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霸隋-第1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天运有偏,以致失鹿,故而群雄应运而起。”

    “不修内德,以致外侮来侵。”

    见得如此多的答案都不能令张君武满意,群臣们可就有些憋不住了,一条条看似理由充足的答案纷纷冒了出来,到了末了,就连房玄龄这么个稳重之人都忍不住冒出了句“内德不修”的话语,可惜依旧没见张君武颔首,毫无疑问,显然谁都不曾猜到圣意究竟何在。

    “诸公所言其实都对,只是都不免有失偏颇,自天下一统以来,唯秦、隋是亡于暴政,其余各朝皆各有亡因,然,依朕看,纵使有一朝能避免诸公所言之弊端,但消忽略了一处,也自必亡无疑!”

    张君武的心情明显很好,点评完众臣工们的答案之后,紧着却卖了个大关子。

    “臣等愚钝,还请陛下明言。”

    一听张君武此言,众臣工们顿时便全都有些傻了眼,一个个眉头紧锁地思忖了良久,也愣是没搞懂张君武所言的最根本之所在,末了还是柴孝和率先出言打破了沉默。

    “荀子有言曰: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其言看似治国之大要,实则不然,民者,多变而盲从,未开民智前,真事事以民为本,所得者恐非大治而是大乱,所谓窃民意者众矣,古来屡见不鲜,依朕看来,倒是管子所言之‘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更为贴近治国之实务,何也,民以食为天,若不得食,岂有不反之理?然,土地终归有限,天下良田虽多,却架不住人口之繁衍,举一例而论,一家有田十亩,子二人,翁死,子分之,各得五亩,子又有子,再分之,数代后,不足食也,或有言曰:可购地,确然如是,只是放之天下来看,总田亩就那么许多,再算上大户之土地兼并,人口一多,土地所出,已不足天下人所需,数代之积累,最终必致战乱无疑,朝廷掌控稍有不力,则社稷崩塌,再无复兴之可能!”

    或许是酒喝得有些多了,也或许是要趁此机会确立一下治国之理念,张君武的话明显比平常时要多了许多。

    “陛下圣明,此又当如何避免才是?”

    一开始听张君武说民以食为天之际,群臣们还有些不以为然,再往下一听所谓的分田理论,更是觉得有些危言耸听了,只是再往深里想了去,众臣工们额头上顿时便见了汗,一时间都在苦思着对策,唯有萧怀静却是根本没去深思,只略一沉吟,便干脆利落地将问题丢回给了张君武。

    “此事从表面上看,似乎有两条道可走,一是对外扩张,不断夺得疆土,以满足国民之所需,二么,便是控制人口之繁衍,然,这二者都有其局限性,前者易导致穷兵黩武,一旦战事不顺,难免有倾覆之危,且朝廷控制的地盘越大,枝节便越多,管理殊为不易,一旦超过界限,则必致分裂,战乱也就难以避免,故,此乃死路一条,只可为辅,断不可为主;至于其二,说易行难,朝廷开支有限,且要强行扭转百姓多子多福之观念,难如登天,同样不可取,是故,为帝王者,若欲避免数代或是数十代之后的必然之乱局,从开国时起,便须得有所规划,于朕看来,不外乎两条半,其一,便是控制各地之人口密度,不令失衡,一旦超过警戒线,便须得设法移民实边;其二,投入力量去研究土地之产出,力求亩产之增加,此举只可由朝廷出面组织力量攻关,不断革新粮种以及有计划地兴修水利,以求高产;至于另外半条么,方才是对外扩展帝国之生存空间,但消能坚持这两条半,民可足食,社稷也就有了稳定之根基,再辅以明吏治,轻徭役等善政,方能得万世之基业也。”

    张君武的心愿便是建立一个庞大而又健康向上之帝国,为此,他情愿一生操劳,可与此同时,他也很清楚光靠自己一个人之力,根本不可能成事,正因为此,在给群臣们洗脑上,张君武自是言不厌细,将自己的治国之理念详详细细地剖析了一番,当即便令诸般臣工们全都陷入了深思之中

