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战国霸天下-第1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刀——”卫峥一看手中的横刀大为赞许的说道。在冷兵器主宰战场的时代,卫峥对于刀剑性能的追求,向来都是从无止境,卫国的士兵们若是都配备上了横刀,面对秦军锐士也必将拥有更大的优势。
一旁的欧昌成解释道:“禀王上,此刀乃是微臣改善灌钢法而新创包钢法所制,用以宿铁原料制作成刀……”
在六国都是以青铜兵器为主的情况下,卫峥十五年来不惜代价支持欧昌成改良冶炼技术,卫国已经领先了六国整整一个时代,这把横刀便是欧昌成用改良灌钢法练出来的钢材,被他称之为宿铁。
经过欧昌成的介绍,卫峥得知他反复试炼数千次最终确定的新型灌钢法融化的生铁,与范内的熟铁片进行高温融合,卫峥却也知道一些常识,如此做法可以进而得到含碳量较为合适的钢。
原来,这所谓的包钢法是打造这把优质横刀的第一秘诀,欧昌成的包钢法是将钢材包裹在柔韧性更好的熟铁外面一起锻造成型。
欧昌成所用包钢法制成的刀剑,具有比黑铁剑更高的硬度,杀伤力自然更强,一刀斩断了黑铁剑就是最好的证明。同时这把横刀也更加柔韧,降低了刀剑损坏的概率。
为了进一步强化横刀“刚柔相济”的双重特点,如同祖上欧冶子一般对极致追求的痴狂,欧昌成研究了出了一种热处理工艺覆土烧刃,覆土烧刃就是在刀刃以外的部分涂上特殊的凝土混合材料,随即与横刀一同加热与淬火,在淬火的瞬间,裸露在外面的刀刃无疑冷却速度快,从而变得更加坚硬,而覆土的部分则是冷却速度慢,从而使得刀身能够保持更好的韧性。
刀剑都是整体进行淬火,有了覆土烧刃法就可以只针对刃部进行硬度强化,而刀剑的脊背部保持相应的柔韧,如此便能真正做到刚柔相济。
“先生为我卫国立下大功!寡人诏,欧昌成为我卫国铸神兵利器有功,特擢升三级,爵至上大夫,赏千金、布五千匹!”卫峥看着手中的横刀而宣道。
“臣谢我王恩典!”欧昌成大喜,顿时跪拜叩谢。卫峥持刀入鞘,目光落在了欧昌成身上:“先生,寡人若倾尽举国精匠供你调遣,一年之内能出产多少横刀?”
“一年之内……”欧昌成琢磨不语,卫峥也很有耐心的等候着,良久,欧昌成面王拱手一拜,方才说道:“禀我王,若是倾举国精匠之力,一年之内臣可确保出横刀三万。”
“三万……”卫峥喃喃的念道,三万把横刀也就只能给三万士卒配额,卫峥觉得少了点,旋即道:“五万!实不相瞒,寡人年后意欲举兵合纵伐秦,时不待我,伐秦之时务必给我交付五万横刀。”
卫峥的语气带着不容置疑,对于君王要增加两万数额,欧昌成也不敢反对,只能顶着压力接受:“臣定当不惜代价,竭尽所能!”
便见卫峥满意的点点头,又道:“此事大成,先生之功可匹敌千军万马。”又举目环视铸剑铺的工匠们说道:“寡人自然不会有负尔等,一年之内出五万横刀,所有工匠皆即刻晋爵一级,君无戏言。”
众人一听顿时大喜,连连叩首道:“谢我王隆恩——!”
有了君王的许诺,所有人还不得卯足了劲。
卫峥在荡阴城巡视了一番便匆匆的返回了朝歌,眼下当务之急是要号召三晋合纵伐秦。
……
第039章:会盟太行,将相云集()
——
卫峥意欲使公孙衍的合纵攻击秦大业再度复生,如今伐秦良机犹如天赐当然不能放过。持续了两年的卫楚之战结束后,年轻的魏缭在这两年立下战功无数,如今已经在短短两年时间内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百夫长连连高升,爵至上国柱。
国柱,所谓国之柱石也,能获得此等殊荣者莫不于国立下汗马功劳。
朝歌王宫别苑。
魏缭私下被卫峥召见入宫喝酒,后者借着酒兴直接问道:“魏缭,寡人欲合纵三晋讨伐秦国,由你统兵,如何?”
