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国崛起1900-第2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肯定是会拉上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也好打消犹太人认为杨潮在控制他们的戒心。

    杨潮很清楚,杨潮一直鼓励他们去萨摩亚建立家园,在很多犹太人心中就是中国不愿意犹太人在中国生活的例子。

    不得不说这就是一群心灵很敏感的族群,敏感、脆弱、排外、保守,所以也不受当地人欢迎。

    如果不是中国是个弱国,他们在就被赶出去了,正是因为中国弱,而且中国老百姓和官府分不清欧洲的民族情况,才让这些家伙浑水摸鱼。这群家伙过去很乐意将自己伪装成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而且用外国人的特权还不干好事。

    比如沙逊打着大英帝国的旗号,净干一些生儿子没屁眼的事情,比如贩卖烟土。在哈尔滨开办马迭尔宾馆的犹太富豪,本是俄国骑兵团军官,俄国不行了,立刻就给自己换了一个法国身份,全家加入法国国籍。

    他们是八仙过海,挖空心思钻营。给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条件,这种智慧也让他们取得了非凡的成功。

    不算难民,在哈尔滨定居的犹太人现在有2万多人,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混的都不错。其中工程师和技术人员30人;医生、护士、医士300多人;教授、律师、教师等高级专业人员340人;会计、统计师、办事员200多人;铁路职工30余人;但更多的则是房产主和工商企业家足足3000多人。

    可以说犹太人往往能够取得不错的社会地位,这也是他们遭人恨的一个原因。

    不过杨潮并不想把所有犹太人一股脑赶走,起码医生、教授、工程师等专业人员还是很希望他们能留下来的,有资本的企业家也可以留下,但是难民最好还是走吧。

    跟犹太人高层密会了一整天后。确定了许多合作细节,比如中国政府提供各种方便,给与他们移民提供方便,而移民的资本则由他们自己筹措,中国在萨摩亚的殖民政府,警察部门等,对进入萨摩亚的先期难民提供帮助,尤其要保护他们的安全。

    这一点并不算难,萨摩亚人不是个好斗的民族,稀少的人口也不可能形成强烈的民族主义。甚至没有受过教育的土人,可能连民族的概念对没有。

    犹太人则打算今年至少向萨摩亚移民5千人,建立一个完善的犹太人社区,方便后面的犹太人进入那里。如果有的选,他们更愿意将从西伯利亚被赶出来的难民送到巴勒斯坦去,只可惜大英帝国对犹太人涌入的情况采取了限制措施,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面子都不好使了。

    犹太人之所以能在全世界存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从来没有失去组织,他们始终有宗教和各种团体维系着,因此组织力并不差。很快就动员起了足够的力量,先期一千人的名额和物资筹备齐全,不到一个月就出发了。

    从这个效率上来看,他们的组织能力可能比俄国政府都要高。难怪他们刚刚立国,周边******国家就打过来,他们硬是边打边建立了军队,最终取得了胜利,如果换做是粗放的俄国人,恐怕做不到。

    经历苦难不但能磨练个人。也能磨练一个民族。

    杨潮见到犹太人的组织力,对他们在萨摩亚扎下跟来,就更有信心了,这个犹太保护人看来中国是当定了,就好像后世的美帝那样,只不过支持他们在中东立国就不管中国的事,那是欧洲人搞的,让******去很白种人吧。

    8月1千人出发,之后3个月时间每个月都将派去不少于1千人的移民,这些移民都以青壮男性为主,因为他们是劳动力,他们将用3个月时间,建设足够5千人居住的定居点,在年底前,犹太人将会将这些人的家属送过去,人数将将达到5千人。

    然后明年继续移民到1万人到1万5千人,同时用一年时间,犹太人团体将帮助这些人在萨摩亚生存下去,哈尔滨的巴勒斯坦农业合作社将向他们提供建立集体农场的技术支持,哈尔滨无息贷款互助会提供无息贷款给愿意经营商业的犹太移民,总之一切他们在萨摩亚短期内能够站稳脚跟生存下去的帮助,哈尔滨的犹太人组织都能够提供,甚至1918年组建起来的犹太军队,还悄悄的塞进去了上百个成员,准备有必要的情况下,他们立刻组织军队。

