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国霸天下-第1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国出兵二十万?一旁的廉颇顿时思量低语道:“相国,二十万兵马非举国之兵不可啊,这卫相的意思是想要我找过倾举国之力啊。”

    肥义惊诧的低声回应:“老夫更是吃惊于卫国对我赵国国力竟是如此知根知底,我等却是对卫国家底不甚了知。”

    廉颇又道:“老相国忘了苏代可是在久伴赵主父多年,卫国知我家底也在情理之中。”

    后知后觉的肥义恍然点头,想起苏代也是感慨不已,也钦佩赵主父的识人之才,灭中山国,北伐林胡、娄烦,苏代皆在幕后为赵国出了不少的良策。赵主父甚至屡屡意欲收揽其心,更知道赵雍一度以上卿之位许之,可苏代却不为所动。对此,肥义更对卫王佩服不已,“卫王延揽人才确有一套啊!”

    此时,居辛又看了下张平:“至于韩国,出十万兵马虽然有些困难,但想必还是可以的,韩相以为呢?”

    张平迟疑了片刻,道:“承蒙与楚一战,韩国确实恢复了不少元气,倾举国之力集十万兵勉强尚可。”

    肥义停下了与赵将领的私议,面向居辛拱手道:“此事重大,二十万大军非同小事,老夫万不能决断之,此事老夫还需返回赵国秉承赵主父决断。”

    “无妨,伐秦大业不是朝夕之举,不急不急,聚众合兵也是定在今年深秋,有的时间商议嘛。”居辛笑道。顿了,环视众人一眼,接道:“那么还有一议,此番伐秦,何人为统帅理应定下,诸位以为哪位将军可当此大任?”

    众人无语,此问毫无意义,卫国既为合纵约长,这统帅的任命肯定是由卫王钦命,岂不多此一问?

    “论三军统帅,出贵国武安君之上将军白起,无人不服也。”张平顿时开言说道,众人亦且不言,推举白起为三军统帅,赵国的一干将军们皆一言不发,显然服气。

    肥义却道:“卫王乃是此次伐秦而共尊之合纵约长,三军统帅理应卫王钦命,敢问卫相,不知卫王可否已定下了武安君统帅三晋大军?”

    居辛笑了笑,无比自信的说道:“白起乃我卫国战神也,武安君既出,自然无人不服,战必胜、攻必克。只是,上将军在与楚一战身负重伤,如今身体抱恙,一时间难以痊愈,怕是不能为此挂帅西征。”

    “什么?武安君受伤了?我等怎不知晓?”张平惊讶的说道。

    骤然间,赵国的一众将领心思活络了起来,武安君这尊大将抱恙不能挂帅,岂不意味着赵国也有机会?若是能在此次合纵伐秦立下功勋,必然声震天下,功垂千古啊。

    “那卫王的意思是?”张平试探性的问道。

    赵国将领和诸位的目光顿时聚焦在居辛身上,后者转身看向了身旁的年轻魏缭,“我王钦命伐秦三军之统帅便是魏缭将军!”

    刷的一下,所有的目光顿时落在了青年魏缭身上。后者很平静,一言不发的向所有人拱手回敬。

    魏缭在昭关大战时,白起命其阵前统兵阻击了项章所部的项氏一族所有的突围战,可谓一战成名。可即便如此,天下人还是认为武安君坐镇中军的原因才会有此战果。

    显然,魏缭还需要一次独立统军的一次胜役方能使得天下人服气。

    这时,廉颇面向青年魏缭:“敢问魏缭将军,三晋合纵伐秦,破秦之日几何?”

    魏缭想了想便拱手道:“秦之锐士,敢死悍勇,天下强兵也。加之秦扼守崤函之险,此战绝非易事,更非一日之功,以魏缭之愚见,欲破秦川,非三年之功不可。略其秦地,首拔宜阳,便是这个宜阳城,没有个一年也难以拔除,攻秦之战乃是一场苦战。”

    宜阳城本是韩国旧都,秦武王在位时大费周章方才从韩国手里夺来,可见拔此城之难,且不说韩国守城便让秦国吃尽苦头,而今秦国攻占此城之后更是派重兵把守,加固城防,破宜阳显然比当年秦略此城更难。

    “敢问将军可有破秦之策?”肥义老相国问道。所有人都想听听这个卫王钦命的青年统帅到底有何高论之时,魏缭却道:“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乃兵家之胜,恕魏缭不能在此先传于众。”

    这一言回绝不由得让众人呆然,众人也看出来魏缭似乎信心十足,可越是这样越让人觉得他不够持稳,这样的青年统帅,把四十万大军交于他手,当真是明智之举?