合纵伐秦?此话让魏缭分外惊讶,一番暗想不由得的点点头,老楚王客死秦国的消息已经遍传天下,他也知道了这件事情,君王意欲借此伐秦,的确是弱秦的绝佳机会。
顿时面王拱手可,却道:“启禀我王,臣以为,论统伐秦大军之帅,非武安君莫属。魏缭何德何能哉。”
卫峥手持大爵随意瞥了他一眼,笑道:“你就不想亲自统领一支大军证明自己的才能?证明你魏缭也不比武安君若?”
“这……”魏缭犹犹豫豫的半天,憋了许久还是实诚地道出了一个字:“想——”
“武安君既出,自是战必胜、攻必克,寡人深信不疑。”卫峥信心十足的笑道,旋即话锋一转而喟然叹息,补充道:“可此次寡人欲伐之国,乃是白起母国,着其统兵或有不妥之处啊。”
“还是我王想的周到。”魏缭拱手应承,心下却也生起了其他想法,后世被人尊称尉缭子,虽然如今处于青年之时,但到底是一个旷古绝才之人,自有他的精明之处。魏缭似乎也猜出了君王此言的隐性含义,他也看出了卫峥这是在有意提拔自己。
在他魏缭看来武安君白起是秦国人不假,着其统军攻伐母国不妥之说也许不假,但更多的怕是王上有意之举啊。如今白起已经贵为武安君,地位在卫国已是仅次于国君,无法再封,凡是伐战皆尊举武安君,久而久之未免有功高盖主之嫌。
魏缭也发现了一点,白起在卫国军中的威望也是无人能及,便是自己也异常崇敬之,武安君与君王义结金兰的事迹也广为人知,对君王忠心不二也是事实。
可常言道,有无造反之心是一回事,有无造反之能力又是一回事,长此下去于国终究不是益处。
魏缭的猜测并无差错,卫峥也有此意,身处当世为一国之主,为君王者无需事必亲躬,御下之道不可不察,卫国有一个武安君终究是不是长远之计,惟有将星如群星闪耀的局面才是家国稳定的基础。
造反,这是对任何一个君王而言皆为最敏感也是最忌讳之事,人活当世有时便是身不由己,卫峥自然不会忘记历史上的赵匡胤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之事。臣下只要有造反的能力,即便他无造反之心,一旦他的部下不愿意,便是无造反之心也不得不造反,甚至会逼着你造反。
尽快把魏缭扶持上来平衡武安君一家独大的局面不仅仅是卫峥于国稳定而考虑,也是更好的为了保护白起。
“寡人着你为帅,有没有信心破了那崤山函谷?”这时,卫峥微笑的惬意说道,语毕便将樽爵内的酒水一饮而尽。
“函谷关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南依秦岭,北塞河水。其地势险要,道路狭窄,素有‘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之称。当年犀首合纵五国伐秦,尝以十倍之地、五倍之众,叩关而攻秦,秦将樗里疾开关迎敌,诸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崤山函谷至今未曾有被攻破之先例。”
魏缭说道这里,沉吟了片刻,接道:“十八年前,犀首合纵五国之兵于函谷关含恨告败而终,令人唏嘘慨叹。魏缭以为,犀首之败不是败于秦军之手,而是败于五国之手。当年合纵伐秦,声势何其浩荡,五国联军大有灭秦而分其地之势,怎料结果竟是落得如此局面。皆因列国各怀异心,人齐而心不齐,犀首大败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说道这里,魏缭看向了卫峥:“我王意欲合纵伐秦却不可同往日而语。”
卫峥低着脑袋,手持筷子夹起了一团细皮嫩肉入嘴咀嚼,随意道:“愿闻将军高论。”
魏缭顿时侃侃言道:“如今时局大变,三晋同气连枝而制霸中原已成大势,韩国在我卫国攻楚一战尽得好处,况且秦略其地,辱其国已久,如今我王意欲兴师伐秦,韩国必唯我王马首视瞻。而赵国虽然没有与我一同伐楚,却也有十年铁盟,两国共进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加之如今赵主父不失为天下雄主,秦国亦侵占赵国多地,宿愿不少,此弱秦之举于赵国有利,魏缭坚信赵主父定然义不容辞,我王一旦振臂高呼,韩、赵两国定会兴师响应。”
“如今天时、地利、人和皆在我王之手,伐秦大业何愁不成乎?”