第二百八十三章利刃总教官() 
观念的改变从来都不是一早一夕之事,张君武也自没指望只通过一回说教便能令朝臣们彻底信服,于他而论,要紧的是做,而不是说,当然了,张君武同样也没指望所有的事情都能一步到位,然则一些先期准备却是少不得要紧着展开的,诸如全面调查土地储备情况一事,虽碍于天下尚未一统而无法一蹴而就,可在已掌控区域里暂行上一番却是无妨,又另行下诏成立了帝国科学院,暂时挂于工部名下,暂设军备研究所、粮种研究所以及织造工艺研究所、矿物研究所等几大科室,调集各地能工巧匠以展开先期之研发,诸般科研项目皆由张君武一手拟定并下达,初步概括出了个五年发展计划,至于具体研发安排么,张君武暂时没那个精力去主抓,全都放权给了新任工部尚书阎立德(原工部尚书卫玄已病故)。

    “陛下,这是明日觐见之名单安排,还请陛下过目。”

    忙忙乎乎忙乎乎,这一转眼,便是大半个月过去了,中原战火依旧狂燃不已,三方恶战不休,彼此攻伐,可帝国所辖境内却是一派的祥和,出关中远征的秦琼所部大军也已凯旋而归,即将进抵京师,各部自然也就都跟着忙了起来,这不,一大早地,吏部尚书张昭便赶到了御书房,向张君武提交够资格觐见者之名单。

    “嗯,就这么定了也好,朕签批了,且就转去礼部那头照此安排便是了。”

    此番远征的动静虽是闹得不小,可于帝国来说,其实不过只是一场中等规模的战役罢了,按礼、兵二部的考量结果,可以有郊迎仪式,却尚不够帝驾亲迎之资格,对此,张君武倒也没打算破例坏了规矩,然则于两仪殿接见有功之臣却是少不得要有的,这些都是惯常之程序,张君武自是不以为意,扫了几眼之后,也就随手在折子末端签上了名,算是准了张昭之所请。

    “陛下,微臣有二事要奏,其一,先前吏部张尚书转来之明日觐见名单中有一人名曰徐师仁者,既无功勋,又是化外之人,为免物议故,微臣以为不宜与诸功臣一道觐见;其二,军中转来一份奏本,前朝纳言苏威告病,言称无法前来觐见陛下,微臣不敢擅专,还请陛下明示。”

    于张君武而论,张昭的例行奏本不过是每日里所批的无数折子中的一本而已,又与大局无甚关碍,批了也就批了,张君武根本就不曾放在心上,却不曾想,午时不到呢,礼部尚书孔颖达就找上门来挑刺了。

    “唔徐道长与朕曾打过交道,说起来与朕也算是有恩,是朕点名要见的,此事卿无须在意,朕自有主张。”

    去岁张君武从江都设法脱身回南阳之际,曾遭徐师仁之刺杀,险死还生,实际上,他之所以能活命,不是运气,也不是靠武艺脱身,完全是因徐师仁手下留情之故,此事一来有伤脸面,二来也是不想害了徐师仁,故而张君武向不曾对人提起过,这会儿要解说分明么,说起来可就话长了,张君武自是不愿浪费那个唇舌,也就只是含糊地吭哧了一声了事。

    “陛下圣明,那苏威之事”

    张君武的金口这么一开,尽管还是不明内情,可显然是不好再深究了去的,孔颖达也只能是就此转开了话题。

    “告病?查过了么,真病还是假病?”

    张君武在江都时,与苏威这个三朝宰辅可是没少打交道,说起来,还有那么一点交情,只不过张君武其实对此人并不甚感冒,总觉得此人求名心思太重,虚伪太甚,算不得社稷干才,此番之所以将其列入接见名单中,也只是因着其昔日之名声,顺手而为罢了,本就没打算真重用其,这一听此人居然玩出了告病的把戏,心中不爽之意顿时便大起了,于问话之际,声线也自不免透着股寒意。

    “这”

    一听张君武语气不善,孔颖达顿时便语塞了,没旁的,苏威在这个时代可是名震天下的大儒明臣,从北周时起,便一直位居中枢,历经多朝而始终不倒,孔颖达往昔也曾极其仰慕此人之风范,自是清楚苏威所谓的告病不过只是种手段罢了,意图就一个,那便是指望着张君武能来上一场礼贤下士之戏码,他也好趁势再屹立于朝廷之巅,病自然是没有的事,问题是这话么,孔颖达却是怎么也不敢实说了去的。

    “此獠不敢浪得虚名之辈而已,甚的告病,不过是要朕亲自去迎罢了,嘿,朕忙得很,哪有功夫跟其演戏,他既是病了,就回家颐养天年好了,朕要的是肯实心办差的贤臣,要这等沽名钓誉之徒来何用,此事就这么定了。”

    张君武根本没理会孔颖达的尴尬,毫不客气地便贬损了苏威一番,直接让其回家养老了事。

    “陛下圣明,微臣告退!”

