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明末之扬我中华-第2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烨笑了笑,不置可否,反问道:“皇帝给了什么条件,阁老且说来听听。”
温体仁回答:“琼海镇总兵一职不变,五军都督府右都督改左都督,封平南侯、加太子少傅、授从一品建威将军,如何?”
“都是些华而不实的虚衔。”刘烨不满地问,“阁老,你明白我要的是什么,是山东和两广的地盘,是无限制的兵权!就算这两块地方不能成为国中之国,最起码也要保持半独立状态,朝廷针插不进、水泼不进。我差点命丧黄泉,提这么点要求不过分吧?”
“稍安勿躁。”温体仁安抚道,“这些只能慢慢谈,由你自己说出来,总不能由我在朝堂上主动提出来吧?”
“那好,劳烦阁老回去跟皇帝说。除了这些虚衔,必须答应我三个要求:第一,我的直属军队扩军不受限制,兵部不得过问,另外,未经我允许,不得征调我的部队;第二,只要是针对流寇或鞑子的军事行动,我可以自由决定,无需请示,同时所到之处可先斩后奏,调动当地驻军增援;第三,山东、两广境内兵马由我全权管辖,除了地方的刑名和科考,其余诸如赋税、开矿、经商之类我都可以过问。”
温体仁倒吸了一口凉气,这三条比起之前提过的“废除山东巡抚、两广总督”更激进,也更具体,有过之而无不及,无论哪一条都可以让皇帝抓狂。听封不听调也就罢了,染指地方兵权就很敏感了——哪怕是为了对付鞑子和流寇——至于插手地方军务、赋税、采矿、经商等事务,简直就是明初藩王的翻版啊,甚至权力更大!
他迟疑道:“说句诛心的话,无论怎么看,你这就是为造反蓄势,你认为陛下会答应吗?”
“呵呵,这事搁谁当皇帝都不会答应。不过这由不得他。”刘烨淡淡一笑,“如果拒绝我的要求,午时之后,我就轰开承天门,杀光腾骧四卫,直接到金銮殿上,当面问问皇帝为何残害功臣、自毁长城?顺便把天津兵备道潘达和天津总兵王洪一定带上,让他们给文武百官讲讲杨嗣昌是如何密令他们烧毁粮仓、拒不出兵、故意放走阿巴泰的,加上一而再、再而三对屡次立下大功的琼海镇下黑手,足以证明,这位即将上任的兵部尚书要通虏投敌。这样的国贼,人人得而诛之,皇帝糊涂,我可不糊涂,愿请缨亲手诛杀此獠!如果这样还要包庇杨嗣昌,这样的昏君,留他何用,不如让贤吧!”
温体仁被震住了,过了好一会才回过神,问:“知文,你确认要如此不留余地?至刚易折、上善若水,为何不能韬光养晦,缓和一些呢,把陛下得罪得太狠又有何好处?”
“呵呵,如果我说,没有我和琼海军插手,大明十年之内必亡,皇帝也只是煤山上一抔黄土,阁老信吗?既然大明都快完了,为什么还要韬光养晦、收敛锋芒?”
温体仁迟疑道:“大明虽然内外交困,但底蕴还在,十年必亡的推测未免也太”
刘烨摆摆手,说:“不管阁老信不信,反正我是这么认为的。与其心慈手软将来让流寇灭亡大明,让鞑子坐了江山,还不如现在下手狠一点,挖掉腐肉,保证江山还在汉人手里。不过以后的皇帝是否姓朱,谁也不敢保证”
温体仁叹了口气,知道无法劝服这位盟友了。
“好吧,既然知文坚持,我就把你的话原原本本带给陛下。”
等温体仁走后,梁小明率先走过来问道:“你和首辅都说了些什么?”
刘烨把刚才的对话复述了一遍。
梁小明不解地问:“你的条件太过苛刻,崇祯很难答应,即使给杨嗣昌扣上通敌的帽子,也未必能如你所愿,退一步说,就算勉强答应,你也会从此成为崇祯的眼中钉、肉中刺。虽然我不提倡用暴力解决一切问题,但是都走到这一步了,为什么不直接把崇祯干掉,直接取而代之,还在这里磨磨唧唧谈判?”
刘烨没有直接回答他,反问道:“西安事变中,张学良和杨虎城扣押了蒋委员长,太祖本有机会一枪崩了他,而且红军上下枪决老蒋的呼声很高,为什么太祖却放了他呢?”