“说的好!”卫峥大喜,当即拍板的道:“此次伐秦统帅,就你魏缭了!次年举事,发兵迫境!呵呵,这函谷关无人可破,便由寡人开这个先例。”
魏缭心中大振,亦是大喜,他预感到这一次是他真正功成名就的契机,函谷关向来无人可破,若是这一次自己统军破了秦之崤塞,势必威震天下。魏缭当即从席垫上起身,强忍心中激动,面王拱手而道:“臣谨遵王命,必不负我王之托,魏缭愿立军令状,不破函谷,提头来见!”
五日之后。卫国以“伐无道,诛暴秦”的名义昭告天下,卫峥振臂一呼,发起了声势浩大的三晋“太行会盟”,赵、韩两国毫不犹豫的响应号召,宛如百余年前魏文侯率三晋以摈四海之盛况,一呼百应。
一时之间,整个天下为之倾动。
三晋卫、赵、韩三国之相,即以卫相居辛、赵相肥义、韩相张平三人为三国百官之首会盟太行晤谈合纵伐秦之事。
太行之地,乃是卫峥称王之地,在此会盟,其意不言而喻。便是要说明,三晋之首乃是卫国。
三晋虽然同气连枝,但内部也要分清主次,显然,卫国在三晋之中鹤立顶首,卫峥更是从残酷的诸侯兼并中历经二十年洗礼,建立赫赫功勋,无人不服。卫国国力也是三晋之首,加之韩国亲卫,“大哥”地位牢不可破。
赵武灵王虽也是一代雄主,赵国国力如今也是十倍昔年,但赵雍和卫峥两个人的威望放在三晋之中,无疑是卫峥更加高。
赵国自然也只能为卫国之后,对此,赵国倒也服气。
如今三晋,赵国胡服骑射变法正直当要,需要卫国的鼎力支持,自然不敢开罪,韩国就不用说了,自从得到了楚国的南阳郡,尝到了大甜头的韩王做卫国“小弟”也是不亦乐乎,非常的听话,对于韩王来说,管他谁做大哥呢,能拿好处就行。
此时,太行之地的原野上,三面纛旗猎猎招展,三面纛旗中刻着分别“衛”、“韩”、“赵”三个字,三面大纛旗之下是无数大帐。
当此之际,正是三晋晤谈伐秦大事之时,不但三国之相竞相会盟于此,各自也带来了自家最优秀的将领一同前来。
韩相张平带来的韩国将领也就暴鸢能拿得出手,之前也跟随卫国一同伐楚,韩国也没有想出头,一心跟着卫国听其调遣便是,尽力出力即可,韩王坚信卫王定然少不了他的好处。
赵国肥义老相国带来的赵国将领就豪华了,不但豪华更是一窝,赵国虽然尊卫为三晋之首,也没有想要在此次会盟之中挣得合纵长与三军统帅的头衔。赵雍却也不能堕了赵国的气势,看这带来一窝将军架势也大有一番赵国是强国的味道。
肥义老相国本就是出将入相之人,自是不消多说,而此次赵国带来的将军都是赵国的中坚力量,大将廉颇赫然在列,也有追随赵武灵王伐中山国而立下功劳的乐毅,更有原本是一个收田租税而被平原君赵胜发现的大才马服君赵奢也在其列,当然,现在的赵奢还没有封君。
若是卫峥来到太行会盟之地,看到赵国帐下的这些将领定然会倍感惊讶,赵国的名将竟是逐一前来会盟,这几个人就是赵国无可争议的国之柱石啊。
赵国的阵容堪称豪华至极,也由此可以看出来此番伐秦,也是赵雍要以此告诉卫峥这个合纵长盟主,合纵伐秦,赵国此次无比坚定。
至于卫国,居辛作为东道主国之相,此番会盟只带来了一个在卫楚之战中刚刚成名的青年魏缭。不过,却没有人会因此轻视卫国,反而觉得卫峥没有派武安君来是给其他将军面子,且不说卫国帐下有一个武安君,白起既出,这里的三国诸将领莫不黯然失色,屠百万雄中雄者,杀出来的滔天凶威,生平至今从无败绩,放眼天下出武安君白起者无出其右尔。
如今的白起,更是被天下人称赞为非孙膑、吴起在世不能敌武安君。
居辛虽然只带来了一个年轻的卫将领,但卫国也是名将如云,白起、孟贲、姚尤、魏缭、穆邯皆是卫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号称卫国五虎将。
太行会盟以如此太史,秦国此番面对来势汹汹的三晋,怕是不死也要脱层皮。
……
第040章:举四十万大军()
——
三晋会盟于太行,天下为之侧目,场面声势可谓浩荡。
会盟地点的太行之地是一片空旷的原野,虽三国军队陈境于此,却也很安静,阳春时节一片清爽,全然没有夏日的燥热与烦闷。
会盟中帐内,卫、赵、韩三国将相汇聚一堂而各执一方,帐内有三面案几,中间则是铺着一张大地图,居辛为首,韩、赵左右,三国将领也分别坐立在各自的席位。
卫相居辛作为东道主,率先开言:“想必肥义老相国,韩相皆已经知晓我王广发天下的讨秦檄文,在下奉我王之命邀集三晋会盟太行,我王意欲兴兵西征讨伐秦国,如若两国愿意与我卫国一道谋划伐秦大业,那是求之不得啊。”
在居辛语末之际,没等肥义老相国发话,韩相张平便义愤填膺的附和说道:“天下苦秦久矣,想那老楚王应邀会盟秦关,却不料暴毙薨于秦国,令人唏嘘,可见秦之无道,虎狼暴秦人人得而诛之,天人共愤啊!”说罢,张平面向居辛一拱手,接道:“卫王吊民伐罪,如此大义之举,韩国定当鼎力支持。韩国愿与贵国一道联手,共伐虎狼之秦!”