    哈尔滨犹太人的移民情况,通过犹太人组织传遍了全中国,各界犹太人纷纷捐款捐物,同时青岛、上海等犹太人聚居区也有不少犹太人报名要去萨摩亚建立犹太人定居点,想成为建立犹太人家园的先驱。

    9月中旬,又一批犹太难民启程前往萨摩亚,证明他们的第一期移民已经成功建立了一些基本的设施。

    犹太人刚走,来自大洋彼岸的一则消息,就上了报纸头条。

    一场飓风袭击了佛罗里达,迈阿密小城几乎被摧毁,仅仅第一天红十字会就统计出了373人的遇害数字,而真实的数字永远统计不出来了。

    因为这是一个急速发展的城市,外来人口、移动人口甚至非法移民占据了人口的绝大多数,这些人的死活,连一个数字都不可能记录。

    美国战后大繁荣,带动的产业当然是汽车,但根本原因是宽松的信贷,美国发达的金融业总是能够创新出新的金融业务,按揭贷款,提前消费,让美国大量中产甚至中下阶层,毫无节制的消费根本无法承担的商品和服务。

    汽车业就成了宽松信贷的最大受益者,工薪阶层也大量借款购买过去有钱人才买得起的汽车,推动了福特这种平民汽车公司的发展,带动了钢铁等一些列产业的发展。

    除了汽车业,第二个受益的产业则是房地产业,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已经出现了,最严重的地产泡沫出现在没有任何工业,只有柑橘种植园的佛罗里达。大批开发商在当地打造各种野心勃勃的项目,一些项目听起来就很科幻,比如移动宾馆和人造岛屿。

    但这场飓风却把佛罗里达一下子打回了圆形。

    迈阿密这座小城的受损最为严重。

    迈阿密十分年轻。

    直到1891年,从俄亥俄州克利夫兰来的朱莉娅·塔特尔女士在当地收购柑橘园,才开始了迈阿密的历史。1894年茱莉亚成功说服了美国铁路大亨将铁路延伸到了迈阿密,迈阿密才终于建立了一个城镇,当地居民为此甚至想用铁路大亨拉戈勒的名字来给小镇命名。

    1896年7月28日,铁路通车,迈阿密建立,当时只拥有344名市民,23名白人,181黑人。1900年才有1681人,1910年,有5471人,1920年达到了29549人。

    但迈阿密始终只是一个出产柑橘,有美丽的沙滩,无污染的空气的小地方。战后的繁荣催生了这里的经济热潮,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环境,让这里成为北方寒冷地带的美国人天然的度假地。

    如果是度假的话,那也算是一种旅游经济,可惜的是美国人还处在暴发户阶段,就跟后世的中国一样,什么东西赚钱的话,各种资本就疯狂的涌进去,直接把那个行业做烂,美国人的疯狂,很快就催生了迈阿密的泡沫。

    当地开发商乐观的认为他们迈阿密远离市区的灌木丛都是难得的宝地,肯定有人愿意居住在这里,于是开发热潮从海岸线开始,从一公里到五公里,不断的深入迈阿密内陆。

    迈阿密当局也出台了许多发展经济的措施,比如允许赌博,对禁酒令的管制非常宽松,吸引了大批喜好享乐的人来这里居住和度假;大量资本涌入,堆起了一片繁华建筑,以前没有人烟的地方建起了高楼大厦。早期修建的一些年龄不住十年的大楼大量被推倒,给更高大的建筑物让路。

    光是运输建筑材料就让当地运输系统崩溃,大量装载着供给的船只搁浅在港口,严重的运输拥堵使迈阿密市长都不得不禁止除了食品外,所有装载建筑物品的船只禁止入港。

    在这个没有工业,没有商业,只有建筑业的城市,三万人口中,光是房产经纪人就超过了1万人,经济泡沫的不能在泡沫了,结果一场台风摧毁了一切,高大的建筑夷为平地,港口停泊的富豪们的游艇冲到了大街上。

    迈阿密的泡沫破产,自然而然的引发了当地的经济萧条,同时一次地区经济危机,也在全国引起了轻微的波澜,如果此时美国政府不作为的话,他们很可能直接进入经济萧条期,反而可能避过29大危机。