    听得自家往昔之偶像竟被张君武驳斥得个一钱不值,孔颖达当即便满头虚汗狂淌不已,却又哪敢违了圣意,只能是恭谨地称颂了一声,就此退出了御书房

    “陛下有旨,宣,徐师仁两仪殿觐见!”

    大军凯旋,够资格觐见之功臣自是不少,当然了,个中之待遇也自差别极大,似秦琼、程咬金等战功赫赫者,自然都是提前单独觐见,至于万云飞、文仲明等大将则是一批批地集体觐见,此乃朝廷惯例,本也无甚可稀奇处,但却并不是没有意外,这不,程咬金方才刚觐见完,一名中年宦官突然宣到了徐师仁的名,而此时,不单徐世勣等一大批新归附之大臣还在等着,就连万云飞等军中重将都还没轮到。

    “贫道遵旨。”

    中年宦官这么一宣,不止是在宫门处候见的诸般人等掉了一地的眼珠子,就连徐师仁本人也自莫名得很,茫然了好一阵子之后,这才有些心慌意乱地上前领了旨意。

    “徐道长,我们又见面了。”

    被提前召见本就已令徐师仁心神不宁已极了的,却不曾想更令他意外的是身为帝王的张君武居然亲自出殿相迎。

    “贫道、啊,贫道”

    徐师仁万万没想到张君武居然屈尊降贵地来迎自己,饶是其生性坚韧,一时间也自不知该如何自处了。

    “道长乃方外之人,就不必持那么些虚礼了,来,陪朕走走好了。”

    张君武笑着安抚了徐师仁一句之后,紧着便一摆手,示意徐师仁跟上。

    “谢陛下隆恩。”

    见得张君武如此和煦相待,徐师仁心中的忐忑当即便消减了大半,但却依旧不敢掉以轻心,恭谨地谢了一声,小心翼翼地落后半步,陪着张君武一道在宫道上漫步前行着。

    “徐道长可还记得上回见面时,朕跟你说的侠之大者么?”

    张君武并未在意徐师仁的紧张,笑着便开口发问了一句道。

    “陛下尝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贫道始终牢记在心不敢或忘。”

    这一听张君武浑然就是一派拉家常之口吻,徐师仁心中的忐忑顿时又消减了几分,满是感慨地便给出了答案。

    “嗯,朕还说过,平天下不过翻掌间事而已,不出五年,我华夏便可一统,然,此不过是内战而已,实民族之耻也,朕素不以为是甚伟业,朕也从来不担心诸如李密、王世充这等蝇营狗苟之徒,然,朕却不能无视周边突厥汗国、吐谷浑等外患之威胁,此般草原游牧民族皆狼性十足,一旦朕灭了突厥所扶持之李渊、窦建德等贼子,突厥汗国断不会坐视,与我帝国必有一战,若不能胜,我华夏之地难免要再遭五胡乱华之苦楚,朕每思及此,皆辗转难眠啊。”

    张君武并未急着说明请徐师仁前来的用意何在,而是先感慨万千地谈起了帝国的潜在威胁之所在。

    “陛下爱民如子,贫道感佩无已,若有须得贫道处,虽万死亦不敢辞!”

    徐师仁当初放了张君武一马之后,心下里其实还是很有些不安的,觉得自己愧对了李密之重托,平日里自是没少去关注帝国的诸般仁政之举措,更曾数次秘密潜入帝国境内,考察民生,最终确定张君武方才是真的英主,错非如此,他此番也不会来京觐见,而今一听张君武似乎有用得着自己之处,表起态来,自是果决得很。

    “好,朕此番请道长来,就是希望道长能与朕携手,一道为华夏之崛起而奋斗,不瞒道长,我帝国军中有一特战队,朕亲自赐名为‘国之利刃’,个中皆是万中选一之百战老兵,于夜袭破敌之战,皆是行家里手,只是个人武艺上却是差强人意,朕打算在玄武门外的龙首原上建一道宫,想请道长屈尊为主持,广选门徒,以教授精英,优秀者既可入特战队,也可调入御史台、刑部等衙门听用,如此数年下来,朕也就不愁利刃不利了,将来于塞外必可大用,就不知道长可愿为否?”