梁小明挠了挠头,踌躇道:“说实话,我也很难理解这个决定。如果干掉老蒋,岂不是十年内战都不会有了?”
“太祖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是毋庸置疑的,他不杀老蒋的理由很充分。简单点说:第一,老蒋是当时全国名义上的领袖,红军实力偏弱,无法取而代之,**各派系军阀就会武装割据,中国会彻底陷入分裂,日本可以趁虚而入,各个击破;第二,有了蒋在前台吸引日军的主力,红军就可以赢得发展的空间和时间,为后来的最终胜利奠定基础。这么说的话,你能理解我今天的决定吗?”
梁小明恍然大悟:“我懂了。琼海军现在只是地方军阀,没有大义名分,兵力又有限,管不了全国的地盘,就算干掉崇祯也不能取而代之,反而是士绅和百姓眼中的反贼,天下只会大乱,李自成、张献忠之流和皇太极还会趁火打劫。暂时留着崇祯,可以让他做两边势力的靶子,咱们趁机壮大实力,然后等李自成杀入北京城后再打着给崇祯复仇的旗号收拾残局?”
刘烨点点头,“所以我曾经和你说过,要暗地里支持李自成,恶人由他做,好人我来当,人心和大义名分都有了,实力也发展起来了,一切就水到渠成,又何必急于一时?”
第671章 死穴()
梁小明问:“既然如此,那当初老老实实呆在琼州府猥琐发育不更好,为什么要跑到京城来和崇祯、杨嗣昌死磕?”
“其实在京城闹这么一出,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和我的目标是一致的。”刘烨解释道,“龟缩在琼州发展固然风险最小,可是见效慢。没有权限、没有官方名义,无论是招纳流民,还是吸引人才,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通过参与山东平叛、击败高迎祥,弄一批流民算一批,都是一锤子买卖,没有可持续性,等当地局势一稳定下来,我们就失去了移民的来源,这样下去,我的十万大军何时才能练成;另外,我一个地方武将,别说读书人或胥吏主动投效了,就算放下身段拉拢也很难拉到人,现有的一些人都是连哄带吓、走投无路才拿下的。我需要大量的移民,也需要管理人才,否则只能在一省之地做土霸王,怎么和皇太极等人争天下。”
“难道现在这么做就可以改变这种局面了?”
刘烨用脚在地上画了一个大圈,再画了一个:“你看,假如大圈是大陆,小圈是琼州府,中间隔着大海固然是安全的屏障,同时也是一种隔阂,让我们游离于大陆主流圈子之外,很多事情做起来事倍功半。”他又用脚在大圈边缘画出一条线,像是一根刺扎进了圈中,“如果我让山东半独立,处于我的控制之下,就等同于在大明的躯体上插了一根放血的管子,我就有了吸收移民的稳定渠道,只要在流寇身上想点办法,中原的流民就能从这里源源不断地流向琼州。”
刘烨点了点头:“难怪你念念不忘要拿下山东,这是一个重要原因吧?既能接触流寇的势力范围,又保持在一个相对安全的距离,还有出海口从海洋通往琼州,的确没有第二个地方同时符合这几点要求了。”
“从理论上来说,南直隶也勉强符合上述几点要求,不过这里的士绅豪族势力太大,盘根错节,远不如山东容易控制。再说,山东可以作为钳制流寇和鞑子的一个重要据点,这一条作用是南直隶无法取代的。”刘烨解释道,“另外,如果崇祯答应了我的条件,我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插手山东和两广的地方事务,虽然无法取代官府,但是可以以此为理由招纳不得志的读书人,储备管理人才。”
梁小明皱眉道:“我不是太懂,就算你能插手地方赋税、采矿等事,毕竟不是官府,也给不了人家编制,人家凭什么跟你混?”