    但是阴差阳错,此时欧洲三个金融巨头来到了美国,跟美国商议,希望美国维持一个宽松的货币环境。(。)

第五百一十六节 欧洲复兴() 
月票够5章了。感谢光*影、james2570、sunnysoft、欺负猫的老鼠和神圣罗马帝国投的月票。

    ——————————

    英格兰银行行长蒙太古·诺曼,德意志银行行长雅尔玛·沙赫特和法兰西银行副行长查尔斯·李斯特,欧洲三大金融巨头一起拜访美国,自然不是为了美国人的福利来的,他们是来跟美国商议降低美元利率的。

    三人之所以希望美国降低利率,目的很明确,希望欧洲的黄金留在欧洲不要流入美国,甚至希望美国的黄金倒流到欧洲去,他们的理由很充分,美国人主持的道威斯计划刚刚显示成功的迹象,德国得到了大量贷款,然后赔偿英法战争赔款,英法得到了战争赔款,立刻就支付欠美国的债务,美国得到了债务偿还。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可是需要黄金支持,如果美元降低利率,美国资本暂时就不会将利润汇回美国,那么资本和黄金就会留在欧洲,保证欧洲的繁荣,就是保证美国的债务安全。

    原本的历史上,美国就答应了欧洲的要求,这个时代他们没有理由拒绝,因为跟中国的交恶,让美国觉得跟欧洲建立紧密的联系很有必要,因此他们更痛快的答应了。

    美联储跟欧洲三大央行的协议一达成,欧洲各国股市应声上扬,显然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利好。

    而美国人不知道的是,他们无意识中,竟然化解了一场即将爆发的经济危机,因为迈阿密飓风的影响,整个美国的经济短暂的疲软了两个多月,结果第三个月宽松货币政策下大量过量的投资和消费就又一次将经济提了起来。

    一切经济泡沫被遮盖了。

    这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泡沫被埋起来,集聚的压力也就更大,等它爆发的时候,伤害也就越大。

    但这时代的经济学显然还没有那么细致。还无法从技术上分析这些现象,美国人只知道他们在享受繁荣,乐观的心态让他们很快就忘记了在中国人身上得到的屈辱,军队中的少量怨气。也在慢慢的裁军中消散一空,原本激烈的年轻士兵脱下军装就开始享受美女、美食,棕榈沙滩去了。

    可一个问题来了,美国货币太宽松了。

    欧战之后,美联储开始显威。他们通过一场世界大战,积累下了6000吨黄金,美联储的杠杆想来比欧洲都高,因此他们能用这些黄金做储备制造出来的货币也更多,加上美国几万家银行规模的金融业,竞争极为激烈的情况下,大量中小银行不负责任的借贷,忽视了资金风险,将大量资金借给了信用不够的客户,美联储则以低利率支撑这种规模的信贷。

    可是欧洲金融巨头过来之后。美联储继续下降了利率,他们的利率成为全世界最低。

    果然很快原本不断涌入美国的欧洲黄金立刻就停止了,反而开始有一些黄金回流欧洲,得到这些黄金之后,欧洲的经济则开始发展,尤其是德国经济。

    战后欧洲在重建,在恢复,但还谈不上复兴,哪怕杨潮借给英国和法国两国的巨额数量的黄金,也只是让他们的经济表现的比历史上稍微好一些。经济在发展,在恢复,但是速度很缓慢,就好像一辆老爷车。给他加满了油他会跑的快一些,但却不可能像一辆新跑车那样狂奔。

    欧洲的经济结构注定了,他们暂时还没有迎来飞速发展的机会,他们要等到这个机会,那得二战后了,那时候美国开放了他们庞大的市场。给欧洲产品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市场,于是德国的汽车,法国的电子产品都开始发达起来。

    现在他们没有这个市场,他们国内的市场无法支撑他们发展大工业汽车生产,而他们过去已经完成了工业化,没有新工业带来的刺激,就不可能飞速发展。

    因此英法比原本的历史上好一些,但好的有限,英国更是将杨潮借给的黄金,主要用来维持英镑地位和向殖民地投资,国内陈旧的工业设备,他们的资本家也没有意愿去更换;法国则重建了北方十省之后,经济立刻就变得死气沉沉,增长极其缓慢。