    早在被徐师仁刺杀之时,张君武便深刻地意识到应对江湖刺客的重要性断不容忽视,当然了,这等用心,他是断然不会宣之于口的,可拿民族大义来做些文章,却是无妨。

    “陛下如此厚遇,贫道岂敢不从!”

    徐师仁本就已被张君武忽悠得热血沸腾不已了,再一听张君武居然开出了如此优厚的条件,又哪有不乐意的理儿,紧着便表明了态度

第二百八十四章战略构思() 
前来觐见的人虽多,可这等见驾其实不过就是走个过场罢了,每一拨入宫觐见者都不可能在宫中停留过久,通常情况下,都是帝王说上几句安抚话语,或是加官进爵一番也就算是完事了去,当然了,对于被接见者来说,这都是难得的天恩,同时也是日后晋升的资本,而于帝王来说,这可是施恩臣下,拉拢人心之良机,怎么看都是皆大欢喜之事,可有人却在此际惶恐渐生,以致于额头上都见了汗,这人正是徐世勣。

    为何?很简单,觐见的人一拨拨地进了宫,又一拨拨地离去了,到如今,偌大的宫前广场上,就只剩下他徐世勣一个人还在等着了,不说那些兴高采烈离开皇城的功臣们诧异目光之凝视,也不说宫门前那些羽林军将士们的审视之打量,光是内心里的煎熬就令徐世勣不免有些个精神恍惚的——当初荥阳一战时,徐世勣可是参与围杀张须陀者之一,尽管最后一击不是他所为,可激战中,徐世勣确曾狠捅了张须陀几枪,算起来,也是张君武的杀父仇人之一,再者,在齐郡军复兴前后,徐世勣也没少跟张君武大战连连,如今莫非是到了秋后算账之时了?

    “陛下口谕,宣,左金吾卫大将军徐世勣两仪殿觐见!”

    就在徐世勣心神不宁已极之际,却见先前根本不曾露过面的司礼宦官赵登高领着两名小宦官从宫门里疾步行了出来,一板一眼地宣了张君武的口谕。

    “微臣领旨谢恩!”

    尽管等来了准见之口谕,可徐世勣不单不曾松上口大气,心下里反倒是更忐忑了几分,紧着谢恩之余,照着惯例便要给赵登高递上些“小意思”。

    “徐大将军,请!”

    徐世勣的“小意思”其实一点都不小,尽管只是个小包裹,可分量却是沉甸甸的,内里少说有着十两金子,然则赵登高却根本不接手,也没点破,只是略一侧身,便已轻巧地避开了徐世勣的贿赂动作,面无表情地道了声请。

    “有劳公公了。”

    行贿不成之下,徐世勣自不免有些尴尬,与此同时,心中的不安之感也自不免更盛了几分,好在城府足够深,倒也不曾露出甚不应有之情绪,也就只是陪着笑脸地谢了一声,便即跟在了赵登高的身后,一路往两仪殿赶了去。

    “大将军,请进!”

    赵登高一路无言地将徐世勣领到了两仪殿,只是此际殿中也就只有几名轮值小宦官在,龙案后头的宝座上,早没了张君武的身影,对此,赵登高并未出言解释,默不作声地在前头带着路,径直到了御书房的门口处,方才回身一摆手,示意徐世勣自行入内。

    “微臣叩见陛下!”

    虽已名列帝国核心高层,可徐世勣这才第一次踏进皇城而已,根本就不清楚自己目下身在何处,既是赵登高让进,他也没敢多想,客气了一句之后,便即转过了屏风,入眼便见端坐在龙案后头的张君武正不怒自威地看着自己,徐世勣的心顿时便是一慌,哪敢站立着不动,紧着便抢到了文案前,规规矩矩地便是一个大礼参拜不迭。

    “知道朕为何将你安排在最后一个么?”