张平之言甚是决绝,不过赵国将相看到张平,心中却是暗讽不已,显然,要是没有卫国在前面出头,借他一个胆子也不敢公然说出如此得罪秦国的话来,这就是典型的狐假虎威之士。
这几年韩国跟着卫国在背后吃了不少甜头,尤其是攻楚一役,对于韩国吞并了楚国南阳郡,不下于当年吞并了一个郑国,赵国要说不眼热那是不可能。早知道楚国在卫峥的兵锋面前如此不堪一击,赵国也派出一支军队南征,说不定也能讨到不少的好处,可一切已经尘埃落定,说什么也毫无意义了。
至于现在的韩国,更是让赵国的一群将领心有不齿,这张平如此奉承卫国,唯其马首是瞻就差俯首称臣了。倒是上了年纪的肥义老相国想得更远,三晋虽然同气连枝,但在这个战国天下确是没有永恒的盟友,卫国国力本就强于赵国,如今加上一个韩国,卫国之强更是盛若空前,在看看张平的态度,韩国显然是亲卫之流,这对赵国来说不算坏事,但也绝对算不上是好事。
想到这里的肥义老相国收起了思绪,他不愿卫韩两国此次把好处占了大头,便连忙说道:“韩相言之有理,秦国自孝公变法以来,自持国强而屡屡发兵进犯,数十年来侵占我三晋之疆无数,我赵国西境大片疆土也为秦所占,隔三差五便发兵迫境,赵国上下皆民不聊生。卫王高义,如今举伐秦之大义,赵国上下愿与卫国共同谋划,攻伐暴秦。”
赵国也是连忙表态。
在座的都是人精,居辛心里明目,见韩赵两国皆连忙表态愿尊卫国号令,便朗爽的一笑:“三晋上下齐心,何愁大业不成乎?”
这时,肥义老相国又开言:“老夫心有一问,此番三晋合纵伐秦,卫王为伐秦合纵约长自然无人不服,我赵国也愿尊卫国之号令……”
张平也连忙拱手道:“韩国亦尊卫国号令!”
肥义老相国瞥了一眼打岔的韩相,见后者不动于衷,倒也没有多想,又道:“老夫想要知道,此番伐秦,三晋共计出动多少兵马,各国出动多少兵马聚之,粮草军资如何分配。另,伐秦大成之际又当如何处置?”
“赵相不愧是老城谋国。”居辛称赞的笑道,见肥义拱手笑着回应,片刻之后,居辛便环视众人,道:“在下于此便向诸位秉承我王之意。”
韩赵两国之相顿时竖起了耳朵,皆面向了卫相居辛,后者平静的说道:“诸位也知道,我王此番高举伐秦大业不是好大喜功,更不是看上了秦国的土地。”居辛顿了顿,便是义正言辞的补充道:“我王举伐秦大旗,乃是为天下伸张正义,绝无半分为己谋利也。”
此话一出,让张平、肥义两人颇为惊讶,显然很是怀疑,又见居辛接着说道:“在下于此开言承诺,破秦之后卫国大军即刻班师回朝,绝不占寸土寸利,有所利好也皆由赵、韩两国分而得之。”
“什么?”张平下意识的脱口而出,惊诧万分的看向了居辛:“此话当真?”