    反倒是德国因为战后的混乱结束,经济恢复的势头很猛,但以德国央行行长,白巫师沙赫特的意识,这一切都建筑在英美资本进入德国的基础之上,因此他更希望美国继续降低利率,那样美国黄金就会继续留在德国的经济体系之中。

    沙赫特的专业能力毋庸置疑,他去年就成功的稳定了马克,在没有什么储备金的情况下,以德国土地作为保证,发行了土地马克,并且宣布含金量跟战前的金马克一致,同时成立了黄金贴现银行,为马克兑换黄金提供了保证,只是这个银行的14名董事中有7人是英国人和美国人,显然是受到英美金融势力的控制的。

    通过控制德国,美国资本找到了一个十分需要资金的庞大经济体,以德国的经济规模,自然是让美国金融势力吃的肚满肠肥,这也是美联储答应继续降低利率的原因,因为美国银行家也希望将资金继续留在德国发财。

    仅仅是投资德国中央银行,就是一个极为有利可图的买卖,沙赫特跟英美银行集团达成的协议规定,德国中央银行所产生的全部利润要进行分成,45%的利润归德国中央银行私人股东所有,55%归政府。其中第一个5000万马克的盈利中,有一半被私有的中央银行股份持有者拿走,在第二个5000万利润中间,有25%被私人拿走,随后就是每年利润的10%归私有的股东。

    还有什么银行能比中央银行更挣钱?还有哪国的中央银行允许私人投资?只有德国!

    如果仅仅是这样,沙赫特无疑是一个卖国者,英美也绝对相信沙赫特是他们的代言人,可惜沙赫特骨子里是一个德意志民主主义分子,他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不是金钱,而是德国的强大。

    沙赫特在通过欧美大量注资的德意志央行控制住了德国的恶性通货膨胀之后,立刻就开始玩各种贸易,联合英法游说美联储降低利率只是第一步。

    他还利用英美对德国的暂时支持,在南美等非工业国大力扩张德国的利益,这些非工业国工业基础薄弱,但是矿产和农产品极为丰富,沙赫特在英美的支持下,跟这些国家达成了相当优厚的贸易条件,从这些国家中得到了大量德国经济发展所需的物资,但是接着开始耍赖,找这个借口拖延付款,反而建议这些国家从德国进口工业品来冲抵货款。

    一来一去,德国得到了原材料,南美国家却不得不大量进口德国的工业物资。

    德国货币稳定了,德国工业还得到了原材料和市场,德国经济想不发展都不行。

    只是英美的利益却不得不付出一定的损害,比如控制南美矿产的英国,控制美洲工业品市场的美国,都不得不让德国分享了一大块利益,但英美能够接受的原因是,他们通过投资德国间接的得到了回报。

    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持续萎缩到了10亿,而摩根等银行家用来平衡欧美间资金流动,却长期调动10亿以上的资金在欧美之间流动,显然银行业已经取代工业和农业,变成了美国第一大出口产业,美国经济进一步金融化。

    沙赫特用丰厚的利润回报,忽悠住了英美金融集团,从而绑架了英美政府,接着他开始来忽悠中国了。

    27年初,沙赫特访问中国,跟中国政府,央行行长张家傲会晤。

    沙赫特给中国开出的药方是,德国愿意加入中国跟荷兰、瑞典等小国达成的自由贸易协议,他认为中国煤炭、农产品、丝绸制品,甚至纺织品出口德国的前景十分广阔。而德国的机器制品,中国也有良好的需求,中国虽然能够制造绝大多数工业品,但是在高精度轴承,精密光学仪器等方面的产能还远远不够,毕竟在这些产品方面,中国都是通过引入德国资本而建立起来的,因此规模上跟德国还有很大差距,而中国的市场却极为庞大。

    沙赫特的互惠互利说法,倒是得到了农商部的欢迎。

    同时他还忽悠张家傲,表示德国在亚洲的贸易,都愿意放在上海进行结算,最后以中国央行发现的金本位金元券进行结算,德国也愿意持有金元券作为一部分外汇储备,而不单单只持有英镑和美元。

