天下士子大多都闻听过康有为康南海的大名,当年的那两篇《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曾经如石破天惊,引得天下多少士子争议不绝。更加上不久前康有为率着几千学子在山海关外静坐,向皇上呈递《请定国事折》,其后又受皇上旨意到上海办报,其清流人望已经隐隐有了几分天下士人翘首以盼的意味。即便是康有为的弟子梁启超,其才思敏捷和犀利的文笔,也是清流士子中拔尖的人物。
正是在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那一篇篇激扬文字纵论时事中,曾经只是悄然隐于风云后面拨动时局的《时务报》,在甲午这场战事中跃然而起,俨然已经有了开风气之先,引领时代潮流的声誉。更何况明眼人都清楚,《时务报》背后还连着当今皇上,天下大势纷乱变化之际,皇上亲征田庄台激发了不知多少民心士气,而《时务报》为舆论喉舌,其中何尝不是皇上的声音?
此刻,不仅是天下士子、关注时事的商人、朝中官员,即便是朝廷的重臣,像各地那几位份量极重的督抚,此际每日的案头,都必定会摆上一份《时务报》。
深秋初冬的季节,天气已经愈发透出些寒意,租界里的法国梧桐都掉光了叶子,显出几分萧瑟零落之意。而《时务报》报馆二楼的一间会客室里,此刻却是人头攒动,透着一股子扑面而来的热气。
专程从京城赶过来拜会康有为的杨锐,应康有为之邀前来上海的谭嗣同,以及甲午这场战事中,汇聚在上海那几位颇有名望的士子清流们,此刻都挤在这间会客室里面,激烈的争议着皇上在田庄台举起的那面中华民族的旗帜。
甲午中日之战,任谁都不会想到,办了三十多年洋务的大清,会在尔小国的日本手中屡战屡败,曾经的精锐之师北洋淮军败了,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也遭逢重创,接二连三的丧师失地,让这些士子清流们悲痛惜莫名。
正在苦于无计可施之际,皇上亲征田庄台激发三军效死之心,如同做梦一般的取得了田庄台大捷,近日更是高举中华民族的旗帜,要全歼辽南之敌,一扫国家衰亡的颓势。消息传来,这些士子清流们都是按捺不住的激动雀跃……
“《唐律疏议》中。中华一词乃是指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依在下看来。中华之说。当是指我国朝辖属之地。文化制度覆盖之处。不知诸位年兄以为如何?……”
“中华二字。我等倒是没有多大地异议。只是民族之意。却是颇有些思量之处。似乎历史典章中并无有此词地出处。不知道哪位年兄能够明晰一二?”
“康先生。在下以为皇上首创之中华民族一词。中华者。我国朝四方。民族者。我华夏国民。皇上之意。就是要用中华民族这面旗帜。汇聚天下人地民心士气。救亡图存。挽救国家于危难之时。不知康先生以为如何?”从山海关一路跟随康有为到上海地林旭起身拱手说道。他原是要回湖南地。山海关静坐后。受康有为力邀到上海办理《时务报》。
民族二字。其实是甲午后从日本引入地词语。中国历史上。民和族二字向来都是分开使用地。正是甲午惨败。才让中国地国家民族意识慢慢苏醒。有了近代国家民族地概念。而历史上最早使用中华民族一词地。却是此刻坐在康有为身边地梁启超。他在1905发表地《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此时。光绪在民智未开。国家民族意识并未真正苏醒地时候。使用中华民族一词。自然让在座地这些堪称士子清流翘楚地人物有些为难了。
一直坐在一旁含笑不语地康有为。此刻却忽然转头望向了坐在右侧地谭嗣同说道。“复生。你以为如何啊?”
众人微微一怔。顿时都将目光投向了坐在一旁显得有些沉默地谭嗣同。
谭嗣同起身拱了拱手,露出一丝淡淡的笑容说道,“在下才疏学浅,对皇上首创之中华民族一说,不敢谈什么见识体会,只是甲午一战,心中却有颇多块垒,不吐不快。遍观西洋各国,凡民族主义盛行之地,必有国家之强盛,反观我大清,积弱已久,朝政烂,民生艰难,非有此国家民族大义,不能凝聚天下民心士气,一扫举国上下颓废之气息,在下窃以为,这或许正是皇上首创中华民族的一层意思……”
“复生所言甚是!”康有为击案而起,沉声说道,“国事艰难已非一日,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大清与外敌作战,屡战屡败,甲午之战更是如此,我大清惨败于尔小国日本,若非皇上亲征田庄台力挽狂澜,恐怕此时已经是国将不国。然则要挽我大清于危亡之中,首先必得明白我大清积弱,究竟弱在何处呢?……”
环顾众人一眼,康有为面色凝重肃然说道,“我煌煌华夏几千年所遵循的
无非是两个字,道德!希望以官员们的道德操守来治77家,这是国家的大谬!远的不说,甲午之战就是试金石,我大清也效法西洋各国,推行了三十多年的洋务,为何会被一个小小的日本,打得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因为我们所学到的无非只是皮毛,而不是西洋各国的根本……康某不才,虽不敢言尽知天下之事,但于今日之国势,却有切肤之痛。康某以为,治国之根本,只有两个字,制度!只有变法维新,才是救亡图存,挽国势于既倒的正道。”
原本喧闹的会客室里,顿时一片沉静。康有为所说的变法维新,于眼前的这些士子清流们而言,并非没有论及过,只是想要推行变法维新,岂是在座的这些人所能为之的?
“康先生所言,令杨锐感佩至深,自古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只是要推行维新变法,若无朝廷的支持,恐怕终究是水中望月,不知皇上的意思究竟如何啊?”人群当中,杨锐起身拱手问道。
作为朝廷内阁侍读的杨锐,是在接到张之洞的书信后,专程从京城赶来上海拜会康有为的。当年在张之洞的幕府,杨锐就是深受张之洞器重的重要幕僚,入仕之后,与张之洞的关系更是分外密切。此次前来上海,不仅是慕名而来,内中多少也是受了张之洞的嘱托。
自从皇上亲征田庄台后,天下大势隐然已是风云变幻,皇上的民心人望与日俱增,在这个局面微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