    尤其是赵国,卫国要求赵国出二十万兵马一旦折损在此次伐秦战争中,那赵国这十年积蓄的国力岂不一朝付诸东流?这样的风险未免太大了。

    “不知白起将军的伤势何时痊愈?”老相国忽然问居辛。韩、赵两国又无一人统帅二十万大军以上进行作战的将领,钦命大军统帅又掌控在卫峥手里,韩赵两国的话语权自然就更弱了,赵国没有堪比武安君的大将,即便有一个可以堪比齐国的匡章,也底气硬朗些,可奈何没有。

    显然,赵国还是更加放心把大军交给武安君,毕竟人的名树的影,武安君至今从无败绩,再没有比打出来的赫赫战功更令人信服。

    “武安君之伤势怕是难以短时痊愈,若是等武安君伤势健全,势必贻误战机,如今讨伐恶秦的檄文已经昭示天下,久托之下势必给秦国准备时机,于我不利。”居辛叹息的说道,此言在明白过了,武安君无法挂帅出征,看来一旦定下大秦大计,魏缭是铁定统帅三军了。

    就在赵国犹豫不决的时候,张平忽然开言了,旋即看向肥义说道:“依本相之见,老相国怕是多虑了。卫王何许人也?且说武安君本为秦人,想必老相国也知晓当年卫王十金买信,临郿问起之美谈。卫王慧眼识人犹伯乐再世,再说,武安君闪击宋国的成名之战时,与魏缭将军一样年轻,可见能力大小与资历毫无关系。”

    说道这里,张平淡淡的补充道:“莫不是老相国在质疑卫王的识人之能?”

    这番话,再没有比从张平口中说出来的实在,居辛此刻是对张平甚是喜爱。也看出来了,这张平断然不是突然献媚讨好卫国,他又怎看不出来对方是想要借卫国之势巩固在韩国的相位,如此张平,遂他之愿又何妨?有这么一个亲卫的韩相无疑能够更好的影响韩王,左右韩国意志,看来该要在张平身上多多用心才行啊。

    片刻,张平向居辛拱手道:“本相代韩国承诺。魏缭将军若挂帅,韩国三军愿尊魏将军号令!无论何人统帅,只要是卫王钦命,韩军皆愿尊其号令!”

    ……

第042章:挑拨离间() 
——

    秦国。

    魏冉匆促离开丞相府,来到咸阳宫面王,彼时,秦王嬴稷与宣太后俱至,魏冉神色慌忙,一见君王便道:“姐姐,王上。我山东密探来报,卫王打着替楚国吊民伐罪、替天行道的名义云集三晋会盟太行,欲合纵伐我秦国。”

    说完,魏冉便即刻从怀里取出了一份书信,赫然是产自卫国的纸张撰写的文章,正是卫峥讨伐秦国而广示天下的檄文。宫侍双手奉上了这封檄文。

    “伐无道,诛暴秦……”嬴稷一看手中的檄文怒不可遏,却又欲语不得。嬴稷一言不发之时,左侧的宣太后却面露苦涩,“本宫千算万算也没有算到老楚王最终还是死在了我秦国。”

    嬴稷自知为秦闯下了弥天大祸,左思右想竟已不知如何是好,便忙问道魏冉:“三晋派了多少兵马?”

    “具体出动多少兵马,我密探未曾探知,知之不详!”魏冉拱手,如实回道:“不过,依如今三晋形势来看,其地其众皆数倍于秦,怕是比当年五国伐秦犹有过之。”

    “卫王他……真的要……合纵攻秦?”嬴稷支支吾吾的说道。此时,宣太后又开口了,“冤有头债有主,秦国注定无法逃过此劫。”

    “卫王借机攻我,可我秦国也不是任人鱼肉之国。他有三晋,寡人也有齐盟。”嬴稷不愿认输,执拗的说道。

    “王上所言不无道理,以眼下局势来看,三晋伐我是必然,齐国应当不会坐视不理,秦齐双强以御敌三晋,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呢。”魏冉拱手说道。

    为今之计,秦国能寻求援助的也就只有齐国了。嬴稷不由得精神大振:“穰侯所言极是,三晋大军陈境我秦边,此时齐国举兵西进,卫国必然首尾难顾。”

    “这也是臣所担忧的。”魏冉在此时话锋一转,面露疑惑的说道:“以卫王之雄略,又怎可能轻易将腹背暴露在齐国跟前?这是臣所想不通之处,还是三晋意欲同时分东西两线与秦齐作战?亦或是卫王对其别有谋略?”