    钟情于金本位,始终希望将中国货币转变为金本位的张家傲,对金元券的国际地位始终十分重视,他也对沙赫特的说法很感兴趣。

    最终德国虽然没有跟中国达成自由贸易协议,因为已经越来越专业的中国农商部担心,跟德国这个矿产资源相对贫瘠,但是工业实力极为发达的家伙进行自由贸易,弄不好他们会大量进口中国原材料,最后向中国倾销工业品,对中国的工业发展极为不利。

    张家傲倒是很欢迎沙赫特促成德国在东亚贸易的结算中心放在上海,可这算不上什么互惠互利,因为随着上海金融中心的确立,很多国家都在上海进行结算,德国早就想这么干了。

    没有忽悠住中国农商部的沙赫特最后来拜见杨潮,他表示欢迎杨子银行去德国投资,并且保证英美不会干涉中国银行业在德国私有经济体中的正常业务。(。)

第五百一十七节 二度合作() 
120推荐票加更。

    ————————————

    只是很可惜,杨潮没有吃沙赫特给的画饼。

    杨潮告诉沙赫特:“杨子银行的全名是杨子工业化银行,建立的初衷是为中国的工业化服务的,投资德国工业也许受益匪浅,但是不符合本银行的理念。”

    一句话就让沙赫特明白忽悠不住杨潮,因为杨潮跟他的理念一样,他是一个银行家,但却坚定的认定支持德国工业才是让德国强大的根本,为此他可以给英美大量的利润,可却狡诈的说服英法金融家将利润留在德国继续投资收益。

    也就是说,英美的资金进入德国的经济体中,就再也没有出来过,赚取的利润虽然丰厚,但却继续投资了进去,更加壮大了德国的工业实力。

    而杨潮不像英美银行家那样看重利润的话,那么又如何引诱杨潮呢?沙赫特知道他自己是不受利诱的,杨潮跟他是一样的人,那么自然也就不受利诱。所以他明智的放弃了。

    但是他可不想放过跟杨潮这种巨鳄合作的机会,作为世界金融圈的‘内部人’,沙赫特很清楚杨潮的强大实力,他甚至坚信,杨潮的实力,比罗斯柴尔德这种巨头都更强,起码罗斯柴尔德家族不可能一次性拿出一万吨黄金。

    沙赫特可不相信,杨潮会将手里的全部黄金都捐出去,显然杨潮手里还拥有海量黄金,一想到杨潮不知道藏在哪里的黄金,就让沙赫特心跳加速,他很清楚德意志银行当年跟杨潮的秘密合作,尽管全世界都知道了,但沙赫特却对这个信息更重视,当年杨潮每年可以提供给德意志银行1500吨黄金含量的金矿石,显然杨潮手里掌握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巨大金矿。

    后来杨潮能拿出那一万吨黄金,沙赫特相信就是后来几年中开挖出来的。那么又是七八年过去了,杨潮手里至少又积攒下了一万吨黄金,如果能将这笔黄金撬出来,德国经济的根本问题也就解决了。

    可惜他很清楚。他不可能让杨潮平白拿出来,当年以德意志帝国的强大,以中国清王朝的虚弱,德国都无法强行从杨潮手里拿走黄金,必须通过工业合作。通过在中国进行了巨大的工业投资,才将一大批黄金转移到了德国,现在以中国之强,以魏玛共和国的虚弱,德国更不可能弄走这笔黄金了。

    合作只能合作。

    “我始终坚信,德国跟中国在工业化领域,拥有非常广阔的合作前景,比如青岛强大的工业实力就是证据,全世界也找不出第二个可以和中国能够如此完美合作的国家了。”

    沙赫特说道,同时仔细查看杨潮的神色。

    中国现在已经是一个世界公认的工业强国了。德意志帝国当年打下的成套工业根基,已经让他们拥有了一整套工业体系,能够自我复制,自我发展,似乎不需要外界的帮助,不需要进口任何国家的工业设备,他们就能建设最先进的工厂,那么跟德国的合作机会在哪里?

    “我也始终很喜欢跟德国人合作。比如精密加工领域,教育领域等等。”

    说实话,能跟德国合作的地方真的已经很有限了。德国最强的化工技术,精密制造技术,已经通过跟拜耳、克虏伯等巨头的合作引入了中国,连蔡司都在中国建了一座工厂。培养出了中国本土的光学人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