刘烨嘿嘿笑道:“你是搞技术的,但也是在国企混的,难道不懂国人的心思?在后世,小学生选个班干部都要拉票,做个村主任都要贿选,街道大妈戴个红袖章之后都威风八面,这些人难道有编制,难道是正式的官职?国人对权力和官位的向往从古至今都不曾改变,可身居高位的毕竟只是少数人,更多的人就只能依附权力,打杂跑腿,即便这样还是让很多人趋之若鹜——还记得我们在琼州代缴赋税时碰到过的那些帮闲吗?他们没有任何官方身份,只是户房书吏以及衙役的爪牙,却过的非常滋润,在乡间称王称霸——到时我只要给那些考取功名无望的落魄文人提供一条出路,哪怕没有官方的编制,保管有很多人挤破了头要混进来。”
梁小明叹道:“性格决定命运。你做事总是不讲规矩,游走于灰色地带,可偏偏效果很好,而我只知道循规蹈矩、埋头苦干。所以你无论前世今生都是老大,而我始终只是个做技术的”
“呵呵,不要把我说的这么不堪,这叫开拓创新、不拘一格”
金銮殿上。
听完温体仁转述完刘烨的要求,所有人都沉默了。任谁都知道这条件过于苛刻,完全是要打造一个大明版本的藩镇,以今上的性子,是不可能答应的。而刘烨又不是省油的灯,恼羞成怒之下,大军屠城似乎不可避免,这大殿上的文武百官都要卷入一场浩劫了。
绝望的情绪在群臣之间弥漫,大殿之中死一般的寂静。
崇祯脸色很难看,望着这些如丧考妣的臣子,厉声问:“你们都是朕的左膀右臂,食君之禄、分君之忧,现在局势危急,有谁能替朕解决这个困局?”
大多数人都低下头,避开了他的目光。现在的局势已经走入了死胡同,手握重兵的军阀逼宫,君王不愿服软,没有中间的道路可走,这种情况下,就算苏秦再世、张仪复生也无能为力。
一直沉默的杨嗣昌开口了。他一脸义愤地说:“陛下,刘贼如此猖狂,绝不能如他所愿,否则,君将不君、臣将不臣,朝纲大乱”
温体仁不客气地打断了他,问道:“敢问杨侍郎,道理谁都懂,有何良策退兵?”
杨嗣昌略一思索,说道:“陛下,贼人只围住了南、东、西三面,臣愿请缨从北面玄武门出宫,收拢京营残部,召班军(注1)入京,与腾骧四卫里应外合,驱逐贼人。”
文武百官听了这话,心里都想骂娘。特么的你杨文弱自己溜出去了,却把我们留在这里,等你把人召齐要到猴年马月去了,到时我们估计也死翘翘了。再说就算召齐人马,未必也打得过琼海军,人家可是能打得鞑子郡王、贝勒狼狈逃窜的牛人,而且还有山西、宣府两大边镇助阵,你那些老爷兵只怕不够塞牙缝的。
温体仁反驳道:“远水难解近渴,刘烨声称午时就要动手,按你的法子,无论如何都来不及了,你可曾想过陛下的安危?”
杨嗣昌语塞,无言以对。
温体仁看了看杨嗣昌,又看了看犹疑不定的崇祯,决心抛出刘烨的杀手锏,破解现在的僵局。
“陛下,刘烨还说,他要带潘达和王洪二人上殿,将某人通虏叛国、自毁长城、暗中资敌的行径公布天下”
杨嗣昌脸色大变,险些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对他而言,这就是他的死穴,千军万马兵临城下都不如通虏资敌的罪名有杀伤力。
崇祯也心下惴惴。刘烨如果死抓着这一点不放,不光是杨嗣昌,搞不好把他牵扯进来,他这圣明之君的口碑和名声也要毁于一旦。这该如何是好?
————————————————————
注1:京营军士除来自京师卫军外,调中都留守司及山东、河南、大宁三都司卫所马步官军轮番到京师宿卫和操练,称为班军。
第672章 大将军()
温体仁一看这君臣二人的脸色,就知道点中了其死穴,再也硬不起来了。
所谓通虏叛国、暗中资敌当然只是刘烨的构陷而已,杨嗣昌不过是打算议和,暗中对刘烨动了些手脚,绝无通敌的可能。问题是,有了焚毁粮仓、放过阿巴泰的人证,加上杨嗣昌一而再再而三无缘无故对付立下大功的刘烨,从常理上说不过去,所有人的想法就很容易被引导往这方面想,而杨嗣昌又不方便把议和的计划说出来,此消彼长,这个通敌的罪名就扣上去了。
杨嗣昌思来想去,除非告诉所有人,自己要与鞑子议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顾全大局,否则这盆脏水还真没法躲开。一个兵部侍郎背负了私通鞑子、暗中资敌的罪名,最好的下场也是政治生命宣告终结,黯然隐退。当然,如果皇帝愿意给他的行为背书,揽下责任,则另当别论,问题是,这可能吗?他悄悄观察了一下崇祯的神情,暗中摇头,打消了这个不切实际的幻想。
而崇祯此刻心里想的却是,绝不能将议和之事曝光,抹黑自己的形象。
权衡一番后,崇祯站了起来,说:“长卿和文弱跟我来,其余人留在殿中等候。”
温体仁心想,这是要开小会了,看样子皇上动摇了。
偏殿中,崇祯对二人说:“你们给朕想个法子,既不能让刘烨胡言乱语,又不能全盘答应他的条件,该如何做?”