大帐之内顿时安静了下来,赵国将相、韩国将相面面相觑不语,而居辛淡定自若,身后站着的魏缭也是面露平静而一语不发。
卫国兴师动众,竟然不占分毫利好?伐秦大业的硕果全部由韩、赵两国分之?这天下哪有这么好的事情?卫王向来是不肯吃亏的主,卫军既出必然有所得,可现在却是……
一时间,便是肥义老相国也难以想通,更别说张平之流了。
良久,居辛笑道:“我王伐秦之举绝无染指秦地之意,讨伐秦国既然是我王发起的,便更是不能沾取寸土寸利,免得给天下人落下借机取利之嫌,我王不屑之。”
居辛这样的解释实在令人难以信服,但又无法出言反驳,便是肥义也犯难了,卫国之主当真是这么高义?可既然于此公然承诺,以卫王的为人必然不会失信于天下,这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此时,张平心中大喜,更是连忙拱手道:“卫国大义当真令人钦佩。卫王何不霸天下,韩国必然尊之,想必当今之天下,诸王无人比卫王更合适做这个天下霸主!”
张平这一番话顿时引来了赵国将领的怒视,就差要破口大骂出来了,就没有见过这么拍马奉承他国的人。
“韩相言重矣。”居辛确是笑着摇头:“我王从无效仿齐桓公、晋文公之举,更无做天下霸主之意,只想与列国相安无事,此番兴师动众也是为形势所迫也,不愿看到秦国恶天下。这天下有共主周天子足以,何须再搞一个天下霸主出来,岂不多此一举?”
居辛婉拒之言不由得让张平流露遗憾之色,而赵国将相的面色也缓和了不少,卫国若是真的有称霸之举,加上韩国这个“马首”之国,赵国还真是迫不得已也要尊其为霸,卫一旦称霸,那就不是平等的地位了。
当然,卫峥自然不会在这战国天下,去沉溺春秋霸主的美梦,不求霸名,有霸之时即可,现在为三晋首,不是霸主胜似霸主,又何须为了一个名分而鹤立鸡群?
这韩相看似拍马奉承,但在居辛看来也不免有想要把卫国架在火上烤的意思,果然都是心机重重之人,邦交之事万不可大意啊。
居辛承诺卫国不占丝毫伐秦之利后,又道:“……至于此次合纵伐秦需要兵马几何。我王思量再三后认为非举四十万大军不能破秦。”
……
第041章:魏缭统军?()
——
肥义老相国点了点头,便道:“敢问卫国打算出多少兵马?”居辛旋即达道:“五万步卒,五万骑兵,合计十万。余下三十万大军便由贵国与韩国聚集完成。”
卫国才出十万大军?另外三十万由韩赵两国集结?此话一出,一下子让韩、赵两国为难了,尤其是赵国。
赵相肥义迟疑道:“贵国才出十万兵?是不是少了点?依老夫之见,以卫国如今之国力,出二十五万亦且了无难事。”
刚刚说出这句话,肥义老将军又觉得甚是不妥,卫国既然承诺不占寸土寸利,还要拔得出兵的头筹,也觉得有些强人所难,甚是理亏。
居辛叹息的说道:“我王实际上也想举兵二十万,可眼下我卫国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老相国有所不知,卫楚一战结束不久,卫国虽然大胜楚国,却也损耗巨大,江淮之地也许驻守军队,加之东面的齐国也要防备乘机扰我,实在是无法抽调更多兵马。”
闻此言,肥义也知道了一点,这天下果然没有白拿的好处,赵国想要从中获利,还是需要付出代价啊,想要拿多少利益就能复出与之相匹的代价。
这时,居辛又道:“在下以为,贵国与韩国集三十万大军绝非难事,赵国与我卫国结盟十年,变法也十年,如今赵国更是十倍昔年,赵主父不失为天下雄主,如今已去赵国心腹大患之中山国,赵主父更是腾出了不少精力北伐狼族拓土千里,收林胡、娄烦,武功赫赫。此番伐秦乃是重中之重,赵国应当收拢兵马合力战秦,以如今赵国国力,聚二十万兵,何足道哉。”
赵国出兵二十万?一旁的廉颇顿时思量低语道:“相国,二十万兵马非举国之兵不可啊,这卫相的意思是想要我找过倾举国之力啊。”
肥义惊诧的低声回应:“老夫更是吃惊于卫国对我赵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