    “无论如何,齐国都得出兵牵制三晋一部分大军。三晋若胜,下一个便是他齐国,齐王不可不知唇亡齿寒之害。”嬴稷如是说道。

    “眼下只得如此了。”魏冉叹息的说道,便领王命。

    ……

    十日之后,齐国临淄。

    话说这孟尝君自从跟齐王的关系恶化之后,便连日称病不朝,齐湣王一打听,发现这田文根本就没病,天天缩在自家府邸与帐下的门客把酒言欢,这可把齐湣王给气坏了。差点一怒之下要罢了田文的相位,可朝堂之上的群臣多数皆与田文有着裙带关系,田文一倒,意味着他们也会倒下,齐湣王可以遇见肯定会遭到竭力反对。

    加之田文并无大过,只不过是因为政见不同而顶撞了君王,如此便贸然罢之,非但不能如愿,反而还会得一个不听谏言的昏君恶名。

    齐湣王心有不甘却也只能忍了。

    今日,田文确是入宫面王了,这让齐湣王大感意外。此时见到田文就在眼前,齐王惊诧的说道:“薛公病好了?”

    “多谢我王体恤,田文已无碍。”孟尝君拱手说道,齐王便淡淡的问道:“薛公此来有何指教!”

    “不敢!”田文连忙道,旋即补充:“臣近日耳闻三晋会盟太行之事,意欲合纵伐秦。此事重大,田文乃是齐相,万不敢耽搁国之大事。”

    “薛公请讲!”齐湣王见到他为国事而来,内心对其厌恶倒是有所缓和,他是权臣不假,不过为齐国谋划却也不假。三晋伐秦之事,齐王自然也知道了,更清楚齐国虽然置身事外,却也身在其中,有道是一国灭而他国危,秦国被三晋给破了,下一个就是轮到齐国吃苦头,道理自然明目。

    “王上,卫国乘机伐秦,臣以为当此之际,齐国务必兴师驰援,在三晋大军猛攻秦国之际,我齐军中道兵出马陵道,直扑朝歌。必能一举弱卫、弱秦,定鼎我齐国霸业。”田文坚定不移的说道。

    “齐能胜否?”田文问道。

    “臣愿立军令状,亲自挂帅出战,必一鼓作气,战而克之!”田文正声而道。

    “好,本王着匡章将军于你,率我齐国大军出战!”齐王当即拍板决断。

    田文大喜,旋即拱手道:“我王英明,臣就且告退备战,三晋伐秦之日,便是齐国西进攻卫之时。”

    齐湣王目视着田文离去久久不语,唇亡齿寒之事不用多想,三晋伐秦,齐必动兵应对,不是为了救秦,而是为了自己。

    田文刚刚离去不久,苏秦便来了,齐王一看意外的说道:“先生怎么来了?”

    苏秦确是凝重的说道:“我王何故如此?”

    齐王愣道:“什么意思?”

    苏秦道:“臣有事秉承我王,将才正听到我王应对薛公。不过,此刻微臣心急如焚。”

    齐王狐疑的看着他:“先生说的本王云里雾里,此话何解?”

    苏秦忙道:“我王着薛公亲率大军伐卫,薛公必将再次倾动朝野,其声明也必然更加显赫卓著。如今我王对一个权臣听之、信之,我王岂不再被薛公之光芒所遮掩?而我王大出大显之雄起之日又待何时啊!”

    齐湣王顿时凝视着苏秦,后者也毫不避退,田地看到他那一副忧心忡忡的脸,不禁迟疑了,良久便疑惑的质问:“本王命薛公伐卫,如若大胜不正是彰显我齐国国威?三晋伐秦,本是鹬蚌相争,本王得渔翁之利,弱秦亦可弱卫,于本王于齐国皆为大利啊。”

    “正是因为如此,我王方才被薛公所惑啊。”苏秦却如是说道。

    “何解?”

    “伐卫固然与齐有利,与我王有利都不假。可我王想过没有……”说道这里,苏秦一顿,直视着田地殷殷而道:“我王可知为何会有三家分晋,以及……”

    苏秦话音过半便戛然而止,齐湣王却也联想了出来,这后半句便是田氏代齐。骤然间便见苏秦匍匐跪地,无比真挚的说道:“臣为势利之徒,不求其名,更无意冒犯我王,可臣之所忧确是为我王图之以利,去之以弊,我王万万不可再容薛公拔得头筹,如若一味放任权臣当道,届时齐国再强怕是与我王无关喽,我王明鉴!”