温体仁早就打好了腹稿,说:“陛下,刘烨这次是破釜沉舟,不打算回头了,如果不答应他,恐怕很难收场。毕竟他刚立下大功,不但没有叙功封赏,还差点死在大炮之下,从鬼门关走了一圈,换成谁都不会善罢甘休。臣认为,朝廷理亏在先,加上大兵压境,还是答应他为好,先把这个难关度过去再说。”
崇祯不甘地说:“本朝的藩王都没有这么大的权力,就算是永乐朝以前,藩王也不过是管辖封地的军务。若是答应了他,朕有何颜面面对列祖列宗?”
“陛下不如换个角度来想。如果以区区总兵之职干涉地方军、政事务,确实让朝廷颜面无存,天下人都知道是朝廷奈何不了一个地方武将。可是为什么不反其道而行之,给他一个足够的名份呢?”
崇祯有些茫然,“名份?什么名份?”
温体仁正色道:“臣认为,陛下可将刘烨论功行赏,并公告天下,授权其节制三省兵马并协管政务,树立为抵御鞑子和流寇的典型,号召天下文武官员以其为楷模,鞭策自己,勠力同心,共抗外诲,中兴大明!如此一来,朝廷便可化被动为主动,从被胁迫变成了主动封赏功臣,保住了朝廷的颜面。”
崇祯听得一愣一愣的,这番话听上去好像很有道理,丢了里子,却保住了面子,不过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他下意识地问:“已经拟封其为平南侯加太子少傅了,还怎么封赏?你说的名份到底是什么?”
“陛下,可效仿汉朝古制,封刘烨为大将军!”
“大将军?”崇祯和杨嗣昌都愣住了。
“正是。汉朝时为牵制相权,大将军战时可以领举国之兵征战,平时可以上朝辅政,实为朝中百官领袖。当然,陛下设这一职位,可以只仿其表,不统领全国之兵,也无须上朝,命其以大将军之名义掌管三省之地便可。”
杨嗣昌忍不住驳斥:“阁老此言差矣,所谓大将军一职,让他名正言顺割据地方、拥兵自重,这岂不是更助长了刘贼的气焰,助纣为虐?”
温体仁摊开双手,回答:“不然呢?你我都无法说服其退兵,难道等着他杀进金銮殿,手刃‘叛国佞臣’,指责陛下为昏君,让陛下与朝廷的颜面扫地?或者更有甚者,其凶性大发,屠戮百官,血洗皇宫,以下犯上,另立新皇?”
崇祯听得不寒而栗,摆手制止温体仁继续说下去:“不要再说了。”这个可能性实在太可怕,他不敢去想。可是一旦让刘烨带兵冲入金銮殿,极度膨胀之下,加上之前遭受的种种不公平待遇,确实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温体仁与杨嗣昌都停了下来,望着崇祯,等待他的决定。
崇祯闭目想了很久,然后睁开眼睛,对温体仁说:“便依长卿所说,你先出去,代朕拟一份圣旨”
温体仁心中长舒一口气,恭敬地回答:“臣遵旨。”然后退出了偏殿。
杨嗣昌不甘心地问:“陛下,难道真要向刘贼服软,还要这么彻底?”
“不这么做,怎么化解今日的局面?是让他上殿指责你叛国资敌,还是说朕是识人不明、袒护佞臣的昏君?又或者把金銮殿杀个血光冲天?”崇祯恨恨地问,“要不是你昨晚办事不力,没有一炮炸死他,事情又怎么会变成这样?”
杨嗣昌辩解道:“臣冤枉啊!原本事情都在掌握之中,可是坤兴公主忽然冒出来,手执陛下的手谕进了大营,之后被刘贼挟持,大军投鼠忌器,这才让刘贼逃出生天”
“手谕?”崇祯愣住了,他想起了昨晚朱媺娖来讨取手谕的一幕。现在回想起来,朱媺娖的出现和所作所为似乎有些突兀,再与杨嗣昌所说的情形联系起来,一个可怕的念头浮现在脑海中:难道刘烨的手已经伸到了宫内,连公主都被他蛊惑了?