    饶是徐世勣持礼甚恭,几无可挑剔处,然则张君武却并未急着叫起,而是饶有兴致地打量了其一番之后,这才声线微寒地发问了一句道。

    “微臣不明。”

    为何?徐世勣也想知道这一切究竟都是怎么回事来着,问题是此时此刻,他又怎敢胡乱应答的,能做的也就只是实话实说而已。

    “很简单,朕今日真正想见的就只有你懋功一人罢了。”

    望着徐世勣那张因强自镇定而冒汗不已的脸庞,张君武不禁莞尔一笑,给出了个令徐世勣神经猛然一绷的解释。

    “微臣、微臣”

    张君武这么句话听着是简单,可内里的意味却并不简单,随便一想就有着十数种的可能,徐世勣根本不敢妄测,一时间也不知道是该感恩还是该谢罪才是了的。

    “懋功不必紧张,朕之所以最后见你,只是不想被人打搅了去而已,且随朕来罢。”

    徐世勣那等手足无措的样子一出,张君武心底里顿时便涌起了一阵感慨——曾几何时,徐世勣还是他张君武的死敌,双方可是血战过数次,尽管每回的结果都是张君武获胜,可终究没能取得过一次全胜,为此,张君武可是没少头疼徐世勣的难缠,可这才不过一年多的时间而已,这名难缠的对手已然是自己的臣子了,一念及此,张君武心中自难免百感交集,也就无心再逗弄徐世勣,笑着宽慰了其一句之后,便即起了身,往书房一角搁着的大幅沙盘处行了去。

    “谢陛下隆恩!”

    张君武这等抚慰的言语一出,徐世勣紧绷着的神经这才算是彻底松了下来,可与此同时,伴君如伴虎的战栗感也自不免大起了,自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规规矩矩地谢了恩之后,这才亦步亦趋地跟着走向屋角,然则在视线落在沙盘上时,眼神不由自主地便亮了起来,没旁的,哪怕他不曾见识过沙盘,也尚未看清沙盘上的具体布置,可却能一眼看出沙盘在战阵指挥上的重要作用,只是鉴于张君武就在面前,徐世勣虽是惊奇于沙盘之功效,却也不敢随意开口乱问,只能是作出一副恭听训示的乖巧之模样。

    “懋功应是第一次见识沙盘罢,朕便跟你讲解一二,此处便是关中之地形,这是潼关”

    张君武一伸手,自有一名随侍在侧的小宦官紧着将一支细长的竹竿递到了张君武的手中,随后便见张君武手持着竹竿,一边在沙盘上指点着,一边随口介绍着沙盘的地形地势以及如何利用沙盘来推演战局之妙用。

    “陛下圣明,有此等妙物相助,实大利战阵,我帝国之师横扫天下非难事也。”

    徐世勣本就是天下少有的帅才,自是早就看出了沙盘的几分妙用,在一听张君武的详细讲解,很快便明了了全部之功用,口中说着的虽是恭维话,可却是纯然出自真心。

    “外物虽好,终归是死物,关键还在于使用之人本身,罢了,不说这个了,依卿看来,我帝国下一步将攻取何处?”

    恭维话语虽好听,可听多了也就是那么回事儿,张君武生性坚韧,对那些奉承之言,天然就有着抗体,自是不会为之所动,语调淡然地点评了下沙盘的局限性之后,话锋一转,这就考校了徐世勣一句道。

    “回陛下的话,微臣以为应是太原李渊。”

    张君武此问一出,徐世勣的脸色立马便凝重了起来,心中虽是早有猜测,却并不敢急着道出,而是故作沉吟状地想了想,方才给出了答案。

    “不错,朕首先要灭的正是李渊那厮,卿能想到此点,殊为不易,然,并非只有卿能看出此点,依朕看,李世民小儿恐也有所察觉,只是因着黎阳仓战事正烈之故,此獠一时半会尚难有所绸缪,倘若黎阳仓之战能拖到明春,李世民那厮必会设法以黎阳仓为献礼,换取王世充之谅解以及支持,双方再度形成结盟之势也就有了基础,如此一来,朕要全力攻入太原,就难免要遭王世充之背后掣肘,倘若萧铣那老小子再在其中插上一脚,朕之谋划就难免有落空之可能,故此,朕必须先设个局,看能否骗过李世民那厮,遍观朝中衮衮诸公,唯有卿能帮朕办到此事。”

    张君武早就知晓徐世勣之才干,对其能看破自己的战略意图,自是不会感到有甚奇怪的,也自不曾隐瞒整体之战略计划,将战局的可能进展剖析了一番之后,这才点出了单独召见徐世勣的真实用意之所在。

    “陛下可是打算佯攻东都,以迫使王世充回军自保么?”

    徐世勣乃是精明人,只一听张君武所言,立马便猜到了根底,只不过他并不打算全部说破,仅仅只略略点了一句。

    “嗯,恰如卿之所料,若是王世充撤兵自保,看出有便宜可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