    ……

第043章:怂恿() 
——

    此言无疑说出了齐湣王最忌讳的事情,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自己的祖上又是如何得到齐国江山的?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苏秦与田文确是不同,苏秦乃是洛阳人,本就是客卿,在齐国无底蕴,这也是齐王放心用他的的原因,可田文就不一样了,他的根就在齐国。

    田地看着额头贴在地上的苏秦良久不语,心里在不断的思量着他的话,越想越让他感到后怕,更让他想到了自己作为齐国之主,确是罢其相位也瞻前顾后,假以时日他田文一旦成势,岂不真如苏秦所言。

    齐湣王顿时意识到了苏秦的重要性,连忙亲手将之扶起:“爱卿忠言逆耳,本王岂能不知?起来再说!”

    待苏秦再度起身之后,齐湣王便问道:“以爱卿之见,寡人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苏秦见齐湣王忙于问计,便自信的侃侃说道:“我王宽心便是,王之所虑便是臣之所倚。臣这便为我王献上两全其美之良策!”

    “什么良策,爱卿快快道来!”齐湣王忙道。

    “兵分两路,两线作战,一路由薛公带兵西进伐卫,一路大军南下灭宋!”苏秦凝视着齐王缓缓道出此言。

    “灭宋?”齐湣王顿时惊疑不定。苏秦点头而道:“正是。且不说宋国本就不断蚕食我齐国疆土,我王放任之不过是碍于给卫国落下口实而为齐国引来三晋强兵,可如今三晋伐秦,卫国断然首尾难顾,加之薛公一路大军西略卫地,如此一来,三晋断无一兵一卒可救宋国,此乃上天为我王送上千载难逢之良机啊。”

    “再说宋国,富而不强之国也,坐拥陶邑这等天下世间富饶之地,灭宋非但可以得宋国之全境疆界,亦可得之宋占淮泗之地,千里富饶之疆,我王出兵伐之,便可轻易灭其国、取其地而得其名。”

    “我王建赫赫战功,那么薛公功高盖主之势必将就此消声灭迹,齐国君臣自然各归其位,薛公伐卫之功自然归功于君主贤名,如此名利双收,一举两得之事,我王何乐不为之?”

    末了,苏秦语毕而拱手一礼,便是不再多言。

    齐湣王一听此论顿感甚是在理,恍然大悟油然而生,竟是大喜而道:“爱卿此策绝妙。灭宋之天赐良机便在三晋伐秦之时啊,我齐国大可趁三晋与秦国打的火热之时,一举吞并富饶宋地,强我齐国,等函谷关战事已末,宋国早已为我所灭,并分两路之下既能不违背与秦之约,又能得之千里宋地,当真是一举多得也。”

    “我王英明,齐国霸天下指日可待也!”苏秦在田地语毕之初,顿时慷慨激昂,拱手高宣,齐湣王见此一幕,听此一言更是喜不自胜,不禁纵声长笑,他却不知苏秦在开此言之际,双目深处涌动着无人察觉的精光。

    此时,齐湣王的脑海中已经渐渐浮现出齐国大显天下而称霸中原的景象,一笑过后目光刷的一下变落在了苏秦身上:“苏秦,既然此妙计出自于你,寡人决议着你主谋灭宋大计。寡人将我大齐军队一分为二,寡人本欲派匡章将军着你调遣,可寡人已经答应了遣他与薛公一同伐卫,寡人却也将我齐国精锐齐之技击划归于你伐宋。在薛公、匡章将军率军出征之前,你务必谋定大略,薛公兵出马陵道之日,便是你亲率齐军精锐灭宋之时!”

    齐湣王话音一落的瞬间,苏秦忍不住身心微颤,已然在内心激动长啸,等齐国君主这一句话竟是一等便过了近二十年,便是苏秦的心性再镇静于此刻也难以抑制内心的感触。

    很快便收敛了内心的情绪,苏秦再度恢复如初,便拱手应允道:“臣谨遵我王诏命!”