想到这里,崇祯对偏殿门口的王承恩说:“王伴伴,等城外退兵之后,派人将坤兴给朕找来。”
王承恩应下:“奴婢遵旨。”
温体仁的办事效率很高,等崇祯回到金銮殿时,代拟的圣旨已经写好,只等他过目了。
崇祯浏览了一遍,基本上就是刚才温体仁的那些建议,给刘烨一个大将军的职位,将被胁迫之举粉饰成了朝廷主动封赏功臣,保住了自己的面子。他叹了口气,让王承恩取玉玺来用印。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印章盖上去之后,意味着这场逼宫危机即将和平化解,也见证了一个明朝从未有过的大将军诞生了。
第673章 朱媺娖的危机()
虽然这份圣旨没有当众宣读,但是温体仁代为拟旨的时候并没有刻意隐瞒,文武百官已经知道了大概的意思。虽然大家褒贬不一,文官感叹这是“城下之盟”,武官则羡慕不已,但无论如何,这个价码应该能够满足城外那位的胃口了。
首辅大人带着圣旨出了殿门,也带去了大家的期望。所有人都希望这场逼宫的大戏早点落幕,自己可以平平安安踏出宫门,要不然神仙打架、凡人遭殃,来金銮殿上个早朝若出了事实在太倒霉。
承天门外,等得不耐烦的刘烨终于等来了再度前来的温体仁。
传旨太监仍然是司礼监随堂太监方正化,温体仁催促刘烨摆香案接旨。
刘烨笑嘻嘻地说:“阁老,就您和方公公在,又没有外人,这些繁文缛节就免了吧?再说我领兵来是准备打仗的,匆忙之间上哪找香案这些玩意?”
温体仁无奈地说:“东西没有就算了,起码跪下接旨吧?流程总要走一遍的。”
继续嘿嘿一笑,问:“阁老透露点内幕,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如果是后者,我就不奉陪了,还要弄脏衣服”
瞧他这惫懒模样,温体仁无语地说:“老夫亲手代拟的,还会坑你不成?”
“得了,有您老这句话我就放心了。”刘烨撩起长袍,单膝跪下,其余人也跟着呼啦啦跪了一地。
接圣旨是很有讲究的,必须双膝下跪,躬身伏地,刘烨的姿势很明显不合格,过于敷衍。方正化装作没看到,也没去纠正,打开了圣旨,宣读起来。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琼海镇总兵刘烨领兵勤王,驱逐鞑子兵马,解京师之困,挽救京畿百姓于水火,并斩敌数千首级,功劳甚大”
刘烨听到这里,轻轻一笑,这糊涂皇帝,非得刀子架到脖子上才肯这么说,早知现在何必当初?
“为奖赏刘烨不世之功,特封平南侯,加太子少傅,擢五军都督府左都督,并授超品大将军,位列众将军之上,节制山东、两广三省兵马,协管政务。其本部兵马,兵部无权调动,若抗击鞑子、流寇,则可就近调集当地驻军增援。望日后竭心尽力为朝廷效力,厉兵秣马、抵御外诲。另,山西、宣府两镇皆有功劳,各赏银万两,虎大威、杨国柱均擢五军都督府都督同知,钦此!”
刘烨又惊又喜,自己的要求基本上都被满足了,不过这个大将军又是什么章程?
他接过圣旨后,迫不及待地问:“阁老,这个大将军到底是什么品级,怎么从没听说过?”
温体仁笑呵呵地回答:“本朝洪武年间曾有徐达、蓝玉官至大将军,统领天下兵马,不过也只限于统兵作战,战后即废,是个临时的差遣,并非常设。圣上为你这个小小总兵掌管三省之地颇为头疼,老夫就建议他效仿汉朝古制,重设大将军,给你一个名分,给朝廷挽回一丝颜面。不过这个大将军虽然地位超然,比起汉朝位列三公之上、百官之首,要缩水不少,你且将就一下”
刘烨哈哈大笑:“难为阁老想出了这个办法,我得了里子,皇帝得了面子。缩水就缩水吧,左右不过是个虚名,只要能让我名正言顺掌权就行。不过说起来,我想掌控三省,有了这个大将军的虚职,确实比总兵要名正言顺,多谢阁老费心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