    不过此时此刻的齐湣王看到他如此神色,却以为是他被重用而激动的情难自已,心里大感甚慰,越看越喜爱这个苏秦。

    ……

    且说太行会盟之后。

    肥义老相国回到了赵国便将三晋会盟太行之事秉承了赵王何与赵主父,对于卫国要求赵国出二十万兵马的问题,赵国君臣思量再三,最终由赵武灵王拍板同意,决议倾举国之力聚二十万赵军合三晋四十万大军。

    赵雍此举,可谓是一次豪赌,将身家重宝压在了此次合纵伐秦。对于卫峥钦命年轻的魏缭统帅三晋四十万大军之事,赵武灵王虽然对卫峥不遣武安君白起挂帅之事颇感意外,但也并不反对。

    魏缭年轻,赵雍对其知之不详,他却了解卫国之主,知道卫峥着魏缭挂帅定然是最合适之人选。毕竟三晋伐秦绝非小事,大家都是同在一条船上之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赵雍相信卫峥绝不会做自掘坟墓的事来。

    一个月之后,三晋会盟太行,将合纵攻秦的大计商议妥当,卫国出十万兵马、韩国出十万兵马、赵国出二十万兵马,三晋合兵总计四十万大军。

    卫国的十万大军之中,分五万步卒与五万骑兵;韩国无骑兵,这十万大军则皆为战车步卒,赵国的二十万兵马则是分别为十万步卒与十万骑兵。

    说道卫、赵两国的骑兵,卫国虽然率先胡服骑射,赵国的骑兵确是后来居上,当然只是以骑兵规模而论,若以质量而论,卫国自然强于赵国,卫国的骑兵规模被赵国超越也是情理之中,这是由两国的疆界地理位置起到了决定性因素。

    韩、赵、卫三国大军定在了洛阳城会师,三晋之兵聚于天子脚下,以显替天行道,诛伐暴秦。

    至于洛阳城内的周天子,根本无人理会。

    卫峥广发讨秦檄文而倾动天下,此举显然无意隐瞒,既然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帜自然无可隐瞒,秦国得知三晋来势汹汹,深感大难临头而仓促整军备战。

    卫国境内的铸剑师和精匠尽皆汇聚荡阴城,夜以继日的不停锻造“欧氏横刀”,卫峥给欧昌成的任务是必须在大军出征伐秦之时,造出装备五万兵马的佩刀。显而易见,卫国的五万步卒将会全部由横刀替换如今常备的黑铁剑。

    随着时间一天天流逝,倾动天下的合纵伐秦之战就要临近,天下群雄皆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窒息感。

    ……

第044章:望气士() 
——

    朝歌城。

    纸的出现使得卫国朝野彻底摒弃了昂贵的竹简,不过卫峥的书房还是沉沉书册高高低低堆积成了书山,老内侍来到书房门口轻声秉承道:“王上,苏代先生求见。”

    “叫他进来!”卫峥头也不抬的说道。

    苏代走进书房,卫峥便也丢开了手中书册,笑看着道:“苏卿可是遇上喜事了?如此雅兴。”

    “王上,臣入宫之时,遇到了一奇人异士。”

    “哦?究竟何事?”卫峥不由得好奇苏代为何如此开心,良久,后者便道:“此事体大,容臣细细道来。”卫峥不禁一笑,“还细细道来,你苏代一介纵横家,寡人怎么感觉一身腐儒味道。呵呵……坐下说吧!”

    卫峥慵懒的斜坐着,伸手指了指旁边,苏代便来到他的王座跟前席地而坐,他虽面露微笑,额头却不知因何原因冒出了些许细汗。

    苏代长嘘一声,便道:“此事要从臣在坤门长街偶遇那奇人异士讲起,回想起来那人还颇具仙风道骨。”

    “还仙风道骨?”卫峥乐了,“你口中的奇人异事该不会是一个术士吧?这种人最喜装神弄鬼,不可信。”

    苏秦缓缓摇头,不由得让卫峥一愣。

    “那人奇人异士自号天枢子,乃是一介望气士。”

    “望气士?”卫峥顿感惊讶,脑海里也开始翻阅着战国历史上的名人,却也未曾听说过有天枢子这一号望气士,“朝歌城何时出现了望气士?这帮人不在洛阳天子脚下跑到寡人的朝歌意欲何为?”

    在以周礼制度延承下来的鲜明等级,上下尊卑皆有序,按照周礼身份的等级尊卑,天子最为贵,次之为诸侯,其次为卿,其下为大夫,而“士”则是最低一等的贵族,在下一等便是平民。

    “士”为这个时代的中坚力量,乃是精英群体的代名词,士子亦且分为多种,有武士、文士、谋士、方士、术士、这五种士子是天下见最常见的,这些“士”有着很大的自由,他们奔走七国谋求仕途。

    春